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中地理教案合集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合集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合集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並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瞭解圖例和註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製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註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複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圖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説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説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二)有指向標地圖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蒐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註了北方。)

2.為什麼有的地圖要標註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複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説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的地圖判讀,畢竟,對於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説,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2.鼓勵學生説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鍊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來説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麼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呢?

國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佈規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佈規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瞭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瞭解我國的農業生產。

(板書)第七章 中國的農業

(提問)1.農業生產為什麼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明和掌握。

(提問)什麼是農業?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或叫大農業,即通常所説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展示)農業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的主要產品並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特別注意補充農業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後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麼生產?(紡織工業)

這種工業生產的原料有什麼?(棉花)棉花是農業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麼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

原料是什麼?(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製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產品)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的五業當中,哪一業最重要?(種植業。所以,狹義的農業就是指種植業)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談起。(轉入第一節的教學)

(提問)什麼是種植業?制約種植業的因素有什麼?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的概念:種植業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麼,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後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麼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展種植業。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為什麼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後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展種植業(轉入種植業的地區分佈)。

所以,世界上温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為人類發展種植業最早的地區,並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請學生説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恆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瞭解我國都種植什麼主要作物,在什麼地方種植。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從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滿足上述兩方面條件的地區在什麼地方?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温度帶、乾濕地區分佈圖,指導學生閲讀,得出:我國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區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佈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並瞭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佈的地區。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佈:小麥主要分佈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佈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佈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佈在南部的台、閩、粵、瓊、桂、川等省區,甜菜則分佈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地區。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並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麼?(轉到我國南北農業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着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並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温度帶

乾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並不一樣多,那麼,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為什麼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3)隨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引導學生閲讀“我國糧食總產量及其人均值的變化”圖,請學生思考家裏平時吃的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係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脱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説,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於統籌管理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後,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什麼作用呢?

糧食生產是我國的頭等大事,並且,我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們乾脆把我國的所有耕地都用來種糧食,這樣行不行?(不行)為什麼?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

(小結)

(1)瞭解了農業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學習了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佈和主要農作物分佈;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佈。

國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

2、運用地圖,聯繫巴西自然條件特點,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3、運用地圖,聯繫巴西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瞭解巴西農業和工業的基本特點

4、運用地圖,瞭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很多同學都喜歡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貝利,你知道球王貝利是哪個國家的人嗎?

一、地理概況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找出巴西的位置,並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瞭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3、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第1題,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兩種基本地形為主,各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範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瞭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過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沖積而成,亞馬孫平原是有哪條河流沖積而成的呢?

二、亞馬孫河

1、引導學生觀察圖3-41,思考:亞馬孫河的發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閲讀思考

3、思考:為什麼亞馬孫河能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學生自讀教材,思考:巴西經濟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經濟強勢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過渡)巴西工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7圖,瞭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7巴西人口分佈圖,指出巴西人口分佈的特點並結合地圖冊上的有關資料,瞭解巴西人種的特點

2、引導學生閲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並突出其特點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

[作業佈置]

見基訓

國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運用事例,説明地球的形狀;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三、教學難點:

地球大小的單位。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地球是圓的嗎?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歷史過程

1. 天圓地方

2. 渾天説

3. 麥哲倫環球航行

4. 地球衞星照片

5. 地球是圓的

6. 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曆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於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環節二、給地球量一量“身”

認識地球大小的歷史過程及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

環節三、地球儀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認識地球儀上的裝備。

3、緯線和緯度。

4、經線和精度

5、練習如何利用經緯網定位。

環節四、本節主要知識小節(標題)

附:板書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儀

3、緯線和經線

4、經緯網定位

環節五、作業佈置:

練習冊第一節 地理填充圖冊第一節

國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大致瞭解我國農業結構。

2、使學生初步瞭解我國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3、培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

【教學重點】科技興農

【教學難點】調整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教 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瞭解了我國農業生產各部門目前的狀況。這節課,我們把我國農業的整體情況作一個總結。要講發展,首先要知道基礎,要了解我國的農業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農業很落後,廣大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提問)誰能説説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啟發學生討論我國農業方面的成就。

(講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飽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農產品的產量。

(課件展示)1999年我國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的增長圖

隨着人們的吃飽穿暖,人們還要吃好穿好,這就要不斷地豐富農作物的品種。

(提問)請大家説一説你知道的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種類在冬季和夏季有什麼不同?能大概説一説為什麼嗎?

(討論)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耕地的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農業生產不僅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温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這是怎麼回事?

(回答):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並且已基本擺脱了貧困,這不能不説是舉世公認的奇蹟。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農業機械化的錄像,加深對中國農業巨大成就的印象。

(講述)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生產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也就是説,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這有許多的因素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而我國的土地資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發展,工礦業、交通、水利等各項事業都還要繼續佔用一部分農業用地。因此,今後我國的農業用地不僅不能增加,還可能減少。

(課件展示)圖片:中國人均耕地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

指導學生分析:我國農業想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來發展,是不可能的。

(提問)我國農業今後應如何發展?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誰願意為政府出謀劃策?

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得出: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講述)什麼叫做農業結構呢?我們把不同部門在農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關係叫做農業結構。

(課件展示)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

圖中所示,我國農業各部門中,種植業占主導地位,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畜牧業只佔27%,這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的狀況差異很大。再看林業和漁業(讓學生讀出所佔的比例),它們所佔的比例太小了。而林業和漁業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

許多畜、林、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作為商品的經濟價值也很高,這可以使從事這方面生產的農民脱貧致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講述)請大家閲讀教材中的“廣西宜州市楊家屯農民調整農業結構見成效”。

(講述)從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中可以看出,林業和漁業所佔比例太小,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提問)大家想的辦法很好,但如何保證既能提高種植業單位面積產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請學生思考回答(科技興農)。

(提問)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農業會產生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課件展示)農業機械化、噴灌、農業機器人、大棚種植等的圖片及錄像

請學生閲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閲讀材料

(講述)科技興農的結果,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講述)農業現代化,不只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方面,農業現代化是指從育種到農產品推向市場,從生產到組織、管理的全面現代化。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在採用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離農業的現代化還相去甚遠。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當地農業生產使用了哪些農具?其中有哪些是現代農業機械?(除了農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討論)。

(講述)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業,就必須加快各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採用個體分散的經營模式,不能夠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提問)閲讀教材中的材料“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我國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好了,我們下面小結一下,我國農業發展在哪些方面有較大的潛力?

請學生小結。

(提問)同學們,我們想出這麼多辦法,按着這些辦法發展,今後我國農業會怎麼樣呢?

請學生暢想。

(講述)在耕地有可能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抓緊了糧食生產,以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糧食需要,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以滿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種農產品要力爭高產、優質、高效,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步現代化了,農村會有許多的勞動力富餘出來,這怎麼辦呢?我們也想想辦法吧。

請學生回答,之後教師概括。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超過1.5億人。現在他們主要有兩個出路:湧向城市,成為流動人口;這會產生許多問題。再者,近年來,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興起,使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有可能轉移到鄉鎮企業和服務行業。這樣,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就業出路,也使農村的工業、商業、交通、建築、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已同附近城市沒有什麼區別,生活條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還好。

(閲讀)請學生閲讀教材最後的選學部分內容。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問題和開發的潛力所在,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下面,我們在我國農村現代化蓬勃發展當中結束這節課。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圖華西村的圖片,同時教師講解華西村的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農業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成就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農業結構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三、科技興農

四、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五、農業發展前景

教後記:

本節課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總結,並概括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課堂傳授中較好把握了這一關鍵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分析透徹。(2)教法得當,靈活多樣。教案根據本節教材特點,採用啟發、複習、歸納、延伸等多種方法,自始至終以教師啟發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動腦、動口,主動參與教學。(2)將多媒體有機地溶於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國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藉助地圖,説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繫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説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説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麪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敍述和説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徵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佈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説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徵,可以從中瞭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佈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説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佈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説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徵。③圖3-26,説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佈的關係。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築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温涼,降水較均勻,是温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閲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説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佔 70%

三、温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佈於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並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徵: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徵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瞭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佔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徵,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佈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閲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温帶大陸性氣候有什麼特徵?

3、小結:由於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徵差異,並設問:同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什麼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温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麼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麼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佈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後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佈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佈”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後説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佈。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採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後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佈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並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並在地圖上填注。並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麼?(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後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徵和緯度位置特徵,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佈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氣温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佈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温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並對照圖例説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並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温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徵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説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佈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佈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係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於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佈: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佈。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註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後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佈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瞭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採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後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併為其工業分佈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複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並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徵 高原、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徵 寒冷乾燥 温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聖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聖彼德堡

國中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説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着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裏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國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説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並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説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佈。“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並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佈、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佈、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係,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瞭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佈”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佈”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佈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説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遊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閲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佈”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遊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聖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並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範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閲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説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於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裏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並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於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瞭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麼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麼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並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閲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説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後、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藴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佔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佔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瞭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閲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閲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佈,並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麼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並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麼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温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温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瞭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工業大國

(1)學生閲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説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裏呢?

(4)學生自行閲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佈”,瞭解美國的工業分佈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並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説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佈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閲讀地圖冊P36圖,瞭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後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佈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並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後以導遊員的身份上台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遊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佈;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係;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佈的關係。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佈;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係。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佈;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佈;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後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後討論:超高層建築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徵,能集中辦公,聯繫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峯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瞭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蹟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蹟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並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並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國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瞭解中日貿易聯繫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於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於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麼要説的?學生髮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麼?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並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着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閲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後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徵。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並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着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佈在那裏?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户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閲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閲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瞭解。然後提問:日本工業為什麼分佈在這裏?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佈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並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佈在這裏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藉助於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國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和主要地形區。

2.瞭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説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裏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説”,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説”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説明了什麼問題。

2.關於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説,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説”。該學説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裏的遭到破壞,疏鬆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牀、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閲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採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築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樑”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樑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vywpd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