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外出考察報告精品多篇

外出考察報告精品多篇

外出考察報告精品多篇

有關外出學習考察報告總結 篇一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區裏組織的第三期德育培訓,整個講座的過程我聽得都非常認真,記錄的很仔細,因為去年這時候我作為一個德育新人蔘加了第二期培訓,抱着一種混課時的想法在某個坐位上混了兩天半,結果第三天下午,領導和同仁們聚在一起交流彙報個人的收穫和感想時,我無話可説。沒有聽哪裏有收穫,沒有開展過任何德育活動何來感想。難堪的處境給了我這樣一個新人重重一棒,也讓我意識到做德育工作是不能混的,要用心,用實實在在體驗和能力來説話。因此我一直還算努力地在學習如何做好一個德育人。

從去年到今年,一年的時間,我自認為在德育工作方面成長了很多,因為從各種活動方案的設計到各種總結報告已經難不倒我了;組織開展一些主題活動我也越來越有自信了。可是在今天下午聽了曉師附小魯照斌校長的講座後,我才意識到我成長的道路還長着呢。輔導員工作第一年,用魯校長的話説還處在“説自己的話語體系”。而我正是這樣,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做的事情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都不思考,區領導重點檢查什麼,我就做什麼,校領導建議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似乎很多工作都是為了應付檢查,聽從領導的想法和安排而做的。這些工作開展的出發點、方向、目的有些都是不明,所以只是做了,至於質量可想而知。就好比我們一直在做好習慣的養成教育,説的比做的多,總開會強調:要怎樣抓好學生習慣的培養,不能做這些,要培養那些……,直到現在孩子的許多壞習慣還是頑固的存在着。因此只是簡單的説教並不能“打動”學生。

魯校長今天還説到“德育工作是不需要創新的,唯一需要改變的是路徑和方式”。確實附小的一些德育活動的主題大家都做過,可是沒有他們開展的有實效、有深度、有吸引力。最讓我佩服的有這樣幾個地方。一、曾經在假期參觀過他們的校園環境,可以説不管是專用教室、走廊還是每一處景點,凡是我們走過的地方都是乾淨、整潔、優美的,就像魯校長所言他們對環境的要求就是每天都可以隨時面對外界的參觀、檢查,即便是假期;二:他們的校園有“再生資源中心”,孩子們會帶着“垃圾”來上學,然後分類回收,用賣“垃圾”的錢用來買學校公用的廁紙和飲用水。並且不會有孩子浪費紙張、破壞環境。這種行為已經深化到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而變為一種習慣了。我一同事家的孩子就是附小的,他每天就是這樣認真的收集着家中的每一件廢舊物品,然後像寶貝一樣把它們帶到校園,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驕傲的事情。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附小的德育工作開展的為什麼這樣好,其實從魯校長所説的一句話中就能找到答案,他説“開展德育工作所有的依據、過程、目標都應該是以學生為本,重學生的體驗”。是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才是德育的思想。只是單純的説教,沒有主體的實踐和體驗,沒有延伸的德育教育那可不就是“一潭死水”的德育教育嗎?

一言以弊之,德育工作就應該真正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出發,只有在實踐體驗中學生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我、尋求真理,從而享受成長的快樂!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篇二

四月的西湖,正是楊柳夾岸,豔桃灼灼的時節。微雨中,聽柳浪聞鶯,如煙似霧的柳絲隨風搖曳,輕拂面頰。那望不到盡頭的柳陰深處,時時傳來嚦嚦的鶯啼……

帶着一分欣喜、幾分憧憬,高新區赴杭州教育考察組一行25人,於4月7日來到了如詩如畫的夢幻杭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學習、考察。4月8日—10日,在全國國小語文新課標下名師課堂風采教學觀摩會上,我們目睹了各地名師的風采,聆聽了於永正、靳家顏、竇桂梅等七位特級教師為我們獻上的七堂精彩、值得回味的課例。4月11—12日,我們又至有着百年老校之稱的杭州學軍國小和文三街國小進行了教學考察與交流。

一路上,點點滴滴的收穫都時時會令我驚喜。驚喜中,有茅塞頓開的頓悟,也有豁然開朗後的釋然;時時為名師精湛的技藝叫好,也時時為學生的精彩展示鼓掌……然而,印象最深的,數竇桂梅!

第一次聽説竇桂梅,第一次聽竇老師上課,我才知,課堂上也有一種力量,叫-—震撼!

留存心底的感動

——聽特級教師竇桂梅執教《秋天的懷念》

成都玉林中學附小 瞿風

聽過許多名師的課,可不由自主地記住的是――竇桂梅!

有人這樣評價竇桂梅:“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湧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彷彿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觀賞和領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對此,我也有同感。聽竇老師的課和竇老師的報告,心靜如水的人也會不由自主地熱情高漲,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躍躍欲試,這就是竇老師的魅力所在。

如果説課堂教學是樂,那麼竇老師的教學無疑是氣勢恢弘的交響合唱;如果説課堂教學是水,那麼竇老師的教學無疑是激越澎湃的黃河長江;如果説課堂教學是畫,那麼竇老師的教學無疑是灑脱從容的潑墨寫意。是的,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會説話的一顰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聽課者。

四月杭州明媚的下午,竇老師帶着她的“秋天的懷念”,在兩節課的時間裏,讓我們有了一次深刻的心靈對話。

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震撼。

竇老師的課堂,疏密有致,粗細結合。不愧是大家手筆。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三個層次一層一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一組作品之中。新穎,簡潔,深刻,廣博。

竇老師教學藝術的“大手筆”還表現在她的“超越”。對教學主題的超越,對當下教學的超越,對學生要求的超越,對課內教材的超越。從“母愛”到“好好兒活”,從“讀出感情”到“讀出韻味”,從“讀出韻味”到“讀出思考”,從《秋天的懷念》到史鐵生的系列作品,我們分明看到,竇老師就是一直在超越!

一、在主題性閲讀中整體超越

主題性閲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教材建構思路,它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與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促使學生在圍繞主題的不斷的閲讀對話中獲得整體的閲讀經驗和情感體驗。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較之原先的“單篇閲讀”,它顯得更為厚實,更具飽滿的力度。

竇老師具有極強的課程意識,數年前即已自覺介入課程的創生之中。教學中,竇老師緊緊圍繞主題,以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為主題教材,課中穿插史鐵生的《合歡樹》、《病隙碎筆》等書目的節選片斷。課後又為學生推薦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書目。從不同的側面解讀了“好好兒活”這一主題。

從中我們不難體悟教者的匠心。她首先是藉助多篇文本的閲讀,多側面地喚起學生對母子“好好兒活”的已有經驗,為下面的我們“好好兒活”的體驗設置一個廣闊的情感背景。在這種“向心結構”式的教學中,學生獲取的是立體、整體的感受,他們對“好好兒活”的體驗必定是豐滿且具再生力的。

竇老師主題性閲讀的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將自己置身其中,走進文中,和文中人物同悲同喜;走出課文,引發對生活、對周圍事物的思索。這正是感情日漸沙化的社會,我們應該而且必須給與學生的!

二、於細微處超越

細到對一句話、一個詞含義的挖掘,對每一個學生髮言的評價,甚至對範讀時每一個音調的讀法,課件中每一個畫面的處理,都用心對待,不隨意放過。對文本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無不閃現着教師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細節展現出來的美,體現的是竇老師“以生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輝。

請看文本解讀。竇老師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的深處。在抓關鍵詞句教學方面,那“撲”,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謂絕妙。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使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在接下來的層層深入理解課文中,竇老師更是憑藉自己深厚的語文功底,通過語言渲染、感情烘托、反覆誦讀等種種手段,讓學生細細去感悟,慢慢進入文章所創設的情境中,同學在這時流露出的情感是自然而真實的。在憂傷的音樂中,同學們靜靜欣賞主人公在《我與地壇》中的一段感人肺腑之語,情到深處,無人不眼含淚花,諾大的會場鴉雀無聲,所有的人都進入了角色……竇老師就有這麼大的魅力,她對課文的傾情投入和對課堂氛圍的激情營造能讓人情動於心。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文章中母親所説的“咱娘倆要好好活”幾個卻餘音繞樑,永遠盤旋迴轉在學生們的心中……一生都揮之不去了。

三、在朗讀指導中超越

竇老師的朗讀指導,也是精妙絕倫。聲情並茂的朗讀,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聽眾,給學生做了一個極好的示範;指導方法也別出心裁,她改時下流行的“有感情讀”為“讀出韻味”,她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送進去”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讀別人的書,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關於最後一段對菊花的描寫:“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竇老師這樣問道:“你體會到什麼?你看到什麼?”學生有的説感覺到了作者今後會潑潑灑灑的生活,竇老師讓他充滿激情地讀;有的説感覺到了一種平和與平凡,竇老師就讓他平和地讀;有的説好像看到作者的媽媽在欣慰地微笑,竇老師就讓他欣慰地讀……“就請你們帶着自己的認識,想着你心中的史鐵生的形象,讀吧。”

可以看出,竇老師的朗讀指導完全屏棄了技術化的痕跡,而是着眼於開掘人物的內在心理,引導着學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時空的對話後,進行恰當的個性化的朗讀外化。學生似乎覺察自己幻化成了心中的人物,文本的語言成了自己內心的發抒。

竇老師的這兩節課就是師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裏走一趟,從而發現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感悟的過程。 這不正是語文教學所企盼的嗎?

竇老師的教學藝術,有人説已是爐火純青。我想,那是有堅實的思想支撐。肖川在《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一文中説過:“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以我的理解,“自覺”是對教師思想底藴的要求,“自然”是對教學藝術的要求。思想賦予竇老師“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膽取捨,把教學主題由“母愛”昇華為“好好兒活”,用“好好兒活”把一篇教材與多篇課外閲讀文本串起來。在她的引導下,學生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領略着“好好兒活”的意藴。

因為竇老師的引領,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維活躍,説得精彩,讀得精彩。學生的個性在課堂飛揚,學生的生命在課堂成長。在老師“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下,學生“心靈豐滿”起來,“精神充實”起來。竇老師真正實現了她的語文教學目的:“為生命奠基”。

――這就是語文的力量!

――這才是語文,這才是課程!

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竇桂梅老師那樣,不斷審視自己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既緊貼地面行走,又懷抱問題意識去大膽嘗試探索,有着向更高的教學境界邁進的強烈願望,那麼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就一定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篇三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處浙江省沿海南部,轄三區、二市、六縣,陸域面積11783平方公里,總人口755.8萬人。改革開放前的温州由於地處戰略前沿,國家投入很少。從1949年到1978年,累計投入不到7億元,加上資源貧乏,人均耕地不到0.4畝,交通閉塞,經濟比較落後,197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3.2億元,財政收入1.3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開放後,温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形成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家庭工業和聯户工業為支柱,以專業市場為依託的經濟發展模式--温州模式,實現了經濟上的騰飛。到x年,全市gdp總量為1055億元,財政收入1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財政收入75.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18%。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感到温州有許多經驗做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

1、温州奇蹟是思想解放造就的。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温州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領先其它地方一步。當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在大抓農業,試圖在黃土地上奔小康的時候,温州已經認識到無工不富的道理,在發展鄉鎮企業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當其它地方堅持唯成份論,為姓“社”姓“資”爭論不休的時候,他們堅持允許試、允許看、不爭論,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創辦專業市場方面邁出了堅實的腳步;當其它地方醒悟過來,發展傳統工業,啟動工業化進程的時候,他們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業化的初級階段,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開始向工業化中級階段邁進。温州的決策者始終堅持一切從當地實際出發,敢闖敢冒,大膽創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靈活貫徹中央各項改革開放政策,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在個私企業的税收徵收上採取了先發展,發展後再徵税補税的政策,藏富於民,鼓勵民間投資。温州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着力抓好宏觀規劃、指導和服務,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從不干涉企業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政府機構精幹高效,政務公開,審批程序簡化,行政收費項目少,辦事效率高;對市場實行封閉式管理,對企業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口收費,進入市場和企業檢查,必須經政府批准;凡企業要辦的事情,統一標準,公開辦理,限期辦結,沒有哪個部門從中作梗、刁難企業的,體現了小政府、大服務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寬,羣眾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帶來了温州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和温州奇蹟的出現。

2、温州發展是靠改革推動的。

温州的經濟發展不佔“天時”、“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資源缺乏,國家投資不多,其經濟發展的奧祕是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靠改革起家。最為典型的是蒼南縣龍港鎮的建立。1984年,龍港鎮在6個小漁村的基礎上開始成立運作,當時只有8000元開辦費,其餘一無所有。面對這種狀況,龍港鎮在縣委、縣政府給予“自費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國率先實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開大門建設,聯合農民造城,鼓勵農民自理口糧進城,自建住宅落户,從而迅速實現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邊縣市的2萬多農民進城。二是在全國率先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為商品來經營,按地段分為不同等級,以收取市政設施費的形式,進行土地有償出讓。到1985年底,徵收了1000多萬元市政設施費,基本解決了龍港“三通一平”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論”,堅持不論成份論發展,不論比例論效益,不論數量論質量,不論主體論地位,積極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掀起了千家萬户辦工廠、千軍萬馬闖市場的經濟熱潮。通過以上三大改革,解決了小城鎮發展過程的人口集聚、建設資金和產業集聚問題,到1994年,龍港鎮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鎮中綜合經濟實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鎮總面積80.7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人,其中外來人口5萬人;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萬人;擁有各類企業1200多家,個體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紡織、禮品為支柱產業,通訊、工藝美術、化工、食品等新興產業的特色產業結構,其中印刷業一枝獨秀,去年產值達35億元,被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印刷城”。

有關外出學習考察報告總結 篇四

為了破解長期困擾我們的工作難題,更加準確地把握政策、理清思路、更好地服務大局,經鄒主任同意,由副主任帶隊,等五名財務人員參加,於8月4日至8月6日,赴、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學習他們在公司經營、土地運作、財務管理以及融資工作等四個方面的先進經驗。通過三天緊張的行程,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充分感受到了全國開發區都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誼。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開發區美好的前景、堅定了實現目標的信心,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完成了此行的主要任務。具體情況小結如下:

一、在兩個開發區座談的主要內容:

(一)公司經營方面:

兩個開發區的總公司都經歷了與管委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合署辦公階段。不同的是一個先合後分,一個是先分後合。

xx開發區總公司,在20xx年之前,老總由副主任兼,比較獨立。20xx年,因為管委會主要領導變動,併入財政局合署辦公,採取“大財政、大預算、大融資”的管理模式。實行“三權分離”,決策權(管委會)、預算概算(總公司)、建設權(建設局)。總公司的定位是投融資平台。

xx開發區總公司經過20xx年的發展歷程,成份比較複雜。在財務管理與控制方面,初期與管委會合在一起,常務副主任兼老總。現在則相對獨立,但總公司財務部還是要承擔財政局一部分分工。總公司的定位是:一城市運營商。第一是負責土地開發,包括徵地拆遷,但為了迴避關聯業務起見,拆遷、安置採取了兩條線管理;第二是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低價位商品房建設。

二在早期有市場行為。一方面做過房地產開發項目,主要是在區外發展,做利潤。另一方面組建外貿集團,現在是全國五十強;三是政府投資機構。一方面是管理投資工作,其中一個大的亮點是投資銀行業,在江蘇銀行和交通銀行都有股份。另一方面是滿足引進外資需要。具體是做了江蘇王子、創投基金(擔保公司)和高科技領域。

比較一下兩個開發區總公司的發展歷程,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投資公司的運行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應因時而變,“方便管理、利於大局,增速發展”才是硬道理。獨立不獨立,只是領導分工問題,不是決定公司發展與否的關鍵因素。

所以,此前一直困擾我們的“新城公司缺乏自主權,運行不順暢”的問題,説到底,其實是由於我們單純站在公司角度考慮的原因,是缺乏全局觀念的表現。

(二)土地運作

從介紹的情況看,兩地思想都比較解放,善於規避政策,勇於創新措施,敢於以我為主。都力求利用最少的土地資源,開發更大的經濟效益。用他們的話就是“沒有大的項目、好的項目,是不會輕易批土地的”。當然,兩地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了土地指標的瓶頸制約。xx開發區抓住機遇,曾以9800元/畝的價格購買了其他地區10000畝的土地指標,主要作為安置房的土地儲備,因為今後回遷户必然要求把他們的安置房由小產權轉為大產權,從而引發不穩定因素。

而且,對於已經落户的產能相對較低、土地產出比不高,或者不符合整體產業規劃佈局要求的企業,採取了合同一到期就不再續約的做法,重新收回土地、重新佈局。這其實也是我們招商引資的一個契機,發達地區產調整出局的企業,在我們這裏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的,可以與我們其它的招商項目綜合考慮。

除了土地的一級開發外,兩個地區還都進行了房地產開發。xx開發區的一個成功做法是與xx中學(母校)強強聯合,由開發區在境內提供土地,xx中學投資,新建xx中學分校,從而帶動周邊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升值更快、運營更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xx開發區由於成立較早(1984年12月),沾了政策的光,起步階段是國務院投資助推,用他們的話説就是“當初錢都花不完的”,所以,在土地整理方面是做好“七通一平”才掛牌上市。在方面我們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財力,只作為情況通報提一下。

(三)財務管理和投融資工作

第一,財務管理方面。

由於其必須符合總公司運營模式的要求,具體業務的處理方法林林總總,這裏就不再展開。

但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由於開發區高速發展的特殊性,政企業務交叉的現象難以避免,表現在會計處理上,就是即便最新的《會計準則》裏面的會計科目,也滿足不了新的業務要求。和我們一樣,兩地也都採取了“自造”會計科目的做法。比如在處理房地產開發子公司的成本核算上,總公司就設立了“開發成本”的會計科目。由於業務關係過於繁多,區分起來十分困難,有些會計科目甚至都細化到了六級、七級。最後審計的時候,鑑於業務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審計人員也只能一笑認可。

相信不久的將來,隨着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國家一定會出台一個區別於其他的、專門適合於開發區的會計準則。相當於介乎企業會計和事業會計之間的一個會計門類。

第二,投融資工作。

在投資方面,開發區的投入產出週期較長,在投入產出比上,不能也不應與企業相比較,因為這裏面還有個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的問題。尤其在開發區普遍存在的、資金運轉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這個週期就更顯漫長,投入產出比也更像是杯水車薪。因此,在資金遠遠滿足不了投資需要的情況下,兩地開發區在早期的時候,都採取過一些非常措施。比如對於標準廠房的問題,就採取過先給企業使用幾年,再成本價賣給企業的“壯士斷腕”的做法。

看起來開發區是虧了,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説,賣過的廠房還在開發區,收回的資金又可以繼續投入。這完全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之舉,是因勢而為的變通做法,不能也不應按平常時期的標準來衡量和看待。

在融資方面,兩地都採取了發展、做實子公司,自主搭建融資平台、提高銀行授信額度的積極做法。為了做大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現金流,滿足銀行更大授信額度的要求,各個子公司相互間的變通交易就順理成章了。xx開發區由於資金需求和缺口更大,投入的人力相對更多,有10名融資人員分兵出擊,多點開花。尤其值得我們借鑑的是,他們與股份制銀行的成功合作。由於體制的原因,可以變通的餘地相對更大、機會更多。

二、總的體會和幾點建議

(一)總的體會

這次考察的兩個開發區都是二級市的開發區,起步更早,規模更大,在經濟總量、影響力和吸引力上我們確實沒有可比性。之所以選擇去,主要是兩地發展理念、業務水平以及文化底藴打動了我們,尤其是他們的業務,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從結果來看也是收穫頗豐,不虛此行。

但是,讓我們不曾想到的是,我們引以為驕傲的,人家居然都沒聽説過。我們的宣傳工作確實太落後了。要知道,我們去的可是這些城市的最前沿——開發區,而且又是本省,同在江北。

(二)建議

1、建議管委會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今後有針對性的多組織人員出去學習,效果當會立竿見影。

2、進一步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尤其要針對各地的開發區。人家都沒聽説過我們,再多的機會,也不會想到我們。

3、招商引資的視野應該更加開闊。可以借鑑政府常用的結成友好城市的做法,與發達地區的開發區結成友好開發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佔領了招商引資的有利平台,人脈資源更廣、招商信息也更多。

短短的三天時間,面對面的座談也只是幾個小時,我們的收穫和體會還是很多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破解之道,我們會在今後不斷的工作實踐中思考、改進。當然,我們也一定會與這些新交的朋友長期保持友誼、保持聯繫。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篇五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2015年3月19日,--市第三批中國小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在市師資培訓中心領導的帶領下,從--市啟程赴--、上海兩地考察學習。我們此行60餘人,分別到--市第一中學、--市三中、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學院、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參觀學習。在短短的考察期內,我們聽了這幾所校園優秀教師的示範課並且在課後與做課教師進行教研活動,及優秀教師和專家的報告。此次考察學習時間短暫,但也讓我開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下面談談我學習的收穫與體會:

一、各具特色的百年老校

1、“書院風範”的--市第一中學

走進--市第一中學,我的第一感覺就像是回到古代的書院。透過在校園的

參觀和校園領導對校園的介紹我們對這所百年老校有了更多的瞭解。

--市第一中學始創於1905年,1907年開始招收中學生,時名--公立第

一學堂(亦稱草橋中學),是--第一所公辦新式學堂,校園可溯源至創辦於1805年的--正誼書院。這時你就明白校園的校訓:“正誼明道”的由來。再看到校園的辦學追求“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味、園林風格、書院風範、名校風采”時,我感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追求的影子,真是恰如其分!名家掌校,名師執教,名人輩出,是百年一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在這所校園出了很多名人,如葉聖陶、胡繩、鄭逸梅、袁偉民等文化英傑和二十二兩院院士。葉聖陶的“教就是為了不教”作為了教師們的追求目標。而校園的辦學精神“自加壓力,自主發展”,在校園的聽課、教研活動、聽報告中能感受到教師們具有這種辦學精神。

2、“科技特色”的--市第三中學

--三中創辦於1906年。它的前身是晏成中學與慧靈女中兩所教會校園。孫中山先生於1919年為晏成中學題寫“其道光大”的匾額;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校園一度構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尤以外語與體育見長。校園的辦學目標與教育理念也與時俱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辦學目標。

近幾年來,校園構成了外語、科技和體育等三大辦學特色;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特色”。1976年,--三中建立了地震測報站,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堅持了下來,併成為全國中學系統中的“獨此一家”。1997年4月建成了科技中心,並建立了以地震科普教育為龍頭的多學科結合的科技創新教育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中取得了一系列辦學成果。如編號為5013的小行星被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三中星”。温家寶深情寄語--三中“期望校園把科技活動繼續搞好,使青少年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風氣推廣開來。”

3、“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

晉元前身為創辦於1904年的華童公學,為紀念愛國將領謝晉元,命名為“市立晉元中學”。校園一貫以師資雄厚、教學嚴謹、質量局先稱世。歷史上胡適、李懷霜、餘槐青、鄭逸梅等名人曾在校任職。一百多年曆史培養了大批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諸方面的傑出人才,其中有:丁-關-根、張承宗,唐弢、鄧散木、餘秋雨、方紉秋以及兩院院士翁史烈、何友聲、項海帆、韓大匡等,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晉元的辦學理念是“學會選取、主動學習、卓越發展”,實施“套餐式”組合課程、“走班制”運作方式、“學分制”管理模式。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實行選取走班,校園共開設了可供學生選取的300多門拓展型課程,還開設了第二外語:法、德、俄、、日語等,供學生選取。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基礎、興趣和潛力,組合課程,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具有個性特色的課程表。

二、啟示

啟示一:一位年輕教師的課給我的啟示

這是我們在--市第三中學聽的一節數學課。她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她講授的是數列的綜合應用(分形),課上利用了課件。她的課堂充滿了活力,是因為她的活力影響了整個課堂。她偶爾簡單幽默的話語調節了數學枯燥和乏味,比如她在對一個數學名人的介紹中説道“像肯德基老爺爺”,學生在哈哈一笑之後,頓時對這個陌生的數學家產生了興趣。她能把數學知識和學生所關注的熱點結合到一齊,如電影《阿凡達》中的背景用到了分形。當她説到這兒時學生對這天將要學習的知識充滿了求知的慾望。

聽完課後,我在反思自己:前幾年,自己的課也是很有激-情,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衰老”了。這天聽了這節課,他彷彿喚醒了我,一名教師不因自己的年齡的增長而“變老”,他要持續一顆年輕的心,要有活力,要與時俱進,關注孩子們所關心的事物。我們都明白年輕教師學生喜歡,這是為什麼?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年輕嗎?不是。根本原因是因為年輕教師更清楚學生喜歡什麼、關注什麼。雖然,我們的年齡無法改變,但是我們能夠改變我們的做法: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他們關注的熱點。這也就是要求教師多學一些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知識。

啟示二:一位中青年教師的報告給我的啟示

他是--市第一中學的一名化學教師。他的報告中談到教師的自身發展,他介紹了自己的發展:在評完高級之後的幾年中,沒什麼發展,覺得自己高級也評上了,什麼也沒做。2015年起他從新開始,自加壓力,寫論文、寫書等等,獲得了很多的榮譽和獎勵。他的想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這也是我們的惰性導致的。這位老師説的好:自加壓力。“自加”我們要主動的、要以用心的心態去做,只有這樣你的壓力才會變為動力。“自加壓力,自主發展”這是--市第一中學的辦學精神,能夠看出也是教師的追求。我們也就應把這句話作為我們的追求目標。

在他的報告中談到的教學方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我們學科不同。如教學要重視過程分析和學法指導,關注教法的變換。在教法變換中重視學生潛力的培養“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自我複習,自我檢測等。又如教師教學潛力提高的關鍵是經驗反思。我們也在課後也進行反思,但是做的不夠到位。反思之後的改善更為重要,這樣才能有提高。

幾天的學習很短暫,給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留下很多影響深刻的人與物,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都有收穫,我們會把昨日的學習應用到我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外出考察學習總結 篇六

南昌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於20xx年10月12日至23日,組織第一期文化系統講解員近40人,前往有着悠久文化歷史和旖旎自然風光的首都北京,開展學習考察活動。第一批成員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副館長曹佳倩、羣工部副主任熊豔燕、八大山人紀念館羣工部主任鄭晴的帶領下,一行22人於10月12日先期出發。

在這為期五天的考察學習過程中,主要參觀了展現輝煌都城發展史的首都博物館、以“七〃七”盧溝橋事變為主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正在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中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與此同時還遊覽了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

在此期間,各博物館、紀念館的負責人以座談的形式就新講解員的培訓與考核、社會教育如何開展與實施、講解員如何管理與分工、博物館志願者招募培訓管理的方式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淺出的研討。其中首都博物館業務研究部專家程旭同志特意為我們這批學員授課一小時,授課題目是“西方災難遺址紀念館創意分析”,這堂課使學員們對災難紀念館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對紀念館如何發揮其品牌特色,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受眾羣體開展積極互動的遊覽講解,有了不同於往的深刻認識。

參加此次北京學習的成員無不感慨至深,有的表示“北京學習令人難以忘懷,集體活動所帶來的團隊文化和兄妹般的融洽感情讓我們第一屆講解員培訓班的成員增進了友誼。”同時學員還表示“此次參觀的首都博物館等專業線路,以及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讓學習與遊覽並行,寓教於樂。感謝文化新聞出版局和館領導在百忙之中給予了我們這樣一次深刻體會京城馥郁文化氛圍的寶貴機會。”

北京考察學習,使學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博採眾長,有助於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激發了學員勤奮學習、紮實工作、開拓進取的工作熱情,同時也增進了學員之間的友誼,密切了與兄弟博物館之間的聯繫與交流。

第二批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的講解員已於10月19日出發,相信他們也將擁有豐富精彩的新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gd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