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人教版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人教版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人教版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篇一

第1 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距今約有170 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

2、距今約有70 萬年至約 20 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打製石器,又稱舊石器,會制

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着羣居的生活(靠採集、漁獵為生)。

第2 課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族公社

時期,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人類已經定居,靠農業為生,出現製陶業)。

2、河姆渡遺址位於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約7000 年,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

農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 他們居住的房屋是幹欄式的。、

3、半坡遺址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距今大約_6000_年,主要糧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

農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們居

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第3 課傳説時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農氏),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闢集市。(農業和醫藥學的創

始人)。

2、黃帝(軒轅氏),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曆法、算術和音樂,他

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抽絲技術。是距今約4000 多年前的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炎黃戰蚩尤,

阪泉之戰,走向聯合。形成華夏族的主體。

3、黃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4、堯舜禹時期(距今約4000 多年前),部落聯盟首領實行民主推舉產生,稱為“禪讓制”。大禹

治水——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結合。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 課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奴隸制),都陽城(登封)。我國

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禹死後傳位給兒子啟,從此禪讓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

世襲制所代替。

2、約公元前1600 年,湯打敗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約公元前1300 年,盤庚遷殷(商朝又稱殷,今

河南安陽)。

3、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11 世紀),牧野之戰,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建立周朝,都鎬京。史稱西

周。公元前771 年(公元前8 世紀),犬戎殺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遷都洛邑, 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和戰國(公

元前475- 公元前221)兩個時期)

2

5、夏、商、西周更替表格比較記憶

朝代建立者建立時間末代暴君滅亡時間都城

夏禹公元前2070 年桀公元前1600年陽城

商湯公元前1600 年紂公元前1046年亳-- 殷

西周周武王公元前1046 年周幽王公元前771 年鎬京

6、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是原始社會後期貧富分化的出現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由“公天下”

到“家天下”是歷史的進步。

7、夏商周朝代滅亡教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無道,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

民所拋棄。

第6 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①目的: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②內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義務:諸侯必須接受周王的領導,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

保衞周王。

分封制的主體:同姓親族。還有前朝貴族、功臣、姻親等。

③分封制的作用及影響: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繫。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各少數民

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第7 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處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時期, 奴隸制衰亡。戰國時期, 封建制度確立。)

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

闔閭越王勾踐)。

(1)齊桓公稱霸原因:東方大國;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標誌:公元前651 年,葵丘會盟

(2)晉楚爭霸:晉文公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成語);楚莊王問鼎中原邲之戰。

(3)吳越爭霸:勾踐卧薪嚐膽

2、戰國七雄:(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齊、楚、

秦、燕、趙、魏、韓

合縱:六國南北聯合共同抗秦。(合縱家:公孫衍)

連橫:秦利用六國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連橫家:

張儀;成語:朝秦暮楚。)

3

第8 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春秋時期鐵器牛耕(戰國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生

產成為可能。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社會變革(從千

耦其耘到個體農耕,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2、商鞅變法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

內容:集權:編制户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

富國: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統一度量衡;

強兵:獎勵軍功

意義:秦國富強起來,為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啟發: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應順應歷史潮流等。

第9 課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我國最

早文字)。

★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大篆),秦朝

建立後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後來又出現、推行新的字體--- 隸書(小篆和隸書多書寫在

竹木簡和絲帛上)

2、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 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儒家學説創始人。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

思想家:仁、禮。提倡為政以德,以禮治國。教育家:創辦私學;有教無類;獨立思考;因材施教。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辯證法思想:任何事

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

3、百家爭鳴: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時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春秋時期,

兵家的創始人

孫武寫了一部

軍事著作《孫

子兵法》。

第11 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戰國秦國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四川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構成:“分水魚嘴”

“飛沙堰”“寶瓶口”。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維護了生態平衡,體現了人與

自然的和諧;至今仍發揮着重要作用,灌溉農田上千萬畝,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

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的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編鐘: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編鐘。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達到很高水平。

學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觀點

儒家孟軻(孟子)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墨家墨翟(墨子) 《墨子》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韓非子) 《韓非子》“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莊周(莊子) 《莊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4

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 課秦帝國的興亡(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207 年)

1、秦的統一:

背景(原因):⑴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⑵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

國家,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⑶秦採用了有效的軍事策略——連橫破了六國的合縱。元前260

年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力抵禦秦的攻勢。(紙上談兵)

統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年,嬴政先後兼併韓趙魏楚燕齊。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都咸陽。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

央集權國家,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2、秦的滅亡:

公元前209 年夏,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

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公元前207 年,項羽鉅鹿之戰(成語:破釜沉舟)。劉邦攻取咸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202 年,楚漢之爭(項羽與劉邦;成語:四面楚歌)。

3、公元前202 年,劉邦建立漢朝,都長安。西漢開始。

第14 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強統治,鞏固統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採用皇帝稱號;中央:設太尉(軍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地方:廢分封制推郡縣制。影響:被以後的封建王朝沿用

⑵經濟文化上,統一車輛形制;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

準文字,後推行隸書。作用: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

⑶思想上,焚書坑儒。壓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⑷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餘里。目的;防

匈奴;

影響:這一政治體制為以後歷代王朝加以沿襲和發展,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15 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大一統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⑴政治上,頒佈“推恩令”(主父偃),進一步削弱封國勢力,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加強

監察制度,中央司隸校尉,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⑵思想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意思是排斥和抑制其它學説,把儒家確

立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措施: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在長安舉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從此,儒家

學説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

⑶軍事上,派衞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威脅西漢政權的問題

2、影響:出現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與加強,西漢

進入鼎盛時期。

5

_1(秦始皇和漢武帝兩人都是我國封建時代的重要君主, 都採用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 這些

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對封建社會歷史產生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成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

第16 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8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玉門關和陽

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以至更遠地區)。公元前119 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開通了絲綢之路。

2、公元前60 年(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3、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

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中國的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茶葉、瓷器西傳,佛教、

皮毛、瓜果等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

第17 課先進的科學技術

1、造紙術:西漢前期發明紙。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3—4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

當普遍。

2、醫學: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東漢“神醫”華佗:鍼灸和外科手術。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3、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標誌着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

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 課昌盛的文化

1、宗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公元前6 世紀)。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宣揚生死輪迴、因果報應。

道教:東漢後期,產生於中國本土,神仙方術與道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道教。宣揚通過修身養性

和煉丹服藥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2、史學:西漢司馬遷撰寫《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約

3000年的歷史。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6

3、雕塑:秦漢時期代表作是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生動展現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1987

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第20 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200 年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208 年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220 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 年,劉備建立漢(史稱

蜀),定都成都;222 年,孫權建立吳, 定都建業(今南京) 。

從此鼎立局面形成。

第21 課南方經濟發展

1、發展原因:⑴南方戰亂較少, 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⑵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

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⑶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開發。⑷江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經濟重

心南移開始)

2、淝水之戰:時間:383 年;交戰雙方:前秦(苻堅)和東晉(司馬睿、謝安);成語:草木

皆兵,風聲鶴唳;作用: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保證了南方的安定,使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沒

有被打斷。

第22 課北方民族匯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落後的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到了中原漢族先進的文化,推動了社會

進步,同時促進了各民族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的改革,北魏,鮮卑族)

第23 課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1、數學:祖沖之,南朝宋齊之際。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

了約1000 年。

2、農學:賈思勰,北朝(北魏、東魏時期)。《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3、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水經注》( 1252 條河流)是一部優秀地理學著作,同時有很高的文

學和史學價值。

第24 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書法:“書聖”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絢麗華貴,“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行書代表作《蘭

亭序》。東晉。

2、繪畫:顧愷之。以人物畫最為突出。《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東晉。

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7

3、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高的藝術成就。北朝(北魏)

時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二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共同倡導:1954年,周恩來、尼赫魯(印度)、吳努(緬甸)。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萬隆會議(亞非國際會議)

(1)召開時間:1955年

(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者:周恩來

(3)“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的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國中必背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秦始皇

1、"六合"指東、西、南、北、天和地。

2、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BC230--BC221,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決定自稱"皇帝"。又因他總攬全國軍政大權,所以自稱"朕"。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的兩級行政長官分別叫做郡守和縣令。

4、秦朝將"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統一的文字,後又在全國推廣一種筆畫平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隸書,至今仍很常用。

5、秦始皇下令廢除流過舊貨幣,統一使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還在全國頒行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器。

6、匈奴是我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擾中原。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反擊,收復河套地區,並且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加以防禦。

7、秦始皇派兵征服嶺南地區的越族後,在那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為了轉運糧餉而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8、秦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9、秦始皇暴虐無比,其子秦二世胡亥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10、BC209年,陳勝和吳廣帶人戍邊,行至大澤鄉突遇暴雨,按秦律必死無疑,無奈起義,在陳建立政權,一度打到咸陽附近,最終雖然失敗,卻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後,項羽和劉邦繼續領導人民反秦,最終,秦始皇相傳之萬世的秦朝僅存在15年就滅亡了。

11、簡述秦始皇與漢武帝在治國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

(1)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漢武帝在自己統治時期完成了西漢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統。

(2)秦始皇處理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用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西漢初年造成的王國問題。

(3)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出擊匈奴,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曾派大將衞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

不同點: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不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漢武帝則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國中必背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五

一、填空題: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距今年約為170萬年,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分別是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據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的遺物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米的國家。。

3、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

4、公元前21世紀禹 建立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後來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又稱殷商。

5、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標誌着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今天的漢字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司母戊大方鼎是當時最大的青銅器。

6、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我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孫子兵法》。

7、戰國七雄(略)。

8、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儒—孟子、法—韓非子的思想)

9、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10、屈原的《離騷》是一篇抒情長詩,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

11、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秦長城東起臨洮,西到遼東,用來抵禦匈奴。還開鑿了靈渠

12、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接着,開始了劉邦、項羽長達四年的楚漢。

13、公元前202年,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西漢鍊鐵開始使用的新燃料煤。

14、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經濟好轉,史稱“光武中興”。

15、漢朝和西域溝通以後,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西漢派張騫、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

16、司馬遷的《記史》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名言。

17、舉世聞明的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18、200年,曹操擊敗袁紹,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208年,孫權、劉備聯合火攻曹軍,大獲全勝,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

19、三國鼎立:魏國-曹操;221年,劉備建立蜀;222年孫權建立吳。230年,孫權派衞温到夷洲 ,加強了台灣和內地的聯繫。

20、南北朝所鑿的敦煌、雲岡和龍門 石窟是我國的雕刻藝術的寶庫,為世界所矚目。

21、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2、兩漢時期的生產工具——犁、耬車、水排。

23、北魏的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農學名著。

24、在西漢早期人們已經使用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5、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

26、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由於文字寫在甲骨上,所以被稱為“甲骨文”。

27、春秋戰國的名醫扁鵲創建“四診斷法”是中醫至今沿用的方法。東漢後期的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被尊為“醫聖”,醫學著作是《傷寒雜病論》。華佗創制的麻藥“麻沸散”。

28、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在洛陽建造中國內地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二、問答題:

1、秦國的商鞅變法:

答:內容:鼓勵農民開墾土地;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耕戰;建立郡縣制。

意義:變法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基礎。

2、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秦始皇的評價):

答:(1)、政治上,加強中央專制集權,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設立郡縣制。

(2)、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

(4)、軍事上,為了抵禦匈奴,修築長城。

3、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力,其進步又在哪兒?

答:好處:統一文字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了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統一貨幣,將戰國後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的貨幣,解決了攜帶、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統一度量衡,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軌,解決了交通的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繫。

進步:(1)、有利於統一國家的發展。(2)、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3)、有利於加強軍事的力量。(4)、有利於鞏固民族的團結。

4、漢武帝的鞏固統一措施(對漢武帝的評價):

答:(1)、民族政策:北擊匈奴(衞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河西屯邊,西南開邊,東北拓展,西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2)、經濟政策:廢半兩錢,改鑄五銖錢。在關中開鑿六輔渠和白渠。治理黃河。

(3)、文化政策:“獨尊儒術”(董仲舒提出),興辦太學(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5、六朝時期南方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原因:

答:(1)、南方温暖濕潤,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發展。

(2)、由於北方的長期戰亂,造成人口大規模的南遷,一方面改變南方人少地廣的局面,有利於墾闢荒地;另一方面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經過統治者和老百姓的長期開發。

6、從六朝經濟開發的史實出發,聯繫當地實際,人口流動和地區交流對社會交流

對經濟發展的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哪些?

答:無論是六朝的經濟開發,還是當今改革開放,人口流動和地區交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人口流動和地區交流,帶來了先進生產力和勞動力,促進閉塞、貧困、落後地區的開發;促進交通道路的暢通;促進先進技術的推廣;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促進新興城鎮的興起和繁榮。(再舉例)

7、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義?舉出我國曆史上體現這種浩然之氣的事例?當今社會我們如何提倡這種浩然正氣?

答: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發生什麼變化,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不能變的,這就是這句話的含義。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舉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司馬遷忍辱負重著《史記》,文天祥正氣歌,岳飛抗金。

當今社會,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經不起金錢和物質的利誘,成為腐朽分子。社會大力宣傳這方面的素材,鞭撻不良風氣,形成一股正氣,使浩然之氣發揚光大;個人應加強做人準則、品行素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氣蔚然成風。

8、百家爭鳴:

思想家

代表

代表作

主張

儒家

孔子

《詩》、《書》、《春秋》

提出“仁”和“禮”的學説。他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學生對 “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孟子

《孟子》

主張“仁政”,“民貴君輕”,重視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氣。

法家

韓非子

《韓非子》

認為歷史是發展變化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主張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

9、司馬遷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對照他和屈原的經歷和成就,你如何看待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答:司馬遷忍辱負重,為了成就《史記》;屈原憤而投江,為了表達對楚國的忠貞。一生一死,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但他們都是為了理想和抱負,體現了兩位偉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們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熱愛和推崇。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六

一、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爆發原因:鴉片戰爭後,英國並不滿足已經攫取的權利,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的權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為什麼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戰爭發生的原因和目的來看,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3)過程(1856.10至1860.10)

(4)危害:是中國辦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10)

啟示:毋忘國恥,立志進取

二、俄國趁火打劫

①忙於應付英法聯軍的侵略

②忙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三、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太平天國起義(原因、過程(1851.1至1864.7)、新特點(反侵略))

2、痛擊洋槍隊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1、背景

①中亞地區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佔據天山南北許多地方。

②1871年,俄國出兵侵佔伊犁。

2、過程:軍事鬥爭,消滅阿古柏

外交鬥爭,收回伊犁(1881年)

國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古代羅馬 篇七

一、羅馬共和國

1、建立:由意大利台伯河畔的羅馬城發展而來。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共和國。

2、稱霸地中海:統一意大利半島,後在布匿戰爭中擊敗迦太基,稱霸地中海西部。

3、民主政治: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機構是元老院,最高官職是執政官。政權主要掌握在貴族奴隸主手中。

4、衰落:斯巴達克起義震撼了羅馬的統治,凱撒獨裁時,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

二、羅馬帝國

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維實行元首制,獨攬大權,被尊為“奧古斯都”,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羅馬帝國後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2、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以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為都城

3、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日耳曼人入侵下滅亡,標誌着西歐奴隸制社會的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748o1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