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課外閲讀的教學反思(實用13篇)

課外閲讀的教學反思(實用1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課外閲讀的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課外閲讀的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課外閲讀的教學反思(實用13篇)

篇1: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語文的學習,不外乎是教會學生學會閲讀,閲讀是理解課文、寫作文的基礎,而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的延伸。 基於這一點,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建立班級圖書角,動員每位同學帶三本書。有了書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故事,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自己訂閲的國小生學習報,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天拿出20分鐘供學生自由閲讀,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天寫一句話,可以是摘錄,也可以是感想。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閲讀,要求有閲讀課嗎?閲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從交上來的讀書記錄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應付老師上,()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對此情景,我調整方案: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

2、建設書香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篇2: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校研修的課題是《對學生怎樣進行課外閲讀指導》,在學習和實踐中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自己也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現列舉一二與大家共商討。

案例一:

當我校課題研修的主題確定後,開學伊始,我便結合校本研修主題在班內宣讀本學期的班級課外閲讀計劃。按計劃我首先在班內舉行了一次班級朗讀比賽。比賽規則是每個學生都參加(由於我班人多,分6堂課舉行)。有一堂輪到唐宇航朗讀了,他讀的是《淘氣包馬小跳》中的一個片斷。由於他讀的時候模仿人物説話的語氣極象,加上他比劃的動作,再富於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為他鼓起掌來。同學們課下都稱他是“馬不跳”的化身。説來也怪,就從那天起,我們班的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讀《淘氣包馬小跳》這本書的人越來越多。就連大課間,仍有一部分人不捨得休息,爭分奪秒地讀這本書。同學們都開玩笑地説:“我們班的馬小跳已經氾濫了。”於是在“馬小跳”的帶動下,同學們的讀書熱情越來越高,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説實在的,僅僅通過一次不起眼的班級朗讀會就把同學們的讀書熱情調動起來,這個結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包含的道理誰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班級朗讀會給孩子們一個展示自己朗讀才能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學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糧,老師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説:“你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就會給你一個精彩。”我想長此以往,學生與好書本打交道,讓心靈沐浴書香,做一個有有修養的人,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為孩子的一生着想,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們開展的這個活動是多麼的有意義。

案例二:

根據班級的課外閲讀計劃,要求學生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用來檢查同學們前一天閲讀的內容,請一位同學帶上摘錄本走上講台,先説故事梗概或談感受或談收穫或賞析某一個生動傳神的細節等,接着每個同學都必須過這一關,就是不看摘錄本,大體上能背誦自己摘錄的的優美詞、句、段,最後老師稍作點評。

反思:開始學生對我這一做法不怎麼理解,認為增加了他們的學業負擔,做的是些無用功,訓練時間長了,大家終於嚐到了閲讀的甜頭。因為這種訓練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説能力,重視了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為寫作夯實了基礎,促使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全面提高。

記得一位行家説過這樣的兩句話:“在教師的指導下擴大閲讀的量,可以説是提高語文水平的不二法門”。“課堂教學也好,課外活動也好,切忌搞形式、走過場,要有實實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為簡單易行,效果也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千方百計地推動學生多讀好書”。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轉換教學觀念,讓學生從繁重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真正走進文本,把熱情、衝動、閲讀、理解、體味、感悟、表達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那麼學生定會愛好語文,他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篇3: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一節“1751”學習彙報課,我把濟南市長清區實驗國小李心靈老師的繪本故事《犟龜》稍加改動講了一遍。我本着她的情感主線“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和音樂主線“烏龜進行曲”來設計教學,模仿她把音樂、美術、朗讀等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繪聲繪色的故事情節中引導學生來閲讀繪本,觀察繪本,大膽想象故事情節。總的來説,達到了引導孩子觀察繪本、閲讀繪本、愛上繪本的目的,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不論是繪本教學,還是平時的語文課本教學,目的都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使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聽説讀寫等語文能力得到提高,而我在教學中只是形式地訓練讀、説,沒有深入地訓練下去,學生朗讀表達能力沒有明顯提高。

其次,語文教學就要上出語文味,繪本雖然只是簡短的繪畫加小故事,其中的語文元素卻非常豐富。繪本中豐富的畫面不僅要引導學生觀察,還要把觀察到的用完整的話表達出來,觀察不到的要想象出來。這種表達不是一個字一個詞就能代表的,要有精練的語文“語言”,準確的語文詞彙,完整的語文文字來表達,而我只是為了“閲讀”而教學,並沒有樹立大語文觀來訓練孩子的表達。

還由於自己的語文素養不夠高,馭駕課堂的能力有限,因而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夠高,有些學生站起來嘴也不張,有些學生沒有按老師的要求思考、回答,這都值得我思考、反思,並在今後常規中要訓練的地方。

另外,語文教學要聯繫學生的實際,使學生把學習運用到生活中,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該怎樣去做。而我在最後就沒有把孩子喜歡犟龜的這種“堅持”、“持之以恆”、“不怕困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等品質聯繫到學生的生活中,使他們明確在平時遇到困難該這樣去做。

總之,學無止境,課無完美。今後我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素養慢慢提升;要不斷鍛鍊,使自己的課堂變得精彩。

篇4: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善於閲讀、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教學中我發現,最令學生頭疼的就是課外閲讀。《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

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應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學生在品讀文章時,要對文章的語言反覆理解、體味、推敲,對語言意藴進行深人的探究,透過語言文字窺見其思想,領悟其精髓。

新課標把重視學生質疑放在了改進閲讀教學的首位,正確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也是對前人經驗的科學運用,為我們指出了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學者陳獻章説過“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學生如果能在閲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説明他一直在積極思維,對課文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讀是用眼睛來聽”。

葉聖陶老人早告訴我們聽過之後就該思考。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對此,古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如“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也有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羣書”,還向名師“援疑質量”。古人的這些理論和實踐都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閲讀中發現問題,善於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

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提高閲讀質量,我們語文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文藝節目會演”、“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牆報、展覽讀書筆記、徵文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教給閲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通過大量閲讀,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師講”。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

篇5: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

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於是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閲讀。在這節閲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

2、閲讀課上,鴉雀無聲,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課外閲讀教學反思5篇課外閲讀教學反思5篇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

2、閲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閲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篇6: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的情感,才能學好”。怎樣讓低年級的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呢?喚起孩子們閲讀感知呢?首先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一篇課外閲讀中《會想辦法的魚》中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景,你們喜歡魚嗎?為什麼?——小魚看到魚餌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魚餌到底能不能吃?——魚媽媽為何這樣説話?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説:小魚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説:小魚游來游去非常可愛……其次、採用激發興趣。閲讀活動是讓學生通過聽、看、想、説,在發展口語的同時思維也得到發展,只有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聽、説興趣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發展,為此我採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問(為什麼)等。

再以《會想辦法的魚》為例提問:如果小魚吃了魚餌會怎樣?怎樣既可以吃到魚餌又不被魚鈎鈎住?有的説:“請螃蟹來幫忙,把魚鈎上的繩子剪斷”,有的説:“請河蚌把魚餌的肉一塊塊夾下來分給大家吃”,還有的想到了潛水員、孫悟空、奧特曼等。多向的提問把普通的故事變為讓學生有內容想和有話説的故事,這會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激奮狀態,使學生喜歡錶達,敢於表達,這樣孩子才樂於參加,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7: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課外閲讀對學生拓寬視野,性情的培養,人生的成長等,具有深遠的意義。課外閲讀是課內學習的延伸與補充,教育家藩菽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據有關心理學的調查表明,學生課外閲讀的數量及內容與課內理解課文有密切的關係,前者對後者的影響不但直接而且明顯。”因此,輔導學生課外閲讀,首先要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並經常強化這一思想,以激起學生閲讀學習的迫切要求,進而變為閲讀活動的內動力,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閲讀,主動閲讀。

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需要,學校安排我上一節高年級課外閲讀指導課,斟酌再三,我決定指導學生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因為這是一本故事化的歷史讀物,閲讀這本書利於用故事建立起孩子的歷史知識系統,有助於今後進一步學習;增強運用語言文字獲取知識的能力;積累材料,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課外閲讀指導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並讓學生學會閲讀,為此,本節課我安排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二、初步瞭解書籍。

三、指導讀好書中的一個小故事。

四、拓展全書閲讀。

五、小結延伸。

其中三、四環節為本節課的重點,教給學生方法後,讓學生交流,以便學生掌握這些方法,並把自己閲讀所得與他人分享。本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調動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學生也掌握了讀書方法,但由於時間關係,這堂課有一個很大的遺憾,那就是沒有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提問。我希望能夠再次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的慾望,將在閲讀課上進行,讓學生把這一書讀得更加深入。

總之,在課本外的閲讀活動教學中,我認為,關鍵是落實一個“實”字,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真實地閲讀,並且常抓不懈,這是提高學生的閲讀質量、賞析能力、寫作水平,提高學生人文審美素養的最基礎的一環。如果説“語文學習”是一艘駛向勝利的船,那麼,“課外閲讀”就是帆。讓我們一同“揚帆啟航”吧!

篇8: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國小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問題不僅在於閲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閲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宣傳鼓動加上一點利誘這一點總算做到了。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閲讀。在這節閲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閲讀,要求有閲讀課嗎?閲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閲讀課上,鴉雀無聲,我也想趁這時機讀點自己的書,偶或抬頭,發現有同學奮筆疾書,心下甚喜,“嗯,讀書進入狀態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我甚至懷疑有不少同學僅僅為了應付老師,摘錄的東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讀書是指與考試無關的與書籍親密接觸。”——薛瑞萍。真正的閲讀狀態應是在心靈自由,思想放鬆,環境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失去了進行閲讀的寬鬆的時間、心境,失去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領略、鑑賞、審美的客觀條件。

2、學生的閲讀過於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閲讀是考試逼出來的,和審美是無緣的,是相背離的。這種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體驗的閲讀使學生失去閲讀的動力,甚至於使閲讀成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閲讀所能起到的效果。在這種功利化心態下的閲讀,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腦中過了一遍,而未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閲讀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為了積累好句好段,積累論據,以期在考試中派上用場,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語文素養的問題。真正的閲讀積累應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寫作上體現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而非像現在的學生那樣粘貼式的機械引用。

3、由於過分追求給學生閲讀的自由與寬鬆,而造成放羊式的閲讀狀況。在這種放羊式閲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具體的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這些問題的根子之一是作為教師,本身的閲讀面不夠寬廣,閲讀素養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閲讀,未能形成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當然,作為老師,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也正失去自由閲讀的寬鬆時間和心境,並且這一點正趨惡化,近期要改變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擠時間了。

2、閲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閲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

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篇9: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1、更新閲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外閲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説,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和閲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閲讀,更新閲讀理念,堅持課外閲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閲讀心得、探討閲讀技巧、分享閲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為:課內閲讀固然重要,課外閲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閲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説,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閲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閲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閲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閲讀,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閲讀。閲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閲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閲讀。當然,學生閲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閲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閲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閲讀並記載自己的閲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閲讀樂趣,交流閲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閲讀習慣

閲讀方法的掌握,閲讀興趣的培養,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閲讀時均寫好閲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閲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閲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閲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閲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閲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閲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閲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啟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閲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閲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閲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閲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閲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閲讀能增長見識、拓展心智、豐富心靈,為此,教師在學識淵博的基礎上,必須是個情感豐富和生活體驗豐富的人。課堂之小,教師沒有良好的統籌能力,學生在其中只能學到關於文字的基礎性的帶着技術性的知識。沒有體味到文字所攜帶的美妙,不會產生對閲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閲讀這個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師必須打開學生們心靈的天窗,閃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手中小小的船在學海中揚起生動的風帆。

篇10: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每準備一次優質課,每參加一次優質課評選之後,我都會對自己的課堂進行深刻的反思。

因為這次的優質課是關於課題研究的內容,所以我選擇的是一節課外閲讀指導課《犟龜》,重點是教給學生閲讀整篇故事的方法。經過本次講課,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授課中的優缺點,也更加明白了磨課的重要。

優點:

一、緊扣課題內容,設計教學環節

本次參加的優質課是展示課題研究成果的,而我研究的課題是《有效指導國小低年級學生課外閲讀方法的研究》,課題主要從培養學生閲讀興趣入手,教給學生閲讀方法,因此,我確定的課題是《犟龜》,一篇非常有意義的故事。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主要圍繞閲讀方法來分步進行:1、直接揭題,理解題目;2、帶着問題默讀,邊讀邊思邊劃;3、精讀重點段落,體會犟龜的精神;4、回顧故事,談談啟發;5、總結閲讀方法,運用閲讀方法。每個環節都緊緊圍繞課題,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教會學生閲讀整篇故事的方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體現自主合作

在第一次試課時,我讓學生圍繞題目提問,當一個學生提出問題:“這隻烏龜為什麼那麼犟?”時,我就直接進入了下一個環節,意識到我沒有讓學生自由提問,於是在第二次授課時,我叫了不少學生來提問,就出現了“烏龜為什麼犟?怎樣犟?犟的結果是什麼?”這三個問題,但我卻把一、二個問題給歸納到了一起,經過李老師的點評後,我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仔細去考慮學生提出的問題就輕易地下結論。但是“烏龜為什麼犟?”這個問題又是個難點,學生不容易解決,而且一節課解決這麼多問題的話,是不是時間不充足呢?當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李老師點撥到:“新課程標準不是提倡小組合作探究嗎?你幹嗎不讓學生分組討論不同的問題呢?”

是啊!小組討論學習,可以教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同時更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於是,在比賽那天,我就分解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讓每個小組只解決一個問題,然後再在全班一起交流,這樣一來,交流之後,所有的同學都解決了三個問題。

缺點:

一、評價語言貧乏,學生興趣不高

在比賽之前的磨課中,李老師就多次提到我的課堂語言太碎,評價語言太貧乏,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在課堂上沒有及時、正確地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和肯定。於是,我還專門下載了關於語文課堂的優秀評價語言,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我沒有下工夫去學習,而是停留在原地沒動,所以當比賽的時候,學生中出現了不少失去興趣的現象,有的和同桌説話,有的自顧自地做着小動作。儘管我也提醒了不少次,也表揚了遵守紀律的學生,可是,因為沒有使用恰當的評價語言,激發學生表現的慾望、學習的興趣,導致了這一節課上只有部分學生在學習,而多數學生根本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再看看東園學校劉平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我不得不佩服。在劉老師的激勵下,每個孩子都是那麼投入地進行着學習。相比來説,我的課堂就顯得亂糟糟毫無秩序了。可見,好的課堂評價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多麼重要。再不能怪學生不聽講,只能怪自己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機智不夠,導致合作低效

一節課的成敗與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分不開的。當講完課後,我更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小組合作環節中,我預先設計的是先讓自己完成前三項閲讀提示,然後再小組合作完成後兩項閲讀提示。可是在授課時,我因為一味追求小組合作,而把我預先設計的全給忘了,一開始就讓小組合作。結果,本來要求讓學生默讀故事,可學生倒過去之後,由於課桌有道稜,於是開始不斷問碰哪裏讀,而我則不斷地幫學生找到合適的位置。此刻的我已經把重點放偏了,而學生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不是學習,他們已經完全忘了老師給出的閲讀提示。於是,我不得不不斷提醒學生轉入學習。

因為時間關係,我不得不倉促結束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只要聽到一個學生回答出來,就直接進入下一環節,根本沒有給更多的學生機會來交流。這都是因為前一環節中,我沒有及時調控課堂,教育機智運用不夠。

比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遺憾太多,儘管自己也下了很大工夫,但卻沒有把工夫下對。自身的素質還需要提高,評價語言還需要學習,授課時對文本的挖掘深度還需繼續努力等等。慶幸的是,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是我學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我相信,在以後的授課中我一定不斷進步。

篇11:國小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國小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問題不僅在於閲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閲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篇12:國小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平時愛閲讀、閲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學習很輕鬆,能力強;相反之的學生,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學生的閲讀興趣與學生的成績、能力是成正比的。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是我們國小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那麼首先就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閲讀存在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閲讀興趣不高;閲讀範圍不廣;不能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每天堅持;做不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或者閲讀就是單純的閲讀,沒有思考、沒有知識的積累,這種讀書的效果僅僅是“水過地皮濕”。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查閲資料、和同伴們交流,進行了以下閲讀教學嘗試,學生閲讀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學生創設平台,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大部分學生朗讀時丟字加字,長句子不會斷句;看課外書,走馬看花,只讀不思考,讀書時做不到批註。所以從低年級起,就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閲讀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比如:認真讀書的習慣;帶着問題讀書的習慣;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自我評價習慣等等。

2、給學生創設多種形式讀書的機會及自我展示機會

學生可以以多種閲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3、教會學生積累知識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句話給我們説明了自覺學習、積累課外知識的重要性。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因此,規定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閲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後運用。在上課回答問題或平時交談中,一旦發現學生運用了課外書或積累本上的新詞,立即予以表揚鼓勵。學生在作文時運用了所積的好詞語我們就加上紅圈圈,並在班上朗讀。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

4、開展實踐活動、激發閲讀興趣

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到閲讀的重要性。比如:(1)課前三分鐘,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2)舉辦朗讀,講故事比賽。(3)開展“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的讀書活動。由學生經過自己篩選後,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

自從堅持嘗試了以上方法後,學生在閲讀方面改變真的很大,看到了驚人的成績,同時學生的整體成績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師,我想:關於閲讀的話題我們還要更深的探討、交流。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快樂成長。

看過國小課外閲讀教學反思的人還看了:

1.國小美術教學反思隨筆

2.國小音樂教學反思隨筆

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文章

4.國小語文S版貓和老鼠教學反思

5.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反思

篇13:國小課外閲讀教學反思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y3m9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