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師教學隨筆(多篇)

教師教學隨筆(多篇)

教師教學隨筆(多篇)

班主任3月份的教學隨筆 篇一

以往幼兒喝水時都是我們老師給倒水,大家每次都只是喝一杯水,儘管老師怎麼引導要求,也基本沒有人提出喝第二杯水,但在我們開展“大家都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後,孩子們喝水更主動了,有部分幼兒在喝水時能夠主動提出要喝第二杯水,但老師給倒水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孩子飲水的自主性,因此我們開始調整孩子飲水的環節,改老師給倒水為幼兒自己倒水,家長很配合,瞭解我們的目的後主動為我們班帶來了適於小班幼兒使用的水壺,喝水不再由老師給倒,而是自己來倒,孩子們喝水的自主性一下子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幼兒都主動要喝第二杯、第三杯水。

通過這個活動也讓我感受到,不要總覺得孩子小、不行,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會發現他們的能力是巨大的。

教育教學隨筆 篇二

人人都説教學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説法。確實,做一個老師挺苦挺累的,做一個好教師就更苦更累了,但這是 我們選擇的職業,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

自成為一名教師以來,己走過十年的風風雨雨,在這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苦也有甜,有累也有樂,有困也有豁。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教師真摯的愛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熱愛,才能奉獻。我的教學宗旨是:愛而不溺,嚴而有格,耐心細緻,一視同仁。對“好學生”不“一俊遮百醜”;對後進生關心備至,增加感情投入,想法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加之因勢利導,使之逐步完善自我。

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一是嚴而有格,就是説對學生的要求有標準,教育方法不出格;二是嚴中有愛,和學生相處從不借口嚴格要求,而對學生擺出一副冷麪孔,一派咄咄逼人的氣派。要知道,一份嚴格之水,要滲上九份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

“後進生”也有閃光點,關鍵在於是否發現。學生的一個進步,一次好事,一次較好的作業······都是星星之火,教師及時的肯定、表揚、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這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有極大作用的。在課堂上,我總是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如果對了,我會高興地説:“你聰明”。即使回答不上,我也會給他一個激勵的目光。

俗話説:“説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教師要用美好的心靈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教師要求學生儀表端正,服裝整潔,教師就應該堅持上課前整理穿着;要求學生語言文明,教師在學生面前就不要講粗話;要求學生説普通話,教師課堂上儘量用生動、優美、簡潔、精練的語言去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意境”。這樣,不僅陶冶其情操,提高其覺悟,而且也能有效地培養其表達能力。

有人説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習以為平常的行為,對學生終身的發展也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做一名老師應該經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育歷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個遺憾,刺傷了多少顆童心,遺忘了多少個不該遺忘的角落!

對於一個優秀的教師而言,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豐富精彩的生活本身!教師的一生也許終不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應像山間的小溪,以樂觀的心態一路歡歌,奔向海洋;

班主任3月份的教學隨筆 篇三

隨着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廣,教學新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教學課堂中。和許多的體育教師一樣,筆者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面對傳統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構思以及教學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認識不清。因此,把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學體會與廣大同行進行探討,交流,旨在發現問題,拋磚引玉,為深化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正確把握“淡化運動技能”

中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教學中,在保證學生健康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競技運動技術的難度和強度,即“淡化運動技能”,這樣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一些運動項目教學時,過於注重運動參與,而對運動技術、技能只是簡單的介紹、學習,學生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更有甚者,給學生一定的器材後,讓學生在指定的場地內自由活動,自己則做起“牧羊人”。如有些教師在進行籃球、足球和排球課教學時,發給學生球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既沒有相關的技能練習,也不進行必要的規則學習;而學生就象進入大海的魚兒、天空的鳥兒,歡快無比。根據筆者的調查,在高中有60%的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同時堂而皇之的稱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與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背道而弛。

中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三大特徵之一實踐性明確指出:通過身體練習來全面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健康水平,掌握科學鍛鍊方法和一定的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在離開運動技術、技能的情況下,學生的運動水平勢必不高,其運動的生命力無疑不會長久,終身體育的教育也只能以失敗而結束。一定的運動技術、技能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確理解、掌握運用“淡化運動技能”這一教學新理念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參與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擁有終身體育意識!

2、體育教師角色的轉換

進入高中的學生隨着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加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得到提高,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其模式基本為:準備活動---教師講解示範---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學生再練 ---放鬆下課。教師指導整堂課的進行,學生圍着教師的指揮棒轉,整個過程由教師控制。根據調查,高中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持認可的為32%左右。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則要求教師實現教學角色的轉換,向着“為學而教,以學論教”的方向發展,使教師與學生形成一個共同體,產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共振,共享體育與健康課帶來的快樂!適當的主導性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1 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教學地有效結合

由於生理上的迅速發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發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應敏捷,上進心強,不安於現狀,富於進取,頗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運動能力、知識能力等方面又存在着較大的個體差異,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教材,有學生認真練習,積極性很高;而有學生則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如教師在進行籃球行進間傳接球教學時,大部分同學能按要求進行練習,而部分籃球運動技術好的學生早已駕輕就熟,練習時心不在焉,不屑一顧;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則連球也接不住,疲於奔波。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體現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能力,分組進行不同內容的練習,或者提高、降低練習的難度、強度;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習夥伴,進行練習;也可以進行“扶貧”政策,讓技能掌握好的同學幫助相對弱的同學,讓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悦!

2、2師生互動,建立和諧師生關係。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傳統意義上的體育教師教、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可以説,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是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目標。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師生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一次高一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教學時,我先做了標準的示範動作,學生紛紛鼓掌叫好。這時,有個男生突然舉手要求:“老師,讓我也來做一個三步上籃的動作,好嗎?”“當然了”隨着他流暢的三步反手打板進籃,贏得了全班一片喝彩,我也不由得暗自一驚,沒想到班上竟也藏龍卧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同時向學生介紹只有掌握了正手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動作技術要領,才能進一步學習他的反手動作。學生一方面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慾望強烈;部分男同學還要求進行個別輔導,以他為首的甚至提出和我進行對抗教學比賽,我欣然應允。通過比賽,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學生感覺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整堂課在歡快、融洽的氣氛中結束。課後,該班的學生時常來找我交流體育心得,切磋球技,使我倍感温馨!

3. 評價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指出:“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範圍,並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評價體系的建立,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會。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是從學生掌握的運動技能、技術和學生出勤兩方面來進行。這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種按分數考核的方法無疑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帶來一定的負作用。其典型的例子是:先天性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有較好的成績,而差的學生似乎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理想的成績。久而久之,容易使一部分學生對體育課失去原有的興趣和信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厭倦和恐懼心理!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評價體系以人為本,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自我控制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即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老師評價、同學評價和自我評價,這樣的評價能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情況,更為合理!從下半年開始,者採用新課程評價方法進行體育與健康教學課的評價,學生從一開始的新奇到逐漸適應,發展到最後的認可和支持,一致認為新的評價方法更為客觀,全面,有利於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愛好,個性塑造,發展內在淺能。

4、結論和建議

4.1正確理解、運用“淡化運動技能”教學新理念,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學有所成,掌握一定運動技能技術,為終身體育打下紮實的基礎!

4.2教學過程中有效結合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放飛學生的運動激情,讓學生享受運動成功和喜悦!

4.3以人為本,在體育與健康課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4.4改革體育成績的評價辦法, 建立以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態度為中心的成績考核制度,注重將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緊密結合,在評價中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給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帶來了一場革新,無論是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框架結構,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都將有利於實現體育功能,體現體育育人價值和終身體育習慣、意識的培養。

教學的隨筆 篇四

今天的看圖寫話指導課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幕——兩學生捂着嘴巴發笑,我給他們使了不少眼色,也無濟於事。他們還偷偷笑。這下可惹急了我,一下把他們“請”到了講台上。沒想到他們還是笑個不停。“硬的”制不倒他們的“笑”,就用“軟的”吧!我看了看他們也笑了,台下的同學們見我們笑了,也莫名其妙地笑了,笑聲充滿了整個課堂——我打了個手勢,教室頓時靜了下來。我俯下身問剛才發笑的兩名學生:“你們為什麼笑?給老師一個理由,你們就可以下去了。”片刻,他們盯着我,誰也不吱聲。“賴科,你笑什麼呢?”我問。“沒有原因,我看見周寅在笑也就笑了。”“周寅,你來説説呢?”我轉身問另一名學生。“老師,我……我……想着想着就笑了。”搞了半天,原來是這樣的答案。真“可笑”的兩個孩子啊!“笑”觸動了孩子的心靈,也觸動了我的思維。我轉身就在黑板上寫了“傻笑”、“可笑”兩個詞,説:“大家還會説出帶有‘笑’的詞語嗎?”話音剛落,教室沸騰起來,小手紛紛高舉……我讓學生盡情上台在黑板上寫詞,還可以查字典,結果寫了好多好多。接着我就讓學生以《“笑”的課堂》為題寫一篇文章,把今天的課堂故事寫一寫。

雖然沒有完成預設的看圖寫話教學內容,但我及時捕捉到了可貴的寫作素材。我相信今天的孩子一定有話可説,肯定樂於表達。我也為自己成功的課堂而笑了。

教學的隨筆 篇五

這周天氣漸漸轉涼,由於季節更替,自己身體出現了不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躁動起來。

課末,我朝着四個三年級的男孩子怒吼着,近乎歇斯底里。

他們被我責罵的原因是:沒有訂正課堂活動手冊——不是沒訂正好,而是壓根兒沒有訂正!最讓人不能忍受的是,他們的四本作業還是我“揪”出來的。如果不是我這麼自討沒趣地“點將”,它們還不會這麼快浮出水面。

對於作業,我可是想了好些招兒的:加分、小組比賽、批評、講道理等等,但這些辦法的效果甚微。這不,今天的這檔子兒事,還是發生了。那時,自己原本乾燥火燎的喉嚨連頭大腦神經冒起火來。

第三節課後,原本是孩子們放學的時間。我還是將他們叫進了辦公室。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將他們一頓訓罵。坐在我旁邊的王老師聽了,忍不住開了金口:“還不趕快向李老師承認錯誤!”

他們還是怔怔地沒有一點動靜。他們也許是還不知道錯在哪裏;或許,他們知道錯得一塌糊塗,卻不知如何開口。

我將身體沉沉地落在椅子上:“今天的作業,我不讓你們訂正了,都放在桌子上。”夾雜着生硬且忿怒的語氣,我累得不想與任何事物交流。

此時,我們都餓了。

可是,我還是和他們對峙着。因為,我不知道,接下去是擺擺手讓他們回去呢,還是,繼續這樣“懲罰”他們。如果不痛不癢地草草收場,説不定他們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如果繼續這樣所謂的“懲罰”,可能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進也不是,退也無奈 。最後,還是無奈“放虎歸山”。

吃午飯時,我思忖良久。關於孔子的因材施教——平和地將天地人結合在一起的理念,對現今能起多大的作用?對我和我的學生們能起多大的作用?

也許,是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錯了?

這幾天,看了一點于丹的《論語心得》。其中有一句話:天上的兩朵雲,只有在同一高度時,才會成為雨。

是的,我不該用自己的標準強加給這些“小水珠”,因為孩子們都有各自的高度,我能做的是:將自己置身於無比遼闊的天空中,迎合他們各自的高度,共同合成“滿城風雨”。這才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關於教學隨筆 篇六

1、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習慣

今天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

抽查了一個學生,讓她在黑板上給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幾個不會寫。難道是因為她國小時候的拼音基礎差嗎?可是註釋裏也標明瞭注音的,只要記住了就行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學習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讓學生解釋“尋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説:註釋裏不是有嗎?有學生説,註釋裏只有整句話的意思:“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我問:你們就是這樣看註釋的?其實,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已經包含在整個句子的解釋裏面了。尋,即尋找;向,即以前;所,一個代詞,不用譯也可以;志,即標記。這些學生的看書習慣就是不那麼認真,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要做到字字落實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問一問自己每一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不懂就去查證一下,是不難搞懂的。可是他們根本不去問,囫圇吞棗地看一遍解釋,大概的意思有點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這説到底是態度問題,是不夠虛心的表現,也是不夠認真的表現。

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是直接由學習態度所帶來的。

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做起,就必須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目標和計劃,才有意志力和行動力

昨天上《桃花源記》,下課時為他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把課文熟讀成誦,二是把全文翻譯到課堂作業本上。這兩個任務專門考驗他們課外學習的計劃性。並説好今天課堂上檢查。

今天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昨天佈置的兩個任務。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約五人左右)沒有完成。完成任務的同學,是怎麼完成的,沒有仔細詢問,但估計一定是花了一些課外時間的。不論他們是怎麼安排的,至少説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懂得安排時間去完成任務以達到目標了。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學習目標不明確、意志力也比較薄弱的學生,未能完成任務。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有了行動,就會有信心和勇氣。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的同學,一定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對自己會更有信心。

3、學習文言,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今天的課堂上主要是檢查翻譯文句。老師基本上不講,只讓學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頭翻譯出來。對於有些字詞學生未能講清楚、講透徹的,老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以做到字字落實。

發現的問題主要有:“緣溪行”中的“行”,沒有結合下文下“便舍船”來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學生翻譯成“看到”,沒有依照直譯的原則,估計是參考資料上看來的。“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翻譯時過於拘泥,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組詞擴句,給譯成“山上有小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小口”當為“小洞口”,“有光”當為“有光亮(透出)”。這反映出缺乏變通的能力。“其中往來種作”,有有學生譯成“這裏面來來往往的人在耕種勞作”,屬於隨意添詞,違反直譯原則。“的人”兩字不應該放在“往來”後面,“往來種作”都是動詞,是並列的關係,如此翻譯顯然造成了文意不順。“其中”的“其”是代詞,指“桃花源”,“中”則是“當中,裏面”,那麼原句可譯為“這(桃花源)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人們”作為主語,補充在“往來種作”之前為妥。“乃大驚”的“乃”,有的學生沒有記住它的意思,儘管以前已經學到過,可見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類似的還有“不復出焉”的“焉”,“遂與外人間隔”的“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的“自”、“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足”等。

這堂課的主要收穫是,讓學生明白,文言翻譯的每一個字都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沒有哪一個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這對於養成他們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自訂計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上星期花了幾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進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教給他們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總的計劃表上要有總目標及任務總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時間安排。

每週計劃表上要有每天的課節安排,要有每個時段的可用時間,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要有計劃執行情況反饋。

要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我最後提供計劃處方給他們作參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張計劃表所能解決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去設計,達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還是從易到難吧。先讓他們設計某一天的學習計劃,然後試行,體驗一下;然後再設計一週的學習計劃,再到一箇中遠期的總體性規劃。

5、自學有成就,可自當小老師

昨天上《陋室銘》。學生對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感興趣,事先已經看得比較仔細了,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把文章背下來了。所以課堂上表現得很熱鬧,每提一個問題,都有一陣嘈雜的回答,這種表現欲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課上得很順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點之後,就當堂完成默寫了。

課後感到有點遺憾的是,既然學生的表現欲那麼強,當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叫幾個學生來分析串解文意,讓他們自己當一回小老師--感覺到失過了一個教育契機。

但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也感受到,只要學生學得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其實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東西學生自己都解決了,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6、聯繫社會現實,有助於突破難點,理解文中象徵意義

今天上《愛蓮説》。不出所料,許多學生已經事先預習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了。在剛上課時,他們就忍不住要表現一下,把文章集體背誦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麼可以節省一些讀和背的時間,而把理解文意的時間安排得充分點。在重點講了幾個字的讀音和書寫並作了檢查後,我把核心問題拋出來:本文是託物言志的文章,那麼首先要找到所託之物,並找出描繪所託之物形象特徵的有關語句,説説是怎樣運用象徵的,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領悟到的。

學生很快找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後展開聯想,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於“出淤泥而不染”、“亭亭淨植”、“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的理解都還是比較到位的,比如説“潔身自好”啦,“不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遠播”啦,“端莊穩重”、“自尊自愛”啦,都還不錯。

關於“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學生的理解有點困難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點:跟前一句聯繫起來看,“清漣”與“淤泥”都是蓮的生長環境, “淤泥”的“髒”是不好的,可以理解為逆境,那麼 “清漣”似乎就可以理解為“順境”,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應該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環境的問題。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不會因為環境的或順或逆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君子之風。

聯繫到實際生活,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總是隨大流的,也就是一個成語所形容的:隨波逐流。從商,難免染上商人的習氣,比如説斤斤計較,工於算計,甚至有欺詐行為;從政做官,難免沾染上官場習氣,比如説吹拍奉迎,圓滑世故,甚至貪污賄賂……如果社會風氣好,也許這樣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會風氣已經不怎麼好了,那麼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實在是太難得了。

“中通外直”,關鍵是理解“通”字,“通”者,通達也,無所掛礙,心胸坦蕩,通情達理,虛懷若谷。那麼作為君子,就是目光高遠,處事豁達,不會為生活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悶悶不樂。立身處事,遵道從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憂愁。

“不蔓不枝”,關鍵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種什麼狀態。“蔓”是“蔓延”,“枝”是“枝節”,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牽牽連連。聯繫到生活實際,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以“利”為核心,總是在互相勾結的,結黨營私,朋比為奸,他們拉關係,走後門,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類勾當。所以又有“君子不黨”之説。君子是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羣的,是不屑於搞人身依附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因為字詞方面、朗讀背誦方面,學生自己能主動解決,課堂上省下一點時間,所以就有利於理解深入一些。但一節課時間畢竟太短,所以還是有必要讓他們課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説就本文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有些課文是用來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潔的人,至少懂得什麼才算是高潔,總是好事。

7、自學--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無須老師代勞

今天上的課文是《核舟記》。這篇文章我決定讓學生自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裏,我讓他們完成這樣幾個任務:一、解決字詞的讀音及生字的寫法;二、把課文讀通順;三、把全文筆譯出來。時間的安排是:完成前兩項任務大約用10分鐘;完成第三項任務用30分鐘。然後我在黑板上把這些目標和時間安排寫出來,並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導。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效率還是不錯的。雖然因為課文比較長,而且筆譯也比較費時,第三項任務沒有完成,但總體上看,學生們都學得很認真,哪怕平時最容易走神的學生,這堂課的時間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這個效率是一般的課堂上沒有的。

讓學生自學,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漸學會自己制定目標、尋找方法和安排時間步驟,形成自學能力。凡是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儘量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做一些深化、開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學效果如何檢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第一課時讓他們自學全文,囑其筆譯,並教給方法。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做到字字落實。第二、第三課時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訴他們:不規則按學號隨機抽查,每一個被抽查到的學生翻譯一個文句(至一個句號處,作為完整的一句)。這樣,就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麼他也找不到什麼遁詞:因為課堂上已經自學過,課外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除非是自己態度上不認真。

抽杳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基本上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文意疏通問題。極個別確實有點難度或學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詞類活用現象,教師略加指點強調。

至於寫作特點理解,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一是明確本文可歸入説明文之類,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麼説明方法,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主要是列數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藝人技藝高超。這類問題稍作指點,學生即可領悟,所以也沒有太花時間。

遇到的問題有:自學之後的抽查,對於學得比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來説,這個環節顯得有點浪費時間了。怎樣讓這部分人能不虛度這段時間?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辦法。不過,這部分人在聽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進行對照,這對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還是有作用的,等於是複習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讀,短文要熟讀成誦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比較短小,意思也不難理解,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是把文章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文言文,朗讀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是輕讀課文,解決生字、多音字讀音。對照課文註釋和詞語手冊,給生字標註讀音。板書“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於地”,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對錯讀的字正音後,全班齊讀,然後指定個別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重點是“與”、“睦”、“長”、“矜”、“分”、“惡”。再齊讀鞏固。

解決了字詞讀音後,接着是齊讀全文。(如果學生基礎差,齊讀前應安排教師領讀)。

第三步是學生自學,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對疑難之處做標記;在全班舉手質疑,討論解決;然後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每個學生翻譯一句(至句號處為一句),對有爭議的字句再在班內討論明確;最後教師把全文口譯一遍,學生對照自己的翻譯,檢查疏漏或不準確之處進行糾正。

第四步是熟讀全文,以至背誦。分四人小組,輪流領讀一遍;小組內進行齊讀,直至齊背;各小組之間進行進度比賽,看哪小組最先能夠齊背下來。然後挑選背得最好的小組,讓其領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誦一句;最後全班試着齊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説這段話的背景,説説這種理想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並結合《桃花源記》談一談,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跟這種理想社會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熟悉全文以後,這些問題是很好理解的,不必過於糾纏。

最後齊背全文,並爭取默寫下來。

這樣,一堂課之內,全文不少於朗讀十遍,學生課內達到背誦應該不成問題了。

10、怎樣才是高品質閲讀--“對話”

上午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的時候,出現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詩所表現的情節時,有好些學生對“老翁逾牆走”、“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情境,表現出嘻嘻哈哈的態度,也許在他們心裏,只是覺得好笑,而根本沒有惻隱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看客心態、麻木不仁的心態。他人的苦難與自己無關,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工具。

於是,我又重提“對話”理論:閲讀文本,就是心與心的對話,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入文本,進入文中的情境,與作者筆下的人物對話,與作者本人的心靈對話,入情入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人物,這樣才算是真正會閲讀。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於自身之外,看作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東西,那麼,就連閲讀的門都沒有摸到。要像水滴滲入海綿一樣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動一樣,浮在表面。

學生聽了這些話以後,神態開始嚴肅起來。

我説:把你當成當時的杜甫,或者把你當成向酷吏哭訴的老婦,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犧牲,還要繼續為這個亂世付出犧牲,你還會如此嘻嘻哈哈嗎?你對老婦所作出的決定,難道沒有任何感覺嗎?

接下去,學生理解文本時,態度比較認真,對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容易理解了。杜甫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很複雜很矛盾的:一方面對付出巨大犧牲、生活幾乎面臨絕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艱”;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的冷酷殘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對於為國家作犧牲,又視為理所當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對於老婦堅強地接受苦難,繼續為這個時代作出犧牲是深懷敬意的,是讚美歌頌的。

這堂課,再提“對話理論”,我認為非常必要。因為多數學生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品質是非常低下的,這就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閲讀品質。

11、養成認真的習慣很難嗎

今天學習酈道元的文言文《三峽》。因為已經有過自學文言文的經驗,所以這堂課我還是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應該説,大部分同學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剛上課我就宣佈這堂課是一堂自學課,並啟發他們自己定學習目標和任務。我説: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在他們發表了意見之後,我小結了一下:一、讀通課文(前提是解決生字讀音,還要把課文讀通順,不讀破句);二、字字落實,筆譯全文;三、背誦並默寫全文(看時間情況)。大致的時間分配是:第一項任務5-10分鐘;第二項任務25分鐘;第三項任務10分鐘。

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時候,分別進行了齊讀檢查和個別朗讀檢查,均發現一點問題,就是個別字的讀音學生沒有解決好。比如説“屬引悽異”,文中的讀音是“囑”,而不是“屬於”的“屬”,但抽查了兩個學生,卻都讀錯了。這是非常令人驚訝不解的事情。因為課文註釋裏就有這個字的注音,而且平時我一直在強調: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必須對照註釋、詞語手冊解決生字讀音,把讀音標註到生字上面。然而,這個習慣有些學生就是沒有養成。

我對他們説:“養成這個習慣就那麼難嗎?有些同學習慣了依賴老師,到了國中,仍然沒有自學的能力。其實自學有多難呢?就是自己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註釋裏的生字注音標到課文裏面去,讀一讀,記住這個讀音。這件事情有多難?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嗎?如果國小教師給你們教‘屬引悽異’的‘屬’字讀音,可能會這樣教:先在黑板上寫上這個詞,然後給這個‘屬’字標上注音,然後説:同學們,跟着我把這個字念一下。難道要這樣教,你們才能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嗎?”

抽查到的這些同學,相對來説自學能力不夠強,以前這個別學生也有過反對自學的言論。從這堂課來看,可能還是觀念沒有轉變之故,總是等着老師給她安排做什麼,自己學得不主動。這説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和習慣的問題。

但從整體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二項任務有些學生20分鐘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25分鐘內完成,第三項任務,10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把課文讀背了。至於默寫,留到課外去完成也未嘗不可。總之,學習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性,效率還是挺不錯的。

字字落實遇到的問題,我沒有當堂給他們解決。

我問:是現在就給你們解決呢,還是你們自己先試試呢?他們表示願意自己先去嘗試一下。

12、自學--自教:前提是自覺

前天兩位同學當小老師,課上得比較成功。昨天學習《觀潮》時,學生們還是堅決要求自學,並要求再當小老師自教。這樣看來,一個課時自學,一個課時自教,就形成了“自學-自教”模式。

學生已經有了自學的熱情,這時候就不能夠潑冷水,對於探索中的不足,也應該諒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自學的課堂上,同學們表現已經非常不錯,反正沒有哪個閒着無事,都很認真地在學習鑽研。今天的課堂上,則由他們自教,其實就相當於選出主持人,組織課堂討論。

這堂課踴躍報名當小老師的有朱夢婷、周珠婭、朱丹丹。

朱夢婷因為有過主持的經驗,上台後顯得落落大方,很老練。與同學的溝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課前,她先來了一段開場白,調動了一下學習氣氛。在討論過程中,也能不時的插入自己的見解,對某些重點的詞語進行了追問。更難得的是,她還組織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寫作特色的討論,對於所教段落的修辭方法進行了詳細討論,這樣一來,同學們對第一段就學得非常透徹了。

周珠婭和朱丹丹則略顯拘謹,但環節仍然很清晰,該做的事情都沒有遺漏。周珠婭在處理譯文環節時顯得不夠老練,在指名同學全譯了第二段以後,本來只需對某些重點詞語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導討論,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譯了一遍,不僅重複,而且費時較多,而對其中的關鍵詞句則忽略了。她也組織了大意概括和問題討論,但問題比較偏:“從哪裏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結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對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但我覺得也不錯了,畢竟是第一次上台。

朱丹丹能夠舉手,是我想不到的。這位同學給我的感覺向來是比較內向拘謹的,以前課堂上舉手次數也不多。這次她表現出了這麼大的勇氣,我毫不猶豫地給了她表現的機會。她有兩點做得很好,可圈可點: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詞,在指名翻譯後,殺個回馬槍--追問一下對個別字詞的理解,比如“而僦賃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濕”兩句中的“而”字;二是敢於讓那些平時學習不夠認真的同學來表現,只要給了他們機會,他們也顯得比較認真。或許是有意來激勵他們?這些同學平時往往會被老師忽略,是自己的同學給了他們公平的機會。還有一點:對於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現得很謙虛,比如説兩個多音字的讀音,“車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的“幹”,同學們提出質疑,她就讓大家查詞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環節時間拖延太長,顯得節奏鬆散,影響了其他內容的學習。但總的來説也很不錯了。

最後,我得到一分鐘的機會,給他們指點了一下作者所處的時代及文章寫作的背景,使他們對文章所包含的故國之思有所瞭解。

這麼看來,我差不多要失業了。

如果時間上能夠安排得緊湊些,那麼還可以節省五到十分鐘時間,把課文讀熟,個別精彩段落也許能夠讀背。但這個代價,我覺得花了也值得。還有什麼比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重要呢?只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的能力一定會提高得更快。課堂上五到十分鐘的時間損失,在他們有了自覺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給補回來的。還有一點感覺,安排朗讀的時候,他們多是採用齊讀,方式還不夠多樣,沒有小組讀,也沒有抽讀。這在以後嘗試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學習還值得繼續嘗試。

13、自學-自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深化

昨天學習《湖心亭看雪》。絕大部分學生照例要求自學,但也有個別學生表示異議:“又是自學!”語氣中透露出厭煩情緒。

應該説,大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自學方式,找到了自學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學課的程式和內容可能會顯得單調。比如説這些天的內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決生字-讀通課文-理解文句-背誦默寫”的順序進行的。

這堂課能取消自學嗎?當然不能。自學能力只能在不斷的自學中培養和形成。自學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強。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有所改變。

於是我説:“這堂課自學,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節課之後,我要抽查你們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比如説抽背、到黑板上默寫、抽查對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內容理解上加強一些,針對課文內容多提問題,提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並嘗試解答,主要從作者的表達意圖、寫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課讓你們自教會有些困難,打算這樣安排:先給你們半節課的時間交流自己對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據地説自己的觀點;再由老師花半節課的時間作一些分析總結。”

於是學生積極投入自學活動,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從總體看顯得有點亂,有讀的,有寫的,有背的……但從個人來看,卻是有條有理的。半節課之後,我讓他們靜下來,作了一點調查:“你們做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紛紛表態,解決了生字,背誦了課文,筆譯了全文,還有説已經默寫了一遍的。

我説:那麼先齊背一下看看。背過之後呢,感覺在語氣語調方面有點問題,於是我説:“這篇文章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應該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聽我給讀一遍?”他們表示歡迎。於是我示範朗讀了一遍。他們聽得很認真,似有所悟。我説:“要注意通過朗讀表現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體會文中人物説話的語氣。下面你們再齊讀一遍試試看?”他們齊讀了起來。這一次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然後我又檢查了兩個同學的默寫,讓其到黑板上默寫全文,其他同學仍舊完成自學任務。如果基本任務都已經完成,就鑽研課文,主要任務就是自己針對課文內容去提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圍繞作者的表達意圖來提,並嘗試解答。

下課前再一次齊背了課文,並囑其準備好下堂課的討論交流。但我隱約有點擔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這當然沒辦法,理解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只好先試試吧。

14、提不出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懶於參與是課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課堂上佈置自學,原定計劃是今天課堂上給他們半節課討論問題。但是我那時就有個擔心,課堂上他們提不出多少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導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專門為這事到教室裏作了佈置,讓他們事先準備充分點,以免課堂上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

今天的課堂上,我首先佈置他們朗讀,接着抽讀了幾位同學,並進行評價。做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們能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如果能夠讀得好,説明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讀得並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種意境並沒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又作了範讀指導。

然後是組織討論。先挑選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組織同學們提問及討論。但主動報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沒人舉手,最後還是朱夢圓承擔了這個任務。

朱夢圓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讓同學們就課文內容提問,然後組織討論,一個問題討論完畢,讓同學們接着提問;如果問題最後沒有得到解決,就先存疑。

有幾個問題還是不錯的:有人認為“是日更定矣”,課文註釋弄錯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點,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據,有理有據地開展辯論;有説“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有問“湖中人鳥聲俱絕”是從什麼角度寫景的,寫了一副什麼樣的景象?有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更有痴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問“為什麼要寫出“是金陵人”,也有問量詞的表達作用。

但討論時,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徹的理解。

課堂上存在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討論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問的同學少,二是參與討論的同學少。本來打算給他們半節課的時間,基本上解決問題,但從實際效果看,拖拖拉拉一節課,也沒有幾個問題得到了真正的解決。課堂上的熱鬧是少數人的,許多人乾脆就是無事可做,既沒有問題要提,別人提出的問題又不參與討論,就那麼幹坐着,有些甚至無聊到玩指甲,翻看別的東西等等。這就可見,他們多數人事先根本沒有深入思考過,即使別人思考過的問題,他們也仍然不願意去思考一下。

這反映出他們鑽研課文的自覺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的主動狀態,課堂仍然是老師的課堂,他們仍然習慣於老師講解,自己做筆記。

如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一個極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15、錯別字是怎麼來的

今天學習《詩四首》。這堂課的任務就是先讀背並默寫,再理解其中一首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寫,是讓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分別默寫一首詩。其中一個學生默寫《使至塞上》時,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單車欲問邊”,“單”字少了最後一橫;“屬國過居延”,“延”寫成了“廷”;“徵蓬出漢塞”,“徵”字給加了“艹”;“歸雁入胡天”,“胡”寫成了“吳”,後來才改寫過來;“蕭關逢候騎”,“候”寫成了“侯”。另外,全詩沒有寫標題和作者,也沒有一個標點。總共40個字,錯別字就有5個。

為什麼會寫這麼多錯別字呢?當然是以前的習慣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習慣,要改掉也很難。也有學習方法的原因。這類學生讀書的習慣一般是靠死記硬背。比如説要背誦和默寫一首詩,就是拼命地讀呀念呀,這時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腦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為沒有仔細看。等到功夫用夠了,“自然而然”能背出來了,那麼就開始默寫。這時候呢,寫出來的字就完全根據殘留在腦子裏的語音,結果就寫了錯別字。

讀書要眼、口、耳、心、手並用,即眼觀之,口誦之,耳聽之,手劃之,心記之。背誦默寫之前,必須對內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機械記憶。如果真能這樣去做了,怎麼可能出現那麼多錯別字呢?

所以,錯別字的來源就是“有口無心”,“有眼無珠”。那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學習習慣。

16、教師無法替代學生思考

聽説《橋之美》這篇文章比較難上,因為山區學生對於審美藝術方面積累很少。

學習中的問題,要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既然面臨困難,解決困難的辦法還是要充分相信學生,充分發動學生。教師準備得再怎麼充分,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對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麼用處。所以我還是打算讓學生自學。

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在導入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能想到跟橋有關的優美詩句或詞語嗎?

在學生七嘴八舌表現了一番後,我再問一個問題:詩人眼裏的橋,和科學家眼裏的橋、畫家眼裏的橋會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當然見解不在深淺對錯,關鍵是他們能參與探討,這就夠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學家眼裏的橋,是科學的,裏面充滿着結構設計、力學計算、數據測量等等;詩人眼裏的橋,是情感的寄託,裏面有喜怒哀樂,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鵲橋”;畫家眼裏的橋,是充滿美感的,因為他是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的。

我們今天要學的一篇課文,正是一個畫家寫的。看看大家從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在學生充分朗讀、熟悉了全文以後,我提了一個問題:

題目是《橋之美》,那麼在作者的眼中,橋究竟美在何處呢?到文章裏去找。

學生找出:橋之美,有詩境美,有形式美,有結構美,有對比美。

我又追問:作者所認為的橋之美,主要是着眼於哪個方面的?

學生找到有關語句,我讓他們齊讀。重點劃出“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我又問: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找出來,分別説一説體現了哪一種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然後討論。

17、教師講的80%-90%是沒用的

長期的語文教學,使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課堂上教師講的東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琢磨出來、領悟到的東西,才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這個理由,我就儘可以偷懶,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自學。

今天要上《蘇州園林》一文。這篇文章挺簡單的,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學懂。我想,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的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説明順序。其實用“説明順序”這個提法我是不樂意的,乾脆説“寫作順序”就行了,因為天下文章,無論什麼樣的文體,都是要講究寫作順序的。本文條理非常清楚,對於學生來講是值得學習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強調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既要注意到總體上的特徵,又要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特徵。

三是要注意,為了説明對象的特徵,運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

從總體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的?選定了這樣一個視角有什麼好處?

18、敢想敢説,不迷信標準答案,才有創造性思維

今天上《説“屏”》。

昨天晚上跟學生有過交流,就正反兩方面看法交換了意見。所以上課前我跟他們商量:“有些同學認為,在課堂上朗讀課文屬於浪費時間,真是這樣嗎?”

好些同學感到奇怪:“誰説的,誰説的?”

我説:“朗讀課文還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課文,可以解決生字新詞。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一篇文章拿到手裏,必須輕輕朗讀一遍,把陌生的字詞標上音,瞭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參照課文註釋,詞語手冊或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你們讀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決生字新詞的能力是有的吧?這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多花時間了。如果不放心,為了檢查你們是否能把課文讀通順,又進行朗讀檢查,那倒真的有點浪費時間了。希望課前最好能把文章讀熟、讀通順。下面就讀一遍課文,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關於生字新詞的學習,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基本上不專門佔用課堂時間,要求預習時解決。如果真有什麼不放心的,專項複習的時候,專抽幾節課,集中解決字詞。

學生在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説:“讀通了課文,還要讀懂課文。你們讀懂一篇文章的能力應該是有的吧?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也是有的吧?這節課老師給你們提幾個問題,由你們來解決。別人提問,你們解決問題,這個能力應該是有的。”

然後,我給他們依次提了七個問題:

1、這篇文章説明的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具有哪些特點?到原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學生在第一段裏找到重點句,我指導他們再找出關鍵詞--這是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着神祕作用;功能與美感想結合。

2、“屏”的功能與美感分別是指什麼?到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還是同樣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關語句,然後選擇關鍵詞,他們也順利找出來了。功能:分隔室內室外,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可以擋風;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室內屏風“與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美感: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

“對於空間仍然是流動的”這一功能,學生開始不甚注意,於是我問了一句:如果僅為了分隔空間,遮擋視線,那麼砌牆不是挺好的嗎,更牢固啊。他們馬上注意到,屏風“巧”就“巧”在可移動,很靈活,“空間可以流動”這一點,正照應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類別有哪些?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原文就有。學生很快找出來了。我強調:分類別是一種説明方法,凡是凡分類別,一定要有分類標準。那麼,不用課文裏的分類標準,自己試着再立一個分類標準,把屏風再作分類,試試看。於是,學生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位置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有的按雅俗分類……雖然有的分類有點勉強,但至少他們明白了一點:分類別必須要有分類標準。

4、怎樣才能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其實極可能回答不完整。因為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較隱蔽。果然,一個學生很快找出該段落的最後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對,但表示還要仔細找一找。結果,陸續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別是關於“造型”“色彩”“繪畫”,原文的表述是這樣的:“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一個學生對此句作了變通:“應該注意造型輕巧,色彩精緻,繪畫要有詩意”。我立即表揚了她,對句子的理解,要從正面、反面、側面多方位變通,才能理解得全面準確。然後我説,其實這句話還可以表述得精練一點:造型、色彩、繪畫都要有藝術美感。

5、作者對屏風懷有怎樣的感情?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注意到“心生嚮往之情”“實在微妙”“外國人齊聲稱道”等詞句,表現了喜愛、讚賞、自豪感等,還有一個學生從最後一段理解,認為正因為作者太喜愛屏風了,所以希望建築師、傢俱師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風來,角度獨特,也應該是對的,值得肯定。但還有些語句學生沒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麼看待“屏風”這個詞語的?聽到跟屏風有關的古詩句時,是什麼感覺?這説明了什麼?於是找到“富有詩意”“令人銷魂”等詞,從中體會到喜愛、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

學生到文章中找相關依據。有一個學生很聰明,發現原文中有這麼一句“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猜測説本文是為他們而寫的,目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後進一步講述:這可能是作者看到現在許多屏風的製造和使用,把詩意弄丟了,把藝術美感弄丟了,心裏感很遺憾,所以專門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發出呼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要把這種珍貴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7、引用古詩詞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回答已經遠超出參考書的理解。有一個學生説:古詩是古人寫的,説明古人很關注屏風,用詩詞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而作者引用古詩,也是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另一個學生説,古詩描述了屏風,説明屏風歷史悠久--這時有其他學生髮出笑聲,我説,他説得很好,他的思維角度很獨特,很有創造性,也説得很對。還有個學生説,引用古詩詞,使文章的風格也很典雅,富有詩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從文章的語言風格角度來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後,我補充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屏風和古詩詞都屬於傳統文化,屏風上的書畫,本身就通常題寫有古詩詞或來自詩詞的意境,把古詩詞引用到説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稱的,很協調的,可以説是相得益彰。

最後,關於思維的創造性,我説,中國的學生因為要應付考試,從小就被標準答案給套住了,腦裏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會懷疑自己,經常會這樣想:我的答案跟標準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國的學生很乖,很少胡思亂想,很少標新立異,正因為如此,同時也就喪失了創造性。其實迷信標準答案就是迷信某一個人,因為標準答案也無非是某一個人的腦袋裏想出來的。你的看法也許比他還要高明呢。這堂課,我們班一些同學的想法,就比教參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萬不要迷信他人,千萬不要自套枷鎖,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我曾經寫過一篇隨感,標題就是《標準答案的罪孽》。

我覺得,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確實要經常關注,幫助他們破除不良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如説對於標準答案的依賴,那絕對不是好事,它束縛了多少學生的思維。我對此是深惡痛絕。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對那些戕害思維能力的東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學生的每一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都覺得彌足珍貴,因為見到的確實太少了。

班主任3月份的教學隨筆 篇七

班級裏每次分點心,為了縮短時間,避免麻煩,往往我都會慣於選那些本事強、善於表達、活躍伶俐的孩子分發茶杯和勺子。那一次,當我開始環視活動室,準備點名時,忽然看到性格相當內向、膽小的郭宇軒,正怯怯地半舉着手,用乞求的眼神注視着我,輕聲地説:“我也想發,教師,對着全班小朋友的面”郭宇軒小朋友,每次吃飯吃點心,動作最慢,上課從不進取舉手,這樣的小朋友,我是不會請的。"我生硬的口吻,嚴肅的眼神,讓郭宇軒倍感羞愧,那純淨的眸子裏充滿了畏懼,他怯怯地收回了手,很不自然地縮回了背後,繼而眼睛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水霧。吃點心時,他呆坐在一旁,看着他的一舉一動,我意識到我錯了。於是,我把郭宇軒拉到身邊,自責得很,輕輕撫摸着他的小腦袋瓜,輕聲誇獎他是一個能幹的孩子,以後必須請他當小值日生。之後,郭宇軒連着多次被選為小值日生,笑容更甜了。可喜的是,他似乎比以前大膽活潑得多了,並且,似乎跟我也親近了許多。

這件事讓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僅需要一雙敏鋭的眼睛,一個善於挖掘的頭腦。我們的眼睛,一雙實實在在存在的,一雙是心靈的眼睛。其實在許許多多瑣碎的小事中,我們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啟發幼兒智慧,教導幼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孩子的心也會在這師生互動中得到淨化和完善。一個好教師,更是要尊重孩子,才能與孩子打開心扉,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貼心的支持和鼓勵。那些不善言辭的孩子,他們的心更渴望被關注,被呵護,被肯定。我們可做的,應當為其創造機會,給予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接納每一個孩子,用心體會每一位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心乾淨卻似玻璃易碎,讓我們細心翼翼呵護這份難能可貴的完美吧!

教師教學隨筆 篇八

20__年就這樣迅速地成為了過去時,高三畢業班的日子總是這樣急急匆匆,對於剛過去的這一學期和剛接的這兩個班級,有一些淺顯的感悟,在此作一個簡要的總結,希望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改進作用。

本學期我擔任高三(5)(6)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這一屆學生是我省課改後參加大學聯考的第二屆考生,從素質上看比上一屆稍弱。其中(5)班是理科的普通班,(6)班是理科的提高班,雖然已經帶過了五屆高三,但此次還是感覺壓力很大,因為六班是學校的希望所在,20__年我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六班。因此,在每一天的教學工作中,我都儘量做到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絲毫不敢有所懈怠,惟恐出現任何差錯,辜負了領導的期望,影響了學生的前途。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深廣,《考試大綱》又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

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很多語文老師就順理成章地走這樣一條耗時長,收效差的教學老路: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然後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我也多次用過這種教學模式。現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如果一直延用以前的舊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式下的大學聯考了。通過摸索和研究,再根據本屆高三的特點(時間最短,因為沒有暑期補習),努力探索一種用時少,效率高的教學模式。現將本學期工作作如下總結:

教學工作方面:緊扣新一屆的學情和新的大學聯考要求組織複習,對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夯實,重視在語文知識的運用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認真研究考綱和本省本學科的考試要求,注意收集、分析相關的大學聯考信息,收集和篩選各地相關大學聯考模擬試題並加以改造,針對學情精心編制平時練習,儘可能地提高題目的新穎度和信息含量,以調動學生複習的積極性和複習效率。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而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我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我認為高三的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在於:

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 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 當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反思這一學期,教學工作中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其一: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情況、架空分析並且將現成的結論塞給學生的現象比以前大大減少。然而,我們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卻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因而給學生的讀書、思考和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時間不多或不充分;另外,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常常要求學生講出教師備課時的答案即標準答案,如果學生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教師則千方百計要“引導”學生走上“標準答案”的軌道。這實際是借學生的嘴巴説出教師要説的話。客觀地説,這並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成了教師的傳聲筒。這樣做的結果同樣是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其二:識記、理解層級的訓練多,概括、綜合能級的訓練少,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則更少。

其三:作文訓練,未能很好地提高訓練質量。尤其是在幫助和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社會生活及積累情感體驗、生活經驗方面做得不夠。

其它方面工作:

教學研究方面:積極參加每週三下午的教研組活動,並認真為每次的討論課題進行準備併發言。備課組內部的交流和集體備課、集體備考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認真參加我組的《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並撰寫了多篇論文和案例,並申請結題。

積極參加各類比賽活動,在晉江市“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積極參加市級校際交流活動,於20__年11月組織了一節名為“仿寫的提升”市級公開課,獲得到聽課老師較高的評價。

20__年過去了,20__年已經來臨,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裏能夠鋭意進取,革除舊習,將今年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上一個台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l6v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