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通用多篇)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通用多篇)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通用多篇)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一

幼兒園每個月的最終一週都有圖書閲覽室活動。我班的閲覽室時間是每月的最終一週的週三。

今日是週三。午時,我帶領着孩子們來到了幼兒園閲覽室。孩子們在閲覽室裏,按照自我的意願選擇着自我的圖書。大家都在認真地看着書。

黃俊杰選了幾本書在閲讀着。過了一會,黃俊杰走到了我的身邊。“拿”出了他的“招牌笑”。——“符教師,你和我玩吧!你和我玩,我就給你講故事。”我故意逗他:“不行,我要和小朋友看書,不和你玩。”他一邊舉起書,一邊説:“你和我玩,我給你講故事。看!藍貓,好看吧!”我故意裝着沒看過這本書的樣貌:“這是什麼呀?我沒見過。講什麼故事的。”黃俊杰看我有了興趣,立刻説:“你和我玩,我就給你講。”“好吧!我答應你,看完書就和你玩。”黃俊杰高興的給我講起了藍貓的故事……

分析:

黃俊杰在與人交往中,採用的方式很多。有時,他會給別人好吃的;有時,他會給別人好玩的;有時,發一點“威風”讓別人關注他。本次交往,黃俊杰抓住了環境的有利條件(用趣味的書做“誘餌”完成交往)。而做為教師的我也“抓住”了環境的有利條件(在交往中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本事)。可謂一舉多得。

陳鶴琴先生説:“要小孩子喜歡閲讀,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必定要先有閲讀的環境。在家庭裏,做父母的,自我一天之間,總要看看書,看看報;對於小孩子,我們也應當買給他各種相當的兒童讀物。開始的時候,做父母的`還應當好好地指導他,引起他的興趣,使他歡喜閲讀。”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二

一、觀察對象:

幼兒姓名:天天

性別:男

年齡:3歲

幼兒表現: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來聰明可愛,感覺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可是他媽媽卻告訴我,天天是一個特別內向的孩子,平時在家話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裏人玩,只要有別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會退讓,寧可不玩。他是一個行為表現比較特殊的孩子,表現如下:

1、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更不願主動交流。

2、話語少,和教師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即使偶爾和教師講話,也總喜歡把手指含在嘴裏,顯得特別緊張。在區域活動時,所有的小朋友都進了自我喜歡的區域,天天卻不會參與任何活動,一個任坐在自我的位置上拿着區域卡,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二、情況分析

天天剛上幼兒園,難免會有入園焦慮,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很正常。但時間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慢慢熟悉起來,都能開開心心來上幼兒園,天天還是這樣,早上緊緊抱着媽媽的脖子不放開。據瞭解,天天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裏玩玩具度過,遇到幼兒園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觀察記錄

有一天孩子們午睡時,我特意坐到天天的牀邊,等他脱下鞋子後,大聲的表揚她:“哇,天天太厲害了,會自我脱鞋了,來,讓教師抱一抱。”我温柔的抱起她,第一個給他蓋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這時,他説話了,雖然很輕,可我欣喜的聽見了:“我在家媽媽教過我的。”我又俯下身來,用手摸了摸她的頭:“你真是個能幹的孩子,教師真喜歡你,教師陪你睡覺好嗎?”他含羞的點點頭聽話的閉上了小眼睛。

四、指導策略

(一)家長工作方面

利用家長接送幼兒時間與家長交流教育觀點及方法,反饋孩子在園表現,提議家長多騰出時間親近孩子,固定時間與孩子進行交談,引導孩子説出自我身上發生了什麼趣味的事,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等等。日常生活中多創造他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機會,晚飯後或者節假日帶孩子出去玩耍,供給交往鍛鍊的機會,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語言教學活動

為了讓孩子儘快熟悉新的生活環境,特別組織了語言教學活動,讓孩子對團體進行了解和接納,鼓勵天天接觸新朋友,把自我介紹給大家認識,主動與小夥伴兒打招呼,並且鼓勵他,表揚他,幫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五、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注,天天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原先不喜歡説話的小朋友變得願意參與同伴遊戲,體驗到了同伴、教師、父母的關愛,體驗到了與同伴交往的樂趣。天天變得開朗多了,偶爾也會過來抱抱教師,看着他一點一點提高,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三

觀察原因:

這天,小雅的媽媽告訴我,孩子經常一出了幼兒園的大門就要尿尿,而且還是個性着急的那種。在與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孩子在家就有憋尿的習慣,不到已經快憋不住時不會去尿尿的。看的出媽媽也是很無助,期望老師能給與幫忙。為了糾正孩子這個不良的習慣,我決定對小雅進行個別觀察及教育。

觀察實錄:

在進行區域遊戲活動的時候,我看到小雅的神情看似緊張,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她要尿尿,我趕緊問她:“小雅,你是不是要尿尿?”可她一臉嚴肅的告訴我:“沒有。”我又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小雅的雙腿夾緊,我就對她説:“沒關係,老師陪着你,跟你一塊上廁所好嗎?”小雅沒有拒絕,我拉着她的小手一塊上了廁所。

觀察分析:

要想改變小雅的憋尿習慣,我覺得首先要老師細心地觀察,在她出現憋尿現象時要及時的給予幫忙。其次要讓她覺得這不是一件嚴重的事,以此來解除她的緊張情緒。第一次幫忙小雅不憋尿得到了成功,正式因為有了這次的成功,讓我對她糾正這一不良習慣增強了信心。

觀察實錄:

在餐前準備時,我組織幼兒如廁、洗手,當我喊道小雅那一組時,小朋友都大步流星的走進廁所,只有小雅沒有動靜,依然坐在座位上,我來到她的身邊蹲了下來,拉着她的小手告訴她:“立刻就要吃飯了,要去解小便洗手吃飯啦!”她一個勁的搖頭説:“我沒有小便”。我怕強迫她去會引起她緊張,她説沒有,我就沒有再要求了。吃完飯帶着孩子們散步回來以後,我又再次組織小朋友如廁,來到小雅的身邊對她説:“立刻就要睡覺了,要是不尿尿,憋着會肚子痛,到時還會尿牀,好羞羞”。小雅聽我這麼一説,伸出小手示意要和我拉手並對我説:“老師你陪我一齊尿尿。”小雅再一次進步了,離改掉這個不良習慣又前進了一步。

觀察分析:

小雅的憋尿現象不是一兩天就能改變得了,作為老師不能着急,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她的每一次進步,老師都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同時,老師應利用幼兒的心理特徵,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取得實效。

取得的效果:經過這幾天的時間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家長的配合支持,儘管小雅還不能自己主動的去入廁,但是已經能在老師的提醒下,陪同着去入廁了。孩子取得的進步和家長的配合,老師的耐心,細緻的觀察是離不開的。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四

情況摘述:

離園時,正是家長來接幼兒的時間,有些小朋友趁着我不注意,在活動室內打打鬧鬧,亂成一團,我正組織他們整理教室的時候,看見陳ΧΧ把一張張已經擺好的塑料椅故意翻倒在地上,我看見後連忙對他説:“陳ΧΧ,把椅子擺好!”他卻只是很漠然地看了我一眼,繼續把擺好的椅子推倒在地上,我以為他沒聽清,大聲重複了一遍,誰知他卻用一種充滿挑釁的目光注視了我一下之後繼續他的破壞行動,這下可把我給氣壞了,走到他的面前,怒氣衝衝地説:“陳ΧΧ,你在幹什麼?把椅子都擺好!”出乎意料的是他仍對我不予理睬,雖然停止了他的破壞活動,卻仍是一幅無所謂的樣貌,大搖大擺地朝奶奶走去,這下可把我氣傻了,但我還是忍住氣對他説:“陳ΧΧ,你過來一下,教師有話想和你説。”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連頭都沒回繼續向前走,這一來把我楞在那兒半天説不出話來,奶奶看見了急忙抓住他到我的面前來,讓他注意聽教師的話,他卻拖着奶奶往反方向走,臉上的表情讓我想起了上次入園時的樣貌,我明白這孩子的倔脾氣又上來了。

成因分析:

之後回想起今日發生的事情可能是由於午時陳ΧΧ在講評活動時注意力不集中我批評了他,所以他將怨氣一向帶到了放學,根據對其家長的瞭解得知,陳ΧΧ平時都很喜歡我,每一天回家都不停地念:我XIXI(我的英文名字)如何如何,可今日回家卻惡狠狠地説:“我要殺了XIXI。”父母問其為什麼他也不説,只是一個晚上都不再提起我,最終才説是因為今日我批評了他所以十分生氣表示不理我了。由此可見,這孩子的自尊心十分強,前一陣子多采用了表揚鼓勵的方式,讓他對自我有了新的認識,如今稍有小挫折又無法理解了,跟其母親交談了解到在家中多采用的較民主的的方法,大部分事情都是徵求他的同意的基礎上才能做的,而在幼兒園都是以全體小朋友的團體利益為準則,所以他往往由於個人主義會受到小朋友及教師的批評,回到家自然也就怨氣難消了,在我班開展的評比欄活動,針對幼兒的各個方面進行評比,得到20個小印章的小朋友將獲得一個小禮物,媽媽説剛開始時陳ΧΧ每一天回家都會很興奮地提到這件事,可到了之後卻不再説了,問他為什麼,他説反正又拿不到,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樣,這不由引起了我的思考,陳ΧΧ經過一段時間的鼓勵已經有了必須的起色,但這畢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這段時間裏還是應以表揚為主促其個性良性發展。

教育策略:

這學期我班在上學期設置評比欄的基礎上,又添置了苗苗長大了這一欄目每週評比一次,即有一點兒的小提高都能夠,讓每個幼兒都有上榜的機會,這周陳ΧΧ上了榜,小朋友的評價是陳ΧΧ吃飯有提高。看得出這個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他十分的興奮,不斷地表示出對我、小朋友們的友好。可見鼓勵對於他的成效是顯而意見的。

啟示:

從“不上學事件”、“藏書包”、“推椅子”這幾件事情能夠看出此刻的獨生子女的種種弊端:期望得到表揚,不願受到任何的批評、期望成人多關注他,不期望受到冷落等等。教師要善於抓住幼兒的點點滴滴進行培養,不能因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錯事就不予理睬,而是要抓住教育契機及時引導。但另一方面是和家長多溝通,孩子的餓性格特徵絕大多數是由家庭造成的。我也和陳ΧΧ的母親進行了一番交流,採用民主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較好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着必須的弊端,孩子不能受到必須的約束,對於事情的態度都是我行我素,這對於一個將來要走向社會的人是行不通的,提議其在家中也要某些方應對陳ΧΧ有適當的約束。這樣家園共同配合,對一個有着較為健全人格的培養是有益的。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五

案例描述:

下午起牀時間,當小朋友陸續起牀,穿好衣服和褲子,要去穿鞋子。大多數的小朋友還是自己會穿鞋。可是有個別幾個小朋友還不會穿自己的鞋子,本案例先以貝貝為主進行描述,當時,貝貝只是手裏拿着鞋子,小眼睛東張西望,即不要求老師幫忙,也不自己試着穿鞋,就傻傻可愛的站在那裏。當小朋友們都穿好鞋或請老師幫忙穿好鞋的小朋友完成後都去小便、洗手,準備吃點心。

他還是站在那裏,一聲不吭。這時我過去問他:貝貝,小鞋子怎麼不穿啦?他不回答我,只是看看我,“你不會穿嗎?”他還是不回答我,“不會就點點頭”於是他點了下頭。“不會穿我們自己可以試着練一下,你坐下來,我來教你怎麼穿小鞋,先把鞋子和小腳找對家,然後小腳套進去,用力往前鑽,小手拿住小鞋的後跟處,往小腳的後跟緊靠,使勁就能把鞋子套進去。結果説了半天,他還是站在原點不動,很無奈我只好幫他穿了這次鞋。(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幾次,有時不幫他穿,只教他方法,一圈轉回來,他還是站在原點,不穿鞋)

案例分析:

貝貝是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在平時的接觸中,很少説話,與小朋友之間也較少的溝通。家庭方面也是重大因素,由於他父母平日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還照顧他,所以請了個專業的阿姨來陪同他,平時也是和他的阿姨一起生活的,交際的範圍受到侷限。所以溺愛更是發生在這裏,由於照顧,基本上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是他阿姨包辦,沒有讓他自己實踐的機會。而且爸爸媽媽偶爾見面,照顧下也只有疼愛的份,更別説注意他的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方式若不當,小朋友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小班的幼兒在動作發展發麪已起到了一定的階段,也是從大到小的發展規律進行的。其實貝貝的年齡在本班中並不算小,如果教育得當,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較有較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一種訓練,絕大多數也是發展在家中及他的主要撫養者給不給他實踐的機會。

指導策略:

一、家長方面:

1、改變現有的教育觀念,教師要與其主要撫養人多溝通,交流讓他在家中可以得到鍛鍊的機會,家長只是交給他一種方法,讓他多多嘗試錯誤,最後總會穿鞋。

2、多帶他外出,與同齡人多接觸。這主要針對於他內向的性格,不要圈住他的交際範圍。不要以為只要在家中就是安全的,就是好的。多於同齡人接觸,才會更好地發展他的社會性。

3、要學會持之以恆,有些習慣結果,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是一種持續、動態的發展過程,既然學會了穿鞋,從此以後讓他自己穿,再也不用幫助他穿鞋,這才是真正習慣的養成,就可提升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師方面:

1、不斷與幼兒溝通,知道他的弱項,想出辦法幫助他提升。

2、多給幼兒自主鍛鍊的機會,允許小朋友犯錯,成功時進行及時表揚。

3、與家長個別交流,家園同步,步調一致。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六

一、背景:

開學了,寶寶們有的是託班上來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來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環境是嶄新的,老師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衝擊着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因而也增加了寶寶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在幼兒園羣眾生活中經常發現有孩子吮吸手指,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試想:這個習慣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麼的不衞生,肯定影響孩子的健康。我們小班就得從小抓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防從這一現象切入設計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教案。通過教學活動讓他們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讓他們懂得經常洗手,持續手的乾淨。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乾淨的手指

按設計思路,我想讓寶寶們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為第一活動目的。

師:“平時啊,老師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們有沒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魚兒、傑傑”

師:“哇!有這麼多呀!那你們説你們的小手指乾淨嗎”

幼:“不乾淨。”

師:“為什麼不乾淨呀你是怎樣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蟲子,吃了會生病的,生病要打針的”

師:“恩,小朋友們説的都很對。那你們説吃手指是不是一種壞習慣呢”

幼:“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有效提問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衞生的,是一種壞習慣。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仍處於直覺行動階段,他們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相關經驗、認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見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懂得把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為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從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相關認識。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環節中有個別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對,迅速將手指從嘴中拿出,並表現出害羞的樣貌。我認為這正是引導孩子進入這一環節(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時機。

師:“瞧,小朋友們,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厲害。因為我的主人總是把我放在嘴裏吸呀吸,有時候還咬我呢!我就變成這樣貌了,多難看呀!皺巴巴的、光禿禿的,做起事來也不方便了,我真難受呀!”(教師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出示痛苦表情指偶,邊講述邊表演)幼兒聽得很認真。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提問。

師:“小朋友們,手指為什麼會變成此刻這個樣貌呀”

幼:“因為他的主人咬他、因為他難受”

師:“對呀,那你們説説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師:“那我們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師:“為什麼不能咬呢”

幼:“他會痛、會難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揚。

我思考:孩子已經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會難受。但小班幼兒需要親身經歷方能深刻感受到。為此,我在想是否能夠讓孩子真正嘗試一次呢

分析:通過擬人手法讓幼兒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還是終止了讓他們嘗試的想法。因為孩子的手指實在不乾淨,一但讓他們嘗試,或許有些孩子會覺得:“咦,真好玩!”

(三)高興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頭後,我接下來直接還是已擬人手法展示了高興的手指。

師:“小朋友們好!此刻我可高興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還經常給我洗澡。瞧,我多幹淨,多漂亮呀!(教師同時出示高興表情的指偶)

師:“小朋友們,此刻我的手指怎樣樣了呀”

幼:“笑了,變乾淨,變漂亮了”

師:“對,這是為什麼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給他洗澡了”我給予幼兒肯定、讚許。

分析:鼓勵孩子自主的發現事物的變化和聯繫比教師“單程式”灌輸知識經驗給孩子的發展更為有益。難受的手指,高興的手指通過指偶比較,這是直接的視覺感知。帶給生動的教具可調動幼兒的用心性。

(四)乾淨漂亮的手指

這一環節我直接讓孩子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師:“此刻,請小朋友們互相看看小手指,説説自己的手指乾不乾淨,漂不漂亮”

幼:“不乾淨,不漂亮,乾淨,漂亮”教師在此時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將發現的個案拿出來評析。並通過這個環節提醒幫忙孩子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

分析:幼兒討論得很用心,也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所見。通過個案引導孩子的習慣。對於孩子的想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用心參與活動中來。

綜合上述案例,我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了兩點反思:

1、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吮吸手指是平時生活中發現的現象,教師抓住了機會開展活動。作為教師這點是很關鍵的。案例中對手指的觀察都是對小班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2、師生呼應,構成學習共同體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發現吮吸手指現象,請幼兒説説痛苦的手指為什麼難受,孩子們答得很棒。此時幼兒覺得成功時,教師又讓孩子觀看高興的手指,又讓孩子重新思考:手指為什麼此刻高興了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七

一、案例背景

區域活動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歡的區域玩玩具,忽然聽到錦錦哇哇大哭起來。我連忙跑過去,瞭解狀況。只見他邊哭邊指着手説:“陳凱咬我”,我順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見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錦錦哭了,也都跑來看熱鬧。這時陳雅也跑來告訴我“陳凱打我,還搶我的積木”。但見陳凱小朋友卻若無其事,坐在區角里只管玩自己搶過來的玩具。

二、描述與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咬人並無惡意。孩子還不懂得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喜歡用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其次,孩子習慣用嘴去感覺外界事物,這是他們瞭解生活的一種途徑。有時孩子咬人是要表達自己心裏喜歡的方式,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陳凱小朋友是個不愛説話,長相可愛的小男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把什麼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先該幼兒他要什麼總是事事依着他,使他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咬人?

1、這是孩子的生理髮展過程,大部分孩子會咬人,在孩子1歲左右時,會從牀上爬到地上來玩,這是個咬人的危險期。媽媽並沒有制止,而是一邊喊痛,一邊習以為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兒園時出現咬人的事件頻繁,次數增多,讓他養成了咬人習慣。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訴成人自己想要什麼。但由於語言發展尚未完善,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才會咬人。在幼兒園裏,由於孩子不適應陌生的環境,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才以咬人做為一種情緒宣泄方式來為自己減壓,保護自己增強安全感。

3、許多家長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樣會咬人呢?那是因為在家,孩子沒有相片的對象,家長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會提前滿足他。而在幼兒園,誰和誰都不熟悉,更何況孩子在一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什麼東西都覺得是自己的。別人不給,又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所以才會出現咬人這種現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會給我。那麼他就會覺得這種方法很好,讓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下次還會繼續利用這種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該如何對待呢?

(1)發現孩子最初有這種咬人現象,必須要制止,給他一種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夠捏捏他的小嘴,告訴他不能發脾氣等轉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東西的行為是無意識的,但咬人這種行為則是有意識的,是一種攻擊行為,如果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行為,成人就該注意。對此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就應做出必要的反應,讓孩子明白他的這個行為是不好的,沒有人喜歡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這樣的行為才是好孩子。

(3)應對小孩咬人,家長也不要過分擔心和焦慮。先要時時細心觀察,弄清楚孩子為什麼咬人?是不是需要什麼東西,滿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確的引導,淡化咬人的行為,用新穎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確使用行為療法。任何指責只能強化錯誤,適得其反。既不能用語言恐嚇孩子,也不能防止錯誤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擬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訴孩子咬別人是一種不良行為習慣。同時也請家長配合,家園共同努力,儘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為習慣。

3)應採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強與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關係。

每一天鼓勵他與別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種被接納、關愛的心理感受,縮短與老師、好朋友的距離,讓他慢慢地融入到這個羣眾中來。

(2)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樹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各種途徑引導他參與羣眾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讓他感覺自己能夠做的更好;一旦有進步或取得成功時,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3)通過故事,加強幼兒正確的生活習慣。

通過難看故事《拔牙》並觀看醫生拔牙的真實場景,讓幼兒明白在生活中與好朋友一齊友好的分享。一旦發現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攻擊行為時,要立刻制止。並讓他感受被攻擊者的難過和疼痛,引導並教育他向對方道歉。讓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為,明確地告訴他:“咬人的行為是不受別人歡迎的。”

三、引發反思

小班年齡特點就是喜歡把玩具佔為己有,比較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在家時,玩的夥伴較少,不容易出現以上這樣攻擊性的行為,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時候,就開始發生問題了。任何孩子都擺脱不了這個特點,哪怕是陳凱這樣的孩子。

第一次發生之後,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發現他想打別人或者是咬別人的行為就立刻制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法根本沒什麼用,老師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總是看着他一個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會讓他這會讓他更加想去咬別人,他會產生“你不讓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於是我便上網找相關的案例,多看相關方面的書,並且我們在此階段確立了主題活動《大家一齊玩》的主題活動,通過此活動,瞭解與同伴,老師同時建立與老師、同伴之間地相處模式,培養孩子的交往潛力,從而適應羣眾生活。

對陳凱的教育,我們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性地教育。首先我們與其家長聯繫,在入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更全面的瞭解自己的孩子,並且他的家長們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並且對被咬的孩子道歉。並且我們還通過家長會,QQ羣有針對性的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忙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其次,我們在幼兒園及時正確地觀察和評價陳凱的行為,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比如他平時做操做的好,我們便請他來上來當小老師,讓孩子子對自己產生自信;對孩子的自私行為給予糾正,讓她認識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東西要一齊分享;並且開展《小組畫畫比賽》、《撿落葉》等羣眾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多交流,以此培養他們的交往潛力。對其他幼兒我們通過平常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而對陳凱的攻擊性行為要儘早發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與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時也給了他心裏安慰。如他要是搶玩具,我就告訴他玩具大家能夠一齊玩、輪流玩、這既培養了他的交往潛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並且平時多與他接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他明白有什麼事能夠找老師,而不是通過一些攻擊型行為就能夠解決的。

小班是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儘量把他地攻擊性行為扼殺在搖籃裏。通過一段時間,事實證明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他此刻咬人行為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八

觀察記錄: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今日吃的是紅燒蝦和青菜。真真他在自我剝蝦,他剝的很慢,但最終還是經過他的努力都剝完了,然後開始吃他的飯菜,剛開始吃的蠻快的,可是旁邊的哲哲小朋友和他説話,他就開始和他聊起來,於是我走過去對他説:“今日你是小值日生哦,小值日生吃飯的時候是不説話的。”他聽了就不説了,開始安靜地吃着。

觀察分析:

該幼兒的自控本事不是很強,平時上課注意力也不怎樣集中,會一會弄弄小手帕,一會弄弄衣服領子。在家,吃飯的時候喜歡一邊吃一邊弄弄別的東西。可是經過上學期的努力,真真在吃飯方面已經提高很大了,從上學期的要教師餵飯到這學期能自我吃飯,還會自我剝蝦,看得出他懂事很多。

反思與措施:

能夠和真真多多交流,告訴他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做做這樣,再去弄弄那樣,這樣是不好的。對於他良好的自控行為,要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樹立他的自信心。與家長也要相互溝通,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要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不要什麼是都寵着他,讓他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九

情況摘述:

陳ΧΧ是一個極有個性的孩子,記得有一次早上入園,他和奶奶發生了爭執就吵着不上幼兒園,這樣,爺孫倆就在幼兒園大門口扯來扯去,當園長出面要牽他入園時,他更是暴跳如雷不肯同意,當通知我下樓時,我看到的他死死地拽着奶奶的衣角,任憑大人怎樣勸説都不予理睬,我使用了各種方法都不見效,看樣貌這孩子的倔脾氣上來了,怎樣説都沒用,無奈只好硬把他拽進了幼兒園。到了班級當我問他為什麼不願來園時,他也説不上來,只是一味地點頭。

成因分析:

據對陳ΧΧ奶奶的瞭解得知陳ΧΧ從小在家性格就較任性,由於父母工作較忙,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奶奶帶,所以許多事情老人家都採取一味嬌寵的態度,造成陳ΧΧ唯我獨霸的習慣,在家中就是旁若無人的樣貌,自我想要做的事情必須要做到,早上不高興來幼兒園就是因為奶奶讓他喝完牛奶才上學,他就是不肯,甚至把整碗牛奶都打翻在地還慪氣不上幼兒園。

教育策略:

我將陳ΧΧ找來,耐心地從喝牛奶這件事説起,讓他明白喝牛奶的好處,又讓他説説自我家裏的事情引申到家中的人,讓他明白對家裏的人一樣也要尊重,他也表示以後都要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了。之後我在班上開展了一次我愛我家的活動,讓幼兒經過多種途徑來表現自我對家、家裏人的喜愛,明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並讓每位幼兒制訂了一張表,用於登記每週讓家人高興的事情,經過幾周的觀察,陳ΧΧ沒有再出現不來幼兒園的現象。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總結 篇十

【案例背景】

小可,四歲半,是家裏的第二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大她七歲的姐姐和一個僅有半歲的弟弟。父母忙着輔導姐姐的學習,照顧弟弟。小可則由已經七十多歲的爺爺接送照管。小可兩歲半就上幼兒園,比同班的小朋友小一歲。

【案例描述】

每一天早上入園時教師和小可打招呼,她面無表情,從不迴應,只顧低頭走進活動室。教師點名時,她從不答到,也不抬頭看教師,沒有任何響應。活動中,她從不主動回答問題,教師叫她時,她不抬頭,也不説話。她在幼兒園僅有的交流只限於她和旁邊的小夥伴小聲地説話,但當她發現有人看到她時,她便立即停止説話,趴在桌子上。

今日早上,小可媽媽打電話給班主任教師説昨日有小朋友把小可的衣服脱了,話語間顯得很生氣。但事實是昨日午時天氣太熱了,班上有小朋友已經穿短袖馬褲了,小可還穿的是厚T恤加毛馬甲。新來的教師不瞭解情況,中午讓孩子減衣服時,小可不會脱,旁邊的一位小朋友幫小可把毛馬甲脱掉了。

【案例分析】

1、客觀因素:過早上幼兒園,和班級中大她一歲的小朋友相比,小可語言、與人交往本事發展就慢一點,孩子交流的不主動構成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語言表達本事較弱,導致孩子在給媽媽講述脱衣服事件時不清楚,只反覆強調了別的小朋友脱了她的衣服,而沒有説為什麼要脱掉衣服,這才造成了媽媽對教師的誤解。

2、家庭因素:家中缺少積極交流的環境。父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姐姐的學業和小弟弟的照顧上,對小可的關愛太少。在家庭中,孩子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重視,構成了孩子的失落與自卑的心理。雖然小可有爺爺照顧,但爺爺年齡大,以自我的冷暖為孩子穿衣,孩子穿的比其他孩子厚。老人比較愛安靜,和孩子交流的機會不多。和孩子最親近的家人對孩子的關愛和言語上交流較少,構成孩子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

3、幼兒園因素:孩子交流中的不響應,使之成為了語言交流中的被忽視者。教師對孩子缺少長期的關注與引導。

【措施與方法】

1、作為教師,積極接納孩子的表現,幫忙孩子構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增強孩子與人交流的自信。班級教師應從心理上真正關愛孩子,細心詢問孩子的需要,能夠請小可坐到自我的旁邊,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他人的事情,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我是被重視的且受人喜歡的。

2、活動中教師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表現。哪怕是一個抬頭看的小舉動。教師能夠抓住機會大肆表揚:“教師剛才在點名時,小可都抬頭看我了,教師心裏真高興,下次真期待小可能大膽地説一聲‘到’”。另外,多引導小可和性格外向的孩子合作交流,發揮小夥伴的引導作用,併為孩子開闢必須的説話空間,多鼓勵,讓孩子明白教師喜歡她大膽地表達。

3、和孩子一齊閲讀諸如《麗塔和鱷魚迷路了》的繪本,讓幼兒認識到其實安靜也沒有錯,但大聲説話,積極地與人交流是一件十分重要和開心的事情。

4、積極與父母溝通交流,讓孩子體驗到交流的歡樂,克服心理的自卑和失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經過家訪等多種形式,讓孩子的父母明白,雖然小可不像小弟弟那樣需要手把手照顧,也不需要像姐姐那樣有繁多的作業需要檢查,但她也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有時間儘量多接接孩子,陪孩子做做遊戲,詢問孩子的需要,請孩子來做父母的小幫手,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是被重視的,也是真正有用的家庭成員,從而逐步增強孩子的自信。

【案例反思】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待像小可那樣的孩子,作為孩子最親近的教師和家人,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只一味強調讓孩子多説話。我們應當多一份接納和包容,讓孩子明白愛安靜其實並沒有錯,但大膽主動地與人交流也是一件十分重要和開心的事情;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她是受重視的真正有用的一員;不期望朝令夕改,只求越來越好。用情感化,用愛引導,讓孩子的人生因我們的努力而更加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q7ev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