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奇蹟心得體會多篇

奇蹟心得體會多篇

奇蹟心得體會多篇

奇蹟心得體會篇1

本月讀了尹建莉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字裏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幾點感受:

第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尹老師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養,越培養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確,孩子之間存在着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麼東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好玩是他們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途徑。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學習中的樂趣,給他們寬鬆的學習學習氛圍。

第二: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麼,醉心於什麼,會受天賦和環境等各鍾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不可捉摸,愛好就是天才,想想現在我教的一年級小朋友中,有個叫楊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現在孩子中特別顯眼,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着自己的事情。他不願意和我交流,我主動找他説,主動和他拉勾勾,讓他願意和我交朋友。儘管看似他上課不認真聽,但是學習思維卻非常敏捷。

第三:時刻關注自己的潛台詞。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們在不斷的長大,不光是身體的長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也會有變化。我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為主體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

奇蹟心得體會篇2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説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奇蹟心得體會篇3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奇蹟心得體會篇4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奇蹟心得體會篇5

“綠裏之旅”其實是死囚上電椅行刑之前的最後之旅,只是因為死囚監區的地板是綠色的,故稱之為“綠裏之旅”。

作為死囚監區的監獄長,paul見到了一個身材巨大但又頭腦簡單且膽小的死囚coffey,通過查閲案卷,paul很震驚:coffey居然侵犯並殺害了兩個小女孩!更令人驚奇的是coffey居然有神奇的力量,奇蹟不斷出現:paul長久困擾的諱疾居然不治而愈、已經被踩死的le突然又活蹦亂竄、melinda moores的腦瘤也被吸出,從而成為健康人。paul也終於發現了原來真兇另有其人,而coffey也每每自責於自己當時沒有救活兩個可憐的小姑娘!最終,怕黑的coffey還是依然選擇了電椅來告別這醜陋的塵世,而paul則獨自承受孤獨,不斷送別往生的朋友。

目睹着電椅之刑的震撼、殘酷,聆聽着死刑犯刑前的告白:“如果我真心誠意懺悔的話,我是不是能夠回到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並永遠活在那個時候?天堂就是那個樣子嗎?這跟我的信仰不謀而合……”我們不得不對死刑制度進行反思。

死刑是剝奪犯罪人生命權的一種極刑,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刑罰方式,最早起源於先民社會的血親復仇,“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但自1764年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首次闡述“死刑,是一場國家同公民的戰爭,對人類心靈發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性”,並進而提出“取代死刑的終身苦役的強度足以改變任何決意的心靈”的觀點後,三百餘年來,世界範圍內的死刑存廢之爭就一直經久不息,持續論戰。而在我國簽署聯合國人權公約後, 國內刑法理論界圍繞死刑命運也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值得注意的是2011 年2 月25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 八) 》明確廢止了13 種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這是我國繼2007 年1 月1 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後又一極具震撼性的死刑改革的重大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人們的傳統刑罰觀和死刑觀,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死刑的認識,並有利於培塑公眾的寬容心理和現代文明心態。但是在限制和逐步廢除死刑成為我國主流觀點、爭論的硝煙漸散之際,相繼發生的“藥家鑫案”與“李昌奎案”再次將死刑制度存廢推向了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是正如馮軍教授所指出的“因為犯罪人仍然是人類的成員,值得享有人類尊嚴,也因為對犯罪人適用死刑容易導致對無辜者誤判死刑,所以,對於犯罪人,絕對不能判處死刑,需要立即廢除。”死刑是不得已的價值選擇,生命最為寶貴,如何保障對如同coffey一樣的冤假錯案,司法補救能留有餘地?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有學者提出“死刑非經司法部核准回覆不準執行,既須經司法部核准,仍留有改正之餘地矣”,我以為或許也就是基於此,新中國的死刑緩期執行制度的良性功能才得以有效發揮。

我們必須承認:當前在我國,死刑還是“必要的惡”,還需重視公眾對嚴刑處罰嚴重犯罪的訴求,還需通過適用死刑來震懾犯罪和撫慰被害人,阻止血腥犯罪,實現對生命的尊重保護,因此不可能短期內廢除死刑。但是嚴格控制和慎用死刑,堅持“少殺、慎殺”的刑事政策則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猶記得德國統一後,法官對因奉命槍殺偷越柏林牆的公民而被指控犯罪的原東德士兵説:“你舉起槍是你服從命令,但是你完全有抬高一釐米的權力,你可以不打死他嘛!”也希望我們也能堅守這“一釐米的良心”!

最後一點,但絕對是最重要的一點:《綠裏奇蹟》的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早在1994年曾導演過另一部電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贖》,而這兩部電影都是改編自驚悚小説大師史蒂芬.金的小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z417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