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情況彙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情況彙報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結合集安實際,現將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情況彙報

一、切實擔當起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大歷史責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於“三農”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推動農村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特產業加快蓄勢崛起,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不斷完善,脱貧攻堅開創新局面,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工作提升新水平,農村社會煥發新氣象,為進入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良好基礎。但是仍要清醒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廣大農村仍然突出,“三農”仍是我市振興發展最明顯的短板,農業農村仍是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共同富裕道路最突出的問題;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亟待健全,新時代城鄉關係亟待重塑。

集安地處山區,自然生態優良,是農特產業大市,特色和優勢在農特產業,發展的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在“三農”。全市上下務必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歷史責任擔當,切實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堅定信心、咬定目標、苦幹實幹、久久為功,煥發出打攻堅戰的鬥志、打持久戰的韌勁,推動我市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五個走在前列”,特色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縣域經濟發展走在全省前列、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走在全省前列、脱貧攻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走在全省前列。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人才活力充分迸發,農村生態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鄉村文化和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實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全市培育2個示範鎮、10個示範村。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努力將我市打造成通化市乃至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特產業實現由弱到強的轉變,新興產業實現由小到大的轉變;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

到2050年,全市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特色產業強市、文化旅遊名市、生態宜居示範市全面建成。

二、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實現率先發展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以構建農業“三大體系”為重點,大力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一)產業興旺方面。一是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推進集安人蔘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開工建設國家級人蔘檢驗檢測中心,推進中國·集安(澳洋)人蔘交易中心建設,加快設立產業發展資金和擔保基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人蔘產業發展中,確保產業園發展有後勁、能持續。力爭用4年的時間,將集安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成中國人蔘產業發展戰略的領跑者、中國人蔘產業國際競爭的主力軍、中國人蔘產業走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先導區。着力推進鴨綠江河谷山葡萄產業帶建設,依託山葡萄酒研發中心,深入開展山葡萄栽培和山葡萄酒釀造技術研究、示範和推廣,每年研發山葡萄酒新產品3種以上,新培育引進葡萄酒莊2户,力爭省級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次性通過評審。到“十三五”末,人蔘達到17.62萬畝、葡萄達到2.5萬畝、五味子達到1萬畝、食用菌達到1100萬袋、蜂達到2.2萬箱。二是做大做強農特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培育特色資源轉化型加工企業,加大對現有企業的扶持培育,對帶動能力強的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努力打造農特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集羣和聚集園區。加強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指導和服務,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户”產業化經營模式,真正把集安的優良農特產品做細、做精、做強。2018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預計實現78億元,同比增長8%。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預計實現9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8%。同時,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勵鄉鎮、村及企業、合作社申報地理標誌產品和綠色有機產品,積極開展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等創建,高標準舉辦野山參節、冰葡萄酒節等節事活動,進一步提升集安“特產之鄉”、“中國人蔘加工研發基地”、“中國頂級冰葡萄酒產區”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加快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結合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立足資源和品牌優勢,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重點扶持鄉村旅遊度假村、農村家庭旅館和鄉村民宿、農業休閒觀光及農產品採摘園等建設。到2020年,全市各類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達到25個,特色水果休閒觀光及採摘園達到30個以上,農村家庭旅館和鄉村民宿發展300家,年接待遊客達到10萬人次。

(二)鄉風文明方面。一是挖掘文化內涵和文化品牌。深層次挖掘高句麗文化、鴨綠江文化、邊境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精心提煉主題,努力打造鄉土味、個性化的美麗鄉村。賦予村名、古井、山川、河流等深層次文化內涵,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營造濃厚鄉村特色文化氛圍。二是開展鄉風文明宣傳教育。運用新媒體、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中心等各類教育陣地,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結合各鄉鎮特點修訂鄉規民約,營造輿論環境,對接受宣傳教育困難的家庭和個人實施村幹部包保責任制,保障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化。同時,加大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力度,組建宣傳隊,把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基本內容、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向農民宣傳到位、解釋透徹,增強農民羣眾參與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今後三年我市每年至少列支5000萬元,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獎補資金。同時,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統籌管理和使用,集中用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2018年,新打造提升“類型村”111個、美麗庭院3200户、乾淨人家2500户,由外到內、由表及裏全方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時,健全完善農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設施運行管護機制,落實專項經費和責任主體。依託城市綜合執法大隊,探索組建鄉鎮綜合執法中隊,按照城市保潔模式,建立農村環衞隊伍,構建有隊伍、有經費、有制度、有標準“四有”的農村環境整治體系。四是着力提升農村教育和醫療水平。堅持農村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全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2018年,計劃投資3600萬元,新建校舍4所,新購置校車22輛。強化農村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建農村衞生院2所。加大村級醫療隊伍建設,投入資金150萬元,利用3年時間培養50名農村醫生,2019年畢業後全部充實到基層醫療機構。

(三)生態宜居方面。堅持城鎮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創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合理確定城鎮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優化城鎮的空間佈局、形態結構和人居環境。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完善鄉鎮基礎功能,提升社會保障能力,提高農民進城落户的積極性。同時,全面啟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市推進三年攻堅行動,今年計劃投資3.4億元,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建設項目184個,清財公路、頭財邊防公路完成改造並投入使用;改造農村廁所3000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9處,確保2.04萬人飲水安全;加快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開通“電力綠色通道”,保障農村經濟發展電力能源需求。

(四)治理有效方面。結合我市“黨建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從歷任第一書記、離任黨員領導幹部和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羣體中,選一批、派一批、引一批“三農”工作隊伍。深入實施“智慧農村”工程,努力實現村級組織服務陣地建設規範化、投入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服務精細化。繼續推行市鄉兩級涉農服務部門服務功能下延,組建支援服務隊。同時,健全完善治保、調解、普法等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進一步規範工作內容和方法,促進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有效運轉。充分發揮羣防羣治的作用,構建農村網格化管理,真正發揮網格員作用,形成“人人都在網中,事事都在網中”的格局,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加快“雪亮工程”建設,實行封閉化、電子化治安管理,在村口和主要街道安裝電視監控設備,採取全方位、全時制的監控,提高農村治安防範的水平和時效。加大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利用廣播、板報、標語、文藝節目等形式,向農民宣傳法律法規知識,讓村民隨時隨地學到基本法律知識。

(五)生活富裕方面。一是抓好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畜牧業、勞務經濟,鼓勵扶持農民就地就近自主創業、支持農民返鄉創業,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到2020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8億元,年均增長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255元,年均增長6%以上;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80%的村達到20萬元以上。二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就業服務活動,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把更多的農民從土地、農業和農村中分離出來,進入二三產業和城市務工就業。2018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00人次。三是全力做好脱貧攻堅工作。堅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科學篩選實施脱貧項目,切實提高精準脱貧成效。深入開展民營企業參與脱貧攻堅光彩行動,集中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構建完善長效脱貧機制,實現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統一。2018年,計劃投資3400萬元,實施扶貧項目47個,實現脱貧190人、3個貧困村摘帽。到2020年,全市665户、1362人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脱貧。

三、加強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保障

(一)科學謀劃。計劃成立集安市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拿出專門的力量深入研究、全力推進、抓好落實。特別是要堅持用系統化的思維來謀劃推進。今年年初,結合學習貫徹王志厚書記在通化市委第1次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我們專門召開市委常委會議,要求分管市領導帶領部門找專家、機構拿出鄉村振興工作的三年規劃,上半年就要完成,以確保這項工作的高站位和科學性、連續性。

(二)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推動落實最嚴格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確保農產品消費安全。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根據省市統一安排,今年完成清產核資、建立台賬,搭建集體資產管理平台。明年搭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適時開展股權設置、成員身份界定和折股到户等工作。後年由點及面開展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全面完成成員身份界定。

(三)加大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建立“三農”投入增長機制,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積極謀劃農業PPP項目,充分發揮新增地方政府債券作用,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發展農村機構網點,增加對特色農業、訂單農業的信貸支持。積極引導民間金融組織規範發展,健全監管機制。加快培育金融服務組織,擴大農村金融信貸投放,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強化支農抵押擔保,探索農民信用合作,滿足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引導農村金融、保險機構重心下沉,向基層延伸布點。進一步加大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小貸公司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服務。

(四)建強隊伍。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返鄉創業人才的培訓,發展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和返鄉創業園區,努力培養造就一批致富帶頭人和高技能人才。2018年,完成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市創建,新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1個。同時,充分發揮工商聯的作用,鼓勵、支持、引導更多優秀民營經濟人士投身到我市鄉村經濟建設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集安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綠色轉型、全面振興”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大落實教育實踐活動精神,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全面落實,實現率先發展,為通化市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注入新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1pn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