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精選13篇)

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精選1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精選13篇)

篇1: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一、分析教材

《記承天寺夜遊》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單元選編四篇文言遊記,是在學習第一單元現代文遊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遊記,讓學生了解遊記這種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寫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樣,都是記錄遊蹤、描寫景物、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只不過古代學者是用文言寫的。同時也讓學生走進古人的世界裏,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説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説,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分析學情

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本文淺顯易懂,因而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自主疏通課文。但學生學習意識不強,基礎知識薄弱,還不能達到深入賞析關鍵字詞的境界,因而需教師精心指導,進而使學生養成審美品讀習慣,提升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彙,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順暢地翻譯課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結合寫作背景揣摩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

重點:1、積累户、欣然、念、相與、空明、蓋等詞彙。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教法

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

五、學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結合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作業:1、瞭解蘇軾的基本信息2、瞭解寫作背景,思考在這樣的處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

導入:這優美動聽的樂曲,就像清泉緩緩流進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眼前彷彿升起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板書課題)

(二)、走進作者,瞭解背景

學生依據自己課後蒐集到的資料,介紹作者作品的相關知識,教師提煉強調關鍵信息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初讀課文,培養語感

(1)、教師配樂泛讀,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在這個環節重點讓學生聽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可反覆進行,本課採用指名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結合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遇到疑難字詞,請勾畫圈出。

(2)小組交流,解決疑難,不能解決的存疑。

(3)集體質疑,班內交流遇到問題的句子。

(4)學生搶答,這一環節學生興趣極濃,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表現欲。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1、作為一篇遊記,文章都寫了哪些內容?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遊記的文體特點,概括三個自然段的內容,這個環節對學生並不難。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敍事——寫景——抒情,這點學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確的歸納。教師板書明確。)

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解決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試加以分析這段景物描寫。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明確作者夜遊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蘇軾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的月色,作者卻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感慨。請結合寫作背景,説一説你的理解。

(六)、創造閲讀,開闊思維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新課標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是讓學生辯證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就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使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七)、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1、讓學生談自己本堂課的收穫,教師小結

教師小結: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抑鬱,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鬱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2、佈置作業(多媒體課件顯示)

(1)以“蘇軾,我想對你説”為開頭寫一段話,字數100字以上。

(2)課後收集有關寫月的詩詞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篇2: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讀完本文後最深的感受是四個字:景美、情閒。

景美,那人清麗淡雅的月夜,是通過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等豐富的筆法描繪的。

“情閒”,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過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難得的是,蘇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寄託了一份難得的閒情,這份閒情,固然有悲涼、失意,也有灑脱、曠達!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理解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理解大意。

2.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3.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2.難點: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説教法】

主要運用朗讀教學法、啟發對話教學法、情境創設法。通過創設情境,賞、讀有機結合,突破重點。通過知人論世,緊扣文本,以讀促悟,突破難點。

【説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知人論世學經典法(解讀文本的方法)。

【説程序】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改進自己已有認識與,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

1.生字正音。

2.藉助註釋、工具書翻譯課文,質疑。

3.蒐集背景、作者資料。

(設計意圖:遵循課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學後教的教學規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階段:

(一)導入:利用音、畫、語言創設“月夜”之情境。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初讀:感知文章內容,以讀促學。通過多種形式讀的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教學千法讀為本”.多重形式的初讀訓練中,熟悉了文章的內容,為譯讀做準備。)

(三)譯讀:師生共譯;譯讀結合;梳理文意。

(設計意圖:譯、讀結合,重視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為和字詞積累,也實現以讀促思。)

(四)賞讀

1.賞月景:第一步:情境賞讀;第二步:賞讀結合。

(設計意圖:賞、讀有機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2.悟閒情:第一步:知人論事,緊扣文本探閒情;第二步:以讀促悟,結合自己對“閒人”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設計意圖:學生讀時不同的輕重、高低、急緩處理,表現不同的情感。實現以讀促悟。)

拓展遷移階段:

1.説——假如此刻,東坡大師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將對他説什麼?

2.背——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

學生在文章內容提示下,背誦全文。

3.讀——實現課內探究向課外探究的延升。

推薦閲讀:王水照的《蘇軾傳》,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説教學效果】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內容、品味了語言、體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齡、閲歷侷限,難點“閒人”的理解難免膚淺、片面。但學生帶着思考、困惑走出課堂的同時,也帶着“一文三讀”、知人論世學經典等解讀文本的方法,帶着被激發的閲讀探究的興趣,在教師推薦的課後閲讀中進行新一輪的自主探究。

篇3:《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我要説的課文時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27課第2課時《記承天寺夜遊》。

一、教學分析

本單元都是寫景名篇,《記承天寺夜遊》更是融敍述、描寫、議論於短短80餘字。《記承天寺夜遊》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寫了蘇軾尋好友張懷民同遊承天寺、賞月夜美景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和麪對逆境的曠達胸懷。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程標準》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結合文本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弱。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原因,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的文言詞語。

2、誦讀、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曠達的心境。

五、教法學法

結合本課和學生特點,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學生跟隨範讀錄音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2、圈點勾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相關內容,積極思考。

3、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創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搶答:他是誰?

提示一:他才華橫溢,詩、詞、文、書俱佳。21歲即中進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並未因此而一帆風順。42歲滿懷報國之志的他卻因“毀謗朝廷”之罪被貶官黃州,做了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為“三蘇”。

這樣設計,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對於作者的情況有個大概的瞭解。

(三)朗讀入境

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所以向來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加之這篇文章也要求學生背誦。但是由於我們班的學生朗讀課文時往往放不開,所以我決定用朗讀錄音引領學生,讓學生模仿錄音反覆練讀,然後自己讀,邊讀邊品味意境。

(四)自讀翻譯

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很有必要翻譯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我把這一內容分為三步:

第一,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課文,遇到困難畫下來。

第二,小組內交流,解決剛才遇到的困難,仍不能解決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內交流問題較大的句子。

估計可能遇到的問題有:

1、月色入户。户本義是單扇的門,課文中泛指門。教師可以扮演户的小篆字形,及由門到户的變化,以加深學生印象。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中的“蓋”,可以聯繫以前學過的“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而“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聯繫“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進行解釋,這樣一方面複習了舊的知識,一方面有利於新知識的`記憶。

3、接下來,我會提醒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畫出自己新學會的文言文常用詞:户,念,欣然,遂,亦,寢,想與,但,閒人,耳……

(五)問題研討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層層深入,分別針對文章的三個部分,。

1、勾畫敍述部分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然後説説作者的情感變化。

設置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從被貶官的鬱悶,到見月色入户的“欣然”,到無人同樂的失落,再到尋張懷民的喜悦,懷民亦未寢的心有靈犀,表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

2、品月色

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月色的句子,輕聲讀出來,説説讀後的感覺。

這裏也可以視現場情況而定,可以採取添一添的辦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螢飛舞,村中犬吠雞鳴,幾處納涼處笑語陣陣。

這樣添好嗎?為什麼?

經過對比,學生很容易就能説出這樣一改就破壞了原文的清幽寧靜的意境,其他幾點不足也能很快説出來。

緊接着我會追問學生難道承天寺的院子裏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楊樹、柳樹嗎?

學生會陷入深思,提示學生《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和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於潛僧綠筠軒詩集》”

設置此環節是想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意境,明瞭蘇軾描寫月色的精妙。同時也瞭解竹柏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意義。

3、探閒人。結合全文內容,思考“閒人”含義。

這個問題對學生很有難度。所以我會給學生兩個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遊的時間:元豐六年(被貶官已經四年,有職無權),第二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和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想到閒人的兩層含義:被閒置的人和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同時理解了作者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胸懷。

(六)練習鞏固

1、學生3分鐘左右複習重點詞和翻譯時遇到問題的句子,然後同桌互相考問。

2、教師利用幻燈片進行重點詞句的考查,同時也是歸納。

3、誦讀課文,比比誰先背下來。

(七)小結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指他越來越遠的被貶經歷)。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樂者少,蘇東坡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才華橫溢,更在於他堅毅、豁達的性格。

七、板書設計

篇4:《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夜遊承天寺 敍述

繪庭中月色 描寫

感美景常在閒人少有 議論

八、説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圈點勾畫的方法教會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論世的方法則教會學生聯繫作者的人生經歷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練習鞏固的環節則針對學生的基礎較差的現實,通過不斷的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篇5:記承天寺夜遊的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説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説,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閲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在學法上還要加強指導。因而,這一課的教學既有學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師具體指導的一面。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説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以此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必須是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他們學會,而且要使他們會學、樂學、善學。因此我根據教材、學情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二、説學法

從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法上我引導學生以發現學習為主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質疑法、討論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自主學習。

1、朗讀法:漢朝學者董遇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理解的基石、積累的捷徑、語感的源泉。學習文言文難就難在詞句古奧難懂,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朗讀。

2、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才能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3、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究,通過探究,才能發現真理。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錄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4、討論法:討論法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於主體地位並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法與學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制約、影響學法。因此我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運用朗讀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力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本課使用教具為多媒體課件。

1、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談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時曾經説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

2、練習法:對於字詞句的難點,我採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與質疑法的習慣。

3、討論法:培根説:“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教師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還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體課件能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其優點是審美效果比較直接,缺點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課使用課件的目的在於渲染氣氛,補充相關信息,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並將鬆散的教學片段連綴成整體展現出來。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並導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説説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並明確

(五)課堂小結: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2、教師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佈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本上。

篇6:記承天寺夜遊的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説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説,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能力訓練點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2、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遊?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8、作業

①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背誦全文。

9、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説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並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篇7:記承天寺夜遊的説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極品,其文質兼美、感情微妙、寫法多變、短短86字之中將賞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閒之狀,人生感慨之態,貶謫悲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86字之中融記敍、描寫、抒情為一體,情由景生,情將景現,情景交融,其寫法之高妙,實為我們驚歎,加之本單元主題為: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情懷。基於上述對於文本的解讀,我確立了本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品味作者藴含在“閒”字裏和豐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誦讀,體會融情於景的寫法,學習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事的從容心態。八年級學生文言文雖有一定的積澱,但甚淺薄,方意疏通、文言積累仍是學習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點是:品月色之美,體會意境之美。難點是: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作者情感。

一節好課,最難的就是確定目標及重難點,心中對教什麼有數了,環節設計自然水到渠成,結合我校“自精合練”有效課堂教學,我在自學部分主要落實了積累與應用目標,主要設計了三步:

1、初讀,正音、斷句。

2、再讀,疏通文意,積累詞彙。

3、檢測。精講提升與合作探究部分緊扣一個“閒”字,通過“閒遊”“閒情”“閒置”三個環節探尋作者心態,感悟人格力量,體會融情於景寫法之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予以滲透,得到落實,鞏固達標環節通過與古人對話,來感受古人情懷,回扣單元主題,內化和提升學生對文體的理解。這樣的環節設計,扣緊了文本,落實了目標。效果較好。

在難點的突破上,我緊抓了一個“閒”字,具體來説設置了“閒遊”“閒情”“閒置”三個環節,“閒遊”部分中通過析要素來明情節,抓關鍵詞來體會作者賞月的欣喜,對記敍要素的分析是品詞體會欣喜之情有基礎的依託。“閒情”部分中通過對寫景絕句的賞讀,來體會二人賞月時的閒情逸致。而在“閒置”部分裏結合文本對背景的穿插,體會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這樣一個“閒”字“牽一髮而起千層波”使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等諸多情感串接,將敍事、描寫、議論三種表達方式交融。難點得以突破。

在重點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個“換”字,一是“換詞,品修辭”,二是“換象,品人格”通過換,使原本抽象難懂的句子一下子就變得具體可感了,重點凸顯明顯。

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體現了真語文教學的三個字“讀”“品”“悟”。文言文教學應特別注重對學生讀的訓練,本節課中,以讀為始,以讀為終,具體來説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讀正音,讀準每一個字音。第二層面,以讀斷句,在誦讀中來切分意羣。第三層面,以讀達意,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含。第四層面,以讀傳情,用讀來領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讀”的同時,不能忽視一個“品”字,本節課,我在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了品:一是品寫景名句,通過換詞、換象引導學生品味寫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導學生品味“閒”字來體會作者所寄寓的多種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導學生品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兩人者耳。”來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節課我也特別注重學生的“悟”,通過悟事悟景來悟情,悟人生感慨,體會蘇軾的豁達與從容。

綜觀這節課,我覺得不足之處反思有四點:一是教學節奏較快,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學習的節奏。二是教學中強加於學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還少些。三是教學中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四是自感專業素養和應變能力不足。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得以很好的改進。

篇8:記承天寺夜遊的説課稿

記承天寺夜遊的説課稿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該課文的説課稿怎麼設計呢?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鍾,月總能勾起他的遊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彷彿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説“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説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悦,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悦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説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台詩案”死裏逃生之後,蘇軾並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於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並練習瑜伽和煉丹術。

此後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於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脱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安排。如果註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註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麼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後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裏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

這些作品都寫於《記承天寺夜遊》之前,也就是説,他的心態已趨於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脱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悦,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麼“閒人”則理解清閒的人,具有閒情雅緻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位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於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於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閒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着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於“健康”一説,來源於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麼,他想了解什麼,這裏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於“高效”的理解是不在於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麼緊湊,不在於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麼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於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閲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麼”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麼”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麼”和“老師該教授什麼”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1激趣導入2誦讀訓練3質疑釋疑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台人獨坐,煙雨任平生。鬆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並請學生用一句話説説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範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並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户:户,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於是,就

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於,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於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於月夜,悠閒,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麼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説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説説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説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採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篇9:《記承天寺夜遊》教師説課稿

《記承天寺夜遊》教師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藴涵深厚。起筆交代夜遊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為“閒人”獨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閒”,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後擔任閒職之身份的自嘲。對於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閒人”來説,其抑鬱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並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時“欣然起行”,並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閒情”的寫照。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歎。作者將這種超脱的情感融人記敍、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閲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閲讀能力,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能力目標

掌握文章個別詞語的含義,理解文章內容。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種方式讀課文,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採用小組合作探討法瞭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內涵。

採用創設情境法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談話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課前預習

蒐集關於月亮的名句;初讀課文提出最想問的問題。

八、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配樂圖片欣賞(含月亮的美圖)

請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交流有關月亮的名句。

師: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那就讓我們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這樣的導入自然流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過渡到新課。)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一)多種方式讀課文

1. 聽老師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揣摩作者情感;

2.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3. 指名讀課文,學生按朗讀要求評價;

4. 學生齊讀課文。

(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小組合作譯文章

1. 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劃出疑難字詞;

2. 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3. 班級交流疑難問題;

4. 考查合作學習情況。

(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探究問題,並讓他們在合作中充分體會成功的喜悦。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帶動了整體的進步。最後再通過考查的方式鞏固學生的自學成果。)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章

篇10:《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教案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 地位與作用:

本文選自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課為文言文遊記,閲讀這類文章,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澱同時,也能夠帶領學生走進古人的世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2.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遊記散文,全文僅84字,卻運用記敍、描寫和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簡潔而又極富表現力,是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典範之作

3.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和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説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我設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反覆誦讀,掌握文言詞彙,培養語感;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學會細心觀察,抓住景物特徵,提高描寫景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學會賞析,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清幽意境,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曠達的情懷,培養樂觀進取,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1. 重點:朗讀背誦;分析文章景色描寫並體味其意境

2. 難點:理解“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教法學法:

1. 説教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尤其語文教學又要堅持“以人為本”和“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所以,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一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氣氛因此,本課我採用了朗讀法、質疑法、比較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2. 説學法:國中生學習文言文是一個難點,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攻克這一難關的法寶,所以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方法的滲透與引導,使學生明確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增長學習信心因此,我引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温故知新(3分鐘):

出示一幅“月夜圖”,然後從古詩文寫月的名句和他們反映的思想感情引入新課《記承天寺夜遊》

【設計説明】首先,讓學生從視覺上達到愉情的'效果,調動學生積極性其次,從“寫月名句”引入,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增強自信心,並增加語文知識量的積累,為引入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很好的知識基礎

二. 整體感知,熟悉課文(30分鐘):

(一)朗讀與感知(10分鐘):

1. 教師範讀(要求學生在聽讀中標註字音和朗讀節奏)

2. 展示重點字音及節奏劃分,教師指導,學生自讀課文

3. 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小組內交流合作解決

4. 各小組展示探究成果,翻譯課文,講解重點詞句(教師適當點撥)

【設計説明】開展獨立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能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同學間友誼;簡短的彙報與評價,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二)走進文本,鑑賞美景(8分鐘):

全文僅84字,卻融記敍、描寫和抒情為一爐,帶領學生反覆讀課文,分層次思考問題,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首先,默讀課文,用原文回答問題:①作者何以夜遊?②為何至承天寺?③與好友同遊,所見何景?其次,從修辭角度分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明確:作者因月而起,處處扣月,運用比喻,先寫月下庭院,如“積水空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澄澈透明;繼寫院中樹影,如“藻荇交橫”,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皎潔;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給人恍然大悟之感此句寫月,卻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無疑是詠月繪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圖確是美妙絕倫)

【設計説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領會文章要義,使問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環環緊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三)走近蘇軾,感受心境(12分鐘):

1.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澄澈的,是皎潔的,是空靈的,是寧靜的,在如此靜謐的環境下,作者又為何似大聲疾呼一般提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反問呢?學生分組討論,彙報體會

(明確:月光雖非月月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刻刻可觀可感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2.在1問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人”應怎樣理解?並提出質疑:蘇軾是一個閒得住的人嗎?他又因何稱自己為“閒人”?引出寫作背景:此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他在被貶之前官至禮部尚書,卻一路被貶至團練副使,且不得“籤書公事”,只能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可以想見作者此時的心情如何?抓住“閒人”一詞,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

(明確: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曠達作者並沒有沉溺於抑鬱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脱,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

【設計説明】由於前面問題的鋪墊,學生應該能自然地由景入情,各抒己見,雖然答案可能不盡完美,但應該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表達自己觀點,展示自我個性

三. 課堂小結,鍛鍊思維(10分鐘):

1. 總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2. 穿越古今,拓展練習:出示“青少年輕生現象調查”資料: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時有所聞他們有的因怕家長打罵而跳樓、上吊;有的因受到老師批評而喝藥、割腕;有的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服了大量安眠的藥……面對這些現象,如果你是蘇軾穿越至今,你想和他們説些什麼?

【設計説明】通過總結與練習,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古人曠達情懷,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學習和生活中壓力和挫折,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四. 佈置作業(2分鐘):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讓他們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請同學們蒐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並摘抄到“語文札記”本中

【設計説明】

據“新課標”:“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內容,設計這一作業,既能檢測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知識的能力,同時也是本課內容的拓展和深化

篇11:《記承天寺夜遊》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記承天寺夜遊》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早上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及作者),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説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對本課説明。

一、説教材

《記承天寺夜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展開。<<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寫了元豐六年,蘇軾因時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別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表露出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本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運用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礎上,使用討論法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恰當適用引用資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點撥法,啟發學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理解”閒人”的含義。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微妙而複雜的心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説學情:學生已經在七年級學習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識並不難懂,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課下注釋的提示,瞭解全文內容,為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激情導入法。美讀感知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於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學法是小組討論法,美讀品味法和圈點句畫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目標導學、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激情導入──目標導學──朗讀課文──梳理文意──整體感知──品讀課文──課堂小結──當堂檢測──課後延展這樣幾個環節。

(一)課前預習: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適當的預習學案,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寫在預習筆記本上。在課堂上採用預習檢測的方式進行。

(二)課內探究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不會自然湧現,它反映了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聽歌曲。猜詞作者這一情境,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歌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激發的關係。

2、初讀課文。

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①誦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文意;

②悟讀:聯繫寫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③背誦:讓經典,永駐心間。

接下來,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畫出來。之後檢測節奏劃分,檢測字音。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節奏劃出停頓,讀不準的商量解決。之後檢測節奏劃分。

最後,抽一學生朗讀課文,抽其他學生做出點評,齊讀課文。

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朗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以此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

3、合作探究。

梳理文章新課標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學習活動方式,教師請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分組討論。對於共性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設計此環節的用意是: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內的互相幫助,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學生產生共識,教師通過檢測的方式瞭解自學情況,針對全班都不會的問題,教師做適當的精講點撥。

4、整體感知。

教師設疑:”請本文按照記敍。描寫。抒情分層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5、品讀閒情。

引導學生體會”閒人”的含義以及所藴含的情感。通過短片加入歎詞後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作者貶官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再通過”欣喜”和月下美景的賞析以及加入歎詞後的朗讀,讓學生深深體會出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以及自我排遣的達觀。從而突破難點。體會了”閒人’’真正含義後,再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設疑:學習本文後,你認為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辨證的看待人和事利用這樣一個思考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再次體會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這個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了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五、説教學反思

這堂課從最初設計到最後呈現,感想跟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幾點談談:

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

1、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是支持者和幫助者。既要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2、在課堂上也有很多遺憾,由於時間關係,有兩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一是對文中繪景句的評論,二是對文中語言樸素而一味深長的特點。從而導致學生寫作實踐無法進行。在課堂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甚少。教學評價語言單一,評價學生時表達感情缺乏真實感。每個環節過渡性缺乏,沒有連貫性,學習小組分工不明確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不充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不足。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篇12: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鍾,月總能勾起他的遊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彷彿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説“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説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悦,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悦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説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台詩案”死裏逃生之後,蘇軾並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於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並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後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於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脱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安排。如果註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註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麼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後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裏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於《記承天寺夜遊》之前,也就是説,他的心態已趨於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脱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悦,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麼“閒人”則理解清閒的人,具有閒情雅緻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位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於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於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閒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着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於“健康”一説,來源於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麼,他想了解什麼,這裏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於“高效”的理解是不在於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麼緊湊,不在於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麼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於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閲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麼”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麼”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麼”和“老師該教授什麼”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1激趣導入2誦讀訓練3質疑釋疑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台人獨坐,煙雨任平生。鬆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並請學生用一句話説説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範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並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户:户,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於是,就

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於,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於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於月夜,悠閒,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麼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説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説説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説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採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篇13: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鍾,月總能勾起他的遊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彷彿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説“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説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悦,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悦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説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台詩案”死裏逃生之後,蘇軾並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於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並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後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於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脱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安排。如果註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註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麼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後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裏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於《記承天寺夜遊》之前,也就是説,他的心態已趨於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脱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悦,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麼“閒人”則理解清閒的人,具有閒情雅緻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位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於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户的“户”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於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閒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着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於“健康”一説,來源於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麼,他想了解什麼,這裏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於“高效”的理解是不在於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麼緊湊,不在於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麼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於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閲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麼”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麼”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麼”和“老師該教授什麼”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

1激趣導入

2誦讀訓練

3質疑釋疑

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台人獨坐,煙雨任平生。鬆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並請學生用一句話説説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範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並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户:户,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於是,就

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於,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於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於月夜,悠閒,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麼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紜:穎鼻搴尤耍�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築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説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説説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説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閒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採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9dml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