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古文觀止讀後感 優選10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 優選10篇

【導語】

古文觀止讀後感 優選10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ittgepc”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古文觀止讀後感篇2:古文觀止讀後感篇3:古文觀止讀後感篇4:古文觀止讀後感篇5:古文觀止讀後感篇6:古文觀止讀後感篇7:古文觀止讀後感篇8:古文觀止讀後感篇9:古文觀止讀後感篇10:古文觀止讀後感

【正文】

篇1:古文觀止讀後感

所謂“古文觀止”,就是“盡將古文之精華選編其中”之意。翻開厚厚的一本,時而讀之。難懂的文言文還是讓我望而卻步,可是根據所給的註釋,我還是能夠勉強讀下來的。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總共可是兩百餘篇。但正是這兩百多篇文章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們讀書讀人,就要讀氣動山河的文章,要讀有偉大抱負的英雄。我鍾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領略他們的胸襟和氣度,想從中探知為什麼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絃總是跟着他們的思想而抖動。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的絕美殿堂,觸目所見,所有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真知灼見,叫人愛不釋手,越讀越感到意藴無窮。它們給予我們以啟發,訴説着千古流傳的真理。我異常喜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滕王閣序》,魏徵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這些名篇中不僅僅包含了許多哲理,對我們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啟發。

我認為,《古文觀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説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樣光彩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可是數十字,卻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範老先生的那種人生境界,那種曠世情懷,早已被後人奉為立身做事的楷模。總之,我認為讀這本書,能夠使我警醒,使我振奮,使我堅強。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這本書我必須要好好讀下去,並且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它,從中學會怎樣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記得以前學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之後又讀了幾次,很有感悟。這篇文章中,在開篇描繪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時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句話描繪了山水相間的美麗景色。異常是其中的“映”字,讓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與日光同曜的美景。之後作者生動地記敍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在流水邊飲酒取樂,聽水流之聲,詠人生之感慨抱負,與同道之人暢談古今之事,一時歡樂至極,又何必需要絲竹管絃之類相伴呢?文章中寫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者最終就生死大事抒發了自我的感慨,既表達了對完美生活的熱愛,又歎息了生命的短促,讓人思緒萬千。“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文章最終俯仰生死,明白了生與死的大不一樣,也在必須程度上體現了作者不甘虛度歲月的進取進取的思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感懷至此,我們怎能“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讀書的感受,也許會感同身受,也許會恍然大悟,就像在春夜裏聽見花開的聲音。步履匆匆之時,讓我們靜享讀書之樂,把愛恨情仇都忘卻。讀書如此,人生亦不如此乎?

人生着實是難以捉摸的,每個人都有着自我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可是我相信,真理是存在的,即使它不是永恆的,它也會是長久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不斷去尋求真理,在古書籍中去挖掘它們,在實踐當中去運用它們。

繼續縱觀全書,我對《捕蛇者説》以及《滄浪亭記》印象也十分深刻。初讀《捕蛇者説》時上九年級。《捕蛇者説》究竟就要表達什麼,當時並不清楚。四年之後,我對於文章的資料也忘得差不多了,僅有“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的“異蛇”還依稀記得。蔣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已“六十歲矣”。那裏的“六十歲”是説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寶中期至唐憲宗元和初期(746—810)這段時間。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唐王朝局勢動盪,戰亂頻繁。先後發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併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壞。為了支付各項浩大的開支,朝廷隨意增加税收,多立名目,使百姓不堪重負。七八零年,唐王朝實行了賦税改革,頒佈了新法令,規定:國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徵税數額,按個人資產、田畝多少應納國税數額。並明文規定“敢在兩税之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從百姓實際出發,事實卻是欺騙百姓的手段。百姓不可能從中受益,反而受到更大的痛苦,真正得到好處的只能是封建國家和地主。他們或是得到隨時擴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進行土地兼併的便利。事實如陸贄所言:“大曆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税,今於兩税之外,復又並存”,加税時還謊稱“詔

敕皆謂權宜,悉令事畢停罷”,然則“息兵已久,加税如初”。新的税制不但沒有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反而使農村景象更凋敝,農民生活更窘困。由此可見封建的税收並非社會主義税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是對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剝削。難怪柳宗元感歎:“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由此能夠看出在《捕蛇者説》這篇文章中所體現中的是作者對於當時的制度的不滿和憤懣,變成了作者對於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另外,在《古文觀止》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有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到終南山採菊東南下的陶淵明。説他是隱士,其實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他的仕途並不得意。他的不得志,也讓他不得不選擇在終南山上孤獨終老。陶淵明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現出了他清高的形象,在此刻看來,我們也能夠有不一樣的看法,那我們是否能夠理解為吃不到的葡萄説成酸呢?可是,無論是怎樣樣的心理狀態,他能留下千古傳揚的名篇則是偉大的,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那是有了生活的深刻體驗後而藴發的真實情感,他並無過多的幻想色彩,卻照樣美麗。

還有的是在《古文觀止》中,似乎總是有萬古流芳的言論和思想,文人自有辦法“立德,立言,立志”!立德者,集大成的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了。於是,我們此刻標榜自我是禮儀之邦,三綱五常。立言,更好理解了,就是著書,要是文化底子實在不行的話,就弄個家訓什麼的,以此來訓誡不肖子孫,外人看不到不要緊,至少還有子孫看,要是計劃生育沒有普及的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能夠流傳千秋了。立志,這事最不靠譜,有的人就想當木匠,卻做了皇帝,有人就想寫詩,也成了皇帝,這不是事與願違麼,説説普通人吧,要是立志當個清潔工,估計這孩子準是沒有家教,別人不説了,你的爸媽,七大姑八大姨都不會原諒你,立志,是有原則的,要有崇高性,要有難度,不是一般人幹得了的,這樣好光宗耀祖,幹部是首選,次之經商賺鈔票,再次之弄個科學家教授律師什麼的,就是不能説自我立志做老百姓!

有本事的人,為了萬古流,也弄一些有形的東西,修個塔,建個廟,弄個兵馬俑。這樣的話,後代子孫,也包括不是子孫的人都能夠看見了,並有碑文記載:某年某月某人建。窮人家的孩子就給爹媽找塊墳地,迷信的也能夠找二指先生看看風水再埋。以往流行一時的“XX到此一遊”就是深的其精髓!刻到長城上,就與長城共流芳了。

此刻人,一般不這麼幹了,很多的人房子都買不起,更別説建廟,修塔了,買個墓地幾萬起,想死都死不起。雖説不好辦了,可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老傳統不能丟,於是乎,我們發明了數碼相機,照相機,電影,DV,保管你幾萬年以後還是活蹦亂跳的。

幾個世紀以來,《古文觀止》一向是知名度最高的圖書之一。雖然學人常以普及讀物看待《古文觀止》,但它的資料典雅不俗,所選諸篇語言琅琅,佳言警句層出不窮,均為古典散文代表,盡是傳統禮貌精華。《古文觀止》誕生於17世紀末葉,三個世紀以來暢銷不衰。它的名氣深入人心,在文選類圖書之中,普及程度至今尚無出其右者。然而,這部著名的中國古文選集並不是由官方組織或授意選編的,而是由民間兩位默默無聞的讀書人吳楚材和吳調侯修改成的。兩位小人物編成的古文選集,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承認,異常是基層的歡迎。它不僅僅成為私塾的蒙學教材,士子的參考讀本,民國以後還曾被選用為新式學校的閲讀文選。

雖然長期以來學人大多以普及讀物看待《古文觀止》,可是它的資料卻典雅不俗。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為古代散文的精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並非一般普及讀物可比。況且,這些作品的語言優美,易於記誦,文中不乏佳言警句,讀後使人終身難忘。即使是學界鉅子、文壇大師,也不能漠視它或否定它。所以,進入現代化、數字化的今日,這部宣揚傳統文化的古文選集仍然家喻户曉。

篇2:古文觀止讀後感

《古文觀止》讀後感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禮貌智慧的集現。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着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可是就寥寥數文。實在是好文眾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鍾情於《戰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與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其的勇敢與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他正直,為夢想奮鬥的精神品格。下頭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為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範圍之內,於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麼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為起始,一連串的因果實例擺出,環環相扣,層次明瞭,之後説明為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為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我感到愧疚。想想自我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着應對,應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應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啟發的書。

沒錯,就是它—《古文觀止》

篇3:古文觀止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古文觀止讀後感!

古文觀止讀後感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被譽為自清代以來最美散文集。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餘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着很多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構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繫在一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很多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齊,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能夠興國,逸豫能夠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資料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我卧病在牀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我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説明自我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敍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日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異常是在自我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由本站網友投稿]

三、為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夢想。《左轉·季樑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我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説》,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税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税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應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脱。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餘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閲讀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説理明事、警醒來者。《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裏,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篇4:古文觀止讀後感

朋友小牛發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後感,沒時間細看,保存先,驚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可是200餘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我鍾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麼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絃總是跟着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裏的老祖母已經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吹拂了幾百年,“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能夠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必須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的表現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於情何以堪於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於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夢想,幾千年後的今日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境和想法,但一點能夠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範。

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四傑之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明白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後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雖寥寥可是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説的只是可愛,而之於範老先生卻

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劇(劇名我忘記了,只記得是陳寶國主演)之後,明朝一向被除數我認為是一個被奄割的時代。拋開外患不説,統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温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麼拖拉地過了幾百年,最終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了辮子。然而在這麼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竟然不斷出現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應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兇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被老先生視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麼高的造詣。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為。老先生在

表現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我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為可愛。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篇5:古文觀止讀後感

初讀《古文觀止》我被盜版的魚魯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閲讀古文本身有些難度,我只走馬觀花瀏覽了一番,並無太深印象。之後在嶽翁家藏書中見有一套正版,一時心血來潮,便腆顏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贈。竊喜之餘也深為長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慚愧。

自此我常讀《古文觀止》。今日在那裏我把讀這本書的一些心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緣於淺學後生對於古人的過分膜拜心理讀《古文觀止》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閲讀感受。我以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誦讀。煦日臨窗清風徐來讀駱賓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飄逸讀韓退之的跌宕開闔王安石的深刻獨到。大師們的傑作讀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讀畢口舌生津脣齒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讀。讀鄭伯的老到馮諼的遠見讀勾踐的忍辱負重蘇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覺夜已漸深萬籟俱寂。此刻雖無“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詩意卻也能思接千載神遊八極飄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讀文可知人“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千百年來人們對司馬遷、司馬相如的文采推崇備至對諸葛亮經天緯地的政治才能讚賞有加。讀完《古文觀止》讓我對這些觀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千載而後的我輩讀來司馬長卿的《諫出獵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傳》到底多了御用文人譁眾取寵的浮華少了據事實錄、仗義執言的底氣。而相比諸葛亮“功蓋三分國”的政治成就更讓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後《出師表》中所體現出來的赤膽忠心。330011.後人評論説讀《出師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讀《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詩

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諸葛亮忠君愛國的精神自勉吧。卧龍已矣但其《出師表》中所體現的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必將絃歌不斷。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慮論》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誠。很多人明白方孝孺並不是因為他的文章而是因為被“誅十族”。

讀讀《深慮論》能讓你瞭解到這位讀書人為國家長治久安而殫精竭慮的思考與探索以及文字背後的那份對國家社稷的熱愛。這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位被時人謂之“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的人為什麼能從容應對“誅十族”的暴行雖九死而不易其節。“毀家紓國難”封建士大夫幾千年一脈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後世以方孝孺為迂者真該好好讀讀《深慮論》。言而有文行之方遠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閣序》是我最喜歡誦讀的駢體文之一。駱文慷慨激昂氣幹雲霄王文則行雲流水水銀瀉地風格雖然迥異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優美辭藻和韻律之美常常讓我反覆吟誦不忍釋卷。“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作者敢為“萬世開太平”勇氣和捨我其誰的自信撲面而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那種雖身處逆境卻始終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噴薄而出。只可是同為“初唐四傑”的駱王二人也同樣命運多舛駱一生失意兵敗被殺而王勃也因溺水受驚而亡。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滕王閣序》本為聚會上的應酬之作王勃臨席賦文而倚馬可待且千古流傳真正是天縱其才但他二十幾歲而歷幾沉幾浮的人生經歷和之後的英年早逝又讓人陡生天妒英才之歎每

次讀兩人文章感受他們無與倫比的才情之時也難免為他們的慘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李陵的《報蘇武書》有説系後人託名偽作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生動描繪讓人幾欲落淚不忍卒讀。如《報任安書》中的寫獄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寫受腐刑後的心靈創傷“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報蘇武書》中寫身處異域的悲涼“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邊聲四起。晨起聽之不覺淚下”寫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園序》、《祭十二郎文》、《蘭亭集序》、《嚴先生祠堂記》、《五人墓碑記》等等都是辭章優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膾炙人口得以千古傳唱。學路漫漫上下求索在閲讀過程中為了讀懂更為古奧的先秦文章我先後通讀了《東周列國志》、《白話左傳》等一些相關書籍回過頭來再看《古文觀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覺得理解更深一層。“學然後知不足”讀《古文觀止》讓我增長了見識也讓我認識到自我的不足。當我費盡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話的句讀的時候幾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見在古文學習方面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賢們的不朽文章觀止矣而我的學習之路才剛剛啟程。

篇6:古文觀止讀後感

《古文觀止》讀後感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並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歎!

篇7:古文觀止讀後感

自從聽到你的芳名,我便在茫茫書海中苦苦地呼喚着你,找尋着你―《古文觀止》。“看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最終,在我的小屋裏,你與我靜靜地進行着心與心的交流……

我以前以為“觀止”之意為學習古文,看完這本書就能夠停止了,或是吳公子季札觀賞樂舞時所發的讚歎:“觀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應當當是語助詞,所以“觀止”應是“大觀”之意。

你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經典的一本好書。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經驗來透當今的紛紜,以選擇自我的人生座標;文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審美來捕捉當今的生機,以享受自我的人生樂趣;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智慧來詮釋當今的信仰,以培養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閲讀你,使我丟棄那些幼稚與浮華,而給我帶來的卻是理性和高雅,以及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樂趣。

最讓我們印像深刻的當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碑文記敍和讚頌了蘇州市民反搞權閹的正義鬥爭,描繪了五位市民領袖慷慨赴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

這五人雖只是最平凡的農民,他們本是默默無聞的。卻因為他們有一顆正直的心而名聲顯揚。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他們是在周蓼洲被逮捕的時候,激與義憤而赴死的。他們五人臨刑時,意氣昂揚,喊着中丞的名字大罵,淡笑自若的從容就義。割下的人頭懸掛在城頭上,神色依然一點沒有變。他們對待死亡的從容不近,令我敬佩。和他們成比較的則是一些身居高官要職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脱身而逃,遠近的地方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度閉門唸佛,有的裝瘋賣傻,不知要躲到哪裏去;他們這種可恥的人品,卑鄙的行為,真是他們的常識職位成反比。

他們的付出並沒有白費,周蓼州的忠義品節在朝廷上顯現出來了,追贈了完美顯赫的溢。這五人也所以被後人所敬仰。經過他們墓碑的人沒有一個不到墓前憑弔並且流淚的。若是這五人能保住腦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過一生,身份比他們高的人都能夠役使他們,怎樣能使英雄豪傑們俯首屈身在他們墓前,扼腕痛心,抒發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為他們也確實是百年一遇的幸運呢!

“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五人選擇了“重於泰山”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是偉大的,是有重大意義的。經過與你《故觀止》的交流我對死生的意義更加明確: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對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啊。

篇8:古文觀止讀後感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篇9:古文觀止讀後感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後便什麼都忘了。之後,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可是200餘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藴無窮。

我異常鍾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徵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於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麼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裏翻閲《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餘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複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説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可是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範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後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此刻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必須要繼續讀下去的,並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篇10:古文觀止讀後感

《古文觀止》一書,是文人吳楚才、吳調侯爺孫兩人在清朝康熙34年間,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兩千多年的優秀作品而著成。此書不僅僅包括了史傳、論説文,還有見聞札記、山水遊記、雜文小品和其他的應用文。另外,少量的駢文和韻文也被選入其中。大體上能夠反映出中華古文的絢麗多姿以及百讀不厭的文學風采。

這本書不但有收藏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們閲讀欣賞的潛質。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讀後回味無窮,耳聰目明,茅塞頓開。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能夠説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錄,不愧堪稱為“觀止”。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深莫測,讀後給人以寬博的想象空間。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讀時,對其中大家熟知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國策》中的《魯仲連不帝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桃花源記》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文章,頗有偏愛。讀後,深有感觸,我認為這些文章,不僅僅是歷史上公認的佳作,今日看來也是古文中的精華。

【小編簡評】

古文觀止讀後感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古文觀止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對於作者提出的一些意見實在不能再贊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q9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