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蘇武傳》教案 第一課時精品多篇

《蘇武傳》教案 第一課時精品多篇

《蘇武傳》教案 第一課時精品多篇

文言文教案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後註釋聯繫上下文,瞭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1)誰學下棋?(2)怎麼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麼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尋找節奏

1、自由讀,學生提出學習困難:不好讀;讀不懂

2、老師逐句領讀。(讀準字音,準確停頓、把握速度,準確處理輕重音和語調。)

3、再自由讀,找到讀文言文的節奏。

4、齊讀,再把沒讀懂的句子讀出來

三、逐句理解,把握語氣

師:理解了意思會讀得更好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討論,知識的積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a、對照註釋自己來理解

b、聯繫學過的課文理解

如:“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聯繫《楊氏之子》。

楊氏之子——楊氏的兒子。之:的

“通國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聯繫《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善:善於

“善弈者也。”善:善於

“者”聯繫古詩句:“有志者,事競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語氣。

c、説出這句話的意思

d、再吟讀這句,吟出弈秋圍棋大家的風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A、小組討論理解意思。(對照註釋逐詞理解)

B、逐詞交流彙報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個“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為聽”之:無實在意思

“一人雖聽之” 之:弈秋講課

“思援弓繳而射之”之:鴻鵠

“雖與之俱學” 之:另一個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個人

C、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講講兩句話的意思

D、分角色吟誦課文

這兩個人學弈的經過文言文只兩句話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見文言文的簡練。

這兩個人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下棋,他們是怎麼學的?

指一生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再指一生: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各自學得怎樣呢?一起回答——

生齊讀: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E、師生合作吟誦

老師給大家開頭,一生讀第一個人的表現,一生讀第二個人的表現,一生讀最後的結果。(師讀:使弈秋誨二人弈…三個學生分別接讀。師生合作讀兩次)

F、成語運用

用兩個成語,形容兩個人是怎樣學習的。(專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兩個四字詞語,説一下兩個人的結果。(學有所成、一無所獲)

4、理解④⑤句: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什麼原因讓兩人的結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質疑

A、自由獨立逐詞理解④⑤

B、交流彙報

C、感情吟誦

難道是因為他不如別人聰明嗎?(師讀:)為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反問的的語氣)

難道是因為他不如別人聰明嗎?

(指生讀:)為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強烈的語氣。練習兩遍)

回答——生齊讀:曰:非然也。(讀出肯定的語氣)

師:為是其智弗若與?生:非然也。

兩種結果不是因為後邊的人不如前邊的人聰明,而是因為兩個人學習的態度不一樣。這真是——(板書:)態度決定成敗。

D、感悟道理

從這則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學習、做事時,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E、聯繫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誦背誦,欣賞感悟

把古人讀詩文的情景能再現在我們的課堂就好了。

1、指名吟誦全文,點評。 (2次)

2、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體驗快樂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這是《學弈》這則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話。

2、自由讀

3、師生齊讀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過是一種技術,一種小的技術。不專心致志,就學不會。

5、再次齊吟

結束語:由此可見,專心致志則大有可為也!

六、佈置作業:背誦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學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無所獲

態度決定成敗

《蘇武傳》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漢書》,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分析文中的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對照映襯的藝術手法;提高翻譯能力。

3、認識蘇武的忠貞守節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點:

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難點:

學習蘇武忠貞不屈的氣節。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蘇武傳》記敍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寫作背景:

匈奴,是以遊牧為主擅長騎射的民族。秦末漢初以來,匈奴首領以其控弦之士30餘萬,東敗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靈,使“諸引問弓之民,併為一家”,不斷南下襲擾。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於白登山,只能屈辱和親。後經過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後,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武帝后期,戰爭雖時有發生,但規模已遠不如以前。漢朝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並舉,雙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親善的舉動。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後,也在窺探着對方的虛實。蘇武出使匈奴,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二)作者簡介: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後任蘭台令,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在他身體力行地提倡散體大賦上,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兩都(長安、洛陽)為題材的作品中規模宏大、別具特色、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一篇,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創作,被《文選》列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詠史》等。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蘇武留胡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蘇武被放歸漢的經過。

四、導讀理解

1、蘇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麼?(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簡述緱王、虞常謀反的經過。

勾結衞律的部屬——私候張勝,得到張勝的支持——趁單于出獵準備起事——被人告發,起事失敗

3、衞律是怎樣勸降蘇武的?

軟硬兼施

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

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

4、蘇武不願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

(1)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齧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樣勸説蘇武的?

(1)終不得歸;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長兄蘇嘉(長君),伏劍自刎

②弟弟蘇賢(孺卿),飲藥而死

③母親已死,妻子改嫁,兒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經歷;

(4)現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

6、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

(1)蒙受國家大恩,願報恩;

(2)從君臣關係看,也應如此。

7、蘇武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麼特點?你認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文學性的一篇,也是充滿愛國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堅定的愛國者的形象。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節操,表現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了和匈奴修好之願,又不為匈奴的威嚇所屈,奮力抗爭。

(2)蘇武對衞律的始而威脅,繼而利誘,終而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卻之。在受審訊時,他自刎對之,義不受辱。匈奴欲以凍餓置其於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欲以死明志。

(3)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臣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蘇武寧死不降,杖節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氣節、愛國精神。

8、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

匈奴對蘇武的勸降實際是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衞律威逼利誘,蘇武引刀自刺,以行動表明他堅決不投降的決心。

當匈奴知道威逼利誘無法征服蘇武,便要以摧殘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

從全文來看,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9、聯繫課文,説説作者是如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的。

①運用典型環境,烘托人物。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衞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僚、朋友的李陵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在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蘇武更是被置於死地。這些典型環境,使人物盡展忠貞不貳、義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例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單于也欽佩蘇武的氣節。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等。

自我檢測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匈奴之禍,從我始矣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欲因此時降武

C、見犯乃死,重負國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D、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陰:暗地裏

B、張勝聞之,恐前語發發: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張勝引:牽扯

D、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論:討論

3、請對下面文字的主要內容進行壓縮,要求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對於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但當前在我國實際的激勵機制運作過程中,激勵機制並沒有起到足夠的導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應用問題。有關專家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並借鑑廣州和上海的經驗,研究得出激勵機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對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強化積極有效的正面影響、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領域中的法律法規以及增強宣傳領域的視角捕捉等。

4、寫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古今義。

①、爵通侯,兄弟親近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蘇武傳》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2.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滲透目標

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藉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採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敍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讚賞,召為蘭台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敍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3.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體感知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敍為主,適當運用插敍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敍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着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衞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明確】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鞋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衞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接着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着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着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説:“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後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着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歎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説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2.【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係錯綜複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衞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衞律逼降時,説:“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説:“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衞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着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為虎作倀的衞律,一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問】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明確】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衞律威逼利誘,他在説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後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

高中語文《蘇武傳》教案大全 篇四

一、導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身,這涉及到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

二、教學過程

(一)傳記寫作的要點

(幻燈展示:範曾《蘇武牧羊圖》)

幻燈片中對於蘇武只有一個解釋:前140—前60,同學們,你能從中讀出什麼信息呢?

蘇武活了80歲。

而本文,作為一篇傳記,寫了蘇武多少年?有沒有寫80年?

寫了19年。

這19年每年都寫了嗎?

沒有。

問一個寫人物傳記怎麼寫的問題。寫人物傳記,要不要把這個人物的一生列成一個大事年表?要針對人物身份抓住關鍵情節來寫。寫蘇武,他是一個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時遇到特殊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通過這些突出的事情來表現一個人。這是一種傳記寫作的方法。也是文學創作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二)歸納主要故事情節

班固雖然是個史學家,但他在寫蘇武時花盡了心思,80年,沒有寫太多,對蘇武的身世,只有一處交代,只在文章開頭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

整篇文章側重寫他出使匈奴這19年的艱辛歷程。

在這19年當中,沒有一年一年地寫,那作者抓住了什麼樣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變的時候,面對勸降時他是如何表現出的。因此,整個傳記的重心在哪裏呢?發生叛亂是個意外之變,在這時,蘇武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板書: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這三個情節構成了蘇武人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過問題歸納蘇武形象及精神特質

A.講解“自殺”情節

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思考1、如何理解蘇武的兩次自殺行為?(我們先找到文中關於自殺情節的描寫。齊讀3、4兩節)通過閲讀,我們看到,蘇武的形象在這兩段中是通過兩次自殺表現出來的,自殺的情節,在文中是哪幾句話?

(1)欲自殺 (2)引佩刀自刺

問一個問題:他在知道這個事情之後,馬上就要自殺,那在他自殺之前,留下了什麼話?也就是他自殺的原因是什麼?(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在他自殺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兩個詞,是哪兩個詞?

重負國、屈節辱命。

蘇武的身份是什麼?

出使匈奴的漢使。

作為一個使臣,此時遇到意外的變故,他為什麼説是“負國”呢?

(1)手下人勾結匈奴叛亂

(2)作為漢使,任務未完成,有愧於國家(蘇武作為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出現問題了,這是他嚴重失職。)

(3)處理不好會引發兩國的矛盾。(很有可能漢匈的戰爭就會因此而起)

“重負國”再加之“屈節辱命”,哪一個能顯示他自殺有為自己的成分?

“節”是他自己的,“命”和“負國”都是國家的。我不願被人審問,是個人的人格,他只講了一點是為自己,所以,請注意,從這兩話的理由裏面,我們能看到蘇武什麼樣的品格?

(對漢朝忠貞不渝,事事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品格。)國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國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為國家所想的行為。所以,副手出了問題,我作為代表團的團長,應該承擔這個責任。不是我乾的,我們漢朝也沒有這樣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審問,要自殺。他的這一行為,產生了什麼樣的反響?

衞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他的行為讓叛徒感到驚訝,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

所以,我們歸結這樣幾個字,在自殺過程當中,有一驚,一哭,一壯。

他要自殺,他的同行者放聲大哭,他的敵手都大驚失色,連敵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氣節所打動了。這個行為突出的是一個人格魅力。這是他對國家不渝的忠貞。(板書:忠貞)

既然講到了衞律吃驚,我們自然就過渡到了衞律這個人,大家想一想,衞律為何會吃驚?要聯想一下他是什麼身份。

因為他自己首先是一個叛將,他認為蘇武可以和自己一樣選擇投降,而蘇武卻為了保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殺,所以對蘇武自殺十分不解。

按照衞律的邏輯應該是什麼?

覺得蘇武應該會投降,遇到一點變故,我趕緊舉起了雙手,跪下了兩腿,所以,你蘇武也應該這樣,你怎麼會想到死呢?

從這個叛徒的吃驚裏面,可以看出在同一個場面上,同一個事件上,比較出人格的不同,選擇之不同。因此,當衞律代表着單于這一方來勸降的時候,他的話語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勸説的?找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只讀二人對話,讀出勸降的語氣和反駁的情態。

《蘇武傳》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讀通,理解文言字詞和句子,積累有關文言知識。

2、讀懂,把握文章思路,領會蘇武堅持民族氣節的形象內涵。

3、會讀,學習人物傳記的閲讀方法,提高鑑賞能力。

【課前準備】

從學生的角度來説,這篇文章學起來是很難的。一是因為它的篇幅長;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詞語太多,文言現象比較複雜。因此,讓學生先讀懂,是課前準備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首先,讓學生用他們經常採用的獨學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把文中的字詞障礙掃清。其次,利用他們平時對學的方式,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細讀。我讓他們互相合作,對文章所寫的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後,通過導學案上幾個問題的探究,引導他們在預習課後再去研讀文本,尋找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也可以説“讀書可以明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漢書》中的《蘇武傳》,去聆聽一曲精神的壯歌。(板書課題)

課前我們通過獨學與對學的方式對字詞進行了疏通,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將有針對性地作具體落實

二、整體感知

師:貫穿全文的一對矛盾是什麼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師:能不能説得細緻一點?

生:是單于想讓蘇武投降,但是蘇武就是不投降。

(板書“降”與“不降”,中間拉開一定距離。)

師: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了讓蘇武投降,匈奴先後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燈片展示此問題)

生:我認為是採用了四種手段。首先是恐嚇他,然後是引誘他,還有折磨他,最後還讓李陵去勸降。

師:他説的比較準確,那匈奴拿什麼來恐嚇蘇武呢?

生:殺蘇武。

師:好,以死恐嚇。(板書:以死恐嚇)那用什麼來誘惑他呢?

生:用利益誘惑的。(板書:以利誘惑)

師:用什麼來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師:是什麼痛苦?

生:身體的痛苦,還有精神的痛苦。

師:我們可以概括為以苦折磨。(板書:以苦折磨)匈奴還讓李陵去勸降,李陵和蘇武是什麼關係?

生:原先是同事。

師:文中説“陵與子卿素厚”,説明他倆還是好朋友。就概括為故友勸降。(板書:故友勸降)

三、人物品讀

師:剛才我們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麼面對這些手段,蘇武是如何一一應對的呢?(幻燈片展示此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以死恐嚇”。同學們能不能説説,匈奴是怎樣以死恐嚇的?

生:衞律拿劍要殺蘇武。

師:文中用了一個什麼字?

生:擬。

師:“擬”如何理解?

生:比劃。

師:在這裏衞律只是比劃一下,那衞律前面有沒有動真格的?

生:有,衞律殺了與蘇武同來的使者虞常,然後要殺張勝的時候,張勝就投降了。

師:那我們可以看出張勝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齊):貪生怕死!

師:那麼通過張勝的貪生怕死可以看出蘇武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視死如歸,寧死不屈。

師:從哪裏能看出來?

生:“武不動”。

師:這説明蘇武面對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我們也可以説“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前文中還有沒有哪些地方能證明蘇武不怕死?

生:他自殺的情節。

師:蘇武為何自殺呢?

生:“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師:能不能給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於節操有損,又辜負了自己的使命,雖然活着,還有什麼臉面回到漢朝!

師:“雖”字能不能翻譯成“雖然”?

生:應該翻譯為“即使”。因為這裏只是表示假設,不是事實。

師:他的回答告訴我們,在有損節操、有辱使命的時候,蘇武毅然選擇了死!更不用説別人用死來威脅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説的“威武不能屈”。(板書“威武不屈”,與前面的“以死恐嚇”對應)那匈奴又是用什麼來引誘蘇武的呢?

生:“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貴的生活!

師:蘇武是什麼反應?

生:“武不應”,他不為利益所動。

師:如果説前面蘇武面對匈奴以死恐嚇是“威武不能屈”,那麼這裏就是——

生:富貴不能淫!

(板書“富貴不淫”,與前面“以利相誘”相對。)

師:蘇武除了“不動”“不應”之外,甚至還罵衞律,是個“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的無恥叛徒!真正地體現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節!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齊讀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蘇武的這種大丈夫的氣節。(生齊讀第5段)

師:這樣軟硬兼施,蘇武都不屈服。匈奴便採取了比以死恐嚇更殘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剛才大家已經説到,匈奴是從肉體和精神上,對蘇武進行雙重的折磨。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來朗讀第6段,請大家一邊聽一邊思考:哪些地方是肉體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選一生讀第6段)

師:他剛才讀的時候一些字的讀音出現了問題。“飲食”應該都讀四聲,解釋為“提供吃的和喝的”。還有“去”是個通假字,應該通“棄”,是“收藏”的意思。

師:請大家説一説哪些是對蘇武肉體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體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還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廩食不至”。

師: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飢餓來從肉體上折磨蘇武,讓他屈服。那麼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關起來就是讓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還有,讓他去北海放羊,説“羝乳乃得歸”,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這是斷掉他迴歸漢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殘他的意志吧。

師:説得很好,這個“乳”是什麼用法?

生:名詞作動詞,解釋為“生

師:還有其他地方也能説明精神的折磨嗎?

生:“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還把蘇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讓他一個人在北海,讓他忍受孤獨和寂寞,來消磨他的意志。

師:大家從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看到了匈奴的陰險和殘忍,那麼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蘇武在這種極度貧苦的環境中,也沒有改變他的意志、他的忠誠,可以説是“貧賤不能移”。

師:我覺得他説的“貧賤不能移”可以直接作為我們的板書寫在黑板上,非常好!(板書“貧賤不移”,與“以苦折磨”相對)肉體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種孤獨寂寞,那種心靈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難忍受。蘇武是怎樣熬過來的呢?

生:我看到“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這一句,他無論是躺着還是起來,都拿着漢節,説明他把這個東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對漢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師:他抓住這一句當中的細節,分析得很細緻,表達得也很好。匈奴用了這麼多的方式都沒有成功,最後他們使出了殺手銅,他們找了一個人去勸降。這次勸降一般人真的難以應對。那麼他是如何來勸説蘇武,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李陵對蘇武可以説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為李陵對蘇武説了蘇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説漢朝對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過這一點來打動蘇武。他還説皇帝已經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師:他分析得很有條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是義正詞嚴地拒絕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李陵的口中説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説的,而蘇武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維護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氣節!(板書“私情不動”,與“故友勸説”對應)

四、課堂小結

這讓我想到鄭板橋有一首詩——《竹石》。(幻燈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大家一起齊讀一遍。蘇武不正像這竹一樣嗎?任你匈奴使盡千般伎倆、萬般手段,我蘇武自一心向漢!蘇武所有的堅持,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字——節!(粗筆板書一個大大的“節”字)這“節”是對使命的銘記,是對國家的忠誠,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

五、課後作業

(幻燈片展示《李陵答蘇武書》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與“不降”這對尖鋭的矛盾衝突中,蘇武守着這份民族氣節,最終回到了漢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卻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户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李陵是在替蘇武不值!學完這篇文章,你覺得蘇武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請大家以此為話題,在課後寫一段文字,説説自己的觀點。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675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