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九年級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一

【課文簡介】

課文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于勒是個敗家子,不僅揮霍儘自己應得的財產,還“大大佔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一部分遺產。菲利普只好打發于勒到美洲去了。受盡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沒想到于勒竟發了財,而且來信“希望能夠賠償”菲利普的“損失”,於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歸來,“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見大船開來,菲利普總説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二姐還因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為了二姐的結婚,一家人乘船去哲爾賽島旅遊,卻在船上巧遇已經淪為窮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婦十多年來所向往的榮華富貴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變為失望,乃至咒罵、怨恨,遠遠地躲開了。小説的情節跌宕曲折,圍繞着于勒貧富的變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特色推薦】細膩的心理描寫:課文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如:菲利普認出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這是心裏驟然緊張所致;“他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于勒的目光,怕他認出自己來;“瞪着眼”看女兒、女婿,是怕他們察覺出這個祕密。這裏一系列行動描寫,加上表情的描寫,層次分明地寫出了人物緊張、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狀態。又如:菲利普夫人聽丈夫説那個賣牡蠣的窮水手好像是于勒時的表現:她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説:“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説八道?”她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這樣一家人的夢想就會破滅了,於是“吞吞吐吐”的責怪丈夫“胡説八道”。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後,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線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等丈夫確認那個人真的是于勒時,她暴怒起來,説:“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于勒從前佔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後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終於按捺不住,舊怨新恨一齊發作,破口大罵。她的性格特徵,隨着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知識鏈接】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的文學創作,並拜福樓拜為師。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説,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説巨匠。長篇小説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説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他的小説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短篇小説。他的作品重視結構的佈局,行文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巧妙真實,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用洗練的筆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教學目標】

1、小説表現的主題思想。

2、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3、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重點難點】

1、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2、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金錢──拜金主義思潮。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另一個外國的作家寫的一篇也是講述人善變的小説《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三、整體感知小説,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敍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節分析

人物態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

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人物態度對比:

前:(從文中找出詞語)

後:(從文中找出詞語)

五、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對民,愛慕虛榮。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説中環境描寫,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説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八、發散訓練

1、小説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3、寫作:

請以“人與人這間”為題,反映當代人際關係的中心。

【板書設計】

中心線索于勒貧窮富裕貧窮菲利普夫婦厭惡詛咒熱切盼望咫尺不認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亂子了分文不值置一所別墅重新拖累我們壞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賊、討飯的打發到美洲去多麼的驚喜啊以免再遇見他側面描寫主體部分介紹家庭成員,引出于勒對於于勒態度的今昔變化全家旅遊發現于勒證實于勒躲開于勒小引背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主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寫作嘗試】

1、這篇小説在選做課文時,刪去了開頭和結尾兩部分,同學們試着添上開頭和結尾。

提供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説: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提供原文結尾是:

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2、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試寫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此題意在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深刻理解小説的主題思想。

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學習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

教學設想

一、作者莫泊桑的生平與創作以及對理解分析作品有關的一些資料,可向學生作些介紹。

二、教學前可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示”和課文後的有關資料,先熟悉課文、領會內容,做好必要的預習準備。

三、本文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是本文的主人公,這是教學本文的一個難點。于勒當初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浪蕩子,應該批判;後來貧困潦倒,成了一個流浪漢,也值得同情。應該引導學生去正確認識他先前的惡行和後來潦倒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

四、教學中要講清楚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由恐怖到希望,由盼望到躲避的心態變化的核心是金錢,一切隨着錢而變化,讓學生認清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金錢造成的罪惡——靈魂被腐蝕,兄弟遭離棄。

五、教學中必須緊扣情節的大起大落,分析菲利普夫婦身上的相同點和相異點,挖掘出他們共性中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徵。這是教學本文的重點之一。

六、課文有刪節,除了刪去開頭和結尾兩部分外,中間也有一些刪節(主要是對達佛朗司家這樣一些下層人物的虛榮心和可憐相的諷刺)。

開頭和結尾這兩部分,有助於説明故事的緣起和作品中“我”的憐憫行為的原因。現把這兩部分原文附後。

原文開頭部分: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説: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是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你聽。事情是這樣的:”(下面接課文的開頭)

原文結尾部分:

“此後我再也沒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七、課文可安排兩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的層次結構。

分析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題。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後半葉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説巨匠。

莫泊桑出生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童年時代起,就在母親的教導之下開始閲讀和寫詩。1870年,中學畢業後到巴黎的大學攻讀法律;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徵入徵。退伍後,1873年在海軍部任職,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年後,他心情陰鬱,悲觀失望。1892年自殺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創作上曾得到福樓拜的指導。福樓拜死後,得到僑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幫助。70年代後,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説《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他從這時開始到1889年的十年間,創作有短篇小説近300篇、中長篇小説、遊記約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項鍊》等,長篇小説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他的小説藝術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優秀的中短篇小説,結構和佈局都很嚴謹,故事情節巧妙,引人入勝,文筆簡練,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二、引導學生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拮据(jié jū)(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棧橋(zhànqiáo)(火車站、碼頭、礦山等的形狀像橋的一種建築。用於裝卸貨物,有的棧橋也供旅客上下用。碼頭的棧橋延伸到海里。)

牡蠣(mǔ lì)(一種軟體動物,也叫蠔〔háo〕,產於淺海的泥沙裏或石上,有兩片殼,肉味鮮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藥。)

襤褸(lánlǘ)(〔衣服〕破爛。)

撬(qiào)開(用刀或棍捧等的一頭插入縫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以撥、挑開東西。)

煞白(shàbái)(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àyì)(驚訝、奇異。)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層次結構。

這篇小説描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一切隨着金錢而轉移的醜惡本質。

提問:課文可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訂正、總結:

課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開端:盼望于勒。介紹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生活境況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的到海邊棧橋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來。

菲利普有三個子女,那時全家五口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生活“拮据”,“樣樣都要節省”,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可是,每星期日他們都要到海邊去,企盼期待于勒回來。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船開進口來,菲利普總要説“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作者寫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麼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來啊。這些描寫中交代了他們去散步的用意,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于勒是誰?這一家人為什麼這麼盼望期待着他回來?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發展:讚揚于勒。插敍于勒的情況,交代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回來的原因。

這部分,先概括介紹于勒的身份情況和菲利普一家對於勒的態度:“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交代之後,接着具體插敍于勒的情況:于勒“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這在窮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惡”。菲利普夫婦把于勒看作是“壞蛋”、“流氓”、“無賴”,于勒在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花光之後,還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部分”。之後,“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寫信來説,他賺了點錢,並且希望能夠賠償回我父親的損失”。于勒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動”,被大家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兩年後,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寫的第二封來信,信上説:“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拿出來念”,還給別人看。

這部分寫出了于勒從“全家的恐怖”轉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過程和原因。轉化的關鍵是于勒的兩封來信,轉化的原因是錢財。于勒的第二封來信還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

家庭經濟上已經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婦,把于勒當成了救世主那樣殷切盼望着他回來。

于勒有十年之久沒有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於是每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噴着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父親總是重複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菲利普家的人們長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國來,認為這是“十拿九穩的事。”這也説明菲利普家處於可悲又可憐的境地。

這個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萬喚仍不見出來的于勒,到底怎麼了?這給讀者造成懸念,也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突變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與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見到了“衣服襤褸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也立即由盼望變為害怕。

于勒的來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婚禮後全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在船上意外的遇見了于勒。他們乘坐的輪船,“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菲利普忽然看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給他們撬開牡蠣,菲利普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急於模仿裝闊,要請妻女吃牡蠣。菲利普夫人怕花錢,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邊,而菲利普則帶着女兒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這時,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他驚奇的發現這個賣牡蠣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這事告訴妻子,她“也怕起來”,但嘴裏還吞吞吐吐地説:“你瘋了!”“為什麼這樣胡説八道?”

菲利普還是放心不下,讓妻子“去把事情弄個清楚”。她再次去看過後,嚇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長打聽了解情況,證實賣牡蠣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説的情節達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也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菲利普夫婦立即從盼望于勒變為害怕、咒罵于勒。

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結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婦怕窮水手又回來吃他們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見他。

佈置作業 

1.把應掌握的詞語抄寫一遍,並理解掌握其音、形、義。

2.熟讀全文,並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

3.思考課後練習題二、三、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人物的性格特點。

作品的主題思想。

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語言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1.檢查學生熟讀課文的情況。

2.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3.檢查學生編寫的課文結構提綱。

二、轉入新課,引導學生繼續分析課文。

1.小説的題目和主題。

這篇小説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其實于勒不是小説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婦才是主要人物。小説採用敍述者的口吻敍寫。“我”是線索人物。菲利普沒有把窮水手于勒當作親兄弟看待,但小説中的“我”認為于勒還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運構成小説情節的變化,是為刻畫主人公菲利普夫婦服務的,在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畫。小説的題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婦受金錢腐蝕的醜惡靈魂。

這篇小説通過主人公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弟于勒態度的變化,揭示了在金錢萬能的腐蝕下精神的墮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温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共產黨宣言》)

2.人物形象。

提問:這篇小説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嗎?誰是主人公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分析:這篇小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婦。

“我”——若瑟夫: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兒。他不是小説的主人公,而是小説的敍述者和線索人物,是一個比較天真單純、入世未深的孩子。雖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發財歸來,把他們一家從貧窮中拯救出來,但當父母不把窮水手于勒當作親兄弟看待時,他認為于勒還是“我的叔叔”。在船上當他從父母口中得知賣牡蠣的窮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時,還去仔細觀察:他那“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還在心裏默唸着:“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最後,還自作主張,從母親給他的付牡蠣錢中多給了十個銅子作為小費給於勒叔叔。這與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示他的不滿,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的希望與理想。

于勒原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人。他把自己的家產揮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筆錢,被認為是壞蛋、流氓和無賴,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於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險。後來,于勒來信説他發了財,願意賠償哥哥的損失,還説發了財就回家來,同哥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于勒於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稱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辦法的”、“好人”。後來,菲利普在船上遇見他穿着襤褸衣服在賣牡蠣,大為驚恐,菲利普的妻子咒罵他是“賊”、“流氓”。

于勒當初的浪蕩行為應當批判;後來貧困潦倒,成了一個流浪漢,在船上賣牡蠣像個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為、命運和遭遇,都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

菲利普夫婦:是小説的主人公。這兩個人物在性格特點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像:自私、庸俗、貪婪、冷酷、愛慕虛榮。

菲利普是一個小職員,生活拮据。接到于勒的兩次來信後,就把原先看作是“壞蛋”、“流氓”、“無賴”和“全家的恐怖”的弟弟于勒,一下子變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有辦法的”人,“全家惟一的希望”。從此,菲利普夫婦就把改變全家貧困的希望寄託在弟弟于勒身上,把于勒的來信當成了他們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還“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以此來誇耀。後來,10年于勒沒再來信,可“希望卻與日俱增”。菲利普“總是重複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菲利普夫人也常常説:“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現實是嚴酷的,事情並不是如他們所希望的那樣發展,于勒並沒有發財。菲利普在遊船上遇見的于勒,是一個窮水手。他們緊張、害怕、暴怒。罵于勒是“賊”、“流氓”。菲利普夫人罵道:“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菲利普夫婦從自私的目的出發,以金錢為目標,對於勒的態度不斷髮生變化,可概括為三個階段:窮——富——窮。這正暴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金錢對人的腐蝕和毒害,它使人們的思想品德墮落,親兄弟遭離棄。她連兒子若瑟夫多給於勒10個銅子作為小費也要怒罵不止。

菲利普和他的夫人,兩人的性格既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妻子比丈夫更為精明、潑辣、冷酷,而且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如在船上與于勒相遇時,菲利普感到慌亂,缺少主意。其妻子則邊咒罵邊帶領全家離開。她説:“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她怕于勒“重新拖累”他們,先叫全家人“到那頭去”,“別叫那人挨近我們。”接着,他們換船離開了。

3.寫作特點

莫泊桑短篇小説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説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於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這樣的一篇小説。

(1)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寫,有人物內心獨白和作者從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採用作者從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寫菲利普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他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兒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菲利普夫人則怕花錢,遲疑不決,“很不痛快地説:‘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這些語言、動作,揭示了菲利普裝闊氣好虛榮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虛偽、愛面子的心理。

又如菲利普認出了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窮水手,怕他(于勒)認出來;“瞪着眼看了看”窮水手旁的女兒女婿,是怕被女兒女婿發現這祕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妻子説:‘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樣像于勒’?”這相遇對菲利普來説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況太悽慘,菲利普一家十多年來的美夢突然破滅了。菲利普還害怕這個窮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擊,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希望破滅後帶來的慌亂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説,作者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刻畫得透徹深刻惟妙惟肖。小説開始時,熱切盼望于勒回來,老説“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在船上遇見時,看到于勒那貧窮的樣子,就像躲瘟疫那樣躲開他。這對夫婦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由於于勒窮富的變化,可截然不同的分為三個階段:窮→富→窮。

作者刻畫人物的複雜心理,很有層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見窮水手這段為例:

菲利普無意中剛遇見於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對其妻説:“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樣像于勒?”

他還是不下放心,讓妻子親眼去看看,把事情弄個清楚。

菲利普向船長打聽於勒情況後,臉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神色張皇狼狽,低聲嘟噥着:“出大亂子了!”表現出喪魂失魄、驚恐狼狽的神態。

(2)構思巧,情節曲折。

莫泊桑十分重視小説的結構佈局,尤其是短篇小説,大都有引人入勝的懸念和出人意料的結局。本文就是這樣。

小説開端部分寫菲利普總要説“那句永不變更的話”,給讀者留下懸念;于勒是誰?這家人為什麼這麼熱切盼望回來?

小説發展部分,重點寫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由恐怖變為希望。也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于勒在海外幹什麼?發了多大財?為什麼10年不來信也不回來?

小説的高潮,結局部分,寫菲利普一家急切期盼着的于勒,沒有成為富翁、突然出現的是一個窮水手。這結局出乎菲利普一家人的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小説以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變化為情節發展的主線,一個懸念扣一個懸念,一步步把情節推向高潮。小説巧妙而又符合生活真實的懸念和結局,容納着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意義。

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反覆無常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金錢。但是,他們那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本性卻是不變的。

佈置作業 

1.深刻理解小説的主題思想。

2.分析小説的主要人物。

3.思考、回答課後的練習題,重點是二、三、四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三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在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於激發學生興趣,便於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於勒稱呼的詞語,然後畫線——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説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於于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説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於深刻理解小説隱含的主題思想。

下面請看根據此創意而設計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學過程 。

1.  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流氓。

2.  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説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3.  教師指明回答後小結。

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意還他們的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4.  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  學生活動:分組讀課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語言、行動、表情。分小組交流意見。

6.  教師小結:

①     師結合板書歸納:

稱呼于勒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傢伙、賊、流氓

↑ (態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②師引導分析:小説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稱呼在變,對於勒的態度在變,這變來變去的原因是什麼——錢,這變來變去中唯一不變的是什麼——錢,這就形象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煅煉學生口述能力,培養學生語感

過程與方法:小組學習、自主閲讀

情感、態度、價值觀: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髮現獨特的見解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錢與親情的關係,啟發與鼓勵學生自我表達。

教學設計:

一、導入:首先談話導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

1、瞭解預習情況,理清人物關係(課件出示)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各自口述撰寫的于勒這個人物的小傳。

于勒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你能給這個人物寫一個名片嗎?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國別: ( 法國)

生活年代:( 19世紀後期 )

主要事蹟: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

獲得榮譽: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 這個傢伙

這個小子,這個賊,這個流氓

2、學生自由結合文本,瞭解于勒的際遇。

3、圍繞于勒的個人際遇 ,對他個人的稱呼,或者評價是怎樣的,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來嗎?

4、結合對於勒這個人物的平價,讓學生圍繞于勒地評價展開對課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畫圈點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設問:人們對待于勒的態度有什麼樣的不同?

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從文章中找出向對應的語句,加強師生的對話。

三,賞析人物的描寫

分組討論揣摩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緊緊結合語言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抓住神態描寫,分組討論,具體分析。

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着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説-------

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説

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着------

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學生根據討論,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 並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神態。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小結:古往今來,人們對金錢物慾的渴望,往往會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線,我國古代蘇秦也有這樣一段富有戲劇性的際遇。(補充蘇秦的事例)

2、課內小練習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___;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_____;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____;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____;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實學;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

3、下面幾則關於金錢的名言,或許讓我們理智的看待金錢,千萬不能淪為金錢的奴隸。

1.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無間起來,迫使互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馬克思)

2.金錢是一個無底的大海,榮譽,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滅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樣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課外作業設計

假如時過境遷,于勒又發達了,他給菲利普夫婦又來信了,請你以“于勒叔叔又來信了 ”為題目,寫一篇小短文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五

寫在前面:

我把前面的經驗放在這裏。它對這一課依然適用:第一,情節裏和細節裏,有作者真正要説的那個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的心境、處境;而這,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與我們交流的。第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評價人物,而是注意劇中人物相互之間的看法和評價。也就像我們前面所説的,要看人物之間的關係。小説是通過人物之間的關係構建人物的意義和作品的主題的,動輒評價人物,給人物貼標籤,往往會使我們偏離作者真正要講述的那個故事。(今天在七班的那一節,是最讓我驕傲的一節,又看到了學生閃亮亮的眼睛)

主要設計:

初讀感知:

讀完概括故事內容説感受。

預計學生會評價人物:會看到菲利普夫婦的見利忘義、自私冷酷也會看到另一種存在——孩子的純潔善良

看第四十一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朗讀和觀察這一段:

1、這一段所具有的特點——

連用了兩個“手”、兩個“臉”。(有同學還注意到:先簡單提,再詳細説)

連用了兩個“那(是)”。(這種情況我們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見過)

連用了兩個“看了看”,可不可以表達為:我看了看他的手和臉,他的手……他的臉……

2、“我心裏默唸道……”,有兩句幾乎是重複的——加了一個“親”字,為什麼?我的父母又是怎麼稱呼于勒的。(父母的稱呼有變化,那個事實卻永遠都不會改變、永遠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媽媽一樣的親人,是與我們有着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純潔善良,孩子的憐憫不捨,還體現在後面“那十個銅子的消費”)

小結:

不僅強調了于勒與我的關係,還提到了他與父親的關係。

如果“父親”是親人,那“父親的弟弟”呢?但是——這個關係,我的父親母親,他們好像已經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兒子、這樣的父母放一塊兒,你不覺得很有趣嗎?你的心中難道沒有一個問題嗎?説出來……

預計:學生會説到的可能有很多,諸如——他們怎麼生活到一塊?孩子難道不會成為他們父母那樣的人嗎?而我們提取出其中的核心問題:孩子與父母會怎樣互相看待呢?孩子眼裏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嗎?就像我們所評價的那樣?

先看父母對孩子的看法:我用堅定的語氣説:"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説:"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她沒再往下説,因為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在母親眼裏,孩子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

再看孩子對母親的看法:以第一人稱寫,感受與認識毫不隱晦、真實不虛。但是在“我”的感受裏,能不能看到他對父母的怨恨呢?非但沒有憤怒和怨恨,甚至連一點點埋怨和不滿都沒有。(在孩子眼裏,父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主問題的提出:

雖然同情于勒卻也理解父母——為什麼呢?孩子會是怎樣想的,他為什麼能夠理解呢?

引導1:預計學生會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災”。

母親也的確是這麼説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釋:第一,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第二,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母親是這麼説的,但她真的。是這樣想的嗎?(于勒真的會“吃咱們”嗎)

注:

更理性一點,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為什麼這麼説呢?

盡力懷疑——她真是這樣想的嗎?

當然,這裏還有兩種情況——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裏不知道。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裏知道,但她要用這句話掩蓋自己真實的想法。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母親真正擔心的是什麼、想説的是什麼。

引導2:預計學生可能想到的——“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家庭生活受衝擊?這種基於常理的判斷讓人覺得怪怪的。把這個問題種下)在此基礎上,提醒學生——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是,無論于勒是出於“欠了他們的錢”還是什麼別的原因,總之,他在這條船上很多時日而不願回家,是一個事實。于勒,是不可能回來“吃咱們”的!母親説的“拖累”也不是那個意思。從而,把閲讀的對象轉移到那封信上來——一切,都和那份信有關。

引導3:

1、閲讀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內容:注意其中兩個隱含着的語句關聯——“(但是),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只要)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運用好這兩個關聯詞,就可以更好地表達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關注的是那哪一句,為什麼?(前提是認真閲讀1-12段)

3、研究這句話中的邏輯關聯,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明確——“發了財”和“回哈佛爾”存在着一種詭異的關聯:

第一,是因果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興奮。因為這就意味着,他回來的同時將會帶來財富。

第二,是條件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迷茫。雖然于勒説的是,一發財就可以回來;但什麼時候發了財,是不知道的。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説法。

第三,是假設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沒有明説,那麼能不能發財,本身就還是一個未知數。

夢想既有實現的可能,也有破滅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這種期待還可能演變成一場漫長的等待(事實似乎正在向着這個方向發展)。因為對於好幾年音信全無,于勒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釋: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但這個解釋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幾年”。

引導4:可現在已過了整整十年,一家人的狀態究竟如何?

衣冠整齊、海邊棧橋上散步、父親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多麼叫人驚喜啊!”(注意“竟”字;不是通過思考分析,而是通過朗讀感受來把握)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蘆葦蕩一段時間之後,非但沒有堅強,而且想家的情緒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了;就像閏土,總是崇拜偶像神靈,什麼時候都不忘卻,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隨着一次次事實上的“不可能”、“沒實現”,渴望應該漸漸變成無望才對。至少,不會這麼迫切。閏土之“執”,是一個人生存的本能。而我們一家遠不如此,所以一定有着比“拮据生活”更可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注:這裏有兩種教學方式——一種在一兩個點上深入挖掘,教學更有實效。缺點是,這樣的“硬思考”有相當大的難度。一種是學生尋找、教師提供若干相關文段,幾乎不作任何分析,點出可疑之處則可。讓學生從整體上加以把握,講求頓悟。以三個語段為例,這三個語段學生提到的比較多:

1、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於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不是生活拮据嗎?那就應該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改善生活而非購買奢侈品;于勒當年怎麼敗家的,他們不記得了嗎)

2、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決定在舉行婚禮之後全家到哲爾賽島去遊玩一次。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着的島上的風俗習慣。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我們驕傲的和在乎的,是什麼?研究、鄰國、民族、風俗習慣、自然之美;有品位的遊賞)

3、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着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里。毫無異議,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着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吃法有什麼“高貴”的?為什麼是“要不要我請你們吃”,而不是“要不要吃”?為什麼要“鄭重其事”?吃法意味着活法、追求、品味、修養、素質。看出身份、地位)

小結:

(每一件事或許都不能證明什麼,但我們把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由此,我們能看出菲利普夫婦的人生追求。——體面的,高貴的。

而這種追求是建立在金錢財富的基礎上的。——如果你沒有錢呢?

你可能就成了別人眼中的……

先看父親的遭遇——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説:"他是個法國老流氓……”(為什麼不耐煩?父親到底説了什麼?真正的富人聊什麼,還是根本就不會聊?為什麼説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説:"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黴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説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有什麼可“熱鬧”的呢?)我用堅定的語氣説:"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説:"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課文中翻譯為流氓)!"她沒再往下説,因為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不相認也就罷了,為何10銅字的小費都嫌多餘?)

小結:

窮,很可怕,但還有比窮可怕得多的東西。那就是人們對貧富的態度。人們對待貧窮的態度,比貧窮本身更可怕!這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殺死我們靈魂深處最寶貴的東西——諸如憐憫、同情、良知。菲利普夫婦在意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他們更在意的是,別人看他們的眼光——那個眼光裏應該有羨慕、有肯定、有讚賞、有尊重……有一個人想要的一切精神財富。而相反的,則是蔑視、是侮辱、是嘲諷、是冷漠——她所説的“拖累”,其實正是這個意思。讓人知道他們有這麼一個窮弟弟,是一件丟人的事!父母的所有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裏。所以他同情于勒也理解父母。這個世界對窮人很苛刻。因為窮,我們就感受不到尊嚴和尊貴,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這才是作者真正要説的那個故事。這家人一直都在尋找高貴的生活,只是沒想到的是,真正的高貴一直就在身邊。

略作延伸:

我們常常覺得,所學的課文離我們很遠,和自己無關,但真是這樣嗎?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努力學習,謀求工作,到最後是為了求得什麼?難道不也為了體面的生活嗎?這有錯嗎?只是……

可以講解給學生聽,作為補充的:

反觀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菲利普夫婦為什麼擔心女婿?(成了家裏的一員,意味着,他們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樣,可以拿出于勒的信來給別人看。為的就是領受那份讚美、那份祝福,那份榮光。料想他們已經給很多人看過了,可是現在……這是個多麼大的打擊!所以,菲利普夫婦竭力不讓女婿知道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喪。——父親説“出大亂子了”,母親説“已經夠倒黴的了”。這個道理“我”懂,這個事實“我”知道。“我”對母親是理解的)

反觀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質疑——完全沒必要寫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別和目的。(親愛的哥哥,我愛你們,我遇到了一點困難,請為我祈禱吧)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

2、品味語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理解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

小説主題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學方法】

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投影儀。

【課型】

自讀課。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麼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麼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説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19世紀的歐洲,説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160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為了便於大家瞭解故事,咱們先一塊來把課前的生字詞讀讀記記,好吧?

二、學習生字詞,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1、出示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拮据 棧橋 撬開 詫異 牡蠣 襤褸

2、找出一位同學試讀,其他同學糾錯。

3、教師總結正確讀音,學生齊讀,邊讀邊用手指在課桌上寫。

三、默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短篇小説,作者是法國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藝術技法和深厚的文學底藴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説藝術大師”的美譽。好了,讓我們在音樂聲中走近莫泊桑,走進故事,請大家快速默讀全文,默讀中解決三個問題:

1、理解生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2、小説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誰?

3、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説的情節分為四部分,並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教師放音樂,板書課題、作者、教學目標。)

四、討論並解決默讀中提出的問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1、學生自由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可以離開座位。

2、對主人公的確定教師要給以適當的提示,可以從小説反映主題和作者着力刻畫的形象兩個方面。

3、對“我”和作者之間的不同應讓學生弄清楚。

板書:

菲利普夫婦

盼 憶 遇 躲

五、梳理情節,簡單瞭解人物性格

小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須把人物置於什麼之中呢?(生答:情節)

對,那麼,我們就把人物置於情節之中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書的情節用粉筆圈起來,大致呈“人”字形。)

1、為什麼盼于勒?

(于勒來信説他有錢了,他們盼的是錢。)

2、憶于勒屬於哪種敍述方式,對情節有何作用?

(倒敍,把情節推向高潮。)

3、怎麼遇到于勒的,遇後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稱呼與相遇前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因於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對象,全家人到哲爾賽島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辦法的人”;遇後,“賊”。因為于勒沒有錢,不是想象中有錢的于勒。)

(用兩種顏色的粉筆板書:好心人 正直的人 賊)

4、為什麼要躲開于勒?

(因於勒沒錢生活,恐怕他再來“吃”他們。)

通過對小説情節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楚人物之間的矛盾關係中起關健作用的是什麼?(生答:錢。)對,(板書:錢)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錢比親人重要,他們只是為了錢。

六、品味小説語言,把握人物具體、生動的性格

通過把人物置於情節之中梳理情節,我們對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瞭解,是否瞭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説,(生答:不行。)當然不行,小説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動的、具體的、典型的,小説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人物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來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品味一下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鄰近的同學可以互相討論討論。時間五分鐘。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在教室裏走,不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或一起討論。

2、五分鐘後,學生在教師主持下通過小説語言進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學習。

⑴ 學生有感情地讀自己找出的句子,並説明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

⑵ 對一些重點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組讀、分男女生讀、分角色讀和全體一起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保持讀的興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學生領悟小説語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⑶ 教師把學生體會到的人物性格板書到黑板上。

自私 虛榮 唯利是圖 冷酷

⑷ 交流結束,教師簡單總結人物性格。

請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師畫這個圖形象個什麼字?(生答:象個“人”字)那麼這個“人”字規範嗎?(生答:不規範,是畸形的。)為什麼?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錢使他們改變了對於勒的態度,也是金錢使他們內在的本質不變,金錢腐蝕了他們的靈魂,扭曲了他們的性格,使他們成為精神畸形的人。通過小説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係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生活原則。

七、拓展訓練,培養想象能力,鍛練創新思維

到這裏,我們對小説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有了具體而完整的認識,我們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説藝術大師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問大家,你們敢不敢與莫泊桑比試一下,(敢!)好,這才是當代中學生的風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個百萬富翁,那麼,將會發生一幕怎樣的相遇場景呢?

1、願意表演的同學下座位到教室外準備2分鐘。選出一名導演。

2、願意口頭作文的同學準備1分鐘。

3、找同學口頭作文,外面的同學進教室表演。

八、結束語

同學們,通過對這篇小説的學習,我們不僅領略了大師的語言魅力,還知道了,人不能為錢活着,不能讓錢左右自己,應做一個端正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決不能做菲利普夫婦那樣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課!

【附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 窮──富──窮

于勒的貧富變化

菲利普夫婦:攆──盼──怕──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篇七

吳江市菀坪學校國中部    蘆根榮

一、學習目標:從小説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説的主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幻燈出示)

二、導入新課:題解、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指名學生板演生字新詞。

2、指名學生口頭回答小説的主要人物(稱呼和名字)、次要人物。

四、合作探究

(一)分目標1:瞭解故事情節,感悟起伏曲折的情節所表現的深刻主題。

1、用“______于勒”的動賓短語,分別給小説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個階段列一個小標題。

2、菲利普夫婦為什麼要盼于勒?見到于勒後又為什麼躲呢?這前後的態度的變化説明了什麼?

(二)分目標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説主題。

1、作者在小説中精心設置了20個稱呼,有讚歎的,有斥罵的,有同情的,從而表達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時期對於勒的不同感情,揭示出小説的主題。

(1)請同學們根據遇到于勒的前後為界限,在文中找出人們對他的稱呼究竟有哪些?

(2)于勒來信前對他的稱呼是斥罵的,來信後則是讚歎,而真的遇到後又是怨恨加斥罵的,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3)遇到于勒時,菲利普夫婦與兒子若瑟夫對於勒的不同稱呼,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4)船長斥罵于勒為“法國老流氓”,對小説的主題有作用嗎?

2、從菲利普夫婦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入手,揣摩人物性格,感悟小説主題。

(1)當父親菲利普從船長那裏證實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時,他的反映如何?屬於什麼描寫?表現他怎樣的心情?

(2)當母親克拉麗絲從菲利普那裏得知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時,她的反映如何?屬於什麼描寫?表現她怎樣的心情?

(3)菲利普夫婦的表現反映了他們重怎樣的性格?與小説主題有什麼關係?

(三)分目標3:理解環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心情,表現小説主題的作用。

1、文中有兩處景物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

2、這兩處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什麼心情?

五、練筆:如果於勒腰纏萬貫的回來了,又恰巧在凡爾塞島遇到了菲利普夫婦。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婦又是如何表現的?請寫一個不少於200字左右的片段。

六、小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ndl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