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數學論文多篇

數學論文多篇

數學論文多篇

數學論文 篇1

數學作為國小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於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繫。顯然,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瞭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數學教師採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因此,筆者結合長期的國小數學教學實踐和當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設想以求教於方家。

一、依託教材,促進學習材料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裏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並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數學化的生活情境。國小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託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國小數學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筆者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信息。在學生所列舉的眾多信息中選擇出一條“為綠化道路環境,在校外公路栽種樹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告訴同學們“這批樹木的成活率是98%。”從而提問“成活率”和“98%”的含義,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二、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知識最終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繫,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抓住了聯繫,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如學習比例應用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鹽水50千克,配製成20%的鹽水。該怎麼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再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遊戲。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數學知識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釐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人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於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後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給爸爸媽媽測量坐高,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

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數學,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數學論文 篇2

當前,學校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面臨着兩大突出矛盾。一是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現實之間的矛盾;二是數學課程內容總量偏多與探究教學在客觀上存在的費時較多之間的矛盾。為切實解決這一問題,“指導-探究”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指導-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經過一年來的教學,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指導-探究”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基礎之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量的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繼續探究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這是進行“指導-探究”教學的前提。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提出問題:“王力今年12歲了,卻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這樣就使學生產生了懸念,他們已急不可待,強烈的求知慾已經成為一種“自我需要”,這時讓學生取出準備好的年曆,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採取適當的探究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好的形式。

要完成新知識的“認識-理解-掌握-應用”這一學習過程,就要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和學生間的相互啟發作用,更要注意讓學生合作動手操作,探求新知。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讓學生將平時收集到的鞋盒、煙盒等物品取出來,每四個人為一組展開探究,動手將它們剪開,觀察一下這些立體形體的面有幾個?它們之間有什麼特點?與我們以前所學過的圖形有怎樣的關係?通過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使枯燥的學習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從而更易於理解與掌握。

三、在探究過程中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

在“指導-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合作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由單純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化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找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途徑,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去。同時,教師更要善於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最終達到“指導-探究”教學的終極目標。

例如,7本相同的書摞起來有42毫米高。多少本相同的書摞起來有126毫米高?一般的同學都是先求出每本書有多高,然後再求多少本相同的書摞起來有126毫米高。但是細心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分析就會發現,126和42之間有倍數關係,能不能先用126除以42呢?通過分析、討論得出是可以的,126裏有多少個42,就有多少個7本。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使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做旁觀者,而做主動參與者,羣體參與的結果是產生和諧的情感共鳴,使他們不同程度地體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強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指導-探究”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眾所周知,“指導-探究”教學正處於一個實驗階段,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因此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比較高。作為教師,應隨時關心最新教育教學動態信息與發展水平,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才能,做一口永不枯竭的活水,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新的營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創設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儘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節省大量的時間,將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與驗證,提高“指導-探究”教學的效率。

數學論文 篇3

一、培養高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方法、措施

1、通過猜想法培養數學解題能力

通過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師依據相應的教學目的,通過各種信息來源的作用,使得高中生主動的進行思考、發展思維、轉變思想方法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智力品質,每個人的創新能力都是獨特的、獨有的。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對於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要想迅速、有效地進行創新能力培養,就要在解決問題時進行大膽猜想,實際的教學活動表明這一方法具有實用性和良好的效果。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應一味地強調數學的嚴謹性、嚴密性與邏輯性,應鼓勵學生通過大膽猜想的方法來探知問題的解決辦法。在猜想的過程中培養高中生的推理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提高探索能力培養數學解題能力

求異思維是數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高中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憑藉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對待解決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解決,通過不同方向的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發現,學生的數學思維一般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產生定式思維,在面對同一類型問題時,經常使用同一種既定的方法進行解決,忽略了不同問題之間存在某種情況上的差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善,第一點,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思考,在不同的方位上提出解決的思路;第二點,培養學生在解題時的變通能力,將反覆出現的數學問題通過條件替換或進行細微的改動使之成為全新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定理、定律來分析問題,減弱學生的定式思維程度;第三點,培養學生一題多問的能力,對同一個問題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問題,鍛鍊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數學分析思想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1、特殊與一般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在通過對大量高中數學題目進行總結後,發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對於一些題目來講,既可以使用最基礎的定理、公式進行按部就班的計算,也可以通過簡單地變換利用推導公式進行求解,第一種方法計算量較大但可廣泛應用於各類題目,而第二種方法往往計算量較少較易得出準確的答案,但對題目本身的要求高,在滿足相應要求時才可使用簡便方法。當一種方法或一種理論在普遍的情況下均成立時,一般來講,對於特殊情況也同樣適用。特殊與一般思想在選擇題的求解中運用較多,可以將這種思維推廣到主觀大題中,同樣可以獲得較為簡便的方法。

2、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一直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數形結合思想的中心就是以形助數、以數助形,將數學問題簡單化、形象化,可以快速地把握到問題的本質,作為一種優化解題的思路被廣泛運用與題目的解答中,可以幫助高中生在問題陷入僵境時尋找突破口。

3、極限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極限思想在高等數學當中是一個極為重要、基礎的思想,很多問題解題之始就是利用極限的相關知識進行的。同樣的,極限思想在高中數學中也有所體現,是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在遇到一些較為抽象的問題時,使用極限的思想方法往往可以使難題迎刃而解。極限方法有助於人們在有限中認識無限,在近似中認識精確,在量變中認識質變,是一種辯證的方法。不少利用一般方法解決顯得極其繁瑣的問題運用了極限的思想卻顯得比較簡便,這正體現了極限在數學中的別樣魅力,高中學生應學會利用極限解題,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總之,教師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領路人與指導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只有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學生才能真正具備獨自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要努力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儘快領會數學思想,從而形成紮實的數學功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論文 篇4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學問題串教學的趣味性,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加問題串的趣味性,要結合學生自身特色不斷創新問題,通過設置趣味性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講“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大家知道聖誕老人吧,聖誕老人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點呢?這個帽子很特別吧,那麼讓你製作,你會製造出一個類似的帽子嗎?結合自己的製作經歷,提出對圓錐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能夠深深地被問題所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調動起來,學生在學習圓錐的過程中也將能夠更積極、更主動。

二、要注意知識的層次性,有步驟地提出問題

國中數學知識都是具有一定層次性的,教材中的難點問題,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學生會很難理解。即便是理解了,在以後遇到相同問題的時候還是不會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住知識點的層次性。在應用問題串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知識的層次性,對於數學難點要有層次、有步驟地來向學生提問。把握住知識的層次性是做好國中數學問題串教學的關鍵。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這一點。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時,對於該知識點,教師要根據一元二次方程本身的特性來設置提問:一是向學生提出兩個方程x2+6x+5=0和x2+8x-9=0。讓學生來解這兩個方程。二是在解答了兩個問題之後再向學生提問,這兩個方程中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與方程係數之間有何關係。三是再舉兩個例子來讓學生解決。解決之後再觀察兩根之和,兩根之積同方程係數的關係。之後是要學生觀察ax2+bx+c=0,這個方程中兩根之和,兩根之積同方程係數之間的關係並從中總結出規律。最後就是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上述規律表示出來,通過這樣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中兩根與方程係數之間的關係。

三、問題設置應該更加生活化

國中數學本身是一個非常抽象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地是進行理論教學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學生也不可能深刻掌握所學知識。因而在問題串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巧妙地設置問題,這樣就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將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問題串把日常生活實際同知識連接起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既有利於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夠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講“數據在我們周圍”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實際案例來進行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請把期末考試中數學成績在80分以上的同學統計出來,之後再根據統計結果來計算所統計學生在全班學生中所佔比重,並用統計圖表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有助於增加對全班同學的瞭解,又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統計能力。

四、問題串要具有探索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問題串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問題串具有探索性,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問題串的探索性,問題串要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調動學生去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索性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教師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採取專門措施來合理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能力。

五、結語

總之,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國中數學教育面臨着全新環境。國中數學教育要想適應實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就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要積極應用問題串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問題串教學方法是一種專業的教學方法。本文以蘇科版教學實際案例為例,詳細分析了問題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第一位的,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串的層次性、生活性以及探索性,合理把握這三種特性是做好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數學論文 篇5

一、教學理念——與《數學課程標準》相適應

在新課改改革中,需要數學教師先改變自己的觀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些新觀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學設計中。所以,讓國小生在數學學習中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為學生的獨立發展提供條件。

(一)轉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的作用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才能在課堂學習中沿着教學目標不斷進步。在新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從對知識的精心講述中脱離出來,成為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不是不參與教學活動,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他們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只要有思考,就能獲得進步。在學習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進步能使他們感到巨大的樂趣和激情,引發他們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轉變成主動

教學觀念的改變引起教學方式的改變,而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是解題的經驗,他們在記憶和模仿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思維得不到發展。在對待較難問題時,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主動地走進數學,探索數學的本質,使他們能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通過分析數學問題得到其中藴涵的實質,使他們的數學思維獲得主動發展。

(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

單一的教學評價針對的是傳統教學。在新課改實施中,評價針對學生的多個方面進行,實施多元化的評價。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和價值觀,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學生的學習成績等都要作為評價的內容,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有利於激發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使教師更全面地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優點和缺點進行有效教學。

二、創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國小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不能保持持久性,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高效率對學生分配學習任務。在讓學生接觸新學知識時,為了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到其中,把自己放到創設的情境中來分析問題,使他們對問題的敏感性更強,能找到問題的入手點進行解決。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關的情境,使他們聯繫生活的同時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加強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繫

教學互動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參與都是不成功的教學。在進行師生互動過程中,他們針對的是教材內容的探討。在課堂學習之前,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水平適當地擴充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單純地講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沒有促進作用,不能開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對數學的學習充滿興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分類思想,使他們具備把一大堆物品進行分類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他們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學習用品等來讓學生進行分類,從而從實際動手中增強學生對分類思想的理解。通過在學習中滲透分類思想,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把物品進行分類,把教師的教具、衞生物品、雜物進行分類,使教室保持整潔。在生活中加入所學知識,在數學知識中體會其在生活中的運用,增加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的聯繫,能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存在的奧祕充滿探索精神,使他們不斷地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學習。總之,國小數學的教學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數學論文 篇6

我們的學生喜歡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我們的學生喜歡形象具體的學習知識;我們的學生喜歡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我們的學生喜歡與自己生活有聯繫的學習渠道。這正如我們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上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通過具體感知和操作獲取數學知識,培養實踐能力”。這説明學習數學是一種體驗、一種理解的過程,要求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更要讓學生體驗數學,讓學生在自己的體驗中學習數學知識和鞏固原有的數學知識。

一、生活化:體驗學習的前提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藴含着數學問題。數學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易感受。

1.觀察身邊事物,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身邊到處有數學,如果能根據兒童的年齡、興趣、認知等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數學的存在魅力。例如,在教學“可愛的校園”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邊看,邊數;讓學生自主體驗,思路打開了,非常投入,熱情高,學習起來也輕鬆多了。

2.再現生活情境,激發興趣。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興趣。例如:認識了人民幣後,創設“小小商店”讓學生當小小售貨員和顧客交易;認識了鐘錶,讓學生自己撥時間,表演一天的作息安排。這樣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興趣濃,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也是充分的。

二、實踐:體驗學習的有效途徑

學生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慾望,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是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體驗各種探索活動。

1.開放情境,引導體驗。例如,一年級的“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有一學生説:“我試了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這就是學生對事物探索體驗的結果,只有這樣,學生才真正成了認識事物的主體。

2.組織實踐,解決問題。創造源於實踐,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僅僅滿足於課堂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我們可用實踐性作業安排課後任務,例如,學習了“分類”,我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房間,要求整潔美觀,學生興趣很高。這樣,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同時也培養了實踐能力。

三、合作:體驗學習的主要方式

合作交流的目的,不在於學生解決多少問題,獲得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思考。人人蔘與學習,人人有表現的機會,人人有嘗試成功的喜悦。

1.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教學中,教室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思想,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讓1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快樂。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給學生提供一些平行四邊形紙片,組織學生小組學習,讓他們利用剪拼來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學生方法各異,互相討論後都歸納出自己小組的方法,交流時,台上學生講,台下學生不是修正,補充。在交流中學會合作,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與別人的協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成功與挫折體驗。

2.合作中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設計的學習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不能成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悦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愉悦的體驗不強烈。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易於交流的開放話題,人人都能參與討論,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揮。交流中,教室要採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例如學習了分類後,要求學生將教室裏的人分類,這是個開放的問題,方法很多,孩子們踴躍發言,個個不甘示弱,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依據性別分,有的依據職業分……學生個個都有自己的方法,臉上洋溢着快樂。

數學論文 篇7

1、故事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作用

1.1激發學習興趣

對於國小生而言,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魅力較大,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中講故事容易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國小數學教師應注意將數學問題穿插於故事中,應用故事教學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深刻記憶,這有利於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回想、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素養。

1.2發揮教育作用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既能讓學生在故事中學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及人生哲理,在潛移默化中灌輸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的思想,幫助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

2、故事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2.1注重故事的選擇

國小數學教學中引入故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故事對國小生的影響力巨大,須注意對故事的選擇。對國小階段故事的選擇,不僅要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同時還要有利於國小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及終身發展。例如《葫蘆兄弟》、《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這些故事中都含有與數學問題相關的數字,教師通過選擇這些故事應用於數學教學中,不僅與學生特殊的心理各年齡特點符合,同時也能幫助國小生分清善、惡、美、醜,有利於國小生的健康成長,為國小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2.2將數學問題融入故事中

講故事既然當做一種教學方法應用於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學會有效將故事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注意將數學問題融入到故事中。故事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問題融入到故事中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進行一年級加減法(10以內)的教學過程中,若簡單地對學生描述“2+5=7”或“6-3=3”,然後便要求學生記住,然而這種方法不能幫助學生理解,自然是很難記憶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應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將這些數字融入到故事中,以加強學生的理解,便於深刻記憶。

2.3把握故事的講述時機

在教學中引入故事雖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教師在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時,應注重把握故事的講述時機。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故事時,應結合教學課程的進度,適當選擇講故事的時機,且不能佔用一節課中大部分的時間甚至是整節課的時間來講故事。以免學生太過於關注故事,而忽略了學習。同時,數學教師還要學會靈活運用和變換故事,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與故事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該課時應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或將故事結合其他教學方式(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合作教學等)展開教學。而不是每節課都運用同一個故事、同一種教學方法,以免不能達到故事教學的目的。

2.4注意故事的創新性

國小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故事時,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國小生的心理及年齡特徵,對故事有所創新。如一些故事過於深奧、宂長,教師可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故事進行整理、改編,最後轉化成一個簡短精湛、易於國小生理解的小故事。而有些故事則因其普遍被講授而失去了新鮮感,致使學生提不起興趣,難以達到故事教學的目的,教師則應注重對故事進行創新和改編,對傳統的故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小結

總之,故事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性意義,具體的應用措施也有很多,教師應注意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故事教學,才能有利於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論文 篇8

1、提高PPT課件製作綜合技能,整合多媒體課件素材

1.1、PPT課件是一門不分學科的通用製作技術

做為數學教師的筆者,總是把數學PPT課件製作學習掛在嘴邊,其實,這是站在學科本位的角度來狹隘的看待PPT課件,如果從大學科角度從整體教學思維出發,PPT課件是一門不分學科的課件製作技術,是一門通用的課件製作技術。從PPT軟件功能角度來説,相對比flash、authorware、director、swishmax等軟件來説,它簡單易學,功能強大,可融合各種多媒體素材製作出功能強悍的交互課件來輔助教學,尤其是製作週期短、效果良好,深受廣大學科教師喜愛。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學科教師都能應用PPT製作出滿足日常教學的課件,可見其廣泛性和通用性。

1.2、PPT軟件本身就是一個整合工廠,不是加工廠

有很多學科教師對PPT軟件的功能過於期待和誇大,其實,PPT軟件本身就是一個整合工廠,不是加工廠,對於數學PPT課件來説,它就是把PPT課件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如文字、聲音、視頻、圖片、動畫等按着課件框架結構、教學流程、教學需求等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PPT課件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説,PPT就是一個課件整合工廠,不是純粹的加工廠,即使隨着PPT版本和功能的強大,增添了許多文字、圖片等主題樣式功能,但也不足替換第三方專業的素材處理軟件,數學教師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更理智對待PPT軟件,理性開發PPT課件,也能很好的規劃自己PPT課件的學習提高方向。

2、合理利用網絡PPT課件資源,豐富數學課件素材資料庫

網絡海量資源為國小數學PPT課件製作開發提供了素材保障,大部分的課件素材都能查詢到,並進行簡單的修改處理就能很好地輔助教學應用。這裏一定要精通百度查詢技巧,能高效地找到PPT課件資源,併合理下載應用——個別數學教師經常埋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苦於找不到適合的現成的課件素材而煩惱,在文庫只要本着分享共贏的理念,還是能查詢下載到90%以上的PPT課件,這樣下載修改再整合個性化教學理念,就快捷地完成一個精美的PPT課件。除此之外,做為數學科教師常年應用PPT課件輔助教學,在PPT課件製作過程中就要注重積累、豐富數學課件素材資料庫,有條件的學校可能會提供一個課件資料存儲的服務器,全校教師的課件素材資源都可以共享存儲,隨用隨查詢調用。如果學校不具備這樣的硬件條件,那學科教師就做好課件素材備份留存工作,在當今大硬盤大容量的背景下,教學應用的課件素材應該對容量需求量不會太大,幾十G的空間足夠了。實踐證明,只有創建一個滿足學科教學需求,包括各種圖片、影像、音樂、音效、字體、課件製作軟件源代碼等素材資源豐富的學科課件素材資源庫,才能便於教師快速、高效的製作課件,良好地服務於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確保PPT課件製作的嚴謹性,PPT課件製作過程的科學性

PPT課件雖然簡單易學、操作靈活,能快捷地開發出輔助課堂教學的課件,但也要嚴格按着課件結構和課件開發流程進行PPT課件開發,這樣才能確保PPT課件製作的嚴謹性,PPT課件製作過程的科學性。PPT課件的製作是一個嚴謹的過程,一般包括製作前期、製作期和製作後期三個階段。製作前期應從蒐集PPT課件資料入手,科學地蒐集資料、蒐集科學的資料,這其中包括文字、圖片、聲音、音樂、視頻等資料。之後對這些PPT課件素材資料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分析,篩選出合適所要表述內容以及觀看使用這個PPT課件的學生的特點的資料。認真設計PPT課件的各個環節,包括片頭、主界面的每一部分以及結束部分想要達到的效果,儘量把PPT課件的每一部分內容作用發揮到極至,製作佔用空間小卻實用的課件,只有這樣嚴謹地按着PPT課件製作流程開發,才能提高PPT課件製作開發效率,提升PPT課件教學輔助有效性。

4、結語

綜上所述,國小數學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整合素養,掌握PPT製作數學課件的技巧,充分發揮其在數學課堂輔助教學的最大優勢,促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

數學論文 篇9

一、視野差別和“一校一品”

20xx年4月27日,聽了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孟繁華教授《學校發展的理論框架》的報告,深受啟發。其中談到學校發展理論要點時,提到“視野”問題:不同視野對待同一事情是不一樣的。要構建一種核心知識體系,讓這種知識體系在學校“流動”起來,進而在同一視野下看問題,這才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這一觀點,使我想起我區倡導的“一校一品”,建設學校特色的思想。“一校一品”正是在引導學校構建一種“核心的知識體系”,並使這種“知識體系”真正在學校流動起來,使每一位教職員工都在同樣的視野下看待每一件工作,進而形成學校核心力,促進學校的發展。一種教育思想,一套教學模式,一項規章制度,等等,不論內涵大小,不論視角寬窄,只要能在學校教師中達成某種共識,就能形成促進學校發展的“核心知識體系”。

針對實際,精心構想,齊心合力,形成學校核心知識體系,才能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科學發展。當然,這種“核心知識體系”是需要在一定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並完善起來的,這需要有創新的思想和意識。一件事按照常規思維思考,有時感覺再進一步深入很困難。而在常規思維下工作,有時付出很大的努力,卻仍然是在原來思維基礎上“打轉轉”。因此,創新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孟教授在談到創新問題時,例舉了一個生動的“燒開水效應”,很有道理,也很耐人尋味。

問題一:一壺水,要求你加熱到100度。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困難,我們只要用水壺放到火上燒就可以了,用不了一會工夫,水就會燒開了,開水水温就是100度。問題解決了。

問題二:要求你把水加熱到120度。有人就會產生質疑:不可能,水燒開了才是100度,再怎樣加熱也就是100度了,不會加熱到120度。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屬於比較傳統的,不靈活的,缺乏創新意識的。其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維思考,也許就會找到解決辦法:換成高壓鍋。問題解決了。

傳統的思維方式,就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努力的、不辭辛勞的努力,但再如何努力,結果還是“原地踏步”。因此,當傳統思維受阻時,就需要靈活的尋找另一種思維方式,改變,才會創新。教育的許多問題至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教育需要克服“承諾升級”,需要創新,需要探索能幫助我們實現教育目的的“高壓水壺”。

二、“立體化校本資源”——走出固有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各校也在校本教學資料的研製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結合學校實際開發出各類校本課程,研製出多樣的校本材料,可謂豐富多彩。

然而我們仔細品味,卻總是在圍繞課堂做文章,基本上還處於以前的“課外小組活動”的範疇。如何跳出這一固有模式呢?我們一直在思考。其實不是我們不能跳出固有模式,關鍵是想不想跳出固有模式,只有想,才有可能。

20xx年5月6日北京第二實驗國小校長李烈老師在介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時,提到了兩種開發內容,值得我們借鑑。

1、100個成語故事。我們看到這個內容感覺沒有什麼好奇的,但看看他們的做法,我們不得不佩服思維的創新。他們學校在校園內佈置了100個成語故事的情境,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校園裏去尋找這100個成語故事。這100個成語故事的意義就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了,遍佈校園的故事情境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素材,通過它,不僅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呈現的是一種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當然,這一百個故事也是有材料的。

2、100種花草樹木。在他們學校中種植了至少100種花草樹木,並有科學老師編制這一百種花草樹木的材料,給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材料,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觀察。

這兩個100的校本材料,再加上其他的內容,就構成了學校立體化的校本教學資源

這種立體化校本教材開發,是不是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其實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素材可供我們開發,只要我們靜下心了思考,跳出固有模式思考,一定會有成效。

數學論文 篇10

摘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説、讀、寫的好習慣。

關鍵詞:

國小數學;低年級;學習習慣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起始階段,更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教師埋怨學生“不會説”、“不會聽”、“不會想”,沒有想到如何使學生“會説“”會聽”“會想”。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説得不完整,“浪費時間”,“不如我説給他們聽”,剝奪了學生説、聽、想的權利。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已有許多教師寫文章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列舉出培養哪幾方面的良好習慣,值得借鑑。在國小數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怎樣培養呢?具體到課堂教學又應怎樣操作呢?

一、會聽

聽是學生首要任務。聽什麼,怎麼聽?剛入學的國小生在這方面是不瞭解的,教師要注意培養。

1.聽老師在講什麼?讓學生學説一遍。聽老師講錯什麼?讓學生指出來(説出來),這樣培養他們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2.聽小朋友們在説什麼?讓學生學説一遍。聽小朋友哪裏講錯了,你有什麼不同意見?你想怎樣説?這樣養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3.在聽的培養訓練中,教師切記:教師説話的語速要慢,使學生感到親切;語句要短,學生容易掌握;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認真聽,認真記憶,不打斷學生的説話。對學生的語言,要有明確的要求,並及時給予評價。“聽”的習慣培養要貫徹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每一堂課中。

一、會説

“説”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有明確的闡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對低年級的具體要求:“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説”“、想”“、聽”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繫、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總之,“説”功的訓練,由學生不知從何説起、不會説、不完整、不準確地説,通過教師的輔導、引導,使學生逐步地會“説”,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會寫

低年級的寫字很重要。教室的板書和範例是楷模,教師寫得怎樣,學生就寫什麼樣。寫字要認真,不是一句空話,這要教師一筆一畫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確無誤。一個數字、一個符號都不能馬虎。不能隨隨便便找一張紙來寫,有的學生寫完就扔掉,這種習慣很不好,不但浪費了紙張,也忽略了在草稿紙上計算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

三、會做

“做”指的是操作。

1.操作不僅有利於動作思維、形象思維,也有助於抽象邏輯思維,促進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通過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操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操作浪費時間,不好組織等,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學生的操作就是動手活動,學生觀察某物體或操作某學具,認真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從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有關數學知識,使之不斷提高,增進理解力。

3. 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導。操作前,教師要講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選擇恰當的內容,操作要和語言相結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過有序的操作後,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抽象概括,得出結論。操作要適時、適量和適度,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總之,國小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説、讀、寫的好習慣。

小結:只有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數學論文 篇11

(一)營造一種影響力較強的思維氛圍

營造一種較好的氛圍對學生朝着積極地、健康的、樂觀的方向發展起着較強的.作用,因為它作為一種潛在的運動形態對學生的心緒和情感進行感染和影響,以此來達到作用學生的行為和認識的目的。加強對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培養,摒棄過去的只傳授數學知識的培養的觀點,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求知慾、學習獨立性以及學生創造性思維上來,只有在學校內部營造一種良好的思維氛圍,創建良好的思維環境,營造學生專心學習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下擁有無限的思維空間,才能以此來達到開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

首先,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勤於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比知識更重要,對於學生來講,擁有寬廣的、自由的想象力,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培養思維的關鍵所在。另外,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用數學的知識來科學的解釋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這樣就能夠在鞏固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又提升學生思維自覺性,增強學生基本的推理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多設置一些一題多解的題型和教學案例,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充分的將自己的思維方式體現出來,並對學生提供的多途徑的思維方式給予肯定和贊同,以此來為學生打開進入思維大門的鑰匙.例如,一個長方體容器內盛有水,水面高2.5釐米,容器底面積是72平方釐米。在容器中放入稜長6釐米的正方體鐵塊後,水面沒有淹沒鐵塊。這時水面高多少釐米?常用的方法是:設水面升高了X釐米。列出方程:72X=36(X+2.5),解得X=2.5。2.5+2.5=5(釐米)。另一種方法是先算出鐵塊的底面積6×6=36(平方釐米),72÷36=2,這就説明鐵塊底面積佔了容器底面積的一半,因此鐵塊和水的底面積是1:1關係,那他們的體積也是1:1關係。如果把鐵塊當成水,那麼水的體積就變成(72×2.5)×2=360(立方厘米),360÷72=5(釐米)。還可引導學生當鐵塊放進容器後因為鐵塊和水的底面積是1:1,所以水的底面積就變成72÷2=36(平方釐米)水的體積是72×2.5=180(立方厘米)180÷36=5(釐米)。通過一題多解的變化來激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

(四)增強學生的獨創性思維

中高年級國小生的思維剛剛脱離對教師的依賴性,不過,稍微不注意,就會被教師牽着思維走,所以應該不斷的培養學生堅持己見的能力,並能夠向權威挑戰,培養學生打破定向思維的能力,推陳出新,並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提問。例如,甲、乙兩地的鐵路長240千米,一列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3/5小時行駛36千米。照這樣計算,這列火車行駛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按常規行程問題是:先求出火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時間,即36÷3/5=60(千米)。再根據路程÷速度=時間,得出240÷60=4(小時)但我班有位學生是這樣做的:他先求出火車行駛1千米要多長時間?3/5÷36=1/60(小時),再算出行駛240千米需要的時間,240×1/60=4(小時)他這種獨創性的解題方法受到全班同學的讚賞。

(五)注意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總體發展性的關係

學生擁有了獨立思維能力以後,就會出現個體差異,數學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向學生講述數學知識,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差異性,針對這些差異性展開教學,保證每位學生都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總之,國小生隨着知識的累積,其思維品質也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也就為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進入成熟階段打下了基礎。教師也需要依照學生不同階段的個體差異性,培養其特有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數學課堂學習質量。

數學論文 篇12

一、引導學生學會識圖,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形之美”

在教學有關“圓”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舉例,把“圓”比作太陽、蘋果等有形的東西,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緊密聯繫的有關“圓”的東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漣漪,既有靜感又有動感,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有所感觸,比教師單純在課堂上用圓規畫圓要形象得多、生動得多、鮮明得多。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美。

二、讓學生學會鑑賞,在鑑賞中感受數學的“和諧美”

美是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感不但體現在藝術領域,在數學教學中也有一定的美。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發現和鑑賞數學之美,要讓學生學會用審美的視角來觀察數學,深入挖掘數學的結果美、過程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在數學中發現和鑑賞數學美的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黃金分割”時,學生一開始會很陌生,不知道什麼是黃金分割,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一下自己身體的黃金分割點,並講解有關黃金分割點的意義,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找黃金分割點。這樣,學生自然會發現其中存在的美感,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學習。再如,教師在講授數學應用題時,可以藉助線段圖形讓學生理解題意。學生在線段的引導下既能理解應用題的題意,又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關聯性,感受到數學深層次的體系美。總之,數學的美體現在方方面面,只要教師善於引導,使學生樹立發現美的觀念,就一定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

三、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數學的“趣味美”

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重視知識,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嚴重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更加註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所以,數學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儘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其中,一種重要的參與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參與遊戲,在遊戲中感受數學的趣味美。實踐證明,遊戲的方式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之一,既能使學生在遊戲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又能給枯燥的數學課堂增添樂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對稱、平移與旋轉”時,教師可以採用做“跳棋”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分組進行遊戲,學生在跳棋的遊戲中自然而然學到了數學知識,並且會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美。

四、結語

總之,數學雖是一門科學,但同樣具有美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悟數學的美。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廣大數學教師更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採用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論文 篇13

偉大的數學王國由0—9、點、線、面組成。你可別小瞧這些成員,他們讓我們的生活奇妙無比,豐富多彩。例如這不起眼的點,它使我們的生活更美,更快捷。這個功勞非黃金分割點莫屬了。

把一條線段分成兩部分,其中一段與該線段的比等於另一條線段與第一條線段的比,比值近似0.618,這就是黃金分割點。

從古希臘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把黃金分割點應用於造型藝術,可以使作品給人以最美的感覺。因此,黃金分割點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一、畫圖的應用

1、畫長方形是我們國小生最平常的事,也是最熟悉不過的。你們可知道在無條件的情況下怎麼把長方形畫的更美,給人一種更舒適的感覺?那就是長方形的寬與長的比值接近0.618,這樣畫出的圖形更美。

2、學過繪圖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給你一張紙,把這張紙畫滿,不一定會好看,但要是就畫一點,留許多空白也不會太好看。但有一些畫就讓人感覺很美、很清爽。那是因為它應用了黃金分割點,才讓人感到賞心悦目。

二、人體的應用

1、在人體的結構上,黃金分割的應用更為廣泛,舉個最為熟悉的例子。人們常稱的帥哥、美女,就是他們的臉寬與臉長的比、腿長與身長的比值都約是0.618,這樣的身材堪稱最美。

2、人的肚臍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膝蓋是人腿的黃金分割點……

三、建築物的應用

古今中外,許多建造師都偏愛0.618,他們的傑作另世人仰慕。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聖母院,還有法國的埃菲爾鐵塔……

四、生活上的應用

1、大家平時可能注意到電工在檢查一根不導電的電線時,他總是選擇這根電線的黃金分割點來檢查,因為這樣可以最快速的找到損壞處。

2、我們家裏大多數門窗的寬和長的比也是0.618,還有箱子、書本等都應用了黃金分割點,讓這些物品看上去更舒心。

大千世界,美輪美奐,到處都藴藏着黃金分割點。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用知識和智慧創造出更多的美!

數學論文 篇14

一、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1.用好教材,強調數學的應用性與趣味性

不少數學學困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無味的,是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的,所以無法喜歡數學。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單調呆板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會教教材,還要根據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這課的時候,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出示一塊矩形小鐵片,並提出問題———某公司的林老闆想招聘一名質檢員,他拿出老師手中的這個四邊形零件,問正在參加應聘面試的陳華:假如現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為工具,你能檢測出這個四邊形零件是否為矩形零件嗎?若能,該如何檢測呢?讓學生猜測、討論片刻後,教師告訴學生,陳華利用他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很快就回答出了這個問題,面試順利過關。再問學生是否想學習陳華解決這個問題所用到的知識?這樣引入新課,學生馬上會感覺到學習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發學困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學習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時,若只講解教材提供的內容,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學這些內容沒意思,也沒啥用。教師可先出示一道題:口算1532-1522,問學生能否口算出結果,學生感到疑惑時,教師立刻説出答案並請學生檢驗是否正確。甚至還可以選一些更復雜的題進行快速口算,讓學生感到吃驚和好奇,這時告訴學生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性與趣味性,使學困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倍增。

2.體現主體,促進學困生主動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動地建構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條分縷析地“講”、事無鉅細地“灌”,學生只能一次一次地聽、一條一條地背,那麼學生一定會無比厭煩,當學生面對新知識時,他們依舊很“受傷”。因此,教師應避免“滿堂灌“”一言堂”,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喚起他們沉睡的學習熱情。比如,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交流活動,把自己的想法説給同學聽,互相糾正、互相補充。學困生在這個時候往往會表現得更主動,更能得到鍛鍊。在學習小組內開展互幫互助,讓學習好的學生多幫助學困生,檢查學困生做的基礎練習,並幫助他們解決練習中碰到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上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學困生説的“我在與同學交流時,就覺得更自由、更放鬆、更容易理解新知識”。有些數學知識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獲得,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協同大腦主動思考,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定理時,教師先安排學生準備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棍(規定木棍的長度),課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圍三角形,想想怎樣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對於學困生還可以作適當的提示: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較短的兩根木棍長度之和與最長的木棍長度作比較,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用三根小木棍無法圍成三角形的情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邊關係定理的內容。

二、加強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

農村國中數學學困生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在為學困生補缺補漏的過程中,以數學學習中問題的解決為載體,讓學困生逐步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比如教師要指導學困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簡單的問題課前解決了,課上就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指導學困生記好課堂筆記,監督他們獨立完成作業,堅持課後複習,及時系統小結;引導學困生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可利用圖形、表格、知識樹等形式,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形成框架結構,便於理解和掌握……這樣,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提高,會感到數學越來越好學,慢慢地喜歡上數學。

三、結語

總之,國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十分艱鉅、長久的工作,需要教師給學困生多一份尊重和關愛,多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也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讓數學學困生喜歡數學,進而讓數學學困生學好數學。當然,隨着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策略也會不同,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關注學困生的成長,最終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教育隨筆。

數學論文 篇15

一、數學知識的抽象性

數學知識有高度抽象性的特點,這種抽象性體現在高中數學課本的所有數學知識領域中。比如高中數學課本中討論的立體幾何知識,它的抽象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象的抽象性,對象的抽象性是指它討論的對象不是一件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它討論的正方體,不是指哪一件正方體的事物,而是指一切正方體的事物。問題的抽象性,如它討論直線與立體的關係,通常不是將具體的現象放到人們面前的,它需要人們自己去想像,在解決幾何問題的時候,人們還需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去添加輔助線、延長線等。方法的抽象性,方法的抽象性體現在人們要研究一個事物時,有時不會使用具象化的方法討論,而用抽象性的方式去討論,如人們討論角的問題時,有時不再用幾何的方法去討論,而是用函數的方法去討論。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在高中數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高中數學教師要讓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就要培養學生用抽象性的思維去思考數學問題。比如,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圓與方程》的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習題1:如果圓O1與圓O2的半徑為1,且O1O2=4,過動點P分別作兩圓的切線PM、PN,點M與N均為切線的切點,使PM=槡2 PN,請建立適當的座標系,並用該座標系説明動點P的軌跡方程。教師可以通過這一題的圖像、座標、方程説明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學會用抽象的數學思想討論數學問題。

二、數學知識的系統性

談到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多教師會感到很疑惑,這些數學教師認為只要是理科知識,都有很強的系統性,為什麼單獨強調數學知識的規律性呢?這是由於其他理科知識的系統性存在一個領域中,它的系統性不涉及另一個領域。以物理知識為例,力學知識是物理學一個重要的領域,然而它與電磁學幾乎沒有關係,雖然它們同是物理,然而它們幾乎可以完全分成兩個領域來討論。可是數學知識不同,高中數學的知識分為函數、幾何、統計三個部分,這三個數學領域彼此有很強的聯繫,學生學習幾何知識時,需要從解析幾何的角度討論函數;學生學習統計知識時,又要常常運用到函數知識。如果學生不能以系統性的思路看待數學問題,高中學生將不能學好數學知識,為了讓學生理解高中知識的系統性,高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的建立數學知識系統。依然以高中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圓與方程》的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一套圓以方程的關係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圓在座標位置上的方程表達系統,然後讓學生根據這張系統表分析圓與方程表達之間的內在聯繫,且讓學生分析方程表達的規律,當學生能夠理解到這套數學表達規律之後,學生以後應用該領域相關的數學知識時,就不會犯下數學概念錯誤,更不會記不住相關的公式。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到高中數學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數學知識系統,學生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識系統才能學好高中數學知識。

三、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如果覺得自己學的數學知識沒有實際的用處,自己是為了應付考試才不得不學習數學知識的,那麼他們學習的時候就不會有積極性。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極具實用性的。比如人們在討論物理問題、化學問題時,常常要結合數學公式去考慮問題。人們在研究生物等領域,作科學統計的時候,也會需要用到數學知識。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時,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或專業的科學領域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學生了解到以後研究各類領域的知識都要應用到數學知識時,就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到很多物理問題都需要藉助數學知識來解決。比如物理的力學的計算問題會涉及方程的計算;物理的電磁學問題會涉及函數的計算等。當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有很強的應用性,學好數學知識能為學好其他知識打基礎時,學生就會願意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教師如果引導知識學生把學習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就會提高。

四、結束語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系統性、應用性的特點,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的特點宏觀的看待數學知識,學生將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以後他們能從數學科學的高度研究數學知識,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

標籤: 數學論文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n4pg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