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學科核心素養為課程培養目標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導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課程培養目標,在實踐之前調查高一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現狀,有助於瞭解當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現狀,明確教學設計的重點,也為實施同伴教學法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變化提供對照。

一、瞭解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現狀,採用任務驅動,讓學生動手完成

1、講授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主要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可分為理論性和操作性知識兩大內容。理論性知識,教師通常在班級教室中進行授課,採用講授法,穿插一些案例解釋;操作性知識則在計算機教室進行學習,教師採用任務驅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任務。

由於教師兼具其他任務,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都比較簡單,很少結合時下的熱點或學生關注的話題進行設計,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機較弱。在信息技術理論課堂中,教師常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導致課堂氛圍不活躍。

學生的交流互動較少,這種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方式不利於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在以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下並不能較好的達成,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為促進學生在理論課堂的學習態度、參與度、核心素養髮展做出努力。

在信息技術課程或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常需要學生進行彙報分享,因此具備一定的信息編輯處理工具應是學生具備的基本技能。總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2、學生參與度低且缺少課堂互動

學生在班級教室上課,沒有在計算機教室上課時的躁動,課堂紀律較好,但講授式的教學,學生積極性不高,常發現在寫其他作業或看課外書,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應答稀疏,需要教師督促,在章節測試中可以看出多數學生上課並未認真聽講,處於“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態。

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上操作課,課堂開始教師講解知識點與操作步驟,學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教師那,內心躁動期望儘快玩電腦,教師解除控制後,多數學生先打開網頁或遊戲“不務正業”,總需要教師管理課堂,有時甚至拔掉網線也不安分。

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的目的性認識不足,存在極大的誤解,認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等同於原先的國中信息技術課那般屬於自行網上衝浪的娛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互動頻率低且被動互動,多數學生參與意願消極怠惰,對此情況教師並沒有採取措施進行干預,只是在説教後便放任。

3、忽視課堂學習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忽視課堂學習評價,主要以章節測試作為評價手段。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只是在學生回答問題答對時的讚揚、在巡堂中看到學生任務完成較好的讚許,也沒有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評價;對於學生的學習評價僅僅是在章節學習結束後的章節測試總結性評價。

學生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導致學習態度一再鬆散消極。在訪談中還了解到學校安排的信息技術課時僅為一週一節課,任課教師還要擔任高二年級通用技術的教學任務、學校會議設備管理的任務,教師在緊促的教學安排與多重職責的重負下,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投入及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二、瞭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操作性知識核心在於學生動手操作解決

1、課程內容

教材包含兩大類內容,一類是理論性知識,是對信息技術學科一些專業術語、功能特徵、過程步驟的瞭解,如信息的特徵、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以及圖像的類型與格式等。另一類是操作性知識(包含綜合實踐),是對計算機軟件的操作以及數字化工具的使用及創造性使用。

如表格的加工與處理、圖像的獲取與加工、Photoshop處理圖像、視頻音頻的獲取與加工等。本研究是基於同伴教學法的信息技術課教學實踐,結合同伴教學法現有的研究,以及筆者現階段能力,決定選取理論性概念性知識更便於構建同伴教學法的教學流程結構。

操作性知識核心在於學生動手操作解決,而綜合實踐類的內容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數字化學習能力,還需要教師更深入的分析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再重組,對綜合實踐選題進行詳盡的策劃,這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教學經驗以及能力。

例如在理論性的《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一節中,其教學目標是瞭解信息技術的歷史發展與趨勢以及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學科素養的目標主要是信息意識素養與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基於同伴教學法的教學以學生的練習反饋與同伴討論交流為核心,在發佈利於學生思考辨析的情景測試題後,根據答題反饋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在這個思考、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對信息問題的理解更深刻,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在操作性的《表格數據的處理》一節中,其教學目標是主要是對一系列數據處理技巧的掌握及形成處理數據的方法思路,通過同伴討論進行知識建構的方式顯然不合適該類型內容的實施。因此,本次研究的教學案例皆選擇理論性知識進行分析和設計。

2、課程理念與目標

課程發展的影響因素涉及眾多方面,包括了社會、經濟、文化、指導課程發展的政策等宏觀因素,涉及到學校教育中所教授的內容,某種程度上還包括與政策和實踐相關的理論與研究,2014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該意見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自此全國中國小聽從政策號召進行課程改革,緊跟時代步伐,應十九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培養能夠適應社會變化,有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是課程發展的內部微觀影響因素,是課程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舊的課程標準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在新時代所需要的知識技能。

結語:因此,新課程改革貫徹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為目的。同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説明》提出要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滲透到其課程標準的各組成部分之中,用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來統領課程標準的建設。為此,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變化應作為反映本研究的應用效果的指標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v956g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