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1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裏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感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忙人生擺脱苦海。可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痺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所以,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經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感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感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着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我的孤女的,她是一個十分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我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我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異常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我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説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裏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裏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着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着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能夠説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我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終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我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

老夫人。鄭恆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我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我的侄子會吭她。所以,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終是大團圓結局。可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終,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説,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一樣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2

“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出關於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着一輪圓月,等待着自我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於詩情畫意的完美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於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盪漾,思緒在字裏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裏,説道西廂記,我總認為這就是一個關於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説:“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可是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説的那樣壞,還説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覺得深感贊同,可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我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感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嫻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為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感情歷經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後將鶯鶯拋之腦後,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局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杯具觀眾顯然更容易理解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期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完美感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感情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奏的生活逼着我們不斷地前進,感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感情觀,大概也僅有在閲讀這些經典書目時才能再領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歎息,一分為卷中佳人,一分為孑然之身。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3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着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着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比如張生的琴聲中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欲細訴哀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已飛兮使我淪亡

表達了張生對鶯鶯的痴情與志誠,感染力很強!

張生與鶯鶯的簡帖,同樣令人驚歎不止:

張生:相思恨轉添,慢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動

此情不可達,芳遇向須奉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鶯鶯: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生動地刻畫了崔、張的情深意重,卻藴含這壓抑與無奈

通過傳簡帖,表現了崔張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自由的心情

對張生“痴中見傻,傻中見真”的形象描寫,

與鶯鶯不僅外表美麗,而且還有熾熱而又深沉的情感

於此,“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符合人們美好的願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户對”

雖然張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大膽勇敢的,

並且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

最後,整部戲劇以喜為圓滿

張生功臣名就,與鶯鶯永結同心,結同心!

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歌、小説、戲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儘管大多以圓滿

結局,但誰又能看到它過程中所受的波瀾與曲折,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呢?或許,只有真

真切切地經歷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愛恨情長,相聚分離,以換得來之不易的美滿團圓!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4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裏,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鍾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註定他們將擁有一段完美而又殘酷的感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温柔的貴族小姐。生為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理解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十分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終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可是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完美,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期望自我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裏“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能夠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在回覆張生的詩裏,她將自我不甘寂寞的苦悶心境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着,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着她,儘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感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感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最終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那裏,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為她找到了屬於自我的感情。正如沈從文所説:“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着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我的感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我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感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裏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過餘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5

在《西廂記》這本雜劇裏,王實甫的功績絕不止是將講唱文學改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使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在嶄新的藝術形式裏獲得了新的生存基地。王實甫充滿創新精神地使崔張故事各方面都趨於完美,符合大眾的審美觀點,從而具有了從《鶯鶯傳》到《董西廂》、一系列歌詠崔張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生命力。

“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點睛之筆,不僅張君瑞與崔鶯鶯應當成為夫婦,也不限於《董西廂》裏所説的“從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是願“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毫無例外地應當成為眷屬。鶯鶯與張生從佛殿初遇時起,就開始了感情的交流,經過月夜聯吟、齋堂互視,就更加深了這種感情,由最初的互有好感,發展到傾心愛悦。張生對鶯鶯從一開始就愛慕的神魂顛倒,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而鶯鶯説:“自見了張生,神魂盪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從一開始的一見傾心,到了普救兵亂、白馬解圍時,這種感情就已經發展到難解難分的程度,鶯鶯在白馬解圍後滿以為婚事將成,不禁吐露真情:“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後兩下里相思都較可。”可如果不能成合,豈不就明明白白地成了:“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後兩下里相思難較可”嗎?然而,老夫人當下就反對二人的愛情:“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並提出要張生進京趕考,如果他不去或者落第就甭想得到鶯鶯。封建家長制鄙棄的是愛情,可男女主人公所重的是愛情,劇作家所肯定的、支持的也是愛情。

那麼愛情是抽象的嗎?當然不是。愛情作為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互相吸引的感情,從來都是具體的內容。張生眼裏的鶯鶯是:“比着那月殿裏嫦娥也恁般撐”,“佳人才思,俺鶯鶯世間無二”,“那語句輕,音律輕,小名兒不枉了喚鶯鶯”。而鶯鶯説張生:“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温和情兒順,不由人口兒裏念心兒裏印。學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問。”他們倆敢於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敢於逾越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如此惺惺相惜,也是愛情的思想基礎。愛情是美好的,既然有情人應當終成眷屬,那麼當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的時候,當這種愛情收到阻撓的時候,對男女雙方來説都是不幸。這種痛苦是如此纏綿,難以排遣,甚至可以為之而生,因之而死。當老夫人賴婚的時候,張生眼看姻緣無望,竟一病不起,在這個視愛情為妖物的年代,這種情況是可恥的。鶯鶯雖不像張生表現的那麼嚴重,但渴望愛情的青春之愁與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愁,交織在一起向她襲來,只消“針線無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懶去添,春恨壓眉尖······”。

美麗的愛情在封建社會裏是不合法的,要想得到它,就要男女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堅韌執着的抗爭,而不能坐待封建家長的“恩賜”。張生和崔鶯鶯不僅要同以老夫人為代表封建勢力進行鬥爭,而且要同自身所受的封建教養和封建習性進行鬥爭,只有衝破重重的束縛他們的封建羅網,才能自由的享受愛情的甜蜜。鶯鶯和張生是這樣做了的。佛殿初遇,目惹心招,是他們的第一次反叛行為;牆角聯吟,以詩傳情,是他們的第二次反叛行動;齋堂互視是以目送情,月夜聽琴是以聲傳情,詩簡往來則是情不可遏,在孕育着更大的反抗、叛逆行動。果然,他們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幽會偷歡,把這種反抗行動推上了頂峯——他們終於擺脱了封建羅網的束縛和支配,要在婚姻這個具體問題上,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己支配自己了。結局當然是動人心魄的愛情戰勝了無理可言的禮教,張生取第之後跟鶯鶯永遠地在一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世間任何一種感情都要對愛情頷首低眉,頂禮膜拜。但得一個並頭蓮,你情我願;且留君瑞在閨邊,影兒般不離身。此謂鶯鶯之聲,願天下所有鶯鶯者,能夠與君盟。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6

最近讀了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想寫點讀後感,卻不知從何説起。剛開始粗略地看了一遍,竟把一本名著讀成了小黃書,邊讀邊笑,大出意料之外。之後不甘心名著成了小黃書,精讀了一遍,又把小黃書讀成了名著,寫得真美,也感受到元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一開始當做小説看,感覺情節實在是太單薄了,隨便一本言情小説都完勝它。之後把它當戲曲劇本來讀,感覺這種特定的形式有它本身的道理,情節不是重點,並且到之後覺得情節其實還不錯,有很多細緻之處。

這本書古代是禁書,以前總覺得肯定是那些封建衞道士迂腐不堪,看不得人家好好的感情故事。但看了一遍之後,我竟然有那麼一瞬間站在了封建衞道士那邊,覺得禁得有道理。就算放到此刻,書中的主人公也有那麼一點三觀不正。

張生在普救寺巧遇崔鶯鶯,立刻被她美貌所吸引,並且這種吸引完全可稱之為性吸引。他一想就想到“偷香竊玉”(偷情)那方面去了。可是這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啦。但不但如此哦,他本來是要去考試的,此刻一遇上美女,就覺得考試沒那麼重要了,乾脆就不去趕考了。不去趕考也就罷了,他還藉口説寺院清淨,跟老和尚説借間僧房來温書,賴着不走了。多年不見的結拜兄弟就在附近,多次派人來請他相聚,他也不想去。真的是一心一意。男主人公這麼開場,倒是打破了我對戲劇中“才子佳人”中“才子”的印象。這麼不貼合主旋律,難怪封建父母們不喜歡。

至於女主人公崔鶯鶯也不是省油的燈。張生第一次見到崔鶯鶯,是在遊玩佛殿的時候,當時鶯鶯沒發現他。張生在遠處呆呆地望着。等到鶯鶯的侍女紅娘發現有人,主婢二人趕緊離開,因為古代大家閨秀不可拋頭露面。但在離開時,鶯鶯回頭看了張生一眼,這一眼分量可不小。被人看對於千金小姐來説已經是可恥的事,在非禮勿視的年代,你還回過頭來看帥哥,這就含義深刻了。所以張生自作多情認為鶯鶯對自我有好感。後面事實也證明如此。

大家閨秀深居簡出,很難看到的,所以張生必須主動創造機會。他打聽得鶯鶯跟紅娘每晚都會在花園裏燒香,所以在角落裏等,期望能“飽看一番”。鶯鶯在燒香時,長歎了幾聲,似有憂愁。張生想鶯鶯也許是對自我動情了,春心萌動(真的很會想,這小子有點自戀)。於是高吟一首詩來搭訕,看鶯鶯有何反應。不得不佩服張生很會寫情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翻譯一下:今晚的月光像流水般柔和,春天裏花叢在月光下靜靜地盛開着。月亮是那麼明亮,感覺那麼近,可是為什麼看不到月中的嫦娥呢?這首詩寫得十分清新,並且後兩句語義雙關,把鶯鶯比作嫦娥,讚美了鶯鶯,又表達了自我想一見佳人的渴求,潛台詞就是:花好月圓,像嫦娥一樣美麗的你何不出來相見呢?寫得真是高明,可是也得像鶯鶯這樣的才女才聽得出,放在此刻,這首搭訕的情詩是一點用都沒有的。鶯鶯聽後,讚歎好清新的一首詩!然後迴應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這首詩比較容易,“蘭閨”就是女子的閨房,整天待在閨房裏太寂寞了,這麼好的春天卻無所事事虛度而過。我想剛剛在吟詩的人,應當是可憐我吧!這簡直就是正面迴應啊!張生一聽,開心死了。原先鶯鶯不僅僅美麗,並且聰明。張生立刻

出來相見,鶯鶯也想迎過去,可是紅娘在旁邊,也不敢輕舉妄動。紅娘見有男人,立刻跟鶯鶯説有人,拉她回家。這時候的紅娘還是個電燈泡。

這一次就是他們第一次直接交流,兩人都是一見鍾情,而這兩首詩幾乎都是委婉的表白了。我們要注意的是鶯鶯這時是有婚約的,已經許配給別人了。見到張生就直接正面迎合,而這個男人只見過一面,這也確實是很有個性。後面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也能夠看到,其實鶯鶯才是他們感情突破障礙的主導力量。

張生之後又主動創造一次見鶯鶯的機會,可是是在公開場合,兩人沒有交流。如果故事沒有在外力量來突破,那兩人只能是痴男怨女,各自相思成病。於是按一般的套路,壞人出現了,一個亂軍的頭目要擄鶯鶯為妻,還威脅如果不能如願,要殺掉所有人。大家手足無措,這時候張生就能夠來英雄救美了。在被逼無奈之下,鶯鶯與母親(故事中的老夫人,權威人物)商量説,只要有人能退兵,就嫁給他。老夫人答應(在她看來是緩兵之計)。於是張生出來了,説我有退兵之計。電視劇小説看多了,覺得這種英雄救美的情節應當設計得很精彩,我本來以為這張生真的是智比孔明,一個書生竟能擊退五千賊兵。但沒想到他所謂的計策就是寫信給他附近的結拜兄弟——他兄弟是白馬將軍——請求他發兵退敵。作者寫這個結拜兄弟就是來給張生送助攻的,這張生真的是命好啊!送完助攻,這兄弟就退場了。他的下一次出場也是來送助攻的。書中把張生這計策誇得天上有地下無的,説什麼“胸中百萬兵”“滅寇功,舉將能”……我都為他不好意思了。

可是好事多磨啊,老夫人反悔了,推辭説鶯鶯已有婚配,讓他們以兄妹相稱。這可苦了這對有情人。這時候紅娘真正做起紅娘來了,她為張生出謀劃策,説張生善於琴藝,而鶯鶯也深諳琴道,不如以琴傳情,看鶯鶯如何迴應。於是當晚鶯鶯花園燒香,張生在隔壁一首《鳳求凰》,直訴衷情。這是他們第二次直接交流,上次以詩傳情,委婉互表好感,這次以琴聲訴衷情,再次確認相思之意。

這次過後,張生病重,半真半假,一方面張生確實得了相思病,另一方面,張生讓大家明白自我生病了,是期望有人來看他,再次創造機會。這不,鶯鶯也捉住機會,派紅娘來看望張生。張生寫了封信息,後付一首詩,託紅娘轉交給鶯鶯,這首詩是:相思恨轉添,謾把瑤琴弄。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此情不可違,虛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大意是我思念得你厲害,你也對我動心,既然兩情相悦,我們何必管那些外在的名聲禮節呢?期望不相負啊!

那裏得先交代一下,鶯鶯這時候對紅娘還是有戒心的。因為紅娘是老夫人放在鶯鶯身邊的,用來看管鶯鶯的。所以每次紅娘看見有男人就忙拉鶯鶯回家,這是她工作職責啊!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和詩聯韻,還是琴聲傳情,紅娘都是聽不懂的,至少表面是不懂。即使派紅娘去看望張生,也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張生救了他們一家,張生病重,派人探望,並不違禮法。所以,到目前為止,在紅娘面前,鶯鶯還是個守規矩的大家閨秀。所以這次看到紅娘拿來的張生寫的信,鶯鶯還裝模作樣發脾氣,責備紅娘為什麼拿這種不三不四的東西來,還説你拿我的回信去給張生,我要告訴他我們只是兄妹關係,並沒有其他意思。紅娘自張生救了他們一家,心裏欽佩他,又見張生對鶯鶯十分深情,受相思之苦,心裏可憐他。她也明白小姐有意,這次被這麼責罵,心裏可不爽了,覺得小姐太任性,折磨張生。

可紅娘不明白,這小姐“奸詐”得很那,她那回信裏,又是一首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一看,病好九分,原先這是首約會的詩。看張生如何給紅娘講解這首詩:

“待月西廂下”,着我月上來;“迎風户半開”,他開門待我;“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着我跳過牆來。

原先鶯鶯讓張生深更半夜跳牆過去跟她私會,好一個大家閨秀!

可是這與男人私會的罪名可不小,鶯鶯在沒確認紅娘是“自我人”前,是不會冒這個險的。於是在那晚張生跳牆過來摟住她時,她變卦了。她憤怒地責備張生,還喊紅娘過來,説有賊。最終在紅娘的求情之下,她才放過張生。做這麼多事,無非就是想確認紅娘對他們私會的態度。紅娘求放過張生,看來是自我人了。真是女人心,海底針啊!可張生就慘了,本來相思成病,好不容易得到好消息,精神來了,沒想到卻被潑了一臉冷水。本來還以為妾有情郎有意,此刻是一廂情願了。這下又病了,病得更重了。

鶯鶯明白張生病了,寫了張藥方央求紅娘帶給張生。紅娘一開始可不願意了:姐姐,不是開玩笑的,上次寫了首詩騙他,把他弄個半死不活的,你這次再寫什麼東西捉弄他,他的命可就沒了。鶯鶯:不會的,這真的是救人的藥方。紅娘也明白張生的病非鶯鶯不能救,所以再次做起了牽橋搭線的紅娘,把藥方帶給張生。我們來看看這藥方:“桂花”搖影夜深沉,酸醋“當歸”浸。面靠着湖山背陰裏窨。這方兒最難尋,一服兩服令人恁。忌的是“知母”未寢,怕的是“紅娘”撒沁。吃了呵,穩情取“使君子”一星兒“參”。哈哈,這哪是藥方,分明又是一封傳情的信。裏面“桂花”“當歸”“知母”“紅娘”“使君子”“參”都是中藥名,經過這樣的暗語,鶯鶯告訴張生:那晚我之所以變卦,是因為怕母親還沒睡熟,也怕紅娘去告密。後面還寫了一首詩:休將閒事苦縈懷,取次摧殘天賦才。不意當時完妾命,豈防今日作君災?仰圖厚德難從禮,謹奉新詩可當謀。寄與高唐休詠賦,今宵端的雨雲來。(上次的事你不要放在心上,這樣會摧殘自我的身體。我也想不到你救了我的命,我卻成了你的災難。你對我實在是有厚德,我已經顧不得那些禮法了。再次跟你約定,這次是真的。後兩句詩是關於性愛的典故,這次鶯鶯已經不是約會而是“約炮”了)

張生和紅娘心知肚明,看完詩後,他們兩個的對話挺趣味的。紅娘:你這個窮酸秀才,連個枕頭被子都沒有,她來了怎樣跟你睡啊?把她凍壞了怎樣辦。張生:小生有花銀十兩,有鋪蓋借我一下。紅娘開玩笑説:我才不借呢!再説了,你們不脱衣服就不怕冷啦……

隔天晚上,約定的時間到了。紅娘心裏怕小姐又説謊,讓張生送了命。上次一弄,已經是大病,這次再變卦,估計是沒救了。心裏很是擔心。沒想到鶯鶯還裝模作樣説:紅娘,收拾卧房,我睡去。紅娘:不會吧?!你要睡?讓那張生怎樣辦?鶯鶯:什麼張生啊?紅娘:小姐,這人命關天,不是開玩笑的。你這次再反悔,我就去告訴老夫人你偷偷約張生出來。鶯鶯:可這羞答答的,怎樣去嘛!紅娘:羞什麼羞啊,到了那裏你們還不是忘乎所以。趕緊去,老夫人睡了……

來到張生門口,紅娘先去敲門,遞了被子枕頭進去,還交代説你輕點,別嚇到她。然後把鶯鶯推進去……接下來的情節,當然是巫山雲雨啦!本來這段應當略過的,羞答答的,你讓我怎樣寫嘛。可是作者實在太厲害了,他用幾句話就描述了整個性愛過程,並且很有詩意,看懂了,覺得露骨,看不懂,更覺唯美。所以我不得不選一點介紹一下:春至人間花弄色,將柳腰款擺,花心輕拆,露滴牡丹開。這句是裏面比較露骨的一句,柳腰款擺,形容鶯鶯做愛時的動作,花心指什麼,想想就明白了。花心輕拆,人家是處女嘛,破處。露滴:額,淫水……牡丹,紅色的,初紅。好啦,不説了,還有其他描述,自我看去。説了都不好意思,寫得這麼美的詩句,居然被我讀出這些東西出來。

寫到那裏真的累了,可是要是再那裏結束,不大好意思。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才子佳人間的感情。前面我説過,剛開始是把《西廂記》讀成了小黃書,因為確實如此啊,男女主人公一見面就被對方外貌吸引,然後就往偷情方面想,而鶯鶯更是主動約炮,難怪古代成了禁書,就算放到此刻,見兩次面就去開房的也不會被提倡吧。可是當我們還原古人的生活環境時,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古代人是沒有談戀愛的概念的,因為根本沒有空間。當古代帥哥看上某個美女時,他的反應應當有兩個:娶她、上她,而不會出現中間狀態,説我要和她談戀愛,因為社會環境不允許,普通男女間僅有兩種狀態,一種處於婚姻中,一種處於隔絕中。而中間狀態不是談戀愛,而是偷情私通。同樣如此,如果女的看上男的,也有兩個反應:嫁他,給他,而不是説想着去牽手看花。所以鶯鶯和張生兩個既然互相認定了,就不必經過談戀愛這個環節了,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所以,這本書重點還是在情而不是在性。性在這也只是情的表達方式。

上頭只介紹了個故事大概,省略了好多精彩情節,並且《西廂記》的精華是在那些曲詞上,如果只是看情節而忽略了這些曲詞,那就太可惜了。《西廂記》幾乎滿篇都是妙文,隨處都是佳句。

西廂記讀書心得體會篇7

寒假,我發現書櫃裏有一本書已經落滿塵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讀了起來。這本書叫做《西廂記》,看完後感受頗深。

至於《西廂記》的高深論壇評價,前人、古人、今者學家總説紛紜!我倒是隻覺得此書倒真值得再看她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讀罷此書,在翻閲元稹的《鶯鶯傳》感覺着實有點兒遺憾,以至於《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西廂記諸宮調》應該在此書之前讀!

自古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合都難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難免有所催人淚下的波折,也難免會有後人的傳誦。至於結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當別論。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裏都有大團圓!即便是牛郎織女,即便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張生與崔鶯鶯也算是最終修得正果!

張生的才與貌無可厚非,崔鶯鶯那簡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壓根兒就是“唯美”!鶯鶯的貌,不多説,只張生道——嬌羞花解語,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只索手抵着牙兒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勢,你也簡直沒得挑剔!也難怪張生即便考取狀元,也沒有如鄭恆所説為尚書女婿。

或許女人給了真心,愛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鶯鶯先是心動、思戀到最後的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依依惜別,到“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再到寄送張生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班管等東西,不外乎擔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亂終棄”的念頭。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幾個崔鶯鶯呢!不過難得的是,張崔二人畢竟是真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説電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應是王公貴族,不是貝勒公子便是少爺,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萬金也有千金,要麼什麼明珠,總之排場要耀眼的。

至於窮書生巧遇佳人,如《西廂記》或《柳夢梅》那也不是沒可能,不可否認的就是真愛。話説現實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們肯定是上輩子種紅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的!

話題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大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説張催二人愛情背後的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紅娘,這是肯定的!不管他們二人相遇相識到相知這整個過程,都抹不掉紅娘的影子。至於老夫人、鄭恆、孫飛虎那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一部《西廂記》着實讓人讚歎王實甫的才華不一般。還一個——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感謝那些塵灰讓我有機會看到《西廂記》這本好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3rjz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