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税源分析報告多篇

税源分析報告多篇

税源分析報告多篇

【第1篇】市税源調查分析報告範文

近年來,我市經濟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轉暖的拉動下,取得長足發展,傳統行業從小到大,新興行業從無到有,朝氣蓬勃。在經濟快速穩健發展態勢下,我市國税收入也取得了由94年不足3億元到20xx年的近8億元的倍數增額。從經濟到税收的税收經濟觀看,經濟決定税收,税收影響經濟,税收的增長必然依賴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我們對我市近10年經濟、税收調查情況看,雖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存在着改革的陣痛和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磕磕碰碰,但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沒有受到太大的波擊:

一、經濟發展情況

從1994年以來的10年間,我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國民經濟保持了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10年滄桑鉅變,目前我市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經濟“塊頭”壯大。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由1994年的93.6億元增加到20xx年的343.5億元,年均增長13.8%。工業增加值由1994年的25.2億元增加到20xx年的133億元,年均增長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4年的24.2億元增加到20xx年114.5億元,年均增長16.8%。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經過10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三大產業的比重由1994年的42.64:29.27:28.08(“一二三”)調整到20xx年的23.67:42.29:34.03,呈現“二三一”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近20%,第三產業發展壯大,佔到經濟總量的1/3,10年內比重上升了近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13%多,第二產業平穩增長,始終在經濟總量中佔據主導地位,工業興市戰略初見成效.

三是地方“財力”增加。1994年,我市財政收入不足5億元,至20xx年,則增加到18.6億元,增長了2.7倍多,税收收入從39764萬元增加到139699萬元,增長了2.5倍多,但税收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卻由1995年的80.35%下降到20xx年的75.06%,呈現“税降費增”的局面。

二、税收發展情況

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的國税收入也由1994年的28568萬元增加到20xx年的77027萬元,年均增長10.43%。

一是國税收入總量不斷擴張。十年來,全市國税收入從1994年的28568萬元,到20xx年增長為77026萬元,總量成倍擴張,規模不斷擴大,淨增了48459萬元,累計入庫國税收入約55億元,其中近90%為地方收入,也就是説有近50億元直接投入到了孝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之中。國税收入規模分縣市從20xx年完成情況來看,除孝昌之外,其餘收入規模都超過了5000萬,其中收入規模過億的有漢川、應城、市直(含市直屬分局和開發區分局,下同),分別達到了24204萬元、14581萬元、12193萬元;雲夢縣發展勢頭較好,20xx年已突破了7000萬元大關,今年計劃為7850萬元。

二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穩步提高。1994年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5.27%,到20xx年這一比重上升到5.42%,增加了0.15個百分點。

三是國税收入保持佔財政收入較大比重。國税收入歷來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保持國税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對保持財政收入的增長和收支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來,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最高達到58.36%以上,最低也保持在41%以上,平均佔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6%,對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從國税收入透視孝感經濟

(一)從國税收入變化來看,孝感經濟發展的成績可喜。經濟決定税收,經濟增長的速度、規模和結構直接決定着税收收入的增長速度、規模和結構。

1、國税收入總量的擴張直接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全市國税收入的穩步增長,與國税部門推進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強化科學管理,加強隊伍建設等有着不可忽視的內在聯繫,但決定的因素還是經濟,是經濟的持續發展。1994年,全市gdp總量為93.6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9.93億元,第二產業27.40億元,第三產業26.30億元;20xx年,孝感市gdp總量達到343.55億元,增幅達到3.7倍,其中:第一產業81.34億元,第二產業145.29億元,第三產業116.92億元。

2、各經濟成份國税收入比重反映孝感經濟結構得到優化。以國有、集體、個體經濟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格局已不復存在,私營、聯營、股份制、涉外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如雨後春筍,競相發展。從各經濟成份對國税收入比重的變化可見一斑。1994年,國税收入來源基本只有國有、集體、個體三種經濟成份,而且主要依賴於國有經濟,比重分別為68.6%、11.37%、16.44%,除此之外,外資有2.26%。至20xx年,國有、集體經濟國税貢獻率大幅下降,分別只佔22.11%、1.91%,而私營、外資、股份制等經濟成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分別佔6.13%、21.02%、37.99%,基本形成了股份制、國有、外資等經濟成份並駕齊驅、“三分天下”的格局。

3、民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可以注意到,直至20xx年,全市國有經濟國税收入貢獻率仍高居第一,佔37.17%,與居第二位的外資經濟22.33%,相差達14.84個百分點,地位似乎相當“穩固”,但僅一年時間,國有經濟國税收入貢獻率便退居第二。與此同時,股份制經濟成份大幅增長,一年之間分別增加了18.62個百分點。表明“公退民進”成效顯著,國有經濟已悄悄讓出了“頭把交椅”,民營經濟來勢較好。雲夢縣情況尤其如此,1993年該縣國有、集體經濟國税貢獻率達73.2%,個體民營經濟(以個體為主)國税貢獻率為26.2%,至20xx年,國有、集體經濟國税貢獻率下降到18.6%,下降了54.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國税貢獻率比重上升到了60.5%。

4、外資經濟成為孝感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資料反映,自從1991年孝感市徵收外資税收3.8萬元,實現涉外税收“零”的突破以來,至1994年外資經濟國税收入比重達到2.25個百分點。至20xx年,涉外企業已提供國税收入16192萬元,佔全年國税收入的21.02%。以雲夢縣為例,1994年該縣外資經濟供提供税收不足11萬元, 比重為0.36%,至20xx年,外資經濟提供税已達1578萬元,收入比重達到了21.57%,呈幾何級數增長態勢。

(二)從税源分佈結構情況,折射出區域經濟運行現狀。税收作為經濟的一面鏡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各地經濟運行質量,從各地經濟税源提供國税收入看,税源集中於經濟活躍地區。

1、第二產業發展狀況,決定了區域國税收入規模。從地域分佈看,我市國税税源主要集中於漢川、應城、市直形成“三足鼎立”的税源格局,20xx年共提供國税收入50979萬元,佔我市總收入的66.18%,其中漢川佔31.42%、應城佔18.93%、15.83%。從經濟運行情況看,這也是我市工業基礎較好,第二產業發展較穩健的區域,以漢川為例,1994年,漢川市第二產業佔該市gdp的41%,20xx年上升為45.22%,提高了4.2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1994年佔38.82%,20xx年上升為42.61%,提高了3.79個百分點。1994年漢川市税源共提供國税收入5833萬元,佔全市總收入的20.26%,20xx年上升為31.42%,提高了11.16個百分點;而工業基礎較薄弱,第二產業發展不足的區域,在税收上反映也較明顯。以安陸為例:1994年,安陸市第二產業佔該市gdp的36.72%,20xx年上升為39.42%,提高了2.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1994年佔34.15%,20xx年上升為34.69%,僅提高了0.54個百分點。1994年安陸市税源共提供國税收入4437萬元,佔全市總收入的15.41%,20xx年為5783萬元,佔我市總收入的7.5%,從數量上看,僅增加了1346萬元,從比重上看,下降了7.91個百分點。

2、經濟發展方向,決定了税源構成。從目前我市梯級税源日益擴張税源結構特點,突出表達了目前做強、做大企業,推出品牌、推出拳頭產品的發展經濟的戰略思路。1994年我市提供國税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大悟煙廠、安陸棉紡廠、省化工廠、漢川電廠四家,四家提供的税收共佔當年總收入的18.24%,基礎上是普遍開花、普遍弱小的税源結構,經過10年的演變發展,在經濟發展突出重點,特別是近幾年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企業改制盤活,提高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的經濟大氣候下影響,税源構成也發生了相應變化。20xx年我市提供國税收入過4000萬元的企業就有漢新、漢元、湖北雙環3家,1000萬元至4000萬元的有金龍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棉紡織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大悟煙廠、湖北省鹽運站、供電、煙草7家企業,20xx年全市納税規模過1000萬元的企業共提供税收收入33226萬元,佔總收入77027萬元的43.14%,比1994年上升了近25個百分點。

(三)從國税收入與相關指標比較來看,孝感經濟發展尚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主要表現為,全市國税收入與同期財政收入、gdp聯繫起來看,所佔比重呈下滑趨勢,未能與同期財政收入、gdp增長保持同步。

1、全市國税收入佔gdp比重下滑。從全市國税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比較來看,國税收入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要慢;從國税收入佔gdp的比重來看,1994年到20xx年,國税收入佔gdp的比重總體水平只有2.42,1994年比重最高為3.1,總體呈現逐年下滑態勢,20xx年比重只有2.24。據相關資料反映,湖北省1994年至20xx年國税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分別為5.0、4.5、4.1、4.1、4.3、4.4、4.3、4.6、4.8、5.0。孝感與全省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點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第二產業中支農免、三税產品佔較大比重,僅066基地軍工企業、黃麥嶺磷礦、雙環科技、飼料等企業每年免税額達數千萬元。

2、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下降。從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來看,1994年佔58.36%,至20xx年逐步降至41.38%,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1994年為5.27%,20xx年為5.42%,反而有所上升,這表明隨着經濟總量的增加,國税收入和綜合財力得到不斷增強,但國税收入卻相對滯後於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見表二);從全市國税收入增長速度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比較來看,1994年至20xx年國税收入增長速度明顯要慢,財政年均增長14.9%,比國税收入年均增長速度要快4.47個百分點。

3、百元gdp“兩税含量”下降。從百元gdp兩税含量來看,也呈總體下降趨勢。1994年百元gdp兩税含量為2.79元,為十年最高值,至20xx年,百元gdp兩税含量下降到1.96元,為十年最低值,十年共下降了0.83個百分點。

4、税收收入彈性係數“異常”。從理論上講,税收彈性係數應在1左右,是最為理想的,因為税收源於經濟,經濟增長了税收才有了增長的基礎,如果税收彈性係數大於1,則説明税收增長快於經濟增長,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國家新出台增收的税收政策,如,開徵個人利息所得税;二是提供税收的產業發展快速,而其非税產業發展較緩;三是非即期税收入庫較多,如,清理歷欠、查補税收等;四是預徵、空轉等非正常方式組織税收,形成當期虛假税;五是其它因素增加税收,不增加gdp,或對税收的增加程度較多。如果税收彈性係數小於1,則説明税收增長慢於經濟增長,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國家新出台減收的税收政策,如,提高起徵點等;二是提供税收的產業發展慢,而其非税產業發展較快;三是消化歷年税收包袱,影響當年税收增長速度;四是其它因素影響税收,增加gdp,或對税收的影響程度較大。一般都是多種因素同時對税收彈性係數進行影響,因此很難得到理論的税收彈性係數1,實際較為理想的税收彈性係數在0.8----1.2之間。從我市近年的税收彈性係數看,我市税收彈性係數漸近線波峯過高,最高年度為2000年,達2.01,波谷偏低,最低的為20xx年為0.11。

5、xx綜合税負偏低。從理論上講,經濟指標中的工業增加值與計算工業xx税負的增值額最為接近,因此我們把工業增加值作為工業xx的“經濟税基”,從我們對近10年數據測算情況看,我市國税工業xx10年平均税負為4.44%,最高年度為1994年,税負為6.86%,最低年度為20xx年,税負為3.68%。雖然我市整體工業環節xx税負偏低,但還是有個別行業税負偏高現象存在,從税收調查數據分析,我市非金屬礦產業xx負擔率比企業實際税負明顯偏高,主要有 非金屬礦產業以及部分電力等行業。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造成這些行業的xx負擔率明顯偏高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行業經濟不景氣,市場疲軟,市場需求趨於飽和狀態,產品銷路不暢,毛利率低,導致企業資金困難,造成國家税收難以收回,實際税負偏低;二是歷史原因和我國現行的企業運行機制,造成企業負擔過重,難以擔負起沉重的包袱;三是固定資產購進不能抵扣,進項税額減少,造成理論税負過高,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使企業的納税難度加大,導致欠税過大,形成實際税負比理論税負低。如應城的鹽礦、石膏礦以及電廠等生產及供應業;商業環節xx税負為1.91%,最高年度為1994年,為3.75%,最低年度為20xx年為1.35%,商業環節xx每年呈遞減態勢。商業環節xx税負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商家之間競爭激烈,一些商業企業為了加速資金週轉和擴大銷售,往往採取薄利多銷,xx税負也隨之下降;二是商業企業容易鑽税收的空子,管理難度較大,偷逃xx的情況較為普遍;三是商業企業面廣户多,經營方式靈活,經營品種繁雜,財務核算較工業企業差,税收徵管較之工業企業要困難得多。

從我們調查分析情況,結合我市經濟實際情況分析,我市整體xx税負偏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税收含量低的經濟總量顯現出強勁勢頭。以工業總產值為標準,將全民所有制和年工業總產值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經濟的實體稱“規模以上”經濟,否則稱謂“規模以下”經濟。按工業總產值統計,近幾年來,規模以上的經濟正在不斷縮小,而規模以下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由於實體規模小,內部管理不規範,給税收徵收管理帶來一定困難,也是形成税收與經濟不同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一個區域經濟是否活躍、是否有潛在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至關重要。我市高新技術增加值在起點低、規模小的前提下難以撐起區域經濟的一片天地。

三是税收優惠與藏富於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我國“兩税”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減免税的兩個方面:一是開放開發型的減免,他既包括沿海、沿江、沿邊地區,也包括各類經濟開發區等等的税收優惠性的減免;二是扶貧救困性的減免,如貧困山區、三線轉移減免,校辦、民政、福利型企業減免,先徵後退,即徵即退,免、抵、調、退等等的優惠。隨着這類企業的發展,税收優惠的額度在不斷增大。20xx年全市減免税額達1.7億元。落實xx起徵點的政策,20xx年減少税收1000餘萬元,20xx年進一步提高起徵點,將會影響税收減少1100餘萬元。

四是非税收入名目繁多。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普遍表現為“吃飯型”財政體制,它一方面要求税收多收,另一方面又必須將應納入財政預算的資金轉嫁給地方部門自行解決,各類經濟實體承擔着税費的雙重壓力,超出一定範圍的壓力,就會形成費大於税,費擠佔税的現象。

五是統計數據內含“水分”。經濟指標是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經濟指標也是代表着一個地區的經濟形象,為宣染環境氣份,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規模,顯示工作業績,很容易在統計數據上下工夫,形成“水分”gdp。因此很難客觀、準確分析税收與經濟指標之間的各種內在關係,也給我們尋找經濟與税收合協發展的途徑增加了難度。

經濟結構決定gdp結構,而gdp結構又決定國税收入構成。因此,經濟結構對國税收入增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受經濟結構中不合理因素的制約,孝感市國税收入增長難以與gdp增長保持同步。主要表現在:

1、工業化水平較低。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化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也是經濟總體實力提高的象徵。孝感市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斷調整,取得了較好效果,結構順序已由一二三轉換為二三一(見圖二)。先看第二產業:20xx年湖北省第二產業比重為47.8%,孝感第二產業比重為42.29%,比全省低5.51%,基本相當於湖北省1994年的水平43.2%;聯繫第一產業分析,從1994年至20xx年,孝感市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已由此42.65%降到了23.68%,20xx年全省第一產業比重為14.7%,孝感高出了近9%;按錢納裏模型,當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二產業比重上升到高於第三產業時,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這説明全省平均已達到工業化中期階段,而孝感仍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比較還屬農業大市;其次看第一產業:孝感第一產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與國税收入增長關聯度較低的無税或低税產值佔了相當大的成分,即使這一期間第一產業提供的gdp由39.93億元增加到了81.34億元,淨增41.41億元,但對國税收入增長的直接貢獻率卻几几乎為零;再看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與國税收入相關的商業企業本身税收較少,增長不可能很快,並且飲食服務等快速增長部分,又與國税收入不相關聯,反映到國税收入上總量上升,比重反而會下降。例如,2000年第三產業的gdp佔gdp總量的比值為32.65%,20xx年為34.03%,四年間上升了1.38個百分點,但提供的國税收入由2000年的22.11%到20xx年的23.22%,僅上升了1.11%;第三產業提供國税收入佔gdp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為2.33%、2.07%、1.97%、1.8%。由以上分析,第二產業發展不夠,工業化水平較低,成為制約國税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2、第二產業整體素質不高。行業產品結構合理化是工業企業綜合素質的反映,工業產品的盈利能力、競爭能力、開發能力、創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產品結構是否合理。從行業結構來看,目前孝感市行業結構具有偏重、偏老、偏初、偏加工的特點,經濟與税收均屬偏重型,傳統行業、加工型行業仍占主導地位;從產品結構狀況來看,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多三少,即:老產品多,新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牌產品少,粗放產品多,精密產品少。從孝感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上可見一般。這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檔次質量差,決定了產品市場擴張能力及税源增長潛力均顯不足。2000年至20xx年,從第二產業產值及提供的國税收入關係上看,2000年全市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為39.84%,20xx年上升到42.29%,增加了2.45 %,提供國税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9%升至20xx年72.70%,僅增加了2.41%;第二產業提供國税收入佔gdp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為4.49%、4.39%、3.95%、3.85%。這説明我市第二產業的素質不高,傳統工業比重偏大,具有較高税收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不僅導致第二產業的創新能力弱小,且高產出、低創税現象尤為突出。

3、企業規模結構的影響。我市的企業規模結構不夠合理。從户數來看:大的不多,小的太多,大中型企業的比重在全省處於比較低的位次上,難以充分發揮規模效應。以20xx年為例,全市税收過5000萬的只有2户,1000萬至5000萬的只有8户,500萬至1000萬的只有9户,50萬至500萬的有92户。全市50萬以上的只有110户,不到納税人總户數的0.4%;從產值來看:以20xx年為例,據資料反映,孝感大中型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1%,而全省平均為13.7%,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均產值0.59億元,孝感只有0.36億元,這也説明孝感工業企業規模結構狀況是“小而弱”、“小而散”;從提供國税收入來看:20xx年全市110家重點企業提供國税收入佔總收入的60.41%,而其它佔總户數99.6%的納税人只提供了不足40%的税收,呈“兩極分化”。

4、區域結構的影響。當前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農村向鄉鎮轉移,鄉鎮向縣城轉移,縣城向大中城市轉移。從經濟、税源、税收三個要素的分佈狀況看,孝感各縣市主要集中於各地城區,鄉鎮一級基本沒有大的税源企業,多數鄉鎮國税收入依賴個體税收,鄉鎮國税收入比重很低,各地城區國税收入總量要佔全市國税收入總量的90%以上;從區域來看,主要集中於孝感城區(含市直屬分局、開發區、孝南)、漢川、應城三地,從20xx年來看,這三地收入佔全市的73.85%,接近全市國税收入的四分之三,區域分佈極不均衡。以孝昌為例,儘管10年來其國税收入年均增幅高達11.77%,但這只是低基數的增長,至20xx年總規模還不到2000萬,總收入中有近50%為個體税收,工業企業提供税收還不到300萬元,年納税50萬以上企業只有3家,還沒有年納税過200萬的企業。

四、關於經濟與國税收入合協發展的若干建議

1、堅持新型“工業化立市”,提高經濟税源的“含金量”。要大力發展工業,尤其要發展科技含量高、原材料和能耗低、環境污染低或沒有污染的“朝陽產業”。要重點加強和提升第二產業,有計劃分步驟鞏固和充實第一產業,調整和發展第三產業。要不斷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創新能力,徹底改變第二產業高產出低税收的現狀。要加強工業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到路網硬化、亮化、綠化、美化,配套設施建設,如水、天然氣、電信、電力、有線電視等管網也要到位。

2、樹立經濟發展觀。税收來源於經濟,沒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就不可能有税收的穩定、快速增長。因此,作為税務部門要始終樹立税收經濟觀,把促進經濟的發展作為税務工作的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培育新的税收增長點。加大對高附加值產業的投入,着力培育潛在税源和後續税源。現階段一是要立足現有重點税源,加大科技投入,運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轉化老弱税源,不斷形成新的税收增長點;二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機制轉換,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產品換代,盤大有限的經濟存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3、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快改制步伐,努力培養一批在全省有地位的民營企業排頭兵。要堅持以人為本,看準人才,為改制企業選準人才,把企業交給可靠的人,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

4、抓好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結構調整要以技術進步為前提,以體制創新為動力,其關鍵在於新的生產能力的創造,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革和升級換代又成為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必須把經濟結構的調整放在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上。

5、強化税收徵管,促進經濟與税收協調發展。首先,要加強xx、所得税等主要税種的税收徵管工作,對納税人偷税、漏税等行為,嚴格依法制裁,增強税收收入增長的內在穩定機制。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納税申報制度,推行多元化申報方式,加快税收徵管中現代化手段的應用。同時要嚴格依法治税,認真落實國家税收優惠政策,推動經濟與税收協調發展。

【第2篇】關於加強地方税源管理和發展的分析報告

市地税局自94年成立以來,地方税收始終保持高速增長,XX年間累計組織縣級税收入庫86057萬元,年平均增幅在23%以上。近年來,受加大投入、農業税降低税率和取消特產税的影響,地方財政對地税收入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税收入能否持續高速增長,如何解決税源不足與税收持續高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税務部門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我市地方税源現狀及構成特點

首先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所提供的税收占主導地位,雖然其對gdp 的貢獻率僅為33.7%,但對地方税收的貢獻率卻為53%。建築業對地方税收貢獻最大,其對gdp的貢獻率僅為6.4%,但其對地方税收的貢獻率高達16%。其次,從各經濟類型提供的税收來看,內資企業中的國有、集體、股份企業是我市縣級税收的主要承擔者,其提供的税收比重在92%以上.三資企業提供的税收比重僅為8%,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市地方税收增長潛力主要來自內資企業和第三產業。

(二)從納税骨幹企業來分析我市税源狀況

*年我市年納税額(地税)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3户,實現的地方税收為10890萬元,佔年度總收入的53.8%。年納税在1000萬元以上的只有龍大集團、大華房地產公司。*年一季度重點税源大户增幅下降,一季度增長僅為3.8%,低於税收增幅18.2個百分點,部分重點企業實現的税收不增反減,給我們組織收入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如:建業建築公司減收94萬元,盛隆置業減收77萬元,天府集團減收63萬元,方圓房地產公司減收40萬元,春雪集團減收21.7萬元,城建開發公司減收30.7萬元,鴻達建工減收25.6萬元。一季度由於車船税的徵收入庫,重點税源大户的低靡對組織收入的負面影響顯現得還不突出。由於骨幹企業可以形成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而對地方税收增長的潛力作用非常明顯。招遠、龍口、蓬萊等地的税收快速增長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我市地方税收骨幹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明顯不足,直接影響到我市税收收入的增長。

(三)按照税種結構來分析我市税源狀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營業税、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是我市的主體税種,佔整個地方税收的比重為61%。現將三個税種具體分析如下:

1、營業税 我市營業税主要來自建築業、房地產開發業及社會服務業。從該税種增長潛力來看,由於我市城區尚有許多地方沒有開發建設,社會服務業也處於待開發狀態,近年來,隨着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投入、項目引進及社會服務功能的不斷配套完善,我市營業税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但與每年22%左右的税收增幅仍有一定差距。

2、企業所得税 *年我市地税部門徵收企業所得税為2793萬元,佔總收入的13.8%,明顯低於煙台市平均水平,與其主體税種的地位極不相稱。主要原因是我市合資企業較多,享受税收優惠政策。隨着市直企業脱困步伐的加快及所得税核定徵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此税種有一定的增長潛力。但由於其縣級收入比例僅為32%,對地方財政貢獻較少。

3、個人所得税 *年我局進一步強化了個人所得税代扣代繳和税源監控,共計入庫個税2541 萬元,佔總收入的12.6%,比去年同期增長22.4%。但受税制改革個税起徵點提高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税增長將趨緩,而且其縣級收入比例僅為40%,對地方財政影響從總體上將趨緩。

4、其他税種(小税種) *年受土地使用税税額調增、印花税核定徵收等政策性因素影響,全局共徵收其他税種入庫799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3%,而今年沒有政策性增收因素,預計不會有大的增長。

二、制約我市地方税收增長的幾個因素

(一)行政事業單位税收流失比較嚴重。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税收徵管普遍存在牴觸情緒大,納税意識淡薄,關係難協調,税款徵收難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個人所得税代扣代繳力度不夠,只對工資表內工資扣交了個税,而對工資外收入,如獎金、加班補助、交通補助等項目不扣個人所得税,由於其發放渠道比較隱蔽,因而給税務檢查帶來很大困難,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年我市審計部門對6家事業單位進行審計,發現普遍存在不扣、少扣個人所得税的問題,共查補税款11.5萬元。二是按照税收政策規定,行政事業性收費應徵收營業税、其中介機構(代理、評估)、自收自支單位應徵收房產税、土地使用税、企業所得税、行政事業單位出租房屋應繳納房屋租賃税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阻力較大,許多單位不配合,由於行政事業單位不是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税人,因而税務部門無法採取税收保全和強制執行措施,導致税收大量流失。三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存在欠税清理難的問題,如市政工程公司欠税200多萬元。

(二)村委税收徵管難度較大。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委涉税業務逐漸增多,但在日常徵管中我們發現,村委税收流失相當嚴重,表現在:一是對外轉讓土地,不繳納營業税。按照國家土地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用地必須先由國家收回,再由用地單位繳納土地出讓金,國家以出讓的方式出讓給用地單位,土地才允許轉讓。但在實際工作中,村委轉讓土地時,將土地以土地補償費名義,按每畝多少價款的方式直接轉讓。然後由受讓單位補交土地出讓金,補辦出讓手續。這種方式現在大量存在,按照税法規定,應按轉讓土地使用權行為徵收營業税,但在具體落實上難度較大。二是以建村民樓名義建商品房,對外銷售不動產不申報納税。在對某村委進行税收檢查時,我們共查出銷售不動產營業税75萬餘元,經協調多次,該村委仍拒不交納。三是取得的承包費、承租費不申報營業税、房產税。現在城區幾乎每個村委會都擁有自己的企業、房產等資產,企業改制後,村委會按期收取承包費或管理費,這些都應該繳納營業税。此外,村委和企業在房產税、土地使用税納税問題上推諉扯皮,導致税款入庫難。四是園區土地租賃税收流失嚴重。根據我局對園區用地情況調查,園區土地大都採取租賃形式,每畝按600-700元價格收取租賃費,但按照税法規定,村委租賃土地,每畝應徵收土地使用税1300元左右,營業税、城建税、附加、企業所得税53元左右,村委出租土地價格明顯低於應繳納税收數額,導致村委牴觸情緒較大,税款難以協調入庫。

(三)企業破產存在税收流失。按照破產辦法規定,企業破產、税務部門應參加破產清算組,並對企業財產按照工人工資、税款、其它債務的先後順序進行償還,但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按照規定執行,許多企業在税務部門沒有參與的情況下破產,造成國家税收大量流失。以*化肥廠、*塑料二廠為例,由於沒有正確執行破產程序,導致兩企業110多萬税款無法落實。此外,部分改制企業只接受債權和負責安置工人,不接債務,導致企業欠税無處落實。

(四)企業改制後,企業法人的納税觀念明顯弱化。為適應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國有、集體企業通過改組、改制、重組,企業的所有制形式由國有、集體向股份、私營和民營經濟轉軌,其納税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我們瞭解,改制前,企業納税時間、税款計算,由財務人員依照法律法規自行計算繳納,一般不需要徵得廠長、經理的認可。改制後,由於經營所得分配主體發生了變化,企業什麼時間納税,繳納多少税,通常要經過廠長(經理)同意。有的敢欠國家税款,不敢欠電費、水費。用個別廠長(經理)的話説,税金能少繳就少繳,能不繳就不繳,少繳税不丟人。

(五)“三資”企業不斷增多,在短期內對地方税收的衝擊很大。1995年我市實際投產開業的“三資”企業63個。到*年,我市登記的“三資”企業達224個,其中合資合作的157個,獨資的67個。由於合資企業所得税歸國税管理,並且享受兩免三減半税收優惠,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費附加全部免徵,地税部門徵收的税種只剩下房產税、印花税、個人所得税。而且近年來合資合作的企業絕大部分是經濟效益較好,產品暢銷的利税大户,因而對地方税收影響非常大。以龍大企業集團為例,我們對該集團9家三資企業進行了調查,*年共實現銷售收入53620萬元,實現增值税1176.7萬元,實現地税税收490萬元,如為內資的話,這9家合資企業應繳納企業所得税(按核定徵收)1238.6萬元、城建税、教育費附加117.7萬元,土地使用税25.5萬元。合資與不合資税負相差4倍。再如方舟生化製品廠,該企業*年繳納地方税收40萬元,XX年合資後,由於其廠房、土地都是租賃的,年繳納税收僅為8472元,税負下降40倍。合資前後税負的巨大差異,導致許多企業在打合資的主意,這也是假合資企業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六)國税、地税在具體税收政策上執行標準不一致,導致税收流失。突出表現在企業所得税核定徵收政策上,我局自*年4月開始實行企業所得税核定徵收,對增值税一般納税人取消定額管理,全部實行定率徵收,商業執行2%的所得率、工業執行7%的所得率,帶來企業所得税的大幅增長。而同期國税執行2%、4%的所得率,並對中小業户實行定額徵收,税負較低。由於國家規定*年12月31後新辦企業所得税歸國税管理,許多納税人鑽政策的空子,採取註銷工商營業執照、或註冊新企業的辦法,把主要業務轉移到新辦企業,想方設法在國税繳納所得税,國地税部門之間“爭户”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地方税收大量流失。以兩個同等經營規模的鋼材經營户為例,在國税所得税實行定額徵收,每年税負在6000元左右;在地税實行定率徵收,年税負在30000元左右,税負的巨大差異,導致許多老企業“逃走”。以古柳地税徵收分局為例,該局*年轄區經營煤炭、鋼材的業户在地税繳納所得税的有40多家。*年這些經營户僅剩下3户,許多業户通過變換經營地點、註銷了原有的工商、税務登記,重新註冊成為新辦企業,由國税作為新開業户進行管理,人為地造成所得税的絕對減收。

(七)飲食業税收流失較為嚴重。我市餐飲業較為發達,*年,共有餐飲、住宿業户1080個,XX年開始,我局在全市開始推行有獎發票和税控機,加大了宣傳和處罰力度,*年實現税收收入1005萬元。但由於該行業上規模的業户較少,控管面較寬,因而在税源監控上難度較大,實現税收與該行業狀況相對不符,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於普通發票制約手段軟弱、公民索取發票意識淡薄,個人消費不索取發票的現象大量存在,餐飲業户不開發票、收入不入賬問題較為突出。二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部隊用餐不索取正規發票,用白條和收款收據入賬,對企業税務部門尚可採取禁止税前列支和按照發票管理辦法進行處罰,對其他單位就缺乏必要的制約手段。

三、加強税源管理和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為推進我市地税工作更好地開展,更好地服務於*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我們認為,要實現從經濟到税收的良性循環,必須認真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年我市繳納地税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33家,只佔企業總户數的2%,但完成的地方税收卻佔到53.8%,地税收入對大型骨幹企業的依賴性較大,而中、小企業的税收貢獻率相對較低。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鼓勵重點骨幹企業抓住機遇儘快做大做強的同時,重點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民營經濟、國企改革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升級、企業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同時要大力發展與增加地方財政密切相關的產業,如旅遊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開發、建築業、飲食業及社區服務業。

(二)加大對假“合資”企業的清理。據瞭解,我市現有224户“合資”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假的。其主要表現是:“合資”前,從境外打入一定數額的註冊資金,辦理工商登記後,從境外注入的資金原渠道迴流。名為“合資”,實為內資,與內資企業相比,税負明顯偏低。為了公平税負,平等競爭,建議着力清理假“合資”。此項工作政策性強,難度大,建議請市政府成立清查小組,財政局牽頭,外經委、工商、國税、地税參加。同時,將招商引資重點放在新辦項目和經營困難的老企業上,把好“三資”企業准入關,減少對縣級收入的影響。

(三)政府加大對鄉鎮政府税收考核力度。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了許多重點項目。但目前普遍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建議市政府把項目開工率、入庫税收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實行一票否決,促進項目及早落實和開工建設,把項目變成現實税源。

(四)全面整頓行政事業單位、村委納税秩序。建議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行政事業單位、村委呼籲,依法誠信納税,支持地税工作,為地税部門執法營造寬鬆的外部環境。同時,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組織財政、審計、地税人員,聯合對行政事業單位、村委納税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並將之形成工作制度。

(五)對國地税税收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協調。建議市政府牽頭,由財政局負責協調國税、地税部門在新辦企業資格認定,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税税負方面加強交流,對國地税有爭議的業户,由財政部門負責裁定,促使國税、地税在該政策執行上保持一致,堵塞税收漏洞。

(六)以綜合治税為依託,建立嚴密的社會護税網絡。在經濟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同其他相關部門協作,建立嚴密的協税護税體系,既具有短期效益,又有深遠的長期輻射作用。一是協調建設局,對建築業新報建的項目,全面實行由建設方代扣代繳營業税制度。二是協調國土資源局,對出租、轉讓土地使用權實行由國土資源局代扣代繳營業税制度。三是協調公安局,對全市所有摩托車實行代扣代繳車船使用税制度。四是協調交通局,進一步加強全市營運車輛營業税的徵收管理,實行由交通局統一代扣代繳制度。五是協調衞生局,對個體行醫和營業性醫療機構,實行由衞生局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税和營業税的制度。六是協調財政局,對財政撥款單位,實行個人所得税全面扣繳制度。

(七)整合資源,開發國地税統用的監控軟件

國、地税局同為税收管理職能部門,很多情況下實施對同一納税人的共同管理。雙方可以省或市為一級開發單位,整合現有的信息和軟件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共享,儘可能詳盡地將各種信息進行比對分析;納税人申報的土地和車船擁有量,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和公安部門提供的信息進行比對分析等,從源頭上控制税款流失,通過互相利用對方的信息資源,可以提高雙方税源監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信息數據的應用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部門軟件間的“信息孤島”。

【第3篇】我市税源調查分析報告

經濟税源調查分析報告 近年來,我市經濟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轉暖的拉動下,取得長足發展,傳統行業從小到大,新興行業從無到有,朝氣蓬勃。在經濟快速穩健發展態勢下,我市國税收入也取得了由94年不足3億元到2003年的近8億元的倍數增額。

從經濟到税收的税收經濟觀看,經濟決定税收,税收影響經濟,税收的增長必然依賴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我們對我市近10年經濟、税收調查情況看,雖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存在着改革的陣痛和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磕磕碰碰,但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沒有受到太大的波擊:

一、經濟發展情況 從1994年以來的10年間,我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國民經濟保持了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10年滄桑鉅變,目前我市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經濟“塊頭”壯大。

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由1994年的93.6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43.5億元,年均增長13.8%。工業增加值由1994年的25.2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33億元,年均增長18.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4年的24.2億元增加到2003年114.5億元,年均增長16.8%。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

經過10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三大產業的比重由1994年的42.64:29.27:28.08(“一二三”)調整到2003年的23.67:42.29:34.03,呈現“二三一”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近20%,第三產業發展壯大,佔到經濟總量的1/3,10年內比重上升了近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13%多,第二產業平穩增長,始終在經濟總量中佔據主導地位,工業興市戰略初見成效. 三是地方“財力”增加。1994年,我市財政收入不足5億元,至2003年,則增加到18.6億元,增長了2.7倍多,税收收入從39764萬元增加到139699萬元,增長了2.5倍多,但税收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卻由1995年的80.35%下降到2003年的75.06%,呈現“税降費增”的局面。

二、税收發展情況 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的國税收入也由1994年的28568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77027萬元,年均增長10.43%。 一是國税收入總量不斷擴張。

十年來,全市國税收入從1994年的28568萬元,到2003年增長為77026萬元,總量成倍擴張,規模不斷擴大,淨增了48459萬元,累計入庫國税收入約55億元,其中近90%為地方收入,也就是説有近50億元直接投入到了孝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之中。國税收入規模分縣市從2003年完成情況來看,除孝昌之外,其餘收入規模都超過了5000萬,其中收入規模過億的有漢川、應城、市直(含市直屬分局和開發區分局,下同),分別達到了24204萬元、14581萬元、12193萬元;雲夢縣發展勢頭較好,2003年已突破了7000萬元大關,今年計劃為7850萬元。

二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穩步提高。1994年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5.27%,到2003年這一比重上升到5.42%,增加了0.15個百分點。

三是國税收入保持佔財政收入較大比重。國税收入歷來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保持國税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對保持財政收入的增長和收支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年來,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最高達到58.36%以上,最低也保持在41%以上,平均佔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003年上升為45.22%,提高了4.2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1994年佔38.82%,2003年上升為42.61%,提高了3.79個百分點。1994年漢川市税源共提供國税收入5833萬元,佔全市總收入的20.26%,2003年上升為31.42%,提高了11.16個百分點;而工業基礎較薄弱,第二產業發展不足的區域,在税收上反映也較明顯。

以安陸為例:1994年,安陸市第二產業佔該市gdp的36.72%,2003年上升為39.42%,提高了2.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1994年佔34.15%,2003年上升為34.69%,僅提高了0.54個百分點。1994年安陸市税源共提供國税收入4437萬元,佔全市總收入的15.41%,2003年為5783萬元,佔我市總收入的7.5%,從數量上看,僅增加了1346萬元,從比重上看,下降了7.91個百分點。

2、經濟發展方向,決定了税源構成。從目前我市梯級税源日益擴張税源結構特點,突出表達了目前做強、做大企業,推出品牌、推出拳頭產品的發展經濟的戰略思路。

1994年我市提供國税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大悟煙廠、安陸棉紡廠、省化工廠、漢川電廠四家,四家提供的税收共佔當年總收入的18.24%,基礎上是普遍開花、普遍弱小的税源結構,經過10年的演變發展,在經濟發展突出重點,特別是近幾年加快招商引資步伐、企業改制盤活,提高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的經濟大氣候下影響,税源構成也發生了相應變化。2003年我市提供國税收入過4000萬元的企業就有漢新、漢元、湖北雙環3家,1000萬元至4000萬元的有金龍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棉紡織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大悟煙廠、湖北省鹽運站、供電、煙草7家企業,2003年全市納税規模過1000萬元的企業共提供税收收入33226萬元,佔總收入77027萬元的43.14%,比1994年上升了近25個百分點。

(三)從國税收入與相關指標比較來看,孝感經濟發展尚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主要表現為,全市國税收入與同期財政收入、gdp聯繫起來看,所佔比重呈下滑趨勢,未能與同期財政收入、gdp增長保持同步。

1、全市國税收入佔gdp比重下滑。從全市國税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比較來看,國税收入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要慢;從國税收入佔gdp的比重來看,1994年到2003年,國税收入佔gdp的比重總體水平只有2.42,1994年比重最高為3.1,總體呈現逐年下滑態勢,2003年比重只有2.24。

據相關資料反映,湖北省1994年至2003年國税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分別為5.0、4.

5、4.

1、4.

1、4.

3、4.

4、4.

3、4.

6、4.

8、5.0。孝感與全省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點以上。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第二產業中支農免、三税產品佔較大比重,僅066基地軍工企業、黃麥嶺磷礦、雙環科技、飼料等企業每年免税額達數千萬元。

2、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下降。從國税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來看,1994年佔58.36%,至2003年逐步降至41.38%,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1994年為5.27%,2003年為5.42%,反而有所上升,這表明隨着經濟總量的增加,國税收入和綜合財力得到不斷增強,但國税收入卻相對滯後於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見表二);從全市國税收入增長速度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比較來看,1994年至2003年國税收入增長速度明顯要慢,財政年均增長14.9%,比國税收入年均增長速度要快4.47個百分點。

3於實體規模小,內部管理不規範,給税收徵收管理帶來一定困難,也是形成税收與經濟不同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

一個區域經濟是否活躍、是否有潛在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至關重要。我市高新技術增加值在起點低、規模小的前提下難以撐起區域經濟的一片天地。

三是税收優惠與藏富於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我國“兩税”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減免税的兩個方面:一是開放開發型的減免,他既包括沿海、沿江、沿邊地區,也包括各類經濟開發區等等的税收優惠性的減免;二是扶貧救困性的減免,如貧困山區、三線轉移減免,校辦、民政、福利型企業減免,先徵後退,即徵即退,免、抵、調、退等等的優惠。

隨着這類企業的發展,税收優惠的額度在不斷增大。2003年全市減免税額達1.7億元。

落實增值税起徵點的政策,2003年減少税收1000餘萬元,進一步提高起徵點,將會影響税收減少1100餘萬元。 四是非税收入名目繁多。

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普遍表現為“吃飯型”財政體制,它一方面要求税收多收,另一方面又必須將應納入財政預算的資金轉嫁給地方部門自行解決,各類經濟實體承擔着税費的雙重壓力,超出一定範圍的壓力,就會形成費大於税,費擠佔税的現象。 五是統計數據內含“水分”。

經濟指標是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經濟指標也是代表着一個地區的經濟形象,為宣染環境氣份,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規模,顯示工作業績,很容易在統計數據上下工夫,形成“水分”gdp。因此很難客觀、準確分析税收與經濟指標之間的各種內在關係,也給我們尋找經濟與税收合協發展的途徑增加了難度。

經濟結構決定gdp結構,而gdp結構又決定國税收入構成。因此,經濟結構對國税收入增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受經濟結構中不合理因素的制約,孝感市國税收入增長難以與gdp增長保持同步。主要表現在:

1、工業化水平較低。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化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也是經濟總體實力提高的象徵。

孝感市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斷調整,取得了較好效果,結構順序已由一二三轉換為二三一(見圖二)。先看第二產業:2003年湖北省第二產業比重為47.8%,孝感第二產業比重為42.29%,比全省低5.51%,基本相當於湖北省1994年的水平43.2%;聯繫第一產業分析,從1994年至2003年,孝感市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已由此42.65%降到了23.68%,2003年全省第一產業比重為14.7%,孝感高出了近9%;按錢納裏模型,當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二產業比重上升到高於第三產業時,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

這説明全省平均已達到工業化中期階段,而孝感仍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比較還屬農業大市;其次看第一產業:孝感第一產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與國税收入增長關聯度較低的無税或低税產值佔了相當大的成分,即使這一期間第一產業提供的gdp由39.93億元增加到了81.34億元,淨增41.41億元,但對國税收入增長的直接貢獻率卻几几乎為零;再看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與國税收入相關的商業企業本身税收較少,增長不可能很快,並且飲食服務等快速增長部分,又與國税收入不相關聯,反映到國税收入上總量上升,比重反而會下降。例如,2000年第三產業的gdp佔gdp總量的比值為32.65%,2003年為34.03%,四年間上升了1.38個百分點,但提供的國税收入由20業,有計劃分步驟鞏固和充實第一產業,調整和發展第三產業。

要不斷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創新能力,徹底改變第二產業高產出低税收的現狀。要加強工業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到路網硬化、亮化、綠化、美化,配套設施建設,如水、天然氣、電信、電力、有線電視等管網也要到位。

2、樹立經濟發展觀。税收來源於經濟,沒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就不可能有税收的穩定、快速增長。

因此,作為税務部門要始終樹立税收經濟觀,把促進經濟的發展作為税務工作的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培育新的税收增長點。加大對高附加值產業的投入,着力培育潛在税源和後續税源。

現階段一是要立足現有重點税源,加大科技投入,運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轉化老弱税源,不斷形成新的税收增長點;二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機制轉換,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產品換代,盤大有限的經濟存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3、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快改制步伐,努力培養一批在全省有地位的民營企業排頭兵。

要堅持以人為本,看準人才,為改制企業選準人才,把企業交給可靠的人,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

4、抓好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結構調整要以技術進步為前提,以體制創新為動力,其關鍵在於新的生產能力的創造,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革和升級換代又成為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必須把經濟結構的調整放在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上。

5、強化税收徵管,促進經濟與税收協調發展。首先,要加強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種的税收徵管工作,對納税人偷税、漏税等行為,嚴格依法制裁,增強税收收入增長的內在穩定機制。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納税申報制度,推行多元化申報方式,加快税收徵管中現代化手段的應用。同時要嚴格依法治税,認真落實國家税收優惠政策,推動經濟與税收協調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kmn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