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實習報告 >

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第一篇: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着國家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的極其繁雜而又十分具體的工作任務。面對經過税費改革之後,曾經將“催糧要款”作為“主業”的鄉鎮,面對着拋棄傳統工作方式,面對着農民奔小康需求日漸提高的現實,我們必須從保證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加強鄉鎮行政的制度化建設,努力實現依法行政。

一、加強鄉鎮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鄉鎮行政機構職能的轉變,總的來説,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1、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我國基層政權建設的必然趨勢。鄉鎮人民政權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政權體系的重要內容。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鄉鎮人民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區域事務的體現,同時,鄉鎮人民政權又擔負着多方面的職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執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文化、衞生、科技等事業和財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擔負着發展基層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基層廣大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鄉鎮政權是我國政權體系的基礎,是我國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延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擔負着重任,它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執行,關係到九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權利與自由的保障,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職能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農村各項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只有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才能從理論上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村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供解決的對策。

2、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廢除了人民公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這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再加上大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山東的白菜運往浙江,再也不用繩子掛起來。福建的蘆薈也經常來到北方人的餐桌上,農村經濟向着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迅速發展,廣大城鄉農民得到了明顯實惠,特別是隨着中國加入wto,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基層工作者眼花繚亂。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和傳統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了,這本來是極大的好事,但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卻是一個極大的衝擊,給我們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們幹什麼,怎麼幹的嚴峻問題。

3、現階段農村税費改革,使鄉鎮職能轉變成為新形勢下鄉鎮的必由之路。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鄉鎮工作向何處去,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雙重作用如何體現出來,是一個嚴峻的難題。當然,我們沒有理由把鄉鎮功能變化全部歸之於農村税費改革,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影響鄉鎮職能發揮的重要原因。過去,鄉鎮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糧要款”、“刮宮引產”這些任務上。在當時的形勢下,因為“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是壓在鄉鎮肩上的一大重擔。現在“三保”要繼續,但鄉鎮工作有沒有事,有多少事要幹,農民羣眾對鄉鎮工作歡迎不歡迎,幹羣關係能否得到進一步改善,歸根結底,都在於鄉鎮是否能夠真正實行職能轉變。

二、目前鄉鎮職能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生產水平低下,特別是我們後高山區,農業生產工具基本上是原始農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見慣,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也基本上是“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期間興建起來的,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業佈局、結構不合理規模上不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想盡快改變,離不開鄉鎮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現階段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又面臨着傳統觀念的制約和職能的弱化,以及鄉鎮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具體問題。

1、鄉鎮職權職能的弱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自下而上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和先決條件。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現階段的鄉鎮卻不能完全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取得了明顯的直接的經濟利益,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產品的商品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技術滯後,信息閉塞。這些問題鄉鎮政府都難以解決。如農民種植什麼樣的良種適宜該地區生長,鄉鎮得依託縣種子公司;用什麼肥料、多少農膜得靠供銷社;農作物發生病蟲害,得請農業局,根據以往的經驗,出現農作物病蟲害後,農業局還要調查、研究,最後才能開出方子,到這時,很多農作物都已經遭受了損失。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鄉鎮政府來解決,而實際上這恰好是鄉鎮政府的薄弱環節。養殖業、中藥材等發展中,這種職能上的薄弱環節表現得尤為突出。假種子、假農藥,打擊有專門職能部門,鄉鎮政府是看得見卻管不着。

第二篇: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着國家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的極其繁雜而又十分具體的工作任務。面對經過税費改革之後,曾經將“催糧要款”作為“主業”的鄉鎮,面對着拋棄傳統工作方式,面對着農民奔小康需求日漸提高的現實,我們必須從保證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加強鄉鎮行政的制度化建設,努力實現依法行政。

一、加強鄉鎮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鄉鎮行政機構職能的轉變,總的來説,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1、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我國基層政權建設的必然趨勢。鄉鎮人民政權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政權體系的重要內容。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鄉鎮人民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區域事務的體現,同時,鄉鎮人民政權又擔負着多方面的職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執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文化、衞生、科技等事業和財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擔負着發展基層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基層廣大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鄉鎮政權是我國政權體系的基礎,是我國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延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擔負着重任,它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執行,關係到九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權利與自由的保障,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職能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農村各項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只有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才能從理論上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村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供解決的對策。

2、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廢除了人民公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這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再加上大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山東的白菜運往浙江,再也不用繩子掛起來。福建的蘆薈也經常來到北方人的餐桌上,農村經濟向着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迅速發展,廣大城鄉農民得到了明顯實惠,特別是隨着中國加入wto,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基層工作者眼花繚亂。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和傳統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了,這本來是極大的好事,但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卻是一個極大的衝擊,給我們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們幹什麼,怎麼幹的嚴峻問題。

3、現階段農村税費改革,使鄉鎮職能轉變成為新形勢下鄉鎮的必由之路。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鄉鎮工作向何處去,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雙重作用如何體現出來,是一個嚴峻的難題。當然,我們沒有理由把鄉鎮功能變化全部歸之於農村税費改革,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影響鄉鎮職能發揮的重要原因。過去,鄉鎮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糧要款”、“刮宮引產”這些任務上。在當時的形勢下,因為“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是壓在鄉鎮肩上的一大重擔。現在“三保”要繼續,但鄉鎮工作有沒有事,有多少事要幹,農民羣眾對鄉鎮工作歡迎不歡迎,幹羣關係能否得到進一步改善,歸根結底,都在於鄉鎮是否能夠真正實行職能轉變。

二、目前鄉鎮職能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生產水平低下,特別是我們後高山區,農業生產工具基本上是原始農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見慣,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也基本上是“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期間興建起來的,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業佈局、結構不合理規模上不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想盡快改變,離不開鄉鎮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現階段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又面臨着傳統觀念的制約和職能的弱化,以及鄉鎮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具體問題。

1、鄉鎮職權職能的弱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自下而上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和先決條件。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現階段的鄉鎮卻不能完全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取得了明顯的直接的經濟利益,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產品的商品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技術滯後,信息閉塞。這些問題鄉鎮政府都難以解決。如農民種植什麼樣的良種適宜該地區生長,鄉鎮得依託縣種子公司;用什麼肥料、多少農膜得靠供銷社;農作物發生病蟲害,得請農業局,根據以往的經驗,出現農作物病蟲害後,農業局還要調查、研究,最後才能開出方子,到這時,很多農作物都已經遭受了損失。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鄉鎮政府來解決,而實際上這恰好是鄉鎮政府的薄弱環節。養殖業、中藥材等發展中,這種職能上的薄弱環節表現得尤為突出。假種子、假農藥,打擊有專門職能部門,鄉鎮政府是看得見卻管不着。

在社會事務上,更存在着職能弱化問題。鄉鎮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應依法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務都統管起來,這是法律賦予鄉鎮的重要職責,是我國政權體系實現統一領導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快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但是,隨着部分行業財政上劃和管理職能的脱鈎,鄉鎮職能落空。特別是現階段的農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記也上劃了,這給鄉鎮政府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集鎮建設上,要推進集鎮建設,但集鎮規劃靠城建局,土地審批靠土管部門,同時還涉及公路、水保等單位,鄉鎮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會落空。同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浮於事,羣眾意見大,認為政府監督不力。

2、沒有適應新情況的工作模式。農村税費取消了,許多鄉鎮幹部認為肩上的擔子輕了,究竟該怎樣工作卻渾然摸不着頭腦。他們無法從傳統的鄉鎮工作中解放出來,沒有了“催糧要款”,少有了“刮宮引產”,只有聽領導安排,推一下,動一下,有的甚至動都不會動。當前,在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尤其是逐步取消農業税,取消除煙葉税外的農業特產税後,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走?工作怎麼幹?工作上迷茫,甚至因此消極懈怠。一些鄉鎮幹部“官本位”的觀念還非常濃,不願意放下架子直接面對農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和羣眾打成一片。有的幹部認為,現在特產税取消了,鄉鎮政府的權力層層上劃,而職責層層下壓,應對部門層層加碼的工作任務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直接面對羣眾服務就顯得力不從心,不懂得如何去服務,整天只忙於轉轉、看看。許多幹部包村,包的是村幹部,只為村幹部當好通訊員就算了事,搞產業宣傳老一套,抓不出典型跟不上服務。

3、鄉鎮幹部素質普遍低下。鄉鎮幹部中退伍軍人多,選舉式幹部多,頂招幹部多。這“三多”幹部佔到鄉鎮幹部總數的65%以上,許多幹部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不具備基本的理論基礎和政策水平。同時,鄉鎮幹部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部分幹部,宣講中央一號文件只知道取消農村特產税,落實計劃生育只講一胎化,對政策的精髓,説不明道不白。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以“催糧要款”、“刮宮引產”為主的鄉鎮工作中,鄉鎮幹部脱離專業工作,即使專業幹部也不懂專業特長,很多農校畢業生不會指導農民修剪桑園,家住農村的幹部不懂製茶,種煙技術。許多鄉鎮幹部工作依靠村幹部,能力上比村幹部還低。

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

1、不斷強化鄉鎮政權體制改革。轉變鄉鎮政府職能,要實現鄉鎮政權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鄉鎮就由“抓事務,抓税收”向“抓產業、抓服務”上轉移,機構設置也應向這個重心靠攏,整合人力資源,在精簡事務性機構的同時,組建以產業服務為重心的服務機構,強化政府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的職能。當前,我縣走出了一條“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一般幹部謀職鍛鍊”的用人機制,這既是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激勵幹部作為的良好平台,鄉鎮職能轉變要以此為契機,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職能確定等問題上要立足實際,合理設置機構,不墨守成規。同時,要為廣大幹部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加強對幹部的繼續教育,使鄉鎮幹部更多更好地為農民增收服務。

2、轉變工作機制,改變行為方式。鄉鎮工作的一貫做法是“領導包片、幹部駐村”。村民自治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發展,農民已經不歡迎鄉鎮插手村級一般事務,因此,破除包攬一切的思想,按照專業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個產業發展的服務機構中去顯得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現階段,一是要抓信息。農民得到的信息常常滯後,種什麼、養什麼,大多來源於幹部動員,或是跟着別人幹,總比市場的真實信息慢半晌,造成了種什麼,多什麼,賣不出去什麼的惡性循環。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務體系,鄉鎮政府和廣大幹部應當重視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科技手段去收集信息,及時發佈、傳達給農民,減少農民種什麼、養什麼,到哪裏輸出勞務的盲目性。二是要做好市場分析,解決“賣難”的問題。要多方考察,瞭解市場行情,加強與外地客商的聯繫,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同時,還可以通過發展中介組織解決農民產品銷售問題。三是要做好科技推廣工作。科技是產業的支撐,不注重科技,產業就體現不出質量和效益,現在鄉鎮富餘人員較多,可以嘗試將部分分流人員派到大專院校或其它示範基地去學技術,還可以通過有償服務和發展集體產業的辦法,既可以分流富餘人員,減輕財政壓力,又可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帶動農村發展。做好了這幾方面的工作,農民就能見到實惠,鄉鎮政府的職能作用也顯現了出來。

3、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行為。鄉鎮職能轉變,並非放棄管理職能,而是要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協調,靠服務來管理。一是要努力實現鄉鎮職能重心的轉變,即由過去對鄉鎮經濟組織,鄉鎮企業、農業生產的全方位領導與管理轉變為對其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與服務。二是健全政府機關,特別是“七站八所”等條塊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並使其能嚴格依法辦事,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揚基層民主,保證廣大農民能夠參與村民自治性組織的各項管理活動,使廣大農民羣眾能真正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民主權利。這就要求努力完善基層組織的規章制度,使人民的管理權、監督權能有法可依,以保護農民的經營自主權。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切實履行農村經濟工作的管理責任,運用政治的、法律的手段解決好農村的熱點、難點問題,贏得羣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和擁護。

第三篇: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着國家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的極其繁雜而又十分具體的工作任務。面對經過税費改革之後,曾經將“催糧要款”作為“主業”的鄉鎮,面對着拋棄傳統工作方式,面對着農民奔小康需求日漸提高的現實,我們必須從保證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加強鄉鎮行政的制度化建設,努力實現依法行政。

一、加強鄉鎮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鄉鎮行政機構職能的轉變,總的來説,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1、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我國基層政權建設的必然趨勢。鄉鎮人民政權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政權體系的重要內容。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鄉鎮人民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區域事務的體現,同時,鄉鎮人民政權又擔負着多方面的職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執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文化、衞生、科技等事業和財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擔負着發展基層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基層廣大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鄉鎮政權是我國政權體系的基礎,是我國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延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擔負着重任,它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執行,關係到九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權利與自由的保障,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職能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農村各項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只有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才能從理論上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村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供解決的對策。

2、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廢除了人民公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這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再加上大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山東的白菜運往浙江,再也不用繩子掛起來。福建的蘆薈也經常來到北方人的餐桌上,農村經濟向着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迅速發展,廣大城鄉農民得到了明顯實惠,特別是隨着中國加入wto,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基層工作者眼花繚亂。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和傳統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了,這本來是極大的好事,但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卻是一個極大的衝擊,給我們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們幹什麼,怎麼幹的嚴峻問題。

3、現階段農村税費改革,使鄉鎮職能轉變成為新形勢下鄉鎮的必由之路。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鄉鎮工作向何處去,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雙重作用如何體現出來,是一個嚴峻的難題。當然,我們沒有理由把鄉鎮功能變化全部歸之於農村税費改革,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影響鄉鎮職能發揮的重要原因。過去,鄉鎮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糧要款”、“刮宮引產”這些任務上。在當時的形勢下,因為“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是壓在鄉鎮肩上的一大重擔。現在“三保”要繼續,但鄉鎮工作有沒有事,有多少事要幹,農民羣眾對鄉鎮工作歡迎不歡迎,幹羣關係能否得到進一步改善,歸根結底,都在於鄉鎮是否能夠真正實行職能轉變。

二、目前鄉鎮職能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生產水平低下,特別是我們後高山區,農業生產工具基本上是原始農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見慣,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也基本上是“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期間興建起來的,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業佈局、結構不合理規模上不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想盡快改變,離不開鄉鎮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現階段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又面臨着傳統觀念的制約和職能的弱化,以及鄉鎮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具體問題。

1、鄉鎮職權職能的弱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自下而上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和先決條件。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現階段的鄉鎮卻不能完全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取得了明顯的直接的經濟利益,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產品的商品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技術滯後,信息閉塞。這些問題鄉鎮政府都難以解決。如農民種植什麼樣的良種適宜該地區生長,鄉鎮得依託縣種子公司;用什麼肥料、多少農膜得靠供銷社;農作物發生病蟲害,得請農業局,根據以往的經驗,出現農作物病蟲害後,農業局還要調查、研究,最後才能開出方子,到這時,很多農作物都已經遭受了損失。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鄉鎮政府來解決,而實際上這恰好是鄉鎮政府的薄弱環節。養殖業、中藥材等發展中,這種職能上的薄弱環節表現得尤為突出。假種子、假農藥,打擊有專門職能部門,鄉鎮政府是看得見卻管不着。

在社會事務上,更存在着職能弱化問題。鄉鎮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應依法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務都統管起來,這是法律賦予鄉鎮的重要職責,是我國政權體系實現統一領導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快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但是,隨着部分行業財政上劃和管理職能的脱鈎,鄉鎮職能落空。特別是現階段的農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記也上劃了,這給鄉鎮政府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集鎮建設上,要推進集鎮建設,但集鎮規劃靠城建局,土地審批靠土管部門,同時還涉及公路、水保等單位,鄉鎮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會落空。同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浮於事,羣眾意見大,認為

第四篇:關於鄉鎮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文章標題:關於鄉鎮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關於鄉鎮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隨着農村税費及“兩工”的取消,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實體的大量湧現,實現城鄉統籌和構建新農村的任務尤為艱鉅,面對前所未有的轉型考驗,鄉鎮幹部歷史形成的傳指令,收税費,搞結紮的工作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客觀需要。要改變目前鄉鎮工作困境,就

必須從構建和諧新農村事業的客觀矛盾中尋找突破口,從完善市場體制中尋找服務方式,從鄉鎮職能轉變中尋找位置和出路。

[本站文章本站,一站在手,寫作無憂]

一、鄉鎮職責履行中面臨的矛盾

一是形勢任務與職能定位的矛盾,二是依法行政與強迫命令的矛盾,三是優質服務與素質不高的矛盾,四是供給財政與入不敷出的矛盾。

二、鄉鎮職能轉變的方向目標

(一)職能取向。一是由計劃干預型向引導服務型轉變。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重點應該轉變到抓產業促經濟發展、抓服務方便人民羣眾、抓法制構建和諧社會上來,必須從過去的指令性、強制性計劃干預模式向引導型、示範型、協調型的服務工作模式轉變,向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方向轉變,在服務中體現行政管理。二是由行政推動向依法行政轉變,進一步規範鄉鎮行為,規避行政的隨意性,減少行政干預性,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鄉鎮幹部的法律觀念和政策水平,自覺做到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三是由行政管理型向技術服務型幹部轉變,加快鄉鎮職能轉變,核心就是要加快鄉鎮幹部轉型,通過培訓學習,變“萬金油”幹部為經濟內行型幹部,變管理型幹部為服務型幹部,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鄉鎮幹部的服務本領和服務質量。四是由大包大攬型向務實高效型轉變。在推進鄉鎮職能轉變過程中,通過培植市場主體,組建產業協會,完善產業服務體系等方式,加快鄉鎮角色轉變,逐步讓龍頭企業,產業大户和協會組織擔當經濟發展的主角,抓主抓重,統籌協調,實現鄉鎮政府角色的本位迴歸。

(二)、職能定位。社會管理職能:貫徹執行上級的各項方針政策,保障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加強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根據鄉村社會的需要,組織制定和推動落實經農民認可的鄉規民約,構建和諧新農村。發展經濟職能:組織制定本鄉鎮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地域產業特色;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指導農村生產,提高農村生產組織化程度,加強信息服務,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公共服務職能:提供水利灌溉、道路運輸、電力供應、農技推廣、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性公共產品;協助教育部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和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養老保障包括福利院、敬老院的建設,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建設鄉村社會各種生活基礎設施,建立農村特困户的救助體系。基層建設職能:抓好農村黨組織建設、抓好村委會班子建設、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設。

三、鄉鎮職能轉變的基本途徑

(一)科學設置機構。依據新時期鄉鎮擔負的職能要求,可考慮設立社會管理辦、經濟發展辦、公共服務辦、黨政綜合辦,用科學合理的機構確保職能的充分發揮。(二)優化人員組合。對內設機構實行競爭上崗;鼓勵鄉鎮幹部自擔風險,帶薪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或承建農科示範園;從事民營經濟,領辦創辦企業;鼓勵幹部到村和街道社區擔任正職。(三)創新工作方式。學會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發展和管理經濟;堅持服務到位不越位,重視搞好政策引導,組織協調和環境優化工作;加快鄉鎮幹部由生產管理型向經濟服務型轉變,提高鄉鎮幹部的依法行政的能力、經濟引導的能力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四)完善考核機制。堅持因事設崗定人,優化整合幹部資源,建立“錢隨事走,以錢養事、以事取人”的考核機制,強化幹部的責任心、事業心和緊迫感;按照產業服務的要求,對幹部推行包產業、包項目、包技術、包效益、定獎懲的“四包一定”管理責任制,實行責任權利統一、目標量化和效能管理,以項目目標責任為考核基準。

《關於鄉鎮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關於鄉鎮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第五篇:淺談鄉鎮職能轉變

鄉鎮政府,是農村基層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着國家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的極其繁雜而又十分具體的工作任務。面對經過税費改革之後,曾經將“催糧要款”作為“主業”的鄉鎮,面對着拋棄傳統工作方式,面對着農民奔小康需求日漸提高的現實,我們必須從保證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加強鄉鎮行政的制度化建設,努力實現依法行政。

一、加強鄉鎮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鄉鎮行政機構職能的轉變,總的來説,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1、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我國基層政權建設的必然趨勢。鄉鎮人民政權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政權體系的重要內容。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鄉鎮人民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行政區域事務的體現,同時,鄉鎮人民政權又擔負着多方面的職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執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文化、衞生、科技等事業和財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也擔負着發展基層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基層廣大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鄉鎮政權是我國政權體系的基礎,是我國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延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擔負着重任,它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執行,關係到九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權利與自由的保障,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職能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農村各項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只有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才能從理論上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村存在的現狀和問題提供解決的對策。

2、加強鄉鎮職能轉變,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廢除了人民公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體制,這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再加上大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山東的白菜運往浙江,再也不用繩子掛起來。福建的蘆薈也經常來到北方人的餐桌上,農村經濟向着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迅速發展,廣大城鄉農民得到了明顯實惠,特別是隨着中國加入wto,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基層工作者眼花繚亂。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和傳統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了,這本來是極大的好事,但對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卻是一個極大的衝擊,給我們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們幹什麼,怎麼幹的嚴峻問題。

3、現階段農村税費改革,使鄉鎮職能轉變成為新形勢下鄉鎮的必由之路。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鄉鎮工作向何處去,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雙重作用如何體現出來,是一個嚴峻的難題。當然,我們沒有理由把鄉鎮功能變化全部歸之於農村税費改革,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影響鄉鎮職能發揮的重要原因。過去,鄉鎮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催糧要款”、“刮宮引產”這些任務上。在當時的形勢下,因為“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是壓在鄉鎮肩上的一大重擔。現在“三保”要繼續,但鄉鎮工作有沒有事,有多少事要幹,農民羣眾對鄉鎮工作歡迎不歡迎,幹羣關係能否得到進一步改善,歸根結底,都在於鄉鎮是否能夠真正實行職能轉變。

二、目前鄉鎮職能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生產水平低下,特別是我們後高山區,農業生產工具基本上是原始農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見慣,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也基本上是“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期間興建起來的,設施陳舊,年久失修,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業佈局、結構不合理規模上不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想盡快改變,離不開鄉鎮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是,現階段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又面臨着傳統觀念的制約和職能的弱化,以及鄉鎮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具體問題。

1、鄉鎮職權職能的弱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自下而上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和先決條件。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現階段的鄉鎮卻不能完全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取得了明顯的直接的經濟利益,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產品的商品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技術滯後,信息閉塞。這些問題鄉鎮政府都難以解決。如農民種植什麼樣的良種適宜該地區生長,鄉鎮得依託縣種子公司;用什麼肥料、多少農膜得靠供銷社;農作物發生病蟲害,得請農業局,根據以往的經驗,出現農作物病蟲害後,農業局還要調查、研究,最後才能開出方子,到這時,很多農作物都已經遭受了損失。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鄉鎮政府來解決,而實際上這恰好是鄉鎮政府的薄弱環節。養殖業、中藥材等發展中,這種職能上的薄弱環節表現得尤為突出。假種子、假農藥,打擊有專門職能部門,鄉鎮政府是看得見卻管不着。

在社會事務上,更存在着職能弱化問題。鄉鎮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應依法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務都統管起來,這是法律賦予鄉鎮的重要職責,是我國政權體系實現統一領導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快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但是,隨着部分行業財政上劃和管理職能的脱鈎,鄉鎮職能落空。特別是現階段的農村、户籍管理靠公安,婚姻登記也上劃了,這給鄉鎮政府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集鎮建設上,要推進集鎮建設,但集鎮規劃靠城建局,土地審批靠土管部門,同時還涉及公路、水保等單位,鄉鎮制定的措施稍有不慎便會落空。同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浮於事,羣眾意見大,認為政府監督不力。

2、沒有適應新情況的工作模式。農村税費取消了,許多鄉鎮幹部認為肩上的擔子輕了,究竟該怎樣工作卻渾然摸不着頭腦。他們無法從傳統的鄉鎮工作中解放出來,沒有了“催糧要款”,少有了“刮宮引產”,只有聽領導安排,推一下,動一下,有的甚至動都不會動。當前,在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尤其是逐步取消農業税,取消除煙葉税外的農業特產税後,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走?工作怎麼幹?工作上迷茫,甚至因此消極懈怠。一些鄉鎮幹部“官本位”的觀念還非常濃,不願意放下架子直接面對農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和羣眾打成一片。有的幹部認為,現在特產税取消了,鄉鎮政府的權力層層上劃,而職責層層下壓,應對部門層層加碼的工作任務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直接面對羣眾服務就顯得力不從心,不懂得如何去服務,整天只忙於轉轉、看看。許多幹部包村,包的是村幹部,只為村幹部當好通訊員就算了事,搞產業宣傳老一套,抓不出典型跟不上服務。

3、鄉鎮幹部素質普遍低下。鄉鎮幹部中退伍軍人多,選舉式幹部多,頂招幹部多。這“三多”幹部佔到鄉鎮幹部總數的65%以上,許多幹部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不具備基本的理論基礎和政策水平。同時,鄉鎮幹部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部分幹部,宣講中央一號文件只知道取消農村特產税,落實計劃生育只講一胎化,對政策的精髓,説不明道不白。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以“催糧要款”、“刮宮引產”為主的鄉鎮工作中,鄉鎮幹部脱離專業工作,即使專業幹部也不懂專業特長,很多農校畢業生不會指導農民修剪桑園,家住農村的幹部不懂製茶,種煙技術。許多鄉鎮幹部工作依靠村幹部,能力上比村幹部還低。

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

1、不斷強化鄉鎮政權體制改革。轉變鄉鎮政府職能,要實現鄉鎮政權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鄉鎮就由“抓事務,抓税收”向“抓產業、抓服務”上轉移,機構設置也應向這個重心靠攏,整合人力資源,在精簡事務性機構的同時,組建以產業服務為重心的服務機構,強化政府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的職能。當前,我縣走出了一條“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一般幹部謀職鍛鍊”的用人機制,這既是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激勵幹部作為的良好平台,鄉鎮職能轉變要以此為契機,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職能確定等問題上要立足實際,合理設置機構,不墨守成規。同時,要為廣大幹部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加強對幹部的繼續教育,使鄉鎮幹部更多更好地為農民增收服務。

2、轉變工作機制,改變行為方式。鄉鎮工作的一貫做法是“領導包片、幹部駐村”。村民自治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發展,農民已經不歡迎鄉鎮插手村級一般事務,因此,破除包攬一切的思想,按照專業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個產業發展的服務機構中去顯得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現階段,一是要抓信息。農民得到的信息常常滯後,種什麼、養什麼,大多來源於幹部動員,或是跟着別人幹,總比市場的真實信息慢半晌,造成了種什麼,多什麼,賣不出去什麼的惡性循環。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務體系,鄉鎮政府和廣大幹部應當重視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科技手段去收集信息,及時發佈、傳達給農民,減少農民種什麼、養什麼,到哪裏輸出勞務的盲目性。二是要做好市場分析,解決“賣難”的問題。要多方考察,瞭解市場行情,加強與外地客商的聯繫,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同時,還可以通過發展中介組織解決農民產品銷售問題。三是要做好科技推廣工作。科技是產業的支撐,不注重科技,產業就體現不出質量和效益,現在鄉鎮富餘人員較多,可以嘗試將部分分流人員派到大專院校或其它示範基地去學技術,還可以通過有償服務和發展集體產業的辦法,既可以分流富餘人員,減輕財政壓力,又可激發農村經

標籤: 淺談 鄉鎮 職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13z7g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