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多篇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多篇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多篇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1

對多民族國家來説,民族團結是一個關係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們黨自成立起,就將實現各民族之間的真正平等和團結,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方針。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多次強調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要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團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述,站在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闡明瞭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指明瞭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戰略任務,意義重大而深遠。

縱觀歷史,團結穩定是福,分裂**是禍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時期,無一不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反之,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戰亂和紛爭,使國家和人民都飽受動盪之苦。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視和壓迫的總根源,從根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基礎。70多年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防範和化解國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堅強保證。

當前,我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問題歷來是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當前,一些國家因為民族矛盾、種族仇恨、宗教紛爭、領土爭端,導致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甚至國家解體、民族分裂、經濟衰退、滿目瘡痍。民族宗教問題成為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和挑撥離間,中華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當時的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肯定會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個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空前地團結起來,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鬥爭中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滲透、破壞、顛覆的圖謀從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國參眾兩院出台直接涉華法案、決議共37項,大多是這類議題。他們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執意炮製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遏制中國發展的圖謀昭然若揭。國內外敵對勢力越是要破壞民族團結,我們就越是要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築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

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夢,歸根到底要靠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我國近14億人口中,少數民族有1億多,都是我們黨緊緊依靠的對象;96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面積中,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佔64%,都是我們黨領導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從彝海結盟犛牛革命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兒入內蒙最好牧場為航天一家三代為國戍邊,再到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例子不勝枚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打贏脱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必將迎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把各族羣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局面。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2

習總書記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從個體的角度來説,沒有什麼比脱離共同體更具殺傷力的事情,離羣索居或遭到拋棄的恐懼孤單和坐立不安,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意識上出現障礙和紊亂。也就是説,一個人的認知、生存與價值呈現,只有在具備共同體意識的海面上才能生髮並盪開。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於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

有助於培育公共精神,形成個體理性品質。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共營美好生活的過程。依託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與規範,成員們在努力營造共善生活中發覺並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包括公正、平等、參與、法治、互助、寬容、合作、信任、廉潔、分享、責任等。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於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也會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最終還會落腳到公民個體成員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質和健康人格為基本的風範體現。

有助於生髮同胞情感,給予個體心靈歸屬。任何成員都不願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疏遠的社會中,而理性又無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礎上,成員相互間才會有親和力,才更願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為情同手足的同胞。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不僅會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會生髮友愛、關心、同情等同胞情感,這些情感在給予個體精神慰藉和心靈歸屬的同時,也提供了長遠樂觀的前景預期與歸宿。

有助於提供道德規範,提升個體生活體驗。共同體意識可以提供成員彼此間相處的良善秩序,也為個體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規範。無論是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為大家所接納和偏愛。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共同體意識可以促成共鳴性的良知和善意動機,進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規範體系。這些道德規範對醜惡能夠形成一定的約束與規制,消解歧視、思想彙報範文偏見等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的品質。

有助於形成自信心理,促進個體積極行動。作為一個成員,當其所處的共同體在燦爛悠久的文明基礎上能夠團結凝聚、能夠富強獨立時,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當然,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信並不等同於盲目自負,而在於尋求積極的自強行動,努力學習並進步。正是源於各族同胞的進步努力和能動維護意願,才形成了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併為個體提供自信行動的根基。

有助於自我全面發展,實現個體人生價值。個體的人生價值雖由自己能動創造,但最終還是由共同體提供機會、由對他者和社會的貢獻來獲得評判。也就是説,自我人生的價值意義構建,是由整個共同體作為參考系並由共同體意識加以支撐。寬泛地説,參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成員間相互接觸聯繫、創造機會與價值意義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我全面發展的過程。範文寫作同時,個體獲得的各種知識經驗、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造的各種價值貢獻,都需要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和體現。

綜上所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既與整體的規範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穫,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3

“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每當説起這三個離不開,我就會想起我的“保護之神”。

悲傷逆流成河

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那一天,我瘦小的身軀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到了內初班,離開了父母,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周圍是陌生的面容,陌生的聲音,陌生的影子。

總感覺自己像個沒家的孩子一樣,整天看着一個個陌生的影子走進教室,周圍沒有一個朋友。

陰沉沉的天氣,冰冷冷的心,悲傷你留成河。

夢裏落花知多少

“噹噹噹”考試開始了,我摸着自己那沉重的頭,看着那模模糊糊的黑圈圈,淚水滑過我的臉頰。

考完試了,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趴在那堅硬的課桌上,教室裏安安靜靜的,只能聽到我一個人的呼吸聲,不知不覺中我進入了夢鄉,在夢裏,她來到了我的身邊。

長相依日光傾城

她輕輕地邁着腳步走了過來,温柔地説:“怎麼了?生病了嗎?”我被眼前的這畫面驚呆了,原來她是我們班唯一一個漢族同學紅霞,沒來得及回答,她就把我扶了起來,關切地説:“走,我陪你去醫務室。”

一路上,只聽她不停地嘮叨:怎麼一點都不會照顧自己呢?為什麼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你以為沒人管你啊!”我只記得她説了很多,但實在是記不起來她到底嘮叨了些什麼!

這時,我覺得我的世界開滿了美麗的向日葵,是世界上最美的向日葵。那段日子,紅霞就像我的“保護之神”,只要有困惑,她就會出現在我的身邊,在她無微不至的關心下,我的病也很快好了起來,一個霞光萬丈的日子,我們拉着手,面向霞光許願:做一生的好朋友,永不分離!

我的漢語水平不高,發音也不是那麼的標準,在她的耐心指導下,我的漢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閒暇之餘,我也會教紅霞説幾句維吾爾語,日子在我們的相伴中愉快的度過。

民族團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更加發揚光大這種精神。民族團結是新疆穩定的“保護之神”,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一起建設美好家園!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4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具有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功能。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照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徵,結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針對國小教育階段,確定學校教育在不同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重心,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國小教育階段是啟蒙共同體意識,孵育愛國情感時期。

這階段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因此,該階段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立足於啟蒙教育,以象徵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出發點和參照物,讓學生感知國家的象徵符號,孵育國家情感。首先,我們通過學生在校期間美德表現發放激勵卡,學生們通過集體表現獲得激勵卡數,換取學校組織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和參觀機會。參觀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故居、武裝暴動紀念館,體驗了蒙元、農耕等文化。以此感悟民族文化,進而增進民族情懷。在傳統節日時,我校組織“小小烏蘭牧騎”多次走進社區,和社區居民們共度傳統節日,為廣大居民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學校依託《語文》《道德與法治》等教科書中象徵中華民族或國家的符號,如顏色鮮豔的國旗、國徽、紅領巾,或者祖國媽媽、花瓣、大家庭等國家比喻物,通過情感的渲染,在學生心裏播下愛國的“種子”。向學生傳遞苦難輝煌的中華歷史和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知識,讓學生初步瞭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這一階段學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以愛自然、愛他人、愛家鄉為融入點,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愛人民的情感。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5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植於歷史,更要着眼於發展,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共同團結奮鬥中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在長達幾千年的交往與交流中,習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發出了極多具有創造力的飛躍與繁榮,各民族間的長期共存與共同進步一直是發展的主旋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從根本上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進而為實現各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提供製度保障

□張寶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植於歷史,更要着眼於發展,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共同團結奮鬥中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地緣基礎——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之間兄弟關係的傳承自然也始終藴含着攜手並肩共同捍衞祖國穩固統一的堅強力量。這是因為凝聚着共同體意識的中華民族在任何時期都明白“有國才有家”,祖國統一才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斷增強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凝聚一心方才可以胸懷國家,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在全球化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僅有經濟的騰飛是遠遠不夠的,其必須具有在經濟環境保證的情況下,伴隨精神上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等條件產生的凝聚作用,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凝聚人民、動員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力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其內在屬性就是精神上的集大成者,深刻影響着國家的前途命運。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首先表現在愛國。愛國這一特性是秉承着先祖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個被這片土地烙下深深烙印的中國人民血液中的優良品格和光榮傳統,是先祖給予我們最大的精神精髓,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動力,更是鼓舞人民守護這片土地及精神家園的行動力。隨着文明之火五千年來在這一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燃燒,歷經苦難磨礪而愈發堅定就是最好的佐證。這個過程是由自遠古時代而起的依靠地域不斷勤勞創作而逐步征服自然達成宜居環境,從而依託地緣特徵發展出各民族獨具特色的生活環境及習俗,這個過程中民族意識開始產生。隨着時間推移生存能力發展,一次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飛躍,形成了跨地域的交往交流。在長達幾千年的交往與交流中,習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發出了極多具有創造力的飛躍與繁榮,各民族間的長期共存與共同進步一直是發展的主旋律。

歷史歸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中國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就處於一個由於廣袤地域導致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髮展的狀態。伴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進步,中國人作為這樣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歷時間考驗而不朽,並不僅僅是依靠堅韌卓絕的智慧及忍受苦難的決心,更多還是依靠溶於骨血中對各民族間的包容與團結。伴隨歷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間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榮與突破,才能在戰與火的淬鍊下形成中華民族這樣一個隱忍而不失風骨的獨特存在,並讓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證了中華民族長存於歷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氣來源於這歷史長河中一步步溶於骨血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它以歷史的延續性,承託了相同語言、地緣、文化及心理狀態等要素,並以此來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框架,縱深層面依託悠久歷史所擁有的意識視野,從民族到國家到全世界的共同體格局的展望。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努力改善各民族羣眾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瞭解和互信,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這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家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諧是民族關係和諧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各民族間碰撞昇華的文化火種,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各民族在地域構成上交錯雜居又相互包容、在經濟生活中相互幫扶、在情感訴求中相互親近依存,這是對中華文化認同的一種現實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自身文化傳承間的平衡狀態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在當時當下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依據,是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民族的長治久安,復興興旺更多的是依託於文明永固創新不竭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對文化的認同及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注入了靈魂。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各族羣眾樹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通過弘揚革命文化,讓各族羣眾瞭解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進而將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和創新,從而更具有現代性。

在內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個民族,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體系,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內蒙古之所以能夠保持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並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70多年來,內蒙古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載體構建、技術支撐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建國初期,內蒙古創立了面向基層羣眾的“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大區、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實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入新世紀,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創造性地提煉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深層的民族文化精髓。

政治引領——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在近現代歷史上,內蒙古各族人民反抗壓迫與奴役、尋求民族解放的步伐從未停止過。直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才擺脱束縛,真正沐浴了自由平等的陽光。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內蒙古地區就已經有了少數民族中最早的黨組織。九一八事變後,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奮起抗擊,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延安,成長為黨的各級軍政幹部。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各族人民擺脱束縛和壓迫,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可以説,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為解決民族問題而制定的策略與政策,就沒有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革命鬥爭的勝利,也就沒有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團結、自治、發展為核心內容的解決中華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等主要內容的民族工作的原則、方法。從黨的民族政策可以看出,我們黨所着眼的大格局是為中華民族的利益而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探索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經驗,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中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強烈認同、高度信任和衷心擁護。

道路保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從根本上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進而為實現各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提供製度保障。我國當前堅定奉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代代先驅在不斷結合我國特色,依據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先進原理進行實踐、探索和總結而成的,在現今世界格局環境下最適合當下及以後我國發展道路的制度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就是對我國所走的政治道路的篤定。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如一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適時性,堅定不移地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

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將各民族成員緊密聯結,激發並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成員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風貌時刻保持創新活力,激發其藴藏於精神中的內涵理解、情感共鳴、價值導向等作用機理,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練發展更加生生不息。其中,內涵理解是情感共鳴與價值導向之間不可缺少的潤滑連接劑,情感共鳴是內涵理解的外顯與價值導向產生作用的承接載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緊密凝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力粘劑,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我們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這就是共同體意識,它對我們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都非常重要。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6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統一、團結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稱為少數民族,比如滿族、回族、傣族、苗族、壯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鮮明特徵。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四個主要的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清代。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着為實現民族解放而奮鬥的共同任務和使命。在長期抵禦外來侵略的鬥爭中,各個民族之間建立的患難與共的關係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識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中央根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佈狀況,制定了民族區域自制制度。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體現了國家尊重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也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穩步發展成就矚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為了進一步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狀況,全國打響了脱貧攻堅戰,二零二零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句話表明,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而在美國,持續發酵的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國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其實,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義政策。西方的殖民主義史是人類的一部黑歷史。殖民主義是西方種族歧視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為社會制度、貧富分化等原因,導致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現在不少西方國家的民眾為了表達對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滿,正在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相比之下,中國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繼續為維護民族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願世界少一些**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諧與平等!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7

翻譯不僅是將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遞給其他的民族,更是促進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橋樑。從事翻譯工作33年來,王玉海充分發揮自身語言優勢、民族優勢,在翻譯公章、市面牌匾,少數民族羣眾的生活、矛盾化解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成為民族交流有温度的橋樑。

今年53歲的王玉海出生在內蒙古通遼市,從小接受的是蒙文授課,到國小三年級才學習簡單的漢語拼音。至今來到扎蘭小城三十多年了,口音中還是能夠能夠聽出些蒙古味道。高中畢業後,他成功考入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學習翻譯和編輯專業,從此他與翻譯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扎蘭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從事翻譯一職。

王玉海回憶初來扎蘭小城的情景:來到了兒時憧憬的“外面的世界”,可置身其中,年輕的王玉海卻有些心灰意冷。因為扎蘭屯市雖地處呼倫貝爾,可人們普遍使用的是漢語,而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只能支撐他聽懂漢話,但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他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也説不出來。可想起老師説過的“翻譯不僅僅是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也不是語碼的簡單轉換,它是文化符號,更需要情感。”他便決心紮根在這裏,拿出百倍的熱情投注到漢語言及翻譯專業學習中。一路走來,他把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民族團結的信念,全部熔鑄於所從事的翻譯事業中。

在王玉海的辦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漢蒙詞典,“翻譯人員的職業生涯,就是在不斷學習、探索的,這本書就是我的老師。”王玉海説。扎蘭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人少事多,至今,他還在從事着個體商户牌匾、公章的蒙文翻譯及校正工作。除了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他還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開展製作牌匾的個體商户蒙文培訓、兼做少數民族羣眾事務調節等工作。王玉海介紹,之前有蒙古族遊客坐火車丟失了錢包,下車後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最終民警找到了王玉海,在他的幫助下,遊客的困難順利解決。説到這件事,王玉海也表示希望少數民族地區的羣眾可以儘早接觸漢語,學習漢語言,這樣既不會有了遊客所遇到的困難,也不會有自己剛剛工作時語言不通的尷尬。

王玉海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平凡而又不平凡,他相信愛國主義情懷會帶給他戰勝一切困難的不竭動力,他也會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民族共同體教師心得體會篇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實踐基礎。

?

在談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時,費孝通指出,“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這一歷史演進,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自秦朝建立首個統一王朝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執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統政權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統觀念的形成,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改革是一個重要背景,其中尤以“書同文”影響深遠。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標準推進文字統一,文書行政之制的大體確立,為大一統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撐。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造了穩定性條件,也是生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兩千多年來,各民族在相互滲透、協同發展中交流、互動、融合,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在長期演進中,各民族逐步實現了文化認同、心理與共、情感相通,構築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徵。近代以來,亡國滅種危機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御外侮、赴國難,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和認同,在歷史的互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得以鞏固。

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係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根基。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使命。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各族人民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海南瓊崖縱隊,滇桂黔邊區縱隊,冀中、渤海回民支隊,大青山蒙古族游擊隊,與全國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奮戰,贏得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載入憲法。實踐證明,這一制度對於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針對蘇聯和東歐出現的動盪,鄧小平同志對一些來訪的外國領導人説:“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例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衞等事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我國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係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取得顯著成績。黨的十九大提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問冷暖、聽心聲,以精準扶貧實際舉措,確保少數民族地區告別絕對貧困,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歷史和實踐昭示我們,只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向前發展,才能以不斷增強的民族團結進步偉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增強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大力挖掘、整理、宣傳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的研究,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族羣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各族羣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族羣眾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強化維護民族團結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幫助支持自治地方解決好本地方的特殊問題。另一方面,善於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係、規範行為,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融通渠道,鞏固和強化民族團結。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展是解決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應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縮小差距,補齊短板,着力解決好各族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讓各族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鞏固脱貧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給予更多後續幫扶支持,促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ppyv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