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小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圓柱展開圖和探索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2、認識圓柱展開圖,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建立展開圖與圓柱側面、底面的聯繫,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圓柱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運用表面積公式計算實際圖形的表面積。

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齊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

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2、複習相關知識

(1)什麼是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它們是怎麼計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圓柱,揭示圓柱的表面積公式

師:根據剛才的討論,你能説説應該要求出圓住的表面積,必須哪些條件嗎?並説説理由。

生:因為圓柱的表面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所以用一個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2、教學圓柱的表面積

(1)師:(課件出示上堂課中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上堂課,我們研究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以及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來進一步討論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誰還記得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學生: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3)拿一個圓柱形的紙盒,指出它的側面和兩個底面。然後展開,使學生直觀看到圓柱展開圖是兩個同樣大的圓和一個長方形。

(4)議一議: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學生討論。

學生:圓柱的表面積就是用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4)教學例題:

出示教材中圓柱示意圖,讓學生了解圓柱的高和半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計算。

(5)交流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如果出現列綜合算式的,要給予表揚。如果沒有。提出兔博士的話,鼓勵學生嘗試,老師可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練習

試一試

(1)提出試一試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計算。

(2)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説説計算的過程和方法,注意本題中給出已知條件是圓柱的底直徑。

四、鞏固

練一練1:則由學生獨立完成。

練一練2:此題是一個半圓柱體,應該怎樣理解它的表面積,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再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練一練3:先指導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業

自己找一個圓柱體的物體,來測量它的數據並計算出它的表面積。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在整理與複習中回顧整個第一學段的相關知識。

2.結合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複習有關萬以內數的數的讀寫法,比較大小等,培養學生的數感。

3.會計算萬以內有加減法,小數和分數的加減法,會計算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運算,會一位數除三位數的除法運算。以及兩步運算為主的四則混合運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鞏固萬以內數的讀寫法,會比較數的大小;結合生活實際,會估一估。準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比較數的大小,掌握數的基本計算。

教學過程:

一、我的成長足跡。

1.師:同學們,三年的學習生活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我相信你們肯定有很多話要對同伴和老師説一説吧,誰願意説一説三年來你在數學上有了哪些收穫?

2.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3.作品欣賞。

將上學期在數學活動週中獲獎的優秀學生作品《數學小報》進行展示。

學生的優秀作業本進行展示。

4.學生自評、互評。

自我評價:説一説自己三年來在課堂上、作業方面、數學興趣等等方面的優點與不足,以及説一説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與進步。

同桌互評:同桌之間或者比較瞭解的同學之間進行互相評價。

二、計算。

1.簡單地複習有關加減乘除的有關計算方法,進行簡單的練習。

2.讓學生説一説在計算過程中應注意的地方或者説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學的。

學生髮言

教師小結,把學生作業中錯誤率比較高的題目和類型進行講解。

3.完成書本上課後習題:要求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檢查,完成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檢查的。從而提高學生檢查的意識和能力。

二、基本練習。

1.在你認為正確的答案下畫鈎。

(1)兩個數相乘,積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與23的積可能是:

863 874 594

這題可以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判斷的?然後老師進行概括。如第二題,可以先判斷積是個位是幾,因為兩個乘數的個數是8和3,所以積的個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進行估算選出合適的答案。

2.找規律填數。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組數之間的關係,然後根據規律填寫下一個數。

3.在括號內填上>、<或=。

認識符號>、<、=的意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對於常見的量的單位,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複習克、千克質量單位。

讓學生回顧所學的有關質量單位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回想一下:哪些物體大約重1克、1千克。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

5. 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1200名學生大約能組成多少個班級?1200步大約多長?

解決這類問題,一般先確定一個標準,再估算。

第一個問題:100張紙大約厚1釐米,1200張紙大約厚12釐米;

第二個問題:一個班大約40人,1200名學生大約能組成30個班。

第三個問題:10步大約7米,1200步大約1207=840米。

不同的紙張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長也不一樣,實際教學時可請學生選實際量一量,再估算。

總結:

比較分數大小:

同分母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分子小的分數就小;

同分子分數,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

代數運算法則:

加法交換律;A+B=B+A

乘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結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業:

1.直接寫出得數。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計算,能簡算的要簡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什麼是比?什麼叫比值?怎樣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實物投影呈現課文情境圖。(不出現國旗長、寬數據)

①説一説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有什麼相同之處?

(2)這幾面國旗的形狀一樣,但長和寬卻各不相同。請大家算一算它們長和寬的比,看看能發現什麼?

(3)(指教室裏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60:40=3/2

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與這面國旗有什麼關係?

學生回答長、寬比值。

2.4:1.6=3/2

兩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2.4:1.6=60:40

也可以寫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師:在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麼是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嗎?你能把它組成一個比例嗎?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題。

什麼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説一説你是怎麼找的。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第2題。

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説一説你是怎麼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3.課堂小結。

(1)什麼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 篇四

設計説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藉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藉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係的兩種量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藉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藉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係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係,且正比例關係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係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係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悦。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複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麼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係呢?在什麼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係?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麼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係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係,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係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後,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並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後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麼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着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靈活應用圓柱的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複習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即V=Sh。

2、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6題求體積部分,並指名板演。

二、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三第4題。

學生獨立練習,強調選取有用信息,培養認真審題習慣。

2、練習三第5題。

(1)指導學生變換公式:因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學生選擇喜愛的方法解答這道題目。

3、練習三第10題。

指名説説解答第10題的思路:根據兩個圓柱的底面積相等這一條件,先求出其中一個圓柱的底面積。利用這個底面積再求出另一個圓柱的體積。

4、練習三第8題。

(1)學生讀題後,指名説説對題意的理解:求減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門所佔的空間,而月亮門所佔的空間是一個底面直徑為2米,高為0.25米的圓柱。

(2)在充分理解題意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9題

(1)學生獨立審題後完成。

評講:要怎樣才能判斷出800ml的果汁夠倒三杯嗎?必須先求出什麼?怎麼求?(需先求出圓柱形玻璃杯的容積,用公式V=Sh)

5、練習三第11題。

此題既可以用外圓柱體積減內圓柱的體積,也可以用圓環的面積乘高。

(3)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中未做完的習題

教學反思

第五課時特別關注

練習三第4題,在教學中必須應該特別關注。

關注理由:

1、有多餘條件,是培養學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機。

這道題中出現兩個圓柱體的高,分別是花壇的高0.8米和花壇裏面填土的高0 .5米。學生該如何合理做出選擇呢,關鍵要通過問題來思考。因為問題是求“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應該選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這條數學信息。

在課堂中,我還要求學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這個條件下,可以怎麼改變問題。有的學生説“可以問花壇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還有的同學説“可以求花壇中空間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有容易忽視的條件,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契機。

一般習題中的數據是用阿拉伯數字呈現,可這道題的問題是求“兩個花壇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這裏隱含着一個極易被學生忽視的數據“兩個”。其實,配套的插圖中也明顯繪製出了2個花壇,但在做題中許多學生仍舊會出錯。所以,應抓住此題,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的習慣。如在做這類習題時,建議首先將單位圈出來,以確保列式時單位統一。還可以將問題劃橫線,以提醒自己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等。

學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體積

今天,全班同學做這樣一題:一塊長方體木塊體積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為正方形,邊長為2分米。現在,將它削成一個的圓柱體,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為做得既對又快,最終獲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對比,我發現自己的方法比同學們巧妙。

同學們的解法是先求長方體的高(即圓柱體的高),用20÷(2×2)=5分米,然後求圓柱體的體積,列式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後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這一題時,想起上學期在正方形中畫的圓,圓的面積佔正方形面積的157/200的結論。因為直柱體的體積都可以寫成底面直徑乘高,而長方體和削成的圓柱體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圓柱體體積也應該是長方體體積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於4.3立方分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zyv5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