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第1篇: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1、知識內容

本課包括的主要內容有《致橡樹》內涵的把握,象徵手法的運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一冊的必修內容,是大學聯考考查的內容範圍;通過對這一節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了解關於舒婷關於朦朧詩的知識,又可以加深對意象概念、象徵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

3、教學目標

根據《致橡樹》一課的教學大綱及它在高中語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個維度設計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作家作品,加深對當代詩特點和發展趨勢的認識。

(2)能力目標:

繼續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仔細品味意境與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培養獨立自尊的偉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詩歌中藴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難點:

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質樸曉暢等特色。

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與主題。

5、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誦讀感悟法、探究式閲讀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方法。

這一節屬於意象比較強的一節課,因此首先我佈置學生預習,對有疑問的地方劃上着重號,在上課開始時通過放配樂朗誦、學生齊讀、個別同學單獨讀等方式使學生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瞭解。

然後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法;運用設問、反問、疑問的教學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緊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主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對問題產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時教師再稍作一點點啟發、點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中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鮮明地得到展示。

三、學習方法

詩歌可以點燃生命的激情,昇華人的的情感價值和理想境界。基於此,中學階段必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鑑賞新詩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意象解讀新詩的能力。

“重美讀”是新詩的重要學習方法。詩歌的美感是自己體會出來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閲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來不斷加深、強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詩通過意象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讀詩歌的關鍵在於意象的準確把握與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同一種事物在不同詩人眼裏有着截然不同的含義。“凌霄花”在舒婷的詩中是攀附權貴的象徵,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緣的特徵,完全可以作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象徵。意象掌握了,詩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詩歌往往運用象徵手法,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含義,挖掘出意象的象徵意義,詩歌就完全解讀了。要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類比式聯想,領悟詩歌的情感與主旨。

四、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階段即新課導入、新課講解、拓展閲讀及結束階段。在每一階段教學中,我力求發揮學生主動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啟發、引導為教師的責任。

(一)導入階段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有人説:親情是根,讓生命延續;友情是葉,讓生命舒展;愛情是花,讓生命絢麗。他把人生最絢麗的部分歸結於愛情的美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極盡才情歌頌它的美好或抒發失意的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與煎熬,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幾筆。那麼當代詩人舒婷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傾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吧。

(二)新課講解階段

1、詩人否定了什麼樣的愛情觀?

通過六個意象分成三組,通過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愛情,通過鳥兒否定了痴戀式愛情。不滿足於泉源、險峯、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獻,為下文提出嶄新的愛情觀做鋪墊。

2、詩人提出了什麼樣的愛情觀?

詩人通過橡樹與木棉兩個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嶄新的愛情觀。她認為精神上的獨立與平等是雙方相愛的基礎,雙方應該心靈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靈犀,雙方要以獨立鮮明的個性出現,要能夠命運與共。同時提出愛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愛對方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與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3、通過比較閲讀《致橡樹》與《我願意是急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致橡樹》以女性視角否定了攀附、依戀式愛情,不滿足於一味奉獻式愛情,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認為只有在人格價值各自獨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

《我願意是急流》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在兩個系列的意象羣中,他始終把男性作為時代的挑戰者、社會的主宰者,為了心愛的人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階段

1、指導學生閲讀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雙桅船》

本詩同樣運用了象徵手法,以“雙桅船”與“岸”象徵相愛的雙方,認為人在追求堅貞愛情的同時,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棄。

2、指導學生閲讀中國傳統文學中關於愛情觀的描寫。

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李商隱的《無題》為例,加深對本詩和傳統詩歌的瞭解。

(四)結束階段

讓學生做課本P14第二題。通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效果,以便課後解決學生尚有疑難的地方。

總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優化整個教學。

附:板書設計:

攀附式愛情

否定痴戀式愛情

一味奉獻式愛情

致精神獨立、人格平等嶄

橡心靈相依、互相扶持新

樹肯定共同語言、心有靈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鮮明愛

同甘共苦、命運與共情

堅定信念、執著追求

第2篇: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

本站的高中語文第一冊《致橡樹》教案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致橡樹.._高三語文教案_模板

安工大附中 霍光武

教學目標

1、品味詩的意境,把握詩的內容和藝術手法,背誦詩歌

2、培養獨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意味雋永的特色

難點 感悟詩人渴求、提倡的獨立平等、互相依存、親密無間的愛情觀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法 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情感意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永恆不老的話題,“在地願為連理枝,在天願做比翼鳥”的比翼雙飛,“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為淚始幹”的忠貞不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歌頌她的聖潔、美好,表達自己愛情觀。那麼當代詩人舒婷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讓我們傾向女詩人的心聲,傾向新時代愛情宣言——《致橡樹》。

二、初讀詩歌,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要求:注意節奏和重音

(二)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這首詩有極強的節奏感,長短句錯落有致,許多詩句兩兩對應,朗讀時有跳躍感。感情基調理智、冷靜。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第一層用了哪些意象來表情達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討論、明確:第一層意象有:凌霄花、小鳥、泉源、險峯。這一組意象均表現為依附橡樹或無償地付出自己的特點,表現出與橡樹的不平等關係。

2、橡樹和木棉樹有何含義?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討論、明確:

以橡樹和木棉樹兩種高大壯美的喬木象徵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們比鄰而活,並肩站立的形象來象徵男女之間理想愛情。詩人通過木棉樹的自白,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堅貞熱烈,既尊重對方,又珍視自身價值的新時代嶄新的愛情觀。(學生對這種愛情觀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應引導學生聯繫其他文學作品,闡釋自己的觀點,不要空洞評價)

3、詩歌前後兩層結構上有何特點?

討論、明確:

結構上先破後立。

第一層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藉助詩歌的意象,表達了爭取女性尊嚴、獨立自主的決心,這是對舊的愛情觀的“破”。第二層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現了她對愛情、婚姻關係的認真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這是對新時代的愛情觀的“立”。

4、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些詩句?為什麼?

這首詩有一種優美典雅的冷靜美,可以多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

5、背誦詩歌

四、拓展鏈接

比較分析李商隱《無題》、白居易《長歌行》、《詩易 氓》和裴多菲《我願是急流》對愛情的評説

討論、明確:

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為淚始幹) 忠貞不渝 白居易《長歌行》(在地願為連理枝,在天願做比翼鳥) 比翼雙飛、相依相存

《詩易 氓》(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女性對難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願是急流》 依靠與被依靠,慰藉與被慰藉的關係,男性作為時代的挑戰者,社會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魚、小鳥、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給愛人帶去精神的慰藉。

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書設計

致橡樹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鄰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鳥

堅貞熱烈 泉源

樹 獨立平等 棉 險峯

鋼枝鐵幹 紅碩花果

安徽省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作者郵箱:

[1]

致橡樹..由範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s://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時間:2004年3月24日 地點:杭州二高 執教教師:樓老師借班上課 一、導入新課 1、課題是什麼?

2、我們來看看莊子是誰,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

中國人的達觀有一部分和他有關。他很窮,大部分時間靠編草蓆為生。但他窮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盤而歌。他給我們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莊子,瞭解他,思考他。通過我們的質疑、思辨,思考莊子對於個體價值、文明社會的意義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讀後説説莊子是個什麼人,你從哪裏看出。補充一句:課文就是由這段文字開始的。

幻燈片出示“曳尾塗中”一段。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約三分鐘後,學生開始發言: 針對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1:這是個隱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為一體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不顧、吾將曳尾於塗中 三、作者怎樣看莊子,對莊子精神作何評價 要求學生速讀2-6段,劃出評價語句 1、清潔的精神:可以…… 師:清潔什麼意思?

生5:可以抵禦一切的誘惑。 師:還是什麼? 生6:不同流合污。

師:這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7:對莊子的崇敬、激賞。 四、出示整理過的學生提問

(在這堂課之前,佈置學生自讀本文,並將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上交。教師根據學生問題整理出最有價值的幾類問題,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第1段“他總在一些地方嚇着我們……落崖驚風”怎麼理解這句話,特別是“嚇”字?(餘均、楊瑜) ·作者為什麼把莊子比作“一棵孤獨地在深夜裏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陳春梅、馬鄭列) ·在黑夜裏昧昧昏睡,“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

·“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作者為什麼用一連串否定的表貶斥的詞語? ·莊子為什麼不做官?為何能對做官之事如此釋然? ·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後三個詞的順序能否掉換?

師: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後一段。現在我們分組討論這些問題。 生8:莊子的思想在當時比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嚇”着人們。(結果呢?)給人帶來清新的感覺。

莊子的思想與當時社會比較矛盾。當時社會重權勢,而莊子不願同流合污。而當人們仔細思考他的意見時,發現他是正確的。 齊讀:朝暾夕月,落崖驚風。……

師:我們今天來讀讀莊子,會給我們展現一個廣闊的境界,柳暗花明。 師:齊讀第四段,來體會一下句子的含義。 生9:叛逆者。

生10:戰國時期,月亮是莊子心中的道德象徵。 師:一個“槁項黃首或”的老頭子,怎麼會嫵媚呢?

生11:精神嫵媚。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權力是很好的東西,但他只喜歡自由。 師:普天之下,能這樣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獨”。 生12(接着):“嫵媚”是不被認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這種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堅守。 師:聽這位同學的發言,可以用一句古詩來概括她的話。吟誦《江雪》。

師:莊子的行為都是跟當時的情、理、邏輯相違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 齊讀最後一段。

莊子怎麼會出現眼冷心熱?莊子眼前的客觀世界是怎樣的?黑暗、殘忍決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偏激、反叛、哲學困境。於是就出現了“眼冷心熱”。“眼冷”是出世的,“心熱”是入世的。他的處世態度是反叛的。但僅僅讀出“反叛”,還不是真正讀懂莊子。 與之“周旋”什麼意思?周旋的目的是為了“外化”而保持“內不化”。 對第6個問題詞序能否掉換的回答: 生13:邏輯上看應該不能互換。

師:這代表我們走近莊子的一種規律。你們現在有無對肅然起敬?

下一個問題:莊子認為天下污濁,但為什麼他沒有做官呢?他只會用文字抨擊社會,但為什麼不想去做點什麼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 莊子既然對世俗不滿,那麼他為何不做官,通過自己的努力雲改變社會的現狀?他只是為了自己的自由,這是不是很自私? 討論:你如何看待莊子的“拒絕入世”?你覺得莊子的精神對個體生命和社會文明的意義究竟在哪裏?

師提問:中國歷史上哪些人與莊子有淵源? 生:李白、陶淵明、蘇東坡、阿Q 其中一生問:阿Q怎麼會和莊子有淵源? 一女生回答,因語速過快,聽不清。

師:莊子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莊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濟世?請思考。

好了,我們的課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麼是“無路可走”?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莊子又何來引導我們的精神呢?

[1]

走近莊子:《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閲讀教學.由範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s://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教學重點: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賞析李詩的藝術特色 。

教學難點: 理解夢境與詩歌主旨的內在聯繫。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並明確文體)

師: 我們在國小的時候曾學過李白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全班齊背):“李白乘舟將欲 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深 厚情誼。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別詩。(板書課題、作 者)

“吟”是樂府詩體的一種,屬古體詩,它的章節、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二、誦讀並分析課文

(一 )誦讀並分析①段

師 :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 四字下標示雙橫線), 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 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 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師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 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板書:緣由)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師: 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 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夜——剡溪清幽

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師: 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

明確: “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 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殷”“慄”“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師: 請男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請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 描繪。

參考: 電閃雷鳴,山峯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着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 風 為駿馬,雲裏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着琴瑟啊鸞鳥駕着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 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師: 自由熟讀“夢遊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師: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 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 面對現實, 作者禁不住長嗟短歎,作者感歎了些什麼呢?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師: 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餘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 想性格?

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 雙橫線)。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 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 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 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師: 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

明確: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 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 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 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師: 此種理解不錯,還有沒有其他理解,允許百家爭鳴。不知同學們有 沒有留意課後練習第三大題第三小題:詩人夢遊仙界,為什麼只寫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會呢?

明確: 老師可插入相關背景幫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抱負, 但他不屑於通過科舉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躍而成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 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42歲的李白以為 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詞人。同時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權貴,招致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李白親 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鬥爭。第二年,李白借離開東魯,南遊 吳越之際, 寫下了這首“留別”詩 ,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 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因而我們亦可以把作者的夢境理解為是對他一年前的宮廷生活的折射。從“一夜飛度鏡湖 月”中我們彷彿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躍而為萬眾仰慕的卿相。而當他進入宮廷,卻發現他 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並非那麼美好,從“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風雨欲來的描寫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宮廷生活的明爭暗鬥、冷 酷 無情和李白處境的孤危。雖然仙人們聚合的場面其樂融融,然而放浪不羈、桀驁不馴的李白 卻無法與他們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到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詩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為上流社會的旁觀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時夢醒即表明 了與這種生活的徹底絕裂。

總之,無論是把夢境理解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還是理解為作者摒棄的宮廷生活,他 們所表現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三、遷移

師: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亦接觸不少李白的詩歌,請你任選一首, 談一談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然後按自己的理解誦讀該詩。(幻燈屏幕上摘選的 四首可供借鑑,亦可另行選擇。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討論,然後再選派代表發言。)

幻燈出示: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將進酒(節選)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討論、誦讀略)

四、返回課文

師: 經過同學們的評論和誦讀,我們明確了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是:大膽的 誇張、奇特的想象。(板書:大膽的誇張 奇特的想象)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課文,請你談一談“大膽的誇張”和“奇特的想象”具體體 現在本文的哪些詩句上。(學生回答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放聲地自讀課文,要求通過你的朗誦、你的聲音來體現李白詩歌的特色 。

(可在下課前2分鐘讓全班同學嘗試着齊聲背誦全詩。)

附板書設計:

夢 遊 天 姥吟留 別 (李白) 月夜白晝傍晚夜晚 緣由→||||→夢醒蔑 視 權 貴傲 岸 不

屈大膽的誇張 剡溪 清幽山中

壯美洞外恐怖洞中仙樂奇特的想象

[1]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由範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s://蒐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鄧浩 教學目的

一、瞭解我國古代藝術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二、運用課文的觀點闡明一些文學現象。 教學設想

課文裏有兩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過引述並分析《談龍錄》裏一段話闡明全和粹、虛和實的辯證統一關係,確立了基本觀點。引用《畫筌》中的一段話是為了説明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處理空間的一般表現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國藝術的共同特點。教學中應圍繞這兩段話,講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觀點。

既粹且全,虛實相生,舞蹈精神,這些觀點是全文精粹。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觀點,透視課文舉出的繪畫、戲曲、舞蹈、建築等種種藝術現象,並且進一步觀察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在文學中的運用,搞好遷移訓練。

在教學中可把握課文精要,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課時安排 二課時 閲讀準備

翻譯《談龍錄》、《畫筌》的兩段引文。 補充註釋

①哂:dhěn,譏笑。②第:只,僅。③位置相戾:虛實不分,互相干擾。戾,lì乖張,不講情理,這裏是不守規矩的意思。④贅疣:比喻多餘而無用的東西。⑤虛實相生:虛和實互相補充,互相襯托。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自讀討論,把握精粹

1.口頭翻譯課文引用的《談龍錄》、《畫筌》裏的兩段話。 2.根據課文的具體討論,解釋下列名稱術語。 需解釋的術語及參考答案:

全——(藝術)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粹——(藝術)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全與粹的關係——既粹且全,辯證地結合、統一。

典型化——對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煉,去粗取精,提高,集中,達到全和粹辯證地結合、統一。(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以綜合,從典型化的過程、目標兩方面組織答案。) 自然主義——只講“全”而不顧“粹”。

形式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

現實主義——以粹概全,全和粹辯證地結合、統一。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實”——畫面中的實景、真境。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畫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藝術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的藝術特徵。

3.討論《談龍錄》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觀點。 (1)洪昇、王士稹、趙執信討論詩歌的藝術性以畫龍為例分別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提示:洪昇求全不求粹,認為做詩如畫龍,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一鱗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或只在雲中露出一鱗一爪,根本看不到全體,所以只要畫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趙執信主張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説,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龍才去畫龍的一鱗一爪,而畫一鱗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龍的全體。

(2)本文作者通過對洪、王、趙主人觀點的評述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提示:作者認為洪昇重視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義;王士祺看重一鱗一爪而忽視全體是形式主義;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作者贊成趙執信的觀點,提出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在藝術表現裏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討論問題,把握文章的精粹。 課文提出,“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説着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欣賞藝術的體會,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趙的看法是片面的。課文指出,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但是,那種繪製全龍、鬚眉畢現的雕塑繪畫一定就是自然主義因而不足取嗎?可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允許對課文的觀點補充、修正。例如下述説法:

繪製全龍功不可沒。世界上本沒有龍。龍是畫家、雕塑家想像的產物。藝術創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龍的形象,畫家、雕塑家才能從龍的全體出發畫出龍的一鱗一爪,才能通過一鱗一爪反映龍的全體。觀賞者心目中也要有龍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畫上的一鱗一爪之後,全龍才能在想像中再現出來。

以具有象徵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鱗一爪表現全龍是以粹概全;以全龍表現神話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對於整個神話世界來説,全龍成了精粹的“一鱗一爪”。所以繪製全龍不能一概否定。 二、佈置作業。

小説《祝福》較為完整地講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澱》則截取了生活中幾個最精彩的片斷,生動地表現了白洋澱婦女純美的心靈和成長的過程。就完整性問題,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作簡要評述。 參考答案:

完整性相對而言。《祝福》寫了祥林嫂一生的幾個片斷,無論是在衞家山、賀家懊,還是魯鎮,都經過“去粗取精”,凡是與”禮教吃人”無關的內容都捨棄了。所餘的都是典型性極強、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劇命運的精彩情節。《荷花澱》雖只截取了白洋澱婦女戰鬥生活的一兩個片斷,也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兩篇小説都是全與粹、虛與實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自讀討論,編列提綱。

提綱應包括:中國傳統藝術空間處理的方式和優點;中國傳統藝術共同的藝術特點;各門藝術的具體特點和實例。

參考答案:

中國傳統藝術空間處理的方式和優點——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好處——實景清而空景現,真境逼而神境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中國傳統藝術的共同特點——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 各門藝術的具體特點:

繪畫:在空虛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現人物(或景物)的行動姿態,刪略背景的刻畫。如八大山入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齊白石畫一根枯枝橫出,站立一隻鳥;別無所有,令人感到環繞這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 戲曲:舞台不設置逼真的佈景,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劇裏船翁一支槳和陳妙常的搖曳的舞姿,可令觀眾“神遊”江上。 舞蹈: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例如以“趟馬”的動作表現在某一種情境下人策馬疾行。 建築: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築物飛舞生動的神韻,展示虛靈的空間。 提示:

1.笪重光《畫筌》的一段話,既適用於繪畫,也適用於中國傳統藝術。課文引用這段話是為了説明中國傳統藝術空間處理的普遍原則,即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2.分析各門藝術的特點要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可用板書形式突出這一特點:┌───┬─────┬───────┐ │ │ 舞蹈動作│ 虛靈的空間│ ├───┼─────┼───────┤ │ │ 生動的魚│ 滿幅是水 │ │ 繪畫│ │ │

│ │ 站立的鳥│ 無垠的空間│ ├───┼─────┼───────┤ │ │ 划槳動作│ │ │ 戲曲│ │ 江上 │ │ │搖曳的舞姿│ │

二、遷移練習,觸類旁通。

課上討論:運用“中國藝術以舞蹈動作表現空間”的觀點簡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林沖“把被捲了,花槍挑着酒葫蘆,依舊把門拽上,鎖了,望那廟裏來。人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只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3.“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藥》) 提示:

1.詩中實景是“孤帆遠影”的“舞蹈動作”,碧空盡處和天際長江是虛靈的空景,揚州三月的煙花則只存在於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動作暗示環境。花槍挑酒葫蘆寫手冷,暗示風雪嚴寒天氣;石頭靠門,寫風雷大。

3、借看客的姿勢暗示夏瑜示眾的場面。這是小説中實與虛、露與藏、明與暗的完美結合。 三、佈置作業。

閲讀文章,完成後面的問題。 藝術的“味”

藝術表現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召喚想像力的再創造,從而形成興味或餘味。

空白可以定義為:藝術家再現現實對象整體時有意造成的藝術形象結構上的虛空。

藝術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藝術形象再現某一具象時沒有再現對象的整體面貌,而是選擇某一局部或細節代替它的整體,或者有意隱蔽某些部分或細節,前者日殘,後者日藏。比如中國的山水畫常取一角、半邊,或取斷山、截峯,或取獨木、孤舟,畫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這就是殘缺或空白。

第二種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藝術形象再現生活對象並不要求面面俱到,纖毫畢現,而是有詳有略,有細有粗。那些簡略的部分,沒有再現出來的部分就構成藝術形象的空白。比如齊白石畫蝦,早期畫了十隻蝦足,後來減少為八隻,晚年時只畫了五隻蝦足。齊白石畫蝦沒有畫水,本來活着的蝦只能生活在水中,畫活蝦就要畫水,但齊白石把水省略掉,畫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當然,省略也是一種“不全”,但“不全”構成的空白與省略構成的空白是不一樣的。“不全”構成的空白是形象結構的不完整留下的虛無空間,如斷臂維納斯塑像的斷臂;而省略構成的空白則是藝術形象完整結構中無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説是形象的片面性,後者可以説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種是停頓造成的空白,即聯繫中斷造成的空白。比如戲劇演出中的啞場,小説裏的敍述中斷,音樂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繪畫中形象之間聯繫的虛空,等等。

以上所説的三種類型的空白,就是藝術“空白”的基本形態。它們分別是結構的空白(即殘),這是一種“無”;抽象的空白(即略),這是一種“虛”;連接的空白(即斷),這是一種“空”。它們共同構成藝術形象的虛無的空間。 除了藝術形象的空白構成表現性外,藝術形象的不確定性也構成表現性。所謂藝術形象的不確定性指的是藝術形象沒有明確固定的指稱、內涵、意義、邊界、屬性、外延等。藝術形象的不確定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確定,即指稱、邊界的模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78ow.html