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的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的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的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的文化調研報告篇1

關於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説,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於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於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説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於“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着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着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並借鑑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説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價值和目的就在於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衝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於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於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於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於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後,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於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範。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衝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於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於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複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於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後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氾濫,並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社會空氣,戕害了青少年的心靈,導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數地方政府的隨意行為造成農民對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農村地區,由於農民傳統上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從,使得鄉鎮區域常常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區域而存在的,這就使得鄉鎮執法主體的行為對區域內法治文化的狀態發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社會文化欠發達、法治環境較差的地方,有的鄉鎮幹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侷限,未能依法正確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區域內依然是傳統的人治氛圍;有的公款吃喝成風,參與賭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勢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幹部自身違法亂紀。其負面效應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會空氣,致使部分農民對法律的信仰難以養成,對法律正義的期待難有信心。

的文化調研報告篇2

當今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門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之一,應當迎時而上,積極思考採取相應的對策,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近期組織力量對鎮江市丹徒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丹徒區文化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多數企業不重視技術創新或無力技術創新,產品科技、創意含量低,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差;一些企業的經營方式相對落後,企業管理缺乏科學性、創新性,產品銷售多以自行銷售模式為主,不能有效地推廣產品。

市場程度低,企業缺乏自主品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加之小農經濟意識束縛,導致企業不願意把重點放在品牌培育和內容原創上,習慣於“貼牌生產”,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化程度低,產品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經營機構多,集約化程度不高。儘管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但集約化程度較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配置過於分散,規模經濟的影響力甚小。

市場秩序亂,不能進行有效管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個體經營户佔經營總數的80%以上,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文化活動場所從事違法活動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盜版書刊、盜版音像製品、盜版軟件屢禁不絕,嚴重擾亂經營秩序,扼殺原創精神。

二、問題成因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當前政府管理文化產業的方式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仍然管得過多、過死,致使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足,文化產業經營者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此外,文化產業的7大門類:電影、廣播影視、報刊、出版、音像、娛樂和廣告,分別由廣電、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門進行監管,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對整個產業缺少系統的管理機制和措施。

文化產業投資渠道相對單一。調查結果顯示,62%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80%以上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文化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加之目前銀行貸款條件愈加嚴格,無法為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致使文化產業的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體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高。調查發現,文化消費只佔居民消費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費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受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額消費支出影響,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持謹慎態度。

三、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充分發揮工商職能,積極開展文化企業對口幫扶。一方面,實行企業聯絡員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政府決策建言獻計,為企業做好政策諮詢和法律服務,努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如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實行定期走訪、跟蹤服務,扶持骨幹文化企業,形成對內對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對外來引資文化項目,實行提前介入,上門服務,扶持引資企業與本地文化項目儘快形成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文化企業提升廣告策劃宣傳能力,鼓勵開發新的廣告發布形式,支持互聯網、樓宇視頻等新興廣告媒介健康有序發展,降低廣告投放成本,使其成為廣告業新的增長點。

積極培育文化商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是加大商標宣傳力度,向企業宣講商標知識,提供商標註冊諮詢服務,宣傳引導企業註冊商標,幫助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商標的原創性文化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二是推動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等註冊成商標,提高產品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文化類商標保護力度,對涉及文化企業的商標侵權案件,建立維權“綠色通道”,組織力量查處。對涉及商標爭議糾紛,積極協調、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

培育龍頭骨幹企業,激發新興行業發展活力。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特別是動漫製作、文化創意、網絡文化等新興領域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聯合政府等相關部門,通過出台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引導企業堅持文化產品研究與開發相結合,使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和巨大潛力得到有效的發揮,促進各特色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走集聚化、集團化道路,形成產業發展鏈條,增強企業競爭力。

拓寬產業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的後勁。聯合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爭取地方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積極提供助企融資和行政指導服務,發揮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股權出資登記職能,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優惠政策引導和吸收非文化部門、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實現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

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經營秩序。一是將文化產業列為保護重點,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督和檢查,並加大與文化、廣電、新聞等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有效維護文化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二是開展整治淨化行動,對網絡、娛樂、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場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從重從快打擊各種侵權盜版、淫穢色情、發佈虛假廣告及“黑網吧”經營等違法行為。三是加強行業自律,依託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等倡導文化產業的健康娛樂性、豐富知識性和審美教育性,引導文化企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文化市場規範。四是充分發揮工商監管職能,主動參與部門合作,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部門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工作效率,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的文化調研報告篇3

根據市委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年初市政協將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確定為今年的重點專題議政課題。九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截止20底,全市已形成各類文化經營實體824家。其中,核心層: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服務類2家;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類包括數字影院、印刷企業、音像製品、圖書租售145家;文化藝術服務類包括民間藝術社團、協會及藝術教育培訓網點57家。外圍層:網絡文化服務類主要為網吧91家;文化休閒娛樂服務類包括旅行社、會展公司、酒吧歌舞和遊戲遊藝場所280家。相關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類,主要為打字複印、書畫文玩219家。另有a級景區6處,星級飯店13家,星級農家樂11家。文化產業總體吸納從業人員近萬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市把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之付出了可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後出台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的實施意見》、《旅行社組團來xx市旅遊獎勵補助辦法》、《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和《優秀藝術作品獎勵辦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發展規劃。

先後編制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規劃》和《星海湖南域旅遊景區景觀規劃》。規劃了沙湖—— 天河灣——陶樂影視城——平羅玉皇閣——黃河古渡坊——礦山博物館的東線旅遊線路,沙湖——星海湖休閒度假區(五七幹校)——賀蘭山北武當壽佛寺的北線旅遊線路。並向有關部門申報並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市級22項、自治區級8項、國家級2項。,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三是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

先後投入近30億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館4個、圖書館3個、文化藝術中心2個、博物館4個、影劇院4個,“三館一中心”成為xx市地標性建築。

四是爭取和引進了一批文化示範項目。

年,實施了國家級公共文化示範區項目,引進中基浩泰等民間資本,正在建設中華奇石山文化旅遊城、星海銀河景區、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等項目。舉辦了星海湖全國露營大會、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划水賽活動,舉辦了第二屆黃河大合唱邀請賽併成為文化部該項賽事永久承辦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5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3.24億元。,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國內遊客194.19萬人次,總收入1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0%和14.10%。

三、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尚處於培育階段。由於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體的文化氛圍、成員的文化素質、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等因素所致,歷史積澱、地緣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所限,文化產業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於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先進地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1.29%,低於全區2.21%的指標。—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1.27%、10.12%、10.10%,呈逐年遞減態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不夠準確。

在已經出台的文化產業發展文件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對文化產業的形態與業態定位不明晰;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與旅遊業、與服務業的分類與指導不夠;對人文精神與自然資源、項目開發的契合和彰顯不夠。自治區將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態定位為4種,即回族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而本市對文化產業形態的提法有8到12種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靈魂,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方向迷惘,無所適從。

(二)規劃不夠科學。

在既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消費趨勢,對文化產業的理念和形態、內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頂層設計。主導業態不突出,與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戰略結合不夠緊密;各種相關業態聚集度不高,產業聚合效應、延鏈效應發揮不夠;產業項目少,吸引力不強;由於體制障礙,境內僅有的一處5a級旅遊區沙湖對本市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強。

(三)政策不夠配套。

本市先後出台了一些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但含金量不高,執行力不強,加之沒有專門的、具體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資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民間發展文化產業的意向和衝動,因缺少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平台以及順暢的融資渠道而受到抑制。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業態,還是正在建設的項目,投資熱度低,經營效益也低。

(四)市場不夠成熟。

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服務市場多處於自娛自樂狀態,創新不足,發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場,包括文化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還沒蹤影,文化產業多處於粗放型、零散型經營,規模小,檔次低,同質化。文化產業實體,近80%經營的內容不是網吧、酒吧,就是歌廳、舞廳和打字複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旅遊業屬於季節制約型、資源依賴型、要素匱乏型的產業,分佈零散,點面脱節,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協作體系,遊客消費項目少、逗留時間短暫,導致“遊玩在沙湖,食宿到銀川”。

(五)人才不夠充分。

一是既有的沒用好,流失嚴重;二是沒有的又難尋,引進不易。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50%,而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為3%—6%。全市文化事業單位人員329人,其中,初級職稱124人,中級職稱94人,高級職稱僅有20人。在11個類別和文化有關的專業協會中,共有會員926人,其中市級776人,自治區級120人,國家級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業又熟悉市場經濟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為短缺,遠不能適應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在推進產業、生態、民生三大轉型的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又能創造並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文化消費、聚集財富和實現就業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因此,應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覺,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文化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制定規劃

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格局之會考量,置於中阿博覽會平台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節點之會考量,置於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的總體規劃之會考量,主動與自治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接,起動編制《xx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修編現有文化園區和項目發展規劃。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遵循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重屬性的客觀要求,準確進行產業形態定位和業態選擇,可考慮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形態確定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與全區文化形態相呼應又體現本市特色的文化產業板塊;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確定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當景區為依託的旅遊業。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管理的原則,把握旅遊業日漸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遊、自助遊、智慧遊的趨勢,迎合遊客審美、愉悦、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遊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方面,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自然資源選擇地貌景觀和水域風光,人文資源選擇民俗風情和飲食購物。以旅遊主體大眾化、需求多樣化、開發規模化、產品特色化、服務人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進行規劃設計。

緊緊抓住農墾集團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參與沙湖旅遊區的規劃建設。使沙湖的資源品質、資源效用和開發條件統籌化,與星海湖開發建設相結合,與民俗風情相結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城市規劃經營相結合,依託沙湖景區承接遊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遊客為主,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實行園區化或街區規劃,並使之一園包多園、一街含多項。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將園區或街區打造成綜合性的聚集產業園、文化性的康樂產業園、人本性的體驗產業園和社會性的民生產業園。

在景點建設、線路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應該獨闢蹊徑,以無限的創新、創造與創意突破有限的資源束縛,以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形態與業態、內涵與形式、靈魂與載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地居民休閒與外地遊客觀光的關係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簡單複製和拷貝。

(二)統籌資源配置,打造品牌產業

在旅遊要素開發建設和經營上,堅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則,以獨特滿足獵奇,以靈感增強吸引,以綜合拓展功能。以“遊”為節點和牽動,圍繞遊、購、娛、食、住、行諸要素,提高多樣化選擇和綜合效益,為遊客提供看點和體驗。

通過延伸沙湖旅遊景區線路,着力打造文化產業平台。建設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五七”幹校文化園、中華奇石山文化園於一體的國家級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複製“清代廉臣俞德淵”祠堂等文化平台。

融創意、創造和零售、批發於一體,建設專業商場,打造品牌產品。經營碳素環保製品、沙湖繡、泥哇嗚、沙棗核、檉柳、蘆葦畫等工藝品,枸杞、鎖陽、叢蓉等藥品,羊肉、糕點、亞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棗汁、八寶茶等飲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工藝品。

在文化產業園中建設演藝園,表演阿拉伯風情歌舞和回族歌舞;開發賀蘭山拓展、攀援等體驗項目;開發艾草等中藥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項目。

在產業園中建設清真傳統飲食園,借鑑福建xx縣、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經驗,將本市近百種清真傳統小吃進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羣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樣。同時,改造完善或規劃建設能夠滿足穆斯林遊客宗教活動需要,並符合其風俗習慣的賓館。

(三)強化政策支撐,優化發展環境

應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由各級政府牽頭搞好規劃,並投資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市場,放寬市場準入, 降低辦文化企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投融資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國家、個人、外商和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我市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可以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返還或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將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及品牌擁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鈎,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入股可達企業股份的70%,以利益驅動招攬文化人才。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設置“一個窗口解決問題”之類的部門,使興業者方便投資,減少附加成本,並保障其合法權利。

(四)完善市場體系,創新經營機制

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引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鑑定、推介、諮詢、拍賣等中介機構,建立無形資產交易平台,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和文化企業信用檔案,通過市場拉動和推動,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而產生資本集聚、消費導向、產業示範、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五)加強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以管理規範化、服務個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為要求,為遊客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便捷化服務。在賣看點、賣商品的同時,賣體驗、賣服務,並以優質的服務作為產業吸引和支撐。在加強執法管理的同時,重視並提高行業協會管理服務能力,成立或健全旅遊、餐飲、賓館、演藝和客運等行業協會,並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須通過ha|a|認證,符合國際標準;所有的清真餐廳都必須通過專門審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業都必須通過驗收和檢查,符合行業標準。建設自駕車、房車服務設施,同時,建立旅遊服務網站、景點和服務項目gps定位、微信查詢等現代手段,使服務方式智能化。

文化產業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產業培育週期較長,欲速則不達。我市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理論上、政策上的諸多層面正在破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承東啟西”的寧夏“兩區”建設,為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的“民歌效應”,甘肅的“《讀者》現象”,雲南的“麗江模式”,寧夏的“影城奇蹟”,貴州的“侗歌範型”,陝西的“樂舞視窗”等,為本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產業定會風生水起、揚帆遠航。

的文化調研報告篇4

近年來,xx區委、區政府注重法治文化建設在普法工作各個環節的滲透,走出了一條有特色、重實效、重基層的法治文化建設新路,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和諧金山建設的有力助推器,全面推進法治縣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周密部署,紮實開展創建活動

xx區委、區政府一直以來對法治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和諧金山、平安金山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20**年初制定印發了《xx區開展法治縣區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對法治縣區創建活動進行了周密部署,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全面推進xx區法治文化建設。

(二)以點帶面,做好基層法治文化建設

加強指導協調,以奮鬥街道、新建社區、育林社區作為創建工作試點,加強聯繫指導,積極探索提xx縣區、街道法治化建設水平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全面開展民主法治社區、法治示範學校、依法治理示範單位、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以點帶面,推進全區法治化建設。2013年6月舉辦“弘揚法治精神,共建和諧金山”法律廣場活動。借《城市居委會組織法》頒佈實施20週年的東風,xx區依法治區辦、區民政局等單位及學術機構聯合開展了有獎徵文、專題培訓、居民論壇、《居委會組織法》專題討論會、社區文化節等一系列促進基層法治文化建設的活動。

在創建活動中,xx區統籌安排,抓好落實,着力推動“法律六進”各項任務的落實。特別在“法律進社區”活動中,要求各地要着力抓好社區的“四個一”建設,即“每個街道社區(居委會)設一個法制宣傳專欄;每個月上一堂法制課;每個街道社區(居委會)配一套法律圖書;每個街道社區(居委會)建立一支法制宣傳教育志願者隊伍。

(三)創新形式,全方位推進普法宣傳

一是創新普法形式,利用電視、報紙、徵文等形式全方位普法。改變以往侷限於擺攤設點式的普法形式,利用xx區的網、報、台等媒介開展多層面、立體式法制宣傳教育。面向全區開展了法制動漫作品徵文比賽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我區普法工作的影響力,促進了轄區羣眾學法守法的自覺性。二是結合重大節日,全方位推進普法宣傳,學法意識深入人心。針對特定的節日,結合各單位實際深入開展普法活動,將普法融入羣眾的日常生活中。春節期間,在轄區全面開展對返鄉人員和留守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重點針對交通安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安全生產法等進行宣傳,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風險防範和維權意識;“3.8”維權周,提高婦女兒童的維權意識;“3.15”期間,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宣傳,使廣大消費者知法、懂法;以人民調解宣傳月為契機,大力宣傳人民調解非訟、經濟、便捷的糾紛解決模式,鼓勵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糾紛時首選人民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在“6.26”禁毒宣傳日聯合區禁毒辦開展禁毒宣傳教育,動員全民參與禁毒宣;“12.4”全國普法宣傳日前後,組織系列廣場普法、文藝普法、社區普法等活動,在全區上下營造濃厚的學法、用法氛圍。

(四)多方參與,普法聯動機制成效明顯

充分發揮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下依法治區辦的宏觀指導職能和部門的主體作用,建立普法部門聯動機制,共同承擔宣講任務,共同履行宣教職責,合力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強組織協調作用,統籌整合各類有效資源。

二、存在問題

1、有的部門對法治文化建設不夠重視,認為法治文化建設是軟性任務,很多東西看不見、摸不着,見效慢,不如抓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那麼容易出政績。

2、法治文化建設的機制體制不夠完善,在管理和實際開展工作上缺少有效的規範。

3、各部門溝通協調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為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雖成立依法治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有的具體工作往往由區司法局或依法治區辦孤軍作戰,工作開展起來存在很多困難,沒有形成應有的規模和效應。

三、有關建議

(一)強化法治文化的創新性。

創新是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法治文化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

要通過舉辦“法制大講堂”等形式,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鼓勵引導支持法治文藝創作,努力為廣大羣眾提供豐富的法治文化產品。通過開展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演唱會、法制攝影和書法、美術展覽、動漫展覽等活動,讓廣大幹部羣眾受到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第二,要構築法治文化人才高地。

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事業各方面有號召力的領頭人和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要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骨幹的專業輔導,積極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和完善優秀法治文化人才脱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將成果突出的優秀人才納入“六五”普法表彰獎勵範圍。

第三,要創新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要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多采用接近大眾、羣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表現形式。應更多地依託現代通信手段和網絡等各種媒介,通過公益廣告、手機短信、普法網站,運用圖片、文藝節目、法制短信、法制動漫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

(二)強化法治文化的實踐性。

法治文化建設同法治實踐相結合才有生命力。既不能離開經濟發展空談法治文化建設,更不能用法治文化建設干擾和阻礙經濟發展。要支持和引導法治文化建設朝着促進依法行政、服務大局等方向發展,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的法治化,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導向。我們的法治文化建設一定要堅持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和諧,服務百姓民生。要通過法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區人民致力於科學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轉化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巨大力量。

(三)建立和完善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其公益性、羣眾性、社會化、經常化的特點,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加強合作、交流與溝通,通過部門配合、分工協作、擴大交流,不斷提高普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應着力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做法上升為制度,健全領導責任、市場運作、表彰激勵等機制,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的文化調研報告篇5

為了進一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更好地凝聚職工、促進企業發展,近期xx區總工會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對區域企業文化建設狀況進行調研,並就如何傳承、深化企業文化建設提出對策措施。

一、現狀分析

調研組走訪了松江區部分街道、鎮、園區總工會,在__家企業發放職工調查問卷__張,回收__x張。被調查企業中,日資企業__家、歐美企業x家、台資企業x家、民營企業x家、其他類型企業x家。根據調查反映的情況,當前全區企業文化建設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企業普遍重視職工文化建設。調查顯示,近年來,企業普遍把職工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區共建立“職工書屋”__家,其中7家單位被命名為上海市“職工書屋”示範點;建立“合格職工之家”__x家,其中__家被命名為__市“合格職工之家”。被調查企業中,企業領導對職工文化“非常重視”、“重視”的分別佔57.1%、37.1%,“不太重視”的僅佔5.8%;企業工會將職工文化建設納入工會主體工作達77.1%;企業對職工文化建設有具體推進計劃的達62.8%;企業中成立職工文體協會佔比為54.2%;從職工文化建設經費來源看,40%的企業有部分行政撥款,60%的被調查企業主要來自工會經費。

2、企業文化建設形式豐富多彩。不少企業在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中,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主要採取的方法:一是自我教育法,每年圍繞一至二個主題,組織職工在自學的基礎上開展討論,並以演講的形式,組織交流,相互學習提高;二是引導灌輸法,組織職工定期進行形勢任務教育、技能培訓、職業生涯規劃培訓等,正面引導,形成共識。三是經常滲透法,將企業精神、企業價值體系等印發給職工,並張貼在廠區,滲透職工心理;四是文化薰陶法,將企業文化納入企業發展總規劃中,增強職工對企業的向心力與歸屬感;五是有效激勵法,組織各項活動,進行評比獎勵,充分調動職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熱情與激情。

3、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較明顯。一是提高了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職工調查問卷數據顯示,82%的被調查者認為職工文化建設有利於提升職工思想道德素質;74%的認為職工文化建設有利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促進了企業的和諧。88%的職工認為職工文化建設有利於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建設和諧企業。三是提升了職工綜合素質。有74.3%的企業將職工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範疇,不少職工通過企業創設的各種培訓途徑,提升了技能與學歷層次。四是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力,以誠信經營,優質服務打造企業品牌,增強社會的影響力。五是推動了企業健康發展,近年來,不少企業克服金融危機影響,發揮職工首創精神,生產經營穩步遞增。

二、主要問題

通過企業文化現狀分析,當前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三點。

1、思想認識不高,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的力度。一是部分企業對企業職工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個別企業搞不清抓企業文化建設的“軟實力”與抓生產經營的“硬實力”的關係,往往重硬輕軟。調查顯示,有54%的人認為目前開展職工文化建設的主要困難是認識程度不統一,其他依次為經費落實不保證、規章制度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到位、活動賽事不創新。二是片面理解企業文化,有88%的職工認為企業文化就是開展文體活動;有25%的職工認為,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老闆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三是企業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推進力度參差不一,有的企業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僅在制度上保證,而且在宣傳貫徹上深入到每一個職工;而有些企業僅僅停留在書面,職工也不知道本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制約了企業文化推進的力度。

2、經費保障不夠,影響和制約了企業文化的廣度。一是企業文化投入經費不足,職工文化建設經費主要來源大部分是工會經費,有行政撥款的企業不多。二是部分企業文化建設機構不健全,隊伍素質不高,企業文化建設的職能都落在人力資源部門,人員少、兼職多、專業人才缺乏。三是部分企業職工文體活動場地缺乏,個別企業沒有職工活動場所,滿足不了職工文化活動的需要。

3、創新意識不強,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的深度。一是企業文化創新意識不強,往往沿用一些傳統做法,對企業文化的載體、理念、制度等沒有與時俱進,以致於企業文化與社會發展、職工需求相脱節。二是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相矛盾,沒有把企業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面很好地傳播給每一位職工,缺乏有效教導職工理解和認識企業文化內涵的正確理念與途徑,導致企業文化無系統性、傳承性差。三是企業文化重視不夠,成為擺設,生產一線職工不知道本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沒有將企業文化落實到企業的管理層和職工的工作行為中,企業文化成為掛在牆上的口號,成為應付上級質量認證、專項檢查的擺設。

三、對策建議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闡述了新世紀新階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加強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廣大職工,凝心聚力促進企業發展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1、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提高企業經營者認識。一要引導企業經營者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識。通過組織企業經營者定期開展座談討論、典型交流、參觀學習等形式,讓經營者認識到好的企業文化是一種無形資本、是一種隱形生產力,在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積極的作用。二要引導企業經營者將以人為本作為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的基本理念,成為企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職工的情感管理,關注職工的內心世界,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努力建設高尚、快樂、幸福和有歸屬感的和諧企業文化。三要引導企業經營者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遵紀守法、道德規範等要求,並自覺執行企業文化,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去影響和帶動企業員工,提高企業文化的執行力。四要引導企業經營者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注重文化建設的資金保障,使企業的經營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溶合,努力增強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員工隊伍的穩定。

2、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優勢。一要充分發揮維護廣大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樹立以職工為本的企業文化導向。建設先進企業文化,就是要在企業內部樹立人人尊紀守法、平等待人、公平競爭的和諧發展環境。工會組織作為企業管理者與職工之間的橋樑和紐帶,要以代表職工利益和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職責。通過簽訂集體合同、勞動合同、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和各種法律援助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做職工信任的代言人。二要充分發揮宣傳教育思想引導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職工,將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現代經營理念、創新理念、文化理念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灌輸給職工羣眾。要注重挖掘提煉經實踐證明、有利於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勞模精神和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運用多種形式宣傳發揚光大。三要充分發揮聯繫羣眾的組織作用,調動職工參與建設企業文化的積極性。要提供舞台,創新載體。結合企業經營發展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激發職工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活力;廣泛開展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議等“五小”活動,激發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深化“創爭”活動,引導企業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創建學習型企業,建立“職工書屋”等,為職工搭建多元化的學習的平台,營造有助於職工終身學習的氛圍,使學習成為企業的一種文化和機制;結合企業實際,積極開展各類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根據職工需求,組建籃球隊、舞蹈隊等,為職工創造多渠道追求學習,參與活動的良好條件。四要保障資金投入。在職工文化資金投入上,以“三個一點”加以落實,工會經費出一點、行政給一點,區總工會每年對企業文化建設推進力度大,工作有成效的再支持一點。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借勢借力共同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內容,做好此項工作,在充分發揮企業、工會作用的同時,必須借勢借力,發揮相關部門作用。建議區文明辦、社會工作黨委、團區委要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評比各類先進的主要內容,正確導向,引導企業將企業文化納入企業方針目標,納入企業績效考核。同時,要關口前移,注重指導,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培訓企業文化骨幹,下基層指導幫助,為企業文化的推進做好服務工作,共同為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wno4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