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 篇一

一、[課題]《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文章。二、[教材簡解]《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是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敍了阿炳創作這首名曲的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整篇文章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三、[目標預設]1.通過欣賞《二泉映月》,朗讀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音樂和表達樂曲豐富內涵語句的意思。2.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樂曲的情感。四、[重點、難點]重點: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並能選用部分詞語寫一段話,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難點:讓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感悟中深切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並能熟讀成誦,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五、[設計理念]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新“課標”的理念。2、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自主、民主、優雅的氛圍中學習,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學生自主地讀、説,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課文,感悟真情,從而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學習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六、[設計思路]本課通過用心靈欣賞名曲、用心靈感受阿炳、用心靈聆聽神曲、用心靈誦讀課文、用心靈感悟內涵這五個環節,讓學生順利地與文本、與阿炳進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義的律動。七、[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欣賞名曲 1、同學們,有一首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時,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説:“聽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這究竟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地欣賞!(播放《二泉映月》曲) 2、聽了這段曲子,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3、同學們,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板書課題(二泉映月)。 4、你們對這首曲子有什麼瞭解?學生介紹相關知識。               二、感受阿炳 1.教師過渡:讓我們走近阿炳,瞭解阿炳。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阿炳。(出示阿炳像) 2、出示詞語: 雙目失明  沒爹沒孃  流落街頭  形同乞丐  生活窮困  疾病纏身  賣藝為生  飽受艱辛 3、讀完了這些詞語,你想説些什麼?(指名説) 4、.出示文中一段話:十多年過去了,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鏡,操着胡琴,賣藝度日。阿炳是怎樣賣藝度日的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 (1)寒冷的冬天,阿炳是怎樣賣藝的? (2)炎熱的夏天,阿炳是怎樣賣藝的? (3)生病了,他又是怎樣賣藝的? 三、聆聽神曲 1.同學們,阿炳用纖細的琴絃、苦難的人生、坎坷的經歷和長期的感情積澱創作出來的。他把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愛全部融進了這首深情的旋律中。讓我們再一次用心靈來聆聽這首感人的旋律。(播放《二泉映月》曲) 2.説一説這次你聽到了什麼?     四、誦讀課文 1.文中是怎樣把這樣美妙的音樂描繪出來的呢?打開課文,聽聽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配樂朗讀。(教師範讀課文) 2.聽完了朗讀,你們覺得老師讀得好嗎?好在哪裏?(指名説) 3.讀書講究的是輕重緩急,剛柔隱現。要想讀好這篇課文,我送給大家幾個字:用心靈誦讀(板書)。“用心靈誦讀”就是讓你們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帶着對阿炳那份尊重,那份崇敬去誦讀,讀這篇表現內心情感的文章,不一定要用很大的力氣,發出很大的聲音,大家可以學會用氣流把聲音送出來。你們會讀嗎?聽着音樂,自己試着讀一讀吧。   4、課文第五自然段集中體現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你們要是能把這一自然段讀好,其他的內容也一定能讀好。誰來試着用心靈誦讀這一自然段?(指名讀) 5、你們覺得他讀得怎能麼樣?你們發現他讀得有什麼問題嗎?(指名説一説) 五、感悟內涵 1.請同學們再好好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你從中讀出了阿炳的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2.誰來説一説,讀了這一自然段,你從中讀出了阿炳什麼樣的內心世界?為什麼?(指名説) 3.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文第五段中相關句子感悟,並讓學生將所説的一詞語寫在黑板上。(如悲傷、痛苦、愛、信心) 4.同學們,課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瞭解到小澤征爾説要跪下來聽這首曲子,只有當我們無比崇敬一個人時,我們才會跪下。你們説小澤征爾要跪阿炳的什麼?(指名説) 5.是啊,阿炳以他對生活的熱愛,對音樂的執着,敢於同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功了,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説些什麼?(指名説) 6、阿炳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他用音樂訴説了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同學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再問你,《二泉映月》是什麼,你還會簡單地告訴我《二泉映月》僅僅是一首曲子嗎?你會怎樣回答?(師生共同總結)

7、是的,《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它還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經歷,更是訴説阿炳的內心情懷,表達他與命運抗爭、嚮往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希望這種精神可以激勵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讓我們去追求理想、熱愛生活吧!

學生欣賞             學生初步説説聽後感覺。       齊讀課題。   學生介紹相關知識。並説説還想了解哪些?                 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阿炳的相關資料。     用心去讀一讀這些濃縮了阿炳悲慘一生的詞語,用心去感受這位盲人的不幸命運。   學生説。                 選擇一個場景(),同桌互訴。                       學生用心聆聽。       學生説説自己聽後的感受。         聽教師讀文,認真感悟。       學生評價。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讀。     學生評價。         學生再次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説。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説。           學生説。             學生交流。     首先從介紹小澤征爾聽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用簡潔的語言激發起學生對這首名曲的欣賞期待,從而讓學生心先感動而後聞其聲。這樣的的導入既奠定了全課的情感基調,又為下一環節學生用心靈感受阿炳的不幸命運做好了鋪墊。           學生用心聆聽了這首名曲。自然會有表達的慾望。此時,讓學生盡情地表達,滿足學生的表達慾望,同時教師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説説對這首樂曲還想了解些什麼,從而使學生對這首曲子的作者產生強烈的感知期待。           抓住這些濃縮阿炳悲慘一生的關鍵詞語,讓學生相互交流、深入體會,使學生既積累了重點詞語,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慘命運,與阿炳產生情感共鳴。       讀了濃縮阿炳悲慘一生的詞語,學生的感情已有了初步的積澱。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淋漓盡致地發揮想象,即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阿炳的不幸,這樣為後一環節的感情誦讀打下了基礎。                       情感一層一層地鋪墊,瞭解了阿炳的不幸,再聽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肯定有了更深的認識。                               學生的情感儲備此時雖已達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要讀好一篇新的課文對他們來説有豐富的情感積澱還是不夠的。因此,教師並沒有立刻讓學生嘗試去感情朗讀,而是配以恰到好處的朗讀技巧指導,這樣學生就會很輕鬆地把課文讀出味來。         課文第五自然段集中體現了語言與音樂的交融、情感與情境的輝映,是全課感情朗讀的重點、難點。教師直奔重點、難點進行朗讀指導,把全課的教學落到了實處。             前者的感情朗讀指導是感悟文本的起點,而此環節的設計則是感悟文本的重點。教師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使得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但豐富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學完了課文,師生共同總結對《二泉映月》的理解,這既豐富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又使文本解讀與情感薰陶相得益彰。   課堂雖已接近尾聲,但此時學生內心的情感卻在澎湃着,內心的激情卻在湧動着。安排這樣的環節就是要學生通過口頭表達來傾吐他們內心對阿炳的那份由衷的敬佩。                   學完了課文,師生共同總結對《二泉映月》的理解,這既豐富了文本解讀的內涵,又激起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文本解讀與情感薰陶相得益彰。至此,通過用心靈欣賞名曲、用心靈感受阿炳、用心靈聆聽神曲、用心靈誦讀課文、用心靈感悟內涵這五個環節,讓學生順利地與文本、與阿炳進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義的律動。    附:【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傾吐琴聲————情懷(動人心絃)       (積澱已久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 篇二

盲人音樂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二胡名曲。對這首曲子,我是百聽不厭。而青年二胡演奏家宋飛所演繹的琴絃版,更成為我最衷愛的版本。每次聆聽宋飛的《二泉映月》,總有一種震撼的感覺,彷彿有一股泉水在兩弦之間悠悠地流淌。每當聽着這支曲子,我心裏就會溢出一種纏綿,一種悲歡。就似來自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那優美的旋律,悠揚的曲調,動人的琴聲,讓人懂得了什麼是怦然心動,什麼是聲情並茂,什麼是如泣如訴,什麼是浮想聯翩,什麼是沉浸痴迷,什麼是百感交集,什麼是回味無窮…

音符在弦上雀躍,我被音樂喚來,開始讀阿炳的故事。故事的始終是悽美的,美得宛如你就置身於月夜的惠山泉邊,在聽從月宮裏演繹出的天籟之音,悠遠而貼近。阿炳四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音樂演奏。二十歲時父親患病去世,二十一歲開始患上了眼病,三十五歲雙目失明。因社會**,生活無着,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他命運遭際的悲慘和他性格的堅韌,使《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帶有直透心扉的悲涼之感,卻又不失昂揚。

每到月光如洗的夜晚,我就會想到了《二泉映月》,想到了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和着輕柔的夜風,輕輕地吹拂着我煩躁的心。你會隨音樂而安靜起來,屏住呼吸去聆聽從琴絃裏發出的天籟般聲音,它充滿素淡的人性、顫粟的温情和悲痛的力量能夠安撫和修復一個遠離故鄉遊子精神的疲憊。

《二泉映月》自一個有着坎坷命運的民間藝人心底流出,全無遮攔,全無矯情,全無偽飾。阿炳生前絕不會料到他的音樂會成為經典,他只知道這是自己心靈的依託,它與風月、泉水無關,與悽慘、悲切、博人同情不同,它是飽經風霜的阿炳對人生的禪悟。蒼涼、平和、淡泊、從容是《二泉映月》的全部,也是阿炳一生的追求。

《二泉映月》的喑啞、悽惻,先短促復悠長的調子,弓弦滑音如泣、顫聲如訴,進入了低沉委婉的主題旋律,恰似作者在沉靜而略帶傷感地訴説着自己坎坷的人生。阿炳背琴賣藝,遊走於大街小巷之間,朱門紅樓之間。撫琴低唱。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麼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飽經風霜的阿炳卻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傷心的情,構成了多麼強烈的對比。

我們彷彿能看到:在一個冬日的傍晚,寒風裹着大雪無情地撲打着街市。在慘淡的燈光照射下的石板老街空寂無人。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牽着一個瞎子,在街道上蹣跚而行。瞎子用右脅夾着小竹竿,背上揹着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着,在越來越大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嗚咽之音。……

胡琴的彎弓是阿炳人生行走的起伏,那回旋拉進隱藏着阿炳對自己悽苦生活的回憶;沒有拘束的絲絃汩汩訴説着對坎坷命運憤憤不平。流進一個個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的蒼涼。所有的風景都被琴音譯成悽美的詩,一行一行。

難怪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國第一次聽到閔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會淚流滿面,他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態度説:“這種音樂只應該跪下去聽,”説着便從椅子上順勢跪下去,“坐着和站着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那如訴如泣的哀怨貯滿了惠山的梅樹;那淒涼悲憤的淚滴吻過太湖裏片片香荷的清純…

雖然身置已有寒意的秋天北京,但《二泉映月》的旋律還是把我硬是拉到了江南的惠山的北坡,那個由乾隆皇帝題寫的“天下第二泉”。樂終才知是幻覺。

揉弦,揉着不流血的傷口。音樂也在緩慢中張揚。有碧荷映日、輕紗籠月的幽鳴,有天和地的融合,有風和日麗,有清泉映月的愉悦怡然的境界。。。。當年阿炳孤身隻影,惟有一泉一月伴手中的那根不盡的琴絃。淙淙二泉,皎皎明月,一縷藝魂裊裊不絕。這泉、這月、這琴音,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音符爬着高八度,悲涼亢進。猿聲啼白的楓岸,月色深沉的深潭,冷濤洶湧、寒風飛瀉的嘶吼,淚與血的交流,抒發對坎坷命運的憤憤不平和抗爭的吶喊……

《二泉映月》展示了人世的一切悲歡,一切離合;雲與月的追逐,未來幢憬的寄託;訴不盡的悽切、哀惋和無奈……圓月變成清瘦的冷月,如鐮如釣,殘照寂寥深寒的太湖,殘照阿炳憔悴的容顏。

宋飛在理解這首曲子的音樂時候,她曾經對我説過,《二泉映月》語言不像其它許多中外名曲那般高貴雅緻、華美壯觀,使人聽了歎為天聲。《二泉映月》表達的是普通人的人生感受,訴説的是普通人的心聲。它是真正的人間音樂!

“夢悠悠魂悠悠,失明的雙眼把暗夜看透;情悠悠愛悠悠,無語的淚花把光明尋求;啊,二泉的月是你命中一曲不沉的舟……… ”

阿炳雖然看不見世界,可從他的傷口放出一泓泉水,卻沁潤着億萬熱愛音樂的人;阿炳的琴聲已成為遙遠的絕響,但《二泉映月》卻不會成為絕響。因為它已經雋刻在每位對藝術,對音樂愛好者的心中。

試聽宋飛演繹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02

詩意:文本理解的一種姿態

——感受王崧舟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

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流下眼淚,激動地説“這樣的音樂應該跪下來聽”。筆者以為,這裏的“跪下來”應該不是形體的姿態,而是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姿態”。海德格爾説,人是“存在意義”的守護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義。誠如斯言,或許正是小澤征爾

“跪下來”的理解,《二泉映月》才獲得它應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作為課文的《二泉映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理解它呢?就讓我們走進特級教師王崧舟的第一範文,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態”,去體驗他和孩子們這篇課文中的詩意棲居!

一首小詩,一副圖畫

——理解這處“景”

王崧舟老師把第一個教學層次定位在理解“二泉映月”這道“景”上。教學伊始,他開門見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無錫的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自己讀讀課文,看看文中是怎樣描寫這一道風景的?在學生閲讀,圈畫,交流的基礎上,王老師出示了文中體現二泉景色四組詞語:茫茫月夜

,如銀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來;流水淙淙,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這八個詞語形象生動,“二泉映月”這道風景的情趣、韻味都盡在其中。可是這僅僅是“教師的語文”,對孩子來説,卻是八個孤立的、似懂非懂的字眼。王老師是怎樣讓這八個詞語“復活”,成為孩子心中的一首生動別緻的“詩”,腦中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畫”的呢?

美讀。語文教學中,我們帶領孩子美美去讀的,往往是優美的句段。可是要把一個個詞語美美地讀出來,確實需要對詞語的所構成的語境有一定的體悟。學生似乎還不具備這樣的功力,於是王老師便率先垂範,用自己的抑揚頓挫的聲音感召着孩子,讓他們受到感染,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王老師告訴孩子,語文不光用嘴讀,還要用眼睛讀,用眉毛去讀,用表情去讀,用姿勢去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王老師不時地提醒孩子,“輕輕的,柔柔的”。在一遍一遍地美讀中,儘管孩子們對詞語還沒有形成清晰美妙的畫面,但是,他們對詞語所有了心靈上的“意會”;儘管王老師心中的二泉和孩子們還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每個人心中的美是相通的,是美讓師生的心靈在誦讀中顫動起來,共振起來,靈動起來!

想象。王老師認為,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麼可感性,必須藉助人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讓乾癟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他沒有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感悟第三組詞語“流水淙淙,靜影成璧”時,一個女孩朗讀後,王老師對學生説:“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請她再讀一遍,隨着她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一會兒,一個孩子説,流水從石縫流淌過,月亮照在二泉中,非常的寧靜;緊接着一個孩子説,月亮映在二泉中,非常亮,非常圓;這時又一個孩子説,二泉中的月亮像一塊潔白、透明的玉石;隨後又有一個孩子説,流水淙淙地穿過石縫,流淌在二泉中,泉中月亮的影子像一塊潔白、明亮的美玉!孩子的想象的“漣漪”在不斷擴散,漸漸地,這兩個詞語豐盈了,活動了,成了一副副可觀可感的畫面。當他們再讀時,語調中,充盈着美麗,浸透出清亮。

體悟。如果説,美讀、想像是語言感性的點滴累積,那麼體悟則是學生語言感性的統整和勃發。當孩子對這八個詞語形成了鮮明的表象,有了欲罷不能的情感時,王老師適時引導孩子將語言的“感”引向語言的“悟”。這個過程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第一步,讀着讀着,你就會發現,這不是八個詞語,其實,它就是——一副畫,一首詩!孩子是愉悦的,因為在他們的眼前,“二泉映月”在他們的眼前不再是這八個單調的詞語,而是是一幅優美流動的畫面;孩子是沉醉的,因為“二泉映月”在他們口中不再是這八個無味的詞語,而是一首韻味無窮的小詩。第二步“讓我們帶着這種感覺,讀一讀‘二泉映月’這一副畫,這一首詩吧!”此刻,孩子的誦讀應該説是

“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義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當我們置身在這幅畫,品味着這首詩,是什麼心情,有什麼感覺?”優美、寧靜、清幽,此時,“二泉映月”這首詩,這幅畫,已沁入心脾。“讓我們帶着這種感覺讀進去,一起走進無錫惠山的‘二泉映月’!”這時,一股清泉汩汩流淌,一泓潭水碧波盪漾,一輪明月皎潔明亮,此情此景在清純的童聲中時隱時現,閃閃爍爍!

“二泉映月”是一處寫在文字中的風景,王崧舟老師牢牢地扣住八個詞語,一唱三詠,給了它感性的畫面,讓孩子入情入境;給了它詩意的生命,讓孩子如痴如醉!誰説語言是文字堆砌,誰説語文教學是文字的肢解,在王老師的語文課上,我們感受的語言是一幅幅畫面,是一行行詩句,我們體驗的語文教學是還語言以感性的存在,還兒童以感性的生命!

一段坎坷,一片情懷

——理解這個“人”

王崧舟老師把這篇課文教學的第二個層次建構在理解“阿炳”這個人身上。阿炳是個怎樣的人?他在這首曲子中表達怎樣的情懷?這兩個問題成了貫穿課堂的主線,成了王老師精心構築的“宏大敍事”,也成了學生詩意理解阿炳的切實

“抓手”。要知道,讓今天的孩子去理解一箇舊社會的人,是有距離的;讓天真的孩子去解讀一個盲人的心聲,是有挑戰的;讓稚嫩的心靈跟進一個藝術家的豐富的情感世界,是有障礙的!但是作為聽課者,王老師卻讓我們獲得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

走進一個盲人的“坎坷”。王老師一開始從

“二泉映月”這道風景入手,並勾勒得如詩如畫,是有深意的。“二泉映月”越是美,對盲人阿炳來説,越是一個悲劇,越烘托出他坎坷的命運,這體現了一個命題:“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王老師就是想將“二泉映月”這樣的美景“毀滅”

給孩子看,利用審美“落差”,讓他們內心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

師:同學們,這一切的一切對於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着什麼?雙目失明,意味着什麼?他看的見嗎?

生:看不見。

師:他看到了是什麼?兩個字。

生:黑暗。

師:意味着什麼?

生:意味着他以後可能……

生:黑暗。

師: “茫茫月夜,如銀月光”,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着什麼?

生:黑暗。

師:“一泓清泉,蜿蜒而來”,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着什麼?

生:黑暗。

師:“流水淙淙,靜影沉璧”,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着……

生:黑暗。

師:“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對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説意味着……

生:黑暗。

師:黑暗,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就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就在這無始無終的黑暗中……

有了這樣的情感墊底,阿炳的“坎坷”似乎在學生心中有了“附着點”。當孩子讀着阿炳二泉的月夜中所聞所思時,“坎坷”兩個字不禁躍上心頭,揮之不去。“讀到坎坷,誰冒出問題來了?”王老師鎖定“坎坷”不放鬆,步步跟進,層層剝筍。有的孩子説,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經歷?有的孩子説,阿炳在“坎坷”面前,有沒有折服?隨着問題,孩子對阿炳的理解逐步深入,心頭上的“坎坷”也越發濃郁。首先是文字中浸潤:課文哪些地方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問題?——“阿炳整天戴着墨鏡,操着胡琴,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其次是場景中的感染:同學們,阿炳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靈走進阿炳的那個時代,走進阿炳的生活。也許在一個煙雨濛濛的早晨,阿炳在幹什麼?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阿炳在幹什麼?也許因為他雙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攤水果,你看到了什麼?也許他在破舊不堪的房子裏,你看到了什麼?來把你看到的畫面形象寫成幾句話。文字的浸潤,場景的感染,讓孩子們感同身受,似乎他們就是雨雪交加中,沿街乞討的阿炳,就是一貧如洗,病倒在牀上的阿炳。此時的“坎坷”就寫在他們的眼中,就寫在他們心中,就流淌在他們的文字中。讀着阿炳的

“坎坷”,寫着阿炳的“坎坷”,經歷着阿炳的“坎坷”,此時阿炳的“坎坷”,已隨着淙淙的流水聲在孩子們心中幻化成

“深沉的歎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儘管孩子們理解的“坎坷”還處在感性的層面,但是讀出來時,卻浸透了濃濃的情愫!

融進一個藝人的“情懷”。一個網友在傾聽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後寫道:“聽了他的音樂,回顧他的人生,我痛哭流涕,還不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好!”(摘自人民網)可見,阿炳的“坎坷”身世,為我們傾聽他的音樂《二泉映月》搭建了背景,也為學生心靈深處的“痛哭流涕”鋪墊了情感基石!這也許就是王崧舟老師的得意之處,高明之處。隨着委婉連綿、跌宕起伏的《二泉映月》樂曲起,課堂裏靜極了,孩子的稚嫩的面龐充滿了凝重,他們已經在音樂的帶領下,悄然進入了藝術家孤苦的內心情懷,與他同聲“歌唱”,與他盡情“表白”。音樂聲止,王老師就讓孩子從文中找出描寫曲子的段落,“帶着音樂留給你印象,帶着音樂傳給你的情緒去讀一讀這段話”。音樂和文字相互滲透,互為補白,形成了“互文”,這就是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曾説過的:“每一個文本把它自己建構為一種引用語的馬賽克;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造”。在文本和音樂的互動中,孩子們似乎讀懂了阿炳滲透在文字中的心聲,似乎聽懂了阿炳寄託在音符中傾訴。王老師把握了“火候”,讓學生宣泄出自己蓄積已久的情懷:“從文字的字裏行間,從音樂的跳躍的音符中,你聽到了什麼聲音?”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室裏情感激盪。有的孩子聽到了阿炳對坎坷命運的“抗爭”,有的孩子聽到了阿炳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孩子聽到了阿炳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有的孩子聽到了阿炳對師傅的思念……王老師順勢點撥:你們聽到的這一切的一切哪裏是阿炳的琴聲呀?這都是阿炳積澱已久的情懷呀!這時的課堂,已達到琴瑟合璧,物我交融的境界!

有句外國諺語説得好,“千萬不要輕慢底層的陌生人,那可能是化裝的天使!”

其實阿炳就是一個化了裝的“天使”。為了讓孩子走進阿炳,王崧舟老師藉助審美“落差”,將阿炳的“坎坷”,從孩子的心頭喚醒;藉助文字和想象構建的情境,將阿炳“坎坷”活化成一個個活動的畫面,讓學生滲入其中,情動於衷。為了讓孩子融進阿炳,王老師藉助樂曲和文本的互文性,不斷召喚,不斷催化,使孩子逐步融化進阿炳的情感世界,心靈有了感應,體驗有了昇華,一個面對坎坷不折不撓的盲人藝術家在他們心中漸漸有了“聖光”,變得高大,變得聖潔!

一次傾訴,一種力量

——理解這首“曲”

教學的第三部分進入了尾聲,可以説歸途如虹。王崧舟老師最大的“看點”就在引導孩子對《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理解。作為一名盲人,阿炳肯定是坎坷的;作為一名藝術家,阿炳無疑是孤獨的。面對着命運的坎坷,面對着人生的孤獨,他唯一的傾訴方式就是音樂,但是在那個世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卻是一曲無人理解的“精彩”,這成了藝術家心頭最大的悲,最大的痛!我們就來欣賞王老師是怎樣將這稀聲的“大音”融會在學生的認知之中,建構在學生的心靈之上,從而產生震撼人心力量的!

溶解在月光裏的傾訴。這篇課文的教學始於“二泉映月”這處景觀,月光與泉水相互映襯,相互交融,美輪美奐。這篇課文的教學也終於“二泉映月”這處景觀,此時,月光泉水已不再是月光泉水,而成了阿炳琴絃上跳動的音符;此刻,月光泉水已不僅僅是月光流水,已成了阿炳琴聲裏唯一的知音。如果一開始“二泉映月”是自然意義上的景觀,那麼結尾的“二泉映月”已成了精神意義上寄託!這前呼後應,首尾相貫,不單單是王崧舟老師追求的“麴院風荷”般精緻的教學格局,更是孩子對這篇課文,對這首樂曲在認知層面上的質的飛躍。我們通過下面的片斷,來分享一下王老師“化”景為曲,“化”曲為景的感人場面——

師:在20年代,那個世道,那個社會,有人聽得懂他對琴聲發出感歎嗎?

生:沒有人聽懂他的憤恨。

師:有人聽懂他的懷念。

生:沒有人聽懂他對師父的懷念。

師:有人聽懂他的思索嗎?

生:沒有 。

師:有人聽懂他社會的控訴嗎?

生:沒有人。

師:沒有人聽懂他的情懷,只有——

生:“茫茫月夜,如銀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來;流水淙淙,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師:是啊,他的情懷只好傾訴給了,這——

生:茫茫月夜,如銀月光。

師:他的這一片情懷只好託付給了,這——

生:一泓清泉,蜿蜒而來。

師:他的這一片情懷只好託付給了,這

生:流水淙淙,靜影沉璧。

師:他的這一片情懷,一段人生只好託付給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師:這就是……

生:二泉映月

師:這就是……,讀(指板書)——

生:一段人生盡坎坷,一片情懷付月光。

王崧舟老師對樂曲《二泉映月》的這樣解讀,是充滿感性的,充滿詩性的,充滿靈性的!讓學生體悟到原來委婉動人的琴聲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的一次人生坎坷的訴説;原來跌宕起伏的旋律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知音難求的悲憤;原來樂曲《二泉映月》是一次源於月光泉水的傾訴,是一次藉助月光泉水的傾訴,是一次面對月光泉水的傾訴!

留駐在心靈間的力量。有一位音樂評論家説,樂曲《二泉映月》是“哀而不悲、怨而不怒”的,因為儘管這首樂曲描繪的是苦難、品味的是苦難,但是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超越苦難、戰勝苦難的精神動力。在上述的教學片斷中,王崧舟老師的解讀就充分地體現了這樣的理解,他所要追求的是,不僅僅讓今天的孩子理解阿炳的苦難,更重要的是,感受阿炳在苦難中永不放棄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的高尚情懷。哪怕對着泉水,哪怕對着月光,阿炳也要思考,阿炳也要追求,阿炳也要熱愛!因而月光下,泉水旁,那連綿不絕的琴聲就是他不折的脊樑,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超越音樂的,是超越時空的,是王老師在孩子心靈深處悄然播下的一粒“種子”。隨着孩子的年齡的增長,這粒“種子”就會生根發芽,成為流淌在他們血液中,駐紮在精神裏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其實就是對樂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最詩意的詮釋。

金生鈜博士在其論著《理解與教育》一書中寫道:“精神是通過理解不斷‘站立’起來的,也就是人的‘站立’起來,這其實就是一個經歷。”筆者深以為然,覺得王崧舟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就是通過“理解”而建構起來一個認知經歷。在這個經歷中,“詩意”成了一種最美的姿態,它讓“二泉映月”這處景觀走出文字,走進了孩子的視野;它讓盲人藝術家阿炳穿越時空,矗立在孩子的心中;它讓《二泉映月》這首名曲走下聖壇,走向了孩子的精神!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 篇四

《二泉映月》生動地記敍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文章真摯感人,曲子所表達的意境和內涵豐富,但是,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國小生來説,領悟文章的中心以及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難度。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置身於濃濃烈烈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藴含於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悟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薰陶,應成為本課的設計理念。我們不妨這樣設計: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觸動學生情感之弦。

1、音樂渲染激qing。課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優美的琴聲把學生的神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與意境,然後提問:這段旋律熟悉嗎?叫什麼名字?引出課題並板書。接着讓學生讀題質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問題或困惑,如《二泉映月》是誰創作的?創作的原因是什麼?樂曲表達了什麼情感?音樂導入,自主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以此來建立閲讀期待,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地閲讀文本,自覺與文本進行對話。

2、背景資料育情。課文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講述了阿炳的身世。可抓住“師父”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叫“師父”而不叫“師傅”?補充材料:一百多年前,無錫雷尊殿的觀主會彈琵琶,人稱“鐵手琵琶”。道觀裏有個幫工的女子,常痴痴地聽觀主彈琴,後來就和觀主好上了,還懷了身孕,生下一個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覺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丟臉,等阿炳四歲時送回道觀後,族裏就逼她自盡了。阿炳回雷尊殿後,鐵手琵琶仔細教養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藝,和他懂得的民間音律都傳給了阿炳。讓學生在這段文字中感受小阿炳的苦難身世,結合文本,生髮對阿炳的同情之心,

3、適度想象悟情。引導學生結合“他整天戴着墨鏡,操着胡琴,賣藝度日。”展開想象:他是怎樣賣藝的?賣藝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心中會想些什麼?進一步通過合理想象感受阿炳的窮困的生活和對生活的嚮往,對音樂的熱愛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憑藉材料,精讀體會,感悟樂曲內在之情。

1、尋求支點突破。“……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歎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這是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此為突破,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誰在歎息?為什麼歎息?誰在哭泣?為什麼哭泣?誰在傾訴?為什麼傾訴?誰在吶喊?為什麼吶喊?領悟阿炳積澱已久的豐富的情懷,明白阿炳創作的動機和靈感。

2、深情並茂導引。順水推舟,設計過渡:阿炳聽着淙淙的流水聲,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心不由得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澱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絃上不停地滑動着,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絃上流瀉出來。

3、音樂欣賞入境。學生對課文語言所反映阿炳的身世和內心有了一定的感悟後,即時播放音樂,再次把學生置身於音樂優美的意境中,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以求形成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設計:從音樂中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把對音樂個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述出來。

4、精讀段落感悟。披文入情,讀文思考,圈圈劃劃哪些是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哪些是描寫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旋律與文字對應,讀中動情,悟中融情,使文本所隱含的情感與學生產生心靈共振。進一步領會阿炳流露在樂曲中的悲與苦,恨與怒,以及對音樂、對生活、對家鄉熱愛的複雜情懷。

5、配樂朗讀昇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反覆朗讀,反覆涵詠,揣摩意藴,配上音樂,把學生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化入琅琅的書聲中,走入阿炳內心,深入感悟語言的文字美和樂曲的意境美,達到如歷其事,如臨其境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抒發學生心中之情。

1、圖片文字煽情。學生讀完以後,立即出示相關圖片,飽含深情地歸納:一首不朽的樂曲就這樣誕生了,後人整理並定名為《二泉映月》。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聽到此曲時,不由得跪了下來。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出示演出圖片);三天後,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歲(出示阿炳墓圖片)。 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阿炳的一生不僅留下了《二泉映月》還流下了《聽鬆》、《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

2、學生自由抒情。圖文資料,是對課文的拓展與延伸,看了圖片資料,學生的感悟和思考會更多,受到的情感薰陶會更濃,獲得的思想啟迪會更深,內心會自覺湧動情思,此時,水到渠成地向學生提問:此刻你最想對阿炳説什麼?學生由衷地抒懷,實現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實現無痕的教育境界。

3、課內延伸課外。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會誘發學生深入瞭解阿炳的強烈願望,我們可拓展學習語文的途徑,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上網,訪友,上圖書館查閲資料,聽阿炳的音樂,開展“走近阿炳”活動,進一步瞭解阿炳,感受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民間音樂家不平凡的一生。

《二泉映月》公開課教案 篇五

作者:馬建明    轉貼自:溧陽市竹簀中心國小    點擊數:204

讓音樂在學生的心底流淌

——《二泉映月》教案診斷與評析

馬建明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第十冊的課文,生動地記敍了阿柄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表現了他熱愛生活、酷愛音樂、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課文內容真摯感人,語言生動優美,意境高雅深遠。本課的教學目標重要有:一是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詞句的意思,學會欣賞、感悟課文的精彩語段;三是引導學生體會阿柄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與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問題教案】

一、欣賞音樂,激思導學

1.同學們,喜歡欣賞音樂嗎?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首樂曲。(播放樂曲《二泉映月》)能説説你的感受嗎?

2.知道這首樂曲叫什麼名字嗎?(板書課題:二泉映月)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課題就叫“二泉映月”。

3.讀讀課題,你想了解關於“二泉映月”的哪些問題?(如:這首樂曲是誰譜寫的?是在什麼情況下譜寫的?這首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黑板上寫出三個“?”。)

二、圍繞問題,探究品讀

(一)第一個問題:這首樂曲是誰譜寫的?

1.通過課前預習,誰能説説這首樂曲是誰譜寫的?

2.老師要求大家課前收集有關阿炳的資料,現在請同學們彙報一下。

(二)第二個問題:這首樂曲是阿炳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作的?

1.輕聲朗讀1~4自然段,要讀正確、讀通順。

2.分節指讀課文,教師隨機糾正點撥。

3.阿炳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二泉映月》的?哪一節回答了這個問題?

4.指名説,教師相機板書:時間——中秋夜,地點——二泉,環境——月光、流水,心境——想到……聽到……

5.指名練説,把板書中的關鍵詞語都用上,完整地説説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情境。

6.再讀讀第4自然段,邊讀邊體會,你覺得哪些詞語、句子比較難理解?

(1)什麼叫“靜影沉璧”?(出示詞語,結合插圖體會)

(2)“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歎息,……”這一句怎麼理解?

①出示“漸漸地,漸漸地,……倔強的吶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結合阿炳的生世,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③小組討論。

④請小組的代表發言,老師相機點撥體會“坎坷”、“飽經風霜”等詞語。

7.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

(三)第三個問題:這首曲子表達了阿柄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們,在一箇中秋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縱有千言萬語又能對誰説呢?此時此刻,他要借用琴聲來傾吐自己積澱已久的情懷。

2.當時的阿炳是怎麼做的呢?誰能有感情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的前面三句話,把我們帶入當時的情景。

(1)學生自讀自練。

(2)學生互讀互評。

3.緊接着,課文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音樂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這也是我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同學們,這段話在文字上寫得很有特色,請大家朗讀比較,看誰能體會到這段文字在表達上的特色。

(2)學生自讀自悟。

(3)指名談感受。

①三次寫到旋律,每次寫到旋律後又寫出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教師劃出描寫旋律的句子)

②語句表達比較整齊。

③指名讀好這段話,讓大家完整地體會這段文字在表達上的特色。

4.引導質疑。

同學們,剛才讀的這段文字就是音樂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在這段話中,你還有哪些不太理解的地方嗎?

(1)學生質疑。老師圈出重點詞語,“委婉連綿”、“升騰跌宕”,“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想用什麼方法來加深體會?

(2)播放配音朗讀的磁帶,在配音朗讀中體會“委婉連綿”“升騰跌宕”等詞語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5.開展朗讀比賽。

(1)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欣賞,你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呢?下面開展一次朗讀比賽,全班分四個組,每組推薦一名朗讀高手,看哪一組能奪冠軍。

(2)各組推薦一名同學到講台上。

(3)除了四位選手外,其它的同學都是評委,都有權發表你的觀點。

(4)四位選手依次朗讀,並依次評價,最後評選出冠軍,對其餘三位也給予鼓勵。最後再讓冠軍者談談獲勝的經驗。

6.同學們,從這段文字中我們體會到了樂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這樣,本課的主要問題也解決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依次擦去三個“?”)這段文字寫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來?

(1)練習背誦。

(2)指名試背。

三、因課設練,遷移寫話

同學們,我們剛上第一節課時,老師讓大家欣賞了《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並且憑直覺談了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再來欣賞這首樂曲,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想,此時你想對阿炳説些什麼?請把想説的話寫下來

【診斷意見】

應該説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案,特別是這兩個方面值得借鑑:一是把握教材,落實目標。該教案從三個問題入手,引領學生品讀課文,體會阿柄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與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又把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各個環節。如落實“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熟讀成誦”這個目標中,在讀的設計上體現了出層次感:首先,在教師的激發下讓學生反覆練讀,讀正確,讀流利;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體會語言內含的意藴與表達的特點,從而深入地感悟語言、讀出情感;最後,通過競賽等手段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並在此基礎上達到熟讀成誦。再如落實“引導學生體會阿柄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與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這個目標時,設計的主要策略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相互交流、深入體會,並結合音樂與畫面的渲染來促進學生的感悟。二是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個環節是“欣賞音樂,激思導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上課伊始,便“先聲奪人”——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創設一個基於課文的情境,讓學生儘快地走進課文。然後,讓學生説説關於這首樂曲還想了解些什麼,從而形成一種閲讀期待。第二個環節是“圍繞問題,探究品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着重抓住“這首樂曲是誰譜寫的”、“這首樂曲是阿炳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作的”、“這首樂曲表達了阿柄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品讀,重點圍繞第三個問題展開。第三個環節是“因課設練,遷移寫話”。

縱觀整個教案,我們不難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教材挖掘不深,教學浮光掠影。《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的特點是語言與音樂交融、情感與情境輝映,展開一幅回憶與苦痛、追求與執着、嚮往與憧憬的人生畫卷。但是本教案沒有很好挖掘這些內在的東西,只是停留在表層,讀懂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了。體會阿柄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與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時也只是讀讀課文,圍繞關鍵詞語討論一下,以集體討論代替了個體感悟,沒有真正地走進阿柄的內心世界。所有的教學活動顯得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不痛不癢,不能給學生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二是教學環節瑣碎,不能推進昇華。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着“問得碎”、“讀得碎”、“練得碎”的毛病,本教案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有些教學環節還顯得瑣碎。比如關於教學話題的選擇,本教案是以三個問題為抓手,逐個解決,特別是第二、三兩個問題,這樣一來勢必把課文分裂開來一段一段地去讀,在解決問題時又是以詞語為突破口,勢必又把語句進行肢解,整個教學環節不能渾然一體。我想:本課教學無論是情感還是語言,無論是節奏還是韻律都應該同《二泉映月》的旋律一樣,委婉曲折、升騰跌宕、步步高昇,將課堂教學推向一個又一個情感的高潮,在這方面本教案也顯得不足。三是學習方式注重形式,缺乏具體指導。本教案在學習方式方面考慮得比較全面,學生的自主閲讀、合作討論、問題探究、蒐集資料等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但是在具體指導上還顯得不夠紮實有效。如讓學生互讀互評,學生怎麼聽、怎麼讀、怎麼評從教案中很難看出。再如讓學生小組討論,怎麼確定小組討論的話題,怎麼組織小組成員有效地參與討論,怎麼吸納別人的觀點等都要給學生一定的指導。所有這些環節也只是走走過場,只要能“聽取蛙聲一片”就可以了。

【改後教案】

一、師生談話,走進音樂

1.打開《二泉映月》教學主題網站的主頁,欣賞二胡曲《二泉映月》。

2.欣賞了這優美的音樂,能談談你的感受嗎?(教師相機評價:你已經學會欣賞音樂了!你帶着自己的情感去欣賞音樂,能品出音樂的內涵,真了不起!)

3.瞭解這首樂曲嗎?(教師相機板書:二泉映月   阿炳   華彥鈞)

4.打開“阿炳簡介”的內容,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瞭解這些內容,你想説點什麼嗎?

5.關於“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你還想了解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感受音樂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談起讀書,我最崇拜我們的古人了。今天,我們學習古人讀書的方法:“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雖然要求高了點,有信心把課文讀好嗎?

2.學生自由練讀課文,教師個別指導。

3.想讀給別人聽嗎?和身邊的夥伴來一次合作學習,你讀一段給我聽,我讀一段給你聽。我們要學會“讚賞”,讀得好的地方,你就給他一個大拇指;還要學會“幫助”,讀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讀完後再給他提個建議。

4.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嗎?學生分段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結合具體情況相機對學生進行學習態度方面的引導與鼓勵。)

(1)1~4自然段讓學生自己爭取讀書的機會。(機遇是自己把握的,抓住機遇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

(2)第5自然段推薦一個讀書最好的同學來讀。(讀得比老師還要好!果然名不虛傳!)

(3)第6自然段推薦一個平時不太敢在大家面前讀書的同學來讀。(其實你讀得非常棒!我們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5.課文讀了幾遍,我想同學們的心裏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談談嗎?

三、品讀課文,賞析音樂

1.是啊,《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在我們的心中流淌,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着。那麼,這首樂曲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呢?讓我們再細細地品讀課文。

2.提出讀書要求:默讀課文,用“    ”畫出描寫《二泉映月》樂曲的句子;用“    ”畫出樂曲表達阿炳內心世界的句子。

3.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個別指導。

4.學生彙報學習情況。

5.交流“起初,琴聲……人生道路。”這一句羣。

(1)讀讀這一句,讀得還不夠味,説明我們還沒有完全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那麼,這段樂曲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呢?(學生讀有關句子)

(2)品讀“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這一小句。

a.找一找課文中描寫二泉的句子讀一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b.打開“二泉景色”網頁,讓學生欣賞二泉的圖片和文人墨客讚美二泉的有關詩句。阿炳從小就受到二泉優美景色的薰染,給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每每想起家鄉優美的二泉,阿炳心裏充滿着怎樣的情感?(讚歎、留戀)可現在,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心情怎樣?(悲傷與痛苦)於是,在阿炳的手指間化作了這樣音樂。

c.欣賞音樂,指導讀書:我們的古人説得好:“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課文的語言好像就是從我口中説出來一樣,課文藴含的情感就好像發自我的內心一樣,要一邊讀一邊想像,好像自己就來到二泉邊,彷彿自己就是阿柄一樣,再讀讀看。(果然能讀出一點感覺來了,其實是你的心已走進了課文,走進了阿炳,走進的音樂……)

(3)學生聯繫課文的內容讀讀另外兩小句,看看自己能讀懂了什麼,體會到什麼。

(4)交流品讀“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這一小句。

你是聯繫哪些內容來讀的?你讀懂了什麼?師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慈祥、善良、關心、教育)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師父了,再也得不到師父的關心與疼愛了,想到這裏,阿炳心裏充滿了怎樣的情感?

(5)交流品讀“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這一小句。

你是聯繫哪些內容來讀的?你體會到了什麼?打開“苦難人生”網頁,瞭解到這些,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阿炳的生活?(窮困、苦難、不幸)

(6)配樂朗讀:能把這所有的情感化作聲音讀出來嗎?(温柔、寧靜、悽苦、嚮往、追憶、懷念)

6.交流“隨着旋律的升騰跌宕……無限嚮往。”這一句羣。

(1)配樂過渡:想着,想着,阿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憤,音樂變得步步高昂,這段音樂又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

(2)你想聯繫哪些內容來讀這一句?你讀懂了什麼?

“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他多麼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想到這些,阿炳心裏充滿着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音樂的追求、一種對未來的嚮往。

阿炳小時候為什麼聽不到,而現在卻聽到了?他歎息什麼?哭泣什麼?傾訴什麼?吶喊什麼?

(3)是啊!我的生活為什麼這樣苦痛?我的命運為什麼這樣不幸?這個社會對我為什麼這樣不公平?為什麼……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學生朗讀體會。

四、誦讀課文,讚歎音樂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第4、5自然段,先讓學生説説怎樣能把這兩個自然段誦讀好,再讓學生自由練習。

(1)要在理解的基礎誦讀,要帶着我們品味出的情感來誦讀。

(2)要把課文熟讀以後再誦讀,這樣才不會影響情感的表達。

(3)誦讀實際上就是脱離課本後一種美讀。

2.一邊欣賞一邊誦讀課文第4、5自然段。

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迴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

聽了你們的朗讀,我有這樣的感覺:“曲罷不知人在否,餘音嘹亮尚飄空。”啊!多麼偉大的音樂啊!那麼,阿炳是用什麼譜寫了這不朽的樂曲?(板書:愛)

4.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裏流淌着的愛、是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這不朽的樂章。齊讀第6自然段。在你的心目中,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

打開“不朽樂曲”網頁:

(1)這是一首千古絕唱,它曾在美國獲得世界十大音樂經典作品之一的殊榮,還榮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我們應該自豪地説,阿炳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一個民族音樂家。

(2)法國音樂家聽到此曲後,曾讚歎這是東方音樂中最神祕的旋律了。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在第一次聆聽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説:“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3)我更想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二泉映月》的讚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板書)

5.讀了這篇課文,此時此刻,你想對已經離開我們的阿炳説點什麼嗎?

五、拓展閲讀,感悟音樂

1.音樂對於陶冶我們的情操、淨化我們的心靈具有獨特的魅力。我除了喜歡《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以外,還喜歡另一首中國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為此我還寫了一篇散文,在此獻給大家。

2.如果用自己的心靈去聆聽音樂,你會聽到很多很多的東西。課後請同學們也嘗試着欣賞一首音樂,並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

【名師點評】

仔細品讀這個教案,彷彿自己就身處課堂,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品味,一起賞析,一起感悟;彷彿自己的心也隨着《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連綿、升騰跌宕、步步高昇;彷彿自己和學生的情思在教室的上空飄蕩,伴隨着音樂的旋律飄到那江南水鄉,飄到那悽苦歲月,飄到那月下二泉……雖然本教案也不盡完美,但它多少會給我們一些啟示,我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圍繞話題,涵泳體悟

首先,圍繞話題、化碎為整。教案一改過去一段一段地講下來或者提出若干問題一個一個地去解決這種思路,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內在的聯繫,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產生一個話題。這個話題能起到“牽一而動全身”的功效,引領學生深入品讀課文、感悟語言。課文對《二泉映月》音樂旋律與包涵情感的描寫實際上就是對阿柄一生的寫照——對惠山二泉的讚歎與回憶,對師父的追憶與懷念,對流浪生活的悲恨與苦痛,對社會不公的反抗與吶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憧憬,對民族音樂的執着與追求……那麼,如果緊緊地抓住這個話題不是能很好地感悟全文的內容了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漢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種省去煩瑣的邏輯推理過程,在經驗範圍內作出綜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結論的體悟式思維模式,其特點是整體把握。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能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地落實閲讀教學的目標。如何整合教學環節呢?其根本措施就是以話題統領課堂教學,擴大各個教學環節的容量,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因此,本教案以“這首樂曲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為話題,輻射全文、化碎為整、整體把握。

其次,熟讀精思、涵泳體悟。“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教師要引領學生步步深入,由表及裏,求其精微。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二泉映月》樂曲和樂曲表達阿炳內心世界的句子;聯繫課文內容與提供的資料品讀“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等語句。現在的學生已經遠離阿柄生活的時代,在體會語句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與古人怎麼朝夕相處、情感交流呢?當然是通過“設身處地”地切己體察,含英咀華,揣摩探究,想像領悟,有時甚至要咬文嚼字。夏丏尊曾指出,學生在課堂裏的閲讀,目的不在悲憤、流淚和激動,而在於激動平復之後“用了‘玩’的心情,冷靜地去對付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誘導與音樂、畫面等媒體的渲染,把孩子放置於課文中“涵泳”,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走進阿柄的內心世界,感受音樂所藴含的情懷,進入“於是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的境地,達到“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二、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兩份教案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它們都重視通過蒐集資料幫助閲讀課文。前者在操作上更注重形式上的東西,把蒐集的資料進行展示與彙報,而後者則立足文本,挖掘教材潛在的資源,同時對課文進行適度的拓展。結合本教案的幾個例子試作分析:

在“師生談話,走進音樂”這個環節中,教師給學生提供阿柄的簡介:“……阿炳天資聰明,自國小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裏,以防蚊蟲的叮咬……”不僅讓學生了解阿柄的有關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儘快地走進阿柄的內心世界;不僅對阿柄音樂天賦的讚賞,更重要的是從阿柄身上獲得人生感悟。在品讀“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這一句時,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惠山二泉的句子讀一讀,並讓學生欣賞惠山二泉的圖片與文人墨客讚美二泉的有關詩句:“唐代詩人李紳在《別泉石》中寫到:‘素沙見底空無色,青石潛流暗有聲。’北宋文學家蘇軾有詩讚曰:‘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樣,學生能很快體會到阿炳從小就受到惠山二泉優美景色的薰染,給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每每想起家鄉優美的二泉,阿炳心裏充滿着讚歎與留念,可是現在,阿炳卻再也看不到了,心裏又充滿着悲傷與痛苦。在“誦讀課文,讚歎音樂”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前面的品讀感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音樂的感悟不斷步入高潮、漸進佳境。此時,如何再將學生的情感掀起狂瀾?這裏,教師又相機出示一組對《二泉映月》樂曲的讚譽,特別是“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在第一次聆聽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説:‘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再加上教師的語言“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此時此刻,你想對已經離開我們的阿柄説點什麼呢?”相信學生一定會有很多的感慨,一定會將積澱已久的情懷盡情地傾訴出來。

三、學法滲透,紮實有效

“過程和方法”成為三維目標之一有着重要的意義,因為教學的意義不在於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生受用。與“問題教案”相比,“改後教案”顯然更加重視“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並滲透於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一是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方面,首先是體現學習目標的自主性。學習目標的確定,長期以來都是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教參”上的要求以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而確定的。學習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用集體的學習目標來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關於《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你還想了解些什麼?”教師沒有向學生交代這節課我們要去學什麼,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各自的情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其次是體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性。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看看自己能讀懂了什麼?體會到什麼?”讓學生自由地品讀、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不斷地冒出創造的火花。再次是體現感悟體驗的自主性。第斯多惠説:“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裏流淌着的愛、是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這不朽的樂章。在你的心目中,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此時此刻,你想對已經離開我們的阿炳説點什麼嗎?”讓學生通過品讀、想像、感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情不自禁地發出內心的讚歎。一切都是那麼行雲流水,一切都是那麼欲罷不能。在合作學習方面,教師根據閲讀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相機設置合作學習,而不再是課堂的“擺設”。“想讀給別人聽嗎?和身邊的夥伴來一次合作學習,你讀一段給我聽,我讀一段給你聽。我們要學會‘讚賞’,讀得好的地方,你就給他一個大拇指;我們還要學會‘幫助’,讀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讀完後給他提個建議。”教師要把合作學習的具體任務和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訴學生,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在教學中,我們還要走出“一提到合作學習就認為是幾人一個小組在一塊兒討論”這個誤區,我們為什麼不把一個班級看作是一個合作學習的羣體呢?這樣,整個課堂不就成了師生自由表達與交流的樂園了嗎?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和相互融合,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在探究學習方面,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是進行探究性閲讀的關鍵。本教案中,“這首樂曲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呢?”“阿炳是用什麼譜寫了這不朽的樂曲?”“在你的心目中,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

在這裏,這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把師生推上真情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帶進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潛能的時空;踏上一個未知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

二是注重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朗讀是一種聲讀,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共同參與,將文字轉化為語言。朗讀有利於更加真切地感受課文,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於增強語感、以聲傳情。本教案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課文的語言就好像從我的口中説出來一樣,課文藴含的情感就好像發自我的內心。啟發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像,好像自己就來到二泉邊,彷彿自己就是阿柄一樣。再加上教師的不斷催化:“果然能讀出一點感覺來了,其實是你的心已走進了課文,走進了阿炳,走進的音樂!”促進學生感悟課文。默讀是一種視讀,是視覺器官與大腦共同參與,將文字轉化為信息儲存到大腦中,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思考。本教案中,教師多次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提出具體的要求。如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畫出有關語句,默讀時能聯繫上下文內容思考某個問題,還要求默讀能有一定的速讀,逐步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目前誦讀訓練情況不是很好,朗讀時能做到聲情並茂,一旦要求誦讀就變成了另外一種腔調,變成了死背書、背死書。怎樣診治這種通病呢?本教案作了很好的嘗試。第一,“必須理解在先,然後談得到傳出情趣與暢發感興。”

本教案中,教師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進行誦讀,要帶着情感來誦讀。而前面的“品讀課文,賞析音樂”這個環節就是為誦讀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學生才能“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鏗鏘、聲震瓦屋”。(劉國正語)達到“吟詠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聖陶語)第二,講究誦讀的方法。本教案中,教師讓學生明白“要把課文熟讀以後再誦讀,這樣才不會影響情感的表達”,“誦讀實際上就是脱離課本後一種美讀”等要領。我們從葉聖陶先生的話中能找到“美讀”的真諦:“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要儘量去體驗作品中美好的內容和形式,並陶醉於其中”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wwn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