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的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並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二、教學重點: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正方形的相對位置。

三、教學難點:能根據一定的指令正確搭出立體圖形。

四、教具:正方體

五、學具:正方體,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師用3個4個正方形擺圖形,師提問: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來觀察它?你看到了幾個正方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索。

1.遊戲一。

(1)引語:今天我們來做遊戲,好嗎?

我用4個正方形木塊擺一個圖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擺的圖形,請你根據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師發指令,生活動。

(2)兩人一組,玩這個遊戲。

遊戲規則: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儘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彙報。

2.遊戲二。

(1)我們在來做第二個遊戲。

師:我擺了一個圖形,請你們向我提問題,然後根據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2)兩人一組,玩這個遊戲。

遊戲規則: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儘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彙報。

(三)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搭 一 搭

遊戲一

遊戲二

練習三

一、教學目的

1.在拼搭立體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2.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難點: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三、教具:情境圖。

學具:小棒,卡片

四、教學過程:

(一) 複習引入:

指名發口令,學生按口令擺立體圖形。

(二)基本練習:

1.P16第1、2題。

(1)獨立做。

(2)訂正。

2.P17第3題。

(1)獨立做。

(2)獨立搭。

3.P17第4題。

(1)獨立畫。

(2)訂正。

(三)拓廣練習:

1、同步練習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並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並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説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通過摸球遊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並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遊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遊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後有什麼用呢?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説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繫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後,先猜測結果是什麼?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又摸球遊戲引入新課,使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樹立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從而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在練習時又創設了小明這個小朋友的一些活動,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如天氣,上街等情境,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最後,你能用今天所學的詞語説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嗎?因為學生學習了知識就可以用,所以學生參與的特別積極,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

本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遊戲,從一開始的個別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遊戲,從學生摸到黃球和白球次數的不同,來猜測盒中的黃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驗證猜測是否準確,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個結論。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後,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有特定的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視組織學生對於學習結果的交流。

在重視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進行獨立思考,並用特殊的語言來描述,再引導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與同伴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將摸球結果,猜測的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發現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並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機密聯繫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這個教育教學新理念。四、重視小組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本課中的小組合作有兩次,一次是摸球遊戲是以6—8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次是最後用所學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4人小組為單位。我的學生已經三年級了,小組活動已經可以很有序地進行了,明確了問題後,孩子們自行選出組長,在組長的統一安排下進行活動或是討論、交流,或是遊戲。雖説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動都可以進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活動還是無所適從,沒有什麼有效的結果。如何使小組活動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組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幾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時間的計算

教科書第4頁例1,第5頁例2。

【設計説明】

1、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利用猜謎語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2、重視直觀教學,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通過數格、撥鐘面等實踐活動把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化,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的時間是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單位的轉換及經過時間的計算。

2、培養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時間。

【重點難點】

1、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2、求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時鐘模型、課件。

一、引入新課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跑不停。

出示謎底:時鐘

2、教師拿出鐘面並提問。

(1)“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2)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1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1圈的時間是多少?

(3)1時=( )分? 1分=( )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如:9時15分 、7時3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計算經過的時間”。(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體驗新知

1、教師課件展示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説説圖意,找出數學信息和問題。

2、老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組彙報:

(1)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2)兩個時間在同一個小時內,所以45-30=15,是15分鐘。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圖,營業時間 早9:00開門,晚8:00關門,現在是早上8:40,還要等多久才開門呢?

學生獨立完成後,展示彙報

6、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方法。

老師總結方法,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計算經過的時間的方法:(1)看鐘面,數格後計算;

(2)結束時刻-開始時刻=經過的時間。

三、鞏固練習

1、達標測評: 星期六小紅9:10做作業,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寫作業用了多長時間?

鞏固深化: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2、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説一説。

一列火車本應 9﹕15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什麼時候才能到達?

生獨立完成,集體糾正。

四、課堂總結

1、説一説本節課的收穫。

2、學習寄語。

五、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1.看鐘面,數格後計算。

2.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四

一、談話情景導入

師:朋友們!你們去過遵義嗎?去過哪些地方?

生1:去過,去過遵義會議會址。

生2:去過遵義姑媽家。

生3:去過遵義遊樂園。

課件出示遵義遊樂園的一處場景

師:這是遵義遊樂園,你們從這幅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木馬、風車。

(利用學生喜歡的遊樂園場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

二、複習角

師:你們能在這幅圖中找出角嗎?

生積極主動的找到了很多角。

師:你們生活中哪裏還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書本上也有角

(讓學生在圖中找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這個角是什麼角,老師手中拿的這個圖形的角是什麼角呢?

生:直角(師把直角圖形貼在了黑板上並指書上也有直角)。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直角,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鋭角和鈍角。

揭示課題並板書:鋭角和鈍角二、探究鋭角和鈍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圖片

師:請同學們把這些圖片進行分類(學生進行分類活動)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分一分

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來分的;

(讓學生動手操作對這幾個圖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初步熟知鋭角與鈍角有什麼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師:現在我們把這兩組角與直角比,有什麼發現呢?

生:這組角比直角小,這組角比直角大。

(老師將這其中的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畫了出來,同時也把直角描了出來。)

2、引導學生認識鋭角和鈍角

師:咱們給它們取個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們認為哪個是哥哥那個是弟弟好呢?

生:這個是弟弟,這個是哥哥。

師引導學生論得出:這個就叫鋭角,這個就叫鈍角。

3、深入認識鋭角和鈍角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了鋭角和鈍角,請看這是什麼角呢?

生1:直角

生2:鈍角

生3:鋭角

師:有三種結果,那到底是什麼角呢?同學們想個辦法準確的判斷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量。(用投影儀展示)

通過學生測量反覆2次,這個角的一條邊與直角板上的一條邊重合後,另一條邊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條邊的外邊,説明這是一個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讓學生用肉眼觀看,判斷得出了三種不同的結論,讓學生出現了矛盾,激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這樣更積極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完成的慾望)

三、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1、找遊樂園裏的鋭角與鈍角(課件出示遊樂園,場景圖)

(先找出了很多)

2、找遊樂園裏物體中的鋭角和鈍角

(生找出了相應的鋭角和鈍角)

3、找出生活中哪裏有鋭角和鈍角

生1:紅領巾的三個角有一個鈍角和兩個鋭角。

生2:老師眼鏡框上有鈍角;

生3:凳子上有鋭角

生4:文具盒上有鋭角

生5:玩具上有鋭角和鈍角

4、説説這些角的名稱

(生説得很好)

5、用紙折角

(學生折出了各種各樣的鋭角和鈍角)

6、用手臂比劃角

(學生用身體的很多部位比劃出了不同的鋭角和鈍角,在生活中找角、物體中找角、用紙折角、用手臂比劃角、用身體劃角)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如果你是鋭角、鈍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説點什麼?

生1:大家好,我是鋭角請大家多多關照。

生2:我是鈍角,請大家為我準備更多的三角板,讓我認識更多的角。

生3:我是鋭角,請大家別碰我的尖,會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鈍角,我願意和大家交朋友。

師:小朋友們好,如果我是鋭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鈍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識中,又起到了化龍點睛的作用)

課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從資源開發的角度看

教師能充分利用挖掘資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圖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體中找角)幫助學生抽象和構建各種角的特徵,使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認識各種角。

2、從三維目標角度看

(通過讓學生指出角,分類,描角,比大小等)使學生對鋭角、鈍角有了非常明確的概念,從而使學生技能達標率較高(如能正確量角、判斷角、比劃角等特別是人體上找角)

3、知識構建的過程與方法來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際上學生的思想過程與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意識較強,特別在練習部分中的遊戲部分更為突出。

較好地滲透了品德教育內容(如遵義會議會址,教後的你想對老師談點什麼)。

更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又為生活服務,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屬於數學學習生活化特點。

4、突破誤區(即一説到任務深,就要用多媒體,就要怎麼樣、怎麼樣,但這節課中多媒體的出現並不多,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總之,課中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教學中體現了學生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觀察能力和組織能力,教學中雙邊活動非常到位,真正實現了課堂中學生愛學習,樂學數學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8d7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