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如何寫好觀後感(精選多篇)

如何寫好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如何寫好觀後感

如何寫好觀後感(精選多篇)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

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寫好讀後感活用“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説,如果是記敍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繫實際,談深談透。 如何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學生寫好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辣手的問題。要寫好讀後感,指導是關鍵。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呢?體會是:

一、指導審題,理清題意

寫好讀後感,審題理清題意是關鍵。例如我教《養花》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讓學生明白“感”是什麼?“感”就是要求寫自己怎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

情。接着要求學生要聯繫自己的實際來寫,可以先講作者怎樣説,怎樣做,然後寫自己“悟”出什麼道理。

如何給文章定題目呢?讀後感題目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題目,如:《養花》讀後感;也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做正題,如:學習要善於摸門道—《養花》有感。

總之,要使學生弄清題目要求,寫作上要求,審題最關鍵。

二、抓中心,定要點

《養花》這篇文章寫讀後感,就是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謂“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寫體會的讀後感,“感”應該圍繞中心思想去開展。

第一步:先讓學生回憶《養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點。第二步:我歸納習作要求,《養花》這篇文章抓住三個要點:①、養花能增長知識。②、養花能調節腦力勞動。③、養花可以創造勞動果實,發展友誼。

三、抓住要點,聯繫實際,理清結構

首先我讓學生討論《養花》一文幾個要點,有幾個方面體會較深。接着指導如何聯繫實際談體會,最後介紹寫讀書筆記的兩種方法:

1、先敍後議。方法是:先介紹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反映什麼中心思想,圍繞中心結合自已例子説感受,最後寫對自己的教育。

2、夾敍夾議。即圍繞中心抓兩三點,聯繫實際,扣緊原文發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開展議論。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着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五、學生編寫寫作提綱,小組發言交流。

六、學生動筆寫習作。

由於我指導學生寫《養花》一文讀後感方法得當,學生寫起來文章沒有千篇一律,開頭和結尾基本上能按讀書筆記方法去寫,中間段學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談出體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樣寫好高中的讀後感?高中讀後感與國中的區別何在?

老師要我們根據讀過一篇散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但是由於太久沒寫,又因為自我覺得不想以國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覺得讀後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後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鑑。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閲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業中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不是很不錯的一件事嗎?其實,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話留給你深刻印象,讓你長久不忘,那這篇文章就沒白讀啊!就值得寫呢!

一般來講呢,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敍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論不多,閣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極盼賜教。

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敍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與評論的異同

初學者對讀後感和評論這兩種文體的寫作掌握不夠好,常將讀後感寫成了評論,或將評論寫成讀後惑,為此,談談這兩種文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讀後感和評論的相同點

1.讀後感和評論都屬於議論文,都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2.對原文的內容或所議之事都要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並能做一定的聯想。

3.都有一個引出問題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點,簡要地敍述所議之事。

(二)讀後感和評論的不同點

1.對象不同

讀後感涉及的對象是:寫自已讀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體會,要以寫自己的認識為主,如《納諫與止謗》即如此。評論(包括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所涉及的對象是:思想評論以人們的思想現象為評論對象,如《烏飛魚躍的聯想》;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及文學流派,如《<普通勞動者>是一篇很好的小説》。

2.“人稱”不同

議論文本沒有人稱的説法,這裏套用記敍文的提法。讀後感是寫“我”得到怎樣的啟示,獲得怎樣的收穫,並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評論文章總是某種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樣,不必把自己擺進去。

3.任務不同

讀後感重點落在一個“感”字上,其任務主要是寫自己讀了什麼文章後,有怎樣的感受及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啟發,對文章所闡述的問題產生了什麼新的見解。評論文章的任務是:思想評論是針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肯定正確的,提出偏頗的,批評錯誤的,它是一種報刊文體,不失時機地進行宣傳教育。文學評論是“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可以向讀者推薦和闡述作品,文學評論者作為作者的知音和讀者諍友,應該使讀者和作者、讀者與作品的思想緊密地聯繫起來,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創作藝術”。“它還肩負着引導讀者正確地認識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或洞察錯誤作品的有害實質,井給讀者以有益的指導”。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讀後感一般是順着原意生髮感想,評論則是針對原意表示態度,如果把讀後感比作順水推舟,那麼寫評論就是指手畫腳了。過去有句話“見官大三級”,評論文章正好處在這樣一個地位。根據這個意思還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從而看出二者與一般議論文的關係:

讀後感<一般議論文<評論性文章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

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

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 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 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 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 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 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 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 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 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

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 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説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

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 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 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 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 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 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 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 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 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 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説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 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 的中心。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第二篇:如何寫好觀後感

如何寫好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第三篇:如何寫好觀後感

如何寫好觀後感

[思路分析] 觀後感主要是抓住其中一點進行引申和展開,寫出你的思考和感受就可以了,必須和觀看的內容緊密聯繫 [解題過程] 觀後感:作為國中學生,接受知識的媒介比國小階段多得多。不光是在學校從老師那裏接受知識,從書本、影視乃至社會實踐中也同樣可以接受知識。隨着年齡的逐漸增大,知識閲歷的增加,當你讀了一本好書,看了一場有意義的影、視、戲,甚或你看到其中的一段(節)或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都產生一些聯想、感慨,把它寫下來,形成文章,這就是感想。常見的感想有觀後感,觀後感(影評)、短評等。

那麼,如何寫好感想作文呢?

一、認真審視 有感而發

觀後感要認真閲讀(觀看)原作,萬不可空穴來風。在或讀或觀或看的基礎上尋找和自己的思想產生的共鳴之處,從而有感而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寫出來的文章就只能是無病呻吟。古人云,首先要“感於情”方能“動於情”,可見感想作文要寫得感動別人,自己首先要被感動。

二、讀感結合 以感為主

這裏所説的“讀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了“觀感”等。這些“感”都要與“讀”、“觀”、“看”相結合,“讀”、“觀”、“看”之後才可能有感。感想文的文體要以感為主,以讀導感。切忌平均筆墨,抑或本末倒置。

三、提煉觀點 獨立成文

前面已經講過,感想作文要以原作為基礎,在原作上導出“感”來。這個“感”應有自己的觀點,並能自圓其説。它與原作的關係是:原作是“感”的引子,而“感”則是原作某一點的昇華。 總之,感想作文是鍛鍊學生敏鋭觀察力的重要方式,它藉助於書、影、視等,使學生積累感情、觀點等,尋找出一個宣泄的窗口。也正緣於此,它對廣大、中學生鍛鍊和學習寫札記、隨筆等類文章不無裨益。

寫觀後感在褒貶人物、剖析事理、鍼砭時弊等方面都要有獨到的見解。觀後感從文體上看,屬於議論文的範疇。它的着重點在於“感”,它是抒發和闡述自己對原文所記敍的事件、描寫的人物、闡述的道理等的感觸。正因為觀後感沒有固定格式,寫法比較靈活,因此近幾年來國中市統考的作文試題有時也採用了這種形式。如上海市2014年市會考統考中《孩子和書》一文中最後一題要求寫一篇觀點明確、聯繫實際,不少於80字的觀後感。因而應當引起教師、學生的足夠注意。

觀後感是訓練閲讀、寫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種習作形式。究竟如何寫好觀後感呢?愚以為,可歸納“三要”、“三忌”。

首先,要認真閲讀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邊際地隨便“瞎吹吹”。

觀後感是由“讀”和“感”兩部分內容組成,當然重點是“讀”。“讀”是“感”的依據和基矗“感”是“讀”的生髮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讀”字上。有的考生説:“寫觀後感嘛,還不是隨便瞎吹吹”在這類“瞎吹吹”的觀後感裏,有的議論好象“飛機上吊大閘蟹———懸空八隻腳”;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話,不作具體分析,就誇誇其談;也有的為了“標新立異”,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這些考生不肯在“讀”字上下功夫,沒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就文論理,或就書論理及就戲説理,緊密聯繫實際,切忌拘泥原作,以敍代議,就文論文,就書論書或就戲論戲。

寫觀後感,可以從原作整體出發發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側面入手談體會,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緊緊聯繫實際,或重在聯繫社會現實,或重在聯繫學習、工作、思想等實際,應該“為時而著”、“為事而作”。這樣的觀後感才有深度,才有現實意義。反之,漫無邊際的大

段大段地抄錄原作或複述文中的場景描寫,末尾加上幾句標語口號式的語句,這樣的觀後感,顯然是失敗的。理來之於“文本”,用之於實際。我們有些考生寫觀後感的另一個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場景描寫,有的甚至是改寫、複述原作的故事情節,但議來議去還是拘泥於原作內容,悟不出道理,聯不上實際。

四、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切忌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視劇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實在太寬了。假如認真閲讀、仔細觀看的話,一定會有許多體會;很多感想。如果,這也寫,那也想寫,“拉在籃裏便是菜”,貪多求全,面面俱到,結果“貪多嚼不爛”,什麼都寫不深,寫不透,勢必要吃“夾生飯”,到頭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2014年市會考閲卷中發現有好多考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觀後感,寫出來的文章觀點明確,聯繫實際,有理有據,結構完整。深化了主題,乾脆利落,結構嚴謹;達到了寫觀後感“引———議———聯———結”四字訣的完美境界。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四篇:怎樣寫好觀後感

怎樣寫好觀後感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

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説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説,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推薦打開本站:)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寫好觀後感,不僅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認識能力,還能起到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師嚴肅地説教效果要好得多。

第五篇:寫好讀後感觀後感

如何寫好讀後感觀後感

所謂讀後感就是先讀後感,先讀就是在動筆前先讀懂原文的內容,是對文章相關內容的複述和濃縮;後感就是在讀後聯繫原文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它是在“讀”的基礎上引發思考與認識。讀後感由“讀”和“感”兩部分組成,即“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結果。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讀後感呢?

一、緊扣原文,抓住中心。

讀後感的“感”是針對原文的內容而發的,原文的內容是“感”的依據,“感”必須是從原文引發出來的感想和體會。因此,寫讀後感必須認真閲讀原文,獲得真切感受。只有感之深才能言之切,沒有真切的感受,讀後感就寫不具體。但也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而要從原文的內容出發,抓住感受最深的一點,即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句話,或某一問題,把它分析深刻、透徹,這樣才能做中心突出,選材集中,使人願意看,並有所啟發。

二、聯繫實際,情感真實

閲讀文章後,要對現實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形成文字就是感想。寫感想時一定要注意聯繫社會實際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實際,要實事求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不要説假話、空話、套話。那麼怎樣才能讓讀後感寫得具有真情實感呢?一方面要聯繫當前的形勢,努力挖掘某些社會現象及自己身邊發生的有新意的事情來寫;另一方面要選擇合適自己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寫,這樣的讀後感才會有血有肉,中心鮮明。

三、敍議結合,表達感想。

讀後感常用的寫法是夾敍夾議,但必須以議為主,把讀後感寫成議論文。敍述時可適當引用原文中對自己教育最大、體會最深的章節、句段或人物的語言、精彩的場面等,切忌大量摘錄;所敍述的事實必須與中心思想有關,能夠證明論點。讀後感中的議是敍的深化,它必須在敍在基礎上議出自己的感想。

總之,寫讀後感可以提高閲讀和作文的能力;還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學會並寫好讀後感。

簡要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寫讀後感常見的毛病。

1、述讀原文多,無“感”或“感”少,喧賓奪主。有的同學寫讀後感,主體部分完全是複述原文的情節,或加進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述。這些都違反讀後的最基本要求。

2、評述原文多,無“感”而發,牽強附會。這類文章混淆了讀後感與文學評論的界限,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勉強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學最易犯的一個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聯想,沒有引人入勝的新鮮想法。這類文章的主體部分往往展不開,主要是沒有打有思路。

4、蜻蜓點水,面面俱到,沒有重點。這類文章主要癥結是沒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沒有確立好感發點的要點。

怎樣寫讀後感想呢?在這裏我給大家做一簡單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2、引用原文要簡潔,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

可以適當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這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感想作好鋪墊。要簡述與自己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

3、讀後感以“感”為主,要緊密聯繫實際。

寫讀後感想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談觀點和感想的時候一定要緊密聯繫實際。可以聯繫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 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無論聯繫哪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要與原文內容密切相關。

4、結尾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結尾時通常可以迴應前文,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發出號召。要做到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讀後感例文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海倫凱勒在一個無聲無色的世界裏,靠着一顆不屈不撓的心,以驚人的毅力,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建起慈善機構,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看完這本書我被海倫凱勒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特別是書中那一句:“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件東西一旦失去,才會留戀它。”使我思緒萬千,想起我為了貪玩,忘記時間,等交作業時,才會留戀時間,才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迫切願望;想起我寒假裏玩電腦,使自己的視力又下降0。2,才想起以前那雙明亮的大眼睛看東西是那麼的方便。

看到海倫凱勒那種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用生命全部的力量去奔走而建起的慈善機構。又想起自己的減肥計劃,仰卧起坐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是沒做幾個稍微有點累了就停下來。跳繩也是,跳幾個喉嚨稍微有點難受了就又放棄,一次也沒堅持過,使自己的計劃一次次地泡湯。美味佳餚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總説吃了這頓再也不吃下一頓,但到了下一頓還是這樣説。

今天,我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才真正知道生命的寶貴,才真正瞭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的意義。我會重新對待我的人生,對待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例文二:《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篇小説後,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魯濱遜感動,他遭遇海難漂流到荒島上以 後,不是悲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房子、種植莊稼、養殖動物、工具、在絕望和無助中用自己的頑強和毅力與飢餓、疾病等作鬥爭,最後終於勝利的獲救。

一開始,魯濱遜揹着自己的父母跟着一隻船出海了,但是在一次雨中船遇難了,他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流了好長時間,最後被海水帶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這個島上沒有人煙,只有他遇難船上的一隻狗和兩隻貓,他企圖向來往的船隻求救,卻發現哪隻船上的人是海賊。他用身邊僅有的一些物品建了一坐“房子”,後來又在遇難的船上找到了一些麪包、酒、衣服、槍彈等等??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的孤島漂流。在這麼長久的時間裏,他不僅要戰勝寂寞和孤獨,還要戰勝飢餓和疾病,更不能讓海上的強盜發現他,他總是樂觀的面對眼前的一切,珍惜身邊每一個可以讓他求生的機會,在困難面前他也害怕過,逃避過但最後總是戰勝了自己而獲得了生的希望。

讀完這篇小説後,我真的被魯濱遜的頑強和勇敢深深的感動着,他在哪麼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對我感動最深的是他的毅力,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我們自己,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學習呢?遇到困難是不是也應該勇敢的面對而不在逃避呢?

記得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我不是想辦法克服它,而是和困難玩起了迷藏,有一次,我對一個數學問題特別的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把這件事弄明白,如果我要搞清楚這件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我心安理得的放棄了,可是後來在考試中我又遇到了同一個問題,我還是沒有解決掉,我好後悔,我雖然暫時的“繞”開了這個困難,但困難最終又和我遇上了。

我們今天在生活中,學習上的困難和魯濱遜比起來,還是困難嗎?我一定要改掉我的壞毛病,遇到困難不再着“繞”着走,而是要像魯濱遜一樣,勇敢的和困難作鬥爭。

朋友,你看過這本書嗎?如果沒有我建議你看看!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感動的

例文三:《農夫和蛇》讀後感

今天,天氣晴朗。吃過早飯後,我照例捧起《365夜故事》在房間裏津津有味地讀起來。我今天看了一個故事叫做《農夫和蛇》。這個故事很精彩,令人深受啟發。

《農夫和蛇》講的是一個嚴寒的冬天裏,一位農夫出門要去鄉下。在路上他看見了一條快要凍僵的蛇。農夫想:這條蛇都快要凍僵了,我得救救它。可他想到蛇很狠毒,又猶豫不絕了。“哎,我救了它,它應該不會恩將仇報吧!”農夫自言自語地説道。於是,好心的農夫千方百計把蛇給救醒了,可農夫萬萬沒想到的是蛇竟然會反咬他一口,毒很快地聚到心臟,農夫倒下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非常氣憤:蛇他不僅不報恩於農夫,反而還恩將仇報反咬農夫一口,它沒想想是農夫救了它,是農夫讓它能活動起來。哎,不過農夫也有過錯。他為什麼不先想一下,蛇被救活後是否會報恩呢?是否像他想的那樣單純呢?小朋友,你們千萬要記住了:救人也要看對象,對於那種狠毒的動物千萬要思考後果再做決定,可別像農夫那樣,也別像蛇一樣恩將仇報哦!別人救了你,一定要報恩啊!你記住了嗎?

例文四:《木偶奇遇記》讀後感

《木偶奇遇記》的故事是家喻户曉,它講述了一個任性、撒謊、懶惰、不愛學習、經不住誘惑的壞孩子經過種種磨難,並在磨難中接受了教訓,變成一個誠實、勤勞、勇敢、好學的好孩子的經過。

在皮諾曹身上我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希望能找到一方奇蹟田,在那兒不用費力就能種出許許多多的金幣。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不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收穫到的一定是幻想。就像我們的學習一樣,沒有平時紮紮實實的基本功,靠走捷徑,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

以前我也愛貪玩,一玩起來就把自己該做的作業都丟在了腦後,如果有人來邀請我去玩具城玩,我也許也會像皮諾曹一樣跟着他走。到底學習比遊戲要枯燥得多。現在我知道了,玩要有個度,尤其是外出遊玩前,一定要得到家長的同意,並按時回家,不讓爸爸、媽媽操心。

以前我遇事不合意動不動就愛發脾氣,耍小性子。甚至不分場合,在媽媽的辦公室,在學校的班車上就發脾氣,搞得媽媽焦頭爛額。媽媽找了一個機會跟我長談了兩個鐘頭。媽媽説,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不是平坦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每一個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如果想讓它長成一棵又高又直的參天大樹,必須時時修剪它的側枝,不讓它走上歧路。當你有錯誤時,家長就像修剪工,就像書上的會説話的蟋蟀、小仙女一樣,時時刻刻幫助你、提醒你及時改正。

《木偶奇遇記》的故事展示給我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時時提醒着我,怎樣做一個又聽話又懂事的孩子。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後感

放下手中的《安徒生童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的心在默默地哭泣,因為《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還依然在感染着我。

我彷彿看到了她那脆弱的身軀蜷縮在牆角,望着屋子裏透出的點點燈光;我又彷彿看到她那乾裂的嘴脣微微顫動,她好想能夠吃上一頓飽飯。哧!火柴被

擦亮了,變成了一個火爐,她想暖和自己的身子,火柴卻熄滅了。她擦亮的每一根火柴都變成了幻想中最美好的東西,因為她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愛與快樂!

終於,她走了,在一個除夕夜,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裏走了,她跟着她奶奶飛到沒有飢餓,沒有寒冷的地方去了。我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歎息,我為人們對她的冷漠傷心。

我真的希望那個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地方是我們這兒啊!也多麼希望我們能把她接到這兒來,可我這天真浪漫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已是淚流滿面,抬起頭,想把眼淚壓下去。忽然我看到一朵雲端,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她的奶奶幸福的微笑着,朝我招手??

標籤: 觀後感 多篇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e4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