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莊子于丹心得多篇

莊子于丹心得多篇

莊子于丹心得多篇

莊子于丹心得篇1

?外物》篇裏有這麼一個故事:

莊周家裏很貧困。有一天,家裏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等米下鍋。他就去找監河侯借米。監河侯是當時專門管水利的一個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點。

這個監河侯對他非常熱情,説:“好啊,我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來,我一下就借給你三百金。”這個話説得很漂亮,三百金,這是多大的一筆錢啊!

莊子一聽,“忿然作色”,氣忿得臉色都變了,但他卻給這個監河侯講了一個故事:昨天我也從這個地方過,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發現在路上大車壓出來的車轍裏面,有一條小鯽魚,在那兒跳呢。

我就問鯽魚,在那裏幹什麼呢?小鯽魚説:“我是東海的水官,現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我説:“好啊,我這就要去吳越那個地方,引來西江的水來救你。”

這小鯽魚説:“你要這麼説,不如早一點去賣魚乾的鋪子裏找我吧!”

你看,莊子雖然幽默而有涵養,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人。他還要處處求人,等米下鍋。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這樣一個人有什麼資格逍遙遊呢?一個人,當他衣食不足、難保温飽的時候,他怎麼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莊子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貧困的呢?在《山木》篇他又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去見魏王。他穿着補丁摞補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沒有鞋帶,隨便拿根草繩綁着,一副邋遢相。

魏王説:先生,你怎麼這般困頓啊?

莊子回答説:這是貧窮而不是困頓啊。讀書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實行,這才是困頓啊。大王你沒看見過跳躍的猿猴嗎?它們在楠樹、梓樹和樟樹這樣的大樹上攀援跳躍,惟我獨尊,自得其樂,連善於射箭的后羿和蓬蒙對它們也沒有什麼辦法;但讓它們身處荊棘叢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不敢亂跑亂跳了。這不是它們身體不靈便,而是處在不利的情勢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啊。我現在就是生不逢時,要想不困頓,怎麼可能呢?

可見,莊子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個人可以困窘於貧困,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在乎這種貧困,對一個“利”字看得有多重,會決定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莊子自己對這個“利”字看重嗎?他周圍有的是有錢的人啊!他在《列禦寇》篇又講了一個故事:

就在他們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有一次他很榮幸地為宋王出使秦國。那個時候秦國是西部最強大的國家。

他走的時候,宋國只給他配備了幾乘車馬。曹商到了秦國,不辱使命,特別得到秦王的歡心,回來的時候,秦王浩浩蕩蕩送了他上百乘的車馬。

曹商回國以後,趾高氣揚,對莊子説:我這樣一個人啊,要讓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裏,窘困地每天織草鞋度日,人也餓得面黃肌瘦的樣子,要我這樣生活,我估計我沒有那能力。我的能力是什麼呢?見到大國強國的國君,討得他的歡心,換來百乘車馬這樣的財富,這是我的長處啊!

他誇耀完以後,莊子是什麼態度呢?他淡淡地對曹商説:我聽説這個秦王有病,遍求天下名醫給他治病。能夠治好他的膿瘡的人,就可以賞他一乘車馬;能為他舔痔瘡的,就可以賞他五乘車馬。給他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車就越多。曹商啊,你去秦國給秦王治痔瘡了吧?要不然你怎麼能帶回這麼多車馬啊?

莊子的話,可謂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同時也説明,“利”這個字是困不住莊子的心的。莊子的追求,已經遠遠超越了“利”,儘管他很貧窮。

莊子于丹心得篇2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于丹心得篇3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莊子于丹心得篇4

閒暇之餘,我隨手拿着《于丹莊子心得》,隨着于丹教授的引導去體會那逍遙,無為的世界。

莊子的逍遙世界都圍繞着名與利的糾葛去詮釋世界。通過《于丹莊子心得地教誨我們》,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們平凡人一輩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縛,無法逃脱,終身拖着那疲憊的身子。

而莊子卻對名與利絲毫不眷戀,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看破世間一切的名利。他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以天下精神往來的人。他説:“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窮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於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我們這些平凡人啊,對待莊子這種無為逍遙的處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難。我們在這世界上相互的拼鬥,爭奪,面對四處的勾心鬥角與背叛親離,為的僅是那張張的紙錢。

唉!我感歎與羞愧着,我們為何要為了世間的種種所拼,為了人慾所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

?莊子心得》中,莊子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簡淺地教誨我們看破名利,可是我們又怎麼去了解那虛無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説,網上流行一段話“人生無非就是為了那幾張紙。為錢,就是為了那幾張人民幣。名呢,就為了那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後,為了墓誌銘,為了燒錢紙。一輩子,就是為了那幾張紙而已。”

這真是我們的陣時寫照。從小時候,我們便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勞累筋骨地拼命學習,爭那鮮紅的獎狀,可憐的我們卻失去了童年那快樂的時光。長大後又失去了青春年華。可悲啊!我們!我們無法像莊子那樣逍遙地享受那精彩的世

界。

我們試圖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勢,名與利實在太重要了,它們代表了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我們無法釋懷。

名與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紅塵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縛,我們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領下,在莊子的筆下的《莊子》中感悟那無為的世界。

可是細細想想,我們爭奪乙炔,目的是為了自己最終可以享受,但是我們不去追求任何,逍遙面對,那種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們都想像莊子一樣乘物以遊心,獨以天地精神往來的人。做到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貴賤。可是何等的困難。

試想一下,人的潛能無限,只需自己做到,我們便可像莊子那樣在逍遙,虛無的世界乘物以遊心,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于丹心得篇5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裏,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莊子于丹心得篇6

莊子在書當中多次提到“心遊萬仞”,多次提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不就是磅礴萬物嗎?所以,連叔説:“之人也,物莫之傷。”外物傷害不了這個神人。洪水滔天可以吞沒一切,但是淹不死他;大旱可以讓金石熔化、土山烤焦,他也不覺得熱。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有這樣的定力,這樣的功力,這樣的境界。

其實,這樣的一個神人,顯然是莊子杜撰出來的神話人物。莊子最終的落點不是給你講神話,而是跟你談人生。人生的經歷不同,稟賦各異。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你的眼界。反過來説,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後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我們經常説,命運這個東西太客觀了,完全依附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捨。

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種理性是在這個嘈雜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關於這兩個意象,在宋代的筆記當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記載——

蘇東坡和佛印經常共同出遊,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解讀。有一天,兩個人結伴出遊,見到一個木匠鋪,看見木匠自己在那兒正在做傢俱。木匠拿出一個墨盒,“啪”一彈墨線。佛印見了,馬上就拿起這個墨盒來,做了一首詩:

吾有兩間房,一間賃與轉輪王。

有時拉出一線路,天下邪魔不敢當。

這詩是拿墨盒做比喻。墨盒有兩個墨池,就是“兩間房”;墨盒裏面不有一個輪子嗎?墨盒的一頭通過輪子把這個墨線拉出來,叫做“賃與轉輪王”。這個墨線彈出一條筆直的線,就是正直與準則。在這樣正直與準則的標準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禦的。這就是説,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線,不能超越這個世界上行為的守則。這就是理性。

蘇東坡也做了一首詩:

吾有一張琴,五條絲絃藏在腹。

有時將來馬上彈,盡出天下無聲曲。

蘇東坡説,我也有一樣東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條琴絃都藏在我的肚子裏。我自己隨興所至的時候拿出來就彈,但曲聲是你們別人聽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聽到,“盡出天下無聲曲”。

這無聲的音樂是至極的天籟,這琴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歡欣。每到一處地方,每見一個風景,心中便有一種悲憫之情自然生髮,一種歡欣之意自然流露。其實,蘇軾與佛印分別代表了我們人格理想上的兩個支點,叫做“依於仁,遊於藝”。“依於仁”,指一個人內心要有仁愛的準則。這是一種標準,就像墨盒彈出墨線一樣,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為標準。“遊於藝”,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蘇東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內心的音樂。一個人擁有了這樣的一種心遊萬仞的境界,擁有了這樣一種自由歡暢的心靈,他在這個寂寞的世界上還會不果敢嗎?他面對所有的紛紜萬象時,還不能超越嗎?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莊子提出,道法自然,道無所不在。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道法自然了呢?“遊”是個動詞。“遊”告訴我們,人想要體驗逍遙,必須要有一種動態的系統,也就是説,讓你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辯證的關係,真正穩當的東西都處在動態之中。

比如陀螺旋轉,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真正會抽陀螺的人,總是不停地讓陀螺旋轉着,旋轉就是它的價值。等陀螺一旦靜止下來,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動態是最好的平衡。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子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時代在變遷,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與時俱進,真的能做到取捨自如,以一種清楚的眼界給自己確定準則,並且以這樣心遊萬仞的心態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動態中的平衡,你就永遠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着的陀螺。只有當你靜止下來,你才會真正倒下。你倒下來是沒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每個人看見的世界大體相同。但每個人得出的經驗與道理卻大相徑庭。這關係到兩點,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我們有沒有能力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啟發?能不能夠以一種善良在一花一葉上體現關懷?莊子對於一個葫蘆、一棵樹、一隻小狸貓、一隻小鳥,都抱有慈悲。他會自然而然地尊重它們先天的物性,從來不以一種人為的標準去刻意地要求改變。莊子説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宋國人想到越國去賣帽子。這個宋國商人按照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覺得越國地處蠻荒之地,沒見過帽子,我要去那兒賣的話肯定生意興隆。可是到了那裏才知道,越國人“斷髮文身”,就是剪了頭髮,身上刺着花紋,風俗習慣和中原地區完全不同,根本用不着帽子。

莊子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自己想當然的價值觀去評估這個世界。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會感到憤憤不平,説,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是因為我們的心帶有成見。

莊子于丹心得篇7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1000字。于丹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繫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説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説:“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後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裏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着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於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穫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説,儘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d88ov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