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蘇武傳》教案(精品多篇)

《蘇武傳》教案(精品多篇)

《蘇武傳》教案(精品多篇)

《蘇武傳》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積累和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基礎知識,培養文言文語感。

2、學習蘇武不懼威逼利誘,堅守節操、不辱使命的愛國精神。學會辯析評價歷史人物。

【核心素養】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和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審美鑑賞與創造:瞭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度和對蘇武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和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基礎知識。

難點:學習傳主的堅強意志、愛國精神與不屈信念,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武,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蘇武傳》通過敍寫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後,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頌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總結本課的重點文言詞彙、語法知識。

二、精講點撥歸納總結

通假字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顧及恩德義理,背叛皇上、拋棄親人

2、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句意: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

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實來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

5、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句意: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

6、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句意:法令隨時變更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句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句意: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決:通“訣”,訣別。

句意: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句意: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句意: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

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句意: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2、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句意: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4、幸蒙其賞賜。

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賜。

5、欲因此時降武。

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句意: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6、獨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兩個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句意:並且皇上年紀大了

8、武等實在。

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句意:蘇武等人的確還活着。

9、稍遷至栘中廄監。

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句意:蘇武逐漸被提升為漢宮栘園中管馬廄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句意:備辦了一些禮品送給單于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句意: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句意: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

13、會論虞常。

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句意:一起來審處虞常

14、以貨物與常。

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着“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句意:睡覺、起來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句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説法。今義:指災禍

句意: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後一年。

句意: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

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1)單于壯其節

壯:以……為壯。

句意: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值得敬佩

(2)誠甘樂之

樂:以……為樂。

句意:我也心甘情願。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體給草地做肥料

(3)反欲鬥兩主

鬥:使……爭鬥。

句意: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使……歸

句意: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

(8)屈節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喪失氣節、玷辱使命

(9)別其官署常惠等

別:使……分開

句意:與他的家屬常惠等告別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時候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着。

句意:拄着漢朝的旄節牧羊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句意:蘇武擅長結網和紡制系在箭尾的絲繩,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車子把蘇武抬回營帳。

(6)陵與衞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句意:我李陵與衞律罪孽深重,無以復加!

(7)絕不飲食

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句意: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

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第一個“使”:出使。第二個“使”:使節

句意: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

(3)單于使使曉武

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句意: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

②語

(1)以狀語武

語:告訴。

句意: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

(2)如惠語以讓單于

語:説的話。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説着拔出佩帶的刀自刎

④食

(1)絕不飲食

食:給他吃的。

句意: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實來吃。

(3)廩食不至

食:糧食。

句意:公家發給的糧食不來

(4)給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給他衣服、食品。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

發:打發。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蘇武等人的時候

(2)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

發:發動。

句意: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

(3)恐前語發

發:被揭發。

句意: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説的那些話被揭發

(4)鬚髮盡白

發:頭髮

句意:鬍鬚頭髮全都白了。

⑥乃

(1)見犯乃死,重負國

乃:副詞,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

(2)恐漢襲之,乃曰

乃:副詞,於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漢的襲擊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為憑藉

句意: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職任的關係而被任用

(2)漢亦留之以相當

以:來表承接

句意:漢朝廷也扣留了人來抵押。

(3)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以:把

句意:張勝許諾了他,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4)以狀語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

(5)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以:憑藉

句意:即使活着,還有什麼臉面回到家鄉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來表順承

句意:輕敲他的背部,讓淤血流出來。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句意: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

(2)為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句意:在異族那裏做投降的奴隸

(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句意:我為什麼要見你!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句意: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句意:又該用什麼更嚴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募百餘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

(2)非漢所望也。

句意: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句意: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緱王等都戰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句意: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句意:後來又跟隨浞野侯陷沒在匈奴

(2)單于子弟發兵於戰

句意:單于子弟發兵與他們交戰

(3)使牧羝

句意:讓他放牧公羊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句意: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句意: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

三、課堂小結,回顧收穫

文言文詞彙、語法知識的學習重在精背誦,多積累,勤思考,深體會,請同學們課下做好課堂筆記的整理鞏固。

四、佈置作業,及時鞏固

1、整理課堂筆記。

2、分享交流文言詞彙、語法知識以及文言文閲讀的學習方法。

《蘇武傳》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班固及《漢書》。

②積累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③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並概括所寫內容。

②鑑賞本文運用人物對話、細節描寫、對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品味歷史傳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徵,體會傳主的人格、精神。

2、評價傳主的功過和價值。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疏通文言整體感知

一、導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腰,這是一個涉及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多媒體顯示課題《蘇武傳》,教師解説《蘇武傳》與《左傳》中“傳”)

二、整體感知

1、學生串讀課文,串讀過程中正音、把握節奏。

2、學生參考課下注釋自讀並翻譯,確認重點詞義、句式,教師明確(多媒體顯示)

文言基礎知識集約

1)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課本注音“yún”錯誤)

⑧擁眾數萬,馬畜(chù)彌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⑧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⑩與武決去 決:通“訣”。

3)古今異義

①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抵押。 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③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於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 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古義:送給。 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古義:正當、適逢。 今義:聚會、集合。

4)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鬥兩主鬥: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着。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衞律之罪,上通於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時年61歲。那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寫成,後由妹妹班昭和馬續補寫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

2)複習歸納史書的形式

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左丘明)《資治通鑑》(司馬光)

國別體:以國家為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

例:《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劉向)

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敍史實的史書。

例:《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4、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漢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文帝、景帝時代,漢一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一朝力量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一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整體感知,思考:課文記敍了蘇武的哪幾件事情?表現了蘇武的什麼品性?

明確:課文先後記敍了蘇武的兩次自刎、兩次反勸降和北海牧羊幾件事,表現了蘇武堅定的信念、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表現了蘇武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大丈夫氣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於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蘇武又是怎樣面對死亡的呢?本節課,我們將進一步體會蘇武的錚錚鐵骨、拳拳愛國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來體現他的這種精神氣節。請大家合作探究,細心研習課文。

二、分組討論,研讀文本。

全班分為四大組,每組探討一個問題。

第一大組:用短語形式給每個自然段擬小標題,在此基礎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組:比較衞律、李陵勸降的章節,並體會文章對比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組:思考細節描寫的作用並想想蘇武先欲自殺後設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組:課後練習三,讀李陵作《答蘇武書》並結合課文談談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

三、總結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無疑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評價,而不能超越人物所處的歷史年代。蘇武作為漢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這更是一種氣節!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東周時趙相趙盾指使趙穿刺殺晉靈公,太史董狐秉筆直書。後齊相崔杼指使部下殺齊莊公,太史伯秉筆直書,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後被殺,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罷。董狐、伯、仲、叔、季、蘇武,這氣節一脈相承,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衞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同時,今天當很多人像李陵一樣感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難得糊塗時,兩千多年前的他——大漢蘇武依然堅定信念,踐行信念。他是如此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活着,用心用力,純粹而極致。他的堅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對自己不那麼殘忍,但他用堅守一筆一筆地鐫刻生命。他告訴我們生命原來需要一種精氣神,至大至剛!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純粹!

文言文教案 篇三

一、三維目標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於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於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鑑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鑑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於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後“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自由朗讀五分鐘,儘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並茂

(二)細讀 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後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着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後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乾,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麼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迴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於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

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

文言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囊螢夜讀》。

3.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體會人物美好的學習品質。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恆的精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説説你們知道哪些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牛角掛書)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兩則古人刻苦學習的動畫片。(視頻播放動畫片《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篇文言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囊螢夜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第一則)

1.人物簡介:車胤(yìn)(約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縣人。東晉大臣。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後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2.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查工具書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

囊螢恭勤博貧焉

點撥:“囊”,上中下結構;“恭”,部首是“”,不要錯寫成“水”或“氺”。“勤”左下是兩橫、一豎一提,不要寫作一橫、一豎、一提。

5.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課文,看誰讀得既正確、流利,又有節奏。

(1)朗讀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自己讀,同桌互讀。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註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得:買得起。盛:裝。以夜繼日:與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夜以繼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日夜不停地學習,該成語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2)大意:晉代人車胤肅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點燈,以便在夜晚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色薄絹做成(透光的)口袋,裝幾十只螢火蟲當作燈來照着書本,在夜晚接着白天學習。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 )的車胤。

(2)教師歸納:我讀出了(謙遜有禮、勤奮、聰明好學、不怕吃苦)的車胤。

2.談啟示。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是什麼?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同桌交流)

囊螢映雪。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着看書,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2)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無論環境有多麼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

五、創編故事

車胤是怎樣在螢火蟲微弱的光下勤奮夜讀的?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聽寫第一則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看看又有什麼新的收穫。

二、認識生字,讀通課文

1.明確要求:請大家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可通過查字典或同伴互讀的方式認讀生字。

2.全班交流識字方法,教師相機點撥。

3.檢查朗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註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媪:年老的婦人。還卒業:回去完成了學業。

(2)大意: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説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山中求學,因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渡過了這條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問老婆婆在做什麼,老婆婆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的李白。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我讀出了(好問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恆)的李白。

2.談啟示。

(1)小組交流: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恆。

(2)積累與學習有關的成語故事,並説説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五、創編故事

1.在學習的過程中,李白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2.寫完後小組交流,推薦優秀作品全班展讀。

六、拓展延伸

韋編三絕: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編成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閲讀。平時捲起來放着,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説:“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教學板書]

22.文言文二則

囊螢夜讀——勤奮苦學

鐵杵成針——持之以恆

[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由兩篇短小的文言文組成,內容勵志,容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我先抓住字詞解釋和翻譯環節,讓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疏通文意,便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上課時,我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完成對人物的評價。在談受到的啟示等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我還注重學以致用和自由創作,比如成語造句,故事創編,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處:學生對成語的積累很少,以後要多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

《蘇武傳》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漢書》,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分析文中的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對照映襯的藝術手法;提高翻譯能力。

3、認識蘇武的忠貞守節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點:

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難點:

學習蘇武忠貞不屈的氣節。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蘇武傳》記敍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寫作背景:

匈奴,是以遊牧為主擅長騎射的民族。秦末漢初以來,匈奴首領以其控弦之士30餘萬,東敗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靈,使“諸引問弓之民,併為一家”,不斷南下襲擾。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於白登山,只能屈辱和親。後經過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後,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武帝后期,戰爭雖時有發生,但規模已遠不如以前。漢朝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並舉,雙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親善的舉動。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後,也在窺探着對方的虛實。蘇武出使匈奴,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二)作者簡介: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後任蘭台令,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在他身體力行地提倡散體大賦上,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兩都(長安、洛陽)為題材的作品中規模宏大、別具特色、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一篇,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創作,被《文選》列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詠史》等。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蘇武留胡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蘇武被放歸漢的經過。

四、導讀理解

1、蘇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麼?(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簡述緱王、虞常謀反的經過。

勾結衞律的部屬——私候張勝,得到張勝的支持——趁單于出獵準備起事——被人告發,起事失敗

3、衞律是怎樣勸降蘇武的?

軟硬兼施

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

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

4、蘇武不願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

(1)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齧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樣勸説蘇武的?

(1)終不得歸;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長兄蘇嘉(長君),伏劍自刎

②弟弟蘇賢(孺卿),飲藥而死

③母親已死,妻子改嫁,兒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經歷;

(4)現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

6、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

(1)蒙受國家大恩,願報恩;

(2)從君臣關係看,也應如此。

7、蘇武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麼特點?你認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文學性的一篇,也是充滿愛國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堅定的愛國者的形象。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節操,表現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了和匈奴修好之願,又不為匈奴的威嚇所屈,奮力抗爭。

(2)蘇武對衞律的始而威脅,繼而利誘,終而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卻之。在受審訊時,他自刎對之,義不受辱。匈奴欲以凍餓置其於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欲以死明志。

(3)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臣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蘇武寧死不降,杖節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氣節、愛國精神。

8、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

匈奴對蘇武的勸降實際是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衞律威逼利誘,蘇武引刀自刺,以行動表明他堅決不投降的決心。

當匈奴知道威逼利誘無法征服蘇武,便要以摧殘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

從全文來看,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9、聯繫課文,説説作者是如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的。

①運用典型環境,烘托人物。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衞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僚、朋友的李陵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在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蘇武更是被置於死地。這些典型環境,使人物盡展忠貞不貳、義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例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單于也欽佩蘇武的氣節。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等。

自我檢測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匈奴之禍,從我始矣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欲因此時降武

C、見犯乃死,重負國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D、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陰:暗地裏

B、張勝聞之,恐前語發發: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張勝引:牽扯

D、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論:討論

3、請對下面文字的主要內容進行壓縮,要求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對於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但當前在我國實際的激勵機制運作過程中,激勵機制並沒有起到足夠的導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應用問題。有關專家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並借鑑廣州和上海的經驗,研究得出激勵機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對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強化積極有效的正面影響、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領域中的法律法規以及增強宣傳領域的視角捕捉等。

4、寫出下列句中加粗詞的古今義。

①、爵通侯,兄弟親近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結構助詞,的/助詞,補足音節,無實義。B項,介詞,通過/介詞,趁。C項,均為副詞,才。D項,介詞,憑藉/連詞,表目的,來。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D項,論:判罪。

3、答案: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積極作用,但我國的激勵機制存在應用問題,專家經研究得出激勵機制應用過程中的相關應對舉措。

解析:本段共三句話,第一句,根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可概括出“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積極作用”;第二句,根據“當前在我國實際的激勵機制運作過程中,激勵機制並沒有起到足夠的導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應用問題”可概括出“我國的激勵機制存在應用問題”;第三句,根據“有關專家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並借鑑廣州和上海的經驗,研究得出激勵機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對措施”可概括出“專家經研究得出激勵機制應用過程中的相關應對舉措”。

4、答案:

①、古義:皇上的親近之臣。今義:(一方對另一方)親密地接近。

②、古義:栽培,提拔。今義:完成(多指事業)。

③、古義:對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

高中語文《蘇武傳》教案大全 篇六

一、導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身,這涉及到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

二、教學過程

(一)傳記寫作的要點

(幻燈展示:範曾《蘇武牧羊圖》)

幻燈片中對於蘇武只有一個解釋:前140—前60,同學們,你能從中讀出什麼信息呢?

蘇武活了80歲。

而本文,作為一篇傳記,寫了蘇武多少年?有沒有寫80年?

寫了19年。

這19年每年都寫了嗎?

沒有。

問一個寫人物傳記怎麼寫的問題。寫人物傳記,要不要把這個人物的一生列成一個大事年表?要針對人物身份抓住關鍵情節來寫。寫蘇武,他是一個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時遇到特殊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通過這些突出的事情來表現一個人。這是一種傳記寫作的方法。也是文學創作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二)歸納主要故事情節

班固雖然是個史學家,但他在寫蘇武時花盡了心思,80年,沒有寫太多,對蘇武的身世,只有一處交代,只在文章開頭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

整篇文章側重寫他出使匈奴這19年的艱辛歷程。

在這19年當中,沒有一年一年地寫,那作者抓住了什麼樣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變的時候,面對勸降時他是如何表現出的。因此,整個傳記的重心在哪裏呢?發生叛亂是個意外之變,在這時,蘇武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板書:自殺 反勸降 北海牧羊)

這三個情節構成了蘇武人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過問題歸納蘇武形象及精神特質

A.講解“自殺”情節

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思考1、如何理解蘇武的兩次自殺行為?(我們先找到文中關於自殺情節的描寫。齊讀3、4兩節)通過閲讀,我們看到,蘇武的形象在這兩段中是通過兩次自殺表現出來的,自殺的情節,在文中是哪幾句話?

(1)欲自殺 (2)引佩刀自刺

問一個問題:他在知道這個事情之後,馬上就要自殺,那在他自殺之前,留下了什麼話?也就是他自殺的原因是什麼?(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在他自殺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兩個詞,是哪兩個詞?

重負國、屈節辱命。

蘇武的身份是什麼?

出使匈奴的漢使。

作為一個使臣,此時遇到意外的變故,他為什麼説是“負國”呢?

(1)手下人勾結匈奴叛亂

(2)作為漢使,任務未完成,有愧於國家(蘇武作為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出現問題了,這是他嚴重失職。)

(3)處理不好會引發兩國的矛盾。(很有可能漢匈的戰爭就會因此而起)

“重負國”再加之“屈節辱命”,哪一個能顯示他自殺有為自己的成分?

“節”是他自己的,“命”和“負國”都是國家的。我不願被人審問,是個人的人格,他只講了一點是為自己,所以,請注意,從這兩話的理由裏面,我們能看到蘇武什麼樣的品格?

(對漢朝忠貞不渝,事事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品格。)國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國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為國家所想的行為。所以,副手出了問題,我作為代表團的團長,應該承擔這個責任。不是我乾的,我們漢朝也沒有這樣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審問,要自殺。他的這一行為,產生了什麼樣的反響?

衞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他的行為讓叛徒感到驚訝,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

所以,我們歸結這樣幾個字,在自殺過程當中,有一驚,一哭,一壯。

他要自殺,他的同行者放聲大哭,他的敵手都大驚失色,連敵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氣節所打動了。這個行為突出的是一個人格魅力。這是他對國家不渝的忠貞。(板書:忠貞)

既然講到了衞律吃驚,我們自然就過渡到了衞律這個人,大家想一想,衞律為何會吃驚?要聯想一下他是什麼身份。

因為他自己首先是一個叛將,他認為蘇武可以和自己一樣選擇投降,而蘇武卻為了保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殺,所以對蘇武自殺十分不解。

按照衞律的邏輯應該是什麼?

覺得蘇武應該會投降,遇到一點變故,我趕緊舉起了雙手,跪下了兩腿,所以,你蘇武也應該這樣,你怎麼會想到死呢?

從這個叛徒的吃驚裏面,可以看出在同一個場面上,同一個事件上,比較出人格的不同,選擇之不同。因此,當衞律代表着單于這一方來勸降的時候,他的話語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勸説的?找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只讀二人對話,讀出勸降的語氣和反駁的情態。

文言文教案 篇七

總體設想:

構建高起點、高效率的複習課堂,提高學生自主複習、歸納、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

1、瞭解文言文閲讀的考查重點。

2、討論歸納理解文意和解答題目的方法。

3、運用一定的解題方法完成閲讀題,提高閲讀解答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解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主探究,以例尋法,運用方法,提高自主複習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堂講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份複習講義,列出本課複習中涉及的課外文言文選段,要求學生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閲讀熟悉選文材料的大意,劃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確重點,導入新課。

文言文閲讀是語文會考試卷的必考題型,分數比重大,歷年來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兩年閲讀文章選自課外,讓許多同學望而卻步,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文言文閲讀的一些方法和規律。

三、明確選文特徵。

文言文閲讀的選文都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選取課外的淺顯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一是篇幅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顧命題特點。

文言文閲讀常考哪幾種題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1、詞語解釋。2、句子的翻譯。3、文意的理解和內容的分析評價。除此以外劃分文句的朗讀節奏,設置情境遷移拓展也有可能進入09會考試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題的前提是讀懂讀通選文內容,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一些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1、抓住標題,窺探全文。2、結合註釋,大致讀懂。3、聯繫課內,揣摩推測。4、瀏覽題目,幫助解讀。)

就以上四點舉08泰州會考試卷文言文閲讀選段《錢若水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導。

師小結:理解文意應着眼於全篇大意,不強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曉。

六、探究如何解答題目。

1) 詞語解釋的解答。

舉08徐州會考卷文言文閲讀《<明史張溥傳>選段 》詞語解釋題:(1)日沃湯數次 (2)俄頃立就學生思考解答,説明答題依據。教師引導歸納:課內尋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譯的解答。

舉08泰州會考卷文言文閲讀《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翻譯題:(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 (2)其人趨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

A、學生試譯。

B、從學生的翻譯不足之處中引導歸納:重點詞語 特別關照

C、補充文言句子翻譯五法(詳見講義)。

D、出示翻譯句子的簡易口訣:句不離段,詞不離句。難解句子,前後聯繫。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查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儘量直譯。(教師作簡潔説明指導,學生齊讀。)

3)內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舉《沈約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譯)回答。

舉08徐州卷《張溥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二:抓住關鍵詞句,組織語言回答。

七、實戰演練。

學生運用本課所學方法,完成選文《太宗止盜》的閲讀理解題。當堂交流。

八、課堂總結

文言閲讀雖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課外文章的解讀,功在課內,同學們要多讀多背課內文章, 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蘇武傳》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傳主的性格特徵,體會傳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技巧。

4、對傳主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徵,體會傳主的人格、精神。

2、評價傳主的功過和價值。

三、教學方法

1、前兩課時翻譯

2、第三課時主要是教師引導

3、第四課時主要是學生討論

四、課時安排:

4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3課時

課前預習:運用古漢語工具書,結合課文註釋,通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羣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粧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裏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安小標題,理清脈絡

很多同學閲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有一個感覺,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難,總想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因為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那麼我們現在給文章的情節發展添加小標題,這樣一來,曲折複雜的情節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文章的脈絡也就出來了。

方法:同學們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然後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並儘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捨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衞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三)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徵: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徵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的分析入手。

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蹟,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衞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衞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既然衞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那麼我們且仔細研讀這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人物對話,找幾個同學進行分角色朗讀,務必讀出每個人物各自特有的語氣。

4、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體會到了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麼這些語言都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衞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着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衞律見”威逼“不行,於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衞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衞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衞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後又後悔不已,説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説不像衞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説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後他又現身説法,敍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於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於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得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衞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衞律反脣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衞律的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衞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衞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説的鬥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説,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着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於戰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説,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5、除了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文章裏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裏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徵。

(1)張勝:糊塗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後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着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衞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在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徵,我們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着。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文言文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教學內容:

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説,文體名稱。

②明內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註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864o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