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典故【多篇】

歷史典故【多篇】

歷史典故【多篇】

歷史典故 篇一

唾面自乾

婁師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性情温和,為人厚道,為官四十年,從不與人結怨。武則天欣賞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説:“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寵,待遇十分優厚。這是很容易招惹別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們的過錯。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你將怎樣應對呢?”

他的弟弟想了想,説:“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絕不和他計較,擦乾淨就是了。”

沒想到婁師德卻説:“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臉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乾淨一定會增加他的怒意。所以,你應該讓口水自己幹掉,含笑承受,這樣他的怒氣才會消失。”

弟弟大為折服,忙説:“謹受教。”

歷史典故 篇二

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儘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于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于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于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于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于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祕密,説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于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着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衝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歷史典故大全 篇三

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朔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中便有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酒春,以介眉壽”的詩句,都以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表明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另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説明,在原始社會,中國釀酒已很盛行。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述有四種各據理論的説法。

一、上天造酒説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説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説,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奇蹟。

二、猿猴造酒説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緻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於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羣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説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説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醖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峯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為它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佈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為“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三、儀狄造酒説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説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温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梁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創始人。

另一種説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説,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説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説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説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見,説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酒之典故 】

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兑》,他説,“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為典,作詩撰文。如宋代楊萬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詩之四中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又,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灩灩”。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築煮合而鬱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後人便以“白墮”作為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啟,醇酎秋髮”。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問、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酤,酒。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里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為糧露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遊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御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註釋説:“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為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啟》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注: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説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麴生、麴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麴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麴生復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麴生”或“麴秀才”作為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麴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麴秀才”的詩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麴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麴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游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麴道士,牀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麴櫱: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説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麴櫱”。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必時”後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麴櫱,細酌老江干”。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麴櫱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莊在《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閒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卧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鈎”。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説,“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製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閒,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説的,後來亦作為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藉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鈎: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鈎,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鈎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後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鈎”作為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鈎”。

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羣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台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渡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後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游在《溯溪》詩中寫有“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歷史典故大全 篇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中流擊楫的典故

【出處】

《晉書·祖逖傳》。

【釋義】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於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後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羣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佔,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説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並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説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並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着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着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説:“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後,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説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後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後,覺得祖逖功勞太大,於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説:言必信,行必果。説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實現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願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白頭如新的典故

【出處】

(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釋義】

白頭:頭髮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瞭解。

【歷史典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説樑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樑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樑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樑孝王面前説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樑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説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説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説:‘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樑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瞭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於創造財富,善於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並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歷史典故 篇五

1、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后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説韓信想篡奪帝位,準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后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説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説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準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説?”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説:“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説,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2、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説:“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説:“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説:“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準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

歷史典故 篇六

1、楚王問鼎

《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説“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的權利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2、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説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ow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