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部編版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部編版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部編版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部編版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一

課程標準內容:

瞭解深圳特區的發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統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上一課對內改革相對應。以深圳特區為例,瞭解鄧小平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把對外開放確定為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

學情分析:

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已經瞭解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對內改革的相關知識,為本課的學習做鋪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能夠及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但不善於獨立思考,能動性較差。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認識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發展變化,瞭解重要歷史人物推動社會發展。

時空觀念:利用地圖掌握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實證:通過比較改革開放前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發展變化,理解對外開放的宏達歷史意義。

歷史解釋:通過學習瞭解為什麼要設立經濟特區?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大歷史意義。

家國情懷:樹立對外開放意識,認可並支持我國的大政方針,關心國家大事,與時俱進。

教學重點:

經濟特區的建立和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以深圳為例認識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貢獻、知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教學過程:

活動一:複習鞏固

1、1978年,鄧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為____的召開提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______上來。實行_______的歷史性決策。

3、組織上,形成了以_______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4、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的支持下,農村逐步實現了以包乾到户、包產到户為內容的_______。城市進行以_______為中心環節的國有企業改革。

【設計意圖】本節課知識與上兩節課聯繫性較強,設置複習鞏固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前兩課知識點,更容易做好銜接。

導入:(音頻《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這首歌曲,歌頌的是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對內改革的同時,他又把對外開放確定為加速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國策,為什麼要對外開放?如何對外開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九課《對外開放》。

活動二:小組討論

問題設置:

1、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條件有哪些?

2、這些條件中,哪些是我國具備的、哪些是我國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處?

學生回答:技術、資金、勞動力、市場、經驗等。我國有廣闊的市場和重組的勞動力。但是技術落後,經驗不足,資金短缺。建立經濟特區,積極引進技術、經驗和資金。

老師:我國最先設立的經濟特區有哪些?從地理角度看,都在那兩個省?

學生: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在廣東省和福建省。

(老師補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在不斷地摸索中前行。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設置特區,先行試點,再逐步推廣。)

老師:請同學們結合史料思考,經濟特區到底特別在哪?國家沒什麼選擇在廣東和福建先設立經濟特區呢?

史料:1979年春,鄧小平在與廣東省領導談話時,提出在那裏可以劃出一塊地方來,叫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幾個月後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以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中央確定,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把經濟儘快搞上去,這個重大決策,對加快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13課》

老師總結:“經濟特區”是指國家劃出一定範圍,在這裏實行與其他地方的經濟政策,如減免税收、給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資,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廣東福建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毗鄰港澳,可以吸引大量僑資;依靠大陸腹地,自然資源豐富。

【設計意圖】教材中對於這一部分敍述完整,表述清晰;內容上不難理解。因此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活動三:體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開放前後深圳的變化

——圖片選自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第9課

材料二:深圳本來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小鎮。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後,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層樓”的建設速度,幾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後,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選自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第9課

老師:實踐證明,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

【設計意圖】用圖片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設立經濟特區帶來的變化,加深對國家大政方針的認同感。

活動四:地圖應用

老師:試點的成功,證明了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正確性,1984年,鄧小平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經濟特區就像一個偉大的支點,撬動它,就撬動了中國舊體制的巨石,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

請同學們拿出歷史地圖冊,根據教材相關內容,找出1984年以後我國新開放地區,並做好標註,仔細觀察並思考,我國開放格局的特點。

歸納:

1884年,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地區定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擴展到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其他沿海市縣

18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1992年,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邊境城市、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首府,幾年後,又開放了一大批內陸市縣。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標註,發現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更有助於加深記憶

活動五:小組討論

材料一:中國代表簽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

材料二: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為WTO,是處理世界貿易問題的重要國際組織,負責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各成員間的貿易爭端。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舉行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籤字儀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帶入全球貿易體系,參與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於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也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

——選自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第九課

老師:根據兩則材料思考並討論

1、中國為什麼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給中國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3、面對挑戰,中國該如何應對?

歸納總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標誌着中國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機遇:它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戰: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的弱勢產業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隨着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關税的大幅度減讓,外國產品、服務和投資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一些產品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應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引進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管理經驗;進行技術升級,提高我國產品競爭力;堅持可持續發展。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相對較難理解,結合小組智慧,激發學生興趣;在世界經濟浪潮中,面對機遇和挑戰,該如何應對?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課堂總結: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目睹了對外開放政策下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瞭解了“經濟特區—沿海開發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點線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貿易的歷史性一刻。改革開放的成功離不開鄧小平同志的高 瞻遠矚、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抉擇,更離不開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新世紀中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1)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含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並設【設計意圖】版塊。

(2)引用的文字及圖片材料請展示在教學設計中。如確實無法展示(如視頻音頻)請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級鏈接。

板書設計:

第9課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特點:點線面結合、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

部編版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説教材

《明朝君權的加強》是國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第一課,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及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明朝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轉型時期,它創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頭,專制皇權進一步膨脹,統治嚴酷,視士大夫若奴僕,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掌握好這節課的內容有利於學習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這一課在明清史佔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衞,以八股取士;瞭解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聯繫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們好動、好奇,喜歡有趣的歷史故事,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因此,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才能更易於他們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學中還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採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並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引文、史料、圖片等資料,運用觀察法、閲讀法、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信息。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思路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積極地調動學生參與其中,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感受、掌握歷史,並運用歷史,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鳳陽花鼓”和“朱元璋畫像”,設問:你知道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政治、思想上為加強君主集權採取了什麼措施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

(1)採用課件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並評價。

(2)多媒體出示元末農民起義示意圖;設問: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閲讀教材,分析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多媒體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況”學生閲讀,依據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引導:國家初建,政局不穩,人心浮動,明太祖將如何鞏固統治,加強君權呢?多媒體出示問題:“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將學生按(中央、地方、軍事、特務)分組並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學生討論後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後用自制課件“行政機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衞”部分內容時,採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度的創立和發展;多媒體展示舉子看榜圖;學生閲讀教材,瞭解明朝的科舉考試發生的變化,教師出示問題:(明朝科舉考試內容、解釋題目、答題格式),學生通過圖示加深印象。組織學生討論:“八股取士的影響”學生分組討論“八股取士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關於“明朝經濟的發展”,課件展示有關明朝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圖片,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小結]部分採用學生嘗試回憶後,課件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六、板書設計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結構式板書;既歸納了本課知識要點,也有助於學生梳理本課歷史的基本線索,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4ojr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