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21篇)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2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生物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生物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21篇)

篇1:生物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圖片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教學重點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觀察、討論、講述、練習。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朵桃花的掛圖或投影片或植物開花和結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注:師生共同簡要複習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導入新課,教師語速儘可能舒緩)

教師: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是——(學生:地球),那麼地球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哪些同學能跟大家談一談環境包括哪些呢?

學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動物,還有山、水等等。

教師:非常好,像大家剛才所説的環境中,陽光、空氣、水都屬於沒有生命的物體,即——(學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則屬於有生命的物體——生物。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學生B:生物體的生活需要營養,在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以後,生物體又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學生C:生物能進行呼吸,像我現在這樣吸入O2,呼出CO2氣體。

(注:學生表演深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若未表演,教師給以提示)

學生D: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呆得時間較長,當遇到光線照射時,會迷眼。生物體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生長和繁殖,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也許一句話可以使一名學生看到希望)教師:通過對生物體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我們知道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生物,就主要依靠這五條基本特徵。從生命本質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生物體而言,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整個生物圈內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學生E:每個生物體死亡之前都已經產生出自己的後代了。

教師:對了,非常好。因為生物體能夠通過生殖和發育繁衍後代,從而保證本物種的延續。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板書: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教師: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受精作用完成。

教師追問:能不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説一下呢?

學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着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教師:通過對從前知識的回顧,當我們再拿起誘人的桃子時,請不要再浪費,請你珍惜,它是經過艱難的歷程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桃樹的種子被勤勞的雙手播進土壤後,過一段時間,它滿載着人們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還有許多植物像桃樹這樣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

板書:一、有性生殖

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玉米、向日葵、蘋果、杏??

(注:學生的答案很多,教師應注意仔細聽他們的回答,出現錯誤時給予糾正)教師:除了大家所列舉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進行生殖呢?比如:馬鈴薯、洋葱、月季等。它們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大家翻開書第3頁,觀察這兩幅圖,回答投影片上的問題。

(學生閲讀、觀察、討論;教師將製作好的投影片內容打出)

投影內容如下:

(注:學生閲讀完以後,思考、討論,並得出結論)

教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每個組討論的情況。每組組長選派一名“形象大使”彙報,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第1組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觀察情況吧

學生G:我們組經過觀察,發現椒草用葉片浸泡後,葉片下生根,最終長成一個新植株;馬鈴薯塊莖放的時間長了以後也能發芽。雖然這一個是葉片生根,一個是塊莖發芽,但最終都有同樣的結果,都能長成一個新的植株。而它們二者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母體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學生H:我們組認為通過這樣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銀星海棠的莖浸泡在水裏,幾天就可以生根。還有新長出的植株和母體長得非常相似。

(注:教師在此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性狀”二字,並可稍作解釋,為遺傳和變異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I:我們組要對此進行一些補充。我們發現生物的生殖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各有所長。比如前一組同學所説的由母體器官繁殖的這種方式速度快,時間短,又不會出現很大的變異。

學生J:我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植物都屬於這種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樹等。

教師:太棒了,大家總結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後繼續努力。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類似於椒草、馬鈴薯這種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板書:二、無性生殖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這種無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殖方式。好了,對於剛才所説的一些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自由大論談]

(通常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教師主持)

學生K:在馬鈴薯的塊莖發芽後,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體栽進土壤中,為什麼還要連結一部分塊莖呢?

學生L:老師,我沒有親自動手做過插柳條的實驗,但我想問把一段柳枝剪下後就直接插進土壤中,能成活嗎?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這兩種方法,哪種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學生M:甘薯、洋葱、蒜都和馬鈴薯一樣長在地下,它們也是塊莖繁殖的嗎?

學生N:細菌和真菌都是由母體繁殖,它們也屬無性生殖嗎?如果是的話,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還有哪些無性生殖方式呢?

篇2:生物教學設計

第五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14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進一步瞭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通過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通過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從另一個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來之不易。

重點難點:

1、傳粉方式,

2、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學過程:

[導入]:演示牽牛花,進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結構,重點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板書]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課件展示]

被子植物開花的基本情況:花萼、花冠打開,雄蕊伸長,花葯裂開,雌蕊也伸長,柱頭分泌黏液。

[板書]一、傳粉

傳粉:植物開花後,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葯中散落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

結合多媒體圖片棉花和豌豆花的傳粉方式並討論總結它們傳粉的不同點。豌豆花在沒有開放時,花粉已經傳到了雌蕊的柱頭上,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棉花是異花傳粉。

[板書]傳

粉分為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普遍)

[板書]異花傳粉的方式可分為昆蟲傳粉和靠風傳粉等。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把花分為風媒花與蟲媒花。

[討論]:假如你是一隻小蜜蜂,你會去什麼樣的花上採蜜呢?(課件展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圖片)

總結蟲媒花的特徵:花瓣鮮豔,花蜜香甜等;

風媒花的特徵: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並且伸出花瓣外面。(説明傳粉並不是很容易的,從而説明生命的可貴)

[板書]二、受精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請學生參照課本上圖片,自己先總結植物的受精過程,然後以鏈式模式圖的形式來邊講邊説,老師再補充歸納,具體詳見課件。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板書]三、果實、種子的形成

[課件演示果實的形成]

傳粉受精後,花的哪些部分會枯萎、凋謝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頭、花柱

不斷髮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子房發育成果實

珠皮發育成種皮

胚珠發育成種子

受精卵發育成胚

[探究]

它們是果實嗎?

實驗器材:胡蘿蔔、青椒、花生、馬鈴薯、豆莢、刀片、解剖針

實驗要求:1、判斷屬於果實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開果實,進一步掌握果實的基本結構。

問:果實是由()和()構成的,並結合實物找到這些結構。子房發育成果實,但也有些不是這樣的,如蘋果主要是由花托發育而成的,子房發育的只佔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們食用的是哪個部分?(桃的結構: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種子)桃子裏有一個種子,而西瓜呢?

一個子房中有多個胚珠,多個胚珠發育成多個種子。

[課後調查]無籽番茄的形成過程。

[討論]:

如果在植物開花期出現天氣連續下雨、颳大風或無風等情況,對植物的繁殖會有什麼影響?説説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討論]:

如果植物傳不了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傳粉不能完成,果實、種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傳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開花後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傳粉也就結不了果,這時人們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給作物傳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見圖講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後,形成果實和種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課後探討]:

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成員之一遍佈全球,請結合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談談植物的果實、花、種子的利用情況。

作業:

完成課本上的1、3兩題,。

篇3: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行不衰。

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讀者可以發現本文寫得似乎並不像科技論文,相反,此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做到了將深奧的科學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文章裏還有很大的一個特點,作者善於運用比喻的方式來説明抽象的道理,讓人易懂。

總之,這篇文章作為科技論文是很值得大家鑑賞的,無論從文章的思想、結構、語言、方法,還是其他,它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教學重點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2.篩選信息,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教具準備

幻燈片,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的禮讚》的內容;

2.掌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區別與關係,從中歸納出主旨;

3.綜合運用説明方法和説明順序。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歸納思路,總結寫作方法;

2.抓住個別語段,縱深分析語言的運用;

3.思路凌駕在自讀之上,進行綜合式的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瞭解到人類社會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發展自身的事業的理念;

2.培養學生勇於為科學貢獻餘熱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隨着城市的繁榮、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便不免表現出自視其高、自私傲慢的特點。其實,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讀美國科普作家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從中,我們一定更能明白這個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從它們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啟示,來指導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和生活。

推進新課

一、解題

劉易斯·托馬斯(1913~1991),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細胞生命的禮讚》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為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銷不衰。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一)學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確:本文就生物社會和人類社會相互對照,雖説有人刻意要給以區分,但事實上,兩者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給人類社會的提示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在科學方面或其他領域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劃出關鍵句子,然後給本文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根據關鍵句子和內在邏輯聯繫,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部分(1):從人類社會的情景聯想到生物社會的活動,從而切入文章所探討的話題。

第二部分(2):生物學界力求將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區分開來,以顯示其同生物社會的異樣性。

第三部分(3~10):談了許多生物(螞蟻、蜜蜂、魚等)的生活狀態和習性,從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多角度的來説明。

第一層(3~8):結合螞蟻、蜜蜂的社會來看,主要説明了它們能思考,它們有智慧,它們能很有條理地組建自己的社會。

第二層(9~10):從粘菌細胞和鯡魚的社會來看,它們能完全生存下來,它們是相互依賴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學的推斷,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是有相似性的,人類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同時,人類只有從中得到啟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會組織。

(三)對於科普論文的解讀,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教師):首先,在瀏覽全文基礎之上,我們先弄懂整個文章的大概內容,讓我們有個整體的理解。其次,藉助理解論文的方法,如找尋每個段落的關鍵句子等方法來落實到段落層次中,將我們的思路更進一步明晰化。

篇4:生物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想

筆者以為,學習自然科學小記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為生物的社會》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⑤的第14課《作為生物的社會》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科學散文着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閲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繫,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羣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讚》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繫,從中歸納出主旨。(依據單元提示的知識要求及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説明方法和説明順序。(依據自然科學論文的文體特點,學習其説明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依據單元目標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單元目標中,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即據此設計重難點)。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預習要求)

1、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蒐集一些羣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説説它們的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徵。

六、教學思路:

(一)導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麼?(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麼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為,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通過《作為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瞭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繫,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換位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裏,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裏,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羣螞蟻、一羣蜜蜂、一羣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複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為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羣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營羣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徵。如:狒羣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衞狒羣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並通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信號;

看守羊羣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隻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提問:這些生動的事例説明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説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説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羣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並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使人類的行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篇5:生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舉例説出身邊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舉例説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係

3.嘗試用遺傳圖解説出親代與後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圖解的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1.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2.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隱性基因、顯性基因的概念及關係

難點:

用遺傳圖解説出出親代與後代的基因組成合性狀表現

教法:

討論、觀察、分析、歸納等

二、學生分析:

本節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觸、瞭解和認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論層次。

對性對性狀的理解和應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遺傳性狀的顯性和隱形中,對隱形也會遺傳給後代理解上有點難度。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列舉生活中的生物看見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觀察一下書上的圖,理解什麼是生物的性狀。

1.生物的性狀: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定義,討論一些平時看見的性狀。

2.相對性狀:比較教科書上豌豆的各種形狀,討論思考,怎樣判斷一對相對形狀。並在找出關鍵的詞語。

3.基因與形狀遺傳:討論基因與性狀的關係。隱性基因能遺傳給後代嗎?什麼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4.討論遺傳圖解都有哪些內容?各自怎麼書寫。

5.小結。

6.練習。

四、板書:

性狀的遺傳

一、生物的性狀:

1.概念: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方式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且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

二.基因與性狀遺傳

1.顯性基因:A顯性性狀:AA或Aa

2.隱性基因:a隱性性狀:aa

三、遺傳圖解:

親代的基因型:母親Aa×父親Aa

親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

生殖細胞:A或aA或a

後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後代的表現型:雙眼皮雙眼皮雙眼皮單眼皮

五、反思:

緊跟教材,讓學生多看多思考,多動腦,自己探索出重點的知識點,在討論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識。並和前面學習的知識想結合,既學習了新的知識又複習了就的知識。而且注重將生活中的認識融於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瓦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達到輕鬆掌握知識的效果。

篇6:生物教學設計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願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國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並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國小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瞭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説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説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裏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佈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並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蒐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2。 説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蒐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導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鬆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範圍。

(1)説一説: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閲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範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

[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出問題:通過驗證,哪些同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的一樣,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嗎?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提出問題: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並做彙報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交流活動(一般前後四個學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如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表演結束,學生概括出:

(3)由此介紹: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讓學生自己先猜想,再舉例説明,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想象的科學精神。]

結論:不是。

(4)設疑:為什麼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呢?

2。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討論:學生分成6大組(確定1人為組長,及時、準確記錄該小組成員活動情況,以作學期成績參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觀察、比較教材第12、13頁的6幅圖片。

[分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討論題:

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麼?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麼異同?

③為什麼乾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p; (2)彙報結果:以組間競賽形式,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説出該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成員和教師作評委,對各組的作答給予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通過競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和應用。]

(3)小結:

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

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温度。

討論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陸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討論3:因為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沒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所以乾旱會使糧食減產。

(4)質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嗎?

引導學生舉例説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

(實物投影)投影學生蒐集的多種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

②如何獲得和分析這些資料?

引導學生回憶、並結合教材第12頁紅框中內容,掌握有關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知識後小結:

資料形式:文字、圖片、數據、音像資料等。

對資料處理:整理並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

[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小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6)知識遷移:任舉一種熟悉的生物,説説它的生存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嗎。

[遵循鞏固性原則。]

3。 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點。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設計一道題,儘量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設計了類似的題目:下列條件是該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則填“—”,問其他哪一個學生願意表現一下?(學生爭着回答。)

[讓學生大膽創新,改變以往教師考學生的方式,自己設計題目考自己,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這些條件一旦改變或不足時,對生物有沒有影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生物會不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

[培養學生虛心提問,學無止境的意識,併為下節課或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4。 鞏固練習。

(1)你會填嗎?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鬆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裏

,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

⑤適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體現“STS”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物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課後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請蒐集資料説明你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學反思

本設計中導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只是一首簡單、普通的歌曲卻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使他們愉快輕鬆地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對於知識點的學習,採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本設計的較成功之處。

讓學生學完知識,自己編一道題考一考其他的同學,並將編好的題目寫在預先準備的紙上,以便實物投影展示,“考”時由編題者當“主考官”,學生自願參與,“被考者”的回答正確與否,主要由編題者確認,對於較難的問題可以採取集體討論方式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應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需要反思的是:1。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生物是一門新學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學生尚未進入正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風氣、合作精神,出現了課堂氣氛鬆散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這一方面狠抓學生,分組時採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後的教學過程要認真解讀、努力鑽研新大綱、新課程標準,儘量達到高的要求。

篇7:生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記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理解生物的特徵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培養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二、教學重點:

完成本章節內容的識記和把握,理解、記憶本章節的知識要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儘量先憑記憶完成,然後針對情況做到查缺補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特徵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2、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定合理的,有時因範圍較大不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維持生存。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

無機鹽和,通過製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澱粉等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它們以或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

4、絕大多數生物需要進行呼吸,吸入,呼出。

5.、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的排廢途徑有、、等。

6、生物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例如,大多數植物利用產生的萌發成幼苗;鳥類利用,而貓狗等哺乳動物通過使個體增多。

7、生物歸類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分,可以將生物分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按照生活環境分,可將生物分為和等;按照分,可將生物分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節我們學習了兩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們是。

導學篇

重、難點點撥(温馨提示: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共同特徵。熟記並運用所學知識,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作為生物必然具備他們的共同特徵;反之,不具備其共同特徵的物體就是非生物,這也是判斷生物與非生物的標準。其中,有一個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卻不具備細胞結構。

例題:下列屬於生物的是()A、電腦病毒B、珊瑚C、珊瑚蟲D、智能機器人

2、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有機物則是包括葡萄糖、澱粉等在內的含有生物體所需能量的物質。與二者聯繫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實現“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生產者),而生物的呼吸則實現了“有→無”的轉化。另外因為動物體內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所以為了生命活動的需要,他們只能以現成的有機物(植物或動物)為食,即只能進行“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消費者)。

試回答:任何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呼吸作用的產物你能説出兩種嗎?、

3、動物體的排泄途徑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葉也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種排泄方式。

4、正確理解三種分類方法(實際上生物的分類方法不知這些),它們是互不影響的。比如:狗是第一種分類中的“動物”,它還是第二種分類中的“陸生生物”,也是第三種中的“寵物”。

知新篇

牛刀小試(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成,不會的提交小組或班內解決):

1、植物和動物共有的特徵是()

A、劇烈的運動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態,種類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

A、細胞B、細菌C、器官D、組織

3、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黴菌越長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縫越來越寬D、汽車越跑越快

4、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生物具有()

A、應激性B、細胞結構C、生長現象D、新陳代謝作用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

A、出汗B、排尿C、呼氣D、排出糞便

6、“植物受陽光照射,製造有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些現象説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間

7、關於生命的基本特徵的敍述正確的是()

A、生物能快速運動B、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製造有機物

8、下列哪項不能説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長大B、植物種子萌發成幼苗

C、鳥產卵、虎產仔D、鯨呼吸時產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關於病毒的説法,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C、病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D、病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10、關於觀察的敍述,錯誤的是()

A、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都是觀察的用具

C、觀察時要有明確的目的

D、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不需要做記錄

11、夜晚卧室裏擺放過多分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為()

A、植物生長需要營養物質B、植物要生長

C、植物釋放過多的氧氣D、植物呼吸與人爭奪氧氣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句話表明()

A、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

B、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

C、生物體能夠繁殖自己的後代

D、生物體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

13、下列説法不正確的是()

A、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調查

C、調查範圍再大,也必須對調查對象挨個調查D、調查結果要進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開屏屬於什麼生命活動()

A、美化環境B、生長C、獲取營養物質D、生殖

15、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類為()

A、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B、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D、有用的、無用的

16、下列生物歸類的方法正確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帶是陸生生物B、狗、雞、鴨是家禽

C、松樹、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麥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調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資源調查C、水資源抽樣調查D、仔細觀察牛,並拍照

18、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調查過程中應儘量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不喜歡的不記或少記

B、調查時看見自己滿意的東西就應該採集回來

C、為了採到合適的標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險也是可以的

D、調查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19、下面調查活動步驟正確的是()

A、選擇調查範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B、設計調查路線→分組→選擇調查範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C、分組→設計調查路線→選擇調查範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D、選擇調查範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整理→歸類→調查記錄

篇8: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與遺傳有關的結構與物質的基本知識,即染色體、基因以及遺傳物質(核酸)與性狀遺傳的相互關係,幫助學生認識遺傳現象的物質基礎。

2、通過分析某一具體性狀的遺傳現象,幫助學生認識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其他遺傳現象。

3、在區別遺傳病與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遺傳病的基本特點以及禁止近親婚配的生物學原因,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課堂討論的中心。對基因這一名稱,學生從各種媒體和一些科普讀物已經有所瞭解,但不一定能認清基因的本質以及基因和性狀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可以以性狀在上、下代傳遞為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有關基因的基本知識: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基因與生物性狀的關係,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傳遞規律以及顯、隱性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等。

2、染色體在生物的上、下代傳遞規律與基因的傳遞的關係也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講清染色體在體細胞和生殖細胞中的變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變化有助於理解基因的活動。教學中可以利用圖表甚至製作相應的教具幫助學生了解染色體的活動規律。

3、國家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國家為什麼要通過立法來禁止近親結婚?生物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學生認識近親結婚所造成危害的遺傳學原因上——遺傳病產生的細胞學基礎和發生遺傳病概率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體的例子認識近親結婚的危害。

參考課時

本課題建議授課時數為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向學生髮放一調查表,對自己家庭成員的某些性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為學生在上課時的討論分析材料。調查表如下:

性狀調查表

調查前教師應注意:

1、要求學生如實填寫表格中的內容,不能為完成作業而隨便填寫。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2、向學生説明如何識別這些性狀特徵,特別對上眼瞼這一特徵中的雙眼皮、單眼皮,應説明不是美容後的特徵。

【教學過程】

引言在瞭解生物界的豐富多彩之後,有些同學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各種生物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是否會有共同的規律?比如説,每種生物是怎樣將自己的特徵傳給後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樣發生又是怎樣演變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等等。我們將在以後的生物課的學習中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課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對於“遺傳”這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同學們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許多遺傳的現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子的長相像爸爸,等等。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在這些方

面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特徵,也就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在課下,同學們對人的一些性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了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否也是遺傳現象?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過程中有沒有規津?我們先來分析這些性狀。

【學生活動】

(1)小組討論。每小組選擇一項特徵,分析該特徵在上下代傳遞中有幾種方式,比如某同學的上眼瞼是雙眼皮,他的爸爸、媽媽也是雙眼皮,這是一種傳遞方式。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據本小組的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2)全班討論。各小組介紹小組討論的結果,所分析的性狀有幾種傳遞的方式;各種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中是否有共同點;將討論的結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結。

性狀與父母相同,或者與父母之一相同,這種現象就是遺傳。用生物學的術語敍述遺傳這一概念,遺傳是指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

若性狀與父母不同,叫做什麼?子女為什麼會出現不同於父母的性狀?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同學們在自己身邊到處可以遇到。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如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麼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

提出問題,討論: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們在瞭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繫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説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後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提出問題:一個小小的生殖細胞為什麼可以決定後代具有什麼性狀?

我們必須研究細胞內部的結構和細胞所含有的物質。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説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説,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為什麼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於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

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於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説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它與生物性狀有什麼關係?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説的基因是指位於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只有其中的一個。它們的關係可以這樣表示: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小結】

這節課,我們討論分析了什麼是遺傳,知道了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後代的,最終決定性狀的遺傳的是位於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具體到某一性狀,遺傳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的基因會有不同的性狀。在瞭解了這些知識後,有些同學會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為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討論。

【板書設計】

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遺傳: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各種生物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2)基因:

第二課時:

【複習】

(1)什麼是性狀?什麼是遺傳?請舉例。什麼叫染色體?什麼叫基因?

(2)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什麼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基因又是怎樣變化的?

(3)為什麼説我們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我們還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

(2)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

(3)為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

【新課】

下面我們以人的上眼瞼為例,研究以上問題。

生物的一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瞼,耳垂等。

 

;提出問題,討論: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瞼特徵的基因,這兩個基因在人體內會有幾種結合方式,分別決定什麼特徵?同學們可以討論並提出自己的假設。

A與a結合,可能會有三種方式:AA、Aa和aa。

提出問題,討論:若AA決定的性狀是雙眼皮,aa會決定什麼性狀?那麼Aa又會決定什麼性狀呢?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麼不是aa決定雙眼皮呢?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細胞中的成對基因有顯隱性之分,即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

見下頁。

雙眼皮由顯性基因決定,以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單眼皮由隱性基因決定,以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那麼,基因為Aa,既有顯性基因,又有隱性基因,會表現出什麼性狀呢?

在基因為Aa時,隱性基因a不能表現,只表現顯性基因A決定的性狀,所以Aa也是雙眼皮。

提出問題,討論:上一節課,我們在分析人體幾種性狀的遺傳方式時,歸納出有這樣幾種情況,以上述眼瞼的特徵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2)爸爸、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3)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4)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雙眼皮;

(5)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6)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7)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請同學們利用顯隱性基因的知識對以上各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作出解釋。

同學們對(1)(2)兩種情況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待徵,這就是遺傳。(4)、(5)、(6)、(7)幾種情況中,孩子繼承雙親之一的性狀,同學們也能接受。那麼,為什麼出現了第三種情況,是不是在調查中搞錯了?孩子與雙親的上眼瞼都不相同,是否有這種可能性?

提問:父母都是雙眼皮,體細胞中成對基因會有幾種情況?

(1)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的後代?

(2)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或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

(3)假如,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這種後代是怎樣產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圖V—3。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會不會有這種情況,父母都是單眼皮,生出一個雙眼皮的孩子?要説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個小作業,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學到的知識對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幾種情況進行分析。

4、遺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禁止近親結婚是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為什麼將遺傳病與婚姻法的規定聯繫起來?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遺傳病。

請同學們看課本P、133下面的圖。這是一個先天性愚型病患者。這種病人的患病特徵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坐

立走都很晚,只會説“爸”、“媽”單音節詞,有的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這種疾病是天生的,但得這種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麼,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經過研究發現,患者的父母產生的生殖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使患者一生下來就有這種疾病,這就是我們所説的遺傳病。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遺傳病是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不具有傳染性。目前,已經瞭解的人類遺傳病有4000餘種,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遺傳病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遺傳病一般是無法治療的。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力圖使發生變化的遺傳物質恢復正常的活動來治療某些遺傳病。但目前大多數遺傳病仍然不能治療。

提出問題:遺傳病不會傳染,也不能治療,對於它是否可以不管,隨它發生?

我們不能治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減少遺傳病的發生。這些疾病的患者給家庭帶來了精神、經濟負擔,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遺傳病的發生。如何減少遺傳病的發生?。

(2)禁止近親結婚:

根據統計發現,近親結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結婚,婚後所生子女遺傳病發生的機率高於非近親結婚。如白化病,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們國家某地有一個山村,由於近親結婚的人多,出現了許多傻子,被稱為“傻子村”。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麼近親結婚,後代遺傳病發生的機會會增加?我們知道,攜帶致病基因的人並不一定表現出遺傳病,如由隱性基因引起的遺傳病,但這種基因有可能遞給下一代。血緣關係遠,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較小。而近親結婚,婚配的雙方遺傳基因相近,婚後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就大。

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也為了減少遺傳病給家庭、個人帶來的痛苦,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表兄妹、表姐弟結婚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小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基因是怎樣決定生物具體的性狀的,這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我們也初步瞭解了國家為什麼規定近親禁止結婚的原因和意義。

生物性狀的遺傳是很複雜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這裏我們只是學習了最基本的知識。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高中還會繼續學習。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閲讀些有關的書籍,也可以向老師或有關人員請教。

【板書設計】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見下頁首):

4、通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2)禁止近親結婚。

篇9: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學會“蠍、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找出相關句子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4、學了這篇課文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麼?(板書:“表”)

2、問:表裏面有什麼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説出表裏面有哪些東西?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裏面有螺絲、有齒輪、有錶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為表裏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為表裏有個活着的小蠍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22課《表裏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二、出示預示提示

1、學會“蠍、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着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三、整體感知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並彙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並瞭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説的話(表裏有個小蠍子在裏面)。

(1)、讓學生帶着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並板書出主要內容。

四、深入學習,體會人物個性。

1、課文中主要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説説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並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聽後進行點評。

2、思考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事實,然後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後“我”有什麼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

愛聽着聲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親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裏很痛苦。

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呢?

渴求知識、求知慾望強

五、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討論、朗讀中總結“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業設計(任選一題)

1、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吧,請你也像作者那樣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篇10:生物教學設計

檢查自學效果:

師:上一節課我們發了張05、06、07、08這4年的表格練習題,下面我們檢查大家的自學效果。師:先請吳海潮講講你統計出來的這個4年大學聯考題中,表格題所佔的分值。

吳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師:很好!請坐。下面請樑梓強講講表格題是如何考查知識點的。

樑梓強:表格題一半都是新情景,通過新情景來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

師:不錯!請坐。還有沒有補充?

生:(搖頭)

師:其實,樑梓強已經點出了其中一個方面。但是講得不夠具體,我們來看看(投影課件)

含表格的生物題統稱生物表格題,其特點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過表格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

2.重基礎、重能力:生物表格題既有利於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於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如識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的能力,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

生物表格題主要有:數據表格題、知識原理表格題、實驗表格題、設計表格題、表格綜合題等。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具體實例,首先解決數據表格題、知識原理表格題、實驗表格題這三大表格題。

進入正課:

一、投影課件,教師向學生分析數據表格題的解題關鍵。

1.數據表格題:用表格提供各種數據的題。

解題關鍵:

一是要看清數據的變化規律,如上升還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數據,如最多、最少、平均、總和等,表格中出現“0”的地方要特別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認真分析表格數據:要進行縱橫格比較,找出數據的變化規律;注重分析引起數據變化規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兩格之間數據的差值或總和及變化規律,分析原因。

播種量的比例收穫種子的產量

大麥燕麥大麥燕麥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習題反饋

(03廣東)在温室中混合播種不同比例的大麥和燕麥,結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種50%的大麥和50%的燕麥,其他條件不變任其發展,若干年後温室中的植株數是 ( )

A.大麥和燕麥各佔一半 B.大麥遠遠多於燕麥

C.燕麥遠遠多於大麥 D.大麥和燕麥均減少

3.學生做題並回答

師:何宏傑你來分析一下這道題

何宏傑:這是一道數據表格題。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隨着播種量的增大,大麥、燕麥各自的產量提高。② 當大麥與燕麥比是0.2∶0.8時,產量比接近1∶3,而當大麥與燕麥比是0.4∶0.6時,產量比接近1.6∶1,可見,大麥的適應性強於燕麥,所以大麥的競爭力遠大於燕麥,在數量上越來越佔優勢。所以選B。

篇11:生物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本主題又包括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等三個二級主題。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國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對學生在後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説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

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着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像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閲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序

走進新單元

指導學生閲讀二單元開篇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導入新課(展示圖片)

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敍述顯微鏡的發展史。提問:通過預習,你對顯微鏡的發明、發展知道了多少?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顯微鏡?

新課過程

認識材料和用具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

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之後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教師利用課件,點擊即顯示各部分名稱)

顯微鏡的使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三種觀察標本:

(1)寫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數字的透明紙;(3)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對光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後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按照先看到一個白亮的視野→放入標本→-看到清晰像的順序(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觀察

學生邊看書自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台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強調

⑴用低倍物鏡(10×或8×,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⑵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⑶鏡茼先下降後上升,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鏡,以免壓碎標本。

⑷左眼看目鏡,右眼睜開是為了畫圖。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思考並回答問題:

⑴為什麼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⑶不透明紙上的數字為何看不清?

⑷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麼不同?

5、練習反饋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 );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學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篇12: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學們認同這一觀點嗎?請舉例説明。

一、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生:

同學1:魚兒離開水就會死亡。

同學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學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陰暗處長勢就不好。

師:很好,那同學們能分析出你們舉的例子是受環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響嗎?

生:水、温度和光

師:不錯,同時將結果寫在黑板上,但注意將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開寫,這樣便於學生在後面歸納。(多數班級的學生舉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師也可參與舉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響,那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舉例分析。

生:

同學1:它們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對!也就是捕食關係。

同學2:農田裏的小麥都在爭奪陽光和地下水,是競爭關係。同學3:蜜蜂採蜜,是合作關係。

師:教師利用板書和同學們共同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過程

師:上課前我看到各小組同學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婦,你們是在哪裏找到這麼多鼠婦的?

生:

同學1:在校園外的花盆下面。

同學2:在校園的下水道口處。

同學3:在班級的拖布下面。

同學4:在學校圍牆處的石頭下面。

師:你們怎麼知道這些地方有鼠婦呢?

生:甲:因為開學時班級掃除,我在拖布下面發現了鼠婦。

乙:那天我在班級花盆下也看到鼠婦了。

丙:……

師:不錯,由於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瞭解到鼠婦適於生活的環境,所以同學們很快找到了鼠婦,是嗎?(這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及時將這8個字寫在黑板上)那你們能説説當時發現鼠婦的情景嗎?

生:當我拿起拖布時,鼠婦四處亂竄,馬上就跑掉了。

師:同學們知道鼠婦為什麼會這樣嗎?

生:甲:因為它們受了驚嚇。

乙:因為它們怕光……

師:對,我認為你們説的都有可能,這就叫假設。那我們如何來證明哪種假設是正確的呢?

生:通過實驗來證明呀!

師:對呀!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問題,並提出一些問題,作出假設,但有些有心人就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並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他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這樣的人後來也就成了發明家或科學家。這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通過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也就成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師要把這些內容及時寫在黑板上)今天,就讓我們當一回科學工作者,來驗證一下:光對鼠婦的生活是否有影響?我們如何來驗證呀?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

三、制定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生:

A組:我們用一個礦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紙包上,一半透明,然後把鼠婦從口放入,過一會看哪面的鼠婦多,從而可以證明鼠婦是否喜歡光。

B組:我們用一個紙盒,把底弄濕些,然後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夾遮住,另一半不遮,讓其透明,然後把鼠婦放入,過一會看哪面的鼠婦多,就可以證明。

師:非常好!同學們在無意識中都確定了變量——就是“光”,同時也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即:一部分見光,一部分不見光,而其他條件都相同。同學們説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生:可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明確地比較出光對鼠婦生活究竟有沒有影響。

師:説得對,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記。那大家認為哪個方案比較好呢?

生:(説哪個好的都有。)

師:其實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請同學們打開書15~16頁,看一下書上是如何設計的,你們又會有哪些發現呢?

生:閲讀,討論。提出補充意見。

甲:如果在裝置中放些潮濕的土則會更好。

乙: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最好畫一個表格。

丙:鼠婦最好從中間放入……

師: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計劃可能會更好。但是作為科學探究,來不了半點虛假,所以必須進行周密計劃,通過反覆實踐,可能會有失敗,但一定要及時總結經驗,最後才能成功。最後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個計劃比較科學呢?

生:書上的計劃不但具體而且科學。

師:好!由於是第一次探究實驗,我們各小組就按書上的計劃來進行,但各小組同學不要盲目從事,一定要在實驗中仔細觀察,實事求是,注意發現問題,通過合作,探討問題,得出結論。下面就開始你們的科學實驗吧!

四、實驗探究與結果交流

生:情緒高漲。各組開始分工,並拿出自帶物品,整理裝置,進行實驗。

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注意幫助實驗能力較弱的小組。教師留下15分鐘左右給各小組學生進行實驗。

生: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報告交流,其他同學自由參與。選一名同學記錄各組數據,算出平均值。

師:通過這次實驗,我們瞭解到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還有温度、水等,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鼠婦生活的呢?課後各小組可以再設計其他的實驗方案來證明。(但一定要想好這個實驗的變量是什麼?最後老師有個問題想問:我們上完課的鼠婦該怎麼處理呀!

生:

甲説:弄死,扔掉。

乙説:放回大自然。

師:你們贊同哪個同學的説法呀?

生:乙説得對。

師:對!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愛護我們身邊的小生物,因為它們也是我們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將鼠婦放回大自然。

五、佈置課下內容

師:課後,有興趣的小組同學可以在課下繼續探究影響鼠婦生存的其他因素。

篇13:高一生物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教學設計模板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麼,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説,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户”——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説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着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麼,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於主動運輸來説,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於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於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説明後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

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呢?

(請同學們閲讀課文並討論,最後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説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麼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於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閲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瞭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於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篇14:八年級生物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國中生物學科學業考查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性目標要求、技能性目標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目標要求。其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生物學科被列為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考查科目。其中實驗和探究部分併入有關的知識考查內容,約佔20%。可見實驗和探究在生物學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面臨生物畢業考查,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很多學生對七年級的知識已經遺忘了,而實驗探究部分對學生來説更是一個難點,老師有必要幫學生歸納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2、過程與方法:

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等。

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能根據探究課題作出假設、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教學方法:歸納法、比較法、收集和分析資料法、分組分享教學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實驗探究的信息。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個實驗探究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小測(見學案)

二、確定目標,籌劃策略

依據學案中“學習目標”,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在學生認定目標後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勵。

三、分組分享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年的學習中,哪一次實驗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實驗屬於哪一類實驗?為什麼?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導入,點明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四、分組分享活動二

①先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材料1,然後小組內分享,你是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提出問題,佈置任務,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

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結論。可依據問題探究,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探究,疑難問題同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時求得老師的幫助。

③適時交流成果。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規律,並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點撥。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1、依據學案中材料2中問題的設置,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活學活用。

2、理清知識主幹,構建知識網絡,可根據新知識的主幹,構建出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結構形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釋疑,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六、分組分享活動三(梳理思路,歸納方法):

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變量怎樣找?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新課程的實施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驅動自己的學習動機機制、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所以,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來增長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七、運用知識,實踐創新:完成學案中的材料3中課堂反饋,讓教師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

八、分組分享活動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想探究與這相關的哪些問題?

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注重知識的發展延伸,讓學生站在新的知識水平上重新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想探究與之相關的哪些問題?”拓寬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激勵學生進行課下的探究。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收穫同時也帶着新的問題離開課堂。

九、作業佈置:完成複習資料中的實驗探究內容。

篇15:八年級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舉例説出昆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導入

昆蟲是最繁盛的一類,它們的生殖是怎麼樣的呢?觀察P、8圖Ⅶ—2,類似的有家蠶、蠅、蚊、蜻蜓等。

二、新授

㈠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説説家蠶與人類的關係

2、觀察與思考

⑴生殖過程排序。想一想,家蠶一生要經過和時期。

⑵比較家蠶幼蟲、成蟲和蛹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並填表。

形態特點生活習性

幼蟲休柔軟,有環節,有8對足以桑葉為食,有蜕皮現象,化蛹前吐絲結繭成蟲三對足,兩對翅,被白色鱗片不取食,雌雄交尾後,雄蛾死亡,雌蛾產卵後死亡。

蛹體表光滑,呈橢圓柱狀不食不動,羽化成蛾,破繭而出。

討論:

①家蠶通過哪種方式繁殖後代?該方式特點是什麼?

②哪些昆蟲與家蠶的生殖、發育方式相似?

③P、10討論3

3、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㈡其他昆蟲的發育

⑴觀察蝗蟲的發育過程

説説:其發育過程經過幾個階段?與家蠶有什麼區別?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

卵形態、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體小,稱若蟲

幼蟲生殖器官沒成熟,僅有翅芽,可跳躍,叫跳蝻

成蟲5次蜕皮

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⑶比較發育過程

名稱完全變態發育不完全變態發育

過程卵幼蟲蛹成蟲卵幼蟲蛹成蟲

代表蠶、蝴蝶、蠅、蜜蜂等蟋蟀、螻蛄、螳螂、蝗蟲

三、小結

列表比較家蠶與蝗蟲生殖、發育的異同點

四、作業

完成課課練相應練習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導入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麼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

二、新授

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

相同:皮膚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觀察圖Ⅶ—6

説説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麼樣的.?

蛙與蟾蜍的卵有什麼區別?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

雌蛙:略大

青蛙發育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麼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麼異同?

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

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P、14—15資料分析

討論:⑴上述事例説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麼影響?(乾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

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麼原因?(環境污染)

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啟示?(保護環境)

2、討論

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採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

三、小結

青蛙發育的特點

四、練習

篇16:優秀生物教學設計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轉錄的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糾正指導,引導學生總結出完成詳細的轉錄過程:

①DNA雙螺旋揭開,DNA雙鏈的鹼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條鏈提供準確模板;

②遊離的核苷酸隨機地與DNA鏈的鹼基碰撞,當核苷酸的鹼基與DNA的鹼基互補時,兩者以氫鍵結合;

③新結合的核苷酸連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從DNA鏈上釋放,而後,DNA雙鏈恢復。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轉錄的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三)總結提升

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進行本節課知識的歸納,引導學生自主繪製知識概念圖。

(四)鞏固提高

學生思考討論:轉錄成功的mRNA的鹼基序列與DNA單鏈模板的鹼基序列和模板互補的鹼基序列有什麼異同?

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五)課外拓展

列表比較DNA複製和轉錄的異同點。

篇17:優秀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4、應用所學的光合作用的知識,瞭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二、能力方面

1、通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及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能力。

2、通過探討光合作用的氧來源,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通過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具體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學生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通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問題,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關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因為光合作用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這一節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並且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以及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着名的實驗;講述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光合作用這種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的艱苦歷程,同時介紹了在研究光合作用過程中的幾個着名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實驗是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二、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搞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粒片層結構的垛疊形式、色素在片層上的分佈、基粒和基質的關係基礎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係。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時,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即《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使學生易於對葉綠體色素有一個感性認識。本實驗可以在講授完葉綠體色素後作為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葉綠體色素的探究實驗;另外教材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為課上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課題處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氧氣的來源,但是,該反應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圖解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的兩個重要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光反應階段可概括為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為兩方面內容:

①水的光解反應:通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為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氣釋放出去,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還原性氫,作為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的合成反應: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傳遞的光能轉移給ADP,結合一個磷酸形成ATP,也就將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上。

3、暗反應階段

教材中暗反應階段也可概括為暗反應場所和暗合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應,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這個反應的作用在於使反應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有關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時釋放的能量並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形成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產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複雜的變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不斷地進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來源;光合作用可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為有氧呼吸成為可能,同時為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創造了條件。

教材在最後總結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學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理念,這部分內容易於調動起學生的討論熱情。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與光合作用相關的問題涉及面非常廣泛,尤其是一些廣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所以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這樣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較好地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發現

這部分的教學要特別重視,這不僅僅是進行科學史的教育,學生可從科學家二百多年的研究歷程體會到科學發現的艱難;同時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如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以及新技術、新理論的發現和綜合應用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理念。例如,沒有核科學的進展,就不會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術,也就不會有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3、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時,《實驗八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可以在講授完光合色素後作為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光合色素的探究實驗,這樣做不但可使學生學會有關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可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同時訓練其實驗探究能力;在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時,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可作為課本探究的素材,以訓練學生分析曲線的能力。

4、光合作用過程的的教學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教學時可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或從與國中階段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比較入手,可採用老師講授,或學生討論,或學生根據總反應式提出光合作用氧來源假設,即水中的氧是來源於水還是二氧化碳,還是共同來源於二者,條件好的班還可讓學生想辦法證明這些假設,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總反應式的分析,應使學生明確光合作用氧來源這一關鍵問題。

在學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另一個重要觀點,即光合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體的進行歷程,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的學習。

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教學時,因為都是較為枯燥的化學反應過程,且又無法在實驗中讓學生看到這些變化,可採取圖解、表解或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一是樂於接受,二是學生能“親眼看到”物質的微觀化學變化,也降低了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難度。還應引導學生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尤其是二者的聯繫應多加註意。

時間允許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討論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進而討論“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採取哪些措施提高農業產量?”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理論的實際價值,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繫的理念。

5、進行光合作用的意義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前自己收集或讓學生收集諸如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資料,課上選擇幾個典型的事例,圍繞光合作用的生態意義這個中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6、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學,可以綜合性討論題的形式,比如:學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這樣的問題容量使學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維的空間,也易於在高中學生中展開討論。

優秀生物教學設計

篇18:高三生物教學設計

組成細胞的分子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要達成這一目標,講授過程中就應該以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為主線,首先聯繫國中知識引導學生説出蛋白質有哪些重要功能,再結合教材中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進行這一部分的學習。在瞭解了蛋白質多種多樣的功能後,重點學習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學習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然後,組織學生運用剛獲取的知識對人工合成蛋白質進行探討,在探討過程中理解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最後再次呼應“結構與功能的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髮現實例中更深刻的知識,進而回歸主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根據以上對教材編排的理解,將本節知識目標定為:

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種類。

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3.理解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4. 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

本節能力目標為:

1. 嘗試建立氨基酸結構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2. 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縮合過程,肽鏈形成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獨立操作水平)。

3. 能夠利用多媒體蒐集相關信息,學會鑑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

本節情感目標為:

1.體驗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大致合成過程(感受水平)。

2.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3.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4.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樂於學習生物科學,初步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特別是對連接各原子間的化學鍵感到尤為困惑),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模型模擬或圖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鍛鍊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引導回顧國中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交流歸納蛋白質的功能

播放一則洗髮水廣告

激發思考蛋白質與氨基酸的關係

引入氨基酸及其種類的學習

學生活動:觀察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式

討論、總結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嘗試用球棍模型模擬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其他性質

引出氨基酸種類的學習

利用強烈的數據對比,過渡到氨基酸怎樣形成蛋白質

學生活動:閲讀課文並觀察氨基酸脱水縮合示意圖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嘗試描述

啟發引導完成旁欄思考, 並討論肽鏈的空間結構

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

分析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介紹人工合成蛋白質的過程

師生共同探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過程

導出蛋白質的多樣性原因

總結、評價迴歸主題

三、教學實施過程

學習階段

教師組織與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問題導學

主動獲取知識

加工信息,主動探究,瞭解知識的應用價值。

闡明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促進理解

系統總結

教師投影一則洗髮水的產品介紹。啟發思考:在洗髮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為什麼氨基酸能有效修復髮質?發膜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評價回答,總結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生命物質。它們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氨基酸有哪些特點呢?

展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式(甘氨酸、纈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引導啟發:

教師組織與引導

1.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麼?

2.四種氨基酸在結構上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差別之處?

教師給與必要的補充,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

3.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教師巡查學生書寫情況,啟發學生依據書寫情況與教材作對比來發現問題,強調結構通式的不同寫法。

引導學生通過球棍模型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特別要形成其空間結構的認識:(通過對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的理解,為下一步的理解肽鏈的空間結構做鋪墊 )

桔紅色球:氫原子

黑色球:碳原子

綠色球:氧原子

藍色球:氮原子

小鐵棍:化學鍵

彈簧棍:碳氧雙鍵

(要求)裝配出一個甘氨酸或丙氨酸

深入探討:

1. 我們插裝的甘氨酸的側鏈基團是什麼?

2. r基的不同如何決定氨基酸種類的不同?嘗試用模型變換(課下完成)

3. 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

課件展示特殊氨基酸

賴氨酸(含-nh2)

天冬氨酸(含-cooh)

啟發引導:

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而據估計,生物界的蛋白質種類多達1010~1012種。

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呢?

根據由部分到整體的認知規律,

先引導:兩個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縮合過程

討論: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2. 兩個氨基酸脱水縮合反應生成一個二肽,失去幾分子水?

3. 三個氨基酸脱水縮合,失去幾分子水?

4. n個氨基酸脱水縮合反應呢?

演示:

氨基酸分子脱水縮合形成兩條鏈的過程

1. 拿一條兩頭繫有不同顏色緊扣的繩子表示一條多肽鏈

2. 拿剪刀從中間剪開表示肽鍵的斷裂

思考:肽鍵斷裂後需要作出哪些修飾,使其形成兩條完整的多肽鏈?

評價學生回答加以總結教師組織與引導

引導學生觀察: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

完成“思考與討論”

利用課前蒐集的有關人工合成蛋白質材料,聯繫本書的科學家訪談:

1. 如果你是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科研領導小組的成員,你認為首先應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少走彎路?

2. 設計一個怎樣的方案,以期更科學、更合理?(方案要合理)

3.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你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評價學生回答,總結出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四大原因。

引導學生再次思考蛋白質功能實例中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的適應這一生物學觀點。

討論:

1.對於蛋白質的功能,你還能作出補充嗎?

2.人類研究蛋白質的功能有什麼意義?

教師組織與引導。

展示知識概念圖。

本節課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回答:許多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稱為結構蛋白,如羽毛、肌肉、頭髮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

思考回答:c、h、o、n等。

觀察對比, 嘗試用語言描述。

傾聽,並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

總結氨基酸在空間結構上的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

1.甘氨酸的側鏈基團是氫基

2.學生初步思考

3.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進一步理解 “每個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nh2 和-cooh”

獲取信息,主動思考,體會巨大的數字差別藴含有哪些信息。

觀察“氨基酸脱水縮合示意圖”,閲讀氨基酸脱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嘗試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擬此過程。

根據模型作出描述。

思考作答。

總結得出公式:

形成肽鍵數(脱去的水分子數)=氨基酸分子數-肽鏈條數。

主動參與交流表達,更深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 整合資料信息,能説出幾個關鍵步驟。

2.方案要合乎生物學原理,合成後的牛胰島素要驗證其是否有活性。

3. 合成多肽鏈時少一個氨基酸分子。

合成多肽鏈時,氨基酸的連接順序出現錯誤。

合成多肽鏈時,未嚴格按照規定的17種氨基酸進行合成。

未嚴格按照其肽鏈摺疊方式進行合成(意思對即可)。

能夠深層挖掘,作出相應描述。

回答問題,瞭解“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學生能回答出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結合方式,蛋白質的結構層次,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及其與蛋白質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同時為知識點的切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為講述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做鋪墊。

考慮到這裏出現的“基本單位”一詞,學生接受可能有些許困難,所以採取了直接講授的方法。

這一環節的教學屬於本節的重難點,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主動感知知識的形成。

由於學生的化學知識有限,通過動手環節會更直觀,突破學習難點,進而加深對各學科間相互關係的認識。

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培養學生吃透知識的能力。

通過強烈的數字對比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實際動手操作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利用歸納演繹的方法由易到難,逐步推測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利用演示方法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體驗角色變換的快樂,同時考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

強調科學發展的過程,滲透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教育。

迴歸主題,闡明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激發學生對科技前沿研究工作的興趣。

通過總結使學生獲得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基本認識。

篇19:八年級生物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難點

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説明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生物入侵”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一、自主探究——預習與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1、熟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

劫(jié)掠

棲(qī)息

藩(fān)籬

歸咎(jiù)

斑斕(lán)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1)解釋下列詞語。

在劫難逃:命中註定要遭受禍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現在借指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無策:比喻沒有辦法。

無動於衷:心裏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2)下列句中加點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D)

A、聽説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儘管老師反覆勸解,她心裏仍無動於衷。

3、根據課文內容的表述,給“生物入侵者”下一個定義。

【交流點撥】“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並對新的生態系統產生破壞的生物。

4、課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點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等。

5、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稱呼這些入侵者的?

【交流點撥】移民偷渡者。

6、為什麼把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入侵者”?

【交流點撥】因為他們不僅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7、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歸咎於什麼?

【交流點撥】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

8、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無節制繁衍的條件有哪些?

【交流點撥】不受同類的物種競爭,不受天敵傷害等。

二、閲讀課文、合作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速讀課文,圈、點、勾、畫,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紹了關於“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識?

【交流點撥】“生物入侵者”的定義、特點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徑、不同人對“生物入侵者”的觀點、防範措施。

2、本文介紹這些知識用了什麼説明順序?用這樣的順序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本文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説明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人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採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按這樣的順序説明事理,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

3、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交流點撥】本文通過介紹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提示人們重視生物入侵的後果,研究出相應的措施。

4、你知道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説一説它們的好處。

【交流點撥】

(1)列數字。

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

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

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小結】列數字使文章真實,準確。

(2)舉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

②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説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

③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

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④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

為了説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

⑤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

説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小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説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②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説明“入侵者”傳播之便利和預防之難。

【小結】這些比喻使説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教師小結】小結各種説明方法表達效果。

舉例子:通過具體的事例支撐説明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説服力。

列數字: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説明文的科學性特點。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説明,也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5、重點語句賞析。

(1)“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並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裏竟成了斑貝的‘天堂’。”加點詞語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説説它的作用。

【交流點撥】加點詞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兩個詞語形象地寫出了斑貝不知不覺登上北美大陸,由於沒有天敵的制約,在那裏隨心所欲、大膽放肆地危害人類,生動貼切。

(2)“由於沒有天敵的制約,斑貝的數量便急劇增加,五大湖內的疏水管道幾乎全被它們‘佔領’了。”加點詞語“幾乎”與“全”去掉其中一個,你覺得這樣是否表意更準確?為什麼?

【交流點撥】不能去掉。因為“全”字可以看出物種的繁衍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而“幾乎”一詞又可以看出作者語言表達之嚴密,去掉其中任何一個,都達不到這樣的表達效果。

(3)“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為害一方。”加點詞語好在哪裏?

【交流點撥】“嘯聚山林”妙趣橫生,使人充分感受到了“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之大,強調了此事的嚴重性時又不使説理太嚴肅,寓詼諧於莊重之中。

課後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説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説明事理,條理清晰,説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説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篇20:八年級生物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閲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説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説明方法,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説明方法。寫作事理説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蜕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棲息、藩籬、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説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儘管老師反覆勸解,她心裏仍無動於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説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找出來並説説它們的表達效果。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説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説明事理,條理清晰,説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説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五、佈置作業

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篇21:八年級生物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第三節: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觀——微觀——宏觀的順序,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佈》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佈和生存條件;第二節《細菌》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真菌分佈十分廣泛,並通過細菌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對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繁殖卻不清楚,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的主要特徵,併為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所以本節教學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學生的能力水平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多數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所以我設計由學生調查常見的真菌有哪些。學生思維偏重於直觀形象思維,對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後,共同總結真菌的結構特徵。

3、學生的情感水平

學生對真菌的認識具有片面性,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態度。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教學中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結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調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樣性。真菌的共同特徵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我創設多種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學習,獲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圖片和實物觀察,介紹蘑菇的組成,為後續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製作孢子印這部分內容,學生較感興趣,通過展示和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五、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舉例説出各種常見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黴、蘑菇的形態結構特點。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酵母菌、黴菌和新鮮蘑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製作孢子印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

2、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3、激發學生生態學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真菌的結構特點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點:

1、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順序,使用合適的實驗器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

2、用發黴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實驗,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學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黴,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突破難點:

1、課前複習顯微鏡的使用,細菌的特點。

2、充分利用實物、圖片,比較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七、教學方法

教法:示例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學法: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八、教學準備

教師:

1、課前讓學生分組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閲資料和調查。

2、準備酵母菌培養液、青黴、蘑菇、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解剖針、解剖刀、吸水紙、碘液。

3、製作孢子印。

4、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1、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通過查閲資料,儘可能多地瞭解真菌,製作PPT和調查報告

2、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

九、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儘量鋪設路子讓學生去表達他們所瞭解到的真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科學觀的積極性。

1、在課前佈置調查活動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課上小組的代表上來彙報調查結果以及小組自評,形成良好的科學氛圍。通過交流認識到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結合酵母菌的電鏡照片,瞭解酵母菌的結構特點和出芽生殖;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黴,結合電鏡圖片瞭解黴菌的結構特點;通過觀察蘑菇,瞭解蘑菇的結構特點。然後歸納總結真菌形態結構的共同特徵和營養方式。

3、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製作好的孢子印,瞭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後列表比較細菌和真菌的異同點,讓學生對真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十、板書設計

第三節:真菌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酵母菌、黴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徵

1、單細胞或者多細胞(菌絲)

2、有細胞核——真核生物

3、營養方式——異養(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製作孢子印。

標籤: 教學 精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95w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