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有餘數的除法教案(整理【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案(整理【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案(整理【精品多篇】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有餘數除法豎式

教學目標:

1、藉助搭房子的操作過程,進一步學習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書寫格式。

2、通過聯繫具體情境説明算式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數學理解和表達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書寫格式。

教學難點:

掌握有餘數除法豎式寫格式。

教學方法: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

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淘氣和笑笑在玩擺小棒的遊戲,6根小棒搭一個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個房子,還剩幾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幾個房子,還剩幾根?搭一搭,填一填。

1、結合上面搭房子的過程,認一認,説一説。

由具體到抽象出有餘數除法豎式的書寫。

(1)小組內議一議,怎樣用豎式表示,瞭解每一步的含義。

(2)引導學生探究豎式各數表示的意思及單位名稱的寫法,認識餘數。

166=2(個)4(根)

説一説豎式中各數表示的意義。 體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2、看一看,説一説。

先觀察,再解釋算式的意義。

三、練一練

1、練習豎式書寫格式並加深理解。直接填在書上,集體訂正。

2、第4題為試商做鋪墊。

3、學生自主編,並根據具體情境添加單位。

四、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幾個房子,還剩幾根?

166=2(個)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個房子,還剩4根。

教學反思:

只有知識的授權,沒有知識的對話;只有情感的傾注,沒有情感的交流,這樣的課堂缺乏個體的靈動,缺少個性的獨特。課堂教學,只有進行師生視界融合的對話,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引領者。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二

課題:

有餘數的除法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P51—P52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及操作活動,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懂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觀察、概括等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主動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餘數要比除數少的道理。

教學難點:

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及餘數要比除數少的道理。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圓片等。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51頁的主題圖,創設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擺,最多擺幾組,還多幾盆?

二、合作探究,創新發展。

(一)自學、交流,學習例2。

(1)自學、合作探究。

師: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課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擺,最多擺幾組,還多幾盆?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跟你們組的小夥伴嘗試解決問題。

(2)學生自學、合作探究。

(3)學生自由彙報。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

(4)師生共同點評學生作業本。

小結:剩餘的3盆,我們把它叫做餘數(板書餘數)像這樣的除法沒有正好分完,還有餘數,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二)自學、交流,學習例3。

(1)猜想-驗證,突破難點。

1、讓學生猜想:假如除數是5,請猜猜餘數可能是幾?

2、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驗證: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到底餘數可能是幾?請同學們翻到52頁看例3,利用小棒擺一擺,再觀察餘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麼?

3、引導學生得出:餘數<除數

4、小結:餘數<除數

(2)看書質疑。

師:請同學們再看課本51-52頁的內容,有不懂的請提出來。

三、精心設練,樂中求實。

1、基本層:

⑴P52做一做。(課件示“第一關”)

⑵P53做一做。(課件示“第二關”)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知識解決P51的問題。

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你是怎樣想的?)

p51做一做p53。4(課件“第三關”)

2、綜合層:(課件示“第四關”P53第2題)

3、開放層:(給貓送魚)

準備:餘數分別是1、2、3、的3只貓,及魚狀的卡片。

方法:學生寫了餘數的算式(魚)貼上相應的貓上。

最後點評表揚學生(課件出現小貓説謝謝同學們送來的`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這節課你們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2、你能説説自己或小夥伴在這節課中的表現嗎?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餘數的除法”。

【教學目標】

1、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培養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探究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1、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律,然後告訴老師,你是怎麼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麼。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麼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一)明確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主題圖:通過創設校園裏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奠定基礎。]

(二)實際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願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裏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並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説一説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瞭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評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餘數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餘數:23裏面最多有幾個5?這餘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餘數)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餘數和商,我們要在餘數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接着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説一説。

(7)學生彙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麼?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評析:本環節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悦。]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探究關係: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餘數與除數,你們發現了什麼?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餘數;(2)計算有餘數的除法,餘數要比除數小。

[評析:本環節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餘數與除數的關係。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採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餘數要比除數小”。)

2、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餘數有可能是幾?如果餘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麼數?

3、遊戲題:“猜猜看”。

(課件呈現: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麼圖形、第18個是什麼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拓展題: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麼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麼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餘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麼嗎?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你體驗最深的是什麼?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掌握和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

2、認識有餘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3、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教師花瓣學具、小組探究單

課前準備:

課前小探究

問題:把22朵花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分到()朵,還剩()朵?你會用算式表示嗎?你能説一説算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嗎?

教學過程:

一、認識有餘數除法名稱及含義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許多美麗的花,我們一起去欣賞。看,這是3片花瓣的蘭花,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還有6瓣花,它們美嗎?你最喜歡的是幾瓣花?

2、動手操作。

現在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花,用你們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幾朵花?

3、學生彙報

預設1:我們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預設2:我們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預設3:我們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問: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預設4:我們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結果分類。

學生反饋

師小結:看來,我們在平均分東西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不夠分,還有剩餘的情況。

5、嘗試列式

預設:12除以5等於2,單位朵,餘2,單位片。

師教學並板書(師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餘數的除法。

6、理解含義

追問:12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商和餘數都是2,但它們的意思一樣不一樣?

預設: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單位是朵。還剩餘2瓣,所以它的單位是片。

(設計意圖:以拼花和分花為主體,主要是想貼近生活,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數據“12片”,沒有用教材中的6個草莓。因為12這個數據即可以被3、4、6整除而鞏固了舊知,被5整除餘2又延伸到了新課。)

二、探究除數和餘數的關係

1、例題變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還是每5片拼一朵,你説最多可以拼幾朵?為什麼?同桌説一説算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學生彙報。

2、小組合作

繼續增加花瓣的數量,14、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幾朵,還剩幾片花瓣?

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要求:

擺一擺:小組裏,每人選一種,動手擺一擺。

説一説:將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彙報給小組長。

寫一寫:小組長將組員的結果記錄下來並彙報。

對比觀察除數和餘數有什麼關係?

預設:除數都比餘數大

……

追問:當除數是4,餘數是?當除數是5時?除數是6時?

師小結:在有餘數除法算式中,除數一定要比餘數大。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1)把15朵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5÷4=3(朵)……3(朵)

追問:這裏數字、單位都一樣(3朵),意思一樣嗎?

(2)把16朵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6÷3=4(朵)……4(朵)

2、課前探究結合。

這個問題還記得嗎?就是我們課前研究的問題,現在你再試試看,跟之前寫的一樣嗎?

3、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師:如果我們只看這個算式,去掉這些數據,你知道這裏餘數可能是幾?最大是幾?()÷6=()……()

(2)如果我知道餘數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數嗎?

()÷6=(2)……(5)

四、全課總結師: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廣、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課後拓展

在算式()÷6=★……★中,餘數和商是相同的數,你能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它們有什麼規律?

六、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nmk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