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語文説課稿

語文説課稿

[概述]語文説課稿共含5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語文説課稿

第1篇:語文説課稿

給大家帶來語文説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

一、説教材

《囚綠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願,含蓄的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記》其寫景狀物新穎獨特、含蓄藴藉,感情真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其進行鑑賞評價,充分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表明,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落實語言素養訓練方面的目標,在教學中要擺正篇章分析與學生感悟的關係,把分析當成幫助學生領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敍事層面,表現了作者對綠枝條的無比喜愛,一個是象徵層面,即本文的深層寓意。前者意思淺顯,學生通過閲讀可以理解,後者比較含蓄,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點,並把其中第2、3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熟讀文本,把握的結構及作者感情脈絡。

2、品味重要語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託的對綠的情感,理解綠的內涵,把握主旨。

3、學習本文借物抒情和託物寄意的象徵手法。

三、説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這是新課程的核心學習觀念,本教學設計為了切實落實這一理念,將採用儘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師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學”。其做法就是強調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2、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用圈點批註的閲讀方法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利用導學案深入研讀課文;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視野,激發讀書興趣,拓寬學習渠道。

四、説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所以本文的教學時間擬定為一課時。

1、做好學生課前預習。首先指導學生採取圈點批註法閲讀,利用導學案把本課一些問題提示性前置給學生參考,便於學生深入預習。其次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圖書等渠道蒐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紹、背景資料,以及常春藤的圖片和常春藤的生長特點。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本課我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班班通各項功能和資源,強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我還在課前精心製做了,鏈接一些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視野,豐富閲歷,擴大知識容量,拓寬學習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配合多媒體引領學生去讀書,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探究、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常春藤》詩歌朗誦視頻,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閲讀記敍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敍述過程,抓住的關鍵句子,在此基礎之上理清的結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綠

1.綠是什麼?“我”為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2.為什麼要“囚”綠?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4、找出文中描寫“囚綠”後“常春藤”的形象的語句。從中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常春藤有怎樣的特點呢?

5、人綠對對碰。在“囚綠”的過程中,“綠”與“我”在對峙中進行了怎樣的心理對話?

老師先對學生提出讀書要求:《囚綠記》一文重點描寫的情節是“囚綠”,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應注意文中哪些語言信息?請找出來並做批註。學生自主閲讀、思考、批註,必要時小組討論。整個過程先由學生練習、活動,然後老師發現問題,指導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老師的指導作用。

(五)、認識那一抹綠

知人論世: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説説“綠”的象徵意義,解釋的主題。

小結:

作者通過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了嚮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中國人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了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

(六)、感悟那一抹綠

本文給你什麼樣的深刻人生啟示?

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對主題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七)、抒寫那一抹綠色

課文采用象徵手法來描寫景物,試着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寫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象徵意義。

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以片段寫作方式訓練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鞏固本課寫景狀物藝術手法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六、説板書

我設計本文的板書,是一棵生機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寫作思路“四綠“(即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為大地,又以“個人”(陸蠡)、“民族”,作為樹幹,再把象徵意義作為茂密的枝葉。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堅貞不屈地挺立在我們面前。我力爭做到簡潔而不繁複,直觀而不費解。

第2篇:語文説課稿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語文説課稿範文。

一、説教材:

《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國小讓三個國小生做“逃生”遊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説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讚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語言.,不長的篇幅卻用了11個小節,對話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小女孩的崇高品質。

本組課文以“怎樣表達愛”為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對他人的關愛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本組的其他三篇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對他人的關愛,本課則刻畫了在面臨危險時小女孩的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和先人後己。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是新課標對三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根據這些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特點,並結合學情,安排了兩課時的教學時間,(第一課時掌握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二課時課文內容講解)並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錘、堵、獲”3個生字,會寫“育、瓶”等13個生字,會寫“成功、實驗”等13個詞語,理解“如實、不假思索”這兩個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生活在被關愛、被寵愛的環境中,缺乏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如何與人合作的能力是學生中間普遍存在的問題。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正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後己的教育,通過動作和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教學的重點。

此外,在教學時,單純強調女孩的道德是不夠的,對困境中的冷靜與協作也應該引導學生理解,這也更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説教法及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對小女孩和教育家對話的品析來體會小女孩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以讀促情、以讀感悟”。

根據學情和本篇課文的特點,我採用了“品讀、品析”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主要立足於語言文字,通過實驗的準備、經過、成功的原因三方面的學習,在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感受實驗的經過,體會小女孩臨危不亂、先人後己的優秀品質。

三、説教學過程:

(一)合理導入,揭示課題

1、合理的新課導入能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因為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對實驗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我就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一篇有關實驗的課文,題目是《一次成功的實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質疑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呢?

導入課文: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感知

這個環節包括初讀課文、認識詞語、檢查彙報這三個部分的學習。本課內容簡單,要求會讀的生字少,所以在教學中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在初讀課文之後,認讀生字新詞,鑑於要求會寫13個生字,字形都較為複雜,我要指導學生掌握好各個部件的比例,例如“瓶、繩、險、順、堵”都是左右結構,但兩部分佔的比例並不一致,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清楚字形後再書寫。鑑於三年級對詞語的掌握程度,要求能説出“成功、危險、順利”這三個詞語的反義詞,“思索、激動、獲得”這三個詞語的近義詞。

(三)課文解析,走進實驗

本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大體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閲讀情況。

1、朗讀課文後,讓學生説一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可以分為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

2、內容解析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即實驗成功原因的分析。

(1)實驗準備與經過略講,引導學生用“先……再……接着……然後……最後……”來串聯教育家的準備工作。

(2)實驗成功的原因詳講,主要是對重點語句的朗讀、品析

課文中有多處對話描寫(出示課件),特別是教育家與小女孩的對話,如:

“你剛才跟他倆説了什麼?”(教育家看見實驗成功,既感到高興又感到疑惑,兩種語氣。)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教育家聽見女孩的答案,感到吃驚和高興,這裏應該更多的是探詢的語氣。)

“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應該是響亮而平靜的,語速應該稍快。)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例如,“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經過思考,脱口而出的,讓學生想象女孩説話時的神態,並體會她的思想品質。這裏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樣的意識已經紮根於女孩的心中,變成了她理所當然的行為,課文的感人之處也在於此。藉助畫面的具體形象,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母愛的真摯、深沉與無私。並通過指名讀、小組讀和齊讀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句子藴含的豐富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對他人的關愛展開教學過程。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並且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真正達到“以讀促情、以讀感悟”。

3、讀寫結合,感悟主題

實驗成功了,小女生的所作所為感動了我們,那你們想對這位小女孩説些什麼呢?請把你想到的寫下來。這裏通過小練筆來訓練學生的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並感悟小女孩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

(四)結課

小女孩面對危險的沉着冷靜與先人後己的崇高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在遭遇困境時我們也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希望同學們都能深刻體會並學以致用。最後,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個句子。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根據課文三個部分內容的劃分: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成功的原因,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一次成功的實驗

實驗的準備:先……再……接着……然後……最後……

實驗的經過:注水→危險→小女孩的策略→順利提出

實驗成功的原因:小女孩的先人後己+團結協作

第3篇:語文説課稿

語文説課稿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父愛深深》選自人教版語文A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七冊第六單元。

本單元教材主要圍繞“誠信、真愛”這一主題編排了四篇文章,其中《比金錢更重要》一文,讓學生感受到了誠信的魅力,而《父愛深深》一文則用樸實的言語,抒寫了人間真愛,字裏行間流露出父愛的深沉和含蓄以及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懷念。此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探討了什麼是真正的人間真愛,既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又能使學生從中學習到寫作的技巧。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和新課標準要求以及本單元訓練重點,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我擬定“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驗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文字;創設情景,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與寫中昇華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感悟父愛的深沉,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愛。

3、教學重點、難點:課文命題為父愛深深,因此引導學生體會做音箱的不容易和作者心情變化的過程,是達到感受深深父愛的重點。而理解作者的心情由“窘”變為“自豪、幸福”則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用新課標理念指導教學的全過程,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將情境教學法貫穿教學始終,用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對真情的感悟;並輔以重點詞語突破、感情朗讀、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把握父愛的真諦;同時,積極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讓學生掌握到學習的技巧。

三、説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養成了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掌握了預習的方法,所以,課前讓學生預習文章是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必要鋪墊。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對於父親的深情和關愛,教師只要把握生活本色,稍加點拔,學生便會感受深刻。

(以上均製作成課件)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出示課件:教學程序: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即:“入情——動情——移情——抒情”。

(出示課件):

(一)、情景導入,在視聽情景和對比讀題中——“入情”。

本色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開啟學生真情實感的“閘門”。為了讓學生對新課的學習形成強烈的慾望和關注心理,我是通過“創設視聽情景”和“對比讀題感悟”導入新課的。(課件出示教學片斷)首先播放《父親》這首歌曲,讓學生初步感知父親的愛心,然後通過課題的兩次板書和學生的兩次對比讀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父愛的深沉。(課件出示教學片斷)這樣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出示課件):

(二)、感受文意,在初讀課文和合作探究中——“動情”。

兒童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相連的,因此,重要的一環是要讓學生去認識、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在導入新課後,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選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通過讀後的信息反饋,全體學生都明白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即:文章講述的是“我”和“爸爸”一起做音箱的故事。接着引導學生自己質疑,過渡到第一、二自然段的學習。學習這兩段主要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小組合作探究(課件出示教學片斷二),解決“爸爸為什麼要和我一起做音箱”以及“我們是如何做的”兩個重點問題。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質疑、合作探究以及找重點語段和關鍵詞等方法,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做的這隻音箱來之不易,為文章裏這位父親的舉動而動情,而且開啟了學生學習的“竅門”,培養了他們的朗讀、理解、質疑和合作學習等能力。

(出示課件):

(三)、創設情境,在精讀課文和交流感悟中——“移情”。

移情,是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的體現。教師應牢牢把握學生的興奮點,順勢推進教學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從細讀進入精讀,把學生的情感移入到課文描寫的對象上,從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深刻體會到父親的愛是“深深”的。主要教學策略有:

1、提出目標,孕育鋪墊。在學生自讀之前,首先用多媒體出示精讀第三、四自然段的要求:劃出“我”心情變化的句子,並思考我的心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為學生自主探究引路。

2、創設情景,交流感悟。一是創設表演情景。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由“窘”變為“自豪”與“幸福”的這一引入深層關鍵處的心情變化過程,在教學時,我從“窘”字入手,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窘”從何而來。為了達到目的,我讓多名學生上台表演朗讀【出示課件:朗讀表演的場景。】這句話:“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在同學的表演和老師的點拔下,學生深深的體會到了作者的“難為情”。二是創設生活情境。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另一個學生的“羨慕”與“妒忌”,我引導學生充分聯繫自己生活中與父母一起歡度美好時光的事例,交流感悟自己父母的真愛,【出示課件:聯繫生活實際的場景】。學生説的真,感的深。同時在説的過程中瞭解了作者由“窘”變為“自豪”和“幸福”的原因。

3、理解填空,體會情感。為了體會文中父親對兒子深深的真愛之情,我用多媒體出示:我會地説:“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讓學生填空,很多學生分別用到了“自豪、驕傲、大聲、幸福”等詞,並帶着這種神情去讀,【出示課件:學生理解填空的場景。】與先前的“窘”形成鮮明的對比,體會到“我”有一個多麼了不起的爸爸!這種前後對比朗讀感悟法,為理解課文、激發情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舒緩氣氛,配樂朗讀。當學生學習興趣進入高漲之後,需要舒緩下來,讓學生慢慢回味,細細感受。在學習第五、六段時,我採用配樂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舒緩的氛圍中感受到父愛的深沉,並解答:父親為什麼和“我”一起做音箱,然後我又一次讓學生飽含深情的吟詠課題“父愛深深”,學生讀起來感情真摯、意味深遠,再次昇華了他們的情感。

(出示課件):(四)、迴歸生活,在描寫父愛和拓展延伸中——“抒情”。

文中有情,人更有情。在這個環節裏,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張“真情卡”,引導學生迴歸生活,暢想父愛:(課件出示:真情卡)首先我再一次為學生播放歌曲《父親》,在音樂的感悟中讓學生把自己爸爸關心“我”的話語,關心“我”的事兒,記在這張卡片上。之後,將學生作品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這樣,學生在想一想、寫一寫、展一展、説一説的活動中感受到了來自爸爸最深最真的愛,並迸發出感恩於父愛的真情。之後,我採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設計感恩父愛的卡片作為禮物獻給自己的父親,讓學生在對父親的感激中結束課文的學習。

五、説板書設計:

1、板書

父愛深深

爸爸我

真情

2、該板書設計抓住了課文描寫事件的脈絡,加以概括、歸納,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教與學的思路,“真情”則是體現了教學的重點,是課文教學的縮影和教學目的的體現。

六、説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教學,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是比較成功的:一是激情引趣,注重開啟學生真情實感的“閘門”,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命本色;二是開源導流,引導學生開啟已有知識倉庫的“大門”,體現了本色課堂教學的生活本色;三是傳知悟法,引導學生開啟學習的“竅門”,體現了本色教育的生態本色;四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並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斷產生思維與智慧的撞擊,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進一步得到了提升。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本課教學仍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誠望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指正。

第4篇:語文説課稿

希望這篇語文説課稿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一、教材分析

課文以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羣鳥爭論: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來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寫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三隻小鳥討論的內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寫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要通過多種活動,濃墨重彩地讓學生積累語感,體會感情。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線、論”等11個生字,會寫“你、們”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用朗讀表達感受。

3.培養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4.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激發熱愛春雨,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基於以上分析,教學中我會藉助多媒體課件,通過歌曲、表演等形式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溝通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

為達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法:

1、談話法:在活動得導入環節我運用與孩子進行有關春天主題的談話,幫助幼兒積累整理自己積累的有關春天的知識經驗。

2、演示法:在活動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孩子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機,《春雨的色彩》散文詩的情景,也是通過課件中輕柔的配樂詩朗誦體現出來的。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進一步強化了他的作用,使孩子對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渲染法:將學生置身於《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過角色表演,強化學生對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我着重讓學生通過兩個途徑學習:

1、多種感官參與法: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發現自然界的變化,感知春天的意境,並嘗試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現出來,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與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進行角色表演,説出小動物們之間的對話,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間合作表演的快樂,也將成為他們永遠的回憶。

3.操作法:給每個孩子操作的機會,給每個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安排學生找一找詩裏描寫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樹上、桃樹上、杏樹上、有菜地裏、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詞語,通過找,讓學生學會用小動物的話來回答,促進幼兒積極思維,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是2課時。

下面我説一下這篇課文教學基本流程是:

一)、在導入部分。

我為學生準備了一段春雨的聲音,讓學生模仿雨聲,“沙沙沙”之後,多媒體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模擬雨聲是喚起孩子已有的感覺經驗,把輕快的音樂融入課堂,以激發學生對春雨的喜愛,更好的讓孩子入情入境。)

二)、在整體感知課文時。

我先問孩子,在你心中春雨是什麼顏色的?(看圖片,出示課題)接下來,我放映直觀形象的圖片,形象生動的描述課文燕子、麻雀、小黃鶯對春雨的爭論,創造出優美的情境,讓學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三)、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環節。

先提出讀書要求,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接着同桌互相檢查。

最後,指名讀課文。一方面有老師方法的引導,另一方面有學生的互相幫助,互相評價。

四)、讀完課文,來認讀生字新詞。

出示生詞幻燈片時,把他們稱作孩子們的新朋友,從心理上增加親切感,採用齊讀,指名讀,搶讀多種形式,並側重於後進生,儘量使每個孩子都掌握住,為熟讀課文打好基礎)

五)、品讀課文環節,我根據課文內容,藉助圖片、表演等形式來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春雨的美。

處理課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導朗讀。細細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麼樣的聲音呢?應該怎樣讀呢?(要引導學生讀得輕一點,慢一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驗春雨的特點。接着出示課文最後一段,進行多種形式朗讀,邊讀邊思考: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疑問嗎?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比如:大家指的是誰?大家爭論的是什麼問題呢?等等。

(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按課文的順序學習,而是讓學生讀最後一自然段後質疑,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接着引出了課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看小鳥的圖片,提出中心問題:春雨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以它通領全文。接着讓學生帶頭飾練習表演參加爭論的小燕子、麻雀、小黃鶯。分角色表演是為了讓學生從心理上更親近課文,提高興趣,讓學生更放鬆、更充分的體驗課文。

表演完之後為學生指導朗讀,讓學生分較色朗讀,,配合多媒體將無聲的語言轉化為聲情並茂的有聲語言,是朗讀成為享受。

六)、理解課文,體悟感情之後,是對課文的拓展。

我提出:小動物眼中的春雨還有可能是什麼顏色的呢?。這樣,一方面打開學生思路,一方面從課文中學習、練習語言表達。

七)、擴展閲讀部分,出示描寫春雨的古詩

這樣是為了緊緊圍繞春雨,從小鳥眼中的春雨,到小動物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後到詩人眼中的春雨。體現從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這是我對《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一點粗淺的理解和想法,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第5篇:語文説課稿

關於語文説課稿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認識魯迅”為中心組織課文。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為我們呈現了一種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學意境。作者通過一個夢幻的、好的故事,表現了對於昏沉現實的否定,對於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來,好的故事在現實社會中的實現還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於作者的思想中,存在於作者的夢幻中。雖然如此,它也時時給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讓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奮鬥,因而,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作者內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讓讀者看到了作者真實的內心世界,使我們對於作者一再聲明自己的彷徨苦悶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學習這篇課文,能促進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認識魯迅。

二、説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預告、煙草、煙霧、昏沉、錯綜”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難懂的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裏。

4、能借助“閲讀鏈接”及相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難懂的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裏;

能借助“閲讀鏈接”及相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難點是能結合課文內容,説説“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裏;

能借助“閲讀鏈接”及相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品悟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讀”也是語文實踐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進去,想開去,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和體會語言。本課教學我以讀為本,採用多種方式朗讀,讀悟交融,讓學生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

2、情境體驗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觸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這就需要科學的方法來助讀,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入深度的學習體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描述,利用圖片展示,創設情境,同時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想象代入,情感朗讀,體會“好的故事”中描繪的景物、夢與現實的對比、作者的感情。

説學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從而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學習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以學生平時的生活話題導入:同學們做過夢嗎?誰能把自己做的美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地提挈了文章內容,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生字較多或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我再利用多媒體檢查自學情況。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認讀,抽查朗讀。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討論識字方法,幫助識記。對難讀的句子,交流朗讀方法和要點,學生進行展示讀。對難理解的詞語,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交流討論,理解意思。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部分內容?重點寫了什麼? 明確文章的寫作順序和思路,引導分清層次,概括內容。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提示總結,以夢境為中心展開,幫助概括內容。

提示:課文首先寫了深夜的情況,引出夢境中“好的故事”,接着重點寫了夢境中“好的故事”,最後,夢境破碎,迴歸現實。

(四)體會“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

學生自由讀夢境的這一部分,思考:作者寫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學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交流:這些景象在你頭腦裏形成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利用課件出示重點句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交流感受,體會景象表現出的“美麗,幽雅,有趣”。

根據學生的交流,適當補充關於魯迅的資料,並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和理解。

學習寫法,在對照中體會作者的感情與追求。出示照應的語段,學生朗讀、發現,體會照應的寫法,感受作者對美好的嚮往和強烈追求。

(五)品讀理解。

學生品讀夢境外的現實——昏沉的夜,體會作者描寫的用意。

引導學生朗讀相關語段,體會昏沉的夜的特點。

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聯繫實際,感受到當時夜的喧囂混亂,從作者的表現中體會他當時的惆悵、孤寂。

結合“昏沉的夜”及作者當時的情感,讓學生再次讀夢境,對比感受夢境中的景象,體會夢與現實的矛盾,感受其中所代表的作者內心希望與絕望的糾結、掙扎。

讀夢境的消散,體會作者的眷戀與不懈追求。

學生自由朗讀夢境消散的內容,歸納夢境消散時作者的表現。

多種形式朗讀,表演、做上動作讀等,體會其中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師引導:結合內容回顧夢醒時“我”的表現,穿插情感,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

“我正要凝視他們”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驟然一驚,“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從夢中醒來,眼前只剩下“幾點虹霓色的碎影”。儘管如此,我“真愛”這“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當我“拋了書”,取筆準備記下時,“碎影”沒有了,只有“昏暗的燈光”,我在現實的“昏沉的夜”中,不過,“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眷戀,決計要同“昏沉的夜”進行不懈的抗爭。

(六)聯繫相關資料,理解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

學生感情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引導閲讀課後的閲讀鏈接,幫助理解內容。體會“好的故事”中描繪的美麗的場景是魯迅自己內心的美好願景的寄託與表達。

視學生的理解情況,補充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作者的處境,深化對“昏沉的夜”的理解,體會當時作者對令人失望的現實的悵惘。

結合閲讀鏈接的點撥,感受文章藴含的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希望與絕望的爭扎,最後理解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對希望的堅持。

引導説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們能否這樣概括:《好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作者:於黑暗中守望光明,結果卻依然黑暗。請大家仿照這個句子,再説幾句話。讓學生在説中鍛鍊了自己的表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七)總結昇華,課外拓展。

拓展閲讀《野草》。

魯迅先生曾説過: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裏。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就能讀出他於絕望中尋找希望的一種掙扎。同學們課下可以再閲讀魯迅的《野草》,然後交流讀後的感想。

本課意藴深刻,作者所表現出的美好的人生信仰及執着的人生追求一定在學生心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記,而作者在現實與夢境中的掙扎,也一定能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認同和探究的慾望。根據學生的閲讀感受,我適當延伸,讓學生課下讀讀《野草》,初步感受魯迅的思想。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閲讀、理解《野草》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本次的拓展延伸沒有具體的理解要求,只讓學生交流感想,能有閲讀的興趣和淺顯的閲讀感受即可。

(八)課堂總結。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起於昏沉的夜,結於昏沉的夜。作者先寫昏沉的夜,這是當時所處的黑暗環境的象徵。再具體抒寫夢境中“好的故事”,描繪了一幅生動、美麗、明豔的畫面。但在想要凝視這些美好時,夢境便消散了,再次回到“昏沉的夜”。文章通過寫夢中所見的美好景象及夢醒後的幻滅,反映了美好理想與黑暗現實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強烈追求。

五、説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本次板書以文章的內容和層次展開,體現故事的迴環,表現現實與夢境的對立。摘錄描寫的夢中景象,讓學生體會“好的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最後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確文章主旨。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語文説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語文説課稿範文。

標籤: 説課稿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9gv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