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詩文閲讀【精品多篇】

古詩文閲讀【精品多篇】

古詩文閲讀【精品多篇】

古詩文閲讀 篇一

第一章 文言文考點系統化複習

第1節 文言實詞

閲讀下列短文,回答1~2題。

世主有先生①者,有後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居有憂色。申公巫臣問曰:“王何為有憂也?”莊王曰:“吾聞諸侯之德,能自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與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諸大夫之論,莫有及於寡人,是以憂也。”申公巫臣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之謂也!”莊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諸侯,日猶恐懼,思索賢佐。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謂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數十人,無不曰:吾君,麗者也。吾發言動事,朝臣數百人,無不曰:吾君,聖者也。吾外內不見吾過失,是以亡也。”於是改操易行,安義行道,不出二年,而美聞於宋,宋人迎而復之,諡為昭。此其後生者也。

昔郭君出郭②,謂其御者曰:“吾渴,欲飲。”御者進清酒。曰:“吾飢,欲食。”御者進幹脯粱糗。曰:“何備也?”御者曰:“臣儲之。”曰:“奚儲之?”御者曰:“為君之出亡而道飢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諫也?”御者曰:“君喜道諛而惡至言。臣欲進諫,恐先郭亡,是以不諫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誠何哉?”御轉其辭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賢。”曰:“夫賢者所以不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無賢而君獨賢,是以亡也。”伏軾而歎曰:“嗟乎!夫賢人如此苦乎?”於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塊③,疏行而去。身死中野,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節選自《韓詩外傳•卷六》)

注 ①先生:猶言“先覺”“先醒”也。②郭:古代小國。③塊:土塊。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a.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 當:恰當,適合

b.宋人迎而復之  復:使……復位

c.曰:“何備也?”  備:準備

d.御自易以塊  易:替換

解析 備:完備,周全。

2、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莊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諸侯。

譯文:莊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們的君主,他的聲威使諸侯順服。

(2)於是改操易行,安義行道,不出二年,而美聞於宋。

譯文:從此以後昭公改變了自己的心志和作為,安守正義實行正道,不到兩年,他的美好聲譽就傳遍宋國。

(3)為君之出亡而道飢渴也。

譯文:是為了您出逃的時候路上飢渴而儲備的。

參考譯文

歷代君主有事先覺醒的,有事後才覺醒的,有(至死也)不覺醒的。過去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卻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問道:“您為什麼臉上有憂愁的神色呢?”楚莊王回答説:“我聽説諸侯的品德,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見解,就沒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憂愁啊。”申公巫臣説:“古人所説的事先覺醒的人,就是楚王您啊!”莊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們的君主,他的聲威使諸侯順服,還每天擔驚受怕的,想要尋求賢能的人來輔佐他。這就是那種事先覺醒的人。

過去宋昭公逃亡到國外,對他的車伕説:“我現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車伕問他:“什麼原因呢?”昭公説:“我穿好衣服站在那裏,在我身旁侍候的幾十個人,沒有一個不這樣説:我們的君主是個美男子。我説一句話,做一件事,朝廷中幾百個臣子,沒有一個不這樣説:我們的君主,是一個聖人。我在朝廷或在內宮,都不能看到自己的過失,我因此才會逃亡於外。”從此以後昭公改變了自己的心志和作為,安守正義實行正道,不到兩年,他的美好聲譽就傳遍宋國,宋國人迎接他回國,再次擁立他做君主。(他死了以後,)諡號為昭。這是那種事後醒悟的人。

過去郭國的國君逃出郭國,對他的車伕説:“我渴了,想喝水。”車伕進獻清酒給他。他又説:“我餓了,想吃東西。”車伕給他進獻乾肉和乾糧。他問車伕:“你車上的東西怎麼這麼齊全?”車伕説:“這是我平時儲備的。”他又問:“那你為什麼要事先儲備呢?”車伕説:“是為了您出逃的時候路上飢渴而儲備的。”郭君説:“你知道我將要逃亡嗎?”車伕説:“是的。”郭君説:“那你為什麼不事先勸告我呢?”車伕回答説:“您喜歡聽諂媚逢迎的話,不喜歡聽真實的話。我要是勸告您的話,恐怕在郭國滅亡以前就死了,所以我沒有勸告您。”郭君變了臉色很生氣地説:“我失去國家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車伕就改變了自己剛才的話説:“您失去國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郭君又問:“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國家,是什麼緣故呢?”車伕回答説:“天下沒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個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國家。” (郭君聽了,高興起來,)伏在車前橫木上歎息道:“唉!做一個有才能的人這麼痛苦嗎?”這時他感到身體疲倦,沒有力氣,頭枕着車伕的膝蓋睡着了。車伕抽出自己的腿,換上土塊,遠遠地離開了郭君。最後,郭君死在荒野,被虎狼吃掉了。這就是那種至死不醒悟的人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5題。

陶潛傳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②也。常

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③》。夏月虛閒,高卧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張,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琴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二,所有文集並行於世。(《晉書•陶潛傳》)

注 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來:語氣助詞。④羲皇:古帝伏羲。⑤徽:系琴絃的繩子。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

a.夏日虛閒 虛閒:空閒無事

b.親舊知其如此   舊:老朋友

c.為鄉鄰之所貴    貴:敬重

d.弦徽不具     具:詳細

解析 全:具備。

4、對下面三句話中加點的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b )

(1)好讀書,不求甚解 (2)性不解音 (3)解印去縣

a.三個“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b.三個“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兩個“解”字的意思相同。

d.後兩個“解”字的意思相同。

解析 (1)解釋。(2)通曉。(3)解下。

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譯文: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地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關鍵詞:甚解、會意)

(2)素簡貴,不私上官。

譯文:向來簡樸自愛,不在暗中巴結上司。(關鍵詞:素、貴、私)

(3)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譯文:我不能為了區區俸祿而向他彎腰行禮,小心謹慎地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關鍵詞:折腰、拳拳、事)

參考譯文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脱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為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説:“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閒安靜少説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地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一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着,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説這是實錄。

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説:“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可以嗎?”管這些事的人聽説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向來簡樸自愛,不在私下巴結長官。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説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歎息説:“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地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夏月空閒的時候,就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風涼爽吹來,自稱為伏羲一樣的人。本性不通曉音樂,而準備了一張琴,琴絃和琴繩都不具備,每當朋友聚會,就撫琴和唱,説:“只圖懂得彈琴的樂趣,何必去管琴聲的好壞呢!”在宋元嘉中死,當時六十二歲,他所有文集在當時很流傳。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7題。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嚐,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慄,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a.大公任往吊之   吊:慰問

b.直木先伐     伐:砍伐

c.辭其交遊     交遊:交往

d.鳥獸不惡     惡:厭惡

解析 交遊:動詞作名詞,朋友故交。

7、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譯文: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關鍵詞:飾、知、驚、愚、明、揭)

(2)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

譯文: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功業成功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養晦的人必定會遭到損傷。

(3)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譯文: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你為什麼偏偏喜好名聲呢!

參考譯文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飯。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説:“你快要餓死了吧?”孔子説:“是的。”太公任又問:“你討厭死嗎?”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説:“我來談談不死的方法。東海里生活着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為一種鳥啊,飛得很慢,好像不能飛行似的;它們總是要有其他鳥引領而飛,棲息時又都跟別的鳥擠在一起;前進時不敢飛在最前面,後退時不敢落在最後面;吃食時不敢先動嘴,總是吃別的鳥所剩下的。所以它們在鳥羣中從不受排斥,人們也終究不會去傷害它,因此能夠免除禍患。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從前我聽聖德宏博的老子説過:‘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功業成功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養晦的人必定會遭到損傷。’誰能夠擯棄功名而還原跟普通人一樣!大道廣為流傳而個人則韜光養晦,道德盛行於世而個人則藏譽匿耀不處其名;純樸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樣;削除形跡捐棄權勢,不求取功名。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你為什麼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説:“説得實在好啊!”於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 吃柞樹和慄樹的果實,進入獸羣,獸不亂羣,進入鳥羣,鳥不亂行。鳥獸都不討厭他,何況是人呢!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説,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唐曰:“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

當是之時,匈奴新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昂。上以胡寇為意,乃復問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李牧也?”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其後會趙王遷立,其母倡也。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今臣竊聞魏尚為雲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出私養錢,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虜曾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終日力戰,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文帝説,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遂字王孫,亦奇士,與餘善。(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

a.良久,召唐讓曰 讓:責備

b.當是之時,趙幾霸      霸:稱霸

c.且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   坐:獲罪,犯罪

d.文吏以法繩之       繩:捆綁

解析  繩:糾正,制裁。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c )

a.①馮唐以孝著②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b.①乃復問唐曰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c.①陛下雖得廉頗、李牧②雖累百世,垢彌甚也

d.①委任而責成功②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  a項①介詞,因為;②介詞,憑……身份。b項①副詞,表兩事順承,於是,才;②副詞,僅僅,只。c項假設連詞,即使。d項①連詞,表遞進,並且,而且;②連詞,表並列,又。

10、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反映馮唐“有識見,性耿直”的一項是( b )

①馮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 ②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③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 ④上怒,起入禁中 ⑤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 ⑥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介紹馮唐的至孝、官職,④是文帝的情況。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馮唐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批評最高統治者,是難得的令人折服的傑出之士。

b.此文一筆兩涉,馮唐之所以能顯示自己品格的卓異,是因為遇到了“從善如流”的漢文帝。文章通過對話描寫,再現了敢於直諫的良臣和勇於納諫的賢君形象。

c.馮唐雖然傑出,但仕途卻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後連一個官職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歎。

d.這段文字體現了司馬遷一貫的風格:全文樸實的敍寫,藴藏着強烈的愛憎之情。許多生動的細節描寫,顯示着強烈的文學性。

解析  這篇傳文主要採用對話描寫,因而“許多細節描寫”這一説法不準確。

12、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

譯文:您為何當眾羞辱我呢?難道沒有僻靜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關鍵詞:奈何、辱、間處)

(2)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譯文: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間出來從軍,(他們)哪裏瞭解軍中的規章條令呢?(關鍵詞:家人、安,狀語後置句)

(3)文帝説,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

譯文:文帝很高興,當天就令馮唐拿着符節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為雲中郡守。(關鍵詞:赦、以為)

參考譯文

馮唐以至孝著名,為中郎署長,侍奉文帝。文帝聽説了廉頗、李牧的事蹟以後,高興得拍着大腿説:“唉!我(怎麼)偏偏得不到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來做我的將軍,(如果得到了,)我又怎會擔憂匈奴為患呢!”馮唐説:“陛下即使得到像廉頗、李牧

那樣的將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氣,站起來返入宮中,過了好一會兒,才召見馮唐,責備他説:“您為何當眾羞辱我呢?難道沒有僻靜的地方(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説:“臣是個鄉鄙之人,不懂得避忌。”

那個時候,正當匈奴剛剛大舉入侵朝那縣,殺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孫昂。文帝正以匈奴入侵為憂,於是才再問馮唐説:“您怎麼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呢?”馮唐回答説:“臣聽説古代君王派遣將軍的時候,跪下來推着車,説‘朝廷內的事,由寡人做主,朝廷外的事,則任由將軍裁斷。一切論功行賞及爵封之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來再報告一聲就是了’。這並非無稽之談。我的祖父説,李牧為趙將,屯駐在邊境,軍市的租税都自行用來犒饗士卒,賞賜在外決定,不受朝廷的牽制。君主把一切委託他,並且要求他成功,因此李牧可以竭盡他的智能,派遣精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能射的騎兵一萬三千人,價值百金之良士十萬人,所以他能夠在北方驅逐單于,大破東胡,殲滅澹林,在西方抵制強秦,在南方抵抗韓、魏,那個時候,趙國幾乎稱霸。後來剛好趙王遷即位——他的母親是個倡家女。他即位後,竟然聽信郭開的讒言,終於殺了李牧,而派顏聚代替他。因此軍隊被擊敗,士兵潰散奔逃,為秦兵所虜殺。現在我聽説魏尚做雲中郡的郡守。他軍市的租税全用來犒饗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錢財,每幾天就殺一次牛,以饗賓客、軍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遠遠的,不敢接近雲中郡的關塞。有一次匈奴曾經入侵,魏尚率領車騎出擊,殺敵甚多。那些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田野間出來從軍,(他們)哪裏瞭解軍中的規章條令呢?終日只拼命作戰,斬敵首,虜敵人,到幕府記錄戰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來制裁他。該賞的不賞,可犯了法,文吏卻絕對按律處分,我愚蠢地認為陛下的法令太嚴明,獎賞太輕,懲罰太重。況且雲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錯報多殺敵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給法官,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説來,陛下縱然得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將才,也是不懂得任用的。我實在很愚昧,觸犯了禁忌,該當死罪,該當死罪!”文帝很高興,當天就令馮唐拿着符節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為雲中郡守,又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統領中尉和郡國的車戰之士。

過了七年,景帝即位,任命馮唐為楚相,後又免官。武帝即位,訪求賢良之士,鄉里推舉馮唐。當時馮唐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於是任用他的兒子馮遂為郎。馮遂字王孫,也是一個不凡的人,跟我很要好。

準確推斷文言實詞的祕笈

1、教材遷移推斷

大學聯考時碰到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應首先聯想學過的教材中的典型句子。

2、上下文義推斷

依據上下文意貫通的原則可以推斷詞義。例如第3題中的d項,“具”雖有“詳細”之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但“弦徽不具”理解為“琴絃和琴繩都不詳細”就講不通了,所以d項錯誤。

3、語法結構推斷

文言文非常注重句子的形式的錘鍊,某些篇目甚至為駢體文或辭賦類文章,更是結構整齊,講究對仗。同一位置上的詞語具有相同的語法功能,據此可以推知詞義。

4、辨析詞性推斷

不同的詞性具有不同的語法功能,據此可以推斷詞義。如第6題中的c項,“交遊”,應譯為“朋友故交”。作“辭”的賓語,屬於動詞作名詞。

5、句子成分推斷

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據此可以推知詞義。如杜甫《兵車行》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中的“信”處在動詞“知”之前,作狀語,可以推斷它解釋為副詞“確實”。

6、代入檢驗推斷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具體語境中貫通文意。

古詩文閲讀 篇二

8、本詩中三、四句表達了這種意思。(2分) 海棠最美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含苞待放之時。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開時”,色澤分外鮮紅豔麗,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時的紅暈,嬌嬈而嫵媚。海棠顯得別具一番風韻,顯得異常之美。(3分)(意思對即可)

9、第三聯詩人從側面對海棠進行襯托。(2分)那美麗勤勞能歌善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豔竟懶於梳粧,善畫海棠的畫家樑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不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韻。海棠的美麗和風韻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了。(4分)(意思對即可)

古詩文閲讀 篇三

古詩文閲讀與鑑賞 1.名句名篇默寫題與文學常識題

知識範圍:課標建議的40個背誦篇目(見附件1);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

40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見附件2)。默寫時要注意:

(1) “一字不差”。 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

(3)若是選默,就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最好不要多默。

2、詩歌鑑賞題

考綱陳述:(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一步】  準確解讀文本:在瞭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

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註解提示,瞭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  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第二步】  明瞭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麼答什麼,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採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後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

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麼則什麼是回答的重點;且三

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

【第三步】】詩歌鑑賞簡答題:  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

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 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 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 南浦(送別之地), 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 或戀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敍離情 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 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 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鬆(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 烏鴉(衰敗荒涼), 杜鵑鳥或子規(象徵淒涼哀傷或

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 猿(悲傷)。

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

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 富麗堂皇 , 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淒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瞭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蹟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

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蹟古人,多用典故)

⑵託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

融入一物象中。(常有鬆、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

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

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閒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

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着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 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 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2. 運用修辭手法:比喻 對比 誇張 比擬)(大學聯考常考)借代 雙關 反問 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  對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大學聯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大學聯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 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 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 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  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 對比 誇張 比擬  借代 雙關 反問 設問、反問、反語;

⒋  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  對比   渲染  烘 託  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大學聯考

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大學聯考常考)過渡, 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 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  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着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

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 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詩歌鑑賞選擇題常見設誤方法:(從北京上海試題來看,要做好考選擇題的準備)

1、語言語風類錯誤:或故意譯錯實詞虛詞;或對詩歌的語言風格判斷錯誤。

2、意境意象類錯誤:對詩歌的意象的含義判斷錯誤;或對意境的概括錯誤。

3、技巧手法類錯誤:對詩歌運用的寫作技巧的類型或作用判斷錯誤。

4、思想情感類錯誤:拔高情感(對詩歌中描寫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種光圈);或轉移情感。

5、觀點內容類錯誤:擴大範圍(把一個作家的某一具體作品風格用其整體作品風格來代替)。(設置錯誤的方法有:擴大,錯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詩文閲讀 篇四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學習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巴丘書事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巴丘書事

陳與義

三分書裏識巴丘,臨老避胡七年級遊。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

注①陳與義,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傑出的詩人。

②巴丘:今湖南嶽陽,歷代兵家戰略要地。

③《三國志·魯肅傳》寫周瑜至巴丘病重,上書孫權舉薦魯肅以自代。

巴丘書事閲讀題:

(1) 首句中提到的“三分書”具體指哪部作品?首聯在詩中起什麼作用?

(2) 頷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3) 結合全詩的內容,説説詩歌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

巴丘書事參考答案:

(1) 《三國志》。點題;交代寫作緣起;暗示河山分裂(或“中原淪陷”的局面);為尾聯埋下伏筆。

(2) 頷聯運用擬人手法,(寫“對偶”不給分)並且視聽結合,形象地寫出了秋天的肅殺之景。(或暗示了戰雲紛亂、動盪不安的時局)

(3) 表達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報國無門(或年老無成)的哀歎,憂國傷時的情懷。

作者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賞析:

《巴丘書事》這首詩是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的一首典型詩借物詠事七律代表作。

這首詩寫於建炎二年(公元1120xx年),作者避難在巴丘。

經歷了北宋南宋之交,詩人的作品風格變得沉鬱悲壯,有點杜甫詩作的味道。

首句交待寫作緣起。從三國志中知道巴丘這一地名,年老為避胡人之亂來巴丘做首次遊覽。為書事打下基礎。(因為末句説到魯肅事)

頷聯寫眼前景。寫得氣象開闊,秋冬的樹木在急風中嘯叫,洞庭湖四野茫茫,晴天下日影緊隨岳陽樓,使這一帶知名的中心景物格外突出。“酣” “抱”二字以動態寫靜物,上句寫秋冬風急天高的聲勢,下句把景物收 結於岳陽樓之景,聽覺與視覺相結合,讓人從**中感受到一絲安定的希望

頸聯感慨詩人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際遇,侵字有深義,下句中寫初冬洞庭湖上露出幾個大大小小的沙洲,風生水起,潮起潮落之間,沙洲時露時隱,用一吐字,氣象非常。着一亂字,使人聯想時局。

尾聯詩人借三國典故,以魯肅自負,反用“未必” 、“空白”之意,委婉含蓄地表 達了作者的憂國之情。

古詩文閲讀 篇五

《病牛》是宋朝詩人李綱的詩作。詩人“託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該詩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國、報效眾生的信念決不動搖,體現了貴為宰相的博愛無私的仁者情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病牛》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卧殘陽。

[註釋]

本詩是李綱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被貶武昌時所作。

⑴ 實千箱:極言生產的糧食多。實:充實,滿。 箱:裝糧的容器。一説同“廂”,指官府的倉房。

⑵復:又,再。傷:哀憐,同情。

⑶ 但得:只要能讓。

⑷眾生:大眾百姓。

⑸不辭:不推辭。

⑹羸(léi)病:瘦弱有病。殘陽:夕陽,即快要下山的太陽。此處既烘托淒涼氣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病牛》閲讀題:

(1)本詩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並分析其作用。

(2)“但得眾生皆得飽”一句看似平常,實則意旨深遠,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

《病牛》閲讀答案:

(1)①比喻。詩題《病牛》,實非寫牛,而是詩人自喻坎坷與艱辛。

②設問。第一、二句提問:勤懇為大眾耕作的牛,為什麼在“力盡筋疲”之後,卻沒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眾生皆得飽”,即使“贏病卧殘陽”也在所不辭。

③擬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連用兩 “得”字,強烈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④誇張。首句兩個“千”字,極力誇張,互相對照,寫出了牛的辛勞,也突出了牛的功績。(意對即可)

(2)全詩以病牛的口吻自問自答。一、二句提問,耕田千畝的病牛為什麼得不到人們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轉,情緒由悲涼轉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夠對國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眾生得飽”,那麼,即使是累傷病倒在夕陽殘照之中也無怨無悔!“但得眾生皆得飽”一句連用兩個 “得”字,語氣強烈,表現了詩人心憂黎庶、普濟眾生、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對即可)

《病牛》作者:

李綱(1083年—1140年),字伯紀,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20xx年(政和二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圍開封,他堅決主戰,阻止欽宗遷都,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擊退金兵。後被貶。高宗時任宰相,主張用兩河義軍收復失地,在職七十餘日即被罷,後任湖廣宣撫使等職。

《病牛》譯文:

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但為了眾生都能夠飽,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

《病牛》賞析:

《病牛》是宋朝詩人李綱的作品。詩人“託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病牛》既是成功的詠物詩,更是傑出的言志詩,為後世所傳誦。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這裏,作者從揭示病牛“耕犁千畝”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係上落筆,將病牛“力盡筋疲”與“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通“廂”,指糧倉),並非實指,而是極言病牛“耕犁”數量之大、勞動收穫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詩的後兩句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願為眾生的温飽而“羸病卧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繫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烈地抒發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着眾生的志向。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既指夕陽,又象徵病牛的晚年,它與“卧”等詞語相結合,有助於表現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個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之神。如此詠牛,頗為切合牛任勞任怨、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不過,此詩並非為詠牛而詠牛,而是“託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我們只要能像前人所説的那樣“知人論世”,便不難看出這一點。

讚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 “託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着社稷,念着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這樣懷着強烈的愛國熱忱來吟詠病牛,託物言志的。因而,此詩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動了,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產生美感。

古詩文閲讀 篇六

近幾年的會考看,文言文閲讀在考試中所佔比例有所調整,以常用詞、翻譯和應用為考查重點。以下這篇古詩文閲讀理解:送友人(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學們的閲讀、鑑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古詩文閲讀理解:送友人[薛 濤]

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答題。(8分)

送友人

薛 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

離夢杳如關塞長。

(1)詩歌一、二句寫景,請具體描繪這幅圖景,並概括作者所表達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評價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無限藴藉,藏無數曲折”,請任選詩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變化。(4分)

答:

答案:

(1)詩人秋夜登山臨水,望見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凜然生寒。表達了對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或離愁)。

(2)答案示例: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應是無限傷感和遺憾,但這裏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是一種慰勉的語調。這與前兩句的隱含離傷構成一個轉折,表現出對相思情意的執着。

第四句:“關塞”,大約友人是赴邊去吧,那再見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夢中。不過美夢也不易求得,行人又遠在塞北。“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己自不堪,更何況“離夢 杳”,連夢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語,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麴折。

古詩文閲讀 篇七

大學聯考語文滿分答題精華總結

審清每一道題的題文表述;標清每一題答題的關鍵所在;寫清每一處關鍵的答案要點。

第一版塊:古詩文閲讀與鑑賞(7題33分)

1、名句名篇默寫題與文學常識題

知識範圍:課標建議的60個背誦篇目;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60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

默寫時要注意:

(1)今年大學聯考是四選三選默,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寫,千萬不要多默。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建議拿到試卷就先填寫默寫內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2、詩歌鑑賞題

考綱陳述:(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在瞭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註解提示,瞭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即我們平時講的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註釋、讀命題。)

【第二步】明瞭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麼答什麼,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採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後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麼則什麼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一般情況下,我們要寫明白:此詩寫了什麼內容,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什麼感情。)

【第三步】】詩歌鑑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敍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鬆(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淒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淒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瞭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蹟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蹟古人,多用典故)

⑵託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鬆、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閒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一點。)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着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大學聯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大學聯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大學聯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大學聯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大學聯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着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文言文閲讀(5題,21分)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預備知識一:如何讀懂選文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瞭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着“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着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徵、闢、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餘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題

3、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記住: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XX大學聯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審於何得此絹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樵:打柴。     d.後因他信,具以白質信:使者。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XX大學聯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責:索求b.夏人循環問見,疑以為誘敵不敢擊問:間或

c.富人有不佔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質:質問d.顏無子,不克葬克:能夠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05廣東)永平初,顯宗舅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候之,暉避不見。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召暉拜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暉避不見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愛也愛:吝惜    d.顧謂掾屬曰:“若之何?”謂:對……説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糶(賣米);糴(買米);穰(與農事有關);禳(與祭示有關);覲(拜見)。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05大學聯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私:偏愛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暫且

c.此吾弄臣,君釋之 弄臣:帝王親近狎玩之臣d.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用事:憑感情做事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於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利用音形關係,通假推測。大學聯考題:此除蝗蟲誼(通“意”,意思)也。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①詞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②詞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③詞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詞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⑤詞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係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説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説)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脱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讚揚)多(讚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4、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瞭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例:第一組: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大學聯考)

第二組:1問其與飲食者,則盡富貴者2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⑵結構意識:

例:第一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麥鹽而已3少時衣食無所(05大學聯考)

第二組:1何如東就妻子,徐擇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擇師而問焉4鹹私哂其矯飾焉

第三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賓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來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組:1吾將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則遊者眾(05大學聯考)

第五組:1因謂其友曰2所謂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識:

例:第一組:1其待君王乎?      2爾其勿忘乃父之志3爾其戒之(05大學聯考)

第二組: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唐臨,長安人,周內史謹孫也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第三組:1頃之,拜受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組:1若素激義,能為我籌此   2顯者慚,杜門若不聞者(05大學聯考)

(4)呼應意識:

例:第一組: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2果為馬所顛仆(04大學聯考)

第二組:1視其沼,則淺混而污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3此則國人之最也

第三組:1若一人有疾,即閤家避之2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舞劍

第四組:1其所言不實2山巒為晴雪所洗(05大學聯考)

(5)語氣意識:

例:第一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組:1其李將軍之謂也?2能設而不能動也3此馬氏所以不對也(05大學聯考)

第三組:1豈有禁人在獄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附:考綱所列18個虛詞:

⑴而①連詞: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錶轉折,表修飾,表假設,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你,你的”)。③構成複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問代詞:“什麼”、“哪裏”;“為什麼”、“怎麼”。②副詞:“多麼”。

⑶乎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歎,“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於”、“在”、“從”。

⑷乃①副詞:表承接,“就”、“才”、“於是”;錶轉折,“卻”、“竟”;表判斷,“就是”。②代詞:“你”、“你的”。

⑸其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表期盼,“可要”、“要”。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如果”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⑹且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很”;②連詞,表並列,“又”;表遞進,“並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表假設,“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錶轉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於句首。

⑺若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②連詞,表假設;表選擇,“或”、“或者”。③構成複音虛詞

⑻所助詞:①構成“所”字結構,“……的人(事)”;②和“為”呼應,表被動;③和“以”連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藉,……的方法(憑藉)。

⑼為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着、為了”;表原因,“由於、因為”;表被動,“被”。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10)焉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裏,怎麼;②語氣助詞:陳述感歎疑問語氣③兼詞“於之”;④作形容詞詞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②表疑問語氣;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12)以①介詞:表憑藉,“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於”;表對象,“跟”、“和”;

表時間、處所,“於”。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13)因①介詞“憑藉”;“按照”;“趁着”、“就着”;因為;“從”、“由”;②連詞,“因此”、“於是,就”。

(14)於介詞⑴表時間、處所、範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於”、“由於”;

⑵表比較,“比”;⑶被動,“被”。

(15)與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歎,④動詞(給予,結交,參加)。

(16)則①副詞:表判斷,“就是”;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如果”、“假設”;

表並列,“就”;錶轉折,“卻”、“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詞:附在動詞後構成“者”字結構,“……的人(事、東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後,無實在意義。④放在數詞後,翻譯為“個,樣”

(18)之①助詞:襯助音節;取消句子獨立;結構助詞(“的”);定語後置的標誌,賓語前置的標誌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5、性格表現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幹中説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幹所説的性質特點。最後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侷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如“五穀”中的“谷”指“穀類”,今專指稻穀。

②詞義擴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長江,今泛指江河。

③詞義的轉移。如“犧牲玉帛”中的“犧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義指獻身。

④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義指品質惡劣。

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

1親戚2妻子3中國4所以5無論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實10春秋11結束12約束13中原14烈士15犧牲16雖然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21山東22縣官23致意24從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29以為30從而31至於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37即使38向來39因為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的特點,對雙音詞進行切分)

6、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敍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蹟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係。

7、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瞭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虛詞標誌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於、至若”等虛詞;句尾標誌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誌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誌,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後找賓語。

3、修辭標誌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覆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4、名物標誌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誌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後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

能承前啟後,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於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準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準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歎祈使語氣)和句間關係(並列轉折因果等複句關係)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户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如“一狼犬坐於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麼樣。)(4)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如:“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徒見欺於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後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誌):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後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熟記黑體字部分)

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幹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裏……呢?……哪裏呢?)

⑥安……哉(乎)?(哪裏……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裏……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歎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説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説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説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古詩文閲讀 篇八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閲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閲讀題:

16、對這首詩中詞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點明出征時是春天。“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似乎是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説歸來時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遲遲”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來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17、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首詩運用了起興的手法。

B.前四句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時和歸途中所見的不同景色對比,寫出了內心的傷悲。

C.這首詩寫的是戍邊戰士在歸途中的心情,通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他們戍邊時的苦況,對從軍生活的厭倦,及對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嚮往和留戀。

D.“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後兩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剋制的、平和的,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特點。

《采薇》參考答案:

1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7、A(這首詩沒有運用起興的手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直接敍述,而非對他物的描繪。)

《采薇》賞析: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歎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敍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敍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着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 “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説,怎能不“憂心烈烈”。那麼,為什麼戍役難歸呢?後四句作了層層説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説:“(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鬥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着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説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鬥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迴歸之際,必然會生髮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歎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鬥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衝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古詩文閲讀 篇九

第一部分 古詩文閲讀

專題一 詩歌賞析

第1課時 鑑賞詩歌的形象與思想感情

第2課時 鑑賞詩歌的語言與表達技巧

第3課時 對照式鑑賞

第4課時 作文突破一 審題

專題二 文言文閲讀

第5課時 文言斷句

第6課時 文言翻譯

第7課時散文類閲讀

第8課時 史傳類閲讀

第9課時 作文突破二 點題

專題一 詩歌賞析

考情分析

湖南近三年大學聯考詩詞考點分析一覽表

年份 體裁 考查內容 考查角度

朝代 作者 詩題

 絕句

和詞 宋、金 秦觀

元好問 《三月晦

日偶題》

《點絳脣》 1.鑑賞詩歌思想內容。

2、鑑賞詩歌表達技巧。

 詞 宋 陸游 《好事近》 1.理解詩歌語言、表達技巧。

2、理解詩歌思想情感。

 絕句 元末

明初 高啟 《春暮西園》 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或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等,任選一個角度。

命題特點

1、從時代看,以唐宋為主,可能涉及明清等。

2、從作者看,多為名家,也重視非名家的名作。值得説明的是對名家的考查多為其非名作。

3、律詩絕句為首選,且律詩、絕句是考查的主體,也兼及詞、古體詩。從題材看,寫景、抒懷、羈旅、送別、慨世、詠物、哲理為選材重點。

年前比較注重兩首詩詞的比較閲讀鑑賞,從XX年才轉為單首詩詞的考查。從題型看,全為鑑賞、評價、分析的主觀題。XX年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可能仍將是分點設置,一首詩擬2道小題,一個題側重於考查局部(手法、關鍵詞、情感等),另一個題着眼於幾個方面的綜合。

5、複習範圍上應以詩為主,詞、曲次之;XX年的大學聯考,必須注重詩歌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表達技巧的複習,在儘可能大的範圍裏,選擇那些語言優美、意藴豐富、愛國情懷、離別思念的詩篇來提升應考能力。

第1課時 鑑賞詩歌的形象與思想感情

典例導練

(1)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琅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解析】 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對於第一問,詩歌描繪的畫面,可以通過對四句詩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難度不大。第二問,考查詩歌表現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該詩不同於一般的貶謫詩,曾自號“醉翁”的歐陽修並沒有耿耿於懷,怨天尤人,鬱鬱寡歡,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樂。

第1課時 │ 典例導練

具體答題時,考生不但要細讀詩歌,慢慢咀嚼,抓住“蛛絲馬跡”,設身處地,合理推斷,留意註釋中是否有時局背景的介紹,瞭解詩人的境遇、主觀志向,做到知人論世;還應根據平時積累,進行綜合思考,大膽推斷,謹慎求證。對於本題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註釋中説“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內)期間”,就簡單地判斷該詩表達的是鬱悶傷感的情懷。出現錯誤的原因,一是沒有認真解讀詩歌,二是沒有利用國中教材中《醉翁亭記》所接觸過的相關知識。

(2)

【答案】 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

【解析】  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題幹已經明示“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考生答題時,就要分別指出三、四句中的實寫、虛寫內容,並簡要回答出虛實結合所起到的具體作用。對錶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錶現詩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2 [•課標全國卷]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11分)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裏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裏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陝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1)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係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鑑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這首詩是一首懷古詩,追懷秦朝,詩人通過描寫荒涼的景物來表達這種懷古傷今之情。首聯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視出了這種情愫,頷聯中“春草盡”、“古碑存”便進一步觸發了詩人對秦朝的懷念,頸聯進一步的景物描寫更是渲染了荒涼氣氛,尾聯表明強秦已不再,只有黃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詩人想到了當今的唐王朝,國事衰微,那是一種怎樣的傷感之情呢!

第1課時 │ 典例導練

(2)

【答案】 ①觸景生情;②寓情於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這首詩的情景關係處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實景引發了詩人的懷古傷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寫之中又寄寓了作者無盡的傷感之情;並且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是一種哀景,而抒發的也是一種哀情,這顯然是一種以哀景寫哀情的手法。

點撥提升

一、鑑賞詩歌形象

大學聯考考查鑑賞詩歌形象一般有兩大類別:一是鑑賞人物形象;一是自然景物形象,既包括多種景物綜合描繪,即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類,也包括單一景物的刻畫,即以物喻人、託物言志的一類。

鑑賞人物形象的幾種方法。

(一)從人物本身的描寫入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説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等等。詩歌往往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從對比烘托中來理解人物形象,即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具有間接性,可以避免鏡頭過多對準描寫主體,和正面描寫相結合,可以使詩歌虛實相生,拓展意境和想象的空間,可以使人物搖曳多姿。側面描寫或景物烘托人物,或藉助他人的反應來表現此人,或用其他人物的對比,使所刻畫的對象更為鮮明,更為突出。側面描寫對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須慎加選擇,要選擇確能起烘托作用或產生對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無明顯特點的事物。

(三)細節中見精神。此外,人物形象的分析離不開對其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家庭環境等因素的考慮,即古人説的“知人論世”。大學聯考詩詞一般都註明了作者,這些作者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瞭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後附註釋給我們以暗示。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詩人感情的載體,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主觀的感情形象,鑑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繫鑑賞詩人的形象。

基本方法是先找出詩句描寫的客觀物象,即詩中寫了哪些具體的景和物;然後抓關鍵詞(主要是各種修飾語或特殊句式)分析物象的特點(聲、色、形、態、味、香等),注意寫景的角度(上、下、高、低、遠、近、俯、仰等)以及表現手法(點面結合、動靜結合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其次要注意各種物象的關係(主次、對比、意象的組合等)。

不管哪種類型,都必須先認真分析詩歌具體描述的形象,抓住其特點,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脱離了對具體形象的分析,架空了來談論詩歌形象是毫無意義的,其結果就是泛泛而談,千人一面,千面一孔。

二、體悟思想感情

(一)整體把握,分清類型。我們在閲讀和分析時,一定要從把握詩歌的整體入手,即主要寫了哪些景象,景象的總體特徵是怎樣的,作者感情的基本傾向等,既要深入體會,又要宏觀把握。

古代詩歌從其取材範圍、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九種類型。一是送別類。一般根據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的多是離愁別緒,依戀不捨。二是懷古類。有兩種基本類型: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另一類是通過讚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蹟,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三是邊塞類與思鄉類。

邊塞詩大都以描寫戰爭為主題,或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或揭露戰爭的殘酷性;而思鄉詩則往往反映人們厭倦戰爭,渴望與親人團圓,渴望安寧的平靜生活。四是閨怨類。分兩小類,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另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嚮往。五是借景抒情類和詠物言志類。借景抒情類通過描寫景物,抒發自己的憂愁哀思或遠大抱負;詠物言志類是通過對獨特事物的讚揚,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

如果我們能確定詩歌屬於什麼類型,就非常有利於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所表達的感情。

(二)研讀題目,知人論世。詩歌題目通常涵蓋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否則就有文不對題的弊病。研讀詩歌的題目,就能大致推斷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言志,歌詠言。”一切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應是時代的產物;一切優秀的詩人,都應該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豐富的社會和時代精神。同時,任何作品都會不同程度地烙上作者個人人生經歷的印記。因此,鑑賞時要顧及作者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時代背景,這才可以較確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評價作者的思想態度,進而深思“義理”。

(三)抓住意象,體味意境。在古代詩歌中,有些意象其意義指向比較明確,而且有比較特定的內涵。如“羌笛”本義是羌族人吹的一種樂器,曲調哀怨,多含思念;後來就用“羌笛、竹笛、羌管”來作思鄉的代名詞。掌握常見意象的基本內涵,是有助於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的。

詩歌中的意象不是純客觀自然的,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觀自然和諧統一的產物,即作品的意境。鑑賞古詩,就應當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理解詩人是如何藉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了自己的愛與憎、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等。

(四)重視註釋,關照尾聯。詩歌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有時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常常運用典故等,這無疑增加了理解的難度,為此,給出一定的註釋是很有必要的。註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到幾十個字,卻是命題者給考生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內容或現實意義;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詩人的寫作風格,等等。一定要仔細研讀註釋。

詩歌中的尾聯常常是表達作者感情和觀點的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慨歎古今,或冀望未來。

易錯提示

(一)以譯代析,沒有鑑賞。鑑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鑑賞,因此鑑賞詩歌時往往有詮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詮釋只是鑑賞的前提,而不是鑑賞本身。回答時如果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題乾的要求進行闡述,顯然不符合鑑賞題的要求。“以譯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二)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該答的都已經一網打盡,無一遺漏了。按説該萬無一失了,其實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樣表現”一類的題目,能將詩歌中用以表現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將意象當作一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的分析,將導致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係,觀點脱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詩句藴含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沒有分析這樣表現的藝術技巧。

(三)望文生義,任意發揮。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考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甦”,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考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結果離題萬里。這種任意發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鑑賞的根本前提是“鑑”,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也是失分的癥結所在。

(四)無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歡先從政治角度切入,絞盡腦汁地從字縫裏發掘詩的所謂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熱愛生命”“為國效忠”“懷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這種憑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現的隨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詞術語當作萬能鑰匙,盲目照搬,亂貼標籤,以圖能騙得一些分數。還有一種就是盲目套用。如鑑賞山水田園詩時就套用“隱逸”“閒適”“熱愛自然”;詩詞中若有花落飄零之景,就認為是“傷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則主題多是憂國憂民……這種推測,某些時候會僥倖“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藝術風格,尤其是詩歌作品本身進行理解判斷,分析綜合,其結果只能是千人一面、缺乏個性與靈性,這種所謂的鑑賞只會讓閲卷老師產生厭倦。

新題精練

1、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11分)

觀魏博①何相公獵

張 祜

曉出禁城東,分圍淺草中。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注】 ①魏博,古地名。

(1)詩歌前兩聯描寫了怎樣的場景?有什麼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詩歌后兩聯,簡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這兩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豔麗、壯闊宏大的晨獵場景(晨獵圖),(分析概括3分)烘托了晨獵的氛圍,為人物的出場做了鋪墊。(作用2分)

【解析】 可以從“淺草”“紅旗”“白馬”,分析得出寫環境色彩的豔麗,從“分圍”“向日”“迎風”等,分析得出寫場面的宏大。閲讀標題理解詩的內容可以得出它的作用。

(2)【答案】 塑造了一個身手矯健、技藝高超的獵手形象。“背手抽”寫出了取箭動作的嫻熟利落。“翻身控”展現了獵手動作難度大,技藝高超。尾聯通過描寫人們的驚歎和大雁應聲而落側面表現出射箭技藝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解析】 分析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內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寫主要從動作上分析,側面描寫主要從“萬人齊指”和“一雁落”上歸納。

【詩歌賞析】

總括詩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滿天,晨風拂煦,綠草如茵,紅旗向日,作為人物亮相之前的壯麗場景,緊接而來的“白馬驟迎風”一句,是英雄人物躍馬出場,施展渾身“帥”勁的亮相動作。由此而下,此詩便將寫作重心轉到這位驍勇騎士當眾顯露獵射飛雁,矯健靈活的傑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鏃”,是正面描寫騎士背手取箭的動作,著一“抽”字,手勢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見身段之靈巧。“翻身控角弓”,彎弓名之曰“控”,這就進一步展現了射者臂力強勁的架勢,“控”之而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的漂亮動作,造型又是多麼健美!對於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評價,當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動作表面。

關鍵所在,畢竟還有待於亮出他那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果然,剎那之間,就在圍觀的人羣中間,突然爆發出一陣鬨然的歡呼,並且一齊指向遙遠的天空。原來藍天高處,一隻帶箭的鴻雁,垂着雙翅,直向地面墜落下來。此處“寒空”之“寒”,雖有點出時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飛鴻雁的凌絕蒼穹,從而加強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異氣氛。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由於射雁成功而出現的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自可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2、閲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題目。(8分)

阮郎歸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

向子 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③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④還。

【注】 ①乙卯為紹興五年(1135),詩人在大雪征途上懷想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中被擄北去的徽、欽二帝。②向子 :南宋初年主戰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鸞輅:帝王所乘的車駕。

(1) 這首詞的上片是怎樣表現“斷腸”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起筆設境,渲染氛圍: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陰冷蒼涼。②展開聯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國家蒙難,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懷,強化情感:彤雲密佈,關山重重,肝腸寸斷。(評分建議:答出任兩點即可,每點2分。)

(2)①對中原盡失、二帝被擄的傷痛之情。(1分)②對“靖康之恥”難以忘懷、難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對故國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詩歌賞析】

首兩句寫作者風塵僕僕於鄱陽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風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徽欽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易水寒”意味着生離死別和誓殺強敵。“同雲”兩句,從“遙知”生髮而來。“同雲”亦作“彤雲”,指下雪前密佈天空的陰雲。“三關”,泛指中原關塞。極目北望,只見山外有山,連綿不斷,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經是不可能見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絕。

下片承上而來。“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國恥未雪。“頻聞”兩句表達了作者切盼和懷疑的心情。經常聽説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國向二帝問候,但究意何時兩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鸞,本為車上的鸞鈴;輅,是車上的橫木,此處以鸞輅代表帝王的車駕。作者在這結束的兩句中針對主和派打着“迎還二聖,恢復中原”的旗號,實際上卻在順應着高宗不可告人的內心活動,即是並不打算部署軍事力量,揮師北上,只求屈膝苟安,稱帝於江左。這是因為如果南宋出師節節獲勝,金國就會送還二帝,而他就得讓位於欽宗。高宗既無北上恢復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歸,亡國之恨也就難以消除。作者不能明説,只是以“頻聞”、“幾時”進行暗示,使讀者領會其弦外之音。

3、閲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7分)

〔雙調〕 碧玉簫

關漢卿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鬆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斟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1)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前四句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秋山圖:(1分)金風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楓葉絢麗多彩,泉水清澈,蒼松蔭道,金菊繞園盛開。(1分)不僅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1分)也為後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撐。(1分)

【解析】 前四句集中寫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題”,是總寫,是對秋景概括的讚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絢麗的色彩展開對秋景的描繪。“紅葉滿山溪”,寫遠景。秋天來了,千山萬壑到處是一片片殷紅的顏色,經霜的樹葉勝似二月的春花,意境開闊,引人入勝。一個“滿”字給人增添了無限寥廓的感覺。

“鬆徑偏宜”,寫中景。稍近處有一條方便的彎曲小徑,青松掩映,盤桓而上,直達山巔。青翠的松柏與滿山的紅葉形成色彩對比,加深了人們的視覺印象。“黃菊繞東籬”,寫身邊景物,是近景。盛開的黃花環繞着簡陋的竹籬,一派農家氛圍,一派田園風光。前四句,遠處的紅葉,近處的黃菊,通過青翠的鬆徑聯結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畫面,層次清晰,色彩絢爛,和諧寧靜,秋意盎然。“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秋景是為了抒寫其超脱、隱逸的情懷。

(2)

【答案】 用典。(1分)最後一句借用陶淵明隱居山林的典故(1分)表達了作者絕意仕途、歸隱山林、醉酒消憂的激憤之情。(1分)

【解析】 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八十餘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開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最後一句説學習陶淵明,表示了作者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

【詩歌賞析】

這首小令描寫了秋山景色的絢麗宜人,詩人遊山的詩酒豪興和由此而生的歸隱之歎,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污濁現實的不滿。

開篇首句,即豪情滿懷,氣蓋全篇;一連四句,展現出秋山的壯麗景色:正是金風玉露的季節,詩人載酒遊山,但見漫山遍野,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狀如雲錦彩霞,宛如熊熊紅火。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色彩鮮豔明麗;清淺的山溪,幽邃的鬆徑,氛圍清新秀美。秋景如畫,自然會使詩人逸興遄飛,頓生靈感,欣然而歎“秋景堪題”了。

作者一反詩詞中草木搖落、紅衰翠減、肅殺淒涼的悲秋情調,而以樂觀豪情去寫秋景的磅礴絢麗和勃然生機。且景中寓情:紅葉、山溪,皆林泉之士所愛,紅葉可題詩,可燒火煮酒;山溪可釀酒,又可供垂釣。蒼松、黃菊,凌霜傲雪,經久不凋,象徵超塵拔俗,志潔行芳,而為陶潛所贊。凡此皆為下文“學淵明醉”張本。而“堪題”、“偏宜”,讚美之情亦溢於言表。四句用隔句扇面對偶,寫得有聲(溪)、有色(紅、黃)、有態(滿、繞);景緻描繪又極有層次:一二句寫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寫局部,是入乎其內,繪出一幅絢麗多嬌的秋山圖。

五六句寫開懷暢飲的豪興。值此絢麗宜人的秋景,正該讓清樽斟滿,開懷痛飲;難得與一夥布衣朋友相聚,正可舉觴相勸。清樽、潑醅、白衣、酒杯,這些意象,又隱含着安貧樂道、浮雲富貴、笑傲王侯之意。

末尾四句一轉,正面抒發不屑仕進的歸隱之情:出仕做官,縱然品級升到極限,最終能有什麼救助呢?意即亦無濟於事的。故不如學陶淵明歸隱,以醉消憂。本來,關漢卿何嘗不想兼濟天下呢?但處於這樣的時代,統治者昏庸暴虐,杜絕賢路;官場黑暗險惡,陰謀傾軋;正直之士又不願同流合污。所以作者發出了絕意仕進、憤世嫉俗的呼聲。然而這畢竟只是憤激之詞,事實上終其一生,他並未消極歸隱,而是正視現實,緊握筆桿,創作雜劇,在仕隱兩途之外開闢出一條新路,度過了他戰鬥的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n9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