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課題微調研報告多篇

課題微調研報告多篇

課題微調研報告多篇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1

我校是一所剛建立兩年的新校,教學硬件設施配備完善,教師年齡結構優化,學歷素質優秀。學校周邊均為成熟小區或新建的高檔住宅小區,隨着教育均衡化的發展及廣大羣眾對“好上學,上好學”要求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校雖建校不長,但擁有一大批業務素質高,教學經驗豐富,教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曾經承擔過省、市各級課程的研究。建校以來,我校即着眼於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選擇了以高效備課為切入點。現在我校全體教師均能本着提高教學實效開展教學活動,有一批教師在有效備課,有效提問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廣大教師的認可,並在校際區及學校之間進行交流。我校從20xx年起就開展三輪備課的有關研究,第一輪是課前集體備課,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要預設課堂教學情況,選取典型引入情境,例題內容。第二輪是個人備課,教師個人根據自身上課風格、班級學生特點,再結合集體備課內容,反覆琢磨本週內每一節課的內容及具體呈現方式。每三輪是上課、課後同伴評課,教師反思後再實踐,再反思,並隨時記錄成文字材料,以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三輪有效教學模式。通過本課的研究,我們期待我校教師會在備課、上課等多個環節提高有效性,並總結出有效的備課模式,使廣大教師受益,儘快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在傳統的教師教育中,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影響,習慣於把所謂的先進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灌輸給教師,以為教師一旦熟記了這些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師的素質就會大大提高。實踐證明,教師教育只重視外在影響,忽視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素質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師的基本工作,它的內涵極為豐富,包括鑽研教材、蒐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書寫教案等。教師的每一次教學設計都是知識的積累和專業務水平再提高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於教學設計的質量。假如沒有進行認真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也就成了教師的隨意行動,其效果與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證。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教學設計這一環。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響授課的質量。就同一教師來説,進行觀摩教學時,教學效果一般都比平時好,原因並非觀摩教學時,教學能力提高了,而在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比平時充分得多,進行了認真的籌劃和精心的設計。可以説,任何一堂成功的課,無不凝結着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心血。

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把可能的教學能力轉化為現實的教學能力的過程。作為教師,都具備一定的專業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但這只是教師教好課的可能條件。只具備這些可能條件甚至較好的條件,如果不去備課,就不能形成某一內容的實際教學能力,也就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能使可能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設計過程是一種艱苦的複雜的腦力勞動過程。知識的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為一種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是沒有止境的,一種最佳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選擇,往往是難以完全使人滿意的。因此,我們既要認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教學設計的艱苦性。

基於上述原因,我校選擇了“有效教學各學科教學設計研究”這一子課題。

本課題旨在通過各學科三輪教學設計的研究,深化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合作交流的思想,掌握三輪教學設計的技能和方法;通過集體、個人的教學設計及課前、課後的反思記錄,促進教師課前教學設計最優化和課後教學行為提煉形成教學新行為,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通過課題研究,總結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實踐策略,使三輪教學設計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行階梯;通過課題研究,使三輪教學設計成為學校教學常規的最優化管理途徑。通過課題研究,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羣體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本課題的研究將分為教學前集體教學設計、教學前個人教學設計、教學後個人反思三個版塊。

(1)教學前集體教學設計:

集體智慧、過去經驗、各種水平學生學情分析、教學設計, 課堂中應重視的內容、課後作業等。

(2)教學前個人教學設計:

個人教學特點、班級學生特點、增刪集體備課中內容、寫教案等。

(3)教學後個人教學反思:

上課過程中新的生成、面對課堂上突發的問題如何應對、上課效果如何、學生反饋情況、以後要注意的問題等。

教學體會、自我診斷、同伴互對有關概念的界定,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後,對自己已經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將“有效教學設計”與“有效上課”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業務走向成熟。

本研究擬採用兩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輔之以觀察法、調查法等實驗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實驗前,對實驗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的調查摸底,指定培訓方案,然後付諸實施。在實施過程中,保持觀察與分析,根據實施情況不斷修正方案,每學期進行測評,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

2、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驗教師進行追蹤調查,分析其實驗前後的變化。

3、文獻法。應用文獻研究法蒐集相關的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的資料,並對其篩選、整理和歸納,揭示其優點及弊端,為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反思途徑、方法。

4、調查研究法。應用調查研究法,瞭解當前農村國中課堂教學的現狀及改革的基本發展方向,瞭解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髮展情況。

5、經驗總結法。應用經驗總結法,提煉申請人十餘年的課堂教學經驗,使之得到遷移和創造性的利用。

6、實驗研究法。應用實驗研究法檢驗各種課堂教學的實驗教學效果。

本課題的研究努力採用以下路徑:

1、加強理論學習。其目的是讓教師們不但瞭解教學設計的理論,而且從內心接受三輪教學設計理論,從而變成教師的需求。

2、加強課題管理和經營,課題組將收集教師撰寫的示範案例、經驗總結和教學心得,有計劃跟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代表性教師進行座談,並做好座談記錄。

3、每學期編輯一本學校教師精品備課集。

4、建立青年教師成長記錄袋。

5、以課改日記為課題實施的突破口

課改日記沒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師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及感興趣的內容予以記錄,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寫風格和特色。比較常見的課改日記形式有:點評式、提綱式、專項式、隨筆式等。課改日記的內容可以包括:教學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學中的靈感閃光點、教學中學生的感受、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

6、為教師創設進行教學設計交流的平台

課題組將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地組織教師進行關於三輪教學設計的交流對話。和同事進行交流對話,不僅可以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而且來自交談對象的反饋往往也會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發自己更多的創意和思路。

本課題實施步驟安排如下:

(一)準備階段:20xx年9月

1、確定課題研究方向、主題,收集、整理相關理論資料。

2、撰寫開題報告(王立柱),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郭正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章蓓蓓)。

3、組建課題組,確定主要組成人員。由江濤校長總體負責課題的運行和管理;章蓓蓓主任總體負責研究實施計劃和相關研究報告的指導工作及實施工作;郭正根主任總體負責子課題研究的運作和管理,吳靜、曾向榮、汪本芹、李長紅、李兵撰寫相關報告;其他主要成員負責子課題計劃、總結的撰寫與分頭實施。

4、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課題論證。

5、建立子課題組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

1、20xx年10月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確立子課題,制定各子課題具體實施計劃。印發課題方案和子課題實施計劃,組織教師學習。建立青年教師成長記錄袋。

2、11月上旬,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教學調研,分析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提出改進建議。同期舉辦校“教育論壇”,主題圍繞青年教師三輪教學設計的研究展開,初步擬訂的主題有“集體備課的重點所在”,“如何提高個人備課效果”,“如何記錄課堂中的教師的靈感和新的生成”,“教師如何從作業及試卷中得到反饋信息”,“備課時如何備學生”,“教師如何駕馭課堂紀律”等。

3、11月中旬舉行教學設計交流活動。各教研組,就各子課題進行座談會,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發表意見。

4、20xx年12月,進行期中任課教師會議。在分析學生成績基礎上,分析教師如何通過備課的途徑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成績,會後要求教師結合自己備課情況,寫一篇期中教學總結。

5、20xx年1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師撰寫的各種課例及學生評價,提出下階段研究開展過程中需注意問題。

6、20xx年1月中旬,邀請專家指導。

7、20xx年1月下旬,調查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情況。

8、20xx年2月上旬,各子課題組進行階段性總結及分析。

9、20xx年3月上旬,開展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名師課堂,開展講座等。舉行“專業研討”座談會,通過自修學習專業理論書籍,提高專業水平,教研組為單位展開。

10、20xx年3月中旬,舉行“理論學習周”,使教師樹立學者型教師的理念。通過學習使教師進一步明確自身教學實踐的合理性。開展“課堂教學經驗交流會”。

12、再次具體調查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情況。

13、20xx年3月下旬開始,收集教師各種研訓記錄,備課心得,論文。各類獲獎情況等,整理教師成長記錄袋。

(三)20xx.4—5月,總結各子課題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總結或報告的撰寫。(各子課題副組長)

(四)邀請專家來校指導,申請結題。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我校學生主要來源於縣城學校及其周邊農村的學校,城區學生與鄉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多方面都有明顯區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每一位學生樂學、善學、會學,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體驗學習的成功與歡樂。防止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難消化”,厭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我們想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兼顧學生個體差異,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分別到達其思維最近發展區,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探索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幫助教師掌握專業發展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研究本課題旨在引導教師注重學生差異、合理利用差異,探尋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創造出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將此實踐經驗推廣到學校

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和學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1、研究的準備階段。

時間安排:20xx、4—20xx、8

2、研究的實施階段。

時間安排:20xx、9—20xx、6

3、成果形成階段。

時間安排:20xx、7—20xx

四、課題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的過程。並通過多個代表性個案的不斷探討、總結,形成一定的理論。(3)研究總結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積極對自己的研究活動過程加以回顧、反省、總結。

五、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3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農村國中教學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客觀上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到了城區學校,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因此農村物理教學面臨學生怕學、老師難教的現狀,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物理,

學懂物理,樂於學習物理。快樂物理課題研究勢在必行。

二、研究目標

1、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和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勇於質疑、提問,從而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2、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監督下逐漸的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牢固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大教育觀。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也落後於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前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嚴重影響素質教育的推進,當然也難指望學生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也無法使他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針對社會經濟以及各方面突飛猛進的發展,那麼我們對教育的方式和對學生的培養也應該轉變觀念,把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改為傳授學習方法和知識並重,既重視知識培養又重視技能的培養,更不能忽略情感的培養。

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的一種開放系統,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於外在的誘引和強制,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其學習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那麼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他就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享受,他就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從現代學習方式的方面來講,通過快樂物理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四、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過程

(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髮現快樂。

不少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只要自己喜歡的學科,我就一定能把它學好。但是也有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確很喜歡物理,可物理成績老是上不去,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有部分學生雖然不太喜歡物理,但是學習起來還比較順利。我相信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碰到過。經過調查持有第一種説法的學生,他們喜歡物理並且能學習好物理的主要原因有:1、教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教學水平高;2、學生的學習方法科學,學習習慣良好;3、受到家庭中他所信賴的某個成員的職業行為與物理有關、相關或相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較大;4、受到某位科學家的影響;5、物理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它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應用實際聯繫的緊密性,在他們的心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持有第二種看法的同學,他們喜歡物理主要原因是物理本身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強烈吸地引着他們。他們學習物理有困難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正確的方法;2、教師的教學存在某些缺陷;3、過高的要求與學生自己實際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較大。

持有第三種説法的學生,其實他們的各學科的成績均不錯,只是他們的興趣不在物理這門學科上而已。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教師必須從不同的方面採取不同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講課不能只照本宣科,應當反覆講學習物理的意義,平時突出講解相關知識在實踐中的用途,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培養學習物理的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興趣和愛好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會有意或無意地記住大量的東西。同時還要指出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有個思想準備,有準備就能提高對重點的注意力,有準備就能克服困難,攻克難關。

其次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易到難,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培養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學生要有足夠的毅力和恆心。

再次,教師要從生活生產中幫助學生髮現物理的美,要幫助學生髮現學好物理的巨大益處。讓學生體會學習物理是有用的,從內心上要求自己必須學好物理。

例如,我們要求學生回家後查看自己家裏的家用電器,先看電器的説明書,自己能看懂多少,再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繫起來。這個作業要求不高,學生也有興趣,在看似簡單的問題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結合的非常緊密。我們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請你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舉出一樣,並説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識,如果你認為有什麼不足,在利用你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加以改進。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要求高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學生都能舉出一樣,並有少部分學生提出了很好的改進意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但複習了物理知識,而且主動地去提出問題。

(二)、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投其所好,得到快樂。

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不僅不能提出問題,就是教師請他們説説自己還有哪些問題不清楚,他們也是含糊不清,這樣連教師輔導也難以下手。因此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中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喜歡無邊無際地想,教師要鼓勵他們海闊天空地想,更要積極鼓勵他們要合乎邏輯的思考問題,從而使他們的想像逐步步入科學思維的軌道,以避免胡思亂想。

如何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呢?

1、營造輕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2、創設有利於提問的最佳情境--讓學生樂問(引導提問的一般模式)

提問的最佳情境主要有2種,一是新奇,二是懷疑。

(1)在新奇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設計一些新穎的,充滿懸念的或與生活經驗衝突的情景,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根索源的慾望,此時學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思維一下子就展開,老師稍加點撥,同學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知識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懷疑方面,疑則思,思則問,在教學中,對於物理學科的特點,在研究某個課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然後讓其他學生提出他們的懷疑。

3、教給學生提問的常見方法--讓學生善問

授人於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着手提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一般思維方法:

(1)模仿提問法(2)閲讀提問法(3)比較提問法(4)反問提問法

(5)推廣提問法

(三)、師生共同探討、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學習競爭性,感受快樂。

國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逐步形成。物理學中有一些概念、規律很抽象,光靠教師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師可收集或自制相關教具、學具,在授課時演示或讓學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規律直觀形象地演示出來。如在學習分子運動、磁感線、電流、電壓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時,必須藉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幫助學生理解,可憑藉科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課件,模擬這些物理學過程,或上網蒐集相關資料並下載,播放給學生觀看,師生共同討論,既便於學生理解,也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物理樂趣。

目前,我們總體的物理教學質量雖然在不斷提高,物質條件也有了飛躍發展,但是我們現在農村教育的物質條件在提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不見長,造成了優質生源不斷進入市區中學,大部分農村中學只留下了三流的生源,也使大部分教師感到課越來越難上,學生的思想工作越來越做,城區學生競爭激烈,農村中學學生競爭意識落後,城鄉差別拉大了。因此在農村中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尤為重要。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物質條件豐裕,不少學生在生活中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感覺生活非常輕鬆,毫無負擔和壓力,因此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很弱。在學習上不求進取的思想比較嚴重,因此培養他們的競爭心理非常重要。我們認為:第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為誰而學,要明確學習是誰的責任,誰應當對學習承擔責任?要確立每個人各階段的學習目標,每天要有任務,每週要有計劃,每月要有計劃,每學期要有自己的目標。第二,在班級中、在年級中,確定自己的競爭對手。例如班級與班級之間簽訂競爭協議,班級中各人確定自己的趕超對象,可以確定自己期中目標和期末目標,並且張榜公佈,在班會中公佈,以起到監督作用。通過這樣的形式很多學生的競爭意識明顯增強了,學習也有了明確的目標,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獻研究

課題組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書籍和有關文獻資料,尋求更直接的理論支撐並完善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借鑑有關理論進行模式建構的初步的理論研究並進行模式假設和雛形模式建構,用理論指導實踐,收集整理與課題研究相近或相關的理論和經驗,確保課題研究的正確方向和正確指導。

(二)調查研究

問卷調查在實驗班中抽取部分班級進行問卷,調查他們對課堂學習情況以及如何處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所採取的態度情況進行調查,測試後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看法,並從學生角度找出什麼樣的物理課堂才是快樂的課堂。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1、學生素質得到提高

(1)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慾望,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2)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初步體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

本課題的研究,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枯燥的知識變為主動快樂的探究知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增強。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國中物理課題中期研究報告各類報告

因為學生能主動的融入物理課堂中,學習氣氛很濃,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生在積極、和諧的課堂環境中,主動提問,樂於探究,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在我校生源比較差的情況下,物理平均成績仍穩中有升。

2、教師素質得到提高

(1)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教學行為有了改善

課題組成員確立了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在教學中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實行平等教學和民主教學,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課題組成員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有了提高,有力推動了我校的課改工作。

(2)教師的教學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課題組成員在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課題組成員在優秀課評比及素質大賽等方面取得顯着的成績,通過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的教科研意識有了增強,研究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研究期間,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論文多篇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問題與反思

存在的問題:1、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相對比較差,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所得的效果並不明顯,尤其對雙差生;2、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改觀,但是如果我們監督不嚴的話,部分學生很容易又回到以前的狀態;3、我們還不能爭取到所有家長的配合,學生在節假日的情況還不能得到保證,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4

一、課題簡介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國中階段的孩子還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誘導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中一半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因此伴隨出現的是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面臨不良的生存環境,與本地孩子相比,外來務工子女存在更強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上也出現更多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他們是邊緣羣體和弱勢羣體。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外來務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的義務。經過規範、系統的學校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將來的成才奠定基礎。

(1)實現均衡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應該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獨立性強等優點。能教育與影響本地學生的成長,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改掉不良習慣,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

(2)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研究與教育,可以進一步融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間的關係,促進他們融入本地區經濟、文化等領域,加深與本地居民的相互瞭解。消除無形中存在的歧視、自卑、對立等情緒。建立和諧學校、和諧社區乃至和諧社會。

(3)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全國五湖四海,他們家鄉有着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有組織、有目的、系統化地研究。能發掘這種多元文化。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改進教育方法的需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羣體”,學生來源比較複雜,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能力,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5)創新學校管理的需要。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師生的教育與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調整等諸多問題。學校管理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勢。才能促進學校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課題組認為本課題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改變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根據調研,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隨地吐痰、扔垃圾;同學之間打架、鬥毆;學習上缺乏信心、自暴自棄、厭學甚至逃學。課題組通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產生的根源,探討外來民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為習慣和不良心理的預防和矯正策略,有效地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發展他們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改變教師的觀念,尋找合適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師還是老觀念、老的教育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適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和平等的成長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全校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

3、改進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法。眾所周知: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師,在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個性特長等方面的培養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做好榜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罵,讓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環境裏成長和學習。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來務工子女:就是指從經濟落後的地方流入到經濟較發達的鄉鎮的勞動力,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外來人員,被人們約定俗稱為“外來務工人員”,而他們的子女就被稱為“外來務工子女”。

行為習慣:心理學認為,行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繫,只要在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覆強化的產物。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習慣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簡言之,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為、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基於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針對性問題,課題組提出改進農村國中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從而改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課題組擬定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目標:(1)通過調查和研究,深入瞭解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現狀。

(2)通過研究和實施,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推動全體學生素質的提升。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的研究內容

內容:(1)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與行為習慣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包括:學生籍貫、民族分佈、學習基礎、學習目標、行為習慣、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家庭情況、家庭經濟等情況。

(2)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成為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發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應用目標激勵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導、激勵他們化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動參與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培養生活習慣,讓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我們要通過建立家長學校,理論的學習,探索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的方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研究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符合科學規律的學習習慣,探究怎樣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挖掘、整理家鄉的人文資源,既豐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又發展他們的交往、創新等能力;如何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主學習,主動地閲讀經典書籍,讓他們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怎樣在課堂學習中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鑑別能力,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二、研究進展

本課題的研究自20xx年6月開始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前期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課題設計申報階段

時間為20xx年6月——20xx年10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領導機構,落實研究計劃,確立課題方案,完成開題論證工作。具體工作為: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

全面實施研究方案,重點在兩個層面展開:一是班主任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在校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課老師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從而為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課題中期報告階段

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11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煉研究初步成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評估驗收,並進一步調整研究方向、改進研究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為了確保研究的順利有序有效進行,課題組嚴格按照課題研究方案採取了一些紮實有力的舉措,主要有: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功能,課題組利用校本培訓和繼續教育,邀請蘇州市家長學校的心理學專家到我校進行講座。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活動,“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在教學上,課題組通過“教研活動”、“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領教師在課堂上對外地民工子女進行因材施教,並且適時地滲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下面着重介紹課題組調查分析和實踐策略這兩方面的具體進展。

(一)收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課題組的成員們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網絡、書本收集了國內外在“外來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相關資料。我們在資料的收集中發現:關於農村國中的外來民工子女的資料少有介紹,這也是此課題獨特性的具體體現,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我們學習了《心理學導論》、《走進新課程》、《人本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在瞭解了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的歷史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寫了文獻綜述。

(二)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

自20xx年初確定課題方向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長都做了許多調查和訪談。我們通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訪談,瞭解他們的籍貫、年齡、家庭成員、父母的職業和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問題;對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印象(學習、行為習慣)、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子女的區別、是否關注外來務工子女、是否接觸外來務工子女的家長、印象如何等等;對家長進行訪談,瞭解外來務工人員是否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時會不會主動和老師聯繫、孩子如果有不聽話或不守規矩的行為你是怎麼教育的、對老師或學校有什麼意見或建議等等;同時,還對學校領導進行訪談,問題大致是學校現有學生人數、外來務工子女人數、在班級間是如何分佈的、學校招收了較多的務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師和學校管理的負擔、日常教學管理中,針對務工子女有沒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對教師的安排有無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學管理存在哪些困難與問題等等。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我校外來民工子女在行為習慣方面有優勢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為習慣。這為我們如何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找到了着力點和方向。

(三)子課題的研究

在主課題申報以後,各教研組成立了子課題組,各組長分別撰寫了子課題的方案,並且進行了申報。申報的結果是:包志凌的課題《農民工子女英語閲讀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是太倉市的重點課題,她以她們班級中的外來民工子女作為研究對象,採取各種策略,培養他們的英語閲讀習慣。曹磊的課題《提高外來務工子女自主學習能力》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在歷史的教學中,針對外來民工子女在性格、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探索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個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新型人才。施巧燕的課題《體育課中對農民工子女行為習慣指導的研究》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研究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指導,提高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上三個課題都是從不同學科來探索培養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充實了主課題的內容,也為我們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陸濤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如何提高外來民工子女音樂素養問題的研究》和朱巍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外來民工子女信息素養研究》在今年已經順利結題。以上兩個課題主要從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進行研究的,是我們主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

(四)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

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係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係,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隨着外來民工子女的不斷增多,為了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尋找發現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學生在學業、道德、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個學生掉隊。同時也為了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藝術水平,使每位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水平不斷共同提高,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學校制訂了《瀏家港中學“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五)學校舉辦主題班會“道德講堂”活動

在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孝心、關心和愛心三方面做得並不盡人意,特別是同學之間往往為了一件極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衝動。為了讓外來務工子女感受來自學校及社會的愛心和關心,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也為了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學校特舉辦了“道德講堂”主題班會活動。並且規定每學期都必須舉辦一次。

三、階段性成果

自研究實施以來,本課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調查分析結果

(二)“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為了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運行,我校決定成立學校、年級組二級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明確職責,經常、及時、細緻地開展轉幫工作。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導師聘任制度、受導學生檔案制度、定期談心與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聯絡制度、定期例會制度、導師培訓制度、導師考核和獎勵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範。

我校的受導學生一般是家境貧寒、行為有偏差、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單親家庭等特殊學生羣體,特別是外來民工子女優先予以考慮。我們學校的導師一般是學生的任課老師。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課老師先到班主任那裏瞭解班級裏學生的大致情況,然後確定與任課班級結對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麼任課老師就成了結對學生的“德育導師”。

1、導師聘任制度:

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以年級組為單位,採取個人自願和年級組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先行推薦,後由學校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最終確定名單。

2、德育導師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內容包括:學生家庭及社會關係詳細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行為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的一般狀況;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對學生每月的表現及每次考試(作業)成績逐一登記,分析對照。

(2)談心輔導與彙報制度。每2周至少與結對學生談心(面談、書信、週記、電子信箱等)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學生每週一次嚮導師彙報生活學習情況。

(3)建立家長聯絡制度。每月至少一次電話訪問,每學期至少一次家訪,導師必須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瞭解,對家庭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結構(單親、重組更要作為重點)。

(4)小組活動制度。小組活動分小組內活動和小組間活動兩種。

小組內活動:德育導師定期與本小組學生集體交流,導師需營造寬鬆的談話氛圍,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或遇到的困難等講出來,導師與其他成員均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

小組間活動:德育導師之間進行交流,將同類型的小組成員(如同屬學習、道德、行為、心理等某一方面尋求指導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會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例會,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決定事項,總結工作。校級一般每學期召開二次,年級組一般每月召開一次,班級一般每二週召開一次。

4、導師培訓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要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導師考核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根據下列四種情況,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核:

(1)每位導師的工作手冊記錄情況。

(2)受導學生和家長對導師工作的評價。

(3)受導學生的實際表現(包括品德和學習情況)。

(4)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評價。

6、導師獎勵制度:

每學期學校將對導師進行考核。具體分值分配:工作手冊(30%)+受導學生與家長評分(20%)+受導學生實際表現(30%)+其他教師評分(20%)。考核的結果作為教師教育方面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1)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導師,在學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教代會討論後確定)。

(2)設立“優秀德育導師獎”。

7、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薰陶。“身教重於言教”,導師只有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為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導師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通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靈,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可以根據導師自己的特點與學生的特點運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導師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技巧運用到導師制工作中,運用行為科學的可操作性的技術來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一些導師則通過週記、書信等方式和學生進行“筆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健全人格;一些導師則利用電話、“心靈寄語”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為學生分擔煩惱和憂愁。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通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三)“道德講堂”活動方案

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普及道德規範、宣傳道德楷模、引領道德風尚,“道德講堂”建設活動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報道學校各類先進的優秀事蹟,創造濃厚的道德氛圍。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增強“道德講堂”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我校決定開展“道德講堂”建設活動,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1、“學校道德講堂”工作原則

1)實踐性與實效性原則。以師生親身實踐、參與活動、體驗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宣講活動及開設班會主題活動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渠道開展工作;活動要具有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整合與互補原則。將“學校道德講堂”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相互補充,與家庭、社會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學校長期開展實踐教育、體驗教育活動的工作經驗,綜合利用各類已有陣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開。

3)全體性與主體性原則。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活動,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促進師生健康教育整體氛圍的形成。

2、“學校道德講堂”工作目標

1)倡導“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奉獻社會,提升師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實現“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以及“學校道德講堂”建設覆蓋的目標。

2)“學校道德講堂”的具體目標為:形成“好人好報”的社會共識,推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把促進轉化作為建設“學校道德講堂”的首要目的,將先進的道德理念內化為羣體意識,在行為上由“他律”轉向“自律”,引導師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質。營造“崇德尚善”的濃厚氛圍。把對學校重點人羣的教育引導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使學生在參與中認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爭做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和先行者,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

3)在實踐及活動層面紮實推進師德建設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學校道德講堂”工作機制。

4)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3、“學校道德講堂”活動目的

圍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1)社會公德建設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以“禮儀”為核心。

2)職業道德建設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以“誠信”為核心。

3)家庭美德建設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長輩、關愛孩子、鄰里團結、勤儉持家等,以“和睦”為核心。

4)個人品德建設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以“友善”為核心。

針對學生,我校着重以“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為主。重點對學生進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以“我學、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為主要形式。通過努力達到“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目標。對教師進行“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提升自己”為主要內容的師德教育,傳承我市教育行業精神。

4、“學校道德講堂”活動安排。

1)以班級為單位,利用班會課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統一安排一次班會課開展活動,七年級以“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為主題,八年級以“友善互助、自強自立為主題,班主任根據本班情況製作一個“道德講堂”的課件。

2)在開展活動之前,各班根據本班情況確定一名“典型學生”,並對他的事蹟進行故事編寫、拍照或製作成ppt課件,確定一批宣講學生,主持和開展此項活動。

5、“學校道德講堂”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開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動資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關歌曲、相關經典誦讀等環節內容的道德講堂教案一份。

2)活動結束後各班需提供:學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教師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教學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發生了改變,教師的教改意識增強,課題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姚雲娟老師撰寫的論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外來民工子女英語學習效率》發表在20xx年的《科學大眾》;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愛滿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對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運用》獲20xx年度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比賽三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奏響自主學習旋律》獲江蘇省第十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二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信息素養,漫漫長路需求索——農村國中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獲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三等獎;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體育教學中對弱勢羣體的心理抗挫教育》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二等獎;陸濤老師撰寫的論文《用愛澆灌他們心中的音樂之花》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耐心走進內心真心換得信心》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張瑾老師撰寫的案例《為你打開一扇窗》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許愛林老師撰寫的案例《老師幫我拍張集體照吧》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王芳老師撰寫的案例《逃學**》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姚雲娟老師撰寫的案例《寬嚴相濟———“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給你一個機會,還我一個奇蹟》獲太倉市班主任案例評比三等獎。

四、問題反思

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總結了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所以我們對本課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1、理論素養不夠豐富。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閲讀了一些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素養,但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覺到理論知識的缺乏。

2、本課題中,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將是今後研究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策略;如何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學校教師的年輕化,經驗不足,缺乏專家的引領,教師研究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4、進一步加強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傳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做到及時整理、歸檔、上傳。

五、後期設想

1、再次開展課題理論學習、典型案例學習與分析、研究,做好學習心得撰寫和交流。

2、圍繞《農村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進一步開展好“德育導師制”工作,督促好教師做好各方面的記錄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養成教育。

3、開展課題的交流研討會,發揮教師羣體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師的個人發展促進學校課題研究的發展。

4、結合課題研究,請專家講座,組織研討交流活動。課題組將分教研組進行分別研討,開展以學校教師與專家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的活動,促進課題組成員與課題研究共同成長。

5、進行課題的開發和評估,認真總結課題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5

一、研究背景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探索、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輕鬆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充分滿足孩子們的發展要求,深受他們的喜愛。但是在孩子們參與區域活動的過程當中,務必會發生種種狀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介入、採用合理的指導方法,以保證探索活動繼續下去。本學期以行動研究法、案例法為研究的主要方法,結合實際,開展了以主題活動背景下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指導以及區角活動的評價形式為專題的研究,把這些作為進一步深化主題背景下的區角活動目標,使區域活動在主題背景下建構和開展,更好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以下是我們課題組在這個學期中開展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一點做法。

二、研究策略

針對幼兒個性化特徵指導的策略。

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對較特殊的幼兒進行跟蹤指導。對興趣單一的幼兒進行個別交談。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在同一活動區裏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

再次,根據小中大班的年齡特徵,適當的安排遊戲內容和教學內容。

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能夠對幼兒進行合理的觀察與指導,使幼兒區域活動教育效果的達到最優。

三、本學期研究重點

1、繼續進一步完善區域活動環境,包括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的選擇投放。

2、在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師介入指導的時機。

3、關注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4、重視活動的交流評價。

四、研究步驟與措施

1.強化理論學習,刷新教育理念。本學期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區域遊戲中教師的觀察與有效指導》,採取個人研讀、組內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繼續進一步領悟其中精神。

2.加強主題前審議活動。本學期我們加強了主題前審議的管理。注重審議過程,做好相應的記錄。主題前審議時,我們主要圍繞主題目標、主要活動安排、環境與資源、區域活動設置、區域活動材料準備等方面對主題進行全面審議,對不夠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不斷優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3、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本學期初我們課題組通過觀摩發現了部分主題的區角內容的材料還存在目標過於單一,缺乏與主題階段目標吻合和缺乏層次性,我們課題組決定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第一步,研討主題性區域設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實施;第三步,觀摩區域活動開展過程;選擇案例分析。希望通過這三步走的實施,把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做得更紮實。為此我們以個主題目標、階段目標、主題內容為藍本,對各區角活動的預設進行了集體備課活動。首先我們在認真學習、把握主題目標和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的基礎上,課題組教師進行自備,其次以彙報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圍繞區角材料的設計、區角活動材料各階段的投放與活動的重難點展開),再次根據研討的結果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區角活動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標並認真組織實施。最後加強教學溝通,課題組教師相互觀摩區角活動的開展,探討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逐漸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4.開展觀摩活動,促進專業成長。如果説,學習理論、剖析案例是教師廣泛吸納各種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構自己的“有關區域活動教育理念”的過程的話,那麼,觀摩研討則是教師形成新的區域教學能力的過程,是在學習借鑑他人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的過程。為此,我們理論聯繫實際圍繞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和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評價進行了觀摩研討活動,在交流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執教者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和新的靈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收穫頗多,對提升自己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變了教師們的傳統思維方式,還用新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體驗到了大膽嘗試、研究的成功感;培養了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同時,我們做好每次研討活動資料的梳理與整理工作,做到有內容,有記錄。

5、以優秀“案例”為載體,開展研討活動。 課題組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每位老師總結自己在實踐中介入指導和交流評價的優秀案例,並展開研討——研活動的價值點;有效的指導方法和策略的運用;怎樣把握介入的時機;師幼互動等。並結合案例談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這活動中該怎麼處理?教師們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時促進了專業成長。

五、研究的成效

對教師而言:

1.強化了教師的角色意識。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係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係轉變成合作夥伴關係,在教育過程中開始學會觀察兒童、瞭解兒童,對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的各種做法和想法,把指導的重點放在了觀察和把握孩子的發展上,並在此基礎上有依據地進行指導。同時,通過師生“對話”,逐漸形成兩者之間的理解、溝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圍,繼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2、學會有目的地組織評價活動。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們開始重視區角活動的交流和評價。她們根據每個區角活動目標的制定能靈活的、有目的地去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常常會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發孩子對多種活動內容的興趣。通常孩子在選擇區域時,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顏色、聲音等,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個地方或固定區域中,興趣單一。所以老師要像做“廣告”一樣,充分利用交流評價來把區域內容“推銷”出去,使幼兒關注未涉及的活動區域,進一步誘發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喜歡的昆蟲”中,老師在交流評價時展示了一名幼兒的噴畫作品,幼兒從畫的效果中對作畫的方式感到新奇,這樣,交流就激發了孩子對未涉及的活動內容的興趣。

(2)介紹多樣的學習方法,激發探索慾望,鼓勵創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而區域活動是通過材料與孩子相互作用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每個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老師組織的交流評價,向孩子展示各種成功的方法,為幼兒的“學會學習”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題活動中,一個孩子用和老師不一樣的方法成功設計了“未來的小區”時,老師關注了這樣的個案,在交流評價中請他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方法,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事實證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發揮,他們的表現肯定讓你意想不到!

(3)通過評價交流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能夠注重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良好個性品質,如:遵守活動常規、與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難耐心堅持、反覆實踐等一些

課題微調研報告篇6

一、調研檢查的基本情況介紹

為提高全市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質量,依據省市有關會議精神以及《xx市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文件》[xx年.1號]精神。市教育科研所從xx年年10月24日—xx年年11月8日對我市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了調研檢查。在調研形式上採取了座談交流、聽彙報、查閲課題相關材料等形式。科研所制定了10個方面的調研檢查提綱,組成了調研檢查小組,隨機選取了各縣區課題研究的學校,總計調檢學校23所。在各縣(市)區教育局及教師進修學校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較好的完成了此次調研檢查任務。通過此次調研活動,極大地促動了各課題承擔學校的科研熱情,對保證和提高課題研究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調研檢查瞭解到的情況

(一)成績方面的表現:

1、各縣區重視這次調檢工作

(1)、文件下達後,有關縣區及時對召開會議研究檢查一事及時向基層學校傳達市裏文件精神,有的縣教育局還下發了文件,如xx縣教育局以《通知》的形式及時轉發了市裏的文件,李俊田副局長親自參與了調檢活動。

(2)、各縣教師進修學校普遍重視此次調檢活動。從參加人員組成上看,多數教師學校校長親自參加了本地的科研調檢,科研室主任全程參與,協助做好有關事宜,使得此次調檢工作順利完成。

(3)、科研調檢工作受到了基層學校的普遍重視。相關材料準備充分,擺放有序。絕大多數學校的校長親自做彙報,並提交了詳細的書面彙報材料。一些學校建立了課題研究的獎勵政策,調動了教師從事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2、大多數被抽檢的學校課題研究過程比較紮實,課題管理有新進展。

研究過程反映出研究的態度、研究的成果,多數學校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有記錄、有材料、有階段性成果,文本檔案定期裝訂成冊。而且,使課題研究內容緊密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教師在課堂中能夠滲透教育科研理念,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xx區實驗國小、十九國小、xx縣新台子中心國小、昌圖實驗國小、市直三中等學校都做得比較好。還有的學校建立起了課題研究電子文檔,從立題到研究過程全部在計算機上體現,資料齊全,一目瞭然,隨時提取。如區十九國小網站、開發區一小網站有課題研究介紹,市直三中、開原五中等學校的課題研究電子檔案也比較好。

3、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絕大多數學校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素質、學生的素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科研積極性也在不斷增長。有的學校課題研究已經達到了能夠申請結題驗收的水平。如xx區實驗國小尤為突出。校長萬麗華非常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定期召開研討會。它們學校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實驗研究”省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顯著,學生的閲讀量、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大大提高,學校編寫出了幾本校本課程教材。昌圖實驗國小的課題成果“自助餐式作業”也很有特點。xx區第十九國小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課題情況在省有關會議上進行了經驗介紹。

(二)存在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1、個別縣區領導重視不夠,認識需要提高。科研機構不健全。

2、個別學校研究工作不夠紮實,有的課題還沒有怎麼開始研究。

3、過程資料積累不夠。實驗類課題檢測手段簡單。電子檔案建設普遍需要加強

4、有的學校承擔的各級課題比較多,科研專職人員又不夠,課題研究質量很難保證。

5、科研培訓需加強。課題研究的教師很少有外出學習的機會。課題組成員定期交流研究不夠。

6、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不多,精品成果缺乏。

7、科研經費嚴重不足。科研課題研究應有的圖書、資料、外出學習、計算機設備等在一些學校科研室基本沒有。

三、做好課題研究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1、進一步加強各級領導對科研工作的重視。通過抓課題,抓課題研究質量,切實把“科研興校”理念落到實處。校長要帶頭搞科研,努力使自己成為教師從事研究的表率。

2、學校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處理好各級各類課題之間的關係。有的學校承擔的各級課題相對比較多,貪多必亂,省級的、市級的、校本的都有,有的還有“國家級”課題,由於學校研究能力不高、科研骨幹有限、科研經費缺乏等因素,課題操作起來容易導致忙亂而無重點。課題研究質量無法保證。學校應該認真研究各級課題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其中一項課題為核心、為主線開展研究工作,課題組之間也要加強聯繫和溝通,課題組成員要分工明確、責任明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題研究質量。

3、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工作。科研的過程,也是科研的成果。教師通過參與科研的過程,使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行為等方面發生了改變,實際這就是教師的成長和教師的成果。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成長髮展的過程。因此,科研過程非常重要。有的學校課題研究過程空乏,不重視過程行為,不重視過程資料的積累,待結題時忙亂拼湊材料,這是科研的大忌。課題過程材料需要有專人負責。

4、注意科研與教研的緊密結合。科研與教研區別是有的,但二者不可分割,如果二者出現了“兩層皮”的現象,學校的科研、學校的教研工作都不會做出成績。有人講:“學校沒有教研過不好日子,沒有科研過不長日子”,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在解決這個問題上,要堅持“三個結合”,即:科研與教研活動相結合;科研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科研課題與教研問題相結合。

5、學校也要制定科研課題研究的獎勵與激勵政策,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以調動教師從事科研的積極性。避免在學校出現搞不搞科研都一樣的現象。

6、加強科研典型的培養和宣傳工作,以點帶面。結合課題研究,鼓勵支持教師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發表文章。省級課題研究需要有教師公開發表的論文。

7、積極探索或開展網上科研工作,鼓勵支持教師開教師博客。學校的網絡或網站要充分發揮作用。目前,從調研中發現,有些課題研究學校的網絡或網站沒有充分利用,許多教師還沒有上網的機會。教師個人博客更是寥寥無幾。信息時代的到來,網上教科研將是今後教師專業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8、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大科研課題研究經費的投入,要改善科研條件,學校科研室要配置必須的計算機設備。購買一定的專業書刊和教育資料。經費不足是影響學校教育科研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9、以科研課題研究為契機,努力打造學校特色。一個課題就是一項教改措施。課題研究好了,就是一個辦學特色。實踐已經證明:許多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都是科研課題研究的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lkwe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