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目錄

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第一篇: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第二篇: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第三篇: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第四篇:關於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的調查報告第五篇:關愛弱勢兒童的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鄉,位於縣西北部,總面積24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1341人,由於上學、搬遷、隨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鄉1141人。此次只調查在本鄉居住的少年兒童,共1141人。經調查摸底,鄉單親家庭的少年兒童有43人,佔3.86%;孤兒1人,佔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佔0.53%;殘疾的有11人,佔0.96%;生活困難的有62人,佔5.43%。這幾種弱勢少年兒童佔在鄉居住少年兒童總數的10.78%,佔全鄉兒童總數的9.17%。另外,留守兒童更是數不勝數,佔兒童總數的40%以上。

近年來,弱勢兒童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在農村,他們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較貧困,根據實際調查摸底,我鄉弱勢兒童形成及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鄉屬於農業鄉鎮,大部分家庭以種地為生,沒有其他輔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難。

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農民家庭,醫療費用太多是負擔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員患大病的治療費用對於他們來説都是沉重的,這樣勢必造成更困難的局面。這也是患病兒童還有殘疾兒童不能及時治療的主要原因。

三、受傳統思想影響,教育觀念薄弱,形成幾代人都是農民的現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費用不斷增長也是導致生活困難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總收入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醫療費用也佔很大一部分,一年的開支為1000元;在教育方面,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和書本費全部免費,但由於中國小校合併,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開支為1000元;這樣總支出為8000元,結餘4000元。這4000元對於現在社會來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開始施行3500元為個人所得税起徵點,與這個數字相比,一個家庭一年的結餘剛比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多一點,實在是少得可憐。

四、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不足,也是弱勢兒童貧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讓很多家庭面臨在外打工的生活狀態,使很多小孩無法正常的童年生活。這是造成留守兒童存在並且不斷擴大的原因。

對“弱勢兒童”的關注,其實首要的還應該是教育的問題,畢竟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如果教育做好了,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這些“弱勢兒童”的處境會有所改善的!

第二篇: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鄉,位於縣西北部,總面積24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1341人,由於上學、搬遷、隨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鄉1141人。此次只調查在本鄉居住的少年兒童,共1141人。經調查摸底,鄉單親家庭的少年兒童有43人,佔3.86%;孤兒1人,佔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佔0.53%;殘疾的有11人,佔0.96%;生活困難的有62人,佔5.43%。這幾種弱勢少年兒童佔在鄉居住少年兒童總數的10.78%,佔全鄉兒童總數的9.17%。另外,留守兒童更是數不勝數,佔兒童總數的40%以上。

近年來,弱勢兒童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在農村,他們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較貧困,根據實際調查摸底,我鄉弱勢兒童形成及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鄉屬於農業鄉鎮,大部分家庭以種地為生,沒有其他輔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難。

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農民家庭,醫療費用太多是負擔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員患大病的治療費用對於他們來説都是沉重的,這樣勢必造成更困難的局面。這也是患病兒童還有殘疾兒童不能及時治療的主要原因。

三、受傳統思想影響,教育觀念薄弱,形成幾代人都是農民的現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費用不斷增長也是導致生活困難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總收入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醫療費用也佔很大一部分,一年的開支為1000元;在教育方面,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和書本費全部免費,但由於中國小校合併,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開支為1000元;這樣總支出為8000元,結餘4000元。這4000元對於現在社會來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開始施行3500元為個人所得税起徵點,與這個數字相比,一個家庭一年的結餘剛比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多一點,實在是少得可憐。

四、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不足,也是弱勢兒童貧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讓很多家庭面臨在外打工的生活狀態,使很多小孩無法正常的童年生活。這是造成留守兒童存在並且不斷擴大的原因。

對“弱勢兒童”的關注,其實首要的還應該是教育的問題,畢竟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如果教育做好了,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這些“弱勢兒童”的處境會有所改善的!

鄉團委

第三篇: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山區、半山區農民湧向了城市,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向祖輩、親戚轉移,形成了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因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給這些留守兒童帶來的諸如心理關懷缺失,情感發育不全;脱離父母監護,安全隱患凸顯;智力發展滯後,學習成績不佳;家庭管教缺乏,日常行為不良等問題。同時普遍處於“生活上缺人照應,精神上缺人安撫,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的“四缺”狀態。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未成年人”,使他們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縣政協婦女、工會界別的委員們重點到具有代表性的xx鎮,對留守兒童情況開展了調研。

一、全縣留守兒童分佈情況

全縣留守兒童xx。就其地處xx縣北部的具有代表性的xx來説,全鎮地域面積218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人,全鎮留守兒童502人,其中在校生372人,佔本鎮就讀國小生的17%,主要分佈在黃魚村134人、xx村63人、馮村42人、高台村66人、井壩村37人、塘裏村18人、雙新村12人。

二、留守兒童分佈情況分析

從xx鎮留守兒童的分佈數據看,黃魚村最多,佔全鎮留守兒童總數的33%,雙新村最少,佔全鎮留守兒童總數的3.2%。原因分析:一是留守兒童較多的黃魚村,條件在鎮內相比較好,村民素質相對較高,外出打工找錢的相對較多。二是趁孩子小,用錢少,趁此機

會外出務工為今後孩子的教育準備費用。三是當地沒有或很少有企業落户,務工無去處,而憑僅有的承包地是無法解決今後孩子的教育費用。像井壩村、塘裏村、雙新村均有煤礦企業,學生家長就可去那裏上班解決就業,留守兒童相對就減少了。與其他鄉鎮的情況也大致一樣。

三、給留守兒童造成的影響

(一)親情的缺乏給留守兒童生活上造成的影響。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佔到調查總數的85%,有76%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兩次的佔22%,多年未回家的有2%。父母都在外務工,對留守子女生活方面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由於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輩照顧,存在很大問題。祖輩很多時候是重養不重教,他們溺愛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另有些祖輩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問題,需要留守子女來照顧,難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很多都得做家務活,這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再一方面,由於年齡懸殊較大,祖孫之間難以溝通,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兒童心理抑鬱,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缺失給留守兒童學習上造成的影響。

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外出,把孩子委託給自己的父母監管、看護,由於這部分監護人年齡普遍較大,文化層次不高,自身素質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在學習上無法給孩子切實有效的輔導和幫助。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溝通上存在困難,這種有缺陷的幼年

生活,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心理上造成的影響。(感謝訪問本站:)

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所擔憂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諸如“擔憂父母在外不捨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騙”、“最擔心父母的身體”、“擔憂父母會為了錢而不去看病”等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給留守兒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承受着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很多留守兒童背地裏都覺得自己很孤單、寂寞,有了困難,有了挫折,無處可訴,無人可幫助,由此而影響到學習,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加之隔代監護的老人大多對孩子溺愛放縱,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孩子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一些孩子因此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四、對策與建議

(一)家庭方面。

留守兒童父母要加強自我教育的力度,要站在為孩子、為家庭負責的高度平衡利弊關係,不能一走了之,要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如果必須要外出的父母,有條件的,都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無條件的,也要多和孩子的臨時監護人溝通,關注孩子在生活和學習方面所遇到的困惑、需要、興趣等,要及時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撫。同時作為臨時監護人的祖輩,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繫,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二)學校方面。

1.班主任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要經常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

2.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學校要認真落實好代理家長制度,代理家長要全面的瞭解和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盡力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3.學校要以活動開展為契機,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多開展一些有關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識講座,讓孩子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活動的開展,會讓孩子覺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4.設臵“親情電話”,建立互通制度。使學校與家長能夠經常保持聯繫,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同時孩子與父母經常溝通,有助於孩子全面瞭解自己父母在外的不易,從而能夠進一步理解父母,增強其認真學習的信心。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投入。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企業,讓更多的農民兄弟姐妹能不出家門就有就業的機會。

2.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歌廳等一些社會娛樂場所,盡力多消除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營造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和諧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3.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通過寄宿制學校的建立,給予孩子在住宿、飲食、娛樂、安全等方面細心的照料,降低孩子和家長心理上的負擔。

第四篇:關於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學院名稱:專業:班級:姓名:學號:

電信測控技術與儀器09測控1

2014年

2

關於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的調查報告

前言:參加者: 鹹蛋小超人

實踐主題:關於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

時間: 2014~2014學年度寒假

地點:xx市xx鎮xx社區

現將此次事件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何為弱勢羣體 弱勢羣體,也叫社會脆弱羣體、社會弱者羣體,在英文中稱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勢羣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而非生理特徵和體能狀態來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個虛擬羣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稱。2014年3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九屆全國人大5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使用了“弱勢羣體”這個詞,從而使得弱勢羣體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關注社會弱勢羣體,是實現社會正義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體現。

弱勢羣體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所形成的社會結構中,參與社會生產和分配的能力較弱,經濟收入較少的社會階層。弱勢羣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與高收入羣體相比較而存在。他們的現實生活是處在一種很不利的狀況之中。從更現實的意義上來説,就是其物質生活的貧困狀態。

“弱勢羣體”這個概念雖然不能完全與“貧困人口”這個概念劃等號,但至少是高度重疊的。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弱勢羣體中的一些人,實際上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特點,説明了弱勢羣體生活狀態的嚴重性,也説明了社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對弱勢羣體給予特殊的就業援助。”2014年3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弱勢羣體”這一概念。弱勢羣體所涵蓋的人員在當今中國並非鮮見,但被冠名為“弱勢羣體”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是第一次。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卻傳遞出一個非常強烈而重要的信息——弱勢羣體已引起政府高度關注。此間觀察家認為,正視弱勢羣體的存在並予以多方關注,這無疑是中國社會觀念的一大進步。[1]

二、社會弱勢羣體客觀存在的負面影響

(一)社會弱勢羣體的大量存在和增加使社會公正原則受到挑戰甚至嚴重的侵蝕

社會公正原則在發展中國家是始終處於中心位置的問題,社會公正與經濟平等又密切相關、互為因果。正如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祕書處在詳細考察了亞洲一些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態後指出:"從經驗來判斷,顯著並在增大的收入差距並未證明有助於富有活力的經濟成效和發展的強大勢頭。事實上,看起來更可能是嚴重的收入集中化,強烈地(從物質和心理上)阻礙了公眾對於發展的參與,從而妨礙了健康的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的轉型瓦解了計劃經濟時代的那種封閉的社會結構,拋棄了長期以來以先賦身份決定社會地位的觀念,但因起點和規則的不平等卻產生機會的不公平。由於政府職能轉換滯後和政府調控能力的不足造成二次分配的不到位,又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結果的不平等。從根本上説,社會轉型應遵循社會成員普遍受益和對利益受損者能夠及時得到補償的原則,只有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在改革中獲益,改革才具有合法性[2],才能使社會具有公平和完整的發展意義。中國現階段弱勢羣體的存在雖然從社會轉型的意義上説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如果放任弱勢羣體大量源源不斷地產生,將會使社會成員對社會公正等基本價值理念產生消極的認識,會認為轉型社會是不公正、不公平的社會。

(二)社會弱勢羣體的狀況深刻影響着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弱勢羣體經濟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質量、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使他們最先感受到改革的代價,也因此成為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經濟壓力和心理負荷積累到相當程度,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社會風險就首先從這一最脆弱的羣體身上爆發。這正反映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木桶原理”:木桶中的水是否往外溢,不是由最長的一塊桶板決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桶板決定。今天中國存在的如此龐大的社會弱勢羣體,正好比是那塊決定中國狀況的最短的桶板,成為現階段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巨患:

1.是社會動盪的火藥桶。社會弱勢羣體的行為極易失範,正如學者楊瑞勇先生所言:社會弱勢羣體最容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加以及時解決或者處理不當,必然會使矛盾激化引發社會動盪和倒退。河北定州"6.11"襲擊事件就是有力證明。

2.高失業率引發高犯罪率在緊張貧困生活的壓力下,伴隨着挫折感會使弱勢羣體產生社會泄憤情緒。一些不良社會現象更易使弱勢羣體失去對社會的基本認同,不同程度地表現疏離、懷疑社會政策的現象,在社會結構張力的壓迫下邊緣化,與主流社會日見疏遠,甚至完全隔離。可見,當弱勢羣體的弱勢狀態長期得不到改善時,在挫折和社會排斥的長期擠壓下,可能誘發弱勢羣體對社會資源進

行再分配的強烈願望。貧困不一定導致犯罪,但貧困無疑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貧困與不公正結合在一起時,更是如此。根據國際國內經驗,到2014年前,我國城鎮實際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可以視為充分就業;實際失業率保持在7%-8%,社會可以承受,但壓力較大;如果實際失業率達到10%,就可能引起嚴重的社會不穩定。近年來我國攀高的犯罪率是與趨高的失業率密不可分的。

3.容易對改革進行否定性評價。社會是由不同的個人、羣體和階層所組成,他們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和持續的互動,一個階層的存在狀態和變化往往引起其他階層的反響。每一個社會階層或社會成員都很少從自己這個角度來看待自己,更多的社會成員是從與他人比較的角度來看自己,這種比較效應對社會階層或社會成員的影響更持續、深刻。中國大量弱勢羣體的存在和擴大,弱勢羣體的存在和擴大,有可能導致人們對"共同富裕"的懷疑甚至對建設"小康社會"疑惑:"中國改革的收益者到底是誰?”改革帶來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使社會弱勢羣體有理由相信獨自己承擔了社會改革代價,而少數人享用了改革利益,從而質疑"共同富裕",否定改革,動搖社會主義信仰。

(三)社會弱勢羣體制約着社會有效需求的穩定增長

在推動轉型期間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中,由國家積極財政推動的投資增長後勁有限,出口需求則受國際經濟影響難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只有民間投資和消費需求才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力量。而民間投資需求的強度取決於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又取決於社會成員的收入。中國社會轉型以來的收入差距擴大,直接造成國內消費的斷裂,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因其一般商品都已滿足,只對高檔消費品有需求,結餘購買力便從儲蓄和投資轉化為金融資產;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僅能支付食品、服飾等的消費需求,而對大件消費品需求有限;低收入者對消費有較大需求而無力購買。可見,貧富懸殊抑制了消費需求,引起了富者過度儲蓄和窮人的緊縮消費。以此為基礎的強勁的間投資需求也就無法通過消費需求而產生。能否通過利益格局的調整來擴大內需,形成健康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矛盾。此外,只要社會弱勢羣體依然大量存在,社會就要損失相當多的、能夠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勞動力是現代經濟發展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美國經濟學家奧肯的"奧肯定律"指出:失業率每增加1%,則實際國民收入減少2.5%。對社會其他羣體來説,他們必須承擔納税更大的責任,以保證急速發展的社會和福利計劃以及其他大量的公共開支。我國如果任由弱勢羣體存在並擴大,本來就很脆弱的經濟基礎必將更加難以承受。

第五篇:關愛弱勢兒童的調研報告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出現了部分弱勢羣體,弱勢羣體中包含了弱勢兒童。弱勢兒童是指相對於正常兒童,由於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原因,生存出現障礙的兒童,例如:父母離異,無人照顧,流落街頭的孩子;父母生病,需要幼小的肩膀扛起家庭負擔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孩子等等,這些兒童是弱勢羣體中力量最小,卻最值得社會關注的羣體,他們需要社會投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從生活和心理上進行幫助和完善。

一、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現狀及存在問題

為了真切瞭解農村弱勢青少的思想道德與身心發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通過走訪新港國小的部分學生情況,我們瞭解到,有部分學生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羣體又關心不夠,使他們有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的感覺,從而導致許多弱勢青少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根據調查,目前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二是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三是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四是價值觀發生偏移,五是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六是產生親子隔閡,七是人格發展出現障礙,八是增加祖輩負擔。綜合調研情況來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二、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的原因分析

1、監護人素質不高

一是單親家庭存在分析。單親家庭生存壓力大,疏於對孩子的監管,或者過分對其溺愛,凡事都為其操心,孩子依賴性強,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差。二是留守兒童存在問題探析。從直接監護人來看,面對生活的壓力,作為孩子直接監護人的父母,他們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間進行選擇時,往往選擇前者,這造成了一種結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成長,接受隔代教育。長期留守的兒童他們上課思想容易拋錨,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從臨時監護人來看。現實中,留守兒童或者委託他人監管,或者由祖輩照顧。由委託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關心不夠,他們認為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於學習方面則不加重視。至於由祖輩照顧的,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觀念落後,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單一。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因其自身素質限制,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形成的落差極大,難免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無法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觀念落後,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膚淺。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因其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形成的極大落差,難免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無法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

2、孩子缺乏溝通和交流

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繁重的體力活動,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少,很難有時間回來看望子女。他們一般以電話、書信的方式與子女聯繫,所談論的話題除了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叮囑孩子聽話,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思想道德狀況。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變幻不定,又由於遠離父母,缺乏親情的呵護,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幫助,他們很可能會變得暴躁、古怪。臨時監護人與孩子間缺乏溝通。臨時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多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及心理上的問題。祖輩間的代溝也使他們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裏有話,受了委屈都不願和他們講。儘管祖輩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們畢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學校及老師對弱勢青少年的關心沒有給於必要的傾斜,使他們和其他同齡人相比,愛就少了一點,使其產生孤僻、內向、不願交往、不善交流的傾向。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合理的疏通,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大,心理異常發生率就高。孩子的父母、臨時監護人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

三、加強農村弱勢青少年羣體工作的建議

農村弱勢青少年這個羣體存在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必將會在今後演變為社會問題,成為影響推進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加強農村弱勢青少的教育管理、做好農村弱勢青少年工作刻不容緩,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切實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有效、及時的解決,從政府角度採取以下對策:

1、開展幫教結隊工作。重點落實單親家庭學生和困難家庭關愛行動。要教育好一名青少年,家長是關鍵,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而單親家庭學生問題較多,學習相對落後,比較消極,對有問題的單親家庭優先落實結隊,對困難的單親學生重點助學。對這些學生都存在悲觀心理,從小失去父愛或母愛,對學習失去信心,對他們通過家訪、單親家庭座談會、家庭教育指導等形式,開展分類施教活動。通過學校送上幫扶基金,並多次進行家訪,針對性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從感化家庭開始,聯合學校,進行一對一談心。

2、開展主旋律教育。組織激勵性文體活動。結合適合青少年特點,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社會的要求,精心設計方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設益智性互動節目。開展巧取鑰匙、眾志成城、過電網、掃雷、猜謎語等系列活動。猜謎語可以鼓勵孩子在競猜過程中積極思考,促進孩子思維發展。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繫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定期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工作。同時,學校可以開展圍繞反映留守兒童家庭的班會,引導學生形成關於父母外出打工現象的正確認識;也可以邀請有外出打工經歷的父母參與班會,通過他們打工經歷的講述,和打工者與學生間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兒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3、開展“代理家長送温暖”活動。為做好弱勢青少的教育工作,發展支援服務者。志願者深入學校對每個弱勢青少進行仔細摸底調查,將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聯繫電話等情況錄入電腦,建立弱勢青少個人成長檔案。每月召開工作例會,重點學習家庭教育、傳統美德等方面知識,激勵弱勢青少從小立志成材。

猜你喜歡: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

社會弱勢羣體實際生活狀況調研

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關於弱勢羣體的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5dj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