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老子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老子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老子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嗎 篇一

道教的創始人是漢朝的張道陵,他也被後人尊稱為張天師。老子雖然創立了道家學説,但是他並沒有開創教派,而且老子的道家學説也與道教不盡相同。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也就是《三國演義》中俗稱的五斗米教。

道教的來源主要是從兩方面:一是上古時代的神道,另一則是《道德經》中的道經。道教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老子想爾注》,它的作者就是張道陵,是張天師對《道德經》的註釋著作。

東漢時期的著作《太平經》一般被公認為是道教的第一部專門典籍。東漢時期道教始創兩大分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所以道教的創始時期一般認為是在東漢末年。道教的正式三大www.本站baihuawen本站理論著作《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標誌着道教理論的正式形成。

東漢末年的兩大教派,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雖然徹底失敗,但是五斗米教卻是流傳了下來,並且不斷髮展壯大,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説的天師道。

道教的蓬勃發展時期是在南北朝,因為有統治者的支持所以道教出現了很多的著名人物,在民間香火興盛。更是發展出了眾多的道教門派,如全真道、太一道。

老子·第十五章 篇二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譯】: 篇三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老子的道家思想 篇四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孔子問禮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説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着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説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老子》第一章 篇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關於老子的故事有哪些 篇六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傳於世,下面我們就説説其中的一個。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記載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有一次孔子帶着眾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羣“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羣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於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説重了,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裏簡陋,倒是可以閒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的,看到老子的灑脱,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於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麼我請問您,您所説的‘禮’,是根據什麼而説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聖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後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於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苟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為尷尬,後面也就沒有再繼續聊下去。

老子·第二十章 篇七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oe5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