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 “竹林七賢”的是【精品多篇】

新版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 “竹林七賢”的是【精品多篇】

新版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 “竹林七賢”的是【精品多篇】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一

"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其中最為著名的酒徒是劉伶。劉伶自謂:“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酒譜講述劉伶經常隨身帶着一個酒壺,乘着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着掘挖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飲酒更是不顧廉恥,他每次與宗人共飲,總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圍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豬羣來飲酒,不但不趕,阮咸還湊上去豬一齊飲酒。劉伶曾寫下《酒德頌》一首,大意是:自己行無蹤,居無室,幕天席地,縱意所如,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走,隨時都提着酒杯飲酒,惟酒是務,焉知其餘。其它人怎麼説,自己一點都不在意。

別人越要評説,自己反而更加要飲酒,喝醇了就睡,酲過來也是恍恍惚惚的,於無聲處,就是一個驚雷打下來,也聽不見,面對泰山視而不見,不知天氣冷熱,也不知世間利慾感情。劉伶的這首詩,充分反映了晉代時期文人的心態,即由於社會動盪不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統治者對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澆愁,或以酒避禍,以酒後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二

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

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

魏正始年間,劉伶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文學特點:

文章行文輕靈,筆意恣肆,刻畫生動,語言幽默,不見雕琢之跡。本文既是魏晉玄學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劉伶自身的寫照;也藴涵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傳統。劉伶在《酒德頌》:“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意思是説:“只是沉湎於杯酒,不知道其他的。”[8] 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世事的態度,思想超脱世俗、蔑視禮法的鮮明態度。

軼事典故

杜康造酒劉伶醉

某天,劉伶路過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寫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寫着:不醉三年不要錢。

對於一向好酒的劉伶來説,這還了得。於是就進去喝了三碗,結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後,劉伶酒醒了,見如此好酒,就喝開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氣一連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見狀也喝了杜康的酒,於是一起從此長眠。孩子們便和杜康一起,把劉伶夫婦埋進地裏,還立下了一個墓碑。上面寫着:劉伶之墓。

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杜康來到了劉伶的墳上,挖開墳墓,推醒了劉伶夫婦,引着他們飄遙踏雲而去。從這以後,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為師祖。而劉伶,也變成了品酒大師,所以民間才流傳着這麼一句佳話,就是“杜康造酒劉伶醉”。

劉伶醉酒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着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説:“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説:“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説:“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説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着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着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説,他經常乘鹿車,手裏抱着一壺酒,命僕人提着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説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説:“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縱酒放達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三

你聽説過竹林七賢嗎?你知道竹林七賢是哪幾位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竹林七賢的故事,歡迎閲讀!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後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遊、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賢”中以山濤年事最長,且“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濤發現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濤發現並介紹給嵇康和阮籍認識,因此,山濤是竹林之遊實際的組織者和人事核心。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説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殘酷,導致民不聊生。文士們不但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生命,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譙郡人嵇康,文章寫得雄壯富麗,喜好談論《老子》、《莊子》,崇尚新奇,好俠仗義。他與陳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內人山濤、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國人劉伶是至交好友,號稱“竹林七賢”。他們都崇尚虛無的道家哲學。輕蔑世俗的禮儀法度,每日縱情飲酒,不問世事。

阮籍擔任步兵校尉的時候,他母親去世。當時他正在與人下圍棋,對方要求別下了,但阮籍定要留下他一決勝負。下完棋,又喝了兩斗酒,高呼一聲,吐出幾升血,衰弱憔悴得只剩皮包骨頭了。居喪期間,阮籍仍然和平日一樣飲酒無度。

司隸校尉、何夔的兒子何曾很討厭他,就在司馬昭座前當面指責阮籍:“你這個縱情無度、違背禮儀、敗壞風俗的人,如今忠誠賢明的人執掌朝政,要綜合考察人物是否名實相符。像你這類人,決不可以助長你們的。氣焰!”於是對司馬昭説:“您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卻聽任阮籍居喪期間在您客座之上飲酒食肉,以後還怎麼教導別人?應該把他流放至荒遠之地,不讓他污染我們華夏的風氣。”司馬昭喜愛阮籍的才華,常常幫助保護他。阮咸喜歡姑姑的婢女。姑姑帶婢女離開的時候,阮咸正在陪客人,聽説後馬上借了客人的馬去追,然後兩人共騎一匹馬回來了。

劉伶喜歡喝酒,經常坐一輛小車,帶一壺酒,讓人扛着鋤頭跟隨着,説:“萬一我醉死,就挖個坑把我埋了。”當時士大夫都稱讚他的行為,爭相效仿,稱作放達。

鍾會正得寵於司馬昭,聽到嵇康的名聲就去拜訪他。嵇康張開腿坐在那兒打鐵,根本不理會主人應有的禮節。鍾會將要離去,嵇康問他:“你聽到了什麼而來,見到了什麼而去?”鍾會答道:“聽到聽到的而來,見到見到的而去!”説完就走了,從此對嵇康懷恨在心。

山濤任吏部郎,推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寫信給山濤,説自己無法忍受流俗,並且有菲薄商湯、周武的意思。司馬昭聽説後很生氣。嵇康與東平人呂安是好朋友,呂安的哥哥呂巽誣告呂安不孝,嵇康為呂安作證證明他並非不孝。鍾會藉此事挑拔説:“嵇康曾經想幫助毋丘儉,而且呂安、嵇康在世上享有盛名,然而他們言語放蕩,為害當世,擾亂名教,應該藉此機會殺掉他們。”司馬昭就把嵇康和呂安殺了。

西晉統一中國以後,王戎擔任了高官。他隨着時勢變化而升降,卻不做任何積極的努力。他把事務都交給手下人去辦,自己則出去遊玩。他性格又很貪婪吝嗇,土地田產遍佈天下,常常自己拿着統計用的算籌,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那兒計算,總是彷彿還不滿足的樣子。他家裏有品種很好的李樹,賣李子時害怕別人獲得種子,就用鑽子把李核鑽透,讓人無法再種。他所賞識和提拔的人,也都只看重虛名。

1.竹林七賢嵇康的故事

2.竹林七賢阮籍的故事

3.竹林七賢是誰

4.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5.追溯梆子的故事

6.《漁夫的故事》説課設計

7.團隊精神的故事

8.漁夫的故事教學設計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四

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那麼嵇康到底有什麼故事呢?隔着淺淺的琴音,今天我們相約竹林七賢嵇康的世界,追尋他壯懷凌霄的鬥志。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人。他幼年喪父,因而母親和兄長嵇喜對他很是嬌寵。但他天資超人,自幼博極羣書,尤喜莊老之學。成人後,身高七尺八寸,生偉岸俊美,加之才華橫溢,文章蓋世,時人稱之為“龍章鳳姿”。嵇康的身世和後學,養成了他曠邁不羣、高亮任性的個性,在性格上明顯地表現為兩面:一方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慾,好服食,求長生;一方面卻尚奇任俠,剛腸嫉惡,在現實生活中鋒芒畢露。

嵇康出仕後,初任為潯陽長,後升為中散大夫,並娶長樂亭公主即曹林的女兒為妻。中散大夫是個虛職,此時的嵇康身為曹魏宗室姻親,對司馬氏黑暗殘暴的統治極為不滿,而他又不願和腐朽的曹魏集團同流合污,這使他內心十分痛苦。為此,他於正始四年(263年)舉家遷居山陽,以逃避當政者的`拉攏或誅殺。

嵇康寓居山陽後,他的好友阮籍也隨之常來拜訪。嵇康在這裏認識了鄰縣河內郡懷縣人山濤,然後嵇、阮、山三人通過相互介紹,劉伶、阮咸、向秀也加入他們其中。當時的山陽縣東北遍植竹林,這些名動全國的大名士認為竹林高勁清爽,中空虛無,與他們的理想和追求相吻合,就定期相約聚會竹林,或酣飲,或賦詩,或高談闊論,或撫琴嘯吟,他們志趣相投,相與友善,形成中國歷史一個獨特的賢哲羣體——竹林七賢。

景元元年(260年),嵇康的好友山濤由吏部選曹郎升任散騎常侍。山濤認為,惟有讓嵇康這種富有學識的人來繼承自己的前職,才能為朝廷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官吏來。於是,他上書司馬昭,舉薦嵇康。司馬昭其實也很想拉攏嵇康這種名望很大的人來體現自己的任人惟賢,當即準允。但當這個消息傳到嵇康的嵇康的耳朵裏時,他卻十分惱怒,憤然作《與山巨源絕交書》。這篇洋洋灑灑千餘言的文章,在陳説自己性情疏懶、不喜作官的同時,公開表示不與司馬氏集團同堂共室的絕決態度,公然蔑視司馬氏推行的虛偽禮教,揭露司馬氏企圖篡位奪權的野心,從而正式開罪於司馬氏集團。

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呂安“不孝案”牽連入獄。嵇康的不合作態度雖然觸怒了司馬昭,但他顧忌嵇的名望,在殺與不殺之間十分猶豫。這時,鍾會進言説:“嵇康是條卧龍,大將軍要得天下,他是最大的隱患,因此您絕不可有婦人之仁。”司馬昭於是下令處死嵇呂二人。消息傳出後,三千太學生赴朝請命,企圖留下嵇康作他們的老師。司馬昭更加畏懼嵇的威望,下命儘快行刑。

景元三年深冬(263年初),嵇康被處死在洛陽東市。行刑前,嵇康顧視日影,看看時辰未到,就對監斬官説道:“可否與我找張琴來?”琴很快被送來,嵇康席地而坐,神色自若地彈起古曲《廣陵散》,琴音悲慷清冽,昂揚激越,直上雲霄,迴盪天際。曲終,刑場久久沒有聲息。許久,只聽嵇康歎道:“從前,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沒有教他。從此以後,此曲將成絕音!”言畢,從容就戮,在場之人無不唏噓悲歎。

1.竹林七賢的故事

2.竹林七賢阮籍的故事

3.竹林七賢是誰

4.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5.追溯梆子的故事

6.《漁夫的故事》説課設計

7.關於喝酒的故事

8.《火車的故事》教學設計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五

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

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

魏正始年間,劉伶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他們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文學特點:

文章行文輕靈,筆意恣肆,刻畫生動,語言幽默,不見雕琢之跡。本文既是魏晉玄學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劉伶自身的寫照;也藴涵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傳統。劉伶在《酒德頌》:“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意思是説:“只是沉湎於杯酒,不知道其他的。”[8] 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世事的態度,思想超脱世俗、蔑視禮法的鮮明態度。

軼事典故

杜康造酒劉伶醉

某天,劉伶路過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寫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寫着:不醉三年不要錢。

對於一向好酒的劉伶來説,這還了得。於是就進去喝了三碗,結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後,劉伶酒醒了,見如此好酒,就喝開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氣一連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見狀也喝了杜康的酒,於是一起從此長眠。孩子們便和杜康一起,把劉伶夫婦埋進地裏,還立下了一個墓碑。上面寫着:劉伶之墓。

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杜康來到了劉伶的墳上,挖開墳墓,推醒了劉伶夫婦,引着他們飄遙踏雲而去。從這以後,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為師祖。而劉伶,也變成了品酒大師,所以民間才流傳着這麼一句佳話,就是“杜康造酒劉伶醉”。

劉伶醉酒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着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説:“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説:“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説:“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説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着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着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説,他經常乘鹿車,手裏抱着一壺酒,命僕人提着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説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説:“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縱酒放達

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次劉伶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脱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有幾個客人來訪,他也不趕緊把衣服穿上,還繼續光着身子喝。客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他卻一本正經地反駁説:“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我的房子就是鑽到我褲襠裏來了,誰讓你們鑽進來的?”

竹林七賢劉伶醉酒的故事竹林七賢的是 篇六

曹魏和西晉,都在洛陽建都。魏晉時期,湧現出了歷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是阮籍、劉伶、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

又譬如他到東平做官,離開洛陽的時候,只騎了一頭小毛驢,兩手空空,連一張工作方案的草稿都沒有,但到那裏沒幾天,他就大刀闊斧地搞改革,很快出了政績。他搞的改革,拿現在的話説就是“拆牆辦公”,他做得可真絕!

話説當年曹操的身邊,有一個深受信用的書記官,名叫阮王禹。這阮王禹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兒子就是阮籍。

曹操去世的時候,阮籍正好10歲。當時正值亂世,到處可見鮮血和頭顱,阮籍就有了避世的思想,對當官不感興趣。但他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從學問到人品都非常出眾,這就引起了官場的注意,朝廷非讓他當官不可。

阮籍當官,完全是抱着一種遊戲的心態,他的舉動讓人深感意外和新鮮。

第一個把他往政壇上引的人,是曹爽。阮籍推辭道:我身體不好,還是隱居鄉間為好。一年後,曹爽倒台,他重用的幾個文人跟着倒黴,而阮籍沒受到牽連,逃過一劫。

司馬昭鬥敗曹爽後,把持朝政,他想與名士阮籍聯姻,讓阮籍的女兒做兒媳,就託媒人來敲阮籍的門。但每次來,媒人都看到阮籍喝得酩酊大醉,一直醉了60天,聯姻的事兒也就擱淺了。

一次,阮籍無意中説:我曾去過山東的。東平,那裏的風土人情很好!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司馬昭就讓阮籍去東平做官。阮籍想:反正東平那地方好玩,去就去,騎着驢就去了。到了東平之後,他發現官衙辦公是一人一屋,官員們商量公務時,還得到對方的辦公室寒暄半天,很不方便,也影響辦公效率。 (運動會加油稿)

他立即“現場辦公”,下令把牆壁都拆掉。框架結構的房屋,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這樣一拆,房屋之間一下子就通透了,敞亮得很,既便於大家溝通,又便於相互監督,官員們不得不認真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這是了不起的改革,採用這種高度透明的辦公方式,哪個官員想接受別人的賄賂,已經不太可能了。

最令人叫絕的是,阮籍辦完這件事後,覺得好玩的已經玩過了,不屑於邀功請賞,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就騎着驢回洛陽了。前後算起來,他這次當官,僅僅10天時間。

瀟灑,真瀟灑!唐代大詩人李白提起阮籍當官的舉動,欽佩至極,寫了一首詩:“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判竹十餘日,一朝化清風。”李白是何等瀟灑之人,竟還佩服阮籍的瀟灑,可見阮籍是真瀟灑了。

有了前面的政績,朝廷又要阮籍做官,允許他在一定範圍內任選一職。阮籍歪頭一想,説:我就擔任北軍的步兵校尉吧。

行!就讓你當個步兵校尉。於是,阮籍就有了“阮步兵”的稱謂了。大家都以為他還會像上次那樣有所作為,再創輝煌,誰料,阮籍來到這個地方後,終日飲酒,不理政事。

原來,他是衝着酒來的!他打聽到這個兵營裏有一個廚師特別會釀酒,庫裏還保存着300斛酒!哈哈!有酒喝,他就來了!

除了喝酒,阮籍一件公務也沒管過。歷史上,像他這樣因酒而做官的人,實在太少了,實在太出奇了。

阮籍醉酒後,愛躺在一個美女腳邊呼呼大睡,他的這種舉動,曾引起許多人的非議。

按當時的禮教,男女之間防範很嚴,叔嫂之間不可以説話;男子對於鄰里女子,也不能直視。

於是,所謂的君子都標榜自己不近女色。而阮籍我行我素,從來不把這些規矩當回事。一次,嫂子回孃家,阮籍大大方方地和她説話,與她告別,完全不理會叔嫂之間不能對話的規矩。

阮籍家隔壁有一酒坊,酒坊裏有個小媳婦,長得漂亮,阮籍就經常過去喝酒,喝醉了,就在人家的腳邊睡着了,根本不避嫌,小媳婦的丈夫也不起疑心。

這樣看來,阮籍完全是性情中人,幹什麼都自自然然的,不做作。他聽説有個女孩出身于軍人家庭,極有才華,又非常美麗,可是沒出嫁就死了。阮籍與這家人根本不認識,更沒見過這個女孩,但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急急忙忙趕去弔唁,在靈堂上大哭一場,對女孩的夭折,悲傷同情;對生命的脆弱,深感惋惜。

他哀悼完了,傾訴完了,覺得心裏暢快了,就旁若無人地走了。他的眼淚,不是為了親情,不是為了愛情,只是為了悼念一個美好的生命。這看起來似乎很荒唐,但崇高與純潔,也就深藏其中了。一個男人能這樣哭,確實是心底無私了。

魏晉時期最講究“孝”,統治階級常常利用“孝順不孝順”為標準,給人定罪甚至殺人。盡孝的方式非常繁瑣,父母死後,做兒子的要三年服喪,三年素食,三年寡慾。更有甚者,還得在父母的墓旁搭個茅棚,守墓三年。

這種禮教對“孝子”是一種折磨和摧殘。阮籍對此很反感。他母親去世時,他正在下圍棋。噩耗傳來,對手不下了,阮籍卻鐵青着臉不肯歇手,非要決個輸贏。下完棋,他才從別人手中奪過酒杯,飲酒兩鬥,然後放聲大哭,口吐鮮血。

他,在大悲大痛之前,做了一個停頓,這個停頓就是繼續下棋。這個停頓,等於把封建孝道,冷冷地擱在那兒了!他是故意這樣做的。但他的內心是很孝順的,以至於在母親下葬後,他因悲傷過度而急劇消瘦了。

上面已經説過,阮籍不經常説話,卻常常用眼睛當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經他這麼一折騰,也就慢慢地有了“青睞”、“垂青”這樣的詞彙。

細究一下,這裏的青色,是指黑色。因為瞳仁是黑的,正眼瞧人的時候,瞳仁在眼睛中間,看起來黑得多,就叫青眼;斜眼看人的時候,眼白多,就是白眼了。我們現在常説的“遭人白眼”,就是這個意思。其實,阮籍這樣做,是表明他對人對事的態度,是顯示一種立場罷了。

你會説:表明態度,直接説出自己的觀點不就得了!看官有所不知,阮籍生活的時代,禍從口出的案例很多,不少人因此被判了死刑,所以阮籍也就懶得説話了,只拿眼睛來表達感情,有時竟像魯迅説的那樣:連眼珠子都不轉過去。

他的母親下葬前,有不少名士前來弔唁。其中一人名叫嵇喜,此人的官位和名氣都不小,但阮籍不喜歡人家,就拿白眼看嵇喜。嵇喜在靈堂哭拜的時候,按理説阮籍應該陪着哭,但他卻披散着頭髮坐着,不站起來也不哭拜,只是兩眼發直,表情木然。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阮籍完全不守禮法,完全不委屈自己的心態。他討厭的人,即使是來向自己表示友好的,也給白眼,不搭理人家。但若是自己喜歡的人,就給青眼,很歡迎。嵇喜的弟弟嵇康來弔唁時,阮籍就很歡迎,馬上迎了上去,“青眼相看”,因為嵇康和他一樣,也是不拘禮法之人。

由此看來,阮籍衝破“孝”的條條框框,來踐行真正的“孝”,只是想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表達一種愛憎,他只想活得真實、自在。

他的青眼與白眼,他對封建禮教的叛逆,除了表現在行動上之外,還藴含在他的詩文裏。他在《詠懷詩八十二首》中,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與社會的黑暗,流露了自己的憤懣和痛苦。他還通過《大人先生傳》,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先生”的曠達、瀟灑和自由自在,對於能擁有自由的生活和心態,表示了熱切的嚮往。

但是,阮籍畢竟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社會:宮廷內部刀光劍影,權力之爭異常慘烈;門閥士族相互爭鬥,名士們一批又一批被送上刑場。何晏、嵇康、張華、潘岳、郭璞、劉琨、謝靈運、范曄……這些當時一流的詩人、作家、哲學家,這些如今還活躍在中學、大學課本里的人物,一個個地,或被公開行刑于洛陽街頭,或被祕密地殺害於黑夜之中。

這是何等殘酷的現實!難怪何晏會説“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旦並”;難怪嵇康會説“心之憂矣,永嘯長吟”;難怪阮籍會感歎“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這些知識分子,一方面有“憂生之嗟”,一方面又找不到出路。於是,阮籍就一個人駕着一輛木車往前走,往前走,他要尋找出路。

阮籍找不到出路,就大哭;劉伶找不到出路,就喝酒!看,他提着一壺酒,身後跟着一個人,拿着鐵杴。他扭頭對那人説:“死便埋我!”於是,他拼命地喝着酒,走出了洛陽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4eg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