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多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多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多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閒人”的內藴。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裏?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説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閒人”究竟是什麼人?

〖明確〗:“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裏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説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

3、瞭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敍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註釋默讀,然後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註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於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提問後明確:因為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託於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與步於中庭

(3)蓋竹柏影也。(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敍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藴含着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四、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閒”——熱愛生活

五、教學體會: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讀成誦。2、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環境,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點難點]:1、重點:聯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課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聞名的思想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記式的散文,大都選取材料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味,或表現一片情懷。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純真寫景,實則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是記敍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前猜測,本文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如何的?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擱淺。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傳譯理解:通過傳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欣然:高興地遂:於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參考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圍沒有什麼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落裏溜達。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裏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啊!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處所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閒的人像我們倆罷了。

四、賞析:

思考問題:1、作者為什麼會想着夜間去寺廟遊玩?(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闡揚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那邊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緒?("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歎,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情懷,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懷。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敍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欣然:高興地遂:於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走走。考慮到周圍沒有什麼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溜達。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裏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啊!

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閒的人像我們倆而已。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歎,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譯文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閒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麼。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容放在七年級學生中教學,這就更需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於章句,廢於清議”來概括現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於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係?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人生的一節課——《愚公移山》教學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主張:一般都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表現。試想一下:教學創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麼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意也只會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創影。”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藴……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閒”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悟其人生態度。但試上了之後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幾次調整之後,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3kn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