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 篇一

淺析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及措施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技術、經濟、文化交融的必然。要在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干預,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專項基金制度,建立更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產業問題 措施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又對“文化”和“軟實力”進行了論述,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是也必然是我國今後發展的重點產業。

一、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進行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產值約佔英國GDP的8%, 在全球則佔GDP的7%。創意產業的增長速度,總體上超過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文化創意產業以其較高經濟效益和較低的能源消耗,很快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浪潮。

隨着2000年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就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了“十一五”發展規劃。北京使其文化創意產業集羣在全國創意產業中的地位為其他城市無法替代。

隨着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文化創意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已經成為北京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同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具有優厚的文化資源,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在精神文明創建方面相比其他城市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北京還有強大的人才資源,除了有北大、清華等全國知名的高等學府外,還有中關村等眾多科技園區。更加值得稱讚的是北京的世界500強企業及跨國公司數量已超過頂級世界城市倫敦。

2010年2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給上海“設計之都”的光榮稱號,正式批准加入“創意城市網絡”這充分顯示了上海近幾年來也做出了積極的產業調整,重點發展創意產業。

據調查,上海的創意產業總值從2004年的493億人民幣增加到2010的1148億,佔全市GDP比重從5.8%增加到7.7%以上。目前,本市創意產業形成了研發設計、建築設計、文化傳媒、諮詢策劃和時尚消費等五大創意產業門類;形成了總建築面積達250萬平方米左右的85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包括花園坊、M50、八號橋、田子坊等著名產業園區,入駐企業超過5000家,吸引了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從業人員8萬人,吸引了近百億元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累計全市63所高校都有創意與設計相關的科系。但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在生產服務型的創意產業領域,上海的總量還是不夠,須大力提高先進製造業的創意含量,服務業與製造業必須通過創意和設計相對接,才能升級優化。專家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工業產品價值中的設計含量約28%,對比發達國家的40%仍嫌不足。與此同時,上海要大力發展消費型的創意產業,刺激中產階層在內的消費市場,讓上海成為全世界第六個時尚中心城市。

另外,文化創意產業也涉及到越來越多的行業。

早在1998年,英國政府文體部選定了13個門類作為創意產業範疇,而在我國,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7》把中國的創意產業劃分為8類,即:影視文化類、電信軟件類,工藝時尚類、設計服務類,展演出版類,諮詢策劃類,休閒娛樂類和科學教育類。這些領域遍佈人民羣眾生活的各個層次,具有較強的普遍性,這就更加使得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刻不容緩。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環境

雖然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嶄露頭角,但是中國的創意產業發展較許多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還是較為落後。例如資源和人才嚴重匱乏、市場集中度偏低、尚未形成高效順暢的產業鏈、出現大量浪費現象等亟待解決。

1、創意人才缺失

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和關鍵。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情況看來,從事創意產業人才的數量、質量都還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就目前的資料顯示,在上海從事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所佔的總就業人口比例還不到1%。北京的78所高等院校,普遍沒有設置能夠培養出具有現代觀念的、全球意識的、經濟頭腦的、通曉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和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的課程與方向。

2、園區建設浪費嚴重

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很多城市存在大量的急功近利的不合理工程,不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嚴重脱離生產實際,重複建設、同質化競爭、資源浪費,對創意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現在中國的大部分創意產業園區多由政府出面建設或者是由廢舊的工廠轉變而來,創園之際由於政府出台優惠政策發展的很好,但是,對於後期園區的發展模式、經營手段等明顯準備不足,虎頭蛇尾,極大地影響了創意產業的發展。

3、發展模式不完善

文化創意產業總體發展模式不完善,雖然數量上急劇膨脹,但是發展的質量普遍不高,集約化程度低。以動漫產業為例,北京某動漫企業負責人説,北京尚未完全擺脱“漫畫→讀者”“動畫→投資”“廠商→購買少部分動漫形象→消費者”單項贏利模式,“衍生產品製造商→漫畫→衍生產品製造商互動開發→動畫製作→衍生產品→消費者”的產業鏈尚未形成無縫對接。

三、制定措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必須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在觀念上來一場思想大解放,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使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對相關產業的提升和拉動作用日趨明顯,推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更加和諧完善。

1、政府支持,政策開路

政府部門必須在繼續鞏固傳統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上,花大力氣重點扶持文化產業及創意產業,必須制定宏觀、具體的發展規劃以及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從事創意產業的公司和個人,因為具有豐富文化底藴的中國在該領域有着巨大的商機,創意產業必將成為中國服務產業今後發展的新亮點。

2、資金支持,經費確保

政府要重視和鼓勵科技投入和文化創作的前期投入,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拓寬其他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各界資本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投資經營,實現投資來源的多樣化,投資方式多元化,投資主體社會化。建立專項發展基金,並制定與產業導向相匹配的基金使用方法,引入投資風險機制。

3、聯合機構,專項管理

建立專項管理部門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個專業的擁有管理職責的聯合機構,對創意產業事業進行專項管理,為更多的從事創意產業的公司和個人創造一個進行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平台,溝通外界企業促成其與創產企業的合作;提供政府最新的體制革新和政策動向,推動創意消費和創意生產的社會結合;支持本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在推動本國產品國際化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為我國形成成熟的創意產業鏈做出貢獻。

4、專業設置,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強院校中專門創意人才的培養,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專業資格培訓,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吸引靈感迸發、創意迭現的專業設計者還有能對整個行業發展具有引導性的領軍人物或高級管理者;實行和完善管理模式和分配製度,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關注我國的高等教育形勢政策,加強與外國的人才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培養創意人才,爭取早日建立起完善的創意人才培養制度。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

5、建立更多的創意產業園區

自2005年4月上海首批建設18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園區中入駐了來自美國、日本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意設計企業800多户,從業人員上萬人,產業門類涉及工業設計、遊戲 軟件、動漫 藝術、網絡媒體、時尚藝術等以來,建設創意產業園區的熱潮便在國內興起,園區有利於形成產業鏈,加強企業之間的合縱連橫,提供更多的機遇。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廢舊工廠或者歷史 建築進行改造翻新,既可以減少新建園區和拆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又可以加快推動都市型 經濟 發展,為加快轉變經濟方式作出貢獻。另外,還可以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城市科技園、創意孵化基地等建設創意產業園。既可以通過大學吸納高等人才又可以將產、學、研充分結合,發揮知識經濟的巨大力量,不僅如此,通過園區建設公共技術平台、公共市場體系,打造產業鏈,推動建立有利於創意產業發展的硬件和軟件 環境,從而促進創意產業發展。

在當今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重要重要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市場潛力大、就業吸收能力強的特點,同時促進中國從傳統的加工製造 密集型大國進行產業結構的革新與轉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把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產業的高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制定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和行動 計劃,引導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企鵝出版社,2002.

[2]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 報告(2007)。中國經濟出版社。

[3]張啟新(QN018)。北京日報,2008.

[4]符紹強。新聞戰線。2008,(3)。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 篇二

論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文化的影響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全球化逐漸形成,出現了“經濟一體化”。同時,隨着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文化逐漸也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全球化作為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益呈現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它的形成對處於“弱勢”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動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範疇。一般來説,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等精神方面的內容[1]。由此可見,文化是全人類共同創造的結果,它屬於全人類,但具體到每一個國家,文化又強烈地表現出每一個國家的特點。正是由於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與個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着空前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則是伴隨着政治、經濟等人類的實踐活動進行的。

1、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的發展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關於人類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曾説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因此,實踐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文化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實踐隨着信息化、網絡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時空的限制,從而使文化實現全球化傳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層涵義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通過與其他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價值觀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衝突、磨合與整合,建構新的文化關係、文化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文化在實踐基礎上建構的新的文化關係,文化模式。例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可以説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漸融入中國政治、文化制度,並被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關係、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並在實踐中實現它的新關係、新模式的構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單一的文化運動,而是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和因素在內的一組進程。文化全球化不僅僅是文化的運動,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等都因此受到了影響。文化全球化不是一個人、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行動,而是全球各種資源與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實踐中不斷相互累積和互動的結果。

但是這種文化的全球互動不會從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不可能解決原有文化發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動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個國家或民族因此而面臨的機遇,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更需要做好應對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國的文化實現飛躍,從而完成本國文化的延續、整合與全球共享。

二、發展中國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響

“當科學技術將世界縮小後,各民族文化網外圍的碰撞交融開始逐漸讓步於文化網核心間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觸過程中,文明間的差異便顯現出來,對於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説,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確保自己的文化本質及文化傳統不被同化,因而表現出排他意識,有時這種排他意識很強,如伊斯蘭教旨主義在冷戰後的興起等”[5]。這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種反應,但客觀地講,文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着積極的作用,但對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與民族來講,文化全球化則可能成為強勢國家推行其國家意志的一個手段。

(一)積極影響

1、文化全球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實現本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術革命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文化廣泛、迅速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和渠道,而這些載體、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術最新應用的表現,它們在起傳播作用的同時,也被其他國家學習和應用。發展中國家借鑑這些方式,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學習過程中逐漸與世界接軌。在借鑑發達國家或發展較快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在保留本國文化精髓的同時,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本國文化的創新,實現本國文化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例如,對發展中國家有着根本性影響的風俗、表演藝術、民族語言、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通過文化全球化,這些文化形式正摒棄或超越國界、民族的限制實現着民族與世界的“資源”共享,同樣也是通過文化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通過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這些“積澱物”得到保護,從而使他們永久的被保留而不斷地被傳播。

2、文化全球化促進發展中國家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產物,具有社會歷史性和時代侷限性,一種文化的先進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而成長起來的,現代歷史已進入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化,而新的先進的世界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種純而又純的民族文化,而只能是多種文化的融合與互補。發展中國家憑藉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互動使本國的“傳統”與世界的“現代”進行有力的碰撞與融合,從而在充分發揮自身優秀文化獨特價值的基礎上,把先進的本國文化與先進的世界文化融會貫通起來,實現本國文化的現代化,從而推動本國現代經濟的發展。

(二)消極影響

1、文化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面臨危機

經濟的全球化促使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與騰飛,但也使發展中國家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面臨被遺棄或消失,而文化全球化則使這一影響進一步加強。例如,在印度,由於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存在幾百年的古老的建築被拆掉或是呈現出殘垣斷壁,但印度國家卻對此表現出不自知;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風俗禮儀、民族語言等傳統文化也在文化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中逐漸被“時尚的、彰顯國際風範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其他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則可能在這一過程的影響下被改造,從而變換為具有“西方特質”的內容。而傳統文化中一些精髓文化的逐漸改變對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可怕的,從長遠來看,發展中國家的持續發展與強大也將會受到限制,所以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在飽嘗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帶來的“美味大餐”的同時,也一定要時刻注意隨之帶來的對本國及本民族文化的負面衝擊。

2、文化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安全面臨挑戰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維繫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它的發展影響着國家的發展,它的安全也關係着國家的安全。隨着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將隨之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對其進行的文化滲透。這種滲透將會對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造成很大沖擊。如果持久進行下去,將會使國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下降,民族文化主權的內在凝聚力、親和力被弱化,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傳播與滲透在意識形態上對發展中國家也會構成嚴重威脅,這是發展中國家在二十一世紀遇到的嚴峻挑戰。三、發展中國家應積極迎對文化全球化

在二十一世紀,面對文化全球化,發展中國家應時刻保持文化自覺性,一方面積極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繼承和發揚本國的優秀文化,並積極學習和吸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先進文化。只有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發展中國家才能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發展中國家要擺正態度,積極融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到來,對於處在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應當以怎樣的態度迎接文化全球化對他們尤為重要。相對於發達國家,文化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影響更明顯、更深刻,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國民價值觀、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致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把文化全球化視為“洪水猛獸”而加以排斥與拒絕,甚至一些國家把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上升到國家生死、民族存亡的高度。文化全球化的確給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同時發展中國家也無法迴避或忽視文化全球化給他們帶來的機遇與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發展中國家要想真正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富強,必須要擺正態度,要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文化全球化,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從而豐富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體系。

第二,發展中國家要以文化全球化為契機,在立足本國文化客觀實際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本國文化的“揚棄”與“創新”。

1970年,荷蘭哲學家馮•皮爾森在其《文化戰略》一書中指出:“文化戰略就是人類的生存戰略”[6]。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發展中國家在努力進行本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本國的文化建設。

文化是人類歷史的積澱,更是時代的產物。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發展中國家應以此為契機,抓住這一時代賦予其的有利條件,豐富完善本國的文化內容,使其更好地為本國的現代文明服務。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處理文化全球化帶來的矛盾時,如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一定要從全局出發,尤其是要從本國的文化實情出發,本着各國文化之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的特點,取長補短、去劣存優,從而實現本國文化的“與時俱進”。

與此同時,對於本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發展中國家也要注意進行繼承與發揚,尤其在與世界現代文化進行交流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迷失、不盲從,在發揚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吸收對本國有益的國外先進文化。在此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還要勇於拋棄落後於時代並阻礙本國發展的一些舊觀念、舊傳統,積極“解放思想”,實現本國文化的“優化整合”,從而為本國文化的創新開闢道路。張岱年先生曾説過:“真正的綜合必是一個新的創造,所謂創造的綜合,即不止於合二者之長而已,卻更要根據兩方之長加以新的發展,完全成一個新的事物”[7]。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真正的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在文化方面一定要時刻注意加強文化建設,努力實現本國文化的“揚棄”與“創新”。

綜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客觀趨勢,也是必然的歷史進程,它不會因為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態度而放慢腳步或停止,相反,在當今信息大潮的作用下,文化的全球互動只會越來越劇烈。發展中國家只有從本國文化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有效資源,實現自身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融合,才能創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從而最終推進文化大潮朝着有利於全人類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吳樹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8.

[4]許悼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73.

[5]陳劍峯。文化與東亞、西歐國際秩序[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118.

[6][荷]M 馮•皮爾森著,劉利圭譯。文化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15.

[7]鮑宗豪。論文化全球[J]。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o5gl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