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冰點觀後感(精選多篇)

冰點觀後感(精選多篇)

目錄

冰點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冰點檢測第二篇:心中的冰點第三篇:化解心中的冰點第四篇:《冰點故事》讀後感第五篇:冰點故事 讀書筆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冰點檢測

冰點儀檢測的原理

冰點儀是用來準確檢測牛奶中加水的情況,由於牛奶中溶解了脂肪、蛋白質等各種成份,所以冰點比水低,正常牛奶冰點平均為-0.530℃,而水的冰點是0℃,牛奶中若加水,則整個樣品的冰點則上升,正常情況下摻水1%,混合樣品的冰點大約升高0.0053℃,當摻水100%時,温度升高是0.530℃,這時儀器{0.530+(-)0.530}=0顯示出的冰點温度為0℃,而顯示摻水就是100%.冰點儀就是利用温度探頭把混合樣品的冰點的温度測出來,利用儀器內部的計算公式把牛奶樣品中摻水的百分比得出來的。

冰點儀的構成1) 冷卻系統也叫檢測池(穩定在-6℃)

2) 温度探頭

3) 檢測系統(包括攪拌棒)

冰點儀操作規程

1、準備2ml左右牛奶樣品放入樣品瓶,然後把樣品瓶放入檢測池

2、把儀器菜單中調出檢測功能,然後回車進行樣品檢測

3、因為牛奶樣品放入-6℃檢測池中,所以樣品温度會下降,到達0℃以下後樣品會變成固液共存的狀態,當樣品温度下降到-2℃時,攪拌棒會開始工作(儀器內部設置的功能),攪拌棒給混合狀態下的樣品一個很大的觸發外力,這時混合狀態會在外力作用下迅速結冰,然後系統放出熱量,温度開始回升,當回升到一個平台時,温度保持平衡狀態,這時儀器內部會跟據上面原理當中提到的換算方法進行計算牛奶樣品中含水的百份比。

4、操作完成,進行數據記錄

備註:由於儀器是按水和牛奶的冰點進行設置的,所以該儀器只能檢測牛奶中摻水的温度和混合牛奶樣品的冰點。

第二篇:心中的冰點

心中的冰點

一家鐵路公司有一位調車人員尼克,他工作相當認真,做事也很負責盡職,不過 他有一個缺點就是:他對人生很悲觀,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這世界。

有一天鐵路公司的職員都趕著去給老闆過生日,大家都提早急急忙忙的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關在一個待修的冰櫃車,尼克在冰櫃拚命敲打著喊著,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沒有人聽得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紅腫,喉嚨叫得沙啞,也沒人理睬,最後只得頹然的坐在地上喘息。他愈想愈害怕,心想:冰櫃的温度只有華氏零度,如果再不出去,一定會被凍死。他只好用發抖的手,找了筆紙來,寫下遺書。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職員陸續來上班。他們打開冰櫃,赫然發現尼克倒在地上。他們將尼克送去急救,已沒有生命跡象。但是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冰櫃的冷凍開關並沒有啟動,這巨大的冰櫃也有足夠的氧氣,更令人納悶的是,櫃子的温度一直是華氏六十一度,但尼克竟然給「凍」死了!而尼克並非死於冰櫃的温度,他是死於心中的冰點。 他已給自己判了死刑,又怎麼能夠活得下去呢?

書中寫道「信心是一種心境,有信心的人不在轉瞬間消沈沮喪」試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時是否也常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以致於錯失了許多嘗試突破自己的機會呢?

我覺得這句話説的很好:影響你的意志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你的心。

已被自己給打敗,再多的後援都徒勞無功了。

所以 ~ 別輕言放棄你所追求的人、事、物,大家加油 ~~~ 加油 ~~~

第三篇:化解心中的冰點

化解心中的冰點

——讀《哈佛家訓》有感

文/安秀麗

盡職盡責的列車員約瑟夫被“凍”死在冰櫃車裏。他的死頗讓人費解:冷凍開關尚未開啟,氧氣也非常充足,他怎麼會被凍死在裏面呢?帶着按捺不住的困惑,我一口氣讀完全文,終於明白:約瑟夫不是被低温“凍”死,而是被心中冰點——對冰櫃低温的極度恐懼“嚇”死。

回首人生路,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內心深處的確存在着一些諸如恐懼、自卑、惰性等等人格缺陷,這些人格缺陷與我們的正常神智貌合神離,有時卻宛如一塊塊奇寒無比的千年寒冰,在不經意間就會對我們的夢想造成致命一擊,讓我們與機遇之神擦肩而過;讓原本輝煌燦爛的人生篇章黯然失色,讓激情萬丈的求索熱情冰封萬里。步入《哈弗家訓》,你將再次品味人生路上的別樣滋味。

《奧斯卡的遺憾》讓人久久難忘。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奧斯卡,不僅相貌英俊,而且才智過人,不少在別人眼裏無法解決的難題,都被他一一破解,。在同齡人眼中,他簡直成了才貌雙全的“白馬王子”。但剛參加工作,一場不期而來的巨大變故卻摧毀了他原本恃才傲物的全部自信——公司破產,工作沒了,吃穿用度一下子全失去了着落。一時間,他宛如一隻折斷雙翅的蒼鷹,掉入了暗無天日的無底深淵。一連幾天,他不思茶飯,心灰意冷,無聊地擺弄着身邊的自制探礦儀。神情恍惚的他,把探礦儀上表明藴藏石油的數據 ,竟當成儀器對自己的嘲弄,一怒之下,把那些儀器砸了個粉碎。然而不久之後,一個令奧斯卡遺憾終生的事實擺在眼前:就在奧斯卡瘋狂發泄怒氣的地方,有人發現了一個藴藏量頗為可觀的巨大油田。如果當時的奧斯卡心中還殘存些許理智和自信,這座將帶來滾滾財源的油田,發現者豈能另是他人?

自卑孕育遺憾,惰性派生苟安。《夢想也能成真》的主人公,原本是一羣靠政府的福利度日的失業人員。但在搞鄉村福利工作的薩迪爾因勢利導下,幾經點撥。數月之後,奇蹟出現:紅鼻子寡婦成了咖

啡種植園主,收成頗好;禿頂男人成了當地有名的巧木匠,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孤寡老太太開了個託兒所,日日笑口常開;上完大學的單親媽媽更是成績斐然,開了家規模頗大的傢俱公司,吸收了不少失業人員。其實,在薩迪爾未進入他們的生活之前,他們都有過這樣的金色夢想,只是這些夢想一直被與生俱來的“惰性”所困,難以甦醒。

自卑催人沉淪,自信促生自強,自強引領輝煌。《跨越生命的障礙》中的主人公米切爾,一生多災多難:46歲時,因機車事故容貌盡毀,皮膚燒傷達65%以上,先後進行了16次手術,生活也不能自理,但他硬是憑着頑強的自信和堅強的意志力實現了駕駛飛機的夢想;14年後,一場更大的災難接踵而至。他駕機起飛時,被摔回了跑道,12條脊椎骨全部壓碎,腰部以下永遠癱瘓。就這樣一位厄運比肩接踵的殘疾人,竟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不僅擁有了美滿的婚姻,成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且成為享譽全國的百萬富翁,受人愛戴的公眾演説家。在米切爾面前,我們所耿耿於懷的醜陋的容顏、天生的缺陷、求職路上的次次受挫,又算得了什麼!

古人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哈佛家訓》恰似我們心靈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認清自己心中的一個個冰點。而且書中洋溢的沁人心脾的智慧之光,能漸漸把心中這些冰點,一一化解。(定稿)

(山東聊城莘縣俎店中學)2014-12-12

第四篇:《冰點故事》讀後感

《冰點故事》讀後感:

——看“冰點”如何影響今天

沈茜蓉

大一寒假,我就已經讀過《冰點故事》。再次看到它出現在閲讀書目中,一向不願炒冷飯的我,竟然產生了把它再讀一遍的衝動。主要原因是,在讀完至今的一年中,我對新聞和社會的認識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讀來覺得新鮮有趣,認為值得借鑑的篇章、觀點,現在,我隱隱約約覺得,有不少是值得討論和質疑的。

再加上李彬老師在課上反覆提到的2014年“冰點”事件,更激發了我的好奇。我希望超越書中那些引人入勝的對故事和新聞操作層面的敍述,找出些理念層面的問題。

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李大同的新聞理想——“新聞的使命就是影響今天”。這句話初看似乎理所當然,但細細想來,再結合“冰點”的新聞實踐,卻有很多問題:新聞如何影響今天?誰在影響今天,是新聞本身,還是背後的操作者?如何看待新聞對今天的影響?以及,作為未來新聞人的我們,是否應該把這句話當做我們的信條?

一.從和爸爸的一次討論説起

寒假裏,爸爸和我一起看《冰點故事》。看到第十三章“陽光下的交易”一節,我本能地感覺李大同對這件事情的敍述過於絕對化,有悖常識。爸爸在衞生系統工作、對文中提到的顏光美、黃潔夫都有一些瞭解。我就此文問他的看法。

爸爸在認真讀過全文之後,跟我説:這篇文章當中敍述的內容應該是事實,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理當有很多情況“冰點”沒有采訪到,或是沒有寫出來,比如:顏光美所實行的“陽光招標”和推波助瀾的媒體對當地其他醫院造成的壓力,以及進而對衞生系統的壓力,東芝公司和政府間的合作關係,等等。最終,顏光美被平反, “冰點”的報道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中最關鍵的,很可能是出於國家領導人對於處理顏光美在留學人員中可能激起社會反響的考慮。

爸爸還特別跟我説,單從這篇報道看,“冰點”在幫助校正社會不公上確實起到了正面的效果,但是在複雜的社會現實特別是政治鬥爭中,媒體表現地過於簡單化、絕對化是非常危險的。

這篇文章的討論,讓我用懷疑的目光再次審視《冰點故事》中的許多篇章。新聞遠非伸張正義這麼簡單——社會現實本身是複雜的,新聞人所持的立場更是錯綜複雜,而“影響今天”的主觀願望更讓新聞所展現的圖景撲朔迷離了。

李大同説“冰點”通過報道來“干預現實,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確,“冰點”10多年來的發展正是循着這麼一條路徑:不論是“糞桶”式的邊緣題材,還是揭黑式的調查報道,或是曲徑通幽的文化隨筆和歷史述評,沒有一篇“冰點”文章,不是直指社會現實的。成熟的新聞策劃流程,加上“冰點”團隊大手筆,這些文章大多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不如先梳理“冰點”10多年來的軌跡,看看它是如何“影響今天”的。

二.冰點10年,從軟到硬

起點:用普通人的不普通命運,折射出一個時代

“冰點”早期的文章,如《哪裏是我的家》,《五叔五嬸》、《小保姆和她們的主人》、《大堂琴師》等都讓我愛不釋手。這些文章,都以小切入點反映社會邊緣。儘管不是發生在自己身邊,我卻能強烈的感到,這些事情對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是絕對真實的反映。

當時的很多人將總結為“關注普通人的命運”,並和《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欄目做比。而李大同本人從一開始就拒絕這種比較,他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道:“命運和生存狀態並非因為他們普通而應當關注,而是因為他們在特定時空中呈現出的不普通才引起我們的關注??這些普通人的命運上,折射出了社會的變遷??他們身上反映出的行為方式、信念和品格,在當今社會的流行趨勢中,成了一種稀缺的資源。”

從普通人的命運出發,折射出時代的“變”與“不變”——變的是行為習慣,道德意識;不變的是真善美等“普世價值”。 這樣一種思路無疑值得讚賞的,這些價值的確值得關注,而此時“冰點”自由主義的立場也已經逐漸顯現。

開拓題材:辯論,歷史,現實

“冰點”欄目正如李大同本人——充滿浪漫主義情懷,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拓新的報道內容和形式。1996年底,也就是“冰點”創刊的第二年,他們刊載歷史題材作品(《尋找世紀的交接點——在德國對清末出洋考察的調查手記》);開展辯論——針對大學生電視辯論賽的討論;轉載《文摘報》對中學語文教育現狀的報道,此後又做了一系列現實指向性極強的教育報道。

這個時期“冰點”對“今天”的影響力更大了。如果説,前段時間還只是得到普通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為“冰點”奠定品牌基礎;此時,“冰點”的影響面已經擴大到了“中央”、“一些老同志”,甚至因為對中學語文教育現狀報道的轉載,引起了李嵐清的重視,推動了中學語文教材的重新編寫,可説是“干預現實”的漂亮一仗。

儘管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整體社會輿論對於“冰點”這個時期的報道還是持正面態度的。因為它確實如實反映了社會問題,並且從建設性的角度,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和完善。 再進一步:從軟到硬

《冰點故事》的最後一章“由軟到硬”,寫到了“冰點”所嘗試做的幾篇調查性報道:湖北省的假典型,屈打成招的死刑犯,民營企業家貪污罪的案子,以及前文提到的“陽光下的交易”都屬此類。從紀錄式報道,到調查式報道,“冰點”對現實的干預(請您繼續關注本站)由間接到直接。但是,這種令人叫絕的風格並沒有延續,後來在“冰點”的報道中只是散件。對此,李大同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説:

“我們要發揮一點輿論監督的作用,不多,因為輿論監督費的力氣太大,還通常引發訴訟,我們就那麼兩三個記者,耗不起。但是,你搞一篇出來就不得了,人們紛紛找上門來。” 的確,在中國做調查報道的媒體不少:《新聞調查》、《焦點訪談》、《南方週末》等等。但是都面臨很多困難:一面是各地的嚴防死守,記者難以進入到事件核心,要麼只是浮光掠影,要麼是過於簡單化、絕對化的展現事實(就如同《陽光下的交易》一文一樣),甚至歪曲事實,就還不如不報;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核心內容,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也難以發表。

“冰點”在這兩方面遇到的困難,也許是它最終無法堅持這一以事實為依託,而又極富影響力的報道方式的原因。

《冰點故事》後來的故事:“冰點”事件及其前後

不得不説的當然還有2014年1月11日中山大學袁偉時教授的《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一文及其前後報道,包括龍應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胡啟立的《我心中的耀邦》等等文章。這些報道,不僅引起來中宣部新聞閲評組的強烈反彈,在普通讀者和社會輿論中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此時的“冰點”已經逐漸偏離社會公器的立場,變得孤芳自賞,企圖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傳播一些帶有明顯偏向性和指向性的話語。這本身不是不可以,但是與一份主流大報、機關報的身份已經明顯不符。

三.反思:關於新聞真實與媒介的使命

在整個閲讀過程中,我始終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到底該不該以“影響今天”為使命?當然,客觀上新聞會引起社會反響,甚至影響社會現實,但是作為新聞人,時候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去報道呢?如果應該,那麼記者本人的個性、態度、經歷特別是價值取向,這一系列的個人化因素,又應該多大程度體現在報道中?

一定認為這兩者都是可以的,那麼一種“先入為主”的報道方式也就被默許。《南方週末》最近一篇寫國慶閲兵的稿子就是這麼一個例子——儘管記者極力通過豐富的信源、細節體現客觀、真實,但依然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此文幾乎讓我身邊每一個參加閲兵的同學都感到不舒服。這種不真實來源於報道與我們真實感受的偏差,來源於記者“先入為主”思維下的報道範式,或者説,來源於一種強烈的吸引讀者,“影響今天”的動機。

而新聞人本身的價值取向是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也談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與袁偉時教授商榷》一文中,王小東教授説:“不過我也必須指出,“冰點”這個欄目自創辦11年以來,從來也沒有發表過我這種觀點的文章,是和我持同樣觀點的人的“學術水平”都太低嗎?我認為不是。至少,有很多持和我同樣觀點的文章的“學術水平”不低於袁偉時教授。所以,李大同先生也有必要好好反省一下,在説“有本事公開出來辯論呀,冰點照樣提供版面”這個話的時候,是否真誠。”這已經足夠反映,那些號稱堅持新聞自由的人,只要有自己的立場,根本很難容納他人的觀點。如果任由這種傾向發展,新聞就不再是社會公器,而成為個人,或小羣體的人宣傳自己價值理念,影響民粹的工具,其本質和新聞淪為政黨的宣傳工具沒有任何區別,而危險程度更甚於後者,因為前者採用的手段和方式更具有殺傷力。

馬克思主義社會交往理論和傳播學的媒介功能理論都告訴我們,媒體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也具有社會公器的屬性,它既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也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並且這兩者在我們國家是不矛盾的,這一點理應沒有問題。但是所有這些理論都沒有告訴我們,在那些高揚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背後,作為主體的新聞人站在什麼位置?這個問題,我到現在也沒有思考清楚,我還會繼續思考下去。

第五篇:冰點故事 讀書筆記

《冰點故事》讀書筆記

一口氣讀完了《冰點故事》,看着書裏面每一篇成功的稿子,我都有一種莫名的興奮與激動,這是作為新聞記者獨有的自豪與感動。《冰點》自創刊以來,無數的新聞記者用他們的筆記錄下了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焦點之外那些不為人知的冰點故事。

看完了《冰點故事》,我去訪問了《冰點》的官方主頁,找到了當年李大同他們《冰點》的第一篇專題報道《北京最後的糞桶》,讀完了這篇一萬多字的文章,感覺和暑假裏在陝西日報社專題新聞部裏接受的專題新聞寫作訓練差異很大。首先,就篇幅上來説,我們專題新聞組每篇的基本字數也就是五千字左右,一版少説也得兩篇文章才能將整版填充滿。其次,題材來説,媒體的性質不同決定了報道內容的差異性。黨報是政府的喉舌,自然為政府服務。《冰點》的取材方向主要來源於平凡人或者是普通人,這個社會最沉默也是最主要的羣體。

李大同當年對於《冰點》的理解,就是要冷靜清醒,眼睛向下,時時感受普通人的脈搏,為大多數凡人多説幾句話。而今,《冰點》發展到了今天已儼然成為國家發展經濟繁榮等焦點之外呼喚人們理性的又一“警世鐘”。

在《冰點》的開篇稿《北京最後的糞桶》的製作過程中,李大同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剛剛組建的《冰點》記者隊伍中有寫過大篇幅文章經驗的記者屈指可數,一篇近萬字的文章寫起來和通訊消息迥

然相異。暑期的實習讓我有多次寫稿子的經歷,只是寫的稿子被帶我的老師改得面目全非,畢竟那麼大篇幅的稿子寫起來也不得心應手,也沒有寫大稿的經驗。帶實習生的老師們也沒有耐心一一做指點,只是拿些成功的稿子經常給我們看培養我們寫大稿子的感覺。現在看來,當初的那些感覺落實在李大同的書裏面,就是長篇報道必須要有結構、在行文和遣詞造句上也不能用尋常的新聞語言,還有長篇幅的新聞敍述一定要有節奏。這些抽象的高度概括的專業術語理解起來很難,要是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

《冰點故事》裏面提到,當年《時代週刊》關於阿波羅號登月的報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先例,在大量的專業的專題新聞寫作人才沒培養出來之前,可以將有限的專題寫手精英集中起來只負責最後的成稿,其他的記者們都派出去採新聞。《時代週刊》具體的做法是在有關的30多個點派出記者,但是不要求記者們拿回完整的報道,只需要通過電話向編輯部值班的寫作編輯報告他們的見聞,所有的素材,由編輯部內的寫作高手總其成。這無疑是一種很節省有限優秀勞動力的途徑,特別是在時下報社新聞機構缺乏大量的專業精英人才的情況下。

李大同在擔任《冰點》專欄的十多年的時間裏,越來越感覺到沒有報紙可看,我們已經用了太多的視線去仰望名人,卻找不到自己精神的軌跡,生命的經緯,情感的離線。一度的一度,《冰點》開始嘗試親歷式報道的寫作,在《冰點》發展史上,相繼有《小保姆和她的女主人們》、《青春無戰事》、《我認識的鬼子兵》以及《搬家》等名篇

的問世,這些由當事人自己撰寫或者是口述發表的文章,沒有太多的渲染,只是一些自然的情感流露就掀起了全國讀者們的共鳴,可見在全國崇拜偉人的70年代,人民急需一些樸實無華的新聞故事和新聞人物緩解長時間的視覺疲勞。而《冰點》親歷式新聞報道以基層羣眾為基準的報道方式正好迎合了大眾的口味,《冰點》不成功,誰成功?

經常在想,現在的和平年代每年還招那麼多的兵幹嘛?在各國為裁軍爾虞我詐、針鋒相對的同時為什麼每年還要招收那麼多的新兵?這平白無故的加大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綠色的軍營每年都敲鑼響鼓的迎來一批批新兵,目送走一批批的老兵退伍轉業。幾經週轉,當年的那些新兵已悄然成為“馳騁沙場”“身經百戰”的老兵,打哪兒來回哪兒去,這是他們自己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悲劇。現在看來,那些身處軍營的年輕人們何嘗不是希望用自己的青春染紅共和國的紅旗,履行他們做軍人的一份義務。

在《青春無戰事》中,作者寫道:這是一代沒有戰事的士兵,他們寶貴而短暫的青春年華少了轟轟烈烈的業績和赫然戰功,在繁華世界的邊緣,他們踏着坎坷荊棘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他們不需要讚美,只希望你靜靜想一下——如果沒有他們,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戰爭離我們有多遠?讀完了《冰點》我經常在想這個問題,就拿前段時間的美韓軍演來説,美國華盛頓號航母開到了距離我國山東半島僅170海里的海域,一旦發生戰事,我國大部分地區將身處美國航母導彈射程之內。局勢一旦緊張,衝鋒在前的肯定是人民子弟兵,以

及海陸空三軍全體出動保衞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我想,沒有猶豫,沒有徘徊,沒有思前想後,這些以往養尊處優的兵操着武器身赴前線,要沒有了他們,戰爭據我們咫尺之遙。

文章最後提到的《噩夢般的遣送》講的是某些省市的非法收容造成了大學生 黃謙的慘況以及後來造成大學生孫志剛的慘死。幸運的是黃謙的非法收容被聰明的上海市市政府和平擺平,賠錢賠禮道歉了結了此事。但是可憐的孫志剛就沒有這麼的幸運了,背井離鄉含冤而死,單真相大白的屈指可數,中國國內有多少農民工外鄉打工兒後就不知所蹤的人間蒸發了,留給家人的只是一個渺茫的生死未卜。多少農民工被關進收容所,後被遣送之湖南的勞改農場接受完全沒有報酬的義務勞動,而勞改農場的負責人還大言不慚的説“他們就是奴隸麼”,在人類文明已經蓬勃發展了幾千人的今天,“奴隸”這個概念還回蕩在新中國這片新生的國土之上,這個號稱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中國。這是怎樣的悲劇?

讀完了《冰點故事》,有種想把文中提到的那些大搞名篇翻出來研究的衝動,弄清楚李大同所講的一萬多字的大稿子的結構和節奏到底是如何處理的?寫長篇大稿子如何避免素材堆積?在學校讀書時就把這些問題解決去報社寫稿子時就可以避免始料不及的“寫作障礙”,儘早獨當一面。

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冰點》《十年》讀書筆記

考研的冰點與沸點之間

8月冰點車展活動策劃簡案

一粒沙裏見世界——《冰點故事》讀書筆記

新聞應當如何影響現實——讀李大同《冰點故事》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p5d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