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級上冊歷史基礎知識點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基礎知識點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基礎知識點精品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考複習知識點 篇一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我國最早的人類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製石器。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

★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1、時間:距今約七千年;2、生活地區:長江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2、生活地區:黃河流域

大汶口原始居民1、時間:距今約四、五千年;2、地區:黃河流域

★第三課華夏之祖

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

人文初祖——黃帝(原因:四發明)

堯舜禹的“禪讓”三

夏朝建立1.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誌着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朝的興衰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裏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七年級上冊歷史基礎知識點 篇二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國曆第一個國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政權機構:城堡、宮殿、軍隊、刑法、監獄

夏朝成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區劃分國民(九州);部落按血緣劃分人羣;

2、建立了壓迫人民的國家機構:軍隊、刑法、監獄;

3、“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開始“家天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其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私有制的出現和對立階級的產生

夏滅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_無度、大興土木、剝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盤庚遷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

政治上: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家之一。

經濟上: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鎬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經濟

政治:分封制

農業:農作物品種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業:分工較細(百工);原始瓷器製作比較普遍

建築業: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滅亡及東周建立

1、西周滅亡時間: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

2、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滅亡有何相似之處?從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1)荒_無度,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2)統治者要勤於政事,愛護百姓,政策應該符合人民心願;用人做到唯才是舉,廣納諫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戰國策》西漢劉向編寫內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諸侯的義務:服從周王,治理諸侯國,保衞周王。……血緣關係的親疏同姓、姻親、功臣、前代貴族依據分封人員A、加強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繫。B、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與文化發展。

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夏商周國家統治人民的手段軍隊、刑法—暴力手段禮儀教化—懷柔政策軍隊刑法:對外征戰,對內鎮壓反抗禮儀教化:配合暴力鎮壓,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春秋”、“戰國”名字的由來

1、春秋奴隸社會瓦解(前770--前476)由統一走向分裂

2、戰國封建社會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統一孔子編寫,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

春秋諸侯爭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權勢。(表現在諸侯不聽天子命令,不盡義務,政令征伐自諸侯出。)目的: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一、齊桓公稱霸

1、齊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經濟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順應當時的政治形勢,順應民心。

自然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東方大國,魚鹽之利,經濟富庶)

2、齊桓公完成霸業的標誌葵丘會盟(公元前651年)

二、問鼎中原(晉楚爭霸)

1、晉文公稱霸:城濮之戰前632年——以少勝多(退避三舍)

2、楚莊王稱霸:邲之戰前597年(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宋襄公稱霸:徹底失敗

4、秦穆公稱霸西方;吳越爭霸江南

三、合縱連橫

1、戰國七雄三家分晉:趙、魏、韓春秋原有的國家:齊(田氏代齊,續用齊國號)楚、秦、燕

2、七雄(名稱,位置)

3、合縱連橫

秦孝公即位任用衞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大的國家。

的合縱家:秦國的張儀

的連橫家:魏國的公孫衍、蘇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戰國的爭霸鬥爭

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王室衰微。

②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經濟發展。

③諸侯國的實力增強。

目的:

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

性質:

“春秋無義戰”,爭霸戰爭實質上都是為了滿足奴隸主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私慾。

五、春秋爭霸戰陣的影響

消極: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痛苦。

積極:

1、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

3、促進了民族融合。

4、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從傳統的鐵器牛耕到制度變更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鐵製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普及

意義:標誌着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則遲

個體農耕——分地則速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秦國——商鞅

三、商鞅變法

1、歷史背景:

(1)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

戰國時,鐵器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公作則遲,分田則速”

(2)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相繼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引進人才、富國強兵、變法圖強

3、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5、商鞅變法的作用(意義)

政治上:廢除了秦國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軍事上: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經濟上: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6、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體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變法內容的適宜。c.商鞅策略的正確。d.人民的支持。

(2)深層次的原因:

a.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就被處死了,那麼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判定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在於其目的是否達到。變革者個人的悲劇與變革成敗不能混於一談。

7、商鞅變法成功的啟示:

(1)變革不會一帆風順,要堅持不懈。

(2)變革需要勇氣,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3)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革,能推動社會進步。

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户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户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七年級歷史學習方法 篇四

1、化整為段背一背。眾所周知,複習課最難的就是提高學習興趣,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文科,它必須建立在牢固的背誦上,如果沒有紮實的背誦,即使能力再強,也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誦卻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對課堂的興趣,那麼,如何在45分鐘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背誦效率呢?首先,應堅決杜絕整堂課佈置完背誦任務後,教師就撒手不管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恐怕連10分鐘的效率都達不到。其次,我採取把當堂背誦內容劃分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節課的背誦內容把它分為5段,每一段規定學生在5~10分鐘內背完,同時在每一時段之前,先有教師或學生將要求背誦的內容加以分析,先讓學生聽一遍,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背完,完成背誦後再由教師或學生互查背誦效果,這樣的話就把一節45分鐘的無聊背誦課變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時競賽課,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覆,雖然學生當堂已經完成背誦,但是往往會在背完後出現反覆,為鞏固記憶效果,在每次背誦下一課的內容時,我往往會給學生5分鐘的鞏固時間,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現象。

當然除了進行短時背誦,還可以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趣味歷史、史學新發現等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由於所複習內容相聯繫的趣味性較強,一兩分鐘的小講演可消除其複習一段時間後的疲乏,同時又能再次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2、抓住重點寫一寫。雖説歷史很長,知識點繁雜,但是作為國中歷史,結合考試要求與每年熱點,仍能抓住一些基礎和重點知識,加以整理和精煉後再交給學生,必然會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顧此失彼,到頭來兩頭皆空的結局。當然這需要多位老師的共同探討和研究,為之付出極大的心血和努力,幸而現在網絡發達可以充分借鑑他人的成果再加以自己的改善才能取得成功。當然這一成果可以有老師直接印發給學生,也可讓學生進行聽寫歸納,前者為學生節省了更多的複習背誦時間,後者卻可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查漏補缺。在聽寫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不熟悉的內容記下,而自己熟悉的可以略寫或直接不寫,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複習狀況,讓自己的複習效率越來越高,需要背誦的東西也越來越少,增強它的成功感,並且還可以加強其錯別字的訓練,儘量避免許多學生會背不會寫的現象。

3、精選習題練一練。基礎知識掌握以後,所需要的就是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否則會背而不會做仍是空談。國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時間有限,在基礎背誦上花費大部分時間後,解題訓練所剩的時間極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其解題能力,就需要教師精心研究考綱,結合熱點焦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寫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訓練可分專題(選擇題、材料分析題、能力與拓展題)訓練和綜合模擬訓練,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訓練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和鍛鍊學生應試的心理素質。每次訓練下來,教師都要認真地閲卷,分析總結,根據“錯題檔案”,全面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並與學生交談,收集信息,然後在課堂上集中評講。不僅評講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審題、解題的方法,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今後應注意的問題,再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93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