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保障調研報告多篇

保障調研報告多篇

保障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費保障狀況調研報告

根據縣財政局關於開展行政政法單位經費保障狀況調研的通知精神,文祕站版權所有,全國文祕工作者的__!我局按照通知要求對照調研內容,對年—年經費保障狀況進行了梳理分析。現將有關情況説明如下:

一、經費保障基本情況

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是縣政府綜合管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工作的職能部門,下設四個職能股室:辦公室、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股、培訓股、法制股。目前的經費來源主要有:

(1)財政撥款,主要解決人員經費及部分公務經費。

(2)預算外資金收入,包括收取病退人員及離休幹部護理鑑定費、勞動爭議仲裁收費和勞動合同鑑證收費。

(3)自行組織收入,包括存款利息、協調資金及所屬單位上繳收入。經費支出主要包括人員經費、公務費、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

從年—年人員和經費情況看,行政經費收支有以下幾個特點:

(1)財政撥款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經費收入的主要和穩定來源。從收入結構看,財政撥款佔整個經費收入的以上,充分體現了財政撥款保證政府機關正常運轉的主渠道作用。

(2)非財政撥款的資金來源越來越佔重要地位,收入來源呈多元化格局。特別是—年其他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自行組織收入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3)近年來人員經費(包括退休費)有一定的增長,主要是增人增資所致。從支出結構看,多年來人員經費佔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經費始終在左右,説明財政撥款優先用於保證人員工資的發放,人員經費的支出得到了較好保證。

(4)人均公務費支出在元以上,高於部門預算安排的人均年元的定額標準,基本保證了機關工作的正常運轉。

新時期勞動保障工作任務繁雜而重要,“兩個確保”、就業和再就業等問題是涉及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相關資金的落實,在我縣財力緊張、收支矛盾突出、部門預算安排偏緊的情況下,我們不等不靠,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在管理上做文章,在節約上挖潛力,從而使各項工作經費得到較好的保證,財務支撐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多年來機關辦公條件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辦公室配備了電腦、更換了辦公桌椅、安裝了空調,辦公樓進行了裝修加固,為各項勞動保障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好的經費保障。近年來,我們主要在抓收入和強化管理兩方面來提高行政經費的保障水平,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依法組織收入,狠抓預算外資金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規定,從票據管理入手,從資金源頭抓起,積極組織收入,做到應收盡收,緩解了預算內經費緊張的局面;

(二)在積極組織收入爭取財政部門支持的同時,還必須加強財務管理、優化支出結構,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大力壓縮車輛、會議、通訊、招待費等彈性支出。完善財務制度,以制度管理和約束人,進一步規範工作行為。結合勞動保障局的實際情況,我們先後制訂和完善了《勞動保障局財務管理暫行規定》、《勞動局會計室日常工作運行程序》、《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會議和辦公十項制度》和《關於加強後勤財務管理以及增收節支活動的通知》等文件,並下發到局屬各股室執行,使財務工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財務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1)嚴格審批程序,在執行過程中規範各項支出。在開支審批方面,我們明確了審批權限和審批手續,並嚴格執行把關,確保支出控管到位。對元以下的開支由分管局長審批,元以上的由局長審批,大宗開支要經局長會議研究後再由局長審批,每項開支前須向分管領導請示經審批同意後方可開支。

(2)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證全局重點中心工作的開展。公用經費支出彈性較大,尤其是會議費、通訊費、交通費、差旅費、招待費等開支大,難以控制,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制訂了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辦法。

(3)認真執行政府採購制度,全部實現了定點加油、定點印刷、定點車輛保險和大宗項目集中採購,凡是政府採購項目必須經縣政府採購中心審批後,到定點部門購買,堅持先審批後購買的程序,從而控制了支出,節約了資金。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財務的保障力度仍不夠強,資金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制約着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具體表現為:

(一)人員工資由財政統一發放,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預算內安排公務費嚴重不足,相當一部分是靠創收或協調資金解決的;編制部門預算時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過低過“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門預算的約束力,經費開支的計劃性或可預見性差,隨意性大,在開支標準上不好把握,存在預算內外“兩張皮”現象,收支統管的政策未落實,財力分散,加劇了經費緊張程度。

(二)支出結構不合理,有待於優化。特別是公務費開支結構不合理,表現在車輛、電話、招待的浪費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待費開支居高不下,仍有節約的餘地,資金使用效益低。行政經費本來就緊,對現有資金缺乏科學的管理,不能分輕重緩急用好資金,從如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仍是財務管理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經費保障的穩定性差。由於我縣財力困難,對機關經費的保障,在年初預算安排時不可能一步到位(人均僅元),全靠各單位創收作補充,隨着《行政許可法》的實施,一些行政收費項目取消或標準降低,從而影響行政經費的保障水平。我縣在行政經費保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財力不足,雖然財政收入逐年增長,始終滿足不了支出增長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財政負擔過重、供養人員多,除了吃飯資金外,沒有多少辦事錢。

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對完全行使政府職能的國家機關,財政應保證其各項工作正常運轉的基本需要,為此,我們認為首先應立足財政增收,狠抓財源建設,培植後續財源,依法強化收入徵管,做到應收盡收,發展地方經濟,培植財源應作為解決行政機關經費保障問題的根本出路;其次從減輕財政負擔入手,結合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重新界定財政供給範圍,縮減機構人員編制,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財供人員的不合理增長,在經費供應上要加強經費管理,對部門和單位嚴格按編制和定額核定經費,從預算安排上優化經費支出結構;再次是深化支出改革,加強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着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細化公務費預算編制,增強預算約束力,按照“收入兩個渠道,支出一個漏斗”的模式,進一步完善部門綜合預算管理制度,解決預算內外兩本帳、兩張皮的問題,在確保人員工資統一發放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經費保障機制。

(2)結合實施部門綜合預算,積極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資金時效性和利用效率。

(3)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杜絕浪費,在資金的使用上嚴格把關,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嚴格執行開支範圍和開支標準,把壓縮和節減公務費作為重點,特別是加強人、車、會、話、招待等重點支出的控制,真正繃緊支出管理這根弦。

(4)統籌安排,合理使用資金,實行收支統管,通過以外補內,有效地緩解財政收支矛盾的壓力,逐步提高經費的自我保障能力。

(5)逐步擴大政府採購的範圍和規模,嚴格執行政府集中採購制度,加快機關後勤改革步伐,減輕行政經費支出負擔。

【第2篇】構建病害防治體系為水產品質量提供保障調研報告

近日,大菱鮃被檢含有硝基呋喃類代謝物以及環丙沙星、氯黴素、孔雀石綠、紅黴素等禁用漁藥的事件披露後,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場已紛紛停售大菱鮃產品,這對於自1992年從英國引入我國、人工繁育和規模化養殖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被譽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範例的大菱鮃所形成的產業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品因藥物殘留問題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屢見不鮮,如凍蝦仁氯黴素、鰻魚恩諾沙星及孔雀石綠、硝基喃代謝物等等藥物殘留,導致鉅額經濟損失,潛在人體健康危機,發人深省。

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主要以粗放型養殖模式為主,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環境惡化、病害頻發及藥物濫用。當前以部分抗生素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範圍內逐漸被禁用、取締,符合食品安全、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免疫、生態等防疫技術正成為國際現代水產養殖業病害防治的主流技術措施,發展勢頭迅猛。構建高水平、系統化的綠色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是改變我國水產藥物濫用局面、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

一、我國水產養殖業病害及其防治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水產養殖病害年損失高達百億元,其中魚類約佔55%-77%、甲殼類約佔11%-28%、貝類約佔3%-16%,常見病達幾十種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難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頻繁發生,而品種抗逆性衰退、高密度養殖、劣質飼料投喂和生態環境惡化是病害肆虐的相關緣由,病害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瓶頸。

而現行的化學藥劑、抗菌素等藥物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藥效不確切、藥物殘留、環境污染等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產藥物研究基礎嚴重不足,盲用、濫用藥物現象普遍存在。目前生產上使用漁藥大部分由獸藥、農藥移植而來,缺乏對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毒理學及對養殖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基礎理論的研究;藥物的給藥劑量、用藥程序、休藥期缺乏科學依據。藥物防治技術尤其薄弱的環節是,未能根據水生動物的特點和我國水產養殖種類多、養殖方式多樣和疾病種類複雜等特點,針對性開展應用研究,因而難以做到高效用藥和安全用藥。

水產疾病的病因多,涵蓋了養殖生物體、病原、環境等幾者關係平衡破壞而導致的病變,僅靠藥物單一技術是解決不了綜合問題的。就藥物對病原而言,還存在無抗病毒特效藥、抗寄生蟲藥毒性大、抗細菌藥的耐藥性等難題。顯然,要遏制水產病害,有待開發特效、低毒漁藥,更需要全面系統考慮安全、環保、高效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建立。

二、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

以健康養殖技術為基礎的水生動物病害綜合防疫體系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漁業病害防治技術系統。水產抗病技術發展趨勢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在國際上已建立水產病害檢疫網絡,其相關的病原快速檢測技術將得到不斷完善並規範化,對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機理、核酸組成、基因組的結構功能等研究將為此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應用免疫防治技術及綠色生物漁藥來控制病害的發生是今後漁業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點。基於改善宿主健康狀況和養殖生態環境的免疫製劑、綠色生物漁藥、綠色生態製品在水產中的開發和應用將逐步取代目前藥物的普遍使用,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對水生生物的免疫機制、抗感染機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決定簇基因結構等的研究為新型漁藥開發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藻類、餌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轉基因技術可能為綠色漁藥使用提供一條嶄新的給藥途徑。提高品種的抗病力將是品種選育和馴化工作的重點,通過選育、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等方法,獲得能抵抗某種病原體感染的抗病品種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基礎

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在20世紀50-70年代開展了“四大家魚”為主的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細菌病和草魚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隨着養殖種類的多樣化,研究對象擴展到海水魚、蝦病;90年代集約化養殖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症、對蝦病毒病等暴發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點,研究水平也由個體、組織、細胞發展到分子,研究內容由流行病學、藥物為主發展到診斷、免疫;21世紀初,現代生物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水產病害控制領域相關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學、分子免疫學、分子診斷學、藥代動力學等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魚疫苗為代表的發展經歷了落後到先進的漫長升級,包括20世紀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魚土法疫苗(草魚“三病”組織漿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魚出血病病毒(gchv)細胞滅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細胞疫苗。近年來水產動物免疫研究成為熱點,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攻關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的資助,疫苗研究有了飛躍式的進展,研究對象涉及到海水魚弧菌、魚類嗜水氣單胞菌、魚類柱狀曲撓桿菌、魚類虹彩病毒、魚類神經壞死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產動物重大疫病的廣泛範圍,在抗原特性與功能基因克隆表達、免疫應答機理等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製的部分疫苗進入田間試驗階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於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廠化生產工藝的方向努力。可以預見,這些階段性成果的進一步熟化,可在未來的3—5年將有系列疫苗產品逐步實現商品化,將在我國水產養殖生產病害防治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生態防治方面,以微生物製劑為代表的開展了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菌等對養殖環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響研究,以及水生態改良或混飼對養殖生物生長、成活、非特異性免疫、抗病力、抗應激力的影響研究;等等。篩選、分離益生菌菌株,研究培養參數和培養技術,研製開發出系列微生態水質、底質改良劑,這些微生態調控劑產品已在水產養殖中逐步廣泛應用。

四、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據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現有技術基礎,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建設應以“預防、安全、實用、節約”為宗旨,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應激、提高病害早期預測能力等為主的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技術思路,重點開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礎研究 主要養殖動物病

原分子致病機理、流行病學、功能基因研究;養殖動物抗感染機理與特異、非特異免疫評價動物模型研究;漁藥有效、安全評價模型研究;養殖動物對生態因子影響的應激機理研究。

(二)預警技術研究 主要水產養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監測技術、細菌免疫學與基因學快速診斷試劑盒技術研究;主要水產養殖病害生態檢測試劑盒技術研究;病害分析專家系統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製及配套技術研究 主要養殖魚類重要病毒疫苗、細菌疫苗及寄生蟲疫苗(儲備)研製;主要養殖動物免疫增強劑研製;水產動物主要寄生蟲、真菌等植物源藥物、天敵生物製劑(儲備)研製;連作發病生態改良製劑及配套技術研究;主要漁藥的藥代學、藥效學、毒理學及安全用藥技術研究。

(四)技術集成研究 技術聯合、複合研究,技術集成操作規程研究;計算機識別技術在病害預警、控制技術體系構建的應用研究。

“十一五”期間重點突破商品化疫苗技術、病因檢測試劑盒技術、養殖生態防治技術、藥物安全使用技術等,建立科學、高效的病害監控技術體系,爭取在較短週期內顯著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水平。

五、關於我國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組織保障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體系。我國一方面在水產病害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另一方面為加速疫苗、病原檢測試劑盒等技術向實用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進。在人才隊伍、研究設備、研究方法、實驗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國範圍內的交流、共享、流動與協作機制,建立科學、先進、高效、合理運作的水產病害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體系。

(二)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規保障措施。建立苗種免疫和疫苗補貼制度、疫病報告制度和隔離制度、用藥處方制度和用藥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導、監督的作用。

(三)探討養殖區管理模式,規範養殖行為。試行似住房小區管理模式,以相對封閉的水產養殖小區為載體的養殖組織管理,包括引入龍頭企業或管理公司,對小區實行統一水源處理、養殖生態養護、優良種苗和飼料提供、疫苗接種、疫病監測等養殖全過程的系列技術服務,以改變一家一户養殖模式、難以推行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的狀態。

(四)加強技術培訓,提升產業者素質。充分發揮研究機構、高校和技術推广部門的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的人才資源和職能作用,全面提升養殖者的綠色生產意識和技能。(作者: 吳淑勤,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魚病學科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所長。

【第3篇】企業員工社會保障調研報告

一、調研課題簡介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區、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完善社保體的任務非常艱鉅和繁重。從1949年建國至今,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隨着經濟的發展也日臻完善。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濟和住房保障金。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二、調研設計與組織實施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當前主要類型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障是否落實到位,例如企業是否按國家相關規定為員工建立社會保險、員工是否享受到企業提供的福利待遇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這份問卷,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實地調查得到有效的數據和準確的結論。我在xx市xx區、xx區、xx區發放調查問卷、訪談的形式向社會各行業人員採集相關信息。

三、調研對象情況簡介

本次調研主要在xx市xx區、xx區、xx區開展,我們的調研對象主要集中在30—50歲左右的城市工作者,通過對百餘名不同行業及單位的員工的調查,我們順利得到了調研報告所需相關數據。

四、調研數據統計簡析

我國政府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中國畢竟還是一個尚處在發展中的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在這次調研中,我們初步瞭解到社會保障體系制度在唐山市的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點及原因。

1. 城鎮企業多注重養老保險,參保險種不全

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被調查者大多對養老保險較為滿意。從險種看,養老保險覆蓋面遠高於其險種,緊隨其後的是醫療保險。分別佔有xx%和xx%的比率。絕大部分公司尤其是民營企業只為員工繳納部分養老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同時其他幾項社會保障的險種則無人問津。

2. 民營企業員工參保比例較低

調查發現,民營企業的員工參保比例低且參保險種不齊。特別是酒店,娛樂等服務行業中(我們在xx區的調研活動中曾走訪xx餐飲,小肥羊,kfc,由於人員流動性大,除中高層管理者大多由公司為其上“五險一金”其他員工均來參加保險。

3.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存在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均等問題。

這次調研我們不僅將木管投向了以養老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還涉及到了就業培訓,還有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制度等社會熱點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看到

(1)xx%的人對住房公積金感到不滿,集中xx%的人認為住房公積金受益方範圍較窄存在不公平,xx%的人認為住房公積金風險防範能力不足。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嚴重問題。在與被訪者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目前最低生活保障並未真正落實到城鎮生活貧困人羣當中,xx%的認為實際領取低保人數與省級轉移支付核定的領取“低保”數量有很大偏差,並且低保對象的界定標準尚未規範。

(3)對於下崗職工、待業大學生這樣的收入不固定的靈活性就業羣體,做好就業培訓顯得格外重要,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只是在找到工作後進行過短暫的入職培訓,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就業培訓。而零收入和收入不穩定的就業羣體又是最需要社會救助的,因此(2)中提到的問題格外嚴峻。

調研結束後,我們將得到的數據加以彙總和整理,並選取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30餘份問卷進行研究,針對以上問題分析出了我們對成因的看法。

首先,認識不到位。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僱主與僱員中存在着模糊認識,從員工自身的角度來説,員工只顧多掙錢,對養老保險缺乏切身體會,認為“退休早着呢,參加養老保險不必着急”,再加上本身工資就不高,情願自己開銷,也不願自己繳費參保。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不願參保。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非公有制民營企業正處於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利潤意味着私有財產。因此,多數企業主普遍存在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認識不到為員工參保可以解除員工後顧之憂,穩定人心,增加企業效益。

其次,從xx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大部分企業的有限財力在承擔職工社會保障支出時力不從心。國有企業由於成立時間早,離退休職工及在崗員工的社會保障負擔更加沉重。而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其所需資金絕大部分是通過自我積累的方式來解決的,外部融資渠道不暢,原始資本投入不夠充足。因此,有限的財力致使許多企業在承擔職工社會保障支出時確實有些勉為其難。

另外,還有一個民營企業特有的用人特點是從業人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這也加大了企業的參保登記工作的難度,同時,約束僱主的勞動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導致被調查者中89%的民營企業員工目前尚未由所在單位為其參加社會保險。

五、改善企業員工社會保障的對策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改善城鎮職工社會保障狀況。

首先,從社會的層面來講,要加強社會保險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培訓,使經營者清楚意識到,參加社會保險是企業對職工乃至社會的重要責任和義務。同時,讓廣大職工都瞭解社會保險相關政策、規定,使大家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從司法的層面講,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推行。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徵及其與商業保險的本質區別之一,就在於社會保險的強制性,這一強制性必須通過國家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目前社會上多數就業人員沒有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社會保險的立法相對滯後或執法力度不夠,主要依靠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和經辦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和宣傳動員的作法,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應加快立法,特別是加快地方立法;另一方面,應充分依靠現有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推進社會保險的改革。

另外,規範用工制度是改善員工社會保障情況的重要前提。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試用期結束後需要及時與員工簽訂正式用工合同併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用。

六、結束語

在這次調研中我們與許多被訪者進行交流,其中有一個在税務局工作的公務員説的話讓我們感觸很深。他説,新中國剛剛建立64年,從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現今社會的欣欣向榮,我們已經在軍事、經濟、科技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作為一個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過於注重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失衡也是存在的嚴重問題。但總而言之一個剛剛起步的泱泱大國敢於承擔起13億人口的社會保障並在64年中日趨完善,本身就已經樹立了世界社會保障進程中的里程碑。

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們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盡快出台相關政策予以解決,希望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總結借鑑前64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更廣地普及,更快地完善,更好地造福中國13億人民。

【第4篇】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丁 瑞 武

社會保障是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社會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穩定石”和“調節器”。建立健全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體現,也是實現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推動全島開放開發的支撐。為了加強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助推平潭“後大橋時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根據政協工作安排,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一是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我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應保盡保”的工作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斷深入。我縣低保制度從XX年開始全面啟動,至XX年4月底止,工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數有7489户、16622人,全額低保的對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發放低保金111.105萬元,人均月補差51.56元,全額補助對象人月均100元。城鎮低保從1998年試行以來,低保對象已擴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標準單人户為155元,多人户為145元。月發放低保金12.998萬元,人均月補差70.99元。二是各種救助制度全面實施。我縣高度重視困難羣體的幫扶工作,建立實施了多項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卓有成效,不斷提高農村低保家庭醫療救助標準,將農村低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50%,五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社會救助不斷推進,落實了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經濟適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二)以維持温飽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險逐步完善。截止XX年4月,全縣養老保險參保單位852家,在職繳費職工9999人,退休職工5432人,養老基金收入944萬元,支出168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萬元,基金支出26.47萬元,歷年滾存節餘161.9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萬元,歷年滾存節餘208.2萬元。醫療保險參保職工1927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500.87萬元,支出274.78萬元,居民醫保參保人員28638人,累計節餘540.78萬元。機關社保共有投保單位290個,在職參保人員7262人、離退休人員3235人,實現基金收入312809萬元,歷年滾存節餘4594.61萬元。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新農合工作運行平穩。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穩步推進。一是切實落實五保供養。將全縣2541名五保供養對象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切實加強老齡工作,進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慈善援助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光彩事業,逐步規範捐贈行為,積極做好兒童援助中心、養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實優撫撫卹新機制。建立了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了“一免三減”的優惠政策。

二、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會保險擴面尚有空間,統籌基金徵收不足。由於進城務工、自由職業人員不斷變化,宣傳工作不夠到位,導致部分企業和羣眾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逐年增加,而我縣醫保基金仍按幾年前的最低標準徵收,造成醫保基金徵收不足,面臨較大的赤字壓力。

二是參保單位漏報、瞞報、少報工資金額現象仍然存在。由於稽查力度不大,而被查單位普遍存在牴觸情緒,稽查工作難以到位。

三是養老金倒掛現象較為嚴重。以我縣參保的差額撥補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例,共有該類單位85個,倒掛30個,倒掛面達35%。

四是勞動關係不穩定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隨着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於勞動關係、工傷認定、拖欠工資等引起的勞動糾紛呈上升趨勢,給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隱患。

五是城鄉低保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實難,動態管理難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實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隱性收入的核實更是難以入手。在入户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實提供實際、隱性收入情況,給審批工作和補差標準的確定帶來困難。2、低保金髮放時間持續較長。個別鄉鎮的低保金財政部門一般在次月才能撥入民政部門的帳户,民政部門撥到各鄉鎮約需一週時間,各鄉鎮將保障金全部發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時間,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六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員編制過少。從我縣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衞生等部門專職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普遍偏少,多數依託於村委會和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如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定編3至5人,在編人員只有1人,抽調人員1人,卻要負責對全縣近千户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疲於應付。鄉鎮沒有固定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七是工作經費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裝備。近年來,社會保障工作日顯重要,工作任務異常繁重,相關工作經費卻嚴重不足,裝備較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

三、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明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制定切合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規劃。

第一,要堅持“立足長遠,分步實施”的原則。當前的重點,在於積極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研究建立徵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着力解決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和轉移接續問題。第二,要堅持“低門檻進入,分標準享受”的原則。根據我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繳費能力,對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要考慮“政府出得起、集體補得起、個人交得起”,也要考慮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運轉,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第三,要堅持“廣覆蓋,多層次”的原則。在制度設計中,破除城鄉户籍限制和職工身份限制,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全覆蓋。

(二)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

——加快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

第一,繼續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是要積極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將破產、改制集體企業職工、失業人員、無就業能力的城鎮居民以及農民變市民人羣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二是重點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並積極探索災民變市民、農村五保户變市民、農村退役士兵變市民機制。要切實做好被徵地農轉非人員和城鎮用人單位未參保超齡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通過發揮農保養老的作用,最終減少農村低保人數。在繳費方式上,可設計多種方式供農民選擇,如按月按年繳費,一次性繳費,或豐年多繳、欠年少繳、災年不繳等。逐步推行老年農民社會養老補貼制度,對男滿60歲、女滿55歲的農民,建議每月由財政給予一定的社會養老補貼。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換社保的新機制,鼓勵農民自願交出土地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讓給村集體用於開發,其收入首先用於給出讓土地的農民提供終身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第二,加快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一是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擴面以新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並將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範圍。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完善醫療保險用藥管理和診療項目管理辦法,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二是深化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爭取把目前我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沒有覆蓋的城關居民納入醫保體制。三是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大病統籌,兼顧門診”的原則,逐步擴大慢性病補償種類,提高慢性病門診治療報銷標準;適當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農村獨生子女死亡、殘疾家庭成員住院費報銷比例;取消特殊羣體(五保户、特困户、優撫對象)在各類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門檻費。

第三,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規範工傷醫療服務,加強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工作,積極推行工傷醫療協議管理,進一步加大建築、化工、危險品等高危行業工傷保險強制執行力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生育保險制度建設,使女職工生育權利得到保障。

第四,研究解決社保體系中的難點問題。一是逐步做實個人帳户。針對個人賬户空帳運行和個人帳户透支問題,深入研究養老金隱形債務分類償還問題,積極探索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並對個人賬户的管理和運作實行全面和全過程的外部監管。二是統一同類企事業單位社保繳費基數和比例。實行同類企業按照統一的繳費工資基數和規定的費率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核定遞增的繳費工資基數。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

第一,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鄉居民低保制度。要注重推行分類施保,並將低保制度與教育、醫療、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和促進就業的政策相結合,使困難羣眾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社會援助。二是拓寬農村低保覆蓋面。重點保障孤老殘幼、貧困家庭、貧困人口。三是保證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要進一步完善低保評議、動態管理和信訪督查制度,積極推行社區低保聽證制度,強化監督,真正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第二,不斷完善困難羣體的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幫助羣眾解決突發性、暫時性困難;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完善教育救助制度,適當提高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繼續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強化就業援助制度,開展多層次的就業職能培訓,實施創業税費減免,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的城鄉低保對象、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方面提供無償諮詢、適當免費的法律服務。

——不斷拓展覆蓋城鄉的社會福利體系。

一是不斷健全社會福利發展機制。牢固樹立社會福利社會辦的觀點,把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全民化的工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民政部門具體牽頭、相關部門協作配合、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市場化福利服務供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惠及外來人員的新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機構福利服務水平。加大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加快綜合性社會福利院、老年福利院、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保障和服務能力。

三是推進社區福利服務水平。整合現有社區服務資源,建設社區福利服務中心及其信息平台,鏈接相應的福利機構,逐步形成功能完整的社區服務網絡。全面實施社會養老服務工程,以社會化養老服務為着力點,推行以社區服務為依託的居家養老方式,實行無償、低償相結合的醫療、家政、維修、法律諮詢、情感慰藉等社區服務。

四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積極培育發展社會慈善類民間組織,建立慈善組織行業自律機制和評估機制。健全殘疾人福利政策,落實殘疾人優惠待遇。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推進首批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城區“雙困”家庭和農民變居民的住房問題。

——積極探索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領域。

一是大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嘗試建立便於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關係的機制,並進一步搞好農民工養老保險與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銜接。開展進城務工農民服務管理試點,建立進城就業農民服務中心,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二是合理設置社會保障項目。按照社會保障的範圍和標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設置、歸併社會保障項目,明確各種社會保障之間互聯互動的多種形式,創造性地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間互聯互動的制度和部門間互聯互通的信息平台以及資金交流平台。

(三)完善社會保障配套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第一,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法制化。規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加大對保障政策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加強對企業支付工資、簽訂合同、繳納社保等情況的監管,及時糾正損害職工利益的違法行為。

第二,努力推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綜合現有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及其運作情況,建議進一步加大我縣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形成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社區服務為依託、家庭服務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同時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努力實現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財政改革步伐,打破城鄉分治的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要根據經濟成份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的實際情況,及時把外來投資企業、新興行業納入覆蓋範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三是改革完善社會保險費徵繳體制。加大社會保險費清欠催收力度,強制企事業單位為職工“買保險”。四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穩定機制。擴大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比重,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住宅的質押、流轉換保障、換救助的機制。五是充分發揮隧道業、海運業、商貿業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和優勢,吸收更多的捐助資金,培育更加廣泛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第四,推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各項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能“單兵作戰”,而有賴於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以及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户籍登記制度,消除城鄉居民待遇的差別。二是提高統籌城鄉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水平,健全以勞動合同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逐步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就業失業登記和職業培訓。三是深化完善徵地制度改革,把握我縣開放開發過程的城鄉土地一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徵地農民安置補償標準。四是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立醫療服務價格控制機制,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四)加強對社會保障事業的領導

——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共同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的合力。

充分發揮由税務、財政、工商、建設、審計、建設、質檢、國土資源、安監等部門的作用,協調解決社會保障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實行目標責任制,建立社會保險欠費企業檔案,簽訂補繳協議書;加大執法,對不履行繳費協議的依法強制執行;加大審計力度,對出口退税的欠費企業,財政從退税中直接劃撥到養老基金帳户;欠費企業不能享受扶持政策;工商部門可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年檢的條件;質檢、工商、建設、税務和勞動保障相互聯動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評選企業信用等級的條件;對拖欠社會保險的企業,國土資源部門控制用地指標;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積極開展代表、委員調研視察等活動。通過整合社會力量,推動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的順利開展。

發揮工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納入鄉鎮、村居工作的考核範圍。縣直有關部門各內部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強化社會保障意識,使社會保險的相關政策、知識深入人心。

加大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向各單位免費贈閲勞動保障信息、舉辦法規政策培訓班、送法進企業、設置宣傳站、開展定期和定事(主題)相結合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各界瞭解政策,引導企業經營者關心支持勞動保障事業,引導職工合理表達訴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報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監督,對於違法亂紀、侵犯職工羣眾合法權益的企業和個人,適當予以曝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建立社會保障工作獎懲機制。對社會保障工作做得不好的企業及企業家,實行評先樹優一票否決,使按時足額繳納各項保險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行社會保險預警制度。對於欠繳社會保險達到警戒線(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企業,進行警告,規定繳費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未繳納的,作為重點的執法對象,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督促其及時繳納社會保險。

——加強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能力建設,提高服務社會的水平。

社會保障工作羣眾性強,特別是社會救助工作面對的都是困難羣體,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要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全面提升工作和服務水平。要學習商業保險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建立社會保險方便快捷的查詢系統,健全面向基層的服務網絡,使社會保障工作公開透明。要實現勞動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改變“救火式”的工作方式,以主動出擊、主動服務為主,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社區和基層羣眾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及時地把勞動保障的政策帶下去,把基層羣眾的意見帶上來,成為人民羣眾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使社會保障工作起到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第5篇】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的調研報告

當前,勞動保障工作正處在謀求大發展,開創新局面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的國情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為勞動保障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勞動保障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區,使我們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層,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契機,把街道社區的勞動保障工作做好。使街道勞動保障工作成為新時期的一項首要任務。加強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是勞動保障部門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的重要依託。

我們敦化市也相距在市內四個街道設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及37個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全部是通過筆試、面試的競爭上來的下崗職工,這些下崗職工在經厲了一次下崗後,深知自己再次就業的重要性,所以十分珍惜這份難得的工作。

勞動保障機構健全了,我們的工作也就好開展了。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傳、就業服務、崗位開發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基本能做到底數清楚,政策明確,工作細緻周到。他們已成為勞動保障政策的宣傳員、就業崗位的信息員、就業和社會保險的協管員,他們的工作,不僅從最基層保證了就業政策的落實和整個就業任務的完成,並且受到下崗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普遍歡迎。下崗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都反映説:“過去,廠子管我們的一切,我們把廠子當成家;現在,社區對我們關懷備至,社區就是我們的家,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就是我們最親的人。”

通過這些話語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在當前勞動保障工作的總體格局中,街道社區勞動保障的工作居於十分關鍵的基礎地位。加強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對整體推進勞動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現實的意義。

第一,做好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使勞動保障部門落實“三個代表”、踐行“執政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勞動保障事務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在下崗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由“企業人”走向“社會人”的過程中,街道社區作為社會化依託的代表,承擔着勞動保障“港口”的職能。“羣眾利益無小事”,涉及千家萬户的生活保障、促進就業、權益保護、社會保險等,都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關聯最緊密的熱點問題。街道社區平台是聯接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和廣大人民羣眾的關鍵環節。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時送到廣大老百姓心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就能真正落實“三個代表”,增強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第二,做好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使勞動保障工作能夠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區平台是勞動保障部門的基層服務窗口,是勞動保障各項工作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基礎。當前,再就業政策的落實,要靠街道和社區開展廣泛宣傳和調查摸底工作;對下崗失業人員實施就業服務,要靠街道社區提供及時有效的培訓和就業信息,開展近距離、針對性強的諮詢服務;對就業困難羣體實施就業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區組織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對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更要靠街道社區做好基礎工作。實踐證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區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準確掌握每位下崗失業人員的自然情況和就業需求,就能有效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就能切實推動各項扶持政策落實到位,就能使就業和社會保險管理服務工作一抓到底,獲得實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使勞動保障部門提高管理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樹立了新的標準,增添了新的動力。過去,我們在辦公室進行管理工作,在市區一級的職介中心和社保中心開展服務工作,大部分同志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雖然有制度要求,但由於缺乏嚴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也或多或少出現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敷衍推諉的現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對天天與你見面、時時需要直接幫助的工作對象,容不得半點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對那些困難對象,你更要主動上門服務,一對一跟蹤服務,按時完成服務承諾。我們工作對象最緊迫的需求,與我們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高度責任感結合起來,就能創造出勞動保障管理服務的高標準、高質量,併成為我們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的動力源泉。當前,各地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建設水平還參差不齊,有些平台運作還不夠規範,最終都影響到應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千方百計發揮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勞動保障工作的主戰場大顯身手,並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進一步規範運作,鞏固和完善平台建設。

在街道勞動保障工作平台中我們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距離上級的要求和人民羣眾的需求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勞動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擇業觀念陳舊,影響着就業與再就業。當前,相當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仍然無法擺脱傳統擇業觀念的束縛。髒活、累活不想幹,賺錢少的工作不願做,寧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去幹沒“面子”的活,總是覺得只有進機關或進大企業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比較弱,無法擺正位置、端正態度、好高鶩遠(如市裏今年給街道安排的“4050”人員)。

2、勞動技能單一,開發就業崗位難。下崗失業人員多是缺乏工作經驗、技能的畢業生和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差的“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對就業培訓重視不夠,儘管我們積極創造條件,但下崗失業人員不願意參加培訓學習。在下崗失業人員中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稀少,如:機械加工行業,想找一些水平高一點的車、鉗、電、焊等技工非常困難。

在今後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台工作中我們要着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強化街道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積極參加市勞動保障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邀請有關方面對事務所進行業務指導,使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為民意識不斷增強;工作方法、工作作風不斷改進;業務素質和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做到政策運用到位,辦事程序規範,業務操作準確。

2、規範制度建設,規範工作流程,規範管理服務標準,提供熱情周到服務。在開展就業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將實行了“一次告知,兩次辦結、三次上門”的服務承諾,即對第一次前來辦事的人,告知服務內容、辦事程序,在第二次辦完,第三次如還沒辦完,則主動上門服務。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規範的語言,熱情、細心、耐心的服務態度,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做好街道再就業服務工作。

3、拓寬就業渠道,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促進“4050”人員再就業,促進再就業援助制度的形成。要把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促進和幫助一批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作為首要任務,依託街道社區平台,形成一種長期有效的援助制度。一是要做好基礎工作,使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都及時領到再就業優惠證,特別是摸清大齡就業困難對象的基本情況;二是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挖掘社區內的各類公益性崗位,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社區服務站、社區小市場、社區幼兒園、社區超市、社區電器維修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崗位安置失業人員;另一方面要積極與社區內外企事業單位、人才交流中心、就業服務中心等聯繫,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崗位。三是依託街道社區平台,並在市就業服務中心的支持下,為困難對象提供專門的幫助和便捷的服務;四是要協助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對政策的宣傳解釋,使下崗失業人員對政策能準確把握,很好運用。

4、加強職業培訓,增強就業能力。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社區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因技能單

一、年齡偏大、文化偏低,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而無法實現就業。為解決這一問題,今後我們將採取自辦、聯辦、定向、非定向等多種培訓形式,對社區內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如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將會同上級勞動保障部門、職業學校等單位聯手,開辦電腦、家電維修、烹飪等各方面的實際操作技能培訓班,幫助下崗失業人員提高生產、生活技能,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率。同時,我們還將與轄區內有用工意向的單位建立掛鈎制度,對下崗失業人員實行定向培訓,解決再就業問題。另外,我們還將積極爭取社區單位對就業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建立了社區單位就業聯誼會,並把服務功能不斷向轄區外延伸。

做好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是最關鍵的因素。要嚴把用人關,制定具體措施,保證從招聘到使用各個環節形成制度。要把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素質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城市為單位,大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讓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瞭解再就業援助和開展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措施,都掌握動態管理和統計的方法,都知曉政府促進再就業的政策。要在各地樹立一批好的工作典型,推廣一系列好的工作方式,通過典型引路,帶動全體工作人員素質提高。

【第6篇】關於強化檢察人員業務保障制度調研報告

最近高檢院在全國基層檢察院建設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基層檢察院建設,要堅持以業務工作為中心,將業務工作擺上了整個檢察機關的突出位置。基層檢察院的工作千頭萬緒,如何貫徹以業務工作為中心,強化業務工作保障,是當前基層院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象我們這樣的國家級貧困地區的檢察院更是如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此談點淺見。

一、強化思想保障,牢固樹立以業務工作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檢察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如,業務工作、隊伍建設、檢察政務、法律政策研究、檢察宣傳、檢察技術、計財裝備、檢察信息化建設諸多方面,看起來都有很重要,都不可偏廢。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在眾多矛盾中,要善於抓主要矛盾,解決問題,要首先解決主要矛盾所反映的問題。那麼,什麼是檢察工作的主要矛盾呢。檢察機關在國家權力定位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工作就是法律監督工作,這是檢察機關有別於其他機關特有職權。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就是要通過開展業務工作來實現的,所以,業務工作就是檢察機關的主要矛盾,就是全部檢察工作的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是為業務工作服務的,都是為更好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創造條件的,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如,加強隊伍建設,根本目的不在於隊伍建設的本身,不在於將隊伍都培養成研究生,而是在於提高執法水平,為更好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提供組織保障。加強思想建設,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為更好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提供思想保障。加強計財裝備等後勤建設,是為開展業務工作,提供物質支持的。其他各項工作都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以業務工作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將檢察業務工作擺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上重視了,才能體現在行動上。貫徹以業務工作為中心,必須樹立三個意識。一是中心意識。全體檢察幹警都有要樹立以業務為中心的觀念,時時處處想着業務工作,不能爭你高我低。要想着促進業務工作,從領導精力後勤保障、幹警力量等,向業務工作傾斜,不能拆台掣肘。二是服務意識。特別是院領導和綜合部門的同志都要樹立服務意識,要着眼於推動業務工作來履行自己的職責,一切為了業務工作的開展,搞好綜合服務工作,樂於奉獻,甘做無名英雄。三是職責意識。業務部門的同志要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要有從事業務工作光榮的使命感,要有檢察事業興衰成敗,檢察形象優劣,繫於業務工作開展的好壞的責任感,增強幹事創業,開拓奮進的信心和勇氣。

二、強化領導保障,切實加強對業務工作的領導。

實踐告訴我們,無論任何工作,領導是關鍵。貫徹以檢察業務工作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也必須加強領導。領導思想重視不重視,領導精力是不是向業務工作傾斜,在具體工作是不是加強對業務工作的領導,是將以業務為中心落到實處的關鍵。首先,檢察長以業務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必須明確。檢察機關是實行檢察長負責制的領導體制,貫徹以業務工作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必須首先是檢察長的指導思想要明確。作為檢察長,這一指導思想不明確,不把業務工作作為中心,就是沒有履行好檢察職責,更談不上履行檢察長的職責了。只有檢察長高度重視,做出表率,才能影響和帶領全院幹警幹好業務工作。其次,實行檢察長分工負責制,調動分管檢察長的積極性。檢察長對全院的業務工作負總責,各分管檢察長既要對檢察長負責,又要對分管的工作負責。實行分管檢察長對分管工作定期述職制,凡分管工作沒有完成目標任務、橫向比處於落後狀態的,要向院黨組説明情況,檢討責任。第三,實行檢察長親自辦案制。檢察長和分管檢察長都要靠前指揮,跟班作業。對工作中需要領導決策的,及時拍板決定,不能因為決策不及時,而貽誤戰機。各分管檢察長要親自辦案,帶頭辦理大要案,帶頭加班加點,要為幹警做出表率,分管自偵的檢察長年度要主辦一到二起大要案,分管起訴工作的檢察長年度內要親自出庭三到四起有重大影響的刑事案件。第四,實行檢察長分工包案制。要突出工作重點,對辦理的職務犯罪大案要案,實行檢察長分工包案制,分包的檢察長要對辦案的初查、立案、採取強制措施、偵查、公訴等環節實行強有力的領導,對分包的案件要親自出庭公訴。通過領導分工包案的實際成果,來推動其他檢察工作的開展。

三、強化制度保障,保證業務工作健康發展。

一是強化目標管理機制。實踐證明,責任目標量化動態考評,是將競爭激勵機制引入檢察工作,充分調動幹警工作積極性、推動檢察事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檢察機關必須建立健全目標管理機制,強化對目標運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實行月通報制度,由辦公室每月進行通報,激勵先進,鞭策後進。年終嚴格按照本院目標管理獎懲規定執行,對完成目標任務先進的科室局實行獎勵。二是完善業務流程、辦案質量考評體系。分自偵、批捕(不批捕)、起訴(不起訴)的不同,分別設定工作標準和控制控程序,把容易發生問題的環節都納入管控之內,以此來形成辦案量考評機制。在考核的內容上,要將辦案的各個環節都納入考核範圍,既要有實體內容,還要包括程序內容,既要有辦案法律效果,又要有辦案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在考核的方法上,要將考核內容量化,用百分制進行考核,用得分的高低衡量辦案質量的高低;在考核結果上,與年終獎懲掛勾,獎優罰劣。對辦錯案的,要進按照錯案責任追究制度予以追究。通過建立案件質量考評機制,鼓勵幹警樹立精品意識,努力提高辦案質量,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做到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三是進一步完善主訴、主辦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主訴、主辦檢察官責任制實行幾年來,已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實現主訴、主辦檢察官的權利、責任、利益有機結合,充分調動辦案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辦案效率和執法水平,保證公正執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們在工作中積極鼓勵主訴、主辦檢察官大膽工作,勇於實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力爭多辦案,辦好案。同時,建立了對主訴、主辦檢察官監督、考核、獎懲制度,規範其辦案行為,使這一改革措施沿着正確軌道健康發展。四是實行安全文明辦案責任責任制。在以往簽訂的安全辦案責任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安全辦案制度,實行安全辦案責任人制度,對每一次的辦案活動,都要精心組織,確定專門負責安全工作的人員,確保辦案安全。同時,要堅持文明執法,嚴格辦案程序,尊重和保護人權,保護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強化檢務保障,推動業務工作深入發展。

一是圍繞業務工作,切實抓好隊伍建設,為檢察機關更好地履行職責提供組織保證。隊伍建設既是根本,又是保證。隊伍是承載業務工作的主體,隊伍抓不好,業務工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抓好隊伍建設是搞好業務工作的根本保證。但是抓隊伍建設必須圍繞業務工作來開展,離開業務工作去圖形式,擺花架子,那麼隊伍建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圍繞業務工作抓隊伍建設,首先要提高幹警的政治素質,教育幹警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是抓幹警的業務素質的提高,增強幹警搞好檢察業務工作的本領和技能。第三是要抓好檢察機關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將競爭激勵機制引入隊伍管理,激發幹警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二是要圍繞業務工作,加強信息反饋和調查研究。及時反饋業務工作中帶傾向性、苗頭性的信息,對業務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用調查研究的成果,指導業務工作的開展。對業務工作中積累和探索的成功做法,要進行及時地總結,以期引起領導機關的高度重視,使業務經驗得以推廣。同時通過認真的總結,使業務經驗得以昇華,進而進一步指導實踐。三是圍繞業務工作,強化宣傳工作。進一步實行全員宣傳工程,對業務工作的新鮮經驗,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成功做法,檢察幹警的精神風貌,要大力進行宣傳,努力營造一種競爭向上、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四是圍繞業務工作,強化後勤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服務十分重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加快檢察機關信息化建設步伐十分重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業務工作插上騰飛的翅膀,促進業務工作健康發展。同時,要加強物質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業務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諸如偵查器材、車輛、經費、辦公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千方百計地保證業務工作的需要。

【第7篇】關於我縣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調研報告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20xx年8月,《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24號)頒佈,緊接着《_____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和落實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實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若干意見》(甘政[20xx]95號)和《_____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和落實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實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實施意見》(蘭政[20xx]30號)文件相繼下發。為落實上述文件精神,我辦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為工作重點,大力展開我縣住房保障情況調研工作。視察和調研的情況如下:

一、我縣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基本狀況

一是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擬定了《_____縣廉租住房保障管理辦法》。確定了基本的保障思路就是以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為主,實物配租為輔,進一步完善經濟適用房建設,多渠道、多方式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對孤、老、病、殘等特殊困難家庭主要以實物配租形式予以保障(目前,我縣沒有廉租住房房源,政府將採取高租低賃的方式先行保障);對無購房能力的困難家庭主要以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的方式予以保障;對具有一定購房能力的家庭主要以供應經濟適用房的方式予以保障。

二是明確任務目標。我縣從20xx年開始開展這項工作,以張貼公告、下發文件等方式下發到13個辦事處、4個居委會進行大力宣傳。20xx年我市又擴大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範圍,為此我們把保障對象應具備的條件放寬。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5倍以下放寬到0.8倍以下。計劃今年內發放租賃補貼420户,保障廉租住房109套。截止去年底,完成了所有420 户的核查工作。

三是規範經濟適用房建設。做好與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銜接工作。

二、問題及建議

住房保障工作剛剛起步,保障制度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在我縣前期的住房保障工作中,我們能夠充分認識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具體操作中能夠結合本地實情,積極探索住房保障的新思路、新模式,科學決策,周密安排,超前部署制定運作的步驟,盡力讓住房保障惠民政策惠及到最需要的困難羣體。但在調研中發現我縣的住房保障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住房保障工作的開展。

一是公共財政支出嚴重缺位的問題。調整完善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健全以廉租住房為重點、經濟適用住房和經濟租賃住房為輔助的多層次城市住房保障體系是住房保障工作今後的發展方向,這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而目前住房保障資金短缺,週轉不開,將會影響着住房保障的下步發展。

二是在構建住房保障體系過程中,一些細節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我縣低收入家庭中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家庭底數要大力宣傳儘快摸清,並要儘快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統,要使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做到應保盡保;經濟適用房建設過程中的補貼、開發、分配等問題還要不斷地完善操作標準;廉租房的進入與退出機制如何確定問題要儘快探索完成。

三是政府在住房保障工作中,對相關配套的優惠政策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應及時予以兑現。讓它們儘快成為發展住房保障工作的推動力。

四是住房保障機構隊伍有待加強。我縣住房保障機構的人員配置問題亟待解決,住房保障工作是剛納入政府工作範疇的新興事業,新的行業、新的工作運行機制,需要高水平高技能專業人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採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擴大宣傳,完成年度保障目標,做到應保盡保;繼續做好入户核查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家庭早日公示;做好廉租住房保障資金髮放工作;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對審批合格的保障對象建立紙質和電子檔案,做到一户一檔,資料完整;做好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出台實施意見。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住有所居”的基本奮鬥目標,並且把住房的基本社會保障確立為“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民意的尊重。所以進一步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建議政府在今後的住房保障工作中,要繼續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調整出台更為實用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管理實施細則;嚴格規範操作程序。摸清底數、實行定期審核動態管理,並採取多種形式加強政策宣傳,主動接受羣眾監督,確保公開公平公正;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建設規模,穩步擴大廉租住房覆蓋面。繼續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認真落實有關優惠政策,加強住房保障機構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隊伍,強化協調相關部門職能,形成齊抓共管合力,保證我縣住房保障工作順利進展。

【第8篇】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共貴州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我州成立了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專題調研組,由州人民政府州長助理張建武任組長,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謙任副組長,州人社局、州衞生局、州民政局、州住建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工信委為成員,由州政府辦祕書四科牽頭聯繫、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結合部門職能,圍繞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機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續的醫療、養老、住房、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重點內容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不斷加快,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

1.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穩步推進,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xx年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和州級統籌。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6.8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5.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三項醫療保險共約300.79萬人,以户籍人員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87.40%;以常住人口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101.23%。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xx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水平達330元,其中各級政府財政補助達到每人每年280元;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達75.81%,實際補償比達64.22%;最高支付限額大幅度提高,住院報銷比例最高提高到90%,一、二檔住院費用年支付最高限額分別提高到14萬元和16萬元,一、二檔慢性病門診年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2.5萬元和3萬元,實行母嬰共享醫療保險待遇,婦女“兩癌”和白內障在州內醫院免費治療,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苯比酮尿症、尿道下裂兒童在州內享受免費治療的年齡從14週歲以下擴大到18週歲以下。

3.重大疾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建立了大病統籌制度,採取由政府購買商業保險公司服務的方式,將大病醫療保險交州人壽保險公司承辦;全州城鄉醫療大病保險年度籌資總額4643.26萬元,覆蓋281.41萬人。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22種重大疾病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範圍,實行免費治療或提高報銷比例;完善醫療救助制度,xx年1至9月,城鄉醫療救助住院救助9759人次2693.77萬元。同時,對農村五保户等10類人員實行大病醫療救助。

4.城鄉居民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在興義市推行按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改革,按照貴州省的要求,xx年全省50%的縣實施支付方式改革,我州將在完善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門診總額預付、住院按牀日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

5.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斷鞏固完善。規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和村衞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州127個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和1491個村衞生室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鄉村全覆蓋。對基層民營醫療衞生機構,積極探索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其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全州共有10所二級以上醫院在貴州省基藥平台採購國家基本藥物,基藥收入佔藥品收入的26.24%;其中三級以上醫院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15%,二級醫療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58.4%,均達到了省的要求。

6.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綜改革不斷深化。目前全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實施了編制管理、補償機制、人事分配、績效考核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在州直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衞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開展績效考核,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人員待遇。落實在基層醫療機構實行一般診療費標準及醫保支付政策,全州8縣市實行了一般診療費預付制;完善多渠道補償機制,各縣(市)均落實財政對基層公立醫療衞生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75%的採取收支兩條線的辦法落實財政補助,50%的採取定額補償形式落實補助。

7.基層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施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完成1197所村衞生室建設,全州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個村衞生室。xx-xx年建成中心鄉鎮衞生院 20個,xx年實施48個鄉鎮衞生院標準化建設,已完工46個;xx年爭取14個標準化鄉鎮衞生院建設,139個村衞生室建設和29個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建設,14個鄉鎮衞生院已完成可研評審,預計xx年底開工建設,29個鄉鎮衞生週轉宿舍建設實施方案已批。

8.基層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實效。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基層醫療衞生隊伍建設。目前全州全科醫生達294人,其中在基層醫療機構執業的達200人,力爭到xx年,使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衞生院都有全科醫生。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xx年培養38人(其中臨牀30人、中醫8人)。實施590名在崗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加強農村衞生人才隊伍建設,積極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臨牀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衞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1200元;臨牀醫學類專科畢業或中專畢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衞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800元,所需經費由州、縣兩級財政按3:7的比例解決,其他鄉村醫生每月補助不低於300元,州級財政補助50元,縣級財政補助250元。落實鄉村醫生補償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政府政策性補助資金和實施基藥補助資金達每人每月817元,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按不低於40%的比例撥付到村級。

9.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進。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統籌推進以取消“以藥補醫”為重點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維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xx年,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被列入全省第二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縣,其餘縣市被列入第三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積極探索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和城市公立醫院重大體制機制改革。

10.醫療衞生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大力推行臨牀路徑管理,加強質量控制,目前全州有4所醫院開展臨牀路徑管理試點,30個病種實行臨牀路徑管理。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鞏固深化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的長期合作幫扶機制,安排縣級醫院骨幹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診療系統,目前全州縣級醫院與對口支援的三級醫院均建立了遠程醫療系統。

11.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深入推進。xx年人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累計城鄉居民規範化電子建檔人數達275.87萬人,建檔率90.45%。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等人羣眾的規範管理,做好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嚴重危害羣眾健康的疾病防治。加強農村急救體系和縣級衞生監督機構建設,xx年以來,新建農村衞生急救中心5個、縣級衞生監督機構8個,目前正在實施。鼓勵社會辦醫,支持非公醫院發展。xx年全州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達240所,其中一級綜合醫院44所,佔全州綜合醫院總數的83.02%,非公立醫院牀位1475張,佔全州醫院牀位的25.83%,非公立醫院住院人次達2.58萬人次,佔醫院住院人次的24.81%。加快醫療衞生信息化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衞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快新農合管理、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信息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縣級中醫院、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建設,xx年,全州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數138所,佔基層醫療機構總數的7.66%。加強衞生全行業監管,強化醫療衞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嚴肅查處藥品招標採購、醫保報銷等關鍵環節和醫療服務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二)城鎮化發展加快推進,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全州城鎮化率由xx年的28.15%提高到xx年的32.17%,全州城鎮人口達108.04萬人,縣城以上建成區面積81.26平方公里,縣城以上城鎮道路總長407.56公里,總面積817.34萬平方米,人均城鎮道路面積11.67平方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xx年全州城鎮化率預計在34%以上。

(三)就業創業機制不斷完善,就業局勢總體保持穩定。

1. 人力資源充足。總體上勞動力供大於求。截止到xx年底,我州有常住人口281.2萬人、户籍人口為347.92萬人,其中:男性1796457人、女性1682738人,18歲以下974784人、18-35歲1037198人、35-60歲1070196人、60歲以上397017人);全州年末就業人員達155.1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14.24萬人、第二產業14.62萬人、第三產業26.25萬人。

2.人才規模不斷壯大。截止到xx年底,全州人才總量為17.4493萬人,其中黨政人才1.297萬人、事業單位管理人才0.6139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0371萬人、專業技術人才5.592萬人、技能人才4.8562萬人、農村實用人才3.0531萬人,每萬人人才資源數為600人。

3.促進就業成效顯著。xx年,全州城鎮新增就業5.82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356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657人,轉移農業勞動力就業4.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1%,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xx年1至10月,全州城鎮新增就業48389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00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293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5876人,職業技能培訓11008人,技能鑑定935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7%,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

4.外出務工有序輸出。xx年,全州外出務工人員471675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泛渤海灣地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164455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43.17%;長江三角洲地區111479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9.26%;泛渤海灣地區28101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7.38%;其他地區76940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0.19%)。從年齡結構看,16-20歲78583人,佔16.66%;21-30歲183863人,佔38.98%;31-40歲116395人,佔24.68%;41-50歲64907人,佔13.76%,50歲以上27927人,佔5.92%。從文化程度上看,外出務工國中及以下人員304665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4.59%;高中文化程度人員113230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4.01%;大專文化程度人員39688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8.41%;本科及以上人員14092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99%。外出務工人員月平均收入約2300元,比xx年增加150元左右。

(四)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制定出台了城鎮個體工商户、靈活就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人員、未參保困難企業職工以及退休人員參保政策,並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範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州級統籌,建立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全州8縣(市)建立了被徵地農民就業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實現州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金支出範圍,對困難企業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措施,減輕了企業負擔,穩定了就業崗位。積極推進工傷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費的繳納實現了“撥改繳”;逐步將煤礦、非煤礦山、建築等高風險企業及農民工較為集中的服務行業和其它企業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範圍,一、二、三類風險行業工傷保險基準費率分別為1%、2%、3%,對二、三類風險行業實行費率浮動將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管理。生育保險有效推進,將參保人員產前檢查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範圍,城鄉居民生育醫療費用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2.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取得新成績。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基金收入快速增長,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截止到xx年11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8.7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2.68萬人(職工16.71萬人、城鎮居民15.97萬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分別達7.4萬人、17.68萬人、1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1.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參保率達99.25%。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基金收入分別達到4.22億元、4.1億元、6283萬元、1.32億元、161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達7802萬元。連續9年調整調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月人均增加177.1元,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662.31元;失業金從一類、二類、三類地區月人均651元、581元、518元全部調整到721元。60週歲及以上參保人員33.25萬人,享受養老待遇33.2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68億元。

3.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建立。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目前,全州共有60歲以上老人37.64萬人,國有養老機構牀位3286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牀位8.73張。八個縣(市)共有社會福利院9個,牀位906張,入住院民81人,縣級以上城市老年養護設施覆蓋率達100%。xx年,全州新(改擴)建敬老院17所,擬建設牀位1139張,總投資3936.5萬元,目前,全州共有農村敬老院106所,敬老院牀位2380張,入住院民1349人。

4.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xx年實施農村低保工作以來,各項制度已經建立,低保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基本形成了城鄉低保工作“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羣眾參與”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州城低保19125户28192人,農村低保229716户474743人,保障面達到人口比重的15.5%。城市低保金標準為每月326元,人均補差達到了235元;農村低保金標準為每年1710元,農村人均補差達到了864元。城鄉低保標準每年以不低於10%的幅度提高。低保資金全部實現銀行社會化發放。xx年,共發放城低保資金5942.37萬元、農低保資金56.23億元。

5. 住房保障建設步入正軌。着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xx至xx年申報廉租房建設項目,xx年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和城市棚户區改造項目。xx以來,全州建設保障性住房4.8萬套,解決14.4萬低收入住房困難人羣住房問題。“xx”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到xx年,全州需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左右,才能滿足所有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xx年,省裏已初步安排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5萬套的目標,照此推算,xx年還需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萬套左右,我州就能實現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全覆蓋。

(五)收入分配穩步推進,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1.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結構。xx年工資改革後,我州機關事業單位執行國家統一制定標準。機關除工勤人員外的工作人員實行職級工資制,工資由基本工資、規範後的津貼補貼、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公務通話費)、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崗位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項組成。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津貼,如中國小教師、醫院護士10%教護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組成。基本工資、部分補貼均為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行的年人均總水平由國家規定調控線,地方政府在調控線範圍內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水平,我州第一步調控線人年均1.8萬元,第二步為人年均2.4萬元,第三步為人年均2.7萬元。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與公務員同步。改革性補貼的計算比例、基數均由國家規定。

2.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決定機制。隨着改革的推進,企業自主決定工資分配的權利逐步落實,從不同所有制企業來看,職工民主參與工資分配的方式不同。國有、集體企業工資調整方案一般都由職代會討論通過後施行;私營和其他類型的企業通過建立職代會和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在工資分配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大多數企業改革工資分配製度,都實行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模式,少數國有企業,實行了功效掛鈎,依據“兩低於”原則自主決定工資總額的辦法。政府實施工資指導和調控,嚴格執行工資指導線、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最低工資標準。xx年度,最低工資標準,一類區興義市每月1030元,二類區興仁縣、安龍縣每月950元,三類區普安縣、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晴隆縣每月850元。

3.收入水平現狀。xx年,全州城鎮居民(不包括非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為3.609萬元(包括非從業人員的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為11198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625元。城鎮低保人年均收入為3912元;農村低保人年均收入為1710元。xx年全州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均年收入為5.3萬元;企業職工年平均收入為3.77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亟待加強。

1.衞生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全州醫療衞生機構編制1.4642萬人,實有1.0031萬人,空編4611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8513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2.5人;執業(助理)醫師3904人,每千人口擁有0.9人;註冊護士306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0.9人;有牀位914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2.69張,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科醫師294人,在鄉鎮衞生院執業的有124人,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鄉鎮衞生院僅59所,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3所。到xx年,要實現城市社區每萬名居民有1-2名全科醫生,農村每個鄉鎮衞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目前差距較大,特別是縣、鄉級醫療衞生機構人員學歷、職稱較低,影像、檢驗、中醫和全科醫學等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執業資格的醫師和護士缺口較大。

2.新農合資金沉澱過大。受管理體制、人手缺乏、服務能力弱等因素影響,新農合資金審核報銷不及時,xx年末新農合累計結餘資金5.51億元,xx年新農合應籌集資金9.15億元,xx年前三季度資金使用總額5.46億元,目前結餘9.2億元。

3.地方配套資金困難。xx年,全州醫療衞生機構新建和續建項目60個,項目總投資6.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6300萬元,省投資2111萬元,其餘資金共計49589萬元均由州級配套。此外,地方政府需承擔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的配套資金6418.11萬元,其中新農合資金州級1480萬元、縣級2606.04萬元,基本藥物制度資金州級800萬元、縣級800萬元,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資金州級227萬元、縣級305.07萬元。我州經濟總量小,財力較弱,絕大多數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部分縣每年都要依靠中央轉移支付維持財政,配套資金籌備較為困難。

4.傳染病發病呈高發態勢。從今年上半年看,全州傳染病報告總髮病率、總死亡率和總病死率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但總體上仍處於高發狀態,報告發病較高的傳染病分別是手足口病、肺結核、乙肝、流行性腮腺炎和梅毒,5種傳染病佔傳染病報告的84.93%。

(二)城鎮化人才資金缺乏,城鎮化城進程緩慢。

1.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州、縣財政投入少、城建資金不足。財政投入在城鄉規劃編制、非經營性公用事業、市政基礎設施、環衞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量很小,目前州級財政預計投入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2500萬元,各縣(市)更少,導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受金融政策的影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難,制約着城鎮化發展。

2.建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隨着我州城市建設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行業管理等要求不斷規範,推進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但全州各級建設管理部門由於編制不足等原因,工程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缺乏,特別是鄉鎮比較突出,多數是兼職工作人員,且普遍沒有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嚴重影響的城鎮化的進程。州住建局有局領導職數6名,內設13個行政科室,科級職數14名,但局機關行政編制僅15名,存在1人負責多個科室的情況,工作開展困難;局直屬事業站人員配備不到位,州安監站現有編制3人,任務較重,按照貴州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和監督人員考核規定,州級工程安全監督機構人員不少於9人,我州安全監督檢查站考核不合格。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從xx年看,全州建設系統有在職職工70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為322人(副高職稱43人、中級職稱124人、初級職稱155人),技能型人才94人。

(三)就業體制有待創新,基層平台建設滯後。

1. 勞動力供求矛盾凸顯。我州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和“欠發達、欠開發”的基本州情決定了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在“xx”期間,全州城鄉新成長勞動力都在5.2萬人左右,其中:國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3.8萬人,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1萬人,高校畢業生約0.3萬人。而當期城鎮新增就業需求總量僅為1.2萬人左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2.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州城鄉勞動力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佔比重高達75%。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城鄉勞動力每年僅5000人左右(不含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人員)。勞動者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新就業崗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此外,部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由於擇業觀念落後,就業期望值偏高。公益性崗位控制線偏低,隨着就業困難人員的逐步增多,公益性崗位需求量也隨之增大,省每年都公益性崗位作剛性控制,xx年、xx年分別為8000人、7000人,逐年減少,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有待加強。一是基層工作力量薄弱。隨着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的不斷加大,全州各級就業服務機構人員顯得不足,有的鄉(鎮)甚至沒有專職人員從事勞動保障工作,部分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隊伍不穩定,人員總體業務素質不高,影響基層就業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目前全州136個鄉鎮中,只有16個鄉鎮已建成人社中心,有4個鄉鎮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尚有116個鄉鎮還沒有組建人社中心,1097個村沒有就業服務辦公場地。二是職業培訓機制有待完善。政府培訓資源過於分散,不能發揮資源整體優勢。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培訓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涉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部門有教育、人社、農業、扶貧等10多家,州、縣均沒有專門、統一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管理部門。技工學校較少,全州僅有技工學校3所,培養的技能人才較少,不能滿足全州“工業強州和城鎮化帶動”戰略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經費缺乏,多數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緩慢,教學場地及實驗、實習設備不能適應教學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的人員不適應市場就業需求。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由於缺乏激勵機制,企業自主用人又沒有將技師職稱與工效掛鈎,技師參評沒有積極性,自願報名人員較少,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三是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有待提高。人力資源市場功能建設還不適應市場變化和服務對象的新需求;勞動保障信息網絡不健全,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及失業狀況的底數不夠清楚,勞動力供求信息發佈、職業介紹等功能項目所需的信息平台還沒有形成,相關信息無法實現共享。四是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滯後。xx年以來,安龍縣、興義市、冊亨縣、晴隆縣、貞豐縣獲得國家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一拖四)試點項目,安龍縣全部投入使用,興義市未全面完成,晴隆縣在建,冊亨縣縣本級規劃調整待批,其中3個鄉鎮已投用、1個鄉鎮在建,貞豐縣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興仁縣、普安縣、望謨縣已申報xx年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除望謨縣“一拖九”外,其餘均“一拖四”,即一個縣本級四個鄉鎮。從全州情況看,只有個別縣建成投用,其餘均在建,即使全部項目建成後對鄉鎮覆蓋範圍也比較小。同時項目建設資金來源為中央補助和縣級政府匹配,由地方財力薄弱,配套資金不足,項目建設進展緩慢,項目推進力度不夠。

(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尚未破除重大難題。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差距仍然較大,城鎮無工作老年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亟待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展緩慢,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缺乏有機銜接。 “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步伐較慢,部分非公企業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職工仍未統一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管理。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制度體系仍需完善,職業病防治機構不健全,州內醫院無診斷治療設備;受煤炭產業生產銷售影響,工傷保險徵繳困難,基金支出壓力大,工傷康復處於暫停狀態。

2.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統籌推進不夠。制度之間互通互聯不足,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最低工資、失業保險、扶貧開發、就業再就業等制度缺乏有效銜接,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困難羣眾的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差距較大。

3.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滯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工作條件簡陋、人員編制不足、工作經費缺乏、激勵機制尚未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部分管理服務機構尚無穩定的辦公場所的問題。一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現在工作人員多數是兼職,且流動性較大。二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方面存在“三個不統一”,即:行政管理體制不統一、財務統計不統一、基金管理不統一;行政管理上,我州從州層面將原新農合職能劃轉人社部門,但由於省級層面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導致衞生部門還在履行這一職責,進而呈現出“明合暗不合、多頭管理”的局面;財務統計上,仍然實行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兩個口徑統計和核算,財務報表和統計報表不統一,導致不能提供準確數據、為決策提供服務;基金管理上,雖然城鄉居民醫保實行了州級統籌,但省級財政、人社、衞生部門沒有形成統一,基金歸集還未做到統一歸併、互相調劑,在運行過程中,新農合基金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仍然分開管理、原渠道運行,基金未歸併使用,既增加了基金管理和運行分析難度,又增加了經辦機構審計風險。三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我州已經實現了制度全覆蓋,但續保繳費和擴面工作壓力較大,有的鄉鎮存在“重突擊、輕長期”的情況,部分鄉鎮續保繳費率不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足,部分銀行在鄉鎮無服務網點,只設置了臨時代辦點或委託電信等服務平台提供服務,不能正常開展代繳代扣業務,給參保羣眾帶來了不便,在經辦過程中還存在重複制卡、漏卡、錯卡、賬號錯誤等,影響了養老金待遇的按時發放和相關業務的正常辦理。四是基層人員少、工作量大。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經辦情況看,xx年全州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299.14萬人,縣級城鄉醫保經辦人員有58人,每個縣平均7.2人,平均每人服務51575人次,是有關專家研究標準3000人次/人的17倍,每年每人平均要審核結算醫療費用715.46萬元,導致有的地方結算報銷不及時。人員編制不足,隊伍不穩定。從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情況看,全州縣級經辦機構定編97人,實際工作人員75人,其中專職工作人員47人、借用14人、公益性崗位14人,平均每個專職人員服務2.4萬人次,是專家提出的5000人次的4.8倍。鄉鎮級經辦機構定編727人,實際工作人員470人(專職工作人員308人,借用23人,公益性崗位139人),鄉鎮社保服務中心還同時承擔新農合經辦業務,每個專職人員平均服務12600人次,是有關專家提出的8000人次的1.58倍。有的鄉鎮一人身兼數職,不符合內控制度的要求。五是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全州9個社會福利院、106所農村敬老院,專職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全州106個農村敬老院,除望謨縣解決有51個、興義市解決6個公益性崗位人員,其餘敬老院沒有專職管理服務員,導致服務水平差,院民入住率低。

4.基層經辦能力不足。一是匹配資金不到位。部份縣市未及時匹配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金,農村五保供養州、縣匹配部分未能納入財政預算,導致五保供養標準不能提高。二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三是低保對象收入核實難。部分低保對象經濟收入不易核實,難以核算有勞動能力保障對象的隱形收入、困難農户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或臨時性收入和確定農户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係並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農村低保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存在人情保、關係保。四是鄉鎮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部分鄉鎮忙於經濟工作和計生工作,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低保提標未能如期完成,影響資金正常發放。

(五)保障性住房資金缺口較大,後續管理困難。

1.資金缺口大。xx年的建設項目,各縣市缺少匹配資金,建設資金缺口很大,難以維持正常的建設進度;xx-xx年,要建設7.5萬套的保障性住房,除國家補助外,我州需匹配建設資金35個億,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較大。

2.後續管理難。保障房建成交付使用後,大量的低收入人羣居住在一起,素質參差不齊,後續管理就是一個大問題,若管理不善,會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

(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存在諸多難題,制度改革進展緩慢。

1.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層級較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政策由國家和省的層面制定,州權權限較小。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工資標準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水平,自xx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至今,工資標準尚未調整,而物價上漲指數逐年遞增。二是地區附加津貼尚未執行,自1993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時提出的實施地區附加津貼,至今未能順利實施,足額發放給員工。三是職務與職級未能掛鈎,自xx年中共中央9號關於職務和級別掛鈎文件下發後,一直未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2.企業工資收入實行政府指導。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宏觀調控,實行政府指導。總體上存在的問題是,企業一線職工工資收入偏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企業間職工工資收入差距較大;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存在諸多不合。具體表現在:一是一線職工工資水平總體仍然偏低,工資收入低和增長緩慢。如企業薪酬調查數顯示,調查284户企業,職工35769名,涉及15個行業,職工年平均收入達3.77萬元。二是行業間、企業間職工收入差距大。行業和企業間工資差距普遍存在。如調查數據顯示,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在3.6萬元,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5萬以上。三是企業內部收入分配不合理。有些企業不是嚴格依法規和政策對工資收入分配進行規範操作,完全由企業老闆經營者個人説了算。勞動定額和計件工資單價計算缺乏依據,存在勞動定額偏高,工資單價標準偏低的問題。目前,在企業收入分配中,普遍存在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傾斜的傾向,高層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如調查數據顯示,地方國有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2倍;國有控股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7倍。

三、有關對策建議

(一)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

1.完善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點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納入實施範圍;推動公立醫院和其他醫療衞生機構優先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鞏固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成果,加快完成基層醫療機構債務化解。

2.加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xx年立項的48個標準化衞生院建設項目,力爭年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抓好xx年14個標準化鄉鎮衞生院建設,139個村衞生室建設,29個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建設。加快推進州醫院新院,縣級衞生監督所,縣級急救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州兒童醫院、州婦幼保健院,縣級中醫院立項建設;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嚴格按照每千人口配置1名村醫的標準,合理配備、聘用村醫併發放政府補助,確保每名村醫享受的政府政策性補助月平均不少於817元;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村醫中專學歷教育。

3.加快縣級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第一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儘快擬定實施方案。在公立醫院繼續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

4.加強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按照國家要求,今年將人均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並確保村衞生室不低於40%的比例;切實加強婦幼衞生工作,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繼續實施和擴大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落實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有效控制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遏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快速上升勢頭。

5.加強醫療服務和公共衞生監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強政府行政監管,逐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衞生監督管理體系,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劣產品、非法行醫、非法採供血等危害羣眾生命健康安全和利益的違法行為。

6.加大衞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衞生信息化水平。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農村衞生人才培養,儘快解決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和分佈不合理問題,加強農村衞生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一是臨牀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助理醫師)、護士資格願意到邊遠鄉鎮衞生院工作的,直接招聘錄用到鄉鎮衞生院工作;取得執業(助理)醫生的村醫,經考核錄用到鄉鎮衞生院工作。二是州政府從xx年起每年預算專項資金或爭取上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在州民族技術職業學院舉辦少數民族鄉土醫生培訓班、定向招收高中畢業的少數民族青年進行2年的培訓後回到本村衞生室工作。三是州政府每年財政預算300-500萬元經費用於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訓;鄉鎮產科人員、兒科人員的培訓;執業醫生考前培訓等,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衞生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完善投資投入機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

1.加大投入,完善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州、縣兩級城鎮建設專項基金,保證城市國有土地使用出讓金、土地增值税、城市維護建設税和各種公用事業附加費、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城建規費全部用於城市建設和維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性作用。二是推進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資體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逐步形成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放開市政公用設施經營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國外資本和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文化、教育、衞生、體育等公益性事業的建設和經營,積極吸納民間資金和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鼓勵股份制市政公用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發行城市市政建設債券,多方積極籌措城市建設資金。三是推行特許經營,拓寬融資渠道。對經營性公共設施,建議政府授權由經營者出資建設、經營、管理。採取bot(建設—經營—轉讓)、bt(建設—轉讓)、tot(轉讓—經營—轉讓)、合資合作、股權轉讓等多種方式,公開招標、出讓、轉讓全部或部分投資權或經營權,吸納國內外資金,完善項目的價格評估與定價體系,逐步形成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經營—回收—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機制。四是完善城市管理經營機制,提高經營城市水平。城市建設堅持綜合開發、熟地出讓,把握好土地投放量,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實現城鎮土地收益最大化。對外公開出讓城市路橋“冠名權”、户外廣告經營權、城市公共交通經營權,收取城鎮居民水電附加費、城市垃圾處置費等,努力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以城養城”目的。

2.健全管理機構,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從省、州層面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吸引和定向招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充實基礎城鎮建設管理隊伍。二是加大對城鎮化建設管理的培訓投入的力度,大力培養和引進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城鎮化工作水平。健全鄉鎮村鎮建設管理機構,每個鄉鎮配備4至6名村鎮建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村鎮建設管理工作。

(三)創新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1.整合培訓資源。一是在州、縣設立一個專門的培訓管理機構,負責全州各系統各部門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增設技工學校,在各縣職中加掛技工學校牌子。二是成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負責培訓、職業介紹、勞務派遣和信息發佈等工作,形成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

2.完善政策支持。出台政策文件,由財政資金對技師進行相應的補貼,提高技師參評的積極性,推動技師發揮作用。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對吸納殘疾人就業、重點就業羣體就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實行小額擔保貸款全額貼息政策。

3.深入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的支持,將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試點項目建設轉變全面推進建設,實現州、縣、鄉全覆蓋。同時中央和省提高補助資金比例,減少縣級財政匹配壓力。

(四)深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1.進一步理順新農合管理體制。撤銷新農合機構和牌子,實現機構和業務統一,懸掛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機構的牌子。加快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信息建設;加快衞生信息化建設,促進資源共享,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衞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制定全州統一的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標準,完善轉診審核、費用報銷等程序,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風險控制機制;積極推進醫療付費方式改革,完善與醫療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分析和監測制度,合理控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餘。

2.完善養老保險體制建設。一是堅持政府和個人共擔責任,對無力承擔個人責任的困難羣體,由政府代為繳費。在中央加大財政補助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根據財力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繳費補貼或增發養老金。二是在全省統籌的基礎上提高到全國統籌的層次。研究出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接軌和退休人員死亡喪葬補助費應同行政事業單位縮短差距的政策。

3.完善醫療保險政策。一是深化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年提高報銷比例。從政策設計上對一些必要的自費項目(一次性耗材)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二是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積極支持和鼓勵有資質、有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向貧困縣延伸。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有資質、有規模、環境好的民營醫療機構,方便老百姓就醫。從佈局上,逐步讓醫療資源處於區域分佈的合理性。三是根據目前**醫療保險的管理模式,將改進醫療保險付費結算方式作為此次調研的重點。國家人社部、衞生部把改革醫保結算方式作為今後促進醫保健康發展、保障基金合理支出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我州實行的是單病種定額付費和普通病種及按項目付費的方式,我們將認真分析歷年醫保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完善不同級別定點醫療機構、不同病種的醫療費用結算標準,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州醫療保險的多種付費結算方式,如:總額預付、按服務單元的定額付費、按人頭付費、一體化付費等,特別是針對綜合性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多種結算方式進行綜合結算管理。四是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實行精細化管理,加強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將次均費用、複診率、人次人頭比、參保人自付自費額、轉診轉院率等作為重點監控指標,與信息部門逐步實現醫療保險信息實時監控系統;完善評價方式,引導社會參與,實行部門聯動,建立以參保人員滿意度為核心、同行評議為補充的醫療服務行為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違約、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五是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户的支付範圍。參保人員的體檢費用;中醫按摩、推拿費用;用於傳染病預防,注射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醫療費用;有藥準字號的藥品;有消字號的產品;有食藥監械(準)字號的普通真長器械、電子壓力測量裝置、運用衞生材料及敷料、計劃生育用品;在定點運動健身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發生的費用;參保人員個人賬户累計結餘1000元以上部分,可以為其直系親屬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六是為方便異地居住、轉診轉院參保人員就醫,xx年啟動實施**省內異地就醫即結算工作,進一步完善州內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工作。使參保人員異地就醫不再全額墊付醫療費,本人只需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

4.完善失業保險政策。一是建議加快修改完善《失業保險條例》。現行的《失業保險條例》在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一些空白點,如對促進就業方面的功能設置比較簡單,更沒有對失業保險調控和防控作用的具體規定,在制度的設置上沒有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職業介紹機構形成聯動機制,形成“一條龍”服務。凡領取失業金的失業人員儘可能接受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及時為他們辦理和發放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並由職業介紹機構推薦就業。三是對全員參加失業保險並足額繳納失業保險費、且上年度無人員失業的企業能否進行穩崗補貼。失業保險繳費費率能否下調或實行浮動費率,既企業解聘人員多的,繳納失業保險繳費費率就高,反之費率就低。四是實行失業保險經辦業務服務重心下移,從失業金申領、發放、跟蹤管理等經辦服務功能延伸到街道(鄉鎮)基層平台,促進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的緊密結合。

(五)深化社會福利求助制度建設,推進低保工作信息化管理。

1.完善農低保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設。加強對農村低保工作的制度建設。完善低保資金管理、審核審批程序和入户調查、民主評議、張榜公佈等制度,規範農村低保工作。xx年全面建立全州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台,完善現有農村低保信息網絡,把低保對象的基本情況以及資金的記錄、核算、支付、查詢服務等納入系統管理。

2.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合理設置農村低保機構規格、編制,加強農村低保人才隊伍建設。統一規範縣(市)和鄉鎮社會救助機構的名稱、規格,將機構編制為公務員編制或參公事業編制。專職人員實行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由各級政府進行管理,也可以參考畢節市的做法,縣以下的專職人員由縣級民政部門直接進行管理,每個鄉鎮設立低保專職工作人員2名,低保人數較多的鄉鎮,按保障對象的一定比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同時,村級配備農村低保協管員,負責農村低保工作。

3.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納入事業單位管理。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民政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參照六盤水市的做法,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公益性非盈利組織,納入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管理,由各縣事業機構登記管理部門依法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每個農村敬老院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或解決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2名。

(六)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強化持續管理服務。

1.多渠道籌措資金。從省、州政府層面,研究出台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擴大保障覆蓋面,促進保障房出售、加快資金回籠。搭建好融資平台,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吸納社會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保障房建設。

2、加強後續管理。一是考慮增加住房保障工作管理人員和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二是積極探索採取由住建部門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對所建保障房小區進行管理,或採取由社區牽頭,聘請小區內住户進行自助管理等模式進行管理。三是研究落實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籌集相關措施,國土部門將配建5-10%的保障性住房納入土地招拍掛的前置條件,引進房開企業參與,將保障性住房相對分散建設,避免形成新的“貧民窟”。

(七)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各類人員收入。總體上採取“提低、擴中、控高”的方式,即通過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將“沙漏形”的社會兩極向中間擠壓,擴大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羣體佔比,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要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契機,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着力實施機關事業人員收入倍增計劃,研究制定落實職務與職級並行的辦法,繼續配合做好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根據單位具體情況,結合規範津貼有關政策,制定超出工作、節假日加班補貼的發放規定。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繼續做好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研究完善高層次人才分配激勵機制。二是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對企業薪酬進行指導。三是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提高農民經營性、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加大農業投入,着力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農民增收幅度。四是加強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深入研究當前企業分配問題,為政府提供依據。五是加快工資立法和執法監督,儘快將工資支付條例納入人大立法規劃,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工資支付的有關問題做出規定。六是加強政府協調和企業工資分配的政策調控,建立健全完善工資指導線與人工成本信息制度,重點強化對行業工資增長的指導,提高指導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七是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完善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加大職工民主參與的力度,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政府要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增強工資集體協商強制性。九是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收入分配的監督。深化體制改革,從體制上打破壟斷,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關係,改變由於資源優勢帶來的分配不公;完善工資衡量辦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採取切實措施,將工資外收入納入工資管理,使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與社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差距過大。

(八)整合項目資金,實行“五房合建”。

目前,由各部門組織實施的房屋建設項目較多,有公租房、廉租房、教師週轉房、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和棚户區改革,項目資金分散,統籌規劃缺乏。可由發改部門統一規劃、組織實施,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實現資金、土地利用效果最大化。

【第9篇】關於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

到了基層縣上這一級就有些落實的實際困難,政策可以比照制定,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實也如同廢紙一張,歸根結底,是目前徵地這一塊由於商業利益潛力並不太大(如工業園區規劃徵地、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城市規劃徵地等),多數資金需要政府來籌措,而縣級財政十分困難,徵地涉及的人數又較多,需要一大筆資金,政府無力籌集。另一方面,被徵地農民由於生活來源單一,加之許多農民只重視眼前利益,如果要繳納一定的費用來養老,他們就要精細算賬,因為靠兒養老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費用過大,他們則就要放棄。據調查,20xx年在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面工作中,有許多被徵地農民就沒有參加,原因是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子女還小,不會有很大問題,不願意做貢獻。這是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重要性不慎,認識不夠造成的,還有就是宣傳未跟上。

五、對做好被徵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建議

1、細化完善政策,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負責被徵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2、政府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儘可能讓被徵地農民得到更大更多實惠,徹底解決後顧之憂。

3、開展好就業再就業政策宣傳工作,特別是被徵地農民的相關優惠政策宣傳,適時適量給予免費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小額信貸扶持。

4、大力開展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工作,選擇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專業組織進行創業培訓。(從務農的手轉變為經商或者創業的好手)

5、涉關被徵地農民的部門相互配合、協調合作。共同做好此項工作,需要政府統籌,如果中央提出的“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不落實不得批准徵地“的規定徹底落實,就可以保障他們的利益。

6、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考核評價機制。

【第10篇】貫徹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調研報告

根據市中院《關於轉發省法協〈關於在全省法院開展保護婦女權益和女法官、女工作人員基本情況工作調研通知〉的通知》精神,_____*法院黨組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特對貫徹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情況以及女法官、女工作人員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工作情況

保護婦女權益,促進男女平等,是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_____*法院在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工作中,院黨組高度重視,始終把維護婦女權益工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實、抓好,並切實加大工作力度,使維護婦女權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發揮審判職能,依法保障婦女合法權益。

_____法院在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工作中,充分發揮其審判職能,對起訴來院的婦女、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等案件,突出打擊重點,加大打擊力度,做到快審快結。近年來,共審結涉及婦女案件××*餘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在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婦女維權構築了堅固的司法防線。

我院在懲治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的工作中,從修正婦女身心健康的目的出發,在保證案件公正裁決的前提下,更傾重於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自xx年以來,我院共立案受理涉嫌xx案件_____件_____人,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有力震懾和教育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近年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日漸增多,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如家庭暴力等案件也不斷增加。在這類案件中,家庭不但不是避風港反而成為了受害場所。我院在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中,認真調查分析原因,一方面,加大調解力度,對於因一時衝動而鬧離婚的,儘可能維持家庭的和睦,對於確實無法換回的,也要最大化地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自xx年以來,我院共受理離婚糾紛案件_____*件,結案__________件。在這類案件中,都充分發揮了保護婦女權益的作用,維護了社會家庭的安定團結,維持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

【第11篇】社會安全監管保障力調研報告

列席市委中心組對《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XX】2號文件的學習,聽了與會領導的發言,感受很深、促動很大。國發2號文件,從戰略高度強調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體現了中央對我省發展的高度重視,是省及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提供了指示性、指標性、政策性和保障性的支撐,堅信該文件的實施,必將開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下面結合工作情況,簡要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借勢發力,搶抓機遇

國發2號文件,是省、市經濟社會發展里程碑式一個重要文件;是我市迎來了大發展、大轉型、大提速、大躍進的春天和黃金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毫不懈怠、倍加努力、窮追猛趕;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頑強拼搏精神,實現一年一變樣、三年換新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我認為做到“九個好”,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目標、一套好思路、一套好措施、一支好隊伍、一個好作風、一組好政策、一個好風氣、一個好環境;“四個先一步”,思路領先一步、措施領先一步、出手領先一步、服務領先一步。

二、安全發展,助推經濟

經濟的發展、項目的建設,安全是前提和基本要求,一次安全事故會影響一個項目、一個產業、縣域經濟的發展,會涉及社會和諧穩定、幹部的健康成長等,我們深感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有很好的安全發展環境,安全發展是我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近年來,全市安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安全生產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量工業項目、基礎設施開工建設,一些領域知之甚少;產業工人的急聚增強;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產業——煤炭產業安全管理水平仍然不高,煤礦零星事故多發,較大以上事故還時有發生,百萬噸死亡率仍然高於全省水平,安全生產政策標準越來越嚴,廣大人民羣眾對安全工作的期望越來越高,安全工作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安全工作的範圍更寬、任務更重、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進一步抓好安全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是工作往前趕、目標起點高、名次進前三。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是我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基礎、前提、保障。在安全監管工作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市第六次黨代會的總體工作為目標,提出我局全體幹部職工“思想認識要高、方法措施要對、工作作風要實、從嚴監管要狠、行政服務要好“的總體工作思路,以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和加強機構、隊伍建設為重點,以着力提高安全監管和執法水平、嚴格落實監管職責為核心,全面提高全市安監部門的履職能力,切實抓好全市安全監管工作,着力通過嚴格的監管,推動各項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實。

二是抓好基層基礎工作,安全工作關鍵在基層、重點在企業。我們將繼續以強化和落實好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為重點,以全面推進安全標準化工作為基礎,以事故預防為主攻方向,以依法監管、嚴格監管為保障,以科技進步為支撐,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措施,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速度、質量、效益與安全的有機統一,努力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促進安全生產與全市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三是全面完成安全生產考核指標,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安全基礎。今年,將繼續保持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降”態勢,杜絕重大及以上事故的發生,控制較大事故,減少零星事故。確保煤礦、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確保重大節日和重要時段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確保實現省政府下達的年度奮鬥目標。安全生產指標在全省排名進入前三,力爭第一,個別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到“xx”末期,反映安全生產水平的四項相對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部分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國水平,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向好,安全生產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全市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標準化全面達標,企業本質安全和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安全生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三、有幾點建議

一是對2號文件精神吃透、運用自如,點上、線上、面上的要有機結合,把單個的項目與產業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統籌考慮、科學安排,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二是做大做強能源產業。加強煤炭資源勘查,推進資源整合與優化開發,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重點發展大型企業集團,在本市範圍內,盤江煤電集團在5000萬噸以上,水城礦業集團在3000萬噸以上;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煤礦企業集團1000萬噸以上三家,500萬噸以上五家,200萬噸以上的十至十五家。三是開展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建設,“循環經濟是個筐,好多項目都可往裏裝”,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有專家參與的團隊來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統籌攀西—經濟區規劃建設。四是物流節點城市。地處西部,有四省“立交”之稱,有進進出出的礦產品、設備物資等,比如,在建西部煤炭儲備基地,煤炭期貨市場。五是“涼都”要巧設計、精包裝、硬打造,市中心城區還需要從硬件、軟件着力提升、着力打造,真正成為休閒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六是城管方面,所有運煤車輛、工程車輛必須封閉運輸;所有建設工地必須封閉施工,外出車輛必須清洗;有農地處,要種樹、種草或封閉;打造鐘山大街亮麗不夜城鎮,鐘山大街兩邊的高層建築必須有華麗的彩燈,商鋪有規範的廣告等。

總之,國發2號文件吹響了市大建設、大發展、大轉型、大跨越的號角,面臨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我們全市安全監管系統的幹部職工以飽滿的熱情、有效的措施、紮實的作風,爭做安全發展忠誠衞士,為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和實現跨越發展努力奮鬥!

【第12篇】關於某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社會保障是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社會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穩定石”和“調節器”。建立健全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體現,也是實現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推動全島開放開發的支撐。為了加強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助推平潭“後大橋時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根據政協工作安排,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一是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我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應保盡保”的工作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斷深入。我縣低保制度從xx年開始全面啟動,至xx年4月底止,工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數有7489户、16622人,全額低保的對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發放低保金111.105萬元,人均月補差51.56元,全額補助對象人月均100元。城鎮低保從1998年試行以來,低保對象已擴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標準單人户為155元,多人户為145元。月發放低保金12.998萬元,人均月補差70.99元。二是各種救助制度全面實施。我縣高度重視困難羣體的幫扶工作,建立實施了多項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卓有成效,不斷提高農村低保家庭醫療救助標準,將農村低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50%,五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社會救助不斷推進,落實了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經濟適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二)以維持温飽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險逐步完善。截止xx年4月,全縣養老保險參保單位852家,在職繳費職工9999人,退休職工5432人,養老基金收入944萬元,支出168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萬元,基金支出26.47萬元,歷年滾存節餘161.9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萬元,歷年滾存節餘208.2萬元。醫療保險參保職工1927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500.87萬元,支出274.78萬元,居民醫保參保人員28638人,累計節餘540.78萬元。機關社保共有投保單位290個,在職參保人員7262人、離退休人員3235人,實現基金收入312809萬元,歷年滾存節餘4594.61萬元。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新農合工作運行平穩。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穩步推進。一是切實落實五保供養。將全縣2541名五保供養對象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切實加強老齡工作,進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慈善援助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光彩事業,逐步規範捐贈行為,積極做好兒童援助中心、養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實優撫撫卹新機制。建立了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了“一免三減”的優惠政策。

二、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會保險擴面尚有空間,統籌基金徵收不足。由於進城務工、自由職業人員不斷變化,宣傳工作不夠到位,導致部分企業和羣眾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逐年增加,而我縣醫保基金仍按幾年前的最低標準徵收,造成醫保基金徵收不足,面臨較大的赤字壓力。

二是參保單位漏報、瞞報、少報工資金額現象仍然存在。由於稽查力度不大,而被查單位普遍存在牴觸情緒,稽查工作難以到位。

三是養老金倒掛現象較為嚴重。以我縣參保的差額撥補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例,共有該類單位85個,倒掛30個,倒掛面達35%。

四是勞動關係不穩定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隨着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於勞動關係、工傷認定、拖欠工資等引起的勞動糾紛呈上升趨勢,給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隱患。

五是城鄉低保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實難,動態管理難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實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隱性收入的核實更是難以入手。在入户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實提供實際、隱性收入情況,給審批工作和補差標準的確定帶來困難。2、低保金髮放時間持續較長。個別鄉鎮的低保金財政部門一般在次月才能撥入民政部門的帳户,民政部門撥到各鄉鎮約需一週時間,各鄉鎮將保障金全部發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時間,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六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員編制過少。從我縣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衞生等部門專職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普遍偏少,多數依託於村委會和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如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定編3至5人,在編人員只有1人,抽調人員1人,卻要負責對全縣近千户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疲於應付。鄉鎮沒有固定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七是工作經費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裝備。近年來,社會保障工作日顯重要,工作任務異常繁重,相關工作經費卻嚴重不足,裝備較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

三、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明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制定切合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規劃。

第一,要堅持“立足長遠,分步實施”的原則。當前的重點,在於積極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研究建立徵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着力解決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和轉移接續問題。第二,要堅持“低門檻進入,分標準享受”的原則。根據我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繳費能力,對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要考慮“政府出得起、集體補得起、個人交得起”,也要考慮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運轉,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第三,要堅持“廣覆蓋,多層次”的原則。在制度設計中,破除城鄉户籍限制和職工身份限制,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全覆蓋。

(二)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

——加快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

第一,繼續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是要積極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將破產、改制集體企業職工、失業人員、無就業能力的城鎮居民以及農民變市民人羣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二是重點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並積極探索災民變市民、農村五保户變市民、農村退役士兵變市民機制。要切實做好被徵地農轉非人員和城鎮用人單位未參保超齡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通過發揮農保養老的作用,最終減少農村低保人數。在繳費方式上,可設計多種方式供農民選擇,如按月按年繳費,一次性繳費,或豐年多繳、欠年少繳、災年不繳等。逐步推行老年農民社會養老補貼制度,對男滿60歲、女滿55歲的農民,建議每月由財政給予一定的社會養老補貼。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換社保的新機制,鼓勵農民自願交出土地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讓給村集體用於開發,其收入首先用於給出讓土地的農民提供終身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第二,加快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一是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擴面以新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並將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範圍。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完善醫療保險用藥管理和診療項目管理辦法,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二是深化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爭取把目前我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沒有覆蓋的城關居民納入醫保體制。三是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大病統籌,兼顧門診”的原則,逐步擴大慢性病補償種類,提高慢性病門診治療報銷標準;適當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農村獨生子女死亡、殘疾家庭成員住院費報銷比例;取消特殊羣體(五保户、特困户、優撫對象)在各類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門檻費。

第三,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規範工傷醫療服務,加強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工作,積極推行工傷醫療協議管理,進一步加大建築、化工、危險品等高危行業工傷保險強制執行力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生育保險制度建設,使女職工生育權利得到保障。

第四,研究解決社保體系中的難點問題。一是逐步做實個人帳户。針對個人賬户空帳運行和個人帳户透支問題,深入研究養老金隱形債務分類償還問題,積極探索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並對個人賬户的管理和運作實行全面和全過程的外部監管。二是統一同類企事業單位社保繳費基數和比例。實行同類企業按照統一的繳費工資基數和規定的費率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核定遞增的繳費工資基數。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

第一,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鄉居民低保制度。要注重推行分類施保,並將低保制度與教育、醫療、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和促進就業的政策相結合,使困難羣眾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社會援助。二是拓寬農村低保覆蓋面。重點保障孤老殘幼、貧困家庭、貧困人口。三是保證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要進一步完善低保評議、動態管理和信訪督查制度,積極推行社區低保聽證制度,強化監督,真正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第二,不斷完善困難羣體的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幫助羣眾解決突發性、 暫時性困難;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完善教育救助制度,適當提高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繼續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強化就業援助制度,開展多層次的就業職能培訓,實施創業税費減免,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的城鄉低保對象、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方面提供無償諮詢、適當免費的法律服務。

——不斷拓展覆蓋城鄉的社會福利體系。

一是不斷健全社會福利發展機制。牢固樹立社會福利社會辦的觀點,把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全民化的工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民政部門具體牽頭、相關部門協作配合、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市場化福利服務供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惠及外來人員的新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機構福利服務水平。加大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加快綜合性社會福利院、老年福利院、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保障和服務能力。

三是推進社區福利服務水平。整合現有社區服務資源,建設社區福利服務中心及其信息平台,鏈接相應的福利機構,逐步形成功能完整的社區服務網絡。全面實施社會養老服務工程,以社會化養老服務為着力點,推行以社區服務為依託的居家養老方式,實行無償、低償相結合的醫療、家政、維修、法律諮詢、情感慰藉等社區服務。

四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積極培育發展社會慈善類民間組織,建立慈善組織行業自律機制和評估機制。健全殘疾人福利政策,落實殘疾人優惠待遇。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推進首批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城區“雙困”家庭和農民變居民的住房問題。

——積極探索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領域。

一是大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嘗試建立便於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關係的機制,並進一步搞好農民工養老保險與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銜接。開展進城務工農民服務管理試點,建立進城就業農民服務中心,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二是合理設置社會保障項目。按照社會保障的範圍和標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設置、歸併社會保障項目,明確各種社會保障之間互聯互動的多種形式,創造性地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間互聯互動的制度和部門間互聯互通的信息平台以及資金交流平台。

(三)完善社會保障配套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第一,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法制化。規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加大對保障政策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加強對企業支付工資、簽訂合同、繳納社保等情況的監管,及時糾正損害職工利益的違法行為。

第二,努力推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綜合現有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及其運作情況,建議進一步加大我縣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形成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社區服務為依託、家庭服務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同時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努力實現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財政改革步伐,打破城鄉分治的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要根據經濟成份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的實際情況,及時把外來投資企業、新興行業納入覆蓋範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三是改革完善社會保險費徵繳體制。加大社會保險費清欠催收力度,強制企事業單位為職工“買保險”。四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穩定機制。擴大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比重,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住宅的質押、流轉換保障、換救助的機制。五是充分發揮隧道業、海運業、商貿業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和優勢,吸收更多的捐助資金,培育更加廣泛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第四,推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各項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能“單兵作戰”,而有賴於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以及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户籍登記制度,消除城鄉居民待遇的差別。二是提高統籌城鄉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水平,健全以勞動合同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逐步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就業失業登記和職業培訓。三是深化完善徵地制度改革,把握我縣開放開發過程的城鄉土地一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徵地農民安置補償標準。四是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立醫療服務價格控制機制,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四)加強對社會保障事業的領導

——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共同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的合力。

充分發揮由税務、財政、工商、建設、審計、建設、質檢、國土資源、安監等部門的作用,協調解決社會保障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實行目標責任制,建立社會保險欠費企業檔案,簽訂補繳協議書;加大執法,對不履行繳費協議的依法強制執行;加大審計力度,對出口退税的欠費企業,財政從退税中直接劃撥到養老基金帳户;欠費企業不能享受扶持政策;工商部門可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年檢的條件;質檢、工商、建設、税務和勞動保障相互聯動把企業是否參加社會保險作為評選企業信用等級的條件;對拖欠社會保險的企業,國土資源部門控制用地指標;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積極開展代表、委員調研視察等活動。通過整合社會力量,推動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的順利開展。

發揮工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納入鄉鎮、村居工作的考核範圍。縣直有關部門各內部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強化社會保障意識,使社會保險的相關政策、知識深入人心。

加大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向各單位免費贈閲勞動保障信息、舉辦法規政策培訓班、送法進企業、設置宣傳站、開展定期和定事(主題)相結合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各界瞭解政策,引導企業經營者關心支持勞動保障事業,引導職工合理表達訴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報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監督,對於違法亂紀、侵犯職工羣眾合法權益的企業和個人,適當予以曝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建立社會保障工作獎懲機制。對社會保障工作做得不好的企業及企業家,實行評先樹優一票否決,使按時足額繳納各項保險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行社會保險預警制度。對於欠繳社會保險達到警戒線(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企業,進行警告,規定繳費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未繳納的,作為重點的執法對象,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督促其及時繳納社會保險。

——加強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能力建設,提高服務社會的水平。

社會保障工作羣眾性強,特別是社會救助工作面對的都是困難羣體,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要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全面提升工作和服務水平。要學習商業保險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建立社會保險方便快捷的查詢系統,健全面向基層的服務網絡,使社會保障工作公開透明。要實現勞動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改變“救火式”的工作方式,以主動出擊、主動服務為主,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社區和基層羣眾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及時地把勞動保障的政策帶下去,把基層羣眾的意見帶上來,成為人民羣眾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使社會保障工作起到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第13篇】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調研報告

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調研報告

數年來,由於我市進入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常住人口持續快速增長,住房供需矛盾突出、住房價格增長過快等問題日益顯著。為了徹底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

一、加強保障性住房計劃的編寫工作

從xx年開始,隨着“xxx”規劃的推進,我市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相關部門組織編制了建設規劃,住房建設規劃提出了“xxx”期間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發展方向、規模、結構和空間佈局,有效調控其它商品住房建設健康有序發展的方針,為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了依據。

二、提高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審批效率

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和總體要求,我市在前期選址,技術服務、工程審批、後期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

截至2022年2月底,全市批准集中建設經濟適用房項目11個,總規模30多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工程量在全省各城市中處於領先水平。市建設局、市國土局等部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思路,為圓滿完成歷年住房建設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保障性住房佈局還需進一步優化

目前保障性住房均在我市二環以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文化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十分匱乏,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日常生活需求.

今年年初,我市相關部門組織在我市就保障性住房問題進行調研.其中小寨社區的很多居民反映,政策性住房公開配售的過程中房源供應與需求存在區位上的錯位,政策性住房位置偏遠,加大了出行成本。

(二)騙取保障性住房的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各部門尚未形成聯動機制,對保障性住房申請人的資格審核不嚴,有漏洞可鑽。社會上經常會出現開着好車來申請保障性住房的現象。

四、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思路

(一)依託人民羣眾,科學規劃選址

一方面將更加註重按照空間佈局,積極引導各類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分佈;另一方面將通過依託人民羣眾的引導作用,在,重點在徵求羣眾的意見和想法,有效解決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和日常的生活問題。

(二)加大審核力度,保障羣眾的切身利益

各部門各負其責,加大審核力度,實行動態審核辦法,每年都將對子個人進行審查。對於故意騙取資格的人,將列入黑名單中,五年內將禁止申請保障性住房。

我相信,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在人民羣眾的熱烈擁護下,通過強化政府職能,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人民羣眾最終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第14篇】改善民生為重點完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調研報告

改善民生為重點完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調研報告

社會救助是政府和社會對因各種原因導致難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或出現其它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給予一定的物質或資金救濟和援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證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是建立在社會基本保障基礎之上的最後一道安全網,是保障困難羣眾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近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_____區逐步形成了以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為基礎,以醫療、災害、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保障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受地方可支配財力影響,目前全區社會救助資金投入不足,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級補助資金,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救助力度仍然有限,社會救助體系需要不斷加快完善,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一、_____區社會救助現狀

_____區地處_____*州中部,是_____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轄2個鄉、3個鎮、6個街道,共有89個行政村、33個城市社區、2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2.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近4成。屬老工業中心城區,國有改制企業較多,下崗失業人員、農村特困户等困難羣體較集中且數量較多。目前全區共有城市低保對象6996户17159人,農村低保對象2548户5274人,五保供養對象1402人,以上特困户佔全區總人口的7.3%。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全區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穩步發展,從20xx年全省實施40項公共財政政策以來,全區投入社會救助方面的財政資金達7535萬元,且一年比一年遞增, 20xx年比20xx年增加2197萬元,增長82.3%。

1、領導重視,不斷健全社會救助機制。一是在組織領導上,區委、區政府把社會救助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範圍,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民政牽頭、多方協作”的社會救助格局。二是在機構落實上,區、鄉街、社區都建立了專門工作機構,配備了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形成了網絡齊全、上下聯動的社會救助機制。三是在制度建設上,區政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_____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細則》、《_____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_____區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等文件,明確了相關標準、範圍、申請審批程序和資金管理等,使社會救助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在資金安排上,區本級配套資金足額到位。20xx年區本級配套城市低保資金346萬元、農村低保資金44萬元、農村五保供養資金23.5萬元、精簡老職工生活補助11.5萬元、救災資金48萬元、臨時救助資金7萬元、城鄉困難羣眾醫療救助資金124萬元,共計604萬元,佔當年全區民生工程總配套資金的27%,各項資金的到位為社會救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2、規範管理,不斷提高低保保障水平。一是城市低保規範發展。我區城市低保工作從1999年開始,經歷了建章立制、保障擴面、規範管理三個階段;保障範圍由原來的僅限於“三無人員”發展到覆蓋全區所有非農業人口的城市困難户,做到突出重點,分類施保,按月足額發放低保金,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補助水平逐年提高,經過六次提標,由最初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現在的220元,月人均補差水平已達到170元。二是農村低保全面實施。20xx年下半年圓滿完成了農村特困救助向農村低保救助的規範化轉變,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8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960元,月人均補差水平已達到66元。三是進一步規範低保工作。為實施新的保障標準,我區打破過去平均調補的老辦法,將保障對象按照家庭困難程度不同分成10個類別,並設立相應的保障標準,實行分類保障,把重病、重殘、年老體弱、缺少勞動力的特別困難對象納入重點保障範疇,有效避免了“關係保”、“人情保”、“漏保”、“錯保”等現象的發生。四是進一步健全物價上漲補貼機制。20xx年已對城鄉低保對象和五保供養對象發放物價補貼417萬元。

3、軟硬兼施,不斷提升五保集中供養率。一是加強內部管理。我區制定出台了《農村敬老院管理服務規程》,20xx年區財政安排六個鄉鎮敬老院經費43.5萬元,確保了敬老院的正常運轉。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進一步擴大集中供養人數,我區投入資金150萬元,新建長塘敬老院,陸續投入資金70餘萬元,改擴建曲瀨、興橋、禾埠、白塘等敬老院,為院民提供了安全、舒適、方便的養老居所。目前全區共有五保供養對象1402人,其中集中供養1128人,分散供養274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0%。

4、以人為本,不斷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從20xx年我區開始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以來,醫療救助工作逐步完善。一是救助對象再次擴大。目前不僅將有功於國家又未參加職工醫保的參戰人員、轉業幹部、老退伍軍人及重點 優撫對象納入救助範圍,而且還將因病致貧的低保邊緣家庭納入救助範圍,使醫療救助工作做到無縫銜接,梯次遞進,從而達到醫療救助全覆蓋。20xx年救助城鄉困難羣眾29845人,發放救助資金710萬元,農村醫療救助資助困難羣體參加新農合9.4萬元。二是救助標準再次提高。在城鎮居民醫保與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的基礎上,我區再次提高救助比例,目前最高救助比例為60%,最高救助限額為3萬元,城鄉困難羣眾住院治療自己一般只需承擔20%左右的費用,而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實行的是住院百分百保障。三是救助方式進一步完善。我區城鄉醫療救助沒有病種限制,取消了起付線,重點解決城鄉低保常補對象和五保對象等特殊困難羣眾無錢看病的問題。20xx年,借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即時結賬的經驗,我區在北門醫院進行試點,對在定點醫院住院的低保、五保對象全部實施出院即辦理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同步結算,極大地縮短了救助時限。

5、完善措施,臨時救助能力經受考驗。一是加強應急應對,開展災後重建。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我區建立了四級響應機制,各鄉鎮、街道均設立了1名災情信息員,開展應急應對處理。20xx年,在遭受低温冰凍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下,全區上下及時採取措施共渡難關,恢復重建倒塌民房69户,分期分批下撥災後重建資金89萬元,發放救災款384萬元。二是提高臨時性事件的救助能力。區政府制定出台了《_____區城鄉困難羣眾臨時救助暫行辦法的通知》,規範和統一了臨時救助操作程序及救助標準,填補了多年來臨時救助政出無門的空白。三是實施困難羣眾住房救助。我區通過“兩審兩公示”程序,對租住在公房的低保對象通過適當減少房屋租金、發放住房補貼等形式,幫助其解決住房困難。為有效改善農村困難羣眾住房條件,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20xx年區政府下發了《_____區農村困難羣眾住房保障實施方案》,並撥付資金35萬元幫助64户農村困難羣眾建房或維修房屋。四是在做好上述救助工作的同時,我區還從困難羣眾的實際需要出發,開展教育、司法、就業等專項救助工作,針對部分特困羣體制定了救助措施,豐富了救助內容,完善了社會救助體系。比如對失業低保對象,均可按規定領取《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培訓、就業、信貸、經商減税等各項優惠政策。

二、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區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穩步發展,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但城鄉困難羣眾多方面的需求與現行的社會救助體系不相適應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

1、城鄉救助水平不均。城市救助保障水平總體比農村要高得多,一是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方面,城市低保比農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標準高出1.75倍。二是保障範圍方面,城市比農村要廣,城市低保對象佔全區城市人口的9%,而農村低保及五保對象只佔全區農業人口的6%。三是資金投入方面,20xx年財政投入城市低保資金3158萬元,而農村低保資金才311萬元。四是困難羣體分佈方面,城鎮相對集中,農村相對分散。

2、社會救助體系不夠完善。一是臨時救助力度不夠。城鄉困難羣眾一旦遭遇突發性災害、不可預測的事故、難以預料的重大疾病,而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維持時,對臨時性救助的依賴性較大。從20xx年我區出台相關政策以來,區財政投入7萬元資金用於臨時救助,而目前只發放了0.18萬元,救助比例不到3%,救助力度太小。二是救助覆蓋面偏小。城市低保覆蓋率不到9%,農村低保及五保供養覆蓋率不到6%,而且我區現在還有部分相對貧困人口未納入保障範圍。三是救助水平偏低。雖然我區社會救助總體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隨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價持續上漲等,當前我區社會救助總體水平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與發達地區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

3、救助管理不規範。一是由於救助工作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部門之間缺少溝通,因此在設立貧困標準時不統一,救助的隨意性較大,偶爾會出現“人情救助”、“平均救助”的現象,而不是特困特保、重災重助。二是由於救助主體不同,實施救助時在救助對象、救助內容、救助標準等方面出現了部門與部門之間,救助對象之間,救助標準之間銜接不夠的問題,不可避免地造成漏救和重複救助,導致救助工作有失公正、公平。三是救助不及時。比如現行的城鄉醫療救助,一般是醫後救助多,醫前和醫中救助較少,治療與救助未能同步實施,而且我區20xx年開始實施的與基本醫療同步結算方式,還未在全區全面鋪開。

4、救助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區社會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財政負擔,雖然投入的資金一年比一年多,但作為農村人口相對較集中的老工業城區,區級可用財力捉襟見肘,與社會救助對象增長的速度相比,政府對救助資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只能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級補助資金,不可能做到按需救助。經測算,20xx年按上級要求,區級財政需配套社會救助方面的資金達700萬元,佔全區民生工程市級要求區級配套資金的22%,這對財力相對緊張的_____區財政來説十分吃力。

5、救助工作力量薄弱。一是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區平均每個社區轄區內有200餘户低保户,且隨着國企改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增多,尤其是下崗失業人員、拆遷户不斷湧現,給低保工作的動態管理增添了難度,工作量較大,而基層低保工作人員少且不“專”,政策和責任意識不強,經費投入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現政策貫徹不及時、工作不深入、“漏保”、“錯保”等現象。二是社會救助主體單一。我區目前實施社會救助的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民間慈善組織、社會力量相對薄弱,社會互幫互助的氣候還未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及建議

社會救助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減壓閥”,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環節,政治性、政策性和羣眾性都很強。我們應結合當前實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以創新救助體制和機制為動力,以加強政府公共服務和執政能力建設為手段,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更多地關注民生。

1、堅持正確的輿論宣傳導向。充分運用各種形式,藉助各種媒體和基層社區的力量,加大對社會救助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引導羣眾正確理解社會救助的涵義,社會救助不是社會福利,它是政府對社會困難羣體實施的一種特定的補差式救助制度。對有勞動能力的人,要引導其樹立“自食其力”的觀念,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動員並支持其創業就業,提高全民就業率,為社會減輕壓力。對已享受社會救助的人員,要對其加強教育培訓,引導其就業脱保,不能形成對社會救助的一種長期性依賴,而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

2、加強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對接。由於我區屬於中心城區,城鄉之間地理差距不大,城鄉人民生活消費水平差距不是很明顯。當前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鄉户籍制度一體化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在救助對象、救助內容、救助標準、救助範圍、救助資金的投入等方面應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完成城鄉社會救助的合理對接,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制度保障真正起到協調城鄉共同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3、創新社會救助制度管理。一是對原有的社會救助制度和辦法進行補充完善,對部分條款進一步細化,將有爭議的條款明瞭化,真正做到便於操作,利於執行,並相應提高救助標準和救助範圍,使更多羣眾受益。二是嚴格按照《_____區城鄉困難羣眾臨時救助暫行辦法的通知》精神,加快臨時救助步伐,擴大救助面。三是20xx年我區將出台《_____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用制度規範救助工作,避免救助工作的隨意性。四是健全動態管理機制。建立對貧困救助對象的跟蹤回訪機制,及時掌握其收入動態變化。五是20xx年我區作為全市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同步結算的試點縣(區)之一,相關部門應儘快制定出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探索建立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和定點醫療機構相互銜接的信息共享平台,進一步健全醫療救助工作機制。

4、完善救助資金籌措機制。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捐贈為輔,福利彩票公益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籌資機制。一是加大向上爭資力度,盡力確保本級財政配套資金的投入,拓寬籌資主渠道。二是進一步做好社會捐贈、互幫互助,集聚社會救助資金,大力營造關心、幫助困難羣體的社會風尚。三是大力增收節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社會救助資金的支出比例。

5、加強各部門執政能力建設。一是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明確各部門單位職責,按基本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幾方面的工作要求,努力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社會救助工作重在基層,落實在基層,要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村(居)委會社會救助的基層力量,形成上下聯動、相互協調的整體效應。

6、建立科學的監督管理機制。一是建立人大、政協,以及紀檢、監察、財政、審計和相關救助部門組成的監督機構,對救助工作以及資金運行情況進行監督,確保救助資金安全運行及社會救助工作健康發展。二是結合村(居)務公開、政務公開,建立新聞媒體和社會各屆羣眾的社會監督機制,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參與監督權。三是加強和發揮救助單位內部紀檢監察職能,做到科學施救、規範施救。

【第15篇】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調研分析調研報告

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村人才。加強農村人才開發,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__市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突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開發、使用三個環節,積極推進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一、現狀與問題

經過認真調研與分析,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啟動後,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農村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全市有農村鄉鎮領導幹部66名,村幹部229名,組幹部265名,農村中國小教師974人,衞生技術人員106人,農業科技服務人員156人,文化專幹26人,農村政法工作人員46人。從整體上看,全市農村人才隊伍總量不足,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短缺,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才結構不合理,存在農村人才“三多三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低學歷人才多,高學歷人才少;無職稱人才多,中級以上職稱人才少;文教衞生人才多,農村科技實用人才少。同時,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鄉鎮單位和教育衞生部門,企業和農村一線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員還十分缺乏。

二是急需人才、複合型人才嚴重缺乏。目前,__市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678人,佔勞動力總數的12%。其中,種植業2386人,畜牧養殖業946人,農機經營115人,農產品加工與經營214人,農產品營銷156人,建築行業683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36人。從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現狀來看,農村種植、養殖專業的人才比較多,但農產品加工營銷、建築、企業經營等專業的人才比較少,人才隊伍專業分佈不夠合理,出現了傳統人才過多急需人才缺乏的失衡局面。

三是人才激勵政策還不健全。缺少對重點產業、重點專業和學科技術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各級雖已出台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職稱評審辦法、文化專幹配備管理辦法,但職稱評定中以學歷和工作年限等為硬化條件,工作業績方面缺乏優先選拔評定的優惠配套政策。目前,全市農業科技服務人才評定高級職稱的僅4人,評定高級民間美術師職稱的人員僅2人,文化專幹評定職稱工作才剛剛啟動。同時,受人事編制、職稱限額等因素的限制,在人才開發、引進、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農村各類人才的開發、管理力度還不夠。

四是農村人才經費投入不足。目前,__市教育、衞生人員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全市有16229名中國小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20__年温室建設、河水滴灌,農機局購置等支農資金達到了800多萬元,但用於人才培訓、開發的專項資金還嚴重不足。儘管__市在人才招聘、專家培訓中投入了一些資金,但與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各類農村人才隊伍的教育培訓不能規模性、系統性地開展,導致知識老化,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思路與對策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__市今後將緊緊圍繞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人才工作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創業能力,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完善機制抓培養。進一步分類充實全市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建立專門人才檔案;加大對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以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選拔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到省內外高等院校、院所進行專業培訓;全面落實《__市20__-20__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辦好各種形式的鄉村幹部培訓班和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班,全面提高各種實用人才的整體素質。

二是統籌協調抓開發。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抓好對黨政人才的開發使用,圍繞文化旅遊大市建設,抓好文化旅遊人才隊伍的開發,圍繞農業增收、農業產業發展,抓好農村科技實用人才的開發,圍繞社會和諧發展,抓好教育衞生人才隊伍的開發,圍繞民生改善和平安建設,抓好政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__市人才引進目錄》,實施積極的人才引進、開發政策,從省內外高校、機關、企業引進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開發一批“技術型”、“技能型”、“企管型”、“鄉土型”人才,選拔一批優秀人才擔任協會負責人或村組幹部,努力提高農村高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

三是落實政策抓服務。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技術人員在職稱限額、職稱晉升上給予適當傾斜;建立市級領導幹部和市直部門聯繫鄉土專家人才制度,設立市鄉級農業專家顧問團,強化對各類人才的服務。評選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進行表彰獎勵,並在__電視台、廣播電台、《__文化旅遊報》及省、市級新聞媒體上進行廣泛宣傳,激勵他們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是健全機制抓投入。按照“政府搭台、基層唱戲、農民受益”的原則,拓寬渠道,創新思路,採取“財政撥一點、部門出一點、鄉鎮擠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進行籌集資金,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工作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j4dl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