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六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0~72頁例1,第72頁課堂活動及練習十六。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統計表和三種統計圖的特點,並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和反映情況,能利用統計圖的特徵獲取有用的信息。

2.體會數據對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

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並能利用統計圖的特徵獲取有用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在學校已經學習了6年時間,同6年前剛進校時相比我們自己有哪些變化?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教師進行適時引導。

教師:是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同時我們的身體也在發生着變化,今天我們就利用已經學過的統計知識來展示我們的身高變化吧!

板書課題:綜合統計活動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1)彙總蒐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

教師:我們課前已經從醫務室的檔案裏查到了自己這6年來的身高數據,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換自己的身高資料,一起填寫書71頁的統計表(一)。比一比哪組同學協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巡視並指導速度比較慢的小組合理進行分工合作。

教師小結:在剛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組團隊協作意識很強,而且有比較明確的分工,兩個同學為一個單位,本單位填好後立即與另一組的兩個同學互換資料。這樣既合理地安排了時間,同時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亂。

(2)完成每組中平均數的計算。

教師:現在我們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藉助我們手中的計算器,計算出組內同學在每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們該怎樣合理地安排人員,才能更快更準確地計算出平均身高?

引導:兩人一組,同時計算同一個年級的平均身高,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3)彙總全班同學的身高並計算出平均數。

教師引導:在剛才的合作中,我們進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誰與誰同時計算一、二年級,誰與誰同時計算三、四年級這樣既節約時間,又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現在我們想要彙總全班同學的身高並分別計算出同學們在每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組整理的結果呢?

讓同學各抒己見,教師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師:正像同學們所想的那樣。我們首先要計算出自己小組同學在各年級的身高總數,然後指定各年級的平均身高計算,我們就指派各對應小組成員同時計算。

指派計算各個年級的平均身高計算的小組,每個小組依次彙報本組各年級的身高總數。

彙報計算的結果完成教科書71頁統計表(二)。

(4)製作統計圖。

教師:根據同學們在各個年級時的平均身高製作成統計圖。三種統計圖你會怎麼選?(強調為什麼不會選擇扇形統計圖,從而突出扇形統計圖的特徵--反映部分屬於總數之間的關係)

教師引導:實際上關於平均身高的統計圖我們既可以選擇條形統計圖又可以選擇折線統計圖,因為它們都能直觀看出數量的多少。兩種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呢?(強調折線統計圖突出的特點是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5)看圖和看錶分析

教師:觀察這幅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教師:6年來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師:觀察統計圖你能否發現國小身高增長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此時你會給學校伙食團長以及家長提出什麼建議?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學生注重鍛鍊和營養搭配。

(6)然後解決教科書72頁第(4)題的第②個問題。

教師:如何才能知道現在班上有多少個同學的身高不低於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顧最簡單的數據收集方法--點數)算一算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2、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綜合統計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三、課堂活動

教師:如果我們想把全班同學按現在的身高分成5組,你們會怎麼分?每組的統計結果又怎樣表示?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小結:可以按從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後統計出每段中的人數。

根據學生的想法完成第三個統計表。

身高(cm)()~() ()~() ()~( )()~() ()~()

人數(人)

教師:對於這一個身高資料你認為還可以選擇哪種統計圖進行整理和分析?(根據學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並進行分析)

四、拓展應用,促進發展

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8頁“數學欣賞”。

【教學目標】

1、通過選擇生活中有趣而美麗的圖案,供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

2、引導學生嘗試繪製美麗的圖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經驗。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培養審美意識;

2、繪製美麗圖案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三角尺、直尺、彩筆、圓規、硬紙板、剪刀、圖釘、膠帶。

2、課件1:生活中美麗圖案的視頻(課前拍攝我們身邊的美麗圖案)。

課件2:課本上美麗圖案製作的動畫演示。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播放視頻或(圖案圖片)——(包裝盒上的圖案、門上的圖案、建築物上的造型圖案、商標圖案、……等)

2、你看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你想説什麼?

在你的周圍你還見到了哪些有趣的圖案?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欣賞和製作美麗的圖案。

二、欣賞美麗的圖案:

1、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案(也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圖案)。讓學生觀察後説一説這些圖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個基本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方式得到的?

小組內進行交流。

小組代表彙報研究結果。(彙報你發現的這些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通過怎樣的操作得來的?)

多媒體動畫演示圖案形成的過程。

教師小結。其實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而來的,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找到其規律。

三、繪製美麗的圖案。

小組內討論下面美麗圖案是由哪個基本的圖形通過怎樣的變換而來的?繪製的步驟應該是什麼?

要繪製的圖案:

2、組長彙報交流的結果。

3、多媒體再次演示繪製的步驟,並閲讀課本上繪製的方法;

繪製的步驟:

討論繪製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操作活動:開始繪製圖案活動,播放輕鬆音樂,教師巡迴參與指導。

四、作品展示和評價

作品展示:把學生畫的圖案全部張貼在教室的四周,全體學生下座位參觀作品。

學生評價:

①、選對你印象最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是畫得好的,也可以是畫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誰評價得好。

②、教師系統評價:

學生表現

作品優點、缺點

需要改進的地方

提出希望

五、課堂小結:

1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又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給大家説一説這節課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感想?

2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影片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慾望,喚起學生審美意識。

通過再次欣賞課本上的美麗圖案,觀察圖案的構成,使學生認識數學的美、體會圖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由討論,以及各種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體驗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真實感受圖形特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間圖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悦。

通過每位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作品多種形式的進行評價,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交流和教師的總結性的評價中,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的能力,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

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悦,知道自己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麼不足,今後應該注意的問題。)

六、課外拓展:

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美麗的圖案?請從中選出一個你感興趣的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六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課模簡介

日常的新授課,我基本圍繞“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先學和當堂訓練都體現了學生一節課的自主性,教師只需要“點”。不過我個人認為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數學有計算教學新授課、空間與圖形教學新授課、統計與概率新授課等,不同的課型有時模式也是靈活多變的,這樣才能把一節課上實、上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呈現為“五個環節”。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環節。一般是開門見山進入新課並板書課題,也經常採用設問激疑法起動新課,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

2、揭示目標,明確任務環節。一般採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現。要求簡明扼要,具體明確,實實在在。

3、先學環節。一般包括學生看書和動態檢測兩個小環節。學生需要是小組合作先學,要手腦並用,積極思考。動態檢測是對看書自學效果進行檢查測驗的手段,一般有提問、板演、書面練習等形式。動態檢測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錯誤,並積極思考備課,為進入“後教”環節做好準備。

4、後教環節。一般包括訂正、討論、補充、總結幾個小環節。方式上通過訂正、討論,各抒己見,會的教不會的,必要時教師出面幫助學生補充、訂正、歸納、總結、完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鞏固,最終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當堂訓練環節。這一環節通過訓練鞏固當堂所學內容,並把知識轉化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堂堂清”。在訓練設計上要特別講究,如低起點、小坡度、多層次、多類型,有必做題目、選做題目、思考題目等等,讓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都達到不同的訓練目的。

本節複習課我主要採用“揭示課題、明確目標——回顧整理、形成體系——基本訓練、查漏補缺——綜合應用、融會貫通——評價小結、提升學力”的複習課課堂教學模式。

圓的整理和複習説課材料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熟練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進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學會分類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有關圓的知識,理解圓的周長和麪積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熟練運用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進一步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並能靈活運用圓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師:(指着圓形圖片)這是什麼圖形?

生:圓。

師:圓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節課我們就再次走進多姿多彩圓的世界,對圓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圓形圖片,加上簡潔的語言使學生的注意力,從關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內在聯繫上,水到渠成的進入數學知識的複習。)

二、回顧整理,形成體系。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圓這一單元我們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識點?

生: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

1、學生自主整理

師:剛才,同學們説的都是圓這一單元的重點內容,但有點亂,怎樣是這些知識更有條理呢?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下面就請同學們先看一遍教材,然後根據這些知識要點和它們之間的聯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結果一定要簡潔,清晰,一目瞭然。(學生整理。教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地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分類,整合,使學過的知識系統化。)

2、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討論完善整理結果,取長補短,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使學生對自己的整理的結果進行取長補短。)

3、全班交流,指名彙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補充。

要求:在別的同學進行彙報時,要注意傾聽;評價時要看知識點是否完整,是否有條理;不要重複彙報。

(設計意圖:面向全班同學彙報交流,目的是創生更多的學習資源,讓不一樣的整理方式、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進行碰撞,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矯正、相互補充、相互借鑑,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4、根據整理結果,讓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消化、吸收。

師:通過整理圖表,對於本單元你又有哪些收穫?

圓有哪些特徵。

圓的周長的意義,計算公式以及推導過程。

圓的面積的意義,計算公式以及推導過程。

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聯繫和區別。

相同點:計算時需要的條件一樣。

不同點:意義、計算公式、計量單位不一樣。

(設計意圖:整理交流完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內化吸收、自我完善,以達到對知識熟練掌握的目的。)

三、重點練習、強化提高

師:剛才,我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有條理的整理和複習,下面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計算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成功感。)

最後,教師對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進行總體評價。

課後反思

圓的複習不但要起到一個回顧知識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將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梳理,從而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網絡體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説,整理和複習課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引發知識的重新構建,並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在複習整理這一塊的學法上,學生幾乎是一片空白,以至於到現在有些學生在複習過程中沒有計劃,沒有目標,對於自己的學習狀態也不太瞭解。反思以往,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為了授之以魚而常常忘記了授之以漁。其實,所謂教學,應追求的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在處理教法與學法的關係中,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顯然,這樣的“教”,就得教到點子上,也就是要教學生摸到“學習”的門徑,從而達到自己學習的境界,雖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邁出這一步,應該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的,所以這堂課的重點,我就將其定位在學生複習整理的學法指導上。而事實證明,當學生通過自己整理得到的複習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學生願意並且重視相互之間的學習。

六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50~51頁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溝通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

3、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繫的。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正確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準備:

課件,答題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2、你能直接説出700÷25的商嗎?

(1)你是怎麼想的?

(2)依據是什麼?

3、你還記得分數的基本性質嗎?舉例説明。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1、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聯繫,而除法具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又會有怎樣的規律或性質?

預設:比的基本性質。

2、學生紛紛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預設: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3、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二)驗證比的基本性質

師: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規律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1、教師説明合作要求。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2)小組討論學習。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説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③選派一個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言。

2、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台上進行講解)。

預設: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進行驗證;根據比值驗證。

3、全班驗證。

16:20=(16○□):(20○□)。

4、完善歸納,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為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説明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2)學生打開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5、質疑辨析,深化認識。

三、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用途嗎?什麼是最簡分數?

今天我們發現的比的基本性質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簡比,進而得到一個最簡整數比。

(一)理解最簡整數比的含義。

1、引導學生自學最簡整數比的相關知識。

預設:前項、後項互質的整數比稱為最簡整數比。

2、從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簡整數比,並簡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應用。

1、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

學生獨立嘗試,化簡後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預設:除以公因數和逐步除以公因數兩種方法,但重點強調除以公因數的方法。

2、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

師:對於前項、後項是整數的比,我們只要除以它們的公因數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這兩個比不是最簡整數比,你們能自己找到化簡的方法嗎?四人小組討論研究,找到化簡的方法。

學生研究寫出具體過程,總結方法,並選代表展示彙報。教師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掌握一般方法。

預設:含有分數和小數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數比,再進行化簡。有分數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小數的先把小數化成整數之後,再進行化簡。

3、歸納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總結出了將各類比化為最簡整數比的方法。化簡時,如果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可以同時除以它們的公因數;遇到小數時先轉化成整數,再進行化簡;遇到分數時,可以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4、方法補充,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

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5、嘗試練習。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出示教材第51頁“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四、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教材第53頁第4題。

把下列各比化成後項是100的比。

(1)學校種植樹苗,成活的棵數與種植總棵數的比是49:50。

(2)要配製一種藥水,藥劑的質量與藥水總質量的比是0.12:1。

(3)某企業去年實際產值與計劃產值的比是275萬:250萬。

2、教材第53頁第6題。

(二)拓展練習(PPT課件出示)

學生口答完成。

1.2:3這個比中,前項增加12,要使比值不變,後項應該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數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課本第9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四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

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混合運算的步驟。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複習題。(投影片)

(1)説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課題:

剛才複習的整數乘加、乘減混合的運算順序,這節課我們學習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分數乘加與乘減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4。

(1)教師點撥:分數加法、減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怎樣計算呢?運算順序跟整數運算順序相同。

出示例4:計算,指名讀題。

(2)學生按整數運算的順序計算。(教師巡視)

(3)訂正:

指名學生問:這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説一説計算過程,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教師明確:這道題有乘有加,同學們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題有乘有減,或者有乘有加還有小括號,這樣的題怎麼計算?(出示做一做兩道題)

2、做一做:

(1)試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指名兩名學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計算時只寫必要的計算過程。(教師巡視)

(2)訂正:

讓學生先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啟發學生思考、交流主動學會新知。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自己學會了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大家學習得很好。我們要注意在混合運算中計算步驟還要過於繁瑣。還要養成做題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四第1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幾名學生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2、練習四第3、4、5題。

(五)作業。

六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53頁化簡比。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説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動:哪一杯更甜?

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製蜂蜜水。

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議一議哪個小組調製蜂蜜水更甜。

[課件出示]課本P51圖片,同時配上畫外音:

一個男同學説:我調製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個女同學説:我調製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師:他們倆調製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請估一估,再試一試。

我們先分別寫出它們的比。

40:360

10:90

就這樣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製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請分組討論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結論:兩杯水一樣甜。

二。化簡比。

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0.7:0.8:

師:剛才我們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一下化簡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然後請同學説一説是根據什麼來化簡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書上試一試化簡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請學生獨立完成後,説説化簡比的方法,全班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1題:連一連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2題:寫出各杯子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1)寫出四個杯子中糖和水的質量比。

2)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

3)還能寫出糖與糖水的質量比嗎?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3題:

(1)(2)題自己獨立完成;

(3)題投球命中率同學討論完成。

四、總結

師:同學們一起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閲讀數學課本P51比的化簡。

我們是根據什麼來化簡比的呢?

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的。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什麼時候需要化簡比?或者説我們用化簡比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四、獨立完成課本P53第4題和第5題。

五、擴展練習

1、大小圓的半徑分別是7釐米和2釐米,試求它們的直徑之比,周長之比和麪積之比分別是多少?

2、楊樹的棵數是柳樹棵數的20%,求楊樹的棵數和柳樹棵數的比是多少?

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動手調製蜂蜜水。通過調製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一杯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

這是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還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題目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進一步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鞏固化簡比。

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化簡比或求出比值後才能確定

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實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1),(2)兩題的基礎上,在小組內討論完成(3)題,然後在班級交流每組的情況,從而讓學生明白判斷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這個實踐活動不僅僅能鞏固學生對比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測量技能,還可以鼓勵學生從中發現身高與影長的關係,瞭解一些天文知識。學生通過親自測量實踐,可以發現:在同一時刻,不同人的身高與影長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樣的;在不同時刻,由於太陽照射點的變化,一個人身高和影長的比一般是不一樣的。測量時由於誤差可能影響發現,教師要向學生解釋説明。這一活動也為以後學習正比例積累了經驗。

【教學反思】

在實際情境中,體會了化簡比的必要性,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還有少數同學對求比值和化簡比混淆不清;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闆的店裏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100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闆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79元。但是街坊後來發現那100元是假鈔,王老闆無奈還了街坊100元。

現在問題是: 王老闆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多少錢?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討論

三、彙報結論

四、小結

王老闆和街坊之間事實上互不虧欠。王老闆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35y8o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