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新版多篇】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人教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三單元。

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通過一道道練習題的精心設計,來體現以下特點:

一、營造人文的課堂環境。

課堂教學只要以人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增強成功的體驗,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平均數問題的理解進行闡釋,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不以教師權威壓制學生的思維,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敢想、敢説、敢質疑,做到課堂教學體現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展學生、激勵學生,從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則。

二、深刻的思維引領。

本人在練習課教學中呈現的練習題,只要針對學生在學習求平均數問題過程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為着眼點,把學生學習中的“模糊點”,常犯錯誤有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確錯因,並主動糾錯。然後,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通過合理的習題進行深度挖掘,舉一反三,對學生思維進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導和滲透。這樣的課堂設計會因習題的多元化而倍顯生動精彩,使學生感到一股濃濃的數學味,體驗到思維的快感,抵制錯源,享受課堂師生的平等交流的快樂,從而更加樂於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通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節約資源和環保教育。

重點、難點:

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利用有關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平均數的定義

2、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課堂練習:

(一)基本訓練

師:我們已經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看一道習題。

1、判斷:

⑴小華所在班級平均身高131釐米,小明所在班級平均身高135釐米,所以小華比小明矮。( )

⑵全體同學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潔同學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平均成績是93分,小明的語文成績是93分。( )

2、小麗家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況如下圖:

看圖填空:

⑴圖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議是( )。

3、以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統計你家上個月用水情況,製成統計圖:

姓名合計

用水量

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後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教育。

(二)拓展訓練:(課件出示)

1、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買來5筐蘋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組的成績好?

4、選擇題: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才對?

5、小麗期末考試中三門的平均成績是96分,其中語文是89分,英語是100分,她的數學成績是多少?

6、小華期末考試中四門的平均成績是92分,其中語文是96分,科學和英語都是87分,他的數學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書,小麗有22本書。小芳送幾本書給小麗,他們兩人的書就同樣多?

三、練習小結。

四、作業

1、複習課本第42、43頁的內容。

2、做課本第45頁的第5題。

3、收集資料: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及作用。

附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的練習課

(一)平均數的定義: 幾個不相等數-----→相等的數

(求平均數)

1、移多補少

2、計算方法:

(1)先求出總數----→ 把各個部分數加起來。

(2)再求平均數----→ 總數÷份數=平均數

(二)平均數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總數÷份數=平均數

平均數×份數=總數

總數÷平均數=份數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篇二

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點線圖整理數據和表示數據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並繼續學習用畫點線圖的方法整理數據。基於以上安排,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用點線圖整理和表示數據的意識,也形成了基本的統計數據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在與小組成員的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提高學生閲讀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設計上,通過演示將統計表中的數據用畫點線圖的方法整理的過程,引導學生感悟在統計表中直接觀察不容易找出“還能夠買半價票的人數”,所以應該整理這些數據,使其更便於觀察。最後分析點線圖中的數據,獲得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將獲得的信息應用於生活的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鐵道部將能買半價票的兒童身高標準調整為120~150釐米。

師:同學們,看了這則信息,你有什麼想法?

生個別回答。

師:你的身高屬於這個範圍嗎?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遊你需要買票嗎?

生自由回答。

師:淘氣班的同學暑假也想去遊玩,我們看一看他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你知道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嗎?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進行數據整理。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學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感興趣的情境開始。在學習新課之前,針對學習內容創設暑假旅遊買票這一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瞭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頁淘氣班同學的身高情況統計表。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誰能快速地説出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

預設

生:數據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應該先把數據進行整理。

師:那請同學們小組內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整理這些數據?

預設

生1: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畫圖的方法。

師:笑笑想出一個辦法,在圖中畫出了第一小組同學的身高,你能接着畫出全班同學的身高嗎?

2.出示教材82頁笑笑畫的點線圖。

學生在小組內繼續用笑笑的方法畫出全班同學的身高。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畫的點線圖,先數一數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然後把結果記錄到練習本上。

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統計的結果。

個體彙報統計結果。

3.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藴涵在數據中的信息。

師:誰能説一説從圖中你還能看出哪些信息?

預設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這個班裏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別是156釐米和120釐米。

生2:我知道了這個班同學的身高在140釐米左右的比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氣班的36名同學中,只有2名同學的身高超過150釐米,所以有34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明確需要通過整理淘氣班同學的身高數據,才能更快地知道他們班有多少名同學還能夠買半價票,引導學生在對數據的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教案 篇三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1.遵循規律,給學生充分感知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搭配衣服這個環節,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擺一擺學具,發現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讓學生在擺的基礎上在練習本上用不同的符號代表上裝和下裝,用連線的方法進一步探究,創新搭配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這一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發展學生用數學符號表示具體事物的能力的體現。

2.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全心投入。

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過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與鞏固練習都貫穿在這一情境中,一氣呵成,使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上裝和下裝的小卡片圓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展開教學

師:同學們,今天是聰聰的生日,讓我們一起唱一首《生日快樂》歌來祝福他吧!

(教師和學生一起拍手唱歌)

師:(課件出示一個女孩子和她的衣櫃)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參加生日聚會,可是她卻不知道怎樣搭配,你們能幫幫她嗎?

設計意圖:生動有趣的動畫配上耳熟能詳的歌曲,這樣的開場會讓同學們在興奮與快樂中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課件出示教材102頁例2中的上裝和下裝圖。

師:你們覺得茵茵怎樣搭配最漂亮?為什麼?(課件出示學生所説的各種搭配圖)

師: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擺一擺,並記錄下你們的幾種搭配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組願意把你們的搭配成果彙報一下?

(學生彙報)

師:同學們做得真好,除了擺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和同桌説一説你的想法。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師:大家説得很好,為了更加準確地知道有多少種穿法,我們還可以用連線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裝,字母B表示下裝,或者用○表示上裝,□表示下裝,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連一連。

(指名彙報連線的結果,教師用課件演示連線的結果)

預設

生1:我用兩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上裝,用三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下裝,每件上裝可以與3件下裝搭配,這樣就有3種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種)或2×3=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別表示上裝,B1、B2、B3分別表示下裝,也得出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

師: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指名回答)

師小結:只要我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設計意圖:通過擺一擺、説一説、連一連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快樂地掌握新知識。

⊙鞏固練習,學會應用

1.課件出示教材102頁2題。

師:茵茵來到了聰聰的家裏,快看,聰聰拿出什麼來招待朋友?

(學生回答點心和飲料)

師:你們喜歡什麼點心和飲料?為什麼?

(學生回答)

師:如果只能選擇一種點心和一種飲料,你們有幾種不同的選擇?

(指名彙報結果)

2.課件出示教材104頁4題。

師:小夥伴們來到了數學樂園,大家都想在這裏合影留念,如果他們每個人都單獨和聰聰、明明分別合拍一張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張照片?請同學們到講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以聰聰過生日貫穿整節課,讓學生在保持濃厚興趣的基礎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複習有關簡單的路線圖,進一步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和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有關簡單的路線圖,會辨認運動方式,並能根據要求畫出相關圖形。

教學難點

畫出軸對稱圖形和平移後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方位圖。

1、複習。

(1)簡單地讓學生回顧一下有關方位的知識。(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在教室裏同學間的相互之間的位置情況。

2、書本上第87頁的練習。

(1)教材示範:郵局在(華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讓學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問題1:育英國小在電影院的()方向。

引導學生找到育英國小和電影院,然後根據它們的位置來判斷。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交流。

(3)問題2:公園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樣引導學生先找到公園,再找到與公園相鄰的兩條路,再判斷其方位。

(4)問題3:張麗去上學,她可能沿着()向()走,到華光路再向()走,在馬路的()側就是育英國小。

讓學生找到張麗家和國小,然後根據張麗所走的路線來完成此題。

(5)問題4:張麗上學還可以走哪條路線?

同學之間説一説後集體交流。

二、運動。

1、回顧。讓學生回憶一下,像哪些物體的運動我們認為是平移,哪些物體的運動是旋轉,它們各自有什麼特點?

2、書本上第87頁的練習。

逐一出示四幅圖,讓學生説一説分別是哪種運動方式?

思考後舉手發表。

三、在方格紙上畫圖。

1、出示幾幅圖,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你們畫出對稱軸。

2、在方格紙上出示幾幅比較簡單的圖形,讓學生根據對稱軸畫出另一半圖形,並説一説是什麼圖形。

3、出示書本上第88頁第13題的第1小題。

讓學生獨立畫出軸對稱圖形。

這幅圖形相對來説難度比較大,如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鏡子來完成。

4、平移圖形。出示三幅圖形,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平移,在平移前讓學生説一説在平移的過程要注意的問題。獨立完成後,集體交流。

5、完成書本上第2小題。

將小船向下平移5格。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篇五

教材簡析:

這局部內容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外表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題第一道是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外表和課本封面的大小,並説説生活中其他物體外表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同學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道例題是讓同學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同學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學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

目標預設: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同學的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認識面積,理解面積的含義,能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設計理念:

本節課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協助同學認識面積的含義。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同學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同學身邊熟悉的物體,讓同學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在這個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利用“面積”這個詞語去觀察、比較和描述。本課還要重視對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在比較中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由於同學對物體外表大小的認識是有較多生活經驗的,但是對平面圖形大小的認識卻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積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圖形的的大小,並啟發同學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比較,協助同學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掌握面積的含義。

設計思路:

根據由直觀到籠統的原則,首先認識物體外表的面積,通過摸手掌,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到觀察黑板面,認識到什麼是物體外表的面積;再由塗樹葉引入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接着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分幾個層次來,第一層次用視覺直接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第二層次用重疊法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第三層次用工具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最後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在最後總結全課時,根據剛才的數方格的方法為下面學習面積單位做鋪墊。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針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與秒的運行關係,1分=60秒。

2、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體概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觀察實踐能力。

3、藉助生活實例和多種實踐活動,滲透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培養他們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秒的具體概念,通過觀察、合作交流歸納出秒針與分針的運行關係即1分=60秒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驗1分1秒的長短。從而對分秒的具體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鐘錶實物

學具準備:學生每人準備鐘錶一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1、課件呈現春節聯歡挽回的一個場景,人們用倒計時的方式,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導入新課——計量很短的時間,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2、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用到時間單位秒?

3、關於秒,你知道什麼?你還想了解什麼?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獨立觀察鐘面————-和同桌交流你的發現從而引出又細又長走的最快的是秒針

2、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分與秒的運行關係

①四人小組合作,兩人看分針的變化,兩人看秒針的運動。

②彙報分針與秒針的運行結果。

③小結:秒針走一圈,即60小格,分針走一小格。

板書:1分=60秒

三、在活動中體驗時間,感知時間的價值

1、聽一聽(1秒的滴答聲)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長短)

3、做一做(讓學生自由發揮1秒能做什麼,即用動作表示1秒)

4、讀一讀(1秒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財富)進行珍惜時間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動

活動一:當老師説開始時,閉上你的眼睛,每個同學都在自己的心裏估計,一分鐘到了,自己睜開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時間,然後坐下。

活動二:拍一拍數一數

全班同學看着課件中的鐘表,伴隨着滴答聲,邊拍手邊數數,在各種感官中具體感受一分的長短。

活動三:估算一段動畫片的播放時間長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麼)

一分鐘,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完成。

彙報:一分鐘自己的完成情況。

四、鞏固練習、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我會填(課件)

①我們上一節課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媽媽每天工作8()

④從學校到家要走大約20()

2、我來當裁判

3、想一想,誰先到家?(課件)

小兔樂樂:我到家時是1時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時是1時59分58秒

五、課外延伸

1、瞭解鐘錶的發展歷史

2、瞭解我國古代計時的方法

六、作業設計(自由選題)

1、可以上網或查閲書籍,也可以調查身邊的人或自己,瞭解一分鐘還能做哪些事情?

2、記錄自己完成家庭作業需要的時間

3、積累有關珍惜時間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個人作息時間表。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七

一 元、角、分與小數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説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誌。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並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貨比三家”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並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了小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後,應該把小數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 篇八

第一課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結果都等於0。

2、經歷探索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從不同角度的思考,讓學生體會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資源: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猴最喜歡吃什麼?(桃子)那小白兔喜歡吃什麼呢?(蘿蔔)今天,小白兔和小猴們結伴到野外採摘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你們瞧。(投影出示例題情境圖)

2、提問:你從圖中獲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採了6個蘑菇;3只小猴發現樹上一個桃也沒有。

3、(1)求“平均每隻兔能採到幾個蘑菇?”可以怎樣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口答,師板:6÷3=2

(2)求“平均每隻猴能採到幾個桃?” 可以怎樣列式?

指名學生口答,師板:0÷3=?

二、師生探究。

1、教學“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數都得0。”

(1)0÷3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

(2)試一試:0÷4= 0÷9=

(3)從剛才幾題中,你發現了什麼?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數都得0。

[卡片出示後讓學生齊讀一遍。]

2、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

(1)實物投影出示情境圖。

師:同學們,養雞場這個星期的前3天共產雞蛋306個,你能計算平均每天產雞蛋多少千克嗎?

(2)學生自己列式計算。

(3)反饋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豎式計算:

③上面的豎式一般這樣寫:

3、試一試。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讓學生先説説各題的商是幾位數,並説明是怎樣想的。

(3)學生列豎式計算。

(4)反饋交流:你發現這兩題的商有什麼特點?

三、鞏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結論:0乘任何數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數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1)指名4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書上。

(2)交流評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1)學生獨立在書上改錯。

(2)反饋交流,説説錯的原因。

四、應用質疑。

1、這堂課你學習了什麼知識?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嗎?

2、作業:做“想想做做”第4、5題。

板書: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0÷3=0(個) 306÷3=102(個)

0÷4=0

0÷9=0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商1就商0這種除法筆算方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經歷探索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商1就商0這種除法筆算方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資源: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例題圖,提問:從圖上知道些什麼?

2、要求“後4天平均每天生產雞蛋多少千克”該怎樣列式?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432÷4=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談話:432÷4商是幾位數,大約等於多少,請同學們先試着估計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豎式算一算嗎?

4、學生嘗試演算,指名板演,教師巡視,瞭解學生做的情況。

5、反饋評議。

讓板演的同學説説計算過程,教師適時提問:十位上3除以4不夠商1,怎麼辦?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丟,為什麼?

6、根據剛才的估算看看我們筆算的結果怎麼樣?做題之前或之後的估算對筆算會有什麼好處?

7、小結:做筆算除法時,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寫0。為了防止漏寫0,最好在筆算之前或之後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數或大致結果。

三、鞏固反思。

1、試一試。

(1)出示題目,先説説商是幾位數,再計算。

(2)學生完成後指名説説計算過程。

(3)提問:“試一試”的兩道題和例題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做“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讓板演的學生説説計算過程。

(3)統計正確率,指導有錯的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再訂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改錯。

(2)交流反饋。

四、應用質疑。

1、談話:

對於這節課所學的內容,你覺得在做筆算除法時要注意些什麼?

2、作業:

做“想想做做”第3、4題。

板書: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後4天平均每天生產雞蛋108千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88j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