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蘇武傳》語文教案

《蘇武傳》語文教案

《蘇武傳》語文教案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2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蘇武傳》語文教案

第1篇:《蘇武傳》語文教案

這篇《蘇武傳》語文教案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2.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滲透目標

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藉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採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

一、明確目標

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敍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讚賞,召為蘭台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敍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3.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閲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體感知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敍為主,適當運用插敍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敍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着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衞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明確】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鞋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衞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接着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着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着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説:“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後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着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歎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説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2.【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係錯綜複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衞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衞律逼降時,説:“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説:“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衞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着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副使張勝,一個是為虎作倀的衞律,一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問】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明確】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衞律威逼利誘,他在説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後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採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

第2篇:《蘇武傳》語文教案

給你一篇《蘇武傳》語文教案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學習目標】

1、瞭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1、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學法點睛】

誦讀、探究。

【知識積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時年61歲。那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寫成,後由妹妹班昭和馬續補寫而成。

家庭:父親,班彪;弟弟,班超(投筆從戎);妹妹,班昭(續寫《漢書》)。

作品:史書有《漢書》(《前漢書》);辭賦有《兩都賦》;詩有《詠史詩》。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記錄了從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間229年的歷史,共100篇,分為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二、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漢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文帝、景帝時代,漢一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一朝力量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一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敍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自主學習】

1、校正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②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yānzhī)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煴,有二音,讀yūn意為“微火”,讀yùn意同“熨”);⑧擁眾數萬,馬畜(chù)彌山;⑨故使陵來説(shuì)足下;⑩何以汝為(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⑧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3、古今異義

①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古義:拿着;今義:料理、籌劃)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③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⑦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2篇《蘇武傳》語文教案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蘇武傳》語文教案範文。

標籤: 教案 蘇武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1p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