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1942觀後感(精彩多篇)

1942觀後感(精彩多篇)

1942觀後感(精彩多篇)

電影《1942》個人觀後感 篇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着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説《温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裏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説《温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説“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説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説: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本站●(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電影觀後感範文 篇二

電影開始放映了,廳裏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滿二十個人,為何不降價讓更多想看電影的人進來觀看呢?請保留此標記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經濟危機時美國的牛奶商人,寧願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願降價賣給窮人的故事,可悲啊,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電影的內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鬧旱災,土財主老東家(張國立飾)帶着全家逃荒的坎坷經歷,他親見兒子,兒媳,老伴,小孫子先後慘死,吃盡千辛萬苦,最後一個人到了陝西,卻又不被接納的悲慘遭遇,是三百萬逃荒災民的縮影。控訴了舊社會官場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實現象。影片拍攝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難中掙扎。瞎鹿的老婆花枝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賣了;老東家的女兒星星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賣了,寧願去做妓女,那老東家接過五升小米時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靈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兒能活下去,他也認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來了,真是欲哭無淚啊,人性到了這種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麼已是無所謂了,哪裏還有什麼尊嚴?一個政府把災民當作包袱來扔掉,那這個政府離垮台也不遠了。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感悟良多,這樣的日子永遠也不要再來了,也不能再來了。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三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去“中原影都”觀看了,災難大片《1942》電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鐘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後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生自然災害,旱災伴着蝗災同時出現。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孃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裏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後,吃飯時我手裏捧着這碗白米飯心裏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1942》觀後感 篇四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饑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脱。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衝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温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説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着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説,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五

該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户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對人民的蔑視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給人們很多的感悟,很多的思考,讓我們帶着愛國的情懷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九四二》吧!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國民黨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國民黨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莊》;《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國民黨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的麻木不仁,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説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1942》觀後感1000字 篇六

昨天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範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範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範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範只能帶着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情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範後來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範帶着栓柱,抱着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裏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攔下,趕了回去。老範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己悟在懷裏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範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傷心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着枴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説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着,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範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説:“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説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道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貪污腐敗,只為自己謀利不為國家着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着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着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接着又用機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後來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佔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台詞:“國家貧弱才會捱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應該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七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歎。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着這場苦情戲,看着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着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鬥,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着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着。

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濕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説會,怕説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藉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脱,開脱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藉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着酒杯,像視頻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着咖啡賞着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着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着字字的清香,襯着他們的苦難。襯着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電影《1942》個人觀後感 篇八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户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可以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醜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説。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範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後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説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説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歎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1942》觀後感作文 篇九

“生命的河,喜樂的河,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頭上的烏雲,心中的憂傷,全部灑落。”這是影片《1942》的主題曲,這首被改編的__歌曲描述了追尋與希望、充滿着對生命渴求之情的“大愛”之歌,和電影《1942》沉重的心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她講述了1942年的河南人為了生存,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蕩的逃荒之旅,天災、人禍、國難一系列沉重的打擊,電影中有很多觸動我內心深處的場景,讓我感慨萬千。

逃荒路上,風雨同舟,人性之光熠熠生輝。在影片中,長長的逃荒隊伍,讓我震撼,曲折蜿蜒,無盡無頭,人們有如螻蟻一般,渺小而又無助,掙扎在生死線上。留下,沒有食物將是死路一條;逃荒,面臨的是未知的危險,九死一生。有任何一絲生存下去的希望,人們便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逃荒的路程。當看到瞎鹿為了賣女兒給自己的母親治病時,老東家從自己僅剩的一袋小米中分出一碗給瞎鹿;當看到嫂子沒有奶水身子太虛的時候,星星甘願將陪伴自己多年的貓殺死煮湯供嫂子喝;當瞎鹿看到老東家兒媳婦挺着大肚子一步步艱難的往前挪時,瞎鹿毫無遲疑的答應載着她一起逃荒;當栓柱艱難的擠上火車但第二天早上睜開眼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在身邊時,他毅然跳下了能給他帶來生存希望的火車……太多的瞬間歷歷在目,讓我永生難忘。人性之美在蒼涼的冬天裏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人們的心靈,表現了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優良品德。

政府官員,自私冷漠,剋扣災糧失人心。國民政府最高長官――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最開始並不相信會有這麼嚴重的災荒,認為是被人有意誇大。在災糧發放的時候,抗日將領蔣鼎文以徵收軍糧為由,剋扣3000萬賑災糧。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從而延誤了上報的最好時機,這個一個內憂外患的時間,時局動盪不已,當美國記者白修德深入逃荒線路,發現了這種情況,幾經輾轉,終於見過了國家政府最高長官,政府迫於國際社會壓力不得不進行救災,但是賑災糧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貪官污吏貪佔,最終也沒有到災民手裏,災民反而被日本人所利用,用日本人的軍糧發放給災民,讓災民衝鋒在第一線。國家的積貧積弱、官員的貪污腐敗,官員的不作為,釀成了這樣的悲劇,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府應時時刻刻和人民站在一起,瞭解人民之需,解決人民之困。

災難無情,外患不斷,一個民族的偉大與卑微。電影中日軍轟炸夾雜國民軍人的逃荒隊伍,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災民,在戰火中血肉橫飛化為灰燼,我已不忍心回憶那些慘烈的場面。侵略者的殘忍無道,無任何人道主義,不計較任何手段,攻擊手無寸鐵的人們,實在讓人覺得氣憤。但是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景,國民政府最高長官蔣介石和他的妻子宋美齡在雨中撐着傘,他面前是一羣軍人的遺孤,她們的親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但是孩子們堅毅的表情或許讓他有那麼一瞬間的感動,甚至覺得這個國家還有繼續下去的基礎和動力,所以他蹲下來給他們安撫和許諾,然後在站起來時向他們致敬。有一個橋段蔣介石在懷念自己北伐時候的意氣風發,他説:“那時還沒什麼負擔,我可以堅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從他的語氣中可以體現出來他仍有很多的無奈。國富則民強,只有國家強大了,實力雄厚了,人民才能安家立業,才能有財力、有經濟能力面對災難。

我們幸運,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我們擁有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物質生活豐富多彩,面對如此脆弱的生命,我們更應該向電影的主題曲所講的那樣,珍惜生命,充滿對生命的渴求,快樂無憂的生活。我們不用忍飢挨餓,我們不用風餐露宿,我們不用翻山越嶺,我們也沒有經歷過林彈雨的生活,我們在温室裏安安靜靜的成長,但是我們要像他們那樣堅強,堅定自己的信念,堅信自己的目標,但也不能忘記苦難,不能忘記中國被列強侵害的恥辱,要自強自立,要培養面對災害和苦難時的能力,做到自我救贖,不能再現代舒適、温暖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中迷失自我。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十

週六,亳州晚報高年級小記者在凱得利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它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

電影講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旱災,當時在某個村子裏只有地主老東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羣飢餓的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老東家借糧食,結果雙方發生爭鬥,把老東家的房子全部燒掉了。此時日本人也打來了,老東家一家只好和村民們一起逃荒。

由於天寒地凍,缺少糧食,許多人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難民餓得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了一百多天,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有人因為飢餓,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給賣了,為家人換來了幾升小米。老東家的家人也一個個走向了死亡。而作為當時的國民政一府,卻一再地隱瞞、謊報死傷人數,不能給難民及時的救助。一個叫白修德的外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臨逃荒的隊伍,拍攝到了許多慘烈的圖片,將災害的真實情況公佈於世。

電影的最後,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放棄了求生的念頭,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尋找家的方向。在路邊,他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一屍一體旁傷心地哭泣,老東家將女孩收留了下來,帶着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電影到這裏就結束了,但我總有一種説不出來的感受。大災難帶給我的是震驚,而一些人在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帶給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國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但卻為了幫助中國人而不顧生命危險拍攝河南的災情。電影中的栓柱寧願死也沒放棄對花枝的承諾,慘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氣概,的確深深震撼着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為了給家人掙點糧食,把自己賣給別人,幾升小米卻能挽救幾條生命。而現在的我們呢?每天吃不完的東西就隨手丟棄,全然沒有珍惜的念頭,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如果這些東西留給1942年河南災荒時那些災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條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台時光穿梭機和一支馬良的神筆,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裏給河南的鄉親們畫上香噴噴的飯菜,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從此不再有飢餓;在河南的天空畫上許多的烏雲,再畫上一座大炮實施人工降雨,讓那裏不再幹旱,從此風調雨順。讓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這部電影讓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貴,讓我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一性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q75y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