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經濟論文模板 >

全球經濟危機論文 經濟危機的論文通用多篇

全球經濟危機論文 經濟危機的論文通用多篇

全球經濟危機論文 經濟危機的論文通用多篇

全球經濟危機論文範文二:世界經濟危機中國對策 篇一

一、前言

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大,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無疑對我國造成巨大的衝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迅速惡化,這使我國內部在投資、消費、出口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問題更加突出了。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這些問題,進而及時尋找出緩解經濟危機的辦法,使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小。

二、世界經濟危機下的中國經濟問題

投資、消費、出口,這三者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問題最終會體現在這三方面上。所以,這裏就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問題進行分析。

1、投資問題。拿投資來説,我國的投資比例是不平衡的。由於受世紀經濟危機的影響,一直作為我們的產業重點的製造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出口受阻,其結果必是帶來巨大的損失。目前的投資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資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資為主,市場性投資需求仍然沒有恢復,民間投資意願不強,在政府投資計劃完成後,投資增長的持續性和經濟回升的穩定性還存在一些不穩固的因素。可以説,這些使我國的投資環境迅速惡化了。

2、消費問題。消費的問題不僅僅是收入高低的問題,它還涉及到醫療、教育、住房、商品物價水平等一系列的問題,對內消費的不足會使我們在經濟危機中處於更加被動的狀態。目前在我們的製造業大國裏,顯然消費水平是不足的,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更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讓我們的老顧客們大大減少了對我們商品的進口,加之我們自身的消費又不足,這時產能過剩的問題就出來了,商品積壓,生產萎縮,以至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產能過剩帶來的後果勢必是資源消耗、貸款劇增,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繼續下滑。可以説,在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的今天,我們是否有足夠大的內需對於我們能否抵抗住經濟危機的波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此,在這方面必須加強重視程度。

3、出口問題。出口問題,它一定程度上牽涉了我國製造業。我們的製造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製造業,沒有掌握專利和技術,在人民幣升值與生產成本提高的壓力下我們並沒有權利提高銷售價格。現在全球經濟危機一來,我國製造業的出口量必定是鋭減,我國製造業受到巨大打擊。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製造業出現了問題,我國經濟是無法實現平穩發展的,我國的經濟結構也一定會出現問題。綜合上述,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極大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諸多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又相互影響,導致我國經濟無法實現平穩發展。所以,下面就對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進行探索和思考,積極的嘗試解決,以此來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穩定國內發展。

三、世界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應對策略

1、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以恢復我國經濟元氣。惡化的投資環境使大家都把錢緊緊握在手裏,不敢拿出來投資了。這樣顯然是不利於我國經濟恢復元氣的。因此,在歐美髮達國家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開闢其他的國際潛力市場,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比如,廣東就已經提出在粵澳港的區域基礎上加強與東盟的經濟合作,為我們的製造業創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製造業,鼓勵製造業都是改善投資環境的積極措施。

2、實現有力、公平的金融監管,使我國經濟走向正常發展軌道。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放鬆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導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債券在全世界氾濫。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離開嚴格的監管,各種違規現象就會發生,違規的操作一定會打破市場的平衡。所以,強化金融監管十分重要。我們要杜絕一切非法資金流動污染市場,合理引導資源流向有需要的企業,這樣我國經濟才能正常發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金融信用體系,促進市場的公平、公正,有序競爭,並實現經濟、人口、環境間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和可持續力。

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提高國民消費水平。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提高國民的消費水平是極為關鍵的。我們應建立一個包括政府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慈善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不斷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減少消費者對未來的不確定。這對於提高我們百姓的消費水平,刺激大眾的消費慾望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消費水平提高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就能大大緩解,出口阻礙對我們製造業的打擊也減輕了,我們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就會更加暢通、更加合理。另外,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幫助我國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還要提升產業結構。尤其是面對現在的狀況,提升產業結構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這項策略主要針對我國的製造業。要加大技術改造投資,積極採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保護好我們的專利,掌握定價權,以使我們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更加主動有利的位置。

四、結束語

總的來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的今天,中國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我們必須在保持經濟快速回升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更加註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以此緩解經濟危機帶給中國的不利影響,重新實現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推薦全球經濟危機論文 篇二

1.(2分)“碳鎖定”是指

a.整個社會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狀態 b.政治改革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狀態 c.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狀態 d.科技發展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的狀態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2分)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趨勢是

a.農業-基礎產業-輕工業-重化工業-高附加值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經濟 b.農業-輕工業-基礎產業-重化工業-高附加值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經濟 c.農業-基礎產業-輕工業-高附加值加工業-重化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經濟 d.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基礎產業-高附加值加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知識經濟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2分)碳生產力是指

a.一個國家生產化石能源的能力 b.單位碳當量的排放所產出的gdp總量 c.產生單位gdp所排放的碳當量的總量 d.單位碳當量排放所產生的熱量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4.(2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是

a.建設科技開發型、能源創新型社會 b.建設資源節約型、能源創新型社會 c.建設科技開發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d.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5.(2分)碳金融的興起,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展到()階段的結果

a.法律化温室氣體減排 b.清潔能源經濟 c.低碳經濟

d.量化温室氣體減排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6.(2分)不同温室氣體對地球的温室效應不同,為統一度量温室效應,規定()為度量温室效應的基本單位。

a.千克

b.二氧化碳當量 c.二氧化硫當量 d.噸/立方米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7.(2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締約國在減排任務上的規定是

a.共同沒有區別

b.發達國家因為已經實現碳的低排放而不具有責任 c.共同但有區別

d.發展中國家因發展需要可以不承擔責任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8.(2分)低碳發展的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能源體系低碳化,能源體系低碳化是指

a.保持能源體系中碳的含量不變而開發利用產生的碳排放 b.升高能源體系中碳的含量及降低開發利用產生的碳排放 c.降低能源體系中碳的含量及開發利用產生的碳排放 d.保持能源體系中碳的含量不變而降低碳的排放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9.(2分)低碳經濟首次出現的官方文件是

a.2007年英國出台的《氣候變化框架戰略》 b.2006年英國發表的《斯特恩報告》 c.2003年英國發表的《能源白皮書》

d.西班牙學者烏恩魯2000年發表的《能源政策》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0.(2分)低碳經濟的實質是

a.創建清潔能源結構和限制能源使用數量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 c.創造清潔能源結構和改變能源使用屬性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限制能源使用數量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1.(2分)的低碳發展模式主要致力於發展生物質能以及相關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a.韓國 b.日本 c.南非 d.巴西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2.(2分)從以下哪一角度討論一國國民實際消費導致的碳排放,更有助於採取公平視角從源頭上推動低碳發展

a.消費角度 b.交易角度 c.流通角度 d.生產角度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3.(2分)低碳經濟理念產生的背景是 a.經濟危機 b.氣候變化 c.政治改革 d.經濟全球化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4.(2分)各種運輸方式中,完成等量的換算週轉量所要消耗的能源最多的是

a.鐵路 b.公路 c.海運 d.民航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5.(2分)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温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這被稱之為

a.拉尼娜現象 b.海濱氣候現象 c.熱帶海洋氣候現象 d.厄爾尼諾現象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6.(2分)先行工業化國家在人均gdp處於3000~10000美元的階段,均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a.此時產業結構呈現“輕化工業”特徵 b.此時產業結構呈現“高碳排放”特徵 c.此時產業結構呈現“重化工業”特徵 d.此時產業結構呈現“低碳排放”特徵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7.(2分)歐盟的低碳轉型重點落腳於

a.強化低碳社會政策 b.以低碳技術創新為導向

c.產業升級和轉移,以及調整能源結構 d.發展新能源產業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8.(2分)美國第一個提出法律約束性減排目標的州是

a.加利福尼亞州 b.亞利桑那州 c.新墨西哥州 d.康涅狄格州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19.(2分)實現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是 a.資源稟賦 b.消費水平c.價格波動水平d.人均收入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0.(2分)從全球來看,未來碳排放增強主要來自於

a.工業發達國家 b.農業發達國家 c.發達國家 d.發展中國家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1.(2分)促進工業節能和提高能效所面臨的障礙有

a.制度障礙 b.經濟障礙 c.技術障礙 d.意識障礙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2.(2分)低碳經濟的要素中屬於“經濟發展階段”的是

a.技術發展水平b.產業結構 c.城鎮化水平d.人均收入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0分

23.(2分)《京都議定書》確立的落實京都目標的靈活機制有

a.清潔發展機制 b.政府責任機制 c.排放貿易機制 d.聯合履行機制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4.(2分)技術開發與轉讓問題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很少提及,這是因為

a.技術轉讓可以使發達國家獲取豐厚利潤而受到發展中國家抵制 b.技術問題談判本身專業性很強且極其複雜

c.技術轉讓可以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受到發達國家阻礙 d.技術問題談判本身具有不確定性,談判結果沒有強制力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0分

25.(2分)聯合國框架內的氣候談判從1990-2009年,共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a.里約熱內盧談判階段

b.《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文本談判階段 c.《京都議定書》談判階段 d.哥本哈根談判階段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6.(2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表現為

a.執掌制定温室氣體排放規則 b.技術市場的角逐

c.國際貿易規則主導權的爭奪 d.經濟實力的競爭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7.(2分)我國為爭取201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實施的主要政策有

a.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 b.實施税收扶持政策 c.完善相關會計制度 d.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8.(2分)《京都議定書》控制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源於

a.城市集中供暖 b.農業部門 c.工業部門 d.城市廢棄物處理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29.(2分)按照碳金融原生產品的來源劃分,碳金融市場可以分為

a.基於產品的市場 b.基於指標的市場 c.基於項目的市場 d.基於配額的市場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0.(2分)針對城市在温室氣體排放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應承擔温室氣體排放重要責任的原因有

a.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 b.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c.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d.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1.(2分)巴西得以發展以生物質能源為重點的低碳經濟轉型,主要原因是

a.政府通過各種手段鼓勵使用乙醇燃料 b.幅員遼闊,農業發達 c.化石能源匱乏 d.政府積極推進生物質能源相關產業發展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2.(2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有多個小組組成,他們的職責有

a.評估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以及天然生態的損害程度 b.評估限制温室氣體排放和緩和氣候變化的可能性 c.總結對氣候變化的現有知識

d.評估氣候變化的負面及正面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影響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3.(2分)以下選項能反映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是

a.《京都議定書》談判階段 b.哥本哈根談判階段

c.《馬拉喀什協定》談判階段

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文本談判階段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4.(2分)低碳產品包括

a.太陽能熱水器 b.越野車 c.新能源汽車 d.白熾燈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5.(2分)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有

a.提高能效 b.觀念創新 c.技術創新 d.能源結構清潔化 你的答案:ab

c

d得分:2分

36.(2分)在城市快速化的發展進程中,工業產品大部分都要進入最終消費領域,從增量看,最終消費的增長將佔主導地位。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37.(2分)由於氣候變化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應該等技術成本降低後再進行減排。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38.(2分)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態度和習慣。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39.(2分)發展低碳經濟根本上是一種市場行為,因此發揮市場的作用降低低碳轉型的成本日益成為一種趨勢。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0.(2分)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沒有歷史責任,因此不需要減少碳排放。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1.(2分)低碳經濟不意味着高投入。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2.(2分)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才需要考慮的事情。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3.(2分)碳生產力是單位gdp產出的碳排放,可以用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效率水平。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4.(2分)《京都議定書》中確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5.(2分)從中長期來看,氣候變化問題有可能成為促成能源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個契機。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6.(2分)1979年,mwo第一屆世界氣象會議提出全球變暖問題。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7.(2分)發展低碳經濟必定會限制特定產業的引進和發展。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8.(2分)低碳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49.(2分)產品的節能和提高能效指的是同樣的產品,通過節能和提高能效可以達到碳排放減少的目的。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50.(2分)我國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展。

你的答案:正確錯誤得分:2分

全球經濟危機論文範文一:資本主義的虛擬經濟與經濟危機研究 篇三

肇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在短時間內形成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並在一定程度上演化為全球經濟危機。自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倒閉之後,美國政府實施了極其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以穩定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但是舊的危機還沒解決,新的危機又猝然來訪,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又讓歐元區烏雲密佈。面對危機,資本主義原有的制度、理論束手無策,中外學者和政治家開始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著作,以期從中找到解決危機的良策。《資本論》重又熱銷,“馬克思主義”又熱了起來,喧囂過後,人們開始將危機的根源指向“資本”,指向“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

一、馬克思主義對虛擬資本的深刻揭露:

“虛擬性”和對世界人民的剝削是當代金融資本的本質虛擬資本範疇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商品價值形式的分析,尤其是通過對信用制度下複雜的金融關係的分析所做出的深刻而形象的概括。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虛擬資本的本質,同時看到了虛擬資本的擴張性,以及虛擬資本與實體資本運行的關係,從資本的運行規律出發,科學而富有遠見地預見了虛擬資本的產生和發展及對經濟的巨大影響。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的信用工具,可以加速資本的週轉,促進資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廣泛利用社會上的各種閒散資金,從而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需要。但同時,虛擬資本又是資本主義信用投機的工具,它會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加速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爆發。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對虛擬資本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認識,“虛擬”正是當代資本主義金融經濟的本質:它可以作為資本增值而當作商品來買賣,但它自身並沒有任何價值。它與實體資本的共同之處在於: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瓜分利潤,更直接的“G-G'”的過程撇開了“G-W-G'”的週轉。馬克思認為,伴隨着這一過程虛擬資本出現了,它也是生息資本的派生形式。而信用制度會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從而資本也會越來越虛擬化。同時,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門,虛擬資本的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展,虛擬資本額已遠遠超過實體資本。當人們讀到馬克思關於“目前金融危機……不過預示着它會有更殘酷、更有害的結局。危機拖得越久,後果也就越壞”[1]的論述時,當人們看到馬克思關於金融危機即將發展成為經濟危機的預想時,當人們重新發現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做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闡述時,就好像是馬克思在一個半世紀前就已經對現在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作了科學預言和科學分析。這是馬克思在西方再次受到青睞的重要原因。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資本主義虛擬經濟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表現為個別企業或公司的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經濟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表現為市場經濟中生產盲目擴大的趨勢與廣大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羣眾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歷史和現實證明,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正確的、科學的。美國實體經濟全面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之前沒有爆發的原因是,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創新”製造了短暫的虛假需求;而虛假繁榮暫時推遲了普遍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的爆發。但虛假需求絕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不是有效需求,它只能緩解矛盾卻不能根除矛盾。而且在虛假需求的泡沫破滅後,危機會以更猛烈、更具破壞性的態勢爆發,一次次的破壞會越來越逼近人類生存的極限。

二、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虛假的、透支的“生產過剩”與短暫的、不可持續的“消費狂歡”實際上,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便開始研究資本主義週期性的、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資本論》的寫作並問世標誌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完成。馬克思的論述深刻而透徹,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資本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危機。馬克思所説的“生產過剩”的真正含義,是“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資本家的“生產過剩”與勞動人民的貧窮存在於同一時空。馬克思説:“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羣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2]548“在世界市場危機中,資產階級生產的矛盾和對抗暴露得很明顯”[3]570。馬克思還用生動的語言説明經濟危機的表現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場停滯,工人“當然需要棉布,但是他們買不起,因為他們沒有錢,而他們之所以沒有錢,是因為他們不能繼續生產,而他們之所以不能繼續生產,是因為已經生產得太多了”[3]596-597。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社會基礎和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能力與相對有限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燬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週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4]社會性的生產同資本主義佔有制之間的這個基本矛盾是危機的總根源。危機的爆發讓矛盾暫時得以緩解,但是隻要資本主義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徹底根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追求剩餘價值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唯一目的,剩餘價值規律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駕馭一切的絕對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美國政客及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常常津津樂道:美國普通民眾均持有股票,“人人都是資本家”。其實,這是一個騙局,真相是占人口10%的富人持有美國股票市值的89.3%和全部債券的90%,而普通員工持股之和僅佔全部股票市值的0.1%[5]。貧者越貧,富者通吃,且後者的奢侈建築在前者的貧窮之上。這就是隻顧“效率優先”所建構的今天美國的社會現實。壟斷資本不僅對內欺瞞、剝削本國人民,而且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剝削者與公敵,金融資本對世界的控制就是對整個世界的剝削。斯蒂格利茨説得好:“發展中國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時候,幾乎以零利率借給美國數萬億美元。這反映了問題的實質。”估計以此種手段使世界上的財富每年進入美國的數額約佔美國新增長GDP的30%,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國。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它以破壞性的調整強制地實現社會生產,以及生產與消費的合適比例,使社會走上新的經濟發展週期。但是,由於資本主義佔有的基礎仍然存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源無法消除,各種矛盾經歷一定階段的積累尖鋭化起來,還會爆發再一次的危機。這次世界經濟危機的緩衝地幾乎已涵蓋整個地球,不知下次如何緩衝?美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機給生產和貿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試圖解決經濟危機問題的代表人物凱恩斯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主要是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此時,國家干預在西方國家處於主流地位。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除了市場調節,同時也存在政府調節。不僅宏觀經濟領域存在政府調節,微觀經濟領域也存在政府調節。例如,在金融業中存在政府調節金融的政策,即媒體所説的政府對金融的監管。但凱恩斯主義也只是延緩了經濟危機的發生,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雖然誘導了投資並增加了總需求,但這需要大量的貨幣來支持,加大貨幣發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結果是出現了“滯脹”,即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失業增加並存。面對棘手的滯漲問題,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國家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上升到主流地位。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調控化,取消或放鬆對金融業的監管。新自由主義將一個虛假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國夢”呈現在民眾面前,但是次貸危機的爆發,無力償還住房抵押貸款的家庭數、無家可歸的人數激增,證明了克林頓—布什“美國夢”的破滅。新自由主義解決了凱恩斯主義所造成的問題,但沒有解決經濟危機問題。當資本主義發展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已不滿足於作為生產資本的“從屬”和“配角”的地位,逐步與實體經濟脱節,完成了由服務於生產資本向主宰生產資本的異化,完成了由“協助”生產資本並分割其剩餘價值向直接“圈錢”的演化[6]12。美國經濟由此創造了20世紀末十年高速增長的“神話”,西方的學者和政客因此預言“新經濟”結束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週期性窠臼”。與此同時,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民眾家庭已經入不敷出,消費信貸急劇增長,從1971年到2007年的36年間,美國民眾的消費信貸從1200億美元激增至2.5萬億美元,增加近20倍。這還不包括高達11.5萬億美元的住房負債,如將兩者相加,總共負債4萬億美元,比美國一年的GDP還要多,平均每個美國人負債近5萬美元,當然,負債最重的還是低收入者[7]。虛假繁榮與深重的危機並存,自2000年第四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增長急劇降温,固定資本投資大幅下降,失業迅速增加,生產大量縮減,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1.4%,為過去數年來的最低增幅。在增長速度降低的同時,少數富人的財產份額卻迅速增大,財富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在這種經濟形勢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為了刺激消費,提高經濟增長率,美國政府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流動性,利率和風險溢價均較低,貸款發放機構有豐富的資金,並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同時,貸款發放機構忽視次級貸款產品風險的防範和控制,採取了激進的信貸策略,利用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轉移貸款風險,以“低風險、高回報”為誘餌進行推銷,從世界各地吸引鉅額資金,供美國國內放肆擴大消費,使金融資本獲取驚人的高額利潤。美國《新聞週刊》報道:“這些金融衍生品經過包裝和再包裝,最終變得面目全非,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包含什麼內容,或者它們到底值多少錢。”這也為日後市場低迷、惡化時出現資金鍊斷裂留下隱患。次貸危機實際上是美國國際金融壟斷集團及其守門人美國當局共謀的惡果。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泡沫,對於現狀,美國政府熟視無睹。對待已形成的經濟泡沫聽之任之,甚至不斷製造新的泡沫去轉移風險、轉嫁危機,是華爾街的“現代鍊金術”,也是美國金融當局默認和鼓勵的慣用手法。用泡沫掩蓋矛盾,致使矛盾因長期積累、發酵而孕育更大的危機,終於在極度膨脹後破滅了。由此可見,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居民消費能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的積累,是爆發這場經濟危機根本的、深層次的原因。

三、虛擬經濟的發展遠快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對人自身的否定

馬克思指出,“誘人的高額利潤,使人們遠遠超出擁有的流動資金所許可的範圍來進行過度的擴充活動”[2]。實體資本和虛擬資本的本能都是追逐自身增值。而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有寄生性,它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又依託於實體經濟系統,虛擬經濟不可能離開實體經濟系統而存在。沒有企業,沒有生產活動,就沒有物質財富的產生,錢(或貨幣)就是虛的。高智商的金融精英們卻犯了弱者的致命錯誤:他們在製造賺錢機器的同時,又製造了製造次貸泡沫、金融泡沫和經濟泡沫的機器,製造了殺傷力極大的“定時炸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虛擬資本有它的獨特的運動。獨特性的意思是,虛擬資本是“現實資本的紙質複本”,是現實資本的代表,但它卻可以獨立於現實資本而運動。它通過不停地轉手,使其價格即市場價值超出或低於它的現實價值不停地運動。從主要經濟發達國家近幾十年的貨幣增加和經濟增長可以看出,貨幣的供給遠遠大於經濟的增長。世界沒有創造那麼多財富,卻創造了更多的貨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成了超越實體經濟的脱韁之馬。虛擬經濟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後,實體經濟必然面臨着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虛擬經濟的發展有進步的一面,但不受控制的虛擬資本,藐視勞動的價值,忘記了發展的目的,忽視了馬克思所講的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深刻的論述,同時也是對資本主義所提倡的人權、人道的極大諷刺。沒有“人”這一揮動歷史鞭繩驅動歷史車輪的“車伕”,虛擬經濟就如脱韁的野馬,必將拉着資本主義的馬車面臨墜落萬丈深淵的危險。

四、必須遏制資本的貪婪,堅定復興社會主義

追求儘可能多的高額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絕對規律,資本的這種貪婪本性導致資產階級不顧一切地擴張。同時,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要不斷地佔有財富,不斷地剝削和壓榨無產階級來使自己獲利,最終導致了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人民的消費能力和水平不斷萎縮。資本逐利的天性導致的生產不斷擴大與消費不斷萎縮這一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克服的矛盾。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的制度原因,金融資本的獨立性、逐利性和貪婪性是金融危機形成的直接原因。次貸危機儘管爆發在金融領域,但這場危機很快就擴大到實體經濟領域,演變成了經濟危機。從本質來看,這場危機的本質依然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美國的金融創新出發點是為了刺激消費,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並不是真正地為全體社會成員考慮,它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所以不僅沒有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反而攪亂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打亂了金融秩序。美國政府2008年11月17日表示,現在大約有3620萬美國人吃不飽,其中有1/3的人有時會捱餓。美國政府2009年4月2日又表示,靠領取食品券生活的美國人已經高達3220萬,是創紀錄的數字。資本主義設計透支消費(本站☆)本來是為了促進消費,解決生產過剩這一問題,始料不及的是透支消費的膨脹並沒有使真正的消費需求即有效需求增加,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反而使得消費能力更加不足,“生產過剩”更加嚴重。問題的嚴重性遠不止如此,近幾年,美國爆發的嚴重金融危機和全面經濟危機,使部分資產大幅縮水,其資產總市值已經在其國家債務總額75萬億美元之下。資本不能獲得利潤就會死亡,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資本與利潤高的行業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一國之內,資本會持續地嗜血一樣在利潤高的行業之間遊走。資本的天性就是獲取利潤,而不會考慮社會需求,一旦這個行業利潤降低,資本就會撤出,在此過程中,供求關係就會起作用。在全球化時代,資本衝出一國主權範圍的限制,在世界的幾乎所有領域遊走,剝削、剝奪全世界人民的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全世界範圍內兩極分化的矛盾愈加突出。資本在全世界的遊走,將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擴展到全球,資本在各個領域的進出,也導致全世界範圍各種商品價格的波動。生產相對過剩的矛盾伴隨着資本生產關係的全球化愈加突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公敵,因此,西方一些媒體對全球化的實質並不都加以掩飾。例如,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發表《全球殖民主義》一文,把當前的全球化與全球殖民主義聯繫在一起:全球化“是規則制定者的全球化,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這兩面旗幟掩蓋了……將產生災難性後果的新殖民主義。”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誌的文章説:“對衝基金、不可靠的企業債務評級公司、虛假的抵押體系以及‘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流動公司已經佔領了全世界。”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比較直率地説:“全球化對美國是好事,對其他國家是壞事……因為它加深了貧富之間的鴻溝。”資本的貪婪性和投機性導致虛擬經濟傾向在流通領域以獲得短期暴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本是通過在生產領域創造剩餘價值和利潤來實現擴大再生產的,而貨幣資本則不同,它更加自由自在,可以在流通領域通過各種對生產生活有利和不利的財富轉移短期行為獲利。貨幣資本可以藉助電腦網絡在全球流動。虛擬經濟的特點是不創造價值,但是可以分配和轉移財富。虛擬資本的產生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擔負着正確引導實體經濟發展方向的任務,而一旦資本被貪婪性驅使着繞開實體經濟的生產領域,直接進入虛擬經濟領域去進行投機行為,將會造成兩方面後果:一方面虛擬經濟不斷膨脹,生產出過剩的虛擬商品,而這部分本來就生產過剩的虛擬商品會造成虛假需求,從而誤導實體經濟生產出過剩的物質商品,於是生產領域物質商品與虛擬生產都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虛擬經濟通過財富的分割與轉移拉大貧富差距,使廣大勞動人民更加貧困,消費水平下降。虛擬經濟這把雙刃劍使世界經濟產生了新的薄弱環節。而社會主義的復興是人類共同的未來。資本主義私有制作為人類歷史上私有制的最高形態也是最後的形態,無疑將私有制的觀念與生產關係貫徹到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地球外的太空領域。這將會有把人類帶向自我摧毀境地的危險,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摧毀我們靠宗教、家庭倫理等種種方式不斷修補的人際關係,直至摧毀人類本身。“G-G'”在資本運動的裹挾中,勞動與人本身受到了輕視,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人類潛在的危機風險,一種連自身都忽略的生產關係會有什麼希望與未來?2013年,五位西方傑出學者聯名著書,以書名《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昭示了主題與結論。全球著名學者沃勒斯坦認為,資本主義體系將進入結構性危機階段,最終走向衰亡;蘭德爾•柯林斯着眼於科技更新,推斷中產階級的結構性失業將使資本主義難以維繫;邁克爾•曼將資本主義的未來寄予社會民主主義式的改良;格奧吉•傑爾盧吉揚否定了蘇氏共產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可能性;克雷格•卡爾霍恩則着重探討未來資本主義出現漫長停滯、改良或被全新制度代替的可能性。五位學者通過就資本主義體系是否還能生存下去這一關鍵問題做出了精彩論斷[8]。資本主義社會每一次危機的具體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機的根源卻是一樣的,即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一方面,我們看到危機的發生起因於社會支付能力消費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當看到,危機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危機,必須找到它的根源———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導致國內乃至國際範圍內的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人類之間的巨大的矛盾和鴻溝,這將是人類整體危機的警鐘。克服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人類社會私有制的最高形態也是最後形態,建立合理而公平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本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是資本主義落後的生產關係已經無法適應先進的生產力發展。經濟危機的頻頻爆發説明,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經濟危機的全球範圍爆發説明,社會主義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

經濟危機大學生論文範文一:經濟危機經濟學論文 篇四

一、經濟學危機的表現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並且許多國家並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着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並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着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儘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後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並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後還應該借鑑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佈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並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温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儘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儘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於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儘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範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也迫使各個國家審視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並且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根據實際問題採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經濟危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經濟危機,並且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相對應得解決對策,那麼我們不僅可以消除經濟危機,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經濟危機,並且採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那麼我們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且會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處於停滯狀態。

經濟危機大學生論文範文二:經濟危機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篇五

一、關於世界經濟危機下對我國經濟問題的幾種看法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範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台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採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台。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於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於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麼太直接的關係,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説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説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於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於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儘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於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説是經濟問題,不如説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築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税、“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並採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户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採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並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羣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於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築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係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並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説,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於“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現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並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羣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後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第二,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文化、衞生、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行政法律等。與生產性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更是少之又少。可憐的九年義務教育到了農村地區也大打折扣,不僅教育條件差,而且農民自己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其它的文化、衞生、體育、社會福利更是沒有。其次,在其它國家都是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億農民只能自己攢錢自己保障。幾十年來農村居民一直懷着“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處境裏,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別有病,否則一人有病、全家致貧。另外,大多數農民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勞作和子女的供養。農村居民懼怕變老,懼怕生病。上學、醫療、養老成了農村居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他們不敢花錢,也沒有錢可花。這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更嚴重製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的情況下,建立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關鍵。通常我們都會以為,社會保障要花錢,必須等到經濟繁榮、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多的時候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保障,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保障領域經常聽到的聲音。然而,在30年代大蕭條中,美國的經濟狀況也很糟糕,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不好,然而卻堅定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結果社會矛盾不但沒有激化,反倒為走出大蕭條和美國之後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麼會這樣?其直接原因是窮人藉此度過了經濟危機,人們建立起了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人們可以花錢了,這就解決了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傳統經濟危機的重要問題。這同樣也是目前我國經濟危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最大的機遇是實現社會結構的完善

在這場經濟危機的大討論中,人們經常説得一句話就是,這場經濟危機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前最大的機遇就是在經濟危機的壓力之下,進行社會改造,建立合理的社會結構。國家可以加大投資保持GDP的增長,可以改進技術、改變生產方式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但如果這些東西都賣不出去,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要應對今天的經濟危機,激活內需尤其是激活8億農民的內需是一切的前提和條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ji/ld7d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