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大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大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大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大學讀書筆記1600字 篇一

《圍城》讀書筆記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讀書就應該從名著開始。今年暑假我閲讀了錢鍾書先生寫的長篇小説《圍城》。

小説描寫了三十年代一羣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橫生的筆調記敍了留學回國後的幾位知識青年的社交,生活。

讀後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作者對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煉能力。

按理説,《圍城》是一部小説,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虛構的,可是小説向我們呈現的世界卻逼人的真實。《圍城》裏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我們一邊閲讀一邊會從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説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胸腔裏掏出來,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一個苦悶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隱祕的一角,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佩服。圍城中展現的一切,都讓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圍城讀後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脱,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嚮往之,走進之後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裏,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醜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鍾書的風格像灸針,輕鬆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着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姦”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聲明不問政治。”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説“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裏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於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説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循環,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鍾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説,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説“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説,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裏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

大學讀書筆記1700字 篇二

《人性的弱點》讀書筆記

一直認為,總需要看一些提高個人情商的書籍,除了一些實用性很強而又帶有趣味性的的應用心理學類書籍外,最值得推薦的,就是《人性的弱點》。看了這本以後,每當感覺自己EQ又不夠用的時候,我沒有再找其他同類的書了,而是再次翻起了這本書。每次重新閲讀,都會加深對自己內心的理解。

整本書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重要性”三個字。何為重要性?要懂得換位思考,要像看待自己一樣地把別人重要看待,以這個為出發點,自己所做的事情會滿足他人所需要的尊重需求,這和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是想通的。馬洛斯第四層次的需求理論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着的用處和價值。所以通過“重要性”,我們起碼能做到尊重對待他人,達到對他人第四個層次的需求,從而改善個人的人際關係。

在追求目標這方面,書中有也有談到,要提升自己的慾望,把自己的心願和夢想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標明每個慾望的強度,標明目前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並強化動力,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某個目標,使這種想法深入潛意識,並不斷強化,成為自己思想中最強烈的一部分,這樣,目標其實已經很接近了。

作者卡耐基説:“人就是這樣,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責怪自己。”也許這句話我們並不陌生,而且經常用到,只是我們將其作了少的改動而已,改動之後就變成了,“他就是這樣,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責怪自己。”看似細微的差別,可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當你用一個手指指着別人説這句話的時候,也許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語道破人了這一劣根性。我們總是喜歡高高在上,談論別人的是非對錯,為什麼就不能對照他們,審視一下自己呢?別人做的不好時,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無暇呢?當你認識到自己也會犯錯誤的時候,你又會上升到一個高度,總結出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究竟病源是因為人們之間缺少理解和寬容。當我們每天擠公交車別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腳時,當我們每天走在路上別人不小心撞到你時,你是怎樣的態度呢?怨氣十足破口大罵還是饒恕別人善待自己?我們考慮事情總是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於是,別人所做的一切與己相異時都是錯的,同時對於別人來説,豈不亦然!可是如果雙方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一下自己的話,結果定會截然不同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寬恕別人的素質和修養的。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和抱怨別人--的確,很多愚蠢的人都這麼做。我們只有學會真誠地關心身邊的朋友,才能贏得朋友們最大的信任。

書中我比較喜歡的章節有“與人相處的技巧”。書中是這樣評述的:“不要批評或抱怨別人:是呀!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常常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並激起他的反抗。”批評所引起的嫉妒,只會降低士氣和感情,同時指責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改善。生活中,如果是好朋友,適當的建議還是可以,但態度一定要温和,朋友要是和我們意見不和,也要適可而止。我們還需要懂得-激發別人內心強烈渴望的需求。如果每人都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着想,洞察別人心理的人,永遠不會擔心自己的前途。“首先要把握對方心中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如魚得水,否則就辦不成任何事。”我們常常以“站着説話不腰疼”的態度説別人,其實,我們有沒有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心情、處境去為他們考慮呢?沒有,從來沒有。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儘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正確的思想會使人享受正確而快樂的人生,不斷完善我自己的思想,希望以後每次翻看,都會有新的感悟。

讀書筆記大學 篇三

假期裏我在家裏讀了由季羨林主編的《百年美文》,讀完後深有感觸,它裏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讓人感受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和他們的智慧與對生活的信念,我覺得在一篇文章中,能夠讀到這些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本書分上下兩冊,收集了近100年的美文,而且每一篇季羨林老人都給以了很高的評價。上世紀的百年中,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確如魯迅所説,中國文壇上“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説戲曲和詩歌之上”。而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學家都認為,我國有悠久的散文寫作傳統,所謂經、史、子、集,其中都有極為優秀的散文,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無法攀比。

徜徉在百年哲思散文的海岸,一路的靈光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儘管我們攜着披金揀沙、寧缺毋濫的原則,眼光挑剔而又挑剔,精選的一百二十多篇作品就像構起了一個清新典雅的自然王國,無比悦目。也許這些文章並非全部是精美的珍珠,但他們一篇篇美麗而迥異,給讀者播撒着智慧,向人們洞開了一片片思想的家園。那裏有愛和生命本質真諦的直覺頓悟,有人與自然、人與文明關係的深深聯繫,有人生、歷史究竟的執意探尋,有時間、生死體驗的獨特回味,有人性亮點和品質的自然揭示,有生活和事象的打量凝眸……濃濃的人間煙火,寫的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這些事情在他們的筆下,卻演變成了形而上的人生思考,是他們成了一系列人生邊上的眉批,永恆純粹超然,讓人們覺得每一篇散文都由於浸入了思考而杯墊高了層次,讓人們不覺得便有一種被這些散文呼喚的感覺,它呼喚起了讀者的審美愉悦,還有着啟人心智、點悟生活的另一種功能。它們再次證明:優秀的散文作家都兼為駕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鋭的思想家。

瓦雷裏説:詩歌是跳舞,散文詩散步。其實,僅僅在散文的世界裏,就既有作家直接傾吐靈魂隱祕、氣血充盈的情感舞蹈,又有閃爍着創作主體新知與睿見的智慧的思想散步。尤其是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上,哲思散文更是作品層出不窮。特別是在西方文學的影響下,又催化了散文思辨化的進程。

假如我們選定的哲思散文只是把表現哲理與思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旨歸,僅僅憑藉智力去認識世界和心靈,那麼他們就將淪為高高在上的抽象説教,毫無魅力可言。可貴的是,作家們總能力爭通過主體融入的感同身受,和對“此岸”經驗昇華的悟道,在真情實感的傳達中,在具體的境界展示裏,自然地發掘、凸顯出隱藏在細節、物象、事件背後的理意筋骨,從而達成了思想、情緒和具體的三位一體、和諧渾然。

這種帶有哲學性思考的散文,既無天馬行空的玄奧,又少大而無當的空洞,遠非那種只靠一點靈氣與俏皮支撐的作品所能比擬的。閲讀這些文章,細細品味其中的字字句句,隨着作者深邃的文字去諦聽,去思索,去領悟。

書中許多作者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留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鬱雄渾、冰心的雋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薄、沈從文的輕靈曼妙、豐子愷的厚重平實、楊朔的鏤金錯彩。而其他的,也各有千秋。

本書的編者季羨林這樣説:“美的散文往往寫的是身邊的瑣事,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名篇。我所説的身邊瑣事範圍極廣,人身旅途中的所歷所感,無不包容於其中,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着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者熙攘的人羣,擷取其中一顰一笑,寫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撥動人們心絃的事物。這樣的文章能淨化我們的感情,陶冶我們的性靈,小中有大,小中見大。平凡之中見真理,瑣細之中見精神。”

合上這本厚厚的書,我輕輕閉上眼睛,感覺內心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澄澈和明淨。彷彿受過了一場春雨的洗禮,每一篇文章都藴含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讓我看到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廣闊的胸襟。讓我不禁感覺原來生活中很多我們認為的瑣事並非只是淡然無味的,而是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去細細的體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參悟出人生的真諦,變得越來越成熟。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四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據説這部小説在正統文學史上沒什麼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藝界居於主流地位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開始受到嚴峻挑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方苦難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路遙生於此,長於此。是這塊貧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遙的求索奮鬥、不畏艱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揮不去的生活經歷使得路遙那麼地熱愛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歲之前要完成一部鉅著:為了紀念那片貧瘠的土地,為了紀念那個輝煌的年代,更為了紀念那裏樸實無華生生奮鬥的人民。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説的出發點——“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説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路遙為我們講述地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亙古不變。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路遙在教會我們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恆。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終只會絕了自己。看風使舵,趨炎附勢,均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這般地生活,終將無價值地葬入黃土。 路遙在教會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儘管你可能會遭遇孤獨。孤獨是人生自我證明的必經之路,只要你認定了自己的理想,那麼坦然面對孤獨將是你勇往直前最後的支撐點。

路遙在教會我們不必用盡生命去做一個漂亮的人,但應用盡生命去做一件讓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證明你的處事圓滑,而後者則將見證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觸傾聽那些久遠的聲音,或許那樣我們會在這個因慾望日益膨脹而扭曲的時代,儘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於到油盡燈枯時,我們還在迷惘?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五

第一次知道《活着》是高二第二學期的一節語文課上,一同學在正式上課之前分享了這本書。那時我覺得福貴這個人真是太慘了,現在再看,福貴的人生不正是千千萬萬中國普通人民的人生嗎?人吶,光是活着就已經很吃力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活在世上本就是一件幸運的事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説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福貴不知道這些話,但他對生活從未絕望從未放棄活着不正是對這些話最好的詮釋嗎?活着就是活着,何必糾結於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

《活着》這書,講的是福貴一生的故事。福貴因嗜賭,把自家的祖產輸光了,自己從一個地主家的兒子變成佃農,他的爹被他氣死(雖然他爹沒有苛責福貴,但我覺得他爹的那口氣就是沒順過來),懷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帶走。那時的福貴,上有風燭殘年的母親,下有總角垂髫之女,住着破破爛爛的茅草房,他沒有抱怨,而是想着如何養活一家人。後來,他被抓去當壯丁,老孃去世,女兒鳳霞因高燒而變聾變啞,兒子有慶因被抽血過多而亡,福貴也沒有喪失過對活着的希望。再後來,鳳霞難產離世,相濡以沫的妻子病逝,女婿在工作時不幸身亡,相依為命的外孫噎死。福貴親手把自己的家人一個個埋葬了,你以為他應該會活得很痛苦,甚至過不下去了,但福貴偏不,他説“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餘華在日文版自序裏提到“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活着》是用第一人稱來敍述的,因此它是生活本身。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沒有以“悲劇”來看福貴,現在再讀,仍沒覺得福貴是個“苦難者”。我想了想,並不是自己麻木了——至少我能感知到祥子是個苦難者,也不是福貴的一生不是悲劇,這也許正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敍述方式造成的差異吧。餘華讓福貴自己講述自己的一生,福貴本人並不認為他的一生是個悲劇,所以,在福貴的敍述中,他的一生是有苦難,但他擁有的更多是美好的時刻和事物。老孃是世上最好的母親,家珍是世上最好的妻子,鳳霞有慶都是世上最好的孩子,女婿和外孫自然也是世上最好最好的。福貴心底的回憶裏全裝着美好,讀者自然而然受其感染,大約記起的也是福貴一家的美好時光吧。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詞語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苦難,無聊和平庸。”看吧,作者這樣説“活着”,活着多難,得忍受不能得自由。人生在世,誰不曾瀕臨絕望,誰沒有在深夜崩潰,可誰又不是哭着把飯吃了,咬緊牙關繼續活着,福貴是這樣,你我皆如此。

佛説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七苦,除了“怨憎會”,其餘的,福貴皆經歷過(戰場上九死一生),可福貴覺得自己苦嗎?並沒有。不是他對生活麻木了,而是他能在那些糟糕透了的事情中,發現自己身邊人帶來的光,家人的光照亮了福貴的整個人生。心裏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絲甜就能填滿。福貴擁有“甜”,所以,他能挺過各種苦難,縱使年邁一人,他也能活着。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明白,人生多的是眼淚無法沖刷掉的“萬念俱灰”,也有那些讓你痛到無法哭泣的事,“所以真正堅強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聲,懷揣着痛苦和悲傷,即使如此也要帶着它們笑着前行。”福貴和福貴,漸漸遠去,在霞光滿天的傍晚,在炊煙裊裊的鄉村裏,老人的歌聲像風一樣飄揚……

《活着》是一部經典之作,不缺少讀者和對它的讚美之詞。以自己的鑑賞能力,難以跳脱出已有的評論。可閲讀非得有深刻獨特的見解嗎?正如人生,非得有活着的意義麼?如果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別苦苦追問活着的意義,想想福貴的一生,然後,走一步算一步,把日子走下去,而不是想下去,也許,生活也就沒有那麼難了。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六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沒看書之前我就耳熟能詳,但不懂為什麼這樣描寫婚姻,好像説結了婚的都想離婚似的,我現在就想進城,但是不知道城裏是什麼東西,想在這本書裏找答案。

全書就一句話概括,一留洋學生外面混不下去了,坐船回家謀生的故事。錢鍾書一代文學巨匠,故事情節應該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曲折的,或先抑後揚,或像武俠小説一樣,前面寫主人翁三腳貓功夫,後面獨霸武林,實際上,方鴻漸回國後並沒有升官發達,而是志高才疏,靠着朋友趙辛楣才勉強混口飯吃。這或許正是錢鍾書的魅力所在,書中情節好比女人,有些女人靠化粧吸引異性,有些女人靠美顏博人眼球,而她卻素顏出鏡,時而回眸一笑,時而撒嬌哭鬧,時而温文爾雅,浮躁的心這時候安靜了下來,靜靜的看着她,突然間被她戳中笑點,她的纖纖細手伸過來,把你挽向幸福的殿堂,殿堂只能呆一天,你和她回了家,她哭鬧久了,你不讓她哭了,她覺得你不愛她了,你想安慰她了,她也想和好了,你們面對面,可你還沒安慰她就向你笑嘻嘻,你覺得自己被取笑了,怒吼了她,你看着她那拉長的背影漸漸消失了。錢鍾書正是通過平凡的故事情節,通過大量語言細節描寫,比喻修辭,讓故事人物都活了,像是上演一部家庭劇,劇中的人真實的讓人猜疑就是以錢鍾書為模子寫成的自傳。

文中好的比喻描寫數不勝數,“鬍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鬍子只是一畫……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彷彿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鬍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安上去,鬍子跟眉毛換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鬍子,所以欣欣向榮……”只通過鬍子的描寫就把汪的小人形象描寫出來了,接着“假使留下的這幾根鬍子能夠挽留一部分運氣,鬍子沒剃的時候,汪處厚的好運氣更不用説……”,還是通過鬍子引出下文描寫汪的故事線,可謂生動形象。

有一段描寫孩童的更是真實有趣,”阿醜爬上靠窗的桌子,看街上的行人,阿兇人小,爬不上,要大伯伯抱他上去,漸鴻忙着算賬,不理他,他就哭喪着臉,嚷要撒尿……阿醜回過臉來説:’剛走過一個人,他一隻手裏拿一根棒冰,他有兩根棒冰,舐了一根,又舐了一根。大伯伯,他有兩根棒冰。’阿兇聽得忘了撒尿,説:‘我也要看那個人,讓我上去看。’阿醜得意道:他走到不知哪兒去了,你看不見——大伯伯,你吃過棒冰沒有?’阿兇老實説:‘我要吃棒冰。’阿醜忙從桌上跳下來,也老實説:‘我要吃棒冰。’”,還有通過阿醜的嘴無意露給大伯伯他媽媽背後説的閒話,“大伯伯,什麼叫做‘關係”,導致鴻漸説棒冰不給阿醜吃,給阿兇吃,阿醜藉故阿兇上次沒還皮球,打了阿兇一耳光,阿兇大哭,撒的一地是尿。

“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蘚,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的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類似這種手到擒來的比喻多如牛毛,最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是方鴻漸和妻子孫柔嘉的吵架過程,像平靜的天空,開始天氣晴朗,突然烏雲擠走了太陽,太陽不甘示弱,努力發光,然而拼盡全力也無濟於事,雨滴也來助興,從一開始毛毛細雨演變成傾盆大雨,大雨過後,天陰了兩三天才終於變晴朗,接着烏雲來的更早了……

這本書看完,最讓我驚歎的不是結局,而是文中的生活描寫,處處充滿了機智幽默,恰似楊絳先生説的,這部著作體現了錢鍾書的“痴”,痴迷於玩,痴迷於樂,痴迷於玩樂中描寫生活。生活是最真實的,用痴心去活了,方能寫出另一個真實的生活。

答案或許我還沒找到,經歷了婚姻的人懂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還是個城牆外尋找答案的人,但我能看到裏面人。

大學讀書筆記 篇七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筆下的十九世紀法國。《歐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杯具。”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錢,葛朗台老頭的形象便體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

其中塑造的葡萄園主葛朗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在他的眼裏,根本就沒有親情,友情,僅有金錢。甚至因為,歐也妮花了屬於她自我的錢,也要讓她喝涼水,吃麪包度日很久。就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也不忘盯着他所有的財產。都開始舉行葬禮了,當金耶穌靠近他時,還起來抱住,不忘囑咐他女兒向他報賬。

歐也妮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同時,她也是一個,擁有這悲慘命運的人。吝嗇的父親無時無刻不在壓迫着她,體貼的母親也去世了,在不恰當的時候愛上了破產的堂弟——夏爾,並且等了他七年,還是被他拋棄了。嫁給了自我不愛的人,丈夫在結婚沒多久就去世了,成了一個可憐的寡婦。

全文以歐也妮的婚事為線索,以很多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畫龍點睛的一筆卻是指出金錢拜物教的荒謬,指出金錢固然給人帶來權勢,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為力的。葛朗太稱雄一世,積累了萬貫家財,一文也帶不進墳墓,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能夠説一無所獲。在巴爾扎克看來,葛朗台的聚斂癖,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情慾。向歐也妮這類心地單純的姑娘,金錢與她既不是一種需要,也不是一種慰藉,僅有人性已經異化,完全為貪慾所支配的人,才會將金錢視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老頭的吝嗇和對金錢的痴狂,在書中隨處可見:“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僅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錶,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着腳,穿着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愛,作出決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送拿儂一隻舊錶。除了這些葛朗台還對自我的親人吝嗇:“儘管葛朗台家財萬貫,然而他的開銷卻很節省。

他從來不賣肉、蔬菜和水果,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進柴房。他什麼都節儉,連動作在內。每頓吃的食物,每一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每年十一月七年級堂屋裏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僅有五六百法郎;”“不覺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兒把她的全部金幣拿出來欣賞一番,歐也妮只好説金幣沒有了。父親一聽,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幣送給了查理,大罵女,並決定把她關進房裏,只給冷水和麪包。”這時的葛朗台知到女兒將自我的金幣送給查理,他愛錢如命的本質戰勝了親情,將自我竟有的女兒送進了閣樓,讓她在那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台太

太平靜地死去。太太屍骨未寒,葛朗台便請來克羅旭要歐也妮在財產文契上簽字,放棄登記,全部財產歸父親管理,女兒只保留虛有權,歐也妮一點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籤了字,父親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還才安息,他卻為了遺產到處奔波。“晚上,葛朗台來到太太房間,正巧碰上母女倆在看查理母親的肖像,葛朗台一見金匣,就像一隻老虎撲向一個睡着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貪婪、狡黠、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質在此表顯得無疑。與父親相比歐也妮表現得十分慈愛,善良。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建了1所養老院、8處教會國小和一所圖書館。

書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個性,可是從他們身上也能夠找到當時社會的影子。貴族階級日趨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全都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飛揚跋扈的資產階級暴發户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金錢勢力。以及柔弱的婦女,她們安於現狀。

讀完此書我不得不感歎資本家的發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淚的屈辱史。

大學讀書筆記 篇八

這是一本全面講述大學現狀,透視大學生態環境的書。讀了 熊丙奇的《大學有問題》,我在讀了該書後,產生了深層次的思考:大學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之多之嚴重的問題?問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作者在描述問題的同時,也讓我真正去思考了這些問題。從而深深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下便是我讀完這本書,為本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建議。希望能為校園建設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校園文化即是在學校發展中形成的以辦學特色為標誌,以學校精神為靈魂的羣眾文化,是學校在歷經長期辦學實踐形成的文化底藴。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氛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甚至為學生的成長軌跡賦好初值。因此加強海門學院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師生在建設中的作用。

南通職業大學建有教學辦公樓、學生宿舍樓、學生活動中心、計算機中心、圖書館、食堂、操場等。海門學院以江海風情園為依託,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生活環境。現在學校已着手綠化建設,但是校內仍有一部分空地沒被充分利用,荒草叢生。標題欄稀少,牆體標語欄罕見,這樣使得學校沒有生機。此外,校園文化建設手段單一,僅限於藝術節。在物質文化方面,學校硬件設備簡單,體育場地缺乏,體育器材缺乏,沒有專門的人員管理,不能滿足廣大學生鍛鍊的需要。圖書館貯藏圖書不能及時更新,機房教學軟件有待更新。

隨着社會“時弊”襲入象牙塔,動搖了學生健康的價值信仰。有的大學生只關心實感,急功近利,舉止散漫,政治熱情不高。這種校園精神文化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如用人單位對有些大學生缺乏誠信,頻繁跳槽有不少怨言。

面對學校文化現狀,為校園文化建設出謀劃策,勢在必行。

營造精神環境。學校應通過宣傳櫥窗,校刊,校園網站加強校訓宣傳教育。南通職業大學校訓“厚德遠志,格物致知”突出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教學的特點。因此要切實落實踐行校訓。學校還應典型育人,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榜樣。廣泛開展課外講座,課外閲讀,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育學生負責,誠信,獨立的品質,為服務社會,提升地區技術能力做貢獻。

優化輿論環境。提升校園的情感氛圍,加強情感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學生應合理調整情感。由於輔導員是同學遇到困難最先想到的人,因此,加大對輔導員培訓,使輔導員掌握必要的情感教育知識,激發和保護學生積極情感,抑制和改變消極情感。彰顯情感教育在優化輿論環境的重要作用。

強化制度環境。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應強調各種紀律,公約,行為規範的重要作用。建立學生自管機制,既給學生留有足夠空間,有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班級應利用班會定期學習高職學生行為準則,學生管理規定。加強對學生督促考核。

改善物質環境。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學校應加強財務管理能力從而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加大物質環境建設經費的投入。為開展學習和鍛鍊提供必要的場所與設備資源,遠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程教育。從而改善學習條件,優化學習手段。

淨化網絡壞境。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文化的惰性和墮性給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課題。因此德育處應利用網絡普及和快捷,把道德模範事例搬上網絡。通過學生的認識和反饋瞭解學生情感。學校還應建立安全網絡傳播系統,加強網絡監控。提升學生網絡道德規範。

北師大肖川教授認為學校應該笑聲朗朗,書聲朗朗,歌聲朗朗,讓校園成為每一個人終身美好回憶的巨大源泉,使學校成為師生終身嚮往的地方。南通職業大學海門學院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時既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突出專業技能教育,又要借鑑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設,加強文化教育,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

作為南通職業大學的一名學生,衷心希望學校能夠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創建一種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健康人格的文化氛圍。

中國高等教育將從數量時期全面進入一個質量時期,將從注重外延發展到打造內涵實質。從而使人們擁有選擇權,在我們開始關注大學城內的風景,關注所接受教育的質量,也關注整個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的同時,真正的行動起來吧。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九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託於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裏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説:“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幸福與不幸的深入瞭解從另外一方面説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以前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種種劣根性,那麼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境之中成長,並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彷彿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必須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偷盜並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複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之後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後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正因厭惡自己的以前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僕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期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麼的黑暗,那麼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沒有持續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正因他發現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麼。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佔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後悔並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後還是死在獄中。他的發奮顯得那麼單薄,那麼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傑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説,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隻是作者期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屍走肉般地活着。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裏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用心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好處地活着。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他們所付出的發奮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發奮總是正因時機、正因人力、正因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樣發奮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願望是這樣難以實現,聶赫留朵夫能夠選取繼續去發奮,去爭取更多的人一齊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願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裏面得到滿足和實現,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註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裏,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

大學生讀書筆記 篇十

第一句,首先是“吾等定此血盟不為私利私慾,但求團結一致,為社會、為世人成就事業。特此聚合諸位同志,血印為誓。”——稻盛和夫。頓時感覺有種生逢亂世,與眾人歃血為盟的英雄豪氣。不為私利私慾,剛讀之際,覺得不可能。熟話説: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們打拼,莫非為了財權。但求二字道出了定血盟的目標。尤其是看到文章後面,更能體會稻盛和夫先生所言非虛,句句皆真情實感。崇拜欽佩之情悠然而生。

正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身居亂世之中,重新審視“活法”。猶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在烏雲密佈的天空中劈開一個火閃,剎那間猶覺一股電流充斥全身每個細胞,感覺太對了。就好像心裏有某個想法,一向沒有跟人提及,也一向沒有跟自己講。一向懵懵懂懂,渾渾噩噩,突然之間好像有個上帝之音跟你講話了,猶如夢醒後起身坐於牀上,尚有三分未知。身居亂世之中,這是個什麼樣的亂世呢?亂者,手忙腳亂,紊亂,忙亂,心亂如麻,交通亂,股票市場亂,工作情緒亂,頭髮亂了。人們的心靈已經太久沒有得到安寧,太亂了。忙着賺錢,忙着應付工作,忙着應對生活煩瑣事。但是,大家忙亂過後還是忙亂,理不出頭緒,摸不着頭腦。在緊張都市節奏的強壓下,亂,太亂了。靜,平,穩,安,諧這五個才是我們需要的。因此,要重新審視活法。看看活着的好處是什麼,怎樣樣去活才算是活,什麼樣的活法才算沒有白活。

人類活着的好處、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最根本的疑問,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煉靈魂。許多人説活着的目的是為了錢,為了權,為了名。

其實這些都是過眼雲煙,當歲月蹉跎,百年之後,這些又算什麼呢?一切都是過眼的雲煙,虛幻得如浮雲般。但是多少人為了他們殫精竭慮,也處心積慮,不顧一切爭名奪利,到頭來一場空。人們説:方向不對,永遠無法到達彼岸。人要過得幸福,只有把活着的好處參透了,才會真正的感受生活的完美和心存感激之情。

追逐錢名利之徒,猶如追日之夸父,安能追上。所謂慾壑難填,永無休止。當有天發覺自己已經太累的時候,可能雖有物質許多,但是否真的感受到快樂。提高心地,修煉靈魂。這八個字真是經典,人最大的快樂就是提高心地,即不斷從每一天的生活中學到新的方法、哲學、思想、創新,不斷的超越自己。靈魂,需要修煉,此刻雖然看不見,但是又無時無刻不影響着你,影響着你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身體某天會消逝,但靈魂卻會永恆。沒有靈魂的人,只是行屍走肉。一個有魅力和魄力的人,就是正因在靈魂深處有着金子般的氣質,因此,修煉靈魂,亦是重中之重。

這天比昨日更好,明天比這天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經營、孜孜不倦地修煉,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着。每一天勤勤懇懇的工作,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心地和修煉自己的靈魂,我們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充實和快樂。勞動對人類來説是具有更深遠、更崇高的價值和好處的行為。勞動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但是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

務必“極其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萬萬不能浪費,要“竭盡全力”、毫無疑問,全身沾滿汗水和泥土、堅持勞作的“田間的精進”,已經潛移默化,紮根於內心,陶冶了人格、砥礪了精神,人品也到達了更高境界。真摯、認真地活着,繼續這種看似樸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將舊貌換新顏,變成非凡的人。要課以自己比他人更為艱苦的人生,並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必不可缺的。發奮、誠實、認真、正直。嚴格遵守這些看似簡單、容易的道德觀和倫理觀,並把他們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或人生態度的不可動搖的根基

這些語言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又讓我深深慚愧。審視活法,我們得為之而改變,像老鷹重生,鳳凰涅盤一樣,脱胎換骨,改變過去不好的生活狀態和心態,改變過不不對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改變自己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這樣,方能重新活出活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5k67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