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可能性教案多篇

可能性教案多篇

可能性教案多篇

《可能性》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想——實踐——驗證”,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猜想——實踐——驗證”,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具準備:

小黑板、布袋、一定數量的白球、黃球。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建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一個布袋、9個白球、1個黃球(白球、黃球的大小和輕重一樣)。

2、將9個球放入袋內,創設摸球遊戲的情境。小組內每個人依次輪流摸球,請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麼球?摸到的什麼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結論:

1、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測,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組內的同學。

2、實踐探索。

(1)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球遊戲,把每次摸得的結果記錄再下表中,然後把球放回去再摸。

第幾次12345678910

顏色

第幾次11121314151617181920

顏色

(2)統計摸球的結果,看一看;摸到什麼球的次數多?摸到什麼球的次數少?

(3)各小組將摸球的結果進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樣的結果。實際摸到的結果與原來的猜測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釋和應用:

1、下面三個地方的冬天下雪嗎?請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説一説。

海南

哈爾濱

武漢

2、從下面的五個箱子裏,分別摸出一個球,結果是哪個?連一連。

8白2紅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10紅

5白5紅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

8白2紅白球的可能性很小10白

可能性教案 篇二

教材説明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會求數據的中位數,在統計分析中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當的統計量來描述數據的特徵。

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關於“可能性”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兩次進行了集中編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單元,本單元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單元安排的是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論中研究得最早,在社會生活中又廣泛存在的一種隨機現象,它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試驗的全部可能結果只有有限個,比如説為n個。(2)每個試驗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n。等可能性事件在概率論發展初期即被人們所關注和研究,故這類隨機現象通常又被稱為古典概型,本單元的例1、例2和例3及相關練習都屬於古典概型問題。

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 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書在編排上就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中位數的統計意義及計算方法。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平均數(主要是指算術平均數),知道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它來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具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教科書在引入中位數時,就以平均數為參照物,説明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數據偏大或偏小時,用中位數來代表該組數據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數更合適。這樣編排,不但新舊知識過渡自然,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清晰地闡明瞭中位數的統計意義,即中位數在數值大小上處於一組數據的最中間,主要反映了統計數據的中等水平,並且不受偏大或偏小等極端數據的影響,對人們瞭解事物發展的中等水平很有幫助。

在介紹中位數的計算方法時,教科書在編排上採取了由易至難,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組數據都是7個,即奇數個數據,從而最中間的那個數據就為中位數,可直接在數據組中找出;然後把7個數據變為8個,最中間就有兩個數據,引出當數據個數為偶數個時計算中位數的`方法。

教科書在選材上特別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擲沙包、跳遠、跳繩等活動,都是學生幾乎天天參與的遊戲,可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完成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也便於教師組織教學。

教學建議

1.注重學生對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純概率數值的計算。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兩類不同的現象:確定性現象(即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和隨機現象(即不確定事件)。概率論就是研究隨機現象的規律性的數學分支。在國小階段設置簡單的“概率”內容,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隨機思維,讓其學會用概率的眼光去觀察大千世界,而不僅僅是以確定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識的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對學生概率素養的培養,增強學生對隨機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豐富多彩的可能性內容變成了機械的計算和練習。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遊戲、活動(如擲硬幣、玩轉盤、摸卡片等),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在試驗中直觀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探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與等可能性事件的關係等,使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加強學生對中位數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理解。

中位數和平均數一樣,也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一個統計量。教學時應注意結合學生已經很熟悉的平均數,對比教學,以幫助學生弄清兩者的聯繫和區別,使他們明白:平均數主要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中位數則更好地反映了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數據組,以反映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價值,在與平均數的對比中體現中位數的特點。如例4、例5的數據組中,因個別數據嚴重偏大,影響到平均數也偏大,導致平均數不能很好地代表該組數據的總體水平,而中位數的優勢正好能夠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數據的影響,因而在這樣的場合中,中位數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另外,因中位數在一組數據的數值排序中處於最中間的位置,故其在統計學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嶺”的角色。人們由中位數可對事物的大體趨勢進行判斷和掌控。如某城市一個月的空氣污染指數的中位數值是70(空氣質量為良),則説明該城市這個月超過一半的時間空氣質量都為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然後再利用中位數的這一特點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如調查全班同學的睡眠時間,如果中位數顯示睡眠不足,則表明全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學睡眠不足,據此就可建議大家少看電視和按時作息等。

可能性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能完成相應的統計圖,並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對簡單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簡單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解釋,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紅球和黃球的個數相等時,任意摸一次,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會是相等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紅球3個 黃球3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出示裝有3個紅球的袋子

(1)談話:如果從中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怎樣?(一定摸出紅球)

(2)往口袋裏加入3個黃球,如果從這樣的口袋裏摸一個球呢?(可能摸出紅球,也可能摸出黃球)

2.揭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會不會發生難以確定,只能説具有可能性。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二、活動體驗,探索新知。

1、摸球。

(1)猜測。

(出示上述裝有3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透明口袋)

談話:不看球從這個口袋中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出以後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紅球和黃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學生自由猜測

(2)驗證。

談話:這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知道自己猜得對不對,我們可以怎麼做?(摸一摸)

①明確活動要求。

談話:摸前先把袋中的球攪一攪,然後不看球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出後進行記錄,把球再放入口袋中,如此,一共摸40次。

②明確統計方法。

提問:怎樣能記住每次摸球的結果呢?

以前我們用過哪些方法來記錄?(畫、塗方塊)

可能性教案 篇四

在聽完“可能性”、“認識更大的數”、“觀察物體”這三節課,特別是最後這節“觀察物體”之後,我有些話想跟大家説一説。剛才的這節課引發了我的回憶,因為兩年前,我也上過這樣一節課:觀察物體。我的那節課設計得沒有剛才這節課這麼飽滿,這麼豐富。當時,學生也是分成四人小組坐在桌子周圍,中間放着一些物體讓學生畫,聽課的人也很多。下了課以後,聽課的老師對這一節課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或者説是衝突,有一位説了這樣兩句話:你這節課是數學課還是美術課?你的課亂糟糟的,像什麼?

把當時的情形與今天的課作一個比較,我的感觸很深。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數學?過去,我們常常把數學描述成為計算加證明,好像公式、計算、法則就是數學。其實,數學是非常飽滿豐富的,像“觀察物體”就是很好地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課例,但是,有人認為它不是數學。我們這套新教材有很多課,像觀察物體、設計圖形等,與美術有很密切的聯繫,但這些課是教學生們用數學的眼光重新去看待世界,與純粹的美術要求,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法表現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數學就是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豐富的數學學習經歷,使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數學可以給學生豐富多彩的知識,不像過去,只是單一的計算加證明。《標準》對原來的數學知識刪減了很多,也增加了很多內容來擴大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更多接受數學,尤其是現代數學的機會。我欣喜地看到,今天的這節“觀察物體”課,學生離開了座位,在課堂上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而傳統的課堂上,學生是規規矩矩坐在座位上的,老師是絕對的權威,老師可以揹着手到處巡視,但是學生是不可以動的,甚至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上課時小手背在後面。這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在課堂中,我們究竟應該關注學生什麼?哪些是非本質的東西,我們應當把它淡化?《標準》頒佈之後,隨着大家的討論、交流,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觀念上的變革,尤其體現在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通過我們的努力,為學生一個幸福的學習數學的環境。這也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今天這三節課,由於三位老師的辛勤勞動,使我們覺得有所感悟。這些課都是研究課,不是評優課。既然是研究課,有一個片斷也好,有一個話題也好,或者積極的地方也好,不足的地方也好,只要我們因此有所感悟,就説明我們老師的勞動是非常有價值的,非常有創造性的。應該看到,現在學生的發展不應該再沿用我們那時的模式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例題,學生模仿、練習,這是過去的一個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是在信息時代,再沿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了。所以,《標準》中非常強調通過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觀念。也就是説,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具有主動性、創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識。過去我們將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作為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今天我們更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一種社會化的發展,這也是當今社會更加關注的一個方面。

我們要處理好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係。這三個要素之間相互依託的關係如何處理呢?不同的教育觀念帶來了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們首先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新大綱寫得非常清楚:教師是合作者、鼓勵者、指導者等等,定位很多,這些話説起來容易,在實際操作中卻非常困難。這三節課都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這種角色轉變。正是由於這種轉變,我們的課堂開始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活躍,這説明他們喜歡上數學課了。首先喜歡上課,才能喜歡學數學。這三節課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這體現了我們一再強調的現實性,這個現實不是我們成人眼中的現實,而是學生眼中的現實,這個現實既有與我們成人相同的,也有學生所處的特定年齡階段的,如童話故事、遊戲等等。在“可能性”這節課中,學生做了很多遊戲;“觀察物體”中,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看到了茶壺的哪個方位。這些遊戲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學生會覺得學習數學並不是高深莫測的,有時就像玩耍似的。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不要老是談課堂教學,應該把課堂教學規範為一個詞,叫課堂生活。如果我們用課堂生活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的話,傳遞給學生的東西就會更貼近他們的現實心理。

這三節課,老師都注意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間。在傳統的教學中,萬以內數的認識講完以後,再講多位數的讀寫,老師就會覺得沒有什麼講頭,學生跟着老師學,跟着老師讀就行了。從“認識更大的數”這節課可以看出,郭老師在設計上很動了一番腦筋,讓學生去讀數,去分級;在感受大數時她也創設了很多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如,想一想,你是怎麼讀的?怎麼能讀得更快?“可能性”、“觀察物體”兩節課在這方面做得也很好:你去想一想,他是站在哪個方位上看到的?再想一想,如果要求一個黃球也摸不到,應該怎麼設計?在低年級時就給學生這麼多主動探索的空間,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可能性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學生能夠對一些問題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難點:

能夠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學用具:

轉盤、紙杯、白球、黃球、紅球、盒子。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提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課間喜歡做遊戲嗎?在遊戲前怎樣決定誰先玩的呢?石頭、剪刀、布這三種手式哪種最厲害呢?想和老師比試比試嗎?如果老師和人們一起玩,你們認為有什麼結果?學生髮言

預設:可能贏、可能輸、也可能平。

師生共同班幾次,充分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可能性的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利用剪刀石頭布這一常見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直接喚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二、實驗探索,學習新知

活動一:摸名片

1、學生製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寫清姓名、性別、屬相、班級、愛好、電話號碼。

2、老師介紹遊戲規則。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摸名片遊戲,遊戲後各組組長做好記錄並統計結果。

4、集體交流:彙總每小組的實驗數據。

預設1:摸出來的屬相是屬牛。

預設2:摸出來的屬相是屬鼠。

共有兩種可能性。

接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這些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1:摸出的屬牛的同學多。即摸出牛的可能性大。

預設2:摸出的屬鼠的同學多。即摸出鼠的可能性大。

預設3:一樣多。即摸出牛的可能性與鼠的可能性一樣大。

5、質疑:為什麼呢?

學生會發現:有的小組屬牛的人多,有的小組屬鼠的人多。有的小組屬牛和屬鼠的人數一樣多。

6、提問:可能性的大小與這個數量有什麼有關係?小組討論。

7、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現象?

活動二:拋紙杯

1、猜想:紙杯拋向空中落地時有幾種可能。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到底誰説得對呢?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

2、實驗:每個人重複拋5次,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與同伴説一説,可能出現哪幾種結果並寫下來。

4、結論:紙杯拋向空中落到地面後可能出現三種情況: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動三:摸球

1、出示盒子(裏面兩個黃球,一個白球)

①任意摸一個球,摸哪種顏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組實驗加以證明。

③小結:任意摸一個球,有2種結果,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個紅球,會出現哪種結果?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哪種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嗎?

①實驗驗證。

②小結。

3、出示盒子(2個白球,2個黃球)

師:一次摸出兩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那種可能性大?

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都能答對。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不僅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更能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的過程中深化知識,加深印象。】

三、鞏固練習

課後習題和配套上選取。

【設計意圖:學完新知識後立刻進行練習,可以在做題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四、拓展延伸

①前幾天老師在一個商場門口發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手裏拿着一個布袋,布袋裏紅、綠兩種玻璃球各5個,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誰能在布袋裏摸5次,摸5個紅球或5個綠球就獎勵5元錢,如果你在場你會不會去玩?為什麼?

②學生模擬摸球遊戲。

③小結:在布袋中能夠摸出5個紅球或5個綠球可能性非常小,這只是生活中最簡單的騙術,在生活中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們識破這些陷井的辦法就是學好科學知識,用知識武裝我們的頭腦。

【設計意圖:數學就是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節課以遊戲開始,也以遊戲結束,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請學生談收穫。

板書設計:

摸名片----統計與可能性

可能性教案 篇六

《可能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104-105頁內容。其相關知識是新課標增設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學習領域。本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是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從定性向定量的過渡。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基於這樣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精心組織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究空間、交流平台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案例描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充分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判斷、推理、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會判斷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教、學具:、綵球、塑料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初步感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1)用“一定”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師:同學們,老師最近學會了一種很神奇的魔法,想表演給大家看,你們想看嗎?

生:想看。

師:老師手裏有一個魔袋(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裏面裝着一些綵球,請同學們從裏面任意摸出一個,我能猜出它是什麼顏色的。你們相信嗎?

(學生有的説信,有的説不信)

師:那我們就試試吧。

(師出示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裏面裝有綵球,請學生任意摸出一個球,老師都能準確猜出球的顏色。學生猜測,袋中裝的都是黃顏色的球。)

師:因為袋中裝的全都是黃球,所以從裏面任意摸出一個,結果怎樣?

師:當事情確定會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一定”來描述。(板書:一定)

把白球倒入空的不透明的袋子中,請學生描述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由猜球遊戲導入新課,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興趣盎然、主動參與。使學生在參與猜球的過程中明白“一定”的涵義,初步體驗到什麼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的。]

(2)用“不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師:林老師想從袋中(剛才裝白球的袋)摸出一個紅球,行嗎?為什麼?

師:確定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就用“不可能”(板書:不可能)來描述。從這個袋中還不可能摸出什麼顏色的球?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理解“一定”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進一步體驗什麼情況下事件的發生是“不可能”的。至此,學生對確定性事件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

2、初步感受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1)用“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師:(往只裝有白球的袋中倒入若干個黃球)這時,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怎樣?

引導:用“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2)加深對“可能”的理解。

請學生從裝有黃、白、紅球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之前先猜一猜可能摸到什麼顏色的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猜測中主動參與,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事件發生的情況,為新知內化創造條件。]

二、互動交流,深層體驗

1、“生本”對話,描述可能性。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當事情確定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一定”來描述,當事情確定不會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不可能”來描述,當事情不確定發生時,我們可以用“可能”來描述。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書上的幾位小朋友(出示例1的插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對正要摸棋的小朋友説些什麼嗎?

[設計意圖:對話是課堂學習、交流不可缺少的,讓學生和書本進行“對話”,學生覺得新穎有趣,樂於對話,敢於對話,在對話交流中既進一步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推理、交流等數學能力。]

2、揭示課題

3、學習例2,判斷可能性。

出示例2,生獨立判斷,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至此,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對於例2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聯繫生活,應用拓展

1、“生生”對話。

小組內活動:

①往袋中裝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説一句話。

②提出一個要求,根據要求來裝球。

小組間活動:

小組派代表,向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問題,當場解決。

[設計意圖:再次設計對話環節,小組內的生生交流,小組間的生生對話無不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辨一辨。(書本習題)

3、塗一塗。(書本習題)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舉一舉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着數學去理解生活,結合生活去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課堂總結,昇華情感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穫?覺得自己學得怎樣?心情如何?

教學反思:

1、較好地整好教學資源

這節課的教學應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教科書提供了豐富的情境材料,在此基礎上,我以進行了整合。如例1這之前先設計摸球、猜球的顏色等活動來初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對例1也進行了改編,與書本的小朋友進行對話,進一步體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比較、實踐中認識“可能性”如課一開始的“猜一猜”活動,接下來的“摸球”活動,小組內及小組間活動等,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説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3、精心設計教學對話。

每一堂課都離不開對話,本節課的教學對話可以説是一個亮點。在教學設計時,我非常注重“對話”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 師生對話

在與學生對話中,我注重用飽滿熱情、生動的語言,自然可親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關注對學生表達、概括能力的培養。

(2) 生本對話

教學例1時,我設計了“生本”對話環節:“你能用一定、不一定、可能和書上這位正要摸球的小男孩説些什麼嗎?”學生對這一活動感到新穎、有趣,樂於對話,敢於對話,在對話中既進一步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推理、交流等數學能力。

(3) 生生對話

在教學完例2後,我又設計了“生生”對話環節。小組內的生生交流,小組間的生生對話無不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反思不足之處:

在小組間的交流活動過程中,教師過於放手,學生所提問題不能很好的圍繞“可能性”來展開。好果教師事先做一定的示範、指導,再放手讓學生活動,這樣可增強活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3rkz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