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2023社會調查報告 篇一

伴隨着即將進入大三的慌張,無數次的糾結畢業後就業還是考研。腦子裏想的很多,卻對即將到來的學年論文毫無想法。抱着想為自己的學年論文尋找一點靈感和對方言變化的好奇,想不斷歷練、挑戰自己的想法,我報名參加了這次暑期實踐活動。四天時間過去了,我收穫的遠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實踐活動開始的第一天,在悶熱的汽車裏度過了兩個小時之後,我們到達了目的地——臨夏市。費盡周折找到住的地方之後,經過短暫的休息我們馬上投入到調研工作之中。我們首先將十四位隊員分好小組,然後明確了我們展開調研的地點和主要調研對象。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從拘謹到大方,從被路人拒絕時的失落到互相鼓勵,重整旗鼓的堅持,從開始時我們方法不得當而進展緩慢到在學姐的幫助下我們逐漸改進方法而收穫頗豐。在調研結束之後的總結會議上,每個小組都彙報着自己的收穫,那一晚,我們儘管疲憊,但每個人臉上都流露着我未曾見過的驕傲與堅韌。

在以後的幾天裏我們還是依舊走街串巷進行調研,每晚開總結會議,認真總結每一天的收穫,發現、指出調研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第二天的任務。在這幾天的走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去八坊街的那一次。八坊街是臨夏市回族同胞的聚居地。在那裏,我們每走進一户人家,他們都非常熱情的接待我們,耐心地回答我們的問題,遇到我們聽不懂的方言他們會反覆解釋,甚至加上手勢動作,直到我們理解。他們還拿出親手做的油果子給我們品嚐,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特別的暖。那天我們還去了清真寺,還非常榮幸的見到了阿訇,跟阿訇進行了交談。阿訇非常詳細地回答我們的'問題,還仔細地為我們講解當地的宗教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接觸阿訇,瞭解宗教,這次走訪對我來説既是一次內心的震動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除了知識上的收穫以外,這次實踐最大的收穫便是同行的十三位隊員了。羅老師對每位隊員的照顧,對生病隊員的牽掛。學姐為我們整理資料,講解要點,我們十四個人一起同甘共苦,相互鼓勵 、相互學習、一起努力。無法忘記那些我們一起吃泡麪的日子,一起在總結會議之後玩遊戲的日子,一起敞開心扉聊心事的日子。分離的時候有不捨,有眼淚,但我們始終是對方特別的人,不會忘記我們嘹亮的口號:we are 伐木累!

2023社會調查報告 篇二

研究目的:我們的國家的垃圾越來越多,據調查,目前我國城市垃圾年產量已達1.2億噸左右,而且正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長,垃圾調查報告作文。我希望通過本次調查,減少江蘇省的垃圾的快速增長。

研究成員:xxx(我的爸爸)、xxx(我的媽媽)、xxx

研究對象:江蘇省

研究時間:XX年10月19日至XX年10月21日

研究階段:

1、準備階段:

1)研究成員討論確定研究內容及方式,明確成員分工與任務完成要求,蒐集環衞處電話號碼;

2)討論確定調查表內容。

2、調查實施階段:

1)根據調查表通過電話進行調查並記錄。

實施負責人:莊金飛,謝晨蕾。

2)根據調查記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

實施負責人:謝晨蕾。

3)上網(百度)查詢南京是江蘇省每年平均生產多少垃圾,以提供對調查統計進行分析及提出研究建議時使用。

實施負責人:謝志勇。

3、形成研究成果階段。

包括形成調查統計報告、相關分析及提出建議等。

實施負責人:謝晨蕾、莊金飛。

研究結果:

垃圾在人們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僅就生活垃圾來説,我省每人每天要生產1.5公斤的生活垃圾,每人每年就有近500公斤的生活垃圾要處理。從整個江蘇省來看,每天將有11400多公斤垃圾急需處理。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大量垃圾隨意堆放,長期囤積,就會佔用土地,產生臭味,造成對大氣、水域和土壤的嚴重污染,而且導致蒼蠅、昆蟲及鼠類的滋生,威脅居民的健康。

阻止方案:

第一,城市建設需要綜和處理,服務設施需要配套成龍,垃圾處理應當在綜合處理之中。本市設有環衞處,市領導親自過問,對垃圾處理,也在無害化治理、能源改造、資源利用等方面綜合考慮。市裏已建有五十噸無害化處理工廠,不久還將建立二百噸垃圾無害化處理工廠;還有本市研製的垃圾滲浸糞便的顆粒有機肥料,肥料好,成本低。本市已把垃圾資源化納入城市經濟的組成部分。

第二,處理垃圾前景廣闊,但目前還應採取一切有效措施,減少垃圾來源。例如蔬菜在農村就應該先進行加工,將不能用的菜杆、採根、黃葉等除掉,不要帶進城市,蔬菜公司則應該做好蔬菜保管工作,避免蔬菜黃爛,減少垃圾量。收購舊貨處要適當提高廢紙、塑料片、玻璃等物品的收購價格,這樣可以減少人們丟棄這些東西的數量。

第三,垃圾處理工作是全民的工作,必須深入進行宣傳,使人人重視。垃圾處理是環境衞生的重要環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衞生狀況,可以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公共道德水平。

我們應該徹底改變“少數人治髒,多數人制髒”的狀況。治髒除了專業隊伍以外,還可以適當組織業餘、課餘、公餘的勞動服務隊,工農商學兵,大家齊動手,人人關心城市衞生工作。特別對中學生更應該鼓勵他們參加體力勞動,鼓勵他們為淨化、美化城市出謀獻策,也可以把這作為培養又紅又專的勞動後備軍來抓,這樣,收效是會大的。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的發展,垃圾處理也必將日趨現代化,前景必將無限光明。

為了做好這次調查,我和爸爸做好了調查提綱分,設立了四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是調查居所周圍的空氣質量,內容包括調查居所周圍樹木和草的葉片是否落滿灰塵,馬路上汽車走過是否有灰塵瀰漫,空氣中是否有異味,在晴朗的天空是否可以看見藍天白雲,查天氣預報看空氣質量和可見度,天空是否有灰霾。第二個項目是調查居所周圍的花草樹木,內容包括總體感覺住所周圍的樹木的種類和數量以及草地是多還是少,可以對比説明,是否有成片的書木和草地。第三個項目是調查居所周圍水質量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可見池塘或海邊水上是否漂有異物,水中是否散發腥臭味,水中是否有魚蝦活動,水的可見度和顏色。第四個項目是請家長介紹十年前的`蛇口是。

我和爸爸首先到小區調查,看見周圍的花草樹木帶有明顯可見的灰塵,看到馬路上的汽車走過時,會揚起輕微的灰塵,吸一口空氣未見異常氣味,天空是灰濛濛的,可見度很低,大約只能看見1000米,也看不見藍天白雲的優美景象。

小區內的花草樹木與以前相比增多了,馬路兩邊的榕樹比以前長高了,沒有看見成片的花草樹木。

我們來到四海公園調查水的質量,聞到池塘裏的水散發出異常的臭味,看見池塘的水面上飄浮着塑料瓶、泡沫、塑料袋,池塘的水很渾濁,呈現黃褐色,可見度很低只有10釐米左右,不過池塘裏還看到小魚遊過。

調查結束後爸爸告訴我,十年前的蛇口非常安靜,樹木很多,高樓大廈很少,居民區周圍是大片的荔枝樹和草地,海水是藍藍的,清澈見底,海邊是連綿的沙灘,居民們悠閒得在海邊上釣着魚兒,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天潤,馬路上的車很少,只有少量的小汽車,到了晚上非常寧靜,蛇口是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優美小鎮。

通過調查我發現有些居民亂丟垃圾,不愛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加上城市人口的增加,修建了大量的高樓大廈,擠佔了大量的樹林和草地,樹木對空氣的淨化作用減少了,並且汽車特別是小汽車增加很多,汽車的尾氣對大氣的污染加重了,才10年的時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差了很多,如果我們還不採取嚴格保護環境的措施,美麗的深圳就無法生存了。

2023社會調查報告 篇三

摘 捐贈及其他公益公益行動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美德。公益象徵的是愛心、公益與社會責任。作為在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羣體,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階層,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公益捐贈的主要羣體。

他們對目前周邊的公益行為、社會的公益事業如何評價呢?是什麼因素影響到他們進行公益活動?又是通過哪些渠道、方式參與到公益中?為此,筆者通過對紅河學院100多位各領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來了解當代社會公益觀念和行為現狀,並分析其原因及提出建議,這對於促進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公益事業,加強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紅河學院學生對公益事業的觀念行為

1.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度

筆者在對100位紅河學院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支持參加公益活

動的同學有90%,表示不支持參加公益活動的則有2%,表示無所謂的佔8﹪。另外,在對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每週參與公益活動的佔60﹪,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公益活動的佔51﹪,節假日參與公益活動的佔30﹪,而只要需要,任何時間都參與的佔11﹪。在對錶示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調查以後是否會參加公益活動的問題中發現,43%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積極參加,53%左右的同學表示遇到有價值的公益活動會參加,4%左右的同學表示對公益活動不感興趣。在調查如果學校組織公益募捐活動,或者街上有公益募捐活動的問題上,有79.2%的同學表示會參與,有20.8%的同學則表示不會參與。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紅河學院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對公益活動不熱衷。但是,從關注公益活動的積極度上看,現今的紅河學院大學生仍缺乏熱情,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示經常關注公益活動,積極找機會參加。這一點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公益觀薄弱,對公益活動的熱情度不足。

2.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能力

筆者在對上述100位同學的調查中還發現:紅河學院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調查中男生佔43 ﹪,女生佔57﹪,而且大多數女生對公益活動更有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這個調查中按照年級來比較,大一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佔4﹪,大二參與公益調查的佔28﹪,大三佔公益調查的41﹪,大四佔公益調查27﹪。其中大部分同學參加過現場捐資和捐物活動,其數量和捐款金額只在同學們的能力範圍之內。

3.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

調查發現,對於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有71.5%的表示曾經通過由學校團委、學生會、志願服務團體組織參加,有27.7%的通過同輩羣體及其他志願者參與活動。,有13.8%的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50%的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7.7%的則表示通過其他途徑參加。而在對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只有26%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現場捐贈或者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高達90%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願意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也有50%左右的同學表示願意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

在詢問參與公益活動遇到的阻礙因素時,76.9%的同學表示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是時間因素,與個人生活或工作學習相沖突,表示主要是經濟因素,參加志願服務還要花錢的佔53%,而有35.4%的同學以社會因素,多數人對志願者有偏見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壓力造成的。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形式主要是捐贈和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而從大學生選擇公益方式的考慮因素也看出了當今大部分大學生還是能夠以接受幫助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選擇最優公益形式幫助他人,但也仍存在不少同學是為了個人的方便或受外界影響而選擇的方式,不能夠做到真切幫助他人。

在調查能讓大學生最便捷地參與到公益中的渠道——校園組織公益活動,發現: 22.3%的同學表示學校裏經常舉辦公益活動,75.4%的同學表示學校有時或很少舉辦,而有2.3%的同學則表示學校從沒舉辦過公益活動。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方面做得不足夠,讓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渠道少。

4.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認識與態度

筆者在調查中又發現:多達38%的同學參與公益活動的風氣很一般,少部分同學,佔5%認為參與公益機構活動風氣很好,而16%的同學覺得不太好,認為公益機構活動風氣比較好的同學只有16%,覺得風氣很差的佔4%。這説明了大部分同學對公益事業的風氣和現狀存在着不滿。

問卷調查中發現,過半同學對公眾誠信度缺乏信心,對需要幫助者和積極參加公益者都產生了懷疑的心理。在對大學生對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作用的'觀點上41﹪的人認為有重大作用,55﹪認為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靠社會其他力量,4﹪的人則覺得不太清楚。在對參與公益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上當作鍛鍊自己,更加振奮的同學佔43﹪。接受教訓,繼續訓練的佔53﹪,受到打擊退出活動的佔3﹪。感到委屈,再不參加活動1﹪。這説明大部分同學對社會公益事業態度很好,具有很大的熱情。

二、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個人因素

(1)大學生的能力有限,這與家庭經濟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紅河學院高校的大學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費的,都是消費一族,經濟收入直接影響到參與公益事業的行為與觀念,有穩定充裕生活費的大學生更願意通過捐贈的方式幫助別人,因為這種方式比較方便且能給予接受者最為實際的幫助;

相反,生活費來自打工兼職的大學生,相對比較少參與公益捐贈,但他們也願意通過當志願者等方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接受者提供實際的幫助。

(2)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瞭解甚小,直接影響到其參與行為與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現狀、參與途徑等信息瞭解甚小,並且極少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他們通常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才會參加,對不瞭解不感興趣的則完全不理會,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觀念。

2.社會影響

(1)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渠道單一。目前社會上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比較少,只有捐款、志願者等,無法調動公眾參與到公益活動的熱情。特別是在學校的大學生,學校只是偶然有組織參與公益的活動,校園宣傳不足,缺少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難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2)社會的誠信度缺失。當今社會出現許多“偽”窮人,他們原本能夠自食其力,不需要幫助的,但卻欺騙公眾捐款,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上的捐款持懷疑態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誠信度的缺失、對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數量不多、質量不好,內部組織建設不規範,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導致大學生不敢投身到此類的公益事業中。

(4)政府重視程度不足。現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在監管程度上存在不足,政府對此缺少足夠的關注、宣傳。因此,關於公益事業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還不完善,無法起到很好的監控作用。

三、對發展紅河學院高校學生公益事業的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調查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做起,逐步增強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的公益觀念意識,使大學生投身於公益事業中來:

1.學生自身角度;

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公益意識,積極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

在校大學生的經濟實力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多餘的經濟物資收入來援助他人,但是大學生需要提升公益意識,積極主動的發掘身邊可以進行的較為實際的參與公益方式,並投身其中幫助他人。

大學生進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種,例如參加網上公益機構,進行義演義賣活動,加入社會志願者團體等等,都是每個大學生可以做到的較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另外,大學生作為現在中國社會上一個大開銷羣體,並沒有想象中的貧困。大學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做到節儉,學會理財,並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公益事業中,相信人間真愛,以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儘早揹負社會責任心。

2.學校角度:

學校應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公益的平台,做好宣傳,給予當代大學生充分的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調動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目前大學生公益現狀並不樂觀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平台給其發展,學校及校內的社團組織應在全校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鼓勵黨員及學生幹部帶頭參加紅十字會、公益總會等組織開展的公益公益活動,推動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圍,促進公益事業在校園中的發展。

同時,在校內形成公益光榮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可以採用標語,海報等鼓勵形式,在校內傳媒大力宣傳,營造公益公益氛圍;或定期邀請一些公益或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來校做演講,宣傳公益的本質意義,塑造大學生對公益的正確理解。使同學們形成一種多多參與公益的心理,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

3.社會角度:

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應該努力吸收大學生這一階層,為中國的公益事業發展做貢獻。

當今社會誠信度缺失是一大問題,公益結構應首先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

同時,政府應該提高對公益機構的重視程度,在監管上加大力度,並積極開展各類社區、大學公益活動,以求讓更多人蔘與到中國公益活動中來。

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社會和其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推動着現代文明和人道主義的發展。社會和學校應該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平台與氛圍,讓當代大學生繼續發揚公益公益事業,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

2023社會調查報告 篇四

調查目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地點:

xx職業技術學院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

調查內容:

通過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的調查進而瞭解他們在社會公德方面的表現,反映社會現象並提出建議改善措施來提高所欠缺的地方。調查結果: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6%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30%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

(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2%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28%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20%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調查問題中,調查數據中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2%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2%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6%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62%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30%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二者之和佔了92%,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

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3)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90%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4%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30%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60%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0%的人乾脆不理它。再比如當發現有流浪動物時有66%的人會把它領走或自己養或送走,剩下的人會不去管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4)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5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還有在其他方面如:在旅遊時是否會亂刻亂畫,有76%的人不會,其餘的16%的人偶爾會。這表明在外出旅遊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嚴於律己不亂刻亂畫。還有在有關是否隨地吐痰的問題上有56%的人偶爾會,16%的人經常會。這表明在隨地吐痰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自覺性比較差,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

提高社會公德的意義:

首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公德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其發展和完善程度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影響着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同時社會公德的好壞,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起着促進或延緩發展的作用——良好的社會公德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不良的社會公德則阻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一點已被社會歷史的發展所證明。

其次,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維護需要藉助於多種形式,如:法律制度的約束、輿論監督等,但是所有這些都不可能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能具體到一個人的一言一行。因此,那些帶有道德意義的要求,如遵守秩序,處理鄰里關係等,只有靠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修養,才

能得以維持,如果法律制度所不及,而公民又缺乏相應的修養,則容易引起社會的混亂無序。

再次,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提倡敬老愛幼,先人後己,自重自立,寬以待人,謙誠相讓等,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具備這些基本要求,可以有效地調節人際關係,舍此則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導致人人自危。

另外,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但是,如果公民環境意識淡薄,如:亂丟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吸煙等,不僅污染環境,影響市容,同時還會影響他人身心健康。所以,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對形成公民良好的衞生習慣,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何提高社會公德的建議:

自身方面:

一、瞭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力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二、做為當代大學生,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因為道德建設離不開這些優良傳統。

三、增強自己的法律知識。法律、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四、增強集體主義意識,因為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也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應把個人理想與奮鬥融入到人民的共同理想與奮鬥之中。

五、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因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六、多參加一些道德實踐活動。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會得到薰陶,精神生活會得到充實,道德境界會得到昇華。

學校方面: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年輕一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學校的首要任務。但是,目前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學率,放鬆對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致使一些學生走上社會之後不僅不能給社會作出有效的貢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有的甚至在校就表現出非常不文明的行為。雖然這一部分公德意識淡薄的學生的存在,不能完全歸咎於學校教育,但是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陣地,學校應充分認識其形成年輕一代良好社會公德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社會調查報告 篇五

前言: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恪守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每個人應當有的生存和發展理念之一。誠信,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然而時下,我們身邊卻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現象。這是一個遍及全社會的課題,對大學生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義,它代表中國未來的發展。誠信的人必將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從而享有做人的尊嚴和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的機遇。

調查時間:20xx年**月**號至**號

調查目的:瞭解當代大學生對誠信度的理解和認識,研究誠信對大學生的意義。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學院在校大學生

調查分析:

環境對誠信度的影響:

現在很多大學生都認為造成目前存在不誠信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社會風氣造成的,因為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用欺騙的手段來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少數人認為是缺少宣傳和教育和社會上沒有誠實守信觀念。而且當自己遭遇到無誠信的情況 時,85.2%的人主張今後注意小心防範。而少部分的人要到相關部門投訴,協商處理和訴諸法律。在調查過程中瞭解到這樣一個實例:平時時常有人到宿舍來推銷東西,有部分宿舍聽信了她們的話,結果上當受騙。而自己就只是提醒自己今後小心防範,這次吃虧就算了。

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身邊的人大部分都做到了誠信,還是有少部分人沒有做到,而大部分人認為社會誠信狀況會影響人與人的信任度,平時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不誠信待人,那麼我們將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將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自己將處於孤立的境地。

大學生對誠信度的理解:

在問卷調查中,大學生對誠信的理解是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但是己經不適合今天社會發展的要求佔11.5%;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適用佔 77%;誠信僅僅是一種道德約束,靠個人自覺65.6%;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約束,而且是一種法律約束佔52.5%;誠信與法律是相悖的兩種價值體系佔23.0%;在以上的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對誠信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認為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是一種道德約束,在今天仍然適用。但是對於誠信沒有一個完全清楚的認識和了解,還有少部分的大學生對誠信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所以説明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還是需要有人來引導和糾正,那樣大學生才能正確的對待誠信這個問題。

社會誠信度的現狀:

當在買東西的時候,賣家多補給你錢,有很多同學都説他們會把多補的錢給還回去,但是有少部分的人不會退回去,他們説商家為了賺錢給的我們的價格遠遠的屬於不誠信行為,賺取別人的'血汗錢,他們應該給他們一些懲罰。在調查的過程中大學生是否上當受騙過,有90.2%的人説他們都上當受過騙,因為自己的經驗不足,對社會上的誠信值期望過高,所以他們都沒有是預防過,因此在上過當之後他們説他們以後一定不會像他們那樣去騙別人。

在調查的人數上,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抄襲作業,借東西不還,考試作弊,做兼職時偷工減料,説謊等等都是不誠信行為,但是有55.6%的人認為説謊是不屬於不誠信的,因為他們説,善意的謊言是是可以原諒的。

52.5%的大學生認為誠信度與受教育的程度是非常有關,他們説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教育知識都沒有,那麼他們也不可能做出誠信的事情,但是有32.8%的人説,誠信度的高低與教育程度只有一般的關係,甚至有14.8%的人説他與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一個人有良知,他們就不會去做不誠信的事情。

44.3%的大學生説他們是否是一個誠信度高的人那得視情況而定,他們説人有的時候是逼不得已,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於是他們就只能做個半誠信人。

結論:

大學生是社會高素質人才,將擔當社會重任。因此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們應該把誠信放在首位,來解決大學生社會誠信問題。一是政府要着手製定、完善和貫徹執行能充分體現誠實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用以規範政府、企業、個人的行為,以法律形式約束社會的各種行為。二是開展誠信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求高目標,但要從低起點,從基本行為抓起。要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責任感,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自主人格和對規則的虔誠態度,讓他們在日常的同學交往中、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絕作弊、誠實守信,並逐漸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學校樹立以誠信為本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管理,杜絕種種不誠信現象的發生。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言行與內心思想一致,不偽裝,不虛假,説話算數,講信譽。誠信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道德基礎,是人的良知在客觀環境中的一種外露,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誠信的核心一是誠實,二是守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的活動中相互聯繫的道義憑藉。 認識: 通過這次調查得知,誠信非常重要,誠信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是進行正常的經濟活動的重要保證,誠信維繫着社會秩序,調節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把科學認識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才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國家和人民,人生也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也只有熱愛真理、襟懷坦白、誠實公正的人才能為追求真理拼搏和獻身。

每一個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都應該認真地分析評價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把誠信這兩個字刻進我們心靈的深處,用一生的言行去實踐它。只有當我們對於誠信的修養提高了,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個寶貴的人生際遇,讓自己真正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w8391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