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談教師角色的轉變(精選多篇)

談教師角色的轉變(精選多篇)

第一篇:談教師角色的轉變

談教師角色的轉變(精選多篇)

作為教師來説最重要的是要適應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地位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而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現在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最重要的是授之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第二篇:談新課改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談新課改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隨着新課改的深入,已經逐漸要求教師由重“教”傳遞向重“學”發展轉變,由統一標準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結構形式向重過程探究轉變,由居高臨下的權威向平等民主和諧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教學中,教師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進行了論述。

長期以來,各科教學往往聚焦於課本、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測驗為目的,教師角色主要強調教師的社會職責、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的職業品質和教師的傳道與解惑。伴隨着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角色的轉變 不是一個簡單的換位,而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探究的反覆實踐活動過程,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投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採取互動交流,共同協作方式 實現課程目標,實現教學關係的和諧發展。

我們今天的教學狀態是“教知”,這種教學狀態給學生帶來的是痛苦。負擔過重,可能造成學生智慧的萎縮,甚至於扭曲異化學生人格,針對這種教知,教懂的教學,在今天的發展形勢下,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來順應社會,我們就必須轉變這種“教知”為“練能”。所謂的“練能”就是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重點,為目的,讓學生通過學習把知識轉換為能力。我們的取向是能力為重,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在行動上,首先,以能力培養為硬指標;其次,以選練能力為線索,為只要內容與重點;最後,要做到教方法—練能力—考能力。

所謂“練能”,這裏的“能”是指學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聽説讀寫,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法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要立足練能,選點做實。具體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驟:作為實踐新課改的老師,要先引導學生自讀教材,讓學生熟悉教材,運用網絡和工具書查閲相關資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説;第三步要分層展説,這一步教師抽學生回答要做到從差生開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師點撥評説,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個整體的評價與點撥,讓學生從中受益;第五步是強化練説,要做到人人過關。我們要做到這樣一堂課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組織建設機制,要進行課改,必須保證班上的人數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第二是教師的方法指導機制,在進行課改之前,必須保證實施班級的教師具備良好方法指導的素養;第三是激勵參説機制,要激勵班上的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第四是個彆強化練説機制,要做到人人過關;第五是以説代練的家庭作業機制。

要做到學生自主練能這是一種理想境界,畢竟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這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進行交流與強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組織,引導,評價,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成功的教學經驗可以提出屬於自己的教學理論。新課程鼓勵教師探索獨樹一幟的個人教學理論。學生自學自練,互學互練。這樣的模式進行離不開班級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導,具體需要在班級設立小班長,(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板書員,檢測員,紀檢員等等。

在我的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在經過第一次展練課堂的學習後,切實運用到了我的課堂上,作為農村國小的課堂教學,一開始進行展練是比較困難的,但我相信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展練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實際能力,我覺得把展練引入農村國小課堂尤為重要。一開始,我把展練的導學案

設計好,從生字開始,用了一個周給學生示範。先從優生開始,挑選了成績較好的幾個學生第一次進行了字詞展練,一開始,比較僵硬死板,但總算是順利完成了,接下來慢慢讓每位學生都上台展練。這第一輪,我引導指點的比較多。接下來第二輪,有了之前的經驗,我發現學生們能變通展練台詞,並且比較流暢地完成了,我指點的也比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開始引入一些課文展練,這個部分比較困難,但是,學生們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在這個展練的舞台上,我看到學生們都實際鍛鍊到了他們的聽説讀寫能力,收穫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課改後,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要求教師要把控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三個方面都有所收穫。這就要求教師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課程不僅學會知識,教師還要思考每堂課的知識學生學習之後,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在教學錢一定要備好課,思考教學過程與方法。我在本冊語文教學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維目標,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學,第一單元讓學生熱愛讀書;第二單元讓學生熱愛家鄉;第三單元讓學生對大自然產生興趣,增加常識;第四單元讓學生學會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領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單元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單元讓學生感悟父愛與母愛的偉大;第七單元讓學生熱愛祖國;第八單元讓學生了解中國的革命,勿忘國恥,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動過程;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條件、時間及空間上的障;有效的教師旨在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第三篇:談新課標下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龍源期刊網

談新課標下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者:張 偉

來源:《校本教研》2014年第04期

一、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當前問題與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繫,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並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展開討論。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及時揭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的新穎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

二、教師的思想觀念要更新

教師要擺脱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教師知識結構要更新,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

三、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

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教學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求知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現存的知識結論,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將習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無論你掌握了多麼豐富的游泳的明確知識,但從來沒有在水中折騰過,那麼你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因為你腦中缺乏游泳的意會知識,游泳是在游泳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放棄以前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讓學生獲得一種與具體知識相對應的穩定的產生式,即一看到條件信息,相關的活動就會自動產生。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過程教學,讓學生參與並體驗。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經歷比較、抽象、概括、分設、驗證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過程,從中學到研究問題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結論的發現過程,讓學生經歷曲折的實驗、比較、歸納、猜想和檢驗等一系列探索過程,不僅使學生了解結論的由來,強化對定理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的科學發現奠定基礎。再次,充分揭示問題解決的思路探索過程,教師要想使學生學會創

龍源期刊網

造性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問題解決的思路探索過程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從中學會問題解決的思路探索方法。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中學)

第四篇:談信息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龍源期刊網

談信息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者:班元桂 馬建廣

來源:《職業·下旬》2014年第02期

現代社會日愈發展,科學技術日趨完善,教育越來越體現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在這樣的形勢下,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專業知識更新要快、教學方法要新、實踐經驗的積累要深厚。也就是説,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進程的指導者、信息資源的設計者。

一、學生的知心朋友

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往往都是知識淵博、文質彬彬、非常嚴肅、一絲不苟的人,而教師的形象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信息時代給我們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滿足,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走進學生心裏,指導學生如何在繁雜的信息環境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要教育好學生,教師應能走近學生,瞭解認識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信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教師還必須學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苦,不要有師生的嚴格界限,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才能有針對性地啟迪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二、學習進程的指導者

在現代信息環境下,教師必須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必須能夠在教導學生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自我,改變世俗的眼光,讓自己能夠在指導學習中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學到知識。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過去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釋放出來,指導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健康地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調整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進行討論與交流,並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着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更多更好地獲取關於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繫的知識,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繫意義的建構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學生感到課堂教學輕鬆,從而主動

龍源期刊網

觀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學生個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羣體所共享,整個學習羣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

三、信息資源的設計者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作為教師,開展信息教育、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教師要樹立一種創新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這要求教師自身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學會在網上查找信息,還要能夠設計開發先進的教學資源和資源集成。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識、信息本事,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可以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同時為學生創設必要的、最佳的學習環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要求,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獲取信息資源、從哪裏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從而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總而言之,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是由多種社會角色構成的。在信息環境下,教師應該不斷地進行角色轉變、角色適應和角色調整,才能掌握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精通教學內容,熟悉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設計開發有效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客觀的引導與具體的幫助,充分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作者單位: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

第五篇:談新課程中國小美術教師角色的轉變張林

談新課程中國小美術教師角色的轉變

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進,新課程在我市已全面實施。作為富有歷史責任感和專業追求精神的美術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按照《美術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力圖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改變師生交往的方式,共同營造新的課堂環境,在新課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摒棄一味追求專業技能的精尖、忽視人文知識積累的陳舊思想的束縛,加強自身修養,積極調整自身單一的知識結構,全面平衡文化素質,面向未來,成為最具活力的教育創新實踐者。

傳統的美術教育理念封閉和狹隘,比較習慣於以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組織教學,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的儼然形象,再加上陳舊的課程模式,不利於提升學生的主體性,缺乏人文關懷,忽視學生經驗和發展需求,如何推進中國小美術素質教育?美術老師要努力適應新課標要求,蜕舊更新,轉變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重塑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職能可以説迫在眉睫!

一、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傳統中國小美術課教學過程一般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作業、作業展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交流過程。教學認真的教師,都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滔滔不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洗耳恭聽。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機會少,在課堂上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預設的,往往教師感覺良好,學生卻沒有興趣。要徹底扭轉這種被動狀況,美術教師必須轉變形象,由知識“傳授者”變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教師要成為美術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要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台,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要及時交流,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係。變“傳話”為“對話”,確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同學生一起成長”。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更積極、更主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美術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創設新的教學情境,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滿足學生髮展的需求。同時,教師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教學方式將不斷促使教師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的開拓者和創造者,凸顯美術教育教學的多樣化和選擇性,接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美術感覺很容易、有趣味,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參與者”很容易成為學生的朋友,這個角色要求美術教師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在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才能為自己走進新課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與新課程同行,展現自己獨特的美術教學藝術魅力。

二、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由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變成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

傳統美術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跟上時代、科技發展的脈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與訓練,學習內容難、繁、偏、舊,過於專業。雖然美術教師大都具有美術專業知識和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強調美術學科知識常規教學勝任自如,但用專業、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學生被動接受,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更談不上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很多學生(特別是進入國中以後),平時喜愛畫畫,卻不喜歡上美術課。除興趣發生轉移外,教師課堂上説一不二,灌輸式教學,嚴重脱離學生生活經驗,把學生淪為學習的機器,感覺學習機械、乏味,這都是原因。由於年齡和知識的侷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難適合老師的口味,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美術望而卻步,可望而不

可及,喪失了自信。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轉變角色,由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變成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還原學生喜愛美術的天性,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更具個性的美術作品。

美術新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性質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創造性,強調藝術教育的個性化,主張開展有遊戲傾向的藝術活動,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美術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等等。這就要求美術教師構建超越學科的生態型知識結構,學習與美術相關的其它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展的教育方法。教師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適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使美術課程更具吸引力。在組織教學時,全面瞭解學生的基礎,根據學生不同潛能和個性靈活處理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學生當“機器”,更不能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創設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中提高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雖然美術新課程有了新的標準、新的教材,但至關重要的是新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會深深地影響教學內容,過程到頭來比內容更起作用。這中間美術教師參與、引導的作用是關鍵。

三、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由嚴格按大綱要求被動授課的“執行者”變成據新課標精神靈活、主動、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探索者”

以往美術教材的編寫,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閉性,教師作為美術課程的實踐者,缺乏自主性、靈活性,有些內容不顧各地區的情況,沒有考慮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條件和文化的差異,單一標準在執行起來受到一定的侷限。教師只能按美術大綱的要求消極、被動、忠實地授課,部分課程很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按照《美術課程標準》,教師可以重組、優化教學內容,自主選擇校內外多種課程資源,可以對課程的發展進行創造性研究。這就要求現代美術教師,與時俱進,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由嚴格按大綱要求被動授課的“執行者”變成據新課標精神靈活、主動、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探索者”。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的人文性。它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課程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採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也可以根據本地、本校的現實情況,適當對教材進行“裁剪”,增補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學內容。無論增減、取捨,都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策略方法、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之有機整合,靈活運用,注重創新。美術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在美術教學評價中,由學科成績的“裁判者”變成美術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傳統美術課程評價,片面強調甑別和選拔功能,對少數美術特長生以技能評價為唯一標準,輕視大量普通學生,只重視結果評價,不重過程評價,教師扮演着終結性和唯一性的課程“裁判者”,學生沒有發言權,致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被評價、被測試的消極境地。要改變這種錯誤的評價觀,美術教師必須由學科成績的“裁判者”變成美術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評價不是目的,促進美術學習才是目的。

素質教育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這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或學生在每個方面平均發展,而是要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據,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有一個基本思想:“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

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就決定了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美術學習活動,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想方設法促進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教學時,要注重美術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而在於激勵、喚醒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主動參與美術實踐活動。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根據學生的潛力、個性,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即使學生作業水平不高,教師也要找出其閃光點。特別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作品,更不能用“畫得像不像”來衡量學生,否則學生會逐漸失去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失去創造的自由意識。在評價學生作品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作用,自我認識,溝通情感,使學生更能讀懂美術作品的內涵。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區分誰畫的好壞,而應重視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通過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美術 。千萬注意,最好的促進辦法就是表揚。作為美術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説一句:“你畫的真棒!”“這點畫得太有想象力了!”“色彩真漂亮!”“比老師畫得好!”學生會因此受到鼓勵,增強自信,對他將來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以上觀點,是全組成員學習美術新課程、新理念的點滴體會,期盼和您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標籤: 多篇 教師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rwv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